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高度凝练,选用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又展现了惊心动魄的伟大战斗,讴歌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总领全诗,写得极有气势,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写山。

想象奇特,夸张至极,这样的对比描写,突出表现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把长征写得惊心动魄,有声有色,显示出诗人的豪迈之气。

二、学情分析
在诗词学习中,六年级的学生已背诵并积累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

学生基本掌握了看注释、想画面、查资料等学习诗词的方法。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长征、中国革命历史的文章,在情感上有所积淀。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内容距现在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学生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远征之难。

(一)走近长征,反复诵读
1.资料补充,引出课题。

(1)引导:它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史诗,一个传扬世界的神话。

它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2)学生畅谈。

(3)资料袋补充: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2.认识诗体。

(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小结:像这样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一齐朗读。

(1)读准读顺。

①学生反复自由读诗。

②指读,相机指导读音。

③书写指导:崖、渡、索,注意“崖”下方是两个“土”,“索”下方不是“系”。

(2)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提醒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223的节奏停顿。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绪基调
1.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2)根据学生反馈,板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朗读提升。

(1)引导:红军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面对千难万险,毛主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出示第一句)
(2)指名读第一句。

相机引导学生说出“等闲”的意思:寻常;平常。

感受乐观、无所畏惧的基调。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深入研读,体会“远征难”
1.“千山”之难。

(1)学生诵读诗歌。

(2)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图片中分别是哪座山。

此处请补充相应的图片。

(3)学生交流,借助图片理解“逶迤”“磅礴”。

引导抓住“逶迤”和“磅礴”读好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4)引导学生读材料,并思考:你发现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和千
里雪的岷山,有哪些困难?
(5)交流反馈:山高林密、天寒地冻、腹背受敌……
2.“万水”之难。

(1)学习活动:读懂诗句。

(2)学生交流。

(相机板书:金沙江、大渡河)
◇理解“铁索寒”
①学生读《飞夺泸定桥》,谈感受,理解“寒”的含义。

②小结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每当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都能感受到当时形势的严峻,令人心生寒意。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3.过渡: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湍急的金沙江,汹涌的大渡河……都在向人们倾诉,这是一场跋涉千山万水的远征,可毛主席却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么豪迈,多么豁达,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读这首诗。

4.配乐诵读全诗。

【设计意图】诗意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学生对照注释自学的基础上,适度点拨,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诗句中走了一个来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背诵填空。

红军不怕(),万水千山()。

五岭()腾细浪,乌蒙()走泥丸。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三军过后()。

(二)感受“只等闲”。

1.过渡:面对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不怕、只等闲。

3.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让自己感受到“只等闲”的词语。

4.学生反馈。

预设1:“云崖暖”。

(1)联读《巧渡金沙江》,理解“暖”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小结: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预设2:“腾细浪、走泥丸”。

(1)学生读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引导学生思考:可是,这绵延千里的五岭,这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又成了什么呢?(板书:细浪、泥丸)
(3)引导学生说诗意: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4)引导学生思考:走过绵延1600多公里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是“腾细浪”,翻越4000多米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是“走泥丸”,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相机板书:英勇无畏、乐观)(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翻山无比艰难,红军如此乐观,把这两种感受融在一起,该怎么读?(个别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3:“更喜、尽开颜”。

(1)学生读最后一句,谈理解。

(相机板书:更喜、尽开颜)
(2)追问:岷山千里皑皑白雪,要翻越它是多么的难呀。

而面对千里岷山毛主席却说“更喜”,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

(3)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出示最后一句)融入这种喜悦,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设计意图】在充分体会远征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并反复诵读以达到内化的目的。

(三)读《菩萨蛮·大柏地》,感受豪迈
1.出示资料: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

一九二九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

一月十四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

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

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

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2.全班齐读,再一次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配乐齐背《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毛泽东的词,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让这首诗真正走进内心。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资料袋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穿行于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戒备森严,封锁各处渡口,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乘船悄悄渡到北岸。

对岸哨兵以为是探子回来了,也不在意。

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个连队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两岸渡口。

在百姓的帮助下,红军又找到了五条船,召来30多名船工。

7天7夜后,红军大队人马不费一兵一卒,就靠7只小船全部胜利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这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

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