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上册尿液的形成教案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生物上册尿液的形成教案人教新课标

1. 让学生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掌握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人体健康,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尿液的形成过程。

2.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介绍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尿液形成过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堂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进行评价。

2. 对学生掌握尿液形成过程的知识进行评价。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肾单位模型制作,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2. 开展关于尿液形成和排出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人体健康。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后续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 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和辅导。

十、课后作业1. 完成尿液形成过程的相关练习题。

2. 收集有关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和思考。

3.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预习相关知识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掌握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教学过程(1)肾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2)肾的结构分为哪几部分?(3)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4.入球小动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出球小动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对吗?为什么?5.形成尿液的器官是什么?这个器官与哪些血管相连?这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6.血液在肾单位中是怎样流动的?探究二:尿液的形成1.通过比较血浆与肾小囊中液体成分差异,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通过比较尿液和原尿成分的差异,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3.健康人一昼夜能够形成150升原尿,但是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什么原因?探究三:尿液的排出1.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2.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为什么人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尿呢?(三)教师精讲点拨1.体内废物排出的两种方式:(1)排泄:人体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2)排遗: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2.肾单位的结构中,肾小球是个毛细血管球,属于循环系统,又是肾脏的结构,属于泌尿系统,因此属于双系统;肾小球两端连的血管都是动脉,且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原因是在肾小球处没有消耗氧气。

3.入球小动脉较粗,出球小动脉较细,这样能保证肾小球处有较高的滤过压;出球小动脉两端连的都是毛细血管网,一端是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一端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4.尿的形成过程:5.血液成分的变化:6.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但小分子蛋白质可以。

所以,原尿中含有少量的蛋白质。

7.与血液相比,原尿中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与血浆相比,原尿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与原尿相比,尿液中没有葡萄糖;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

8.与肾动脉相比,肾静脉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有尿素、氧气等。

(四)知识迁移。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5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5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说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认真观察肾的结构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培养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创设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学有所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肾单位和肾小体的组成、尿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准备实物(新鲜的猪肾)、学生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及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是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田世国获奖时的片段,他之所以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其母亲身患尿毒症而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毅然捐肾救母。

其“反哺报恩”之举感动了中国。

(多媒体展示视频片段)在学生受到孝心教育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人有几个肾?肾脏有什么作用与尿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什么是尿毒症?等等。

引出本节课题:尿的形成和排出。

二、讲授新课:(一)肾的结构、动画展示人的排泄途径,了解排泄的概念,认识到肾是排泄的主要器官。

、观察肾的结构出示猪的新鲜肾,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肾脏的外形像什么?什么颜色?什么气味?()肾脏的结构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与肾脏相连的三条管道各指什么?(注意它们与肾脏相连的部位)、观看动画,认识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

(动画演示有宏观到微观:肾—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课件展示:肾单位和肾小体的组成图(2)[填图]:出示肾纵剖结构模式图。

初中生物尿液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尿液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尿液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尿液的成分和产生过程,理解尿液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 尿液的成分和产生过程。

2. 尿液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 尿液的成分:水、尿素、尿酸、钠、钾、氯等。

2. 尿液的产生过程:肾脏的滤过、吸收和分泌作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尿液样品,让学生猜测其中的成分,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尿液的成分和产生过程,并通过实验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

3.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尿液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定期检查尿液健康状况。

4. 讨论与总结:让学生讨论尿液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尿液颜色和量,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写一份小结。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意识和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尿液的重要性和产生过程。

生物七下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优.选)

生物七下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优.选)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材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齐鲁版)初一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的教材内容与前面的三章的内容联系密切。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老师点拨为辅,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特别是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重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和解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好奇好动,思维发达而欠缺抽象思维。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探究尿液组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诱思探究的学习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内壁的作用,再结合多媒体动画从而突破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知道排泄的概念,描述排泄的三条途径。

(2)、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一册 1.2.7 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尿液的形成 教案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一册 1.2.7 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尿液的形成 教案

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尿液的形成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沪教版初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单元中第三部分《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第三课时内容。

根据《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本节课学习水平为B级。

整个第三部分的教学目标为能概述人体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前期学生已经能说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体会这些系统中相应器官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完整地理解上述四个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为后续学习“维持内环境稳定性的意义”做铺垫。

2、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已经学习了肾脏的结构(非显微结构)和功能(产生尿液),知道每天摄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大致相当,为八年级进一步学习尿液形成的过程和维持内环境中水的平衡做好了前期知识储备。

学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多年,学生协同学习已经成为常态,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可以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

3、教学设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分析尿液形成过程中尿液成分的变化,理解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其重点和难点是尿液形成过程中,血液通过肾单位时,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设计为:先通过复习肾的结构进出的物质推测尿液的来源,然后利用血液成分与尿液成分的对比,证实推测是否合理;然后介绍肾单位的结构,由于肾单位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先看书小结肾单位的构造,然后在一张肾单位的简图上填写各部位的名称,加深印象,重点关注两处毛细血管的部位。

接下来拟采用游戏的方式模拟尿液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理解尿液成分的变化,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关注情境在知识生成以及应用过程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尿液的成分总结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引出排泄的概念。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案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案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案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肾脏与尿的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2、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通过比较正常情况与肾脏出现问题是尿液成分的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尿液的形成过程
2、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
2、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法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八年级生物上册尿液的形成教案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生物上册尿液的形成教案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掌握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2. 难点: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肾单位的结构及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肾单位结构图。

3. 相关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肾单位的结构,引出尿液的形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 课堂讲解:讲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阐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4. 动画展示:播放多媒体动画,直观展示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尿液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尿液的形成过程。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评价其主动学习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尿液形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尿液的形成和检测过程。

3. 开展课后实践项目,让学生调查周围人群的尿液状况,分析健康问题。

八、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量的学习资源,实施分层教学。

2.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

3.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内容:1. 尿液的成分及其含量。

幼儿园泌尿系统教案模板

幼儿园泌尿系统教案模板

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泌尿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尿路感染。

3.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

活动准备:1. 多媒体课件:《泌尿系统简介》2. 模拟泌尿系统模型3. 幼儿卫生习惯图片4. 游戏道具:水杯、水盆、尿布等5. 教学活动时间:45分钟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我们身体里有哪些器官?它们有什么作用?2.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的身体里有很多重要的器官,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

二、主题活动1. 播放多媒体课件《泌尿系统简介》,让幼儿了解泌尿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教师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3. 模拟泌尿系统模型,让幼儿直观地认识泌尿系统的各个部分。

4. 教师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经过肾脏过滤,形成尿液,然后通过输尿管流入膀胱,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

三、游戏环节1. 游戏名称:《保护泌尿系统》2. 游戏规则:教师分发水杯、水盆、尿布等道具,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

3. 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按照尿液的形成过程,将“尿液”倒入对应的道具中,完成泌尿系统的模拟。

四、卫生习惯教育1. 教师展示幼儿卫生习惯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哪些行为有助于保护泌尿系统?2. 幼儿讨论后,教师总结: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尿布,避免尿布湿透,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强调保护泌尿系统的重要性。

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在家与孩子一起进行相关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后续活动:开展“我的身体”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人体器官的知识。

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泌尿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活动效果。

备注:教案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版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2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重点、难点)2.比较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重点、难点)3.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重点)4.知道排尿的意义。

5.通过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6.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保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通过利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尿液的形成,并且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和实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分析数据,观看动画,课件演示和游戏体验等,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

“尿液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对此采取让学生分析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中液体成分的不同,提出质疑,然后学生自学进行解疑,再此基础上动画展示尿的形成过程,最后老师点拨释疑。

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识图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肾单位的模型、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查询、搜集有关肾脏方面的疾病及肾透析的知识。

教学过程:输尿管尿道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板书设计:第一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第2课时)一、尿液的形成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二、尿液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三、排尿的意义1、排出体内的废物。

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有: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应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推测。

这一设计应用在“尿的形成”教学的导入阶段。

在强化肾单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尿的形成过程,从而将尿的形成和血液循环联系起来,形成初步认识,为下一步重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1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1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图,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用放大镜观察肾脏的横剖和纵剖结构,能够识别肾脏的结构并说出各部分结构特点。

3.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图,能够识别肾单位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解剖新鲜猪肾,培养实验能力及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肾脏的特点及功能,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2.通过对尿毒症及肾移植等社会现状的了解,能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关注社会、关注健康的意识。

其中,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来看,泌尿系统是人体内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而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在明确了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学习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因此“肾脏的结构”确定为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弱,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微观抽象,学生学习比较困难。

因此难点定为肾单位的结构。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1. 尿的重要性和功能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的主要排泄物,对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尿的主要功能包括:•排除代谢废物: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排泄这些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平衡。

•清除过剩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尿液中含有各种离子,如钠、钾、氯等,通过调节尿液中离子的浓度,帮助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2. 尿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经过以下几个步骤:2.1. 滤过在肾小球中,由于毛细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使得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多种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内形成初尿。

2.2. 重吸收初尿通过肾小管系统,经过肾小管壁的重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保证体内重要物质的保留。

2.3. 分泌同时,肾小管壁也对一些废物和过剩物质进行分泌作用,将它们排泄到尿液中。

例如,肾小管能分泌尿酸、某些药物等。

2.4. 浓缩和稀释通过肾小管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将初尿进行浓缩和稀释,以调节尿液的浓度和体液的稳定。

3. 尿的排出过程在尿形成完成后,尿液通过以下路径排出体外:1.肾盂:尿液从肾小管汇聚到肾盂,形成肾盂尿。

2.尿输送管:肾盂尿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

3.膀胱:膀胱是容纳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膀胱中暂时储存。

4.尿道:尿液从膀胱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4. 尿的调节尿的排出需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主要有抗利尿素葡萄糖素(ADH)和醛固酮,它们能够增加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血液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当血液渗透压过高或血容量不足时,感受器将产生相应的信号,促使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尿液的排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刺激膀胱收缩排尿。

5. 相关疾病与健康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如果出现功能异常或疾病,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教案3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教案3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目标: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描述尿的排出过程。

、说出排尿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挂图、视频。

教学过程:
课堂达标检测:
类:、血浆成分和原尿成分相比是原尿中没有。

、原尿和尿液成分相比是尿液中没有,浓度高。

类:下表是医生对甲、乙、丙三名成年男子的尿检和血检的结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尿检项目甲乙丙
葡萄糖
蛋白质微量微量
红细胞较多
血检血红蛋白
()甲、乙、丙可能患的疾病依次是、、。

()乙的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原因是。

()医生根据丙的检查,会让他多吃一些含有丰富的食物。

类:肾单位是形成尿的结构功能单位,右图是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血液在流经[ ]时,通过[ ] 和[ ]的作用,除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它成分,都可以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 ] 时,全部被重吸收回血液的成分是,完全不被重吸收的成分是,它和多余的水、无机盐一起形成尿液。

()人体排尿,不仅能够起到排出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

课下作业:
预习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八年级生物上册尿液的形成教案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生物上册尿液的形成教案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掌握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 能够运用尿液的形成过程解释一些生理现象,如水肿、蛋白尿等。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尿液的形成过程。

2.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 尿液的形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尿液的形成过程。

2.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教学难点:1.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尿液的形成过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1. 提问:你们知道尿液是从哪里来的吗?2. 讲解: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尿液的形成过程:1. 讲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 讲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三、尿液的形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 讲解尿液的形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尿液的形成是人体排泄废物的重要途径,如果尿液的形成过程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水肿、蛋白尿等生理现象。

四、小组讨论:1. 讨论:尿液的形成过程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性?2. 讨论:如何保持尿液的形成过程的正常运作?2. 强调尿液的形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保持尿液的形成过程的正常运作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六、课堂互动:1. 提问: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哪些物质被肾小球过滤,哪些物质被肾小管重吸收?2. 提问:为什么说尿液的形成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3. 学生回答后,进行点评和讲解。

初中生物泌尿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泌尿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泌尿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1.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 肾脏的功能:过滤血液、形成尿液。

3. 尿液的形成过程:过滤、重吸收。

4. 尿液的排出过程:输尿管、膀胱、尿道。

5. 不良生活习惯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2. 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及不良生活习惯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利用diagrams、images 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泌尿系统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4. 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水分代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结构与功能。

3. 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展示diagrams、images 等资料,详细讲解过滤、重吸收等过程。

4. 讲解尿液的排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在尿液排出过程中的作用。

5. 探讨不良生活习惯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分析吸烟、饮酒、饮食不当等不良生活习惯对泌尿系统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关于泌尿系统的互动游戏,如泌尿系统拼图、泌尿系统知识问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个关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疾病的原因、症状及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如泌尿系统的发育、疾病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泌尿系统的保健,如如何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如何保持泌尿系统健康等。

初中生物尿液教案

初中生物尿液教案

初中生物尿液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物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 掌握尿液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4. 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等)、尿液模型等;
2. 教学内容: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尿液的成分及功能;
3. 实验准备: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如尿液分析实验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排泄系统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尿液形成的兴趣。

2. 探究尿液的形成过程: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尿液是如何形成的,介绍肾脏、肾小球、肾小
管等结构的功能。

3. 观察尿液结构:让学生观察尿液的结构,利用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颗粒等。

4. 分析尿液的成分及功能:讲解尿液的主要成分,如水、尿素、尿酸等,并探讨其在人体
中的功能。

5. 实验探究:进行尿液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分析尿液中的成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尿液形成及功能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生动的实验和探究,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人体排泄系统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
以加强实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一课时)







邢延泉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看谁学的快?(自学教材66-67页)
1、人体将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2、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它位于,每个肾由个肾单位组成。

3、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
、请说出左图中各部分的结构名称①;②;③;



肾小体
肾单位
2、填序号完成下题
当堂练习
一、牛刀小试:
1、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 、肾小体 B 、肾小球 C 、肾单位
D 、肾小管
2、既位于皮质,又位于髓质的结构是 ( ) A 、肾小体 B 、肾小球 C 、肾小囊 D 、肾小管 二、挑战自我:
肾单位
肾小囊腔
1
43
25
三、链接中考:
1、图中【3】【4】【5】
所指的结构分别是、
、。

2、左图中[1]指管内流动的是;[2]指管内流动的是。

初中生物电子版教案(6篇范文参考)

初中生物电子版教案(6篇范文参考)

初中生物电子版教案(6篇范文参考)初中生物电子版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肾单位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

2简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对表格的讨论,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提高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爱护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出示一病人与正常人尿液化验结果单,提出问题:他怎么了?学生比较思考,顺势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的组成课件展示:肾单位动画、血液循环动画。

教师启发:当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时,肾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

肾静脉将净化后的血液运往身体各处。

那么,肾中的什么结构担此重任?尿液在肾中的什么结构形成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肾的微观结构。

组成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如何呢?(1)自学感知,探索交流观察ppt上的肾单位结构图,思考如下问题:①肾单位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特点?②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分别位于肾的什么部位?③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动手制作,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纸、红毛线、蓝毛线等),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并作简要介绍和评价。

(3)模拟演示,深化理解教师演示自制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并配合讲解在黑板上黏贴。

2尿的形成课件展示:血液在肾单位流动的动画。

(1)分析数据,澄清问题。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较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为什么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从肾小静脉流出后,就会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师生归纳总结。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目标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保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1(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复习1、知识回顾(1)肾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2) 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小动脉。

肾小囊是一种双层壁的囊,肾小囊腔与相通。

2、巩固效果(1)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方式:通过泌尿系统?尿液通过呼吸系统?呼气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通过皮肤?汗液通过消化系统?粪便——(2)肾单位(每个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构成)组成 ((((((3)泌尿系统的组成3、发现疑惑(1)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提示:毛细血管多,颜色就深)(2)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的,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

提醒学生想着自己身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二、课内探究探究点一【尿液的形成过程】认真观察课本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在复习了肾单位的结构以后,通过小组讨论,抓住结构特点学习尿的形成过程。

回答以下问题: 1、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的液体是 ,肾小囊中的液体是,肾小管中的液体是。

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哪些成分可以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3、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哪些成分全部或部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4、尿的形成过程:(1)经过( )和( )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2)经过( )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多媒体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1)在老师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学习教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教学目标:1. 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及排出途径。

2. 掌握肾单位结构和功能。

3. 能够描述尿液的主要成分。

4.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尿液的形成过程。

2. 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1. 尿液的形成机制。

2. 肾脏的过滤与重吸收作用。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肾单位模型或图片。

3. 相关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人体排泄系统的组成。

2. 提问: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学生观察肾单位模型或图片,认识肾单位的结构。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等环节。

2. 讲解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

四、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2. 总结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提问: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二、课堂讲解1. 讲解尿液排出的途径,包括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

2. 讲解排尿的意义,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清除废物等。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尿液排出的重要性。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关于尿液排出的实验。

2.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问答表现。

3. 实践活动参与度。

六、实验探究:尿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泄的概念,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
2.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
2.训练自主学习,分析资料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学生回答。

二、新课
1.排泄
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提问: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总结: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三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的?要想知道答案,必须先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泌尿系统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问题。

过渡:肾脏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

3.肾脏
(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

(2)认识肾单位。

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a.肾小球是由什么构成的?
b.肾小球壁有什么特点,薄还是厚,一层还是多层?
c.肾小管有什么特点?它周围存在哪种血管?
d.血液是怎样流经肾单位的呢?
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及讨论使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及特点。

过渡: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时是如何形成尿液的?
4.尿液的形成
(1)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血液中的物质透过肾小球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形成尿液;
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回忆以前学过的毛细血管的作用。

总结:肾单位有两处毛细血管分布,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结合毛细血管的作用,推测这两处发生了物质交换。

(2)分析课本23页小资料
学生思考讨论:血浆到原尿,直至形成尿液,成分有没有变化?哪些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中的数据:得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还有多余的水;
a.比较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观看肾单位中尿液形成的动画,加深印象
(4)联系实际:医生在检验病人尿液时发现了蛋白质,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如果发现的是葡萄糖呢?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
一、排泄
二、泌尿系统
三、肾脏
1.肾脏结构
2.肾单位
四、尿的形成:
血液—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重吸收形成—尿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