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對一些尚待解決的有科學價值的命題或矛盾的承認以及積極解決這些問題的自覺。
哲學意義上的問題意識最早產生於古希臘時期,經過近代哲學家和現代哲學家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哲學問題意識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種面向本體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種面向現實生活世界的思。
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對問題意識的自覺,也就體現了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和責任感。
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
因此它是學術創新和理論創新的突破口,也是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
一般來說,顯而易見的問題毋需發現,難以發現的是蘊含在習以為常現象背后的問題。
所以,發現表現為意識到某種現象的隱蔽未解之處,意識到尋常現象中的非常之處。
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創新的起點和開端。
正如心理學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所示,大凡在科學上能獨樹一幟的重大發明與創新,與其說是問題解決者的功勞,毋寧說是問題發現者的原始功績。
就像每天有無數燒開水的人都可見到水開時壺蓋會跳,但此前卻沒有一人能像瓦特那樣專注地提問“壺蓋為什麼會跳?”正是瓦特發現了這個問題並由此發明了蒸汽機,直接推動了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這就非常有力地証明了一個簡單卻是十分重要的命題:一切創新都始於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於強烈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生長點。
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就在於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
人們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就是要從人文社會科學中找到被社會發展問題困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等都會出現新的情況、新的問題,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特別是理論家們根據新的情況和新的實踐經驗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總結。
那麼,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問題意識從哪裡來呢?
第一,來自於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高度責任感,來自於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自覺性。
如果沒有對祖國強烈的自豪感,沒有對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責任感,沒有對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關注,就不會有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也不會追求卓越,與時俱進。
在中國歷史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三次歷史性飛躍,使我們黨解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當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迫切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給予應答。
第二,來自於對客觀世界的深刻認識與把握,來自於深入的調查研究與理性思考。
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認識事物規律、把握時代脈搏的過程。
實踐証明,人文社會科學要獲得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就必須始終關注社會生活,在不斷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和創新。
第三,來自於對真理的孜孜追求,來自於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
人文社會科學要進行創新,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善於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結合起來,遵循正確的途徑來進行。
1971年,R·M·托馬斯和D·L·布魯巴克提出了發現、提煉、解決問題的“六要”步驟,即:一要明確有待調研的核心問題﹔二要把問題分解為若干組成部分﹔三要收集並綜合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四要以解決問題的方式闡明信息資料﹔五要陳述結論﹔六要對解決問題過程的成就進行評論。
這為我們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第四,來自於強烈的“文化自覺”,來自於開放的心態和廣闊的視野。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方面要有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另一方面,要具有國際視野,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更高的高度、更廣的視野和更新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
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就必須要加強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在和世界保持接觸、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謀求發展。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是指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人们认识社会发展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
就是社会科学理论上的创新,
对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的本
质和规律作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
研究过程要有问题意识,以实践为基础,要善于运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
总之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
注意
问题方向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非常复杂,
也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就社会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并结合比较自然科学,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对社会科学的认识
与社会科学相对应的是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好比车之两轮、
鸟之
两翼,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
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
社会科学则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
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力求
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社
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
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社会科学它既是科学,
就必须
讲理,
像自然科学那样是一个各知识原理之间具有内在的、
有机的、
必然的联系
的整体,
各知识原理之间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严丝密合。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又是
不同的,
其对象是有目的性,
有能动性的人的活动的结果。
但由于人在社会中并
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社会历史是由各种动机不同的人的合力造成的,
这决
定了它再复杂,
与自然科学也有相同之处,
除了刚刚讲到的它要是真正的科学就
必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外,
还在于它的对象也是客观的,
不依认知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马克思讲,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这也是社会科学所以能出现,变成科学的前提。
二、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本质
社会科学研究,就是社会科学理论上的创新,这里的创新是要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作
出自己的新发现,新理论。
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已有人类社会知识的怀疑、否定、
否定之否定,
最后达到超越。
它不是对现成知识的拼凑,
重复已知的东西。
它也不是对社会现象的简单描述,
不是要你讲事情是怎样的,
而是要你回答为什
么是这样的,
要揭示人类社会运动的内在本质与规律。
其中最最重要的是求异思
维,要善于鸡蛋里头挑骨头,要有“问题意识”。
正如依拉斯谟所说,使我们得
救的道路是怀疑而不是信仰。
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真
理需要的是探索,
也值得人不顾一切地去探究,
直至为探索它献出自己的宝贵生
命。
它唯独不需要人捍卫,因为它不怕怀疑。
因为越是怀疑,就越能使怀疑者对
它的深信不疑,
并促使其自身的丰富与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从大的方面讲,
主要
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你通过研究,有了自己的发现,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
从总体上看,这属于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社会科学往往会因
此产生出一个新的分支或学科。
二是前人虽然研究过,
但错了。
通过研究发现并
纠正了前人的错误,
提出了真正科学的看法。
如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研究,
发现
以往人们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某种神秘的精神或天才人物的作用,
认为社会
运动是无规律可循的等等是不对的,
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有规律的,
创立
了唯物史观,
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三是前人研究过,
也是
正确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现了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把前人的认识
深化了。
社会科学研究不在量多,而在于在科学前进的梯度上增添了什么,提升的幅度有多大。
没有新意,拼拼凑凑的东西再多也没有用,甚至还有负作用。
一般说来,研究成果越抽象,越具普遍性,对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具普适性,因此其人道主义色彩也就愈强,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就愈大。
如马克思主义创立
唯物辩证法。
因此,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主要不在于引进一些连自己也没有弄懂的新名词、新概念,如能在司空见惯,
“人人皆知”的问题上,
通过研究能提出自己一点真知灼见就很了不起。
如哥白尼,
人人都以为地球是中
心,
太阳围绕地球在转,
他对此怀疑通过研究提出太阳是中心,
地球是在围绕太
阳转,同时在自转,造成了天文学的革命。
三、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
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
人类文
明得以进步,
来源于问题意识。
其实,
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便会有各种各样的
疑惑和问题,如: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生活?为什么会有彩
虹?
......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就是问题意识,只不过这是我们因为认知不够才
会产生的,
而当我们长大了学习了科学知识,
我们便能够理解这一系列疑惑。
而
从人类大方面这个角度来讲也是一样的,
现在人类的认知能力到极限了吗?答案
是否定的,
我们都知道宇宙之大无奇不有,
还有好多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
还不够,还没能发现而已。
因此,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推动的源动力
便是“问题意识”。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会科学研究中,
存在很多非理性的、
非批判性的、
未加思考过
的、
似是而非的东西。
比如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象,
西方学者提出了好多悖论,
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克鲁克曼悖论等等,实际上西方学者只是按
照西方的逻辑将中国现象抽象化。
再比如,很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提法值得推敲,
认为中国就是在走资本主义,
其实不然,
我们是应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这一具体实践过程得出的结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我们按照客观世
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客观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开创性的。
牛顿看到苹果落在地上,
不是拣起来把它吃掉,
而是提出一个人们未曾想过
的问题
:
苹果为什么会往地上掉?他提出并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创建了万有引
力定律和经典力学,
并创建了新的物理学学科。
著名的爱因斯坦通过提出并解决:
时间是与运动无关的绝对参照系吗?这一问题,
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并导致新
的科学理论
(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
的建立。
社会科学的研究同样也是如此。
当年马克思通过观察资本主义,
提出了:
剩
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一个著名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
他在大英博物
馆工作数十年之久,
终于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并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
系。
在我们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
对真理标准问题的
大讨论,
推动了我国哲学研究工作的大发展,
对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的认识和研究,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科学地提出并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把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阶段;
科学地提出并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这一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
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
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由此可见,
提出问题则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在科学研究中,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
(
包括提出和解决问题
,
而
主要指提出问题
)
为中心。
四、小结
人们对自然、
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
地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中提出的新问题做出回答。
马克思曾指出
,
个时代来说
,
“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
,
而是问题”。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
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
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
不能提出
和解决问题
,
科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历史证明
,哲学社会科学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始终关注社会生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的过程。
没有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
实际上,以问题为中心,既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也是被人类发展史所印证的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