琵琶行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叙事诗,描绘了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和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以下是《琵琶行》的赏析:1. 故事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7年),诗人当时四十五岁。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艺术家们的无奈处境。
2. 人物形象:诗中的琵琶女形象生动鲜明,她才华出众,容貌美丽,但却命运多舛。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迫害,以及艺术家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惨命运。
3. 艺术手法:白居易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等,将故事娓娓道来。
诗中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揭示了琵琶女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诗中以音乐为线索,将琵琶女的命运与音乐相结合,寓意着她的命运如同琵琶声一样凄美动人。
4. 情感表达:《琵琶行》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诗中既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社会价值:《琵琶行》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诗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诗人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也为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形象
The Image of Bai Juyi in "Pipa Xing"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 "Pipa Xing" (The Song of the Pipa), the figure of Bai Juyi stands out as a profound and multifaceted character. Bai Juyi, also known as Bo Junyi, was a renowned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renowned for his humanistic concern and profound literary talent.In "Pipa Xing", Bai Juyi is portrayed as a sensitive and compassionate listener, moved deeply by the melancholy sound of the pipa. His emotional response to the music is not just a personal expression of sadness,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his empathy for the sufferings of the common people. Through his tears, we see a glimpse of his profound compassion and concern for the plight of the people he serves.Beyond his emotional depth, Bai Juyi also exudes a sense of dignity and resolve. Despite his emotional vulnerability, he maintains a sense of dignity and purpose, unwilling to compromise his principles and values. His resolve to speak truth to power and champion the cause of the oppressed is a testament to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justice and humanity.The image of Bai Juyi in "Pipa Xing" is thus a complex portrayal of a man who is both deeply emotional and resolutely principled. His sensitivity and compassion towards the sufferings of others, coupled with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justice, make him a timeless figure of humanistic concern and literary excellence.在古代中国的诗歌《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形象展现得深刻而多面。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课文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从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一、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耳聆听那美妙的音乐。
这种音乐描写不仅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二、人物塑造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琵琶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但命运多舛的女性,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
诗人则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但被排挤出官场的士人,他的心情和遭遇反映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境遇。
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白居易成功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
三、情感表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感慨。
诗中的情感既有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琵琶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叙事技巧《琵琶行》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出色。
诗人采用了倒叙、顺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和她的人生遭遇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琵琶行》成为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叙事诗。
五、语言风格《琵琶行》的语言风格优美、精致,极具艺术魅力。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更显得诗人的才华横溢和创作魅力。
六、文化内涵《琵琶行》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琵琶行》人物塑造
《琵琶行》人物塑造《琵琶行》人物塑造导语:《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人物塑造《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
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识记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4.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5.《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6.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7.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高中语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祝福》人物形象分析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1、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顽强,被封建礼教(夫权、父权、族权、神权)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老人与海》描写的主人公——老渔民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重量级大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
事情看起来是劳而无功,甚至自身的身体也受到了损失,但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热情歌颂了桑地亚哥在即定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桑地亚哥是一位孤独、失败,而又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的老人。
是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时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琵琶行》鉴赏的内容
《琵琶行》鉴赏的内容白居易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格清新,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的作品是唐诗中较长时期的一个重要高峰,它继承了李白在诗的创作上的伟大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他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接触过先进技术的普通劳动者身上所散发出的高雅气质中汲取营养,汲取养料。
他的诗歌艺术是既有理想又有现实的高度凝练而又雄浑而又清新的艺术风格。
白居易虽然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相反他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十分厌倦,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他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进而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峰。
白居易一生努力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建立属于自己的诗歌王国。
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他先后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作品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这仅仅是他一生中的辉煌时刻而已,他还活着另一个辉煌时期的开始(《琵琶行》是他一生写得最长和最精彩的一首诗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诗流传下来后,引起了很多人注意。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白居易与《琵琶行》有关的内容吧。
1.《琵琶行》是唐诗中第一首长诗在中国诗歌的发展中,长诗体是一种特殊形式,在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长诗体的产生是历史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为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而且通过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从字面上看这篇作品也不长,但它却在唐代诗歌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是唐诗中第一首长诗:诗人用两个最小篇幅(四言或五言)将琵琶女的哀怨之情浓缩为一首诗:全诗只有四十句,但每一句都极尽其能,如在最后两句“春眠不觉晓”中就有“春蚕到死丝方尽”之意。
全诗语言清丽、音韵婉转而又不失其隽永。
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时正是壮年,那时他刚经历过“安史之乱”,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叙事诗创作中独特的造诣,他笔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无论是杨贵妃生前的娇媚,死后的孤独,还是卖炭老人辛苦苍老的形象,虽只三言两语,然其神貌特征无不生动准确地打上了各自的阶级地位、生活条件。
社会经历的印记,绝非其它阶级、阶层的人物所能代替。
《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的秋风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
美丽而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贬所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到“往往取酒还独倾”)。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对天涯沦落之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了悲凉的心境。
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然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诗中细节描写,也颇传神,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邃的特点。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准确传神,颇能使全诗增辉。
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细节描写,都是文字省净的传神笔墨。
(完整版)《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
(完整版)《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一诵读提示《琵琶行》在用韵上很有讲究。
1诗的开头共有四联,第一联和最后两联用的是入声韵,只有第二联用了平声韵;结尾三联全用入声韵。
这就显示了全诗的基调:凄凉、压抑。
2诗中换韵频繁(共18次),除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内心郁闷这两段外,或一联一换,或两联一换,而且全是平仄韵相间,仄韵中又以入声韵居多;平声韵有延长音,而入声韵很短促,韵脚读得清晰,便有抑扬起伏的音乐效果。
诵读这首诗还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下面谈谈关于个别句段的处理意见。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
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
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
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琵琶女的形象特点: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悲惨凄凉,值得同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的形象。
写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琵琶女的形象分析《琵琶行》的“序”和正文第三段都交代了琵琶女的身世,既写了她年轻貌美时的“欢笑”,又写了她年长色衰时的辛酸,在这鲜明的对比中,作者到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琵琶女呢?从琵琶女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琵琶女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从琵琶女的弹奏技巧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应该越来越精湛,而且从得阳江中的这一场演奏也可看出,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孤“守空船”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暮去朝来颜色故”。
由此可见五陵少年并非真正为欣赏艺术而来,主要还在于追求色相。
所以我们可以说,妙龄时的琵琶女虽然“今年欢笑复明年”,但是如今的琵琶女,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独坐船上盼等夫君来。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文章叙述到这里,似乎起了一个高潮。
琵琶女的命运突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琵琶女接触的是富贵人家,琵琶女交往的是纨绔子弟;吃穿用度皆不同寻常。
如果我们展开联想,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幅幅生活画面:古色古香的。
高楼,素淡朦胧的烛光,珠光宝气,或素手弹琴,或觥筹交错,琵琶女成了人见人慕的当红明星。
其实这只是表面化的东西,要有深刻地理解,就应该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琵琶女为了生存,淹没了尊严,献出了青春,献出了肉体,和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在一起。
琵琶女其内心是无可奈何和恸痛无比,其精神世界则是空虚孤独。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黄汝授《琵琶行》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形象类比法,所谓形象类比法,就是通过塑造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叫本体形象;另一个叫类体形象),并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类比来抒情言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白居易曾有过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忠而见谤、遭贬。
元和十年,权臣们竟加之以越职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
对这次政治迫害,诗人既愤慨又伤感。
于是他经常通过文艺创作来表现这种情绪,《琵琶行》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在《琵琶行》中,作者通过塑造两个在才能、遭遇、感情等方面有相同属性的艺术形象──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自己的形象,并将这两个艺术形象进行类比来抒发自己的悲愤感情。
这首诗运用形象类比法,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塑造类体形象琵琶女和本体形象诗人的一些已知的相同属性,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类比关系。
作者在诗的前前后后,运用多种方式所交代的两个艺术形象之间的已知相同属性有四点:⑴ 原来都身居京都,都有春风得意的往昔:一个是京都的倡女,一个是京官。
⑵都具有超群之才: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具有超群的艺才;一个是名闻天下的大诗人,具有超群的文才。
⑶ 都有沦落天涯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从京都长安沦落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⑷ 都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一个是江口守空船,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
使两个形象构成了类比关系。
2、突出描写琵琶女的杰出才能和不幸遭遇,形象地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悲愤感情的结论。
为了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才能,作者特意为琵琶女安排了两次演奏。
对第一次演奏,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22句诗从正面描写。
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这次演奏从调弦一直到收束的全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了琵琶女那出神入化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接着又用一般听众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和特殊听众我(诗人)的反应(我闻琵琶叹息、感慨不已),从演奏效果这一角度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
《琵琶行》诗人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导语:《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经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诗人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琵琶女,是一个歌伎形象;一是诗人自己,代表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壮宦。
他们都有才能,但同样遭受压抑,所以,思想发生了共鸣。
诗人正是通过琵琶女的悲剧命运,控拆了社会罪恶,寄托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情,抗议时政对自己的迫害。
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鉴赏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琵琶行》的评价与赏析
《琵琶行》的评价与赏析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
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但让读者为之动容、感慨良深的当是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思想情感内容诗人用挚情把“琵琶声”与“落魄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所叙事件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1.1白居易悲情诗人白居易仕途坎坷,元和十年因力主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受到谗毁,被贬江州司马。
司马本为闲职,因而诗人无公务缠身,又因江州地方偏远,在此空闲度日,心中自是落寞。
无法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仕宦理想,不觉为自己的境况所悲。
在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送别友人归去,“举杯消愁愁更愁”,心中充斥诸多离情别绪。
忽然,听得一支优美的琵琶曲,“如听仙乐耳暂明”,诗人如闻仙乐,情绪为之一振,感情上出现了短暂的欢愉,一扫满腔的愁绪,寻访弹奏琵琶曲者。
恳请琵琶女再行弹奏,琵琶女勉为其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在欣赏完琵琶女弹奏的几支乐曲后,诗人为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如梦方醒,以为妙绝入神。
诗人不免追根溯源,探询琵琶女的来历,听得琵琶女自述身世后,不禁对琵琶女身世的不幸产生了莫大的同情,同时也勾起诗人痛楚的回忆。
诗人想起自身的坎坷仕途,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共鸣,抒发了他忠而遭贬、迁谪荒远的苦闷和悲情。
1.2琵琶女伤情诗中琵琶女自述了自己盛衰荣枯的经历,曾经色艺双绝“,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在京城红极一时“, 今年欢笑复明年”,不觉韶华已逝,琵琶女为之黯然神伤。
琵琶女也曾为浓浓亲情团团包围,可惜“弟走从军阿姨死”,落得孑然一身,琵琶女为之落泪。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挥泪洒别教坊众姐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此时凄凉心境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诗人仕途坎坷,内心充满悲愤苦闷。
《琵琶行》作品赏析
《琵琶行》作品赏析《琵琶行》作品赏析导语:《琵琶行》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朽、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琵琶行》的赏析,欢迎阅读!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琶琵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人物分析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共鸣
落泪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 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 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 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 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 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 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 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 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 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 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 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 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 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 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 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 “皆掩泣”比“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了他们对两个 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 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年长色 衰:寂寞冷落。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希望大家喜欢!1)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拓展:《琵琶行》赏析《琵琶行》内容,如小序中所说,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琵琶行》课文分析
《琵琶行》课文分析《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通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要紧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本诗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秋夜江头送客的情形。
诗人从送客落笔,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浔阳江头船上;时刻──夜;时令──秋天;景色──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苦无管弦,离愁别绪,忧闷惨伤。
诗人被谗遭贬,谪居江州,内心抑郁,今又送客远去,离愁萦怀,只想痛饮尽欢而别,却苦无管弦相伴,唯有萧瑟秋风,萧索秋景,凄清秋色。
一对好友,饮着闷酒,“举怀消愁愁更愁”,不觉差不多酒醉,这才惨然辞别。
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形相生,读者和诗人的心一起,陷入了无可解脱的苦闷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惨淡惨白。
“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精妙烘托,形象概括。
然而,就在一对友人面对茫茫江月惨然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
这琵琶声,无异空谷足音,亦无异于苦海孤舟,诗人繁重苦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惊喜之情,难以自抑,以致不记得了已是回去的时候,而友人也心动神驰,不记得了开船动身。
诗人承前之“无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个字,通过对主客惊喜忘情神态的描叙,便使诗意骤转,诗情突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琵琶女的奇异才力,也由于这一侧面描写,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动表现,整个故事,也由此引出。
这一段,为诗中所要表现的悲剧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适的气氛。
第二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形和琵琶音调之美。
作者采纳闲闲起笔,慢慢引入的手法,记琵琶女登场。
由于诗人和他的朋友听到琵琶声后惊喜不置,无限向往,因此乎“寻声”而往;然而乐调优美,不忍打断,因此乎“暗问弹者谁”。
琵琶女停止了弹奏。
她饱经沧桑、满腹委屈,幽愁苦恨,无可告语,今幸有人动问,或可一倾情怀;但她又深知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只好茹苦含辛,顾影自怜。
她思绪翻腾,想说又不想说。
略论《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略论《琵琶行》的艺术特色作者:叶晓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7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唐代,我国古典诗歌更是走上了发展的巅峰,青史留名的大方之家层出不穷,而脍炙人口的传奇佳作更是璨若珠玑,自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其中独放异彩的一颗。
这首诗是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与《长恨歌》并列为其感伤诗的双璧,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更有.着独特的思想魅力,下面我就略作分析。
一、别具一格的叙事结构这首诗打破了中国古代叙事诗行云流水式的叙事方式,采用了“截取横断面”的表现手法。
我国古代的叙事诗,特别是汉魏六朝的乐府叙事诗,叙述时总是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的。
如汉乐府中的叙事名篇《孔雀东南飞》、《孤儿行》等都是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娓娓道来。
一顺到底。
《琵琶行》则不然,尽管它体宗汉魏乐府,却摒弃了那种顺流而下的叙事模式,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倒叙、插叙等手法,将琵琶女的身世浮沉和自己的贬谪生涯一概剪接、组合到浔阳江头送客、听曲这一特定的场景中。
一个场景,却蕴含着三层故事。
浔阳江头送客听曲似一索串珠,联接着由相遇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诗人先后自叙身世、到再次弹奏和满座掩泣等一系列情节变化,叙述层次分明,用笔淡妆浓抹,几次渲染,烘托出高潮性场面,特别是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场景,诗人更是浓墨重彩,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显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正是这样的章法安排,使得整首诗叙事大为筒省,拓展了诗篇的容量,作品的结构也更显完整紧凑,从而加深了诗歌感情的浓度。
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首诗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作者对人物的刻画细致而传神。
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形象,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他们是不同社会阶层、相同受抑命运的人的代表,各有其典型的社会意义。
但在诗中,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他着重塑造的是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是作品的第一主人公,自居易在刻画她时独辟蹊径,跳出了我国古代其它一些叙事诗描写人物的窠日,成功地完成了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为标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琵琶行》是一部古典小说,讲述了琵琶女罗贯中以及其围绕的五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
简单来说,它是一个关于老实、贞洁、音乐,以及对感情的深刻表达的传奇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琵琶女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文学史上也有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就《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的形象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当中的审美和审美理念。
首先,《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在形象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熟练的琵琶弹奏技艺以及优美的歌唱。
罗贯中初识贾宝玉,凭借女王手中的琵琶弹奏,将不可言喻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神情清丽,获得贾宝玉和全场宾客的赞誉,使贾宝玉为她而着迷。
她的歌唱也是相当优美,歌词中尽可能地表达了她的孤独和悲伤的情感,唤起了贾宝玉对她的怜悯和温柔。
除此之外,《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还通过把琵琶弹奏与自身的悲惨遭遇联系起来,以琵琶弹奏和歌唱来表达她的孤独和悲伤,表现出她的孤独感,使她的形象更加具有可叹的性格特质。
接着,《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的美学和审美。
首先,她既是一个“新人”,又是一个“老人”,既有老实也有贤淑,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品德有性格的人物。
此外,她在琵琶弹奏和歌唱时表现出来的激情和高贵,可谓无可挑剔,有着极高的优美度,可以说是一种美学价值。
此外,在《琵琶行》中,罗贯中还被描绘成一个虔诚、淑女,无论是行为还是情感都显得非常谦虚,充满了审美价值。
通过表现这种审美情怀,罗贯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而不可轻易忘记。
最后,《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的形象既古老又现代,她是一个歌唱者、音乐家,被当作文学历史的古老形象,也是当今文学史中有深刻影像的典型代表。
她代表了古老的审美思想,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学性的形象,她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形象,它代表了古老的艺术传统,也是一个拥有现代美感的形象,罗贯中的形象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可叹的、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教学资料2010-06-19千古绝唱情致曲尽——白居易《琵琶行》赏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得罪权贵,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无处宣泄。
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际,借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了诗人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这首诗叙事曲折,篇幅宏大。
与诗人的另一长篇巨制《长恨歌》一样,同为传世不朽之作。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曾写诗悼念他,其中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可见当时就流传极广。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
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
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
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
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
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
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
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
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NLI
8
作业
请依据导学案上《浅吟低唱<琵琶行>》 把《琵琶行》缩写成一篇300字的散文。
CHENLI
9
谢谢!
CHENLI
10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 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 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 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 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 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 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 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 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 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 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 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 和成长的标准
琵பைடு நூலகம்
琶
行
白 居 易
CHENLI
1
基础知识复习
一:本诗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了萧瑟凄清的氛围
2、“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3、“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衬托音乐技艺高超
4、“绕船明月江水寒”: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黄芦苦竹绕宅生”:诗人被贬后的苦楚悲凉 6、“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CH的ENLI歌女形象。
4
探究三:请分析这首诗中诗人形象特点。
当年:天子近臣、高朋满座、 丝竹不绝、其乐融融
京官
而今:谪居卧病、送客惨别、 有酒无乐、其情凄凄
谪官
空有才华而无施展的舞台、 赏识的君王
恨
明确:诗人是一个才华横溢,誉满天下却被
贬江城、怀才不遇,孤独抑郁的正直知识分
子形象。
7、“春江花朝秋月夜”:以美景衬哀情,反衬诗
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CHENLI
2
探究一:本文中琵琶女曾三次弹奏 乐曲,这三次弹奏心情有何不同?
第一次:因无人欣赏自己的才艺而孤寂抑郁 而弹琵琶自我慰藉
第二次:弹奏前因在月夜江上,自己女子的 身份而羞怯腼腆、矜持,但又因有想倾诉自 己遭遇的冲动的矛盾心理,弹奏时快乐、悲 伤、幽愁暗恨、悲愤等情感 第三次:感知音,情感更是凄切哀婉
CHENLI
5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CHENLI
6
探究四:有人认为琵琶女是一个留恋灯红酒 绿渴望奢靡生活的女子,是不值得同情的; 但 还有人说,琵琶女是一个封建社会受玩弄的弱 女子,应该同情。你同意哪种观点,说出你的
理由 。
观点一:从她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 “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 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她经历了沧桑,脱去 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明确:琵琶女满怀幽愁暗恨、弹奏技艺高超
CHENLI
3
探究二:分析琵琶女为什么“梦啼妆泪 红阑干”,并概括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当年:京城艳倡、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京倡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
空有才华而无施展的舞台、 欣赏的知音
怨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琵琶技艺高超,但在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