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西藏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但是这也给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西藏的生态旅游?这是目前西藏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藏生态资源存在的比较优势以及在西藏的生态旅游中出现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为西藏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西藏;自然资源;生态旅游;SWOT分析法

一、生态旅游与SWOT分析法

(一)生态旅游

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Ecotourism)”概念最初的表达是在1965年,Hetzer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呼吁各界对文化、教育、旅游的内涵重新思考认识,并提倡一种“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他认为“生态性旅游”应该具有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对当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游客满意最大化的内涵。1983年墨西哥生态学家Ceballos·Lascurain使用西班牙文Ecotourism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词语,他指出:“生态旅游是游客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欣赏、享受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的旅游。”国际生态学会在1991年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旨在保护环境和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的负责人的旅游。”Blamey认为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应该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学习性、教育性以及要求可持续性。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生态旅游这种新的旅游方式才被人们研究和推广。本文认为西藏的生态旅游是以保护西藏自治区内优势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领略藏族文化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做贡献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旅游形式。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的,它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的、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SWOT分析法是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企业自身内在的条件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把环境分析和企业分析结合起来,形成对企业营销策略的综合判断。20世纪末,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了解和制定区域旅游规划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旅游规划上来,成效显著。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使得西藏旅游业不断升温,这不仅对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考验。因此,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藏的生态旅游进行分析。

二、西藏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西藏生态旅游的优势

1、地理位置的优势。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地处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属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约为120多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面积的1/8。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西藏总面积的45%以上。由于形成这块高地特殊作用力的影响,使西藏12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地质、地形特征,总体上分为六个区域:藏东峡谷及农牧林区、藏南深谷原始林区、藏中“一江两河”流域农牧区、藏中南湖泊区、藏北高原湖泊农牧区,藏北高原无人区,并且由于西藏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从总体上讲,西藏气候属于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并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的带状更替,且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无霜期短。氧气含量较少,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境内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减少35%-40%。这种全球独特的高原地形地貌,能够满足游客的猎奇心里,因此,必然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2、自然资源的优势和人文资源的优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就以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著称。这里有已建成的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7处,其中国家级3处,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以及省区级自然保护区14处,总面积3819万公顷,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2.7%。在2012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珠穆朗玛、纳木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在西藏高原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十多个民族,除了占90%的藏族外,还生活着汉、回、门巴、珞巴,登人和夏尔巴人。西藏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使得高原自然资源风光与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名胜古迹的融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游览胜地,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旅游观光。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4处,其中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布达拉宫在2012年被列为西藏的第一个5A级景区,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累计投入14.5亿元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此外,各地的具有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民俗手工艺品、风俗习惯等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3、国家政策的优势。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藏生态旅游发展得到积极地促进,不仅仅政策支持,而且各种资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不断地加强。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强调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西部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达数千亿,其中有6亿元国债资金投入到了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将西藏打造成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这两个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并且制定了“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如图1所示。这都表示西藏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旅游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发展不断得到重视。(二)西藏生态旅游的劣势

1、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海拔平均4000米,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惰性和脆弱性”,“惰性”指的是植被的自我更新能力低,破坏后难以修复,“脆弱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易被破坏,尤其是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这种脆弱的生态系统是西藏生态旅游的一个劣势,它对西藏的生态旅游影响很大。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剧烈变化,加之青藏高原及周边的气候频繁出现异常,使西藏的冰川在近30年来融化速度加快,世界屋脊的冰川面积减少了44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47平方公里,总减少率高达9%,珠穆朗玛峰顶部冰川从1966年开始至今一直在退缩,其东绒布雪线2005年比2002年垂直距离退缩50米;“孔布冰川”高度已比1953年缩短了3英里;著名的南迦巴瓦西坡的则隆弄冰川在过去的21年间,由海拔2750米退至2950米。这些都充分表明对于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旅游时间受季节性影响。

受高原气候条件的影响,西藏的生态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淡旺季旅游分布不均。西藏的旅游旺季一般在每年的5-10月,随着进藏的国内外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对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不断增大,旅游承载力下降。但是当地政府对治理环境的紧迫性和旅游的接待能力必须提升的认识度不高,就使得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由于游客的大量激增而遭到破坏,旅游基础设施在旺季时匮乏,而在淡季时闲置的状况出现。这些都影响到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外宣传力度不强。

西藏旅游资源开发时间较短,起点较低。旅游基础设施供给的整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住宿餐饮档次不高,不能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接待规模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游览娱乐设施严重缺乏;没有能够体现宣传当地风土人情的大型歌舞表演及娱乐活动,使得旅游行程较为单一。

4、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差异。

据了解,西藏当地政府有些官员认为旅游业不会对本地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会破坏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注重环保问题,加上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旅游开发可能会采取粗放式的方法,其实旅游业也会产生“三废”,其处理难度不低于工业三废的处理难度;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