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学位论文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养老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衡阳县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养老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衡阳县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养老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衡阳县为例老年人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和经历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不断加剧,广大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

分析研究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对于保障农村地区老人的基本权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国家治理的基层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一、衡阳县农村地区养老现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衡阳县现有常住人口88.8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9.44万人,占总人口21.88%;65岁以上老年人14.89万人,占总人口14.89%,90-99周岁老人3000余人,百岁老人40余人,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80%以上。

笔者走访了县民政局、县统计局、县文旅广体局、县财政局等单位和16个乡镇,185个行政村,随机抽取了5个行政村作为抽样样本,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 98.6%,详细访问了100 位农村老人。

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走访交流、数据分析、专家咨询。

(一)养老方式多样化。

衡阳县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政府养老、民办机构养老和互助养老等四种方式。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衡阳县农村地区老年人主要依托于家庭养老,占90.14%。

政府养老是对农村地区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的特困人员的兜底养老,符合条件的不多,仅占5.19%。

除家庭养老和政府养老外,社会资本兴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衡阳县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全县有民办养老机构4家,收养人数521人。

此外,个别村对村级互助养老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渣江镇文德村委会将分散供养的老人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住房,老人之间在生活上相互照应,进行村级互助养老的探索。

(二)养老供需不对称。

乡镇敬老院普遍存在床位“有而不用”、资源闲置的现象。

在调研过程中,乡镇民政办的同志反映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床位供需不对称。

一方面,敬老院床位充裕,比如,岘山敬老院有床位60张,实际入住30人左右,渣江敬老院有床位120张,实际入住40人左右,据民政局养老股负责人介绍,乡镇敬老院床位入住率不足30%。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毕业论文》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论文题目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毕业论文写作提纲摘要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以三伏潭镇四个抽样村(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三伏潭镇农村人口的流动现状,发现农村在社会分层,横向流动和流动方式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以人口社会学推拉理论为指导,从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两个角度探寻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最后结合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和三伏潭镇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发挥人才交流网和劳务中介的就业引导作用;建设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和休闲场所,和谐农村生活;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新农村储备资源。

总的来说,就是让村民发展和农村发展得到双赢。

关键词人口流动流动现状社会分层横向流动流动方式流动探因发展模式目录1. 引言 (3)2. 三伏潭镇四个行政村的人口流动现状 (5)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5)2.2 三伏潭镇概况 (5)2.3 社会分层与农村人口流动 (6)2.3.1 四个村的总体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7)2.4 农村人口的横向流动 (8)2.4.1 四个村外出务工者横向流动的共性分析 (9)2.5 农村人口的流动方式 (10)2.5.1 从年龄和婚育状况对上述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11)3. 基于推-拉视角的农村人口流动探因 (11)3.1农村推力增加 (11)3.2 城市拉力加大 (12)4 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对当地农村和村民发展道路的启示 (13)4.1农村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13)4.2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 (14)4.2.1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保障农村稳定和繁荣。

(14)4.2.1.1社会学分层理论对构建三伏潭镇农村合理社会分层的启示 (14)4.2.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6)4.2.3 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17)4.2.4培育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增设农村休闲场所。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一、调查背景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

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

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

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实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年**月**号至20**年**月**号。

2.调查地点:**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3.调查人:xx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实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实行相关调查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20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20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

其中绝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

这个情况比2020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绝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

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

近两年来也有很多从事第三产业的。

外出人口以 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

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

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水准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

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

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动经济的发展。

但是,因为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

农村老人赡养问题不容忽视调查报告

农村老人赡养问题不容忽视调查报告

农村老人赡养问题不容忽视调查报告闵艳三伏潭镇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仙桃市西北部,东接胡场镇,西邻毛嘴镇,南滨排湖,北依汉水,与天门市彭市镇隔水相望,宜黄高速公路、318国道穿境而过。

全镇国土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677亩,管辖3个工作片,34个行政村297个村民小组,250个自然村,农场、渔场、蚕场、林场各1个,1个居委会及窑场农业队,全镇总人口79717人,当前,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多,使维权护老成为新世纪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70%。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

依据湖北省仙桃市汉江法院近日对2013年以来的多起赡养纠纷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不容乐观。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很多老人的晚年呈现出不同于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特点。

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方式单调。

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种,即三世同堂型(含四世同堂)、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

三世同堂型(含四世同堂)即老人与子孙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儿媳决定,老人除干点家务活帮助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生活比较单调;不分不离型是指老人与子女虽没有分家,但是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这种类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分担赡养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担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独自生活型是指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责任田里的重体力活由亲朋好友或子女帮助,这种类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或单子女的老人。

许多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的老人大多居住在村庄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在有的地方,村庄周围甚至出现了老年人聚居的“老年村”,其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老人生活要求低,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赡养与城镇老人呼吁精神赡养不同,农村老人虽然也希望儿女精神赡养,但相当一部分老人是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而不太注重营养保健、参加娱乐活动等。

2020人口流动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

2020人口流动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为了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0人口流动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口流动调查报告1一、指标注解:(一)统计分析区域:我镇的x个村(社区)。

(二)数据统计时间:分析中所用数据均是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以来截止20xx年3月31日的数据。

二、总体概况截止20xx年3月31日,10个(社区)流入人口信息系统汇总录入流入人口429人,房屋信息4772户、出租房屋58户、大型用工单位16个、流出人口804人,留守儿童21人、空巢老人12人、返乡人员12人。

(一)流入人口基本数据:1、人口比例:10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6480人,其中流入人口429人,占2.6%;其中流出人口804人,占4.9%。

2、年龄结构:在所有流入人口中6岁以下的有10人,占2.3%;6至16岁的有16人,占3.7%;16至60岁的有374人,占87.2%;60岁以上的有29人,占6.8%。

3、流入人口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为232人,占54.1%;女性为197人,占45.9%。

流出人口性别:男性也多于女性;男性为428人,占53.2%;女性为376人,占46.8%。

4、主要流入地:我镇主要流入人口本市其他地区(市)县15人,占3.5%;省内市为216人,占50.3%;省内县35人,占8.2%;省外市39人,占9.1%;省外县32人,占7.5%,本区(市)县其他乡镇91人,占21.2%;国外1人。

5、流入事由: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务工的有324人,占75.5%;其他流入经商、服务、借读、养老等的有105人,占24.5%。

流出人员中,务工的有780,占97%;其他的有24,占3%;6、受教育程度: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101人,占23.5%;初中文化的有230人,占53.6%;高中文化的有46人,占10.7%;大专文化的有23人,占5.4%;大学本科文化的有10人,占2.3%;研究生及以上文化1人。

20320310_以市场力量促进乡村振兴——湖北省汉川市沉湖镇福星村创新治理模式调查

20320310_以市场力量促进乡村振兴——湖北省汉川市沉湖镇福星村创新治理模式调查

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
因此,本文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
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
剖析公司和村庄如何通过创新的治理模式,即
总要求,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加
村庄公司化,整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一
以推进和实施。然而,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系
体化实体而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以企带村”的
在中国乡村地域中,乡村治理结构与秩序
企业可以为社区特别是给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使得企业与村庄的相互关系受到一系列非正式
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村庄或社区为企业提供了
与正式制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影响。
经营场所、劳动力等要素。企业构建包括社区
正式制度包括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合
在内的共生网络、从事公共事务的目标不仅仅
长 的 土 壤 。 1998 年 实 施 的 《村 民 委 员 会 组 织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还是外部与
法》 第 二 条 规 定 , 村 民 委 员 会 是 具 有 自 我 管
市场的对接中,乡村泛家庭化的倾向及其特殊
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基层群众性自
的信任结构等乡土中国积淀的非正式制度对乡
现共赢发展 (如图 1 所示)。
分人从小就深受以家族和乡情为核心的乡土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村实行基层民主自
化的浸润,当这些人从企业创办中获得了经济
治,这为乡村企业作为法人组织参与乡村治理
收益后,他们可能会出于各种考虑要参与到村
提供了可能,即乡村社区公司化模式具有了生
庄政治中去,村庄公司化便是方式之一。
企业组织的概念的发展与延伸,但是侧重点各
力。企业的参与,既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充

农村宅基地流转调研报告_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农村宅基地流转调研报告_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2008年初,我们选择了开县宅基地流转频繁的县城周边镇、中心小城镇、劳务输出大镇共4个镇(街道)7个村开展了宅基地流转调研工作。

通过与基层干部、村民面对面的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填写统计调查表等方式,实地了解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障碍及群众的愿望。

现就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状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承包地流转的加速,农村宅基地流转呈蓬勃发展态势。

(一)从流转数量上看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

被调查的36个农业社,每个社都存在宅基地流转现象。

36个农业社共有3427户,发生宅基地流转的达864户,占总户数的25.2%,宅基地流转已不再是“暗流”。

在开县城郊区的镇东街道办事处农试村宅基地流转更为凸出。

全村397户,宅基地流转的达378户,流转比例高达95%,我们预测,这个村在2008年三峡工程移民搬迁结束后,将会出现宅基地户户流转的现象。

(二)从流转形式上看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调查数据显示,以出租房屋方式流转宅基地的占40%,以联合开发宅基地方式流转的占30%,以出售房屋同时转让宅基地的占10%,以宅基地互换、转让、征收等方式流转的约占20%。

以出租房屋方式流转宅基地比例高,究其原因,除实际居住的供求关系影响外,主要是城镇居民购买农民房屋后因宅基地流转政策限制,办不了房地产权证,购房者没有合法的产权保障,促使一些人通过出租方式解决居住问题。

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政府抵制“小产权房”力度日渐加大的大趋势下,以出租———“购买”一定期限的房屋居住权的方式流转宅基地,还会愈演愈烈。

(三)从流转区域上看农村宅基地流转区域差异性和持续性。

农村宅基地流转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中心镇等人口流动量大、交通位置优越、劳动力就业容易的地区。

在我们调查的4个镇(街道)7个村,城镇规划区内与城镇规划区外的流转比例为64:36。

关于乡流动人口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乡流动人口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乡流动人口调研报告关于乡流动人口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由于新华乡地处偏远乡镇,当地特色产业、企业少,平均工资水平也比较低,在随着外地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多,这就让当地的老百姓不断的外出打工讨生活。

全乡近7000余人,外出打工人群将近一半,在新华街上基本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能看到的大都是老弱妇孺,这就为新华乡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严峻的考验。

二、经验做法1、完善规范管理,不断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新机制。

夯实网络基础,充分发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作用。

乡配备专人从事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工作,乡所辖的各村,配备专人进行摸底汇总上报及及时更新,各个小组有计划生育信息员,以乡计生办为头,形成了顶层设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络脉,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健全管理制度,依法规范流动人口生育行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乡村联动,部门配合,进行规模较大的清查整顿活动。

通过清查整顿,进一步摸清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的底子,健全各种卡档,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属地管理。

在开展经常性工作中,始终坚持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明确规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流入地负主要责任。

2、深化宣传教育,及时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动权。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流动育龄群众受教育面达90%以上,同时抓住春秋农忙期间流动人口返乡回家有利时机,进行上门服务,通过咨询、送科学知识进村到户等活动,讲解计划生育基本知识和法规政策,传授科技致富信息和知识,把流动人口办证须知等宣传资料送到流动人口手中。

3、推进优质化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工作实际中,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帮助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努力在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办理证照等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优先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三查”等节育技术服务,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农村人口流动论文(2)

农村人口流动论文(2)

农村人口流动论文(2)农村人口流动论文篇3浅谈农村人口流动条件下的教育供给模式[摘要]农民工流动引发当前流动人口条件下的农村教育供给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提供,不能解决农村中择校问题,以及农村教育承担比城市教育高的机会成本与高风险问题。

本文认为教育供给的形式应该是流动性好的货币近似物,即教育供给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这能使教育资源产权得到充分鉴定。

教育券的终身制与实名制设计保障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与接受教育时间,使教育资源通过竞争得到优化配置。

[关键词]农村人口流动教育供给博弈一、人口流动下的农村教育需求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7.5亿劳动力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并提高其边际报酬的过程,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①,至2006年末,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②为53100万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③13181万人,其中男性占64%。

日本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6%、26.8%、65.5%,而我国的从业结构为49.1%、21.6%、29.3%,因而未来我国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还会大量减少,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将会大量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在城市的滞留时间越来越长,举家流动现象也越来越多。

有关研究表明,居住3年以上的占农村流动人口的1/3,居住5年以上的占1/10。

有关调查发现①,全国进城的农村学龄儿童占农村流动人口的比例在3%左右,如果按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400万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来测算,就有280多万学龄儿童进城求学,2007年1.3亿流动人口,应该有390多万学龄儿童进城求学。

这么多孩子进城,城市社会究竟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呢?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目前随父母流动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粗略的估计80%)儿童应该是潜在的进城求学者。

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2024年暑期调研报告(4篇)

2024年暑期调研报告(4篇)

2024年暑期调研报告(4篇)2024年暑期调研报告(精选4篇)2024年暑期调研报告篇1调研目的:了解当地的“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结果:前畈村位于__镇中心地段,是镇政府所在地,与天堂寨风景区紧密相连。

全村总面积30。

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12亩,山场面积2。

9万亩。

辖12个中心组,33个村民组,924户,3512人。

该村已实现组组通水泥路,交通较为便利。

辖区内有3所小学, 1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

近年来,前畈村在整个天堂寨镇中发展水平靠前列。

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出,__镇位于三省交界处(__省、__省、__省)深处大别山腹地属于典型的山地环境。

各村落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大致成条带状分布。

与外界的主要交通联系是一条经过__镇、__镇、河镇的盘山公路。

距离最近的交通枢纽火车站约98。

4公里,约需花费近3个小时,公路沿途两侧为绝壁,地势起伏,弯弯相连。

因为修建时间较久,路况一般。

20__年前全国人大委员长吴深入大别山腹地考察了景区,为支持当地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投资当地道路建设,加紧改造原有道路。

原有道路改造项目今年年底可以完成,同时已经修建了一条从沪汉蓉高速公路到达天堂寨仅需几十分钟的快速通道。

当地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目前街道住户已经实现供水,农村住户以山间泉水为主。

当地网络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供电基本实现全覆盖,很少会有住户不通电。

电视电话尚未普及。

生活能源农村主要为柴火,大部分镇区为天然气。

因为投入较少,不够重视,后期服务难以跟上,沼气在当地发展利用率不高。

而且垃圾处理依然以填埋焚烧为主。

新建卫生间少,土厕茅房居多,反映出当地的生活卫生条件依然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

当地外出务工现象较为常见,外出务工人员占当地人口的30%—40%。

当地经济发展主要依托旅游业,景区对当地吃住还有餐饮影响最大。

人均纯收入4800元,在全镇中处于较高水平。

村情研究报告(精选多篇)

村情研究报告(精选多篇)

村情调研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村情调研报告村情调研报告根据武汉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市人口计生委宣教中心成立“三万”活动工作小组,由何平主任牵头,陈定国副主任带队,顾国平,姚晶等三名同志参加,组建了复原村“三万”活动工作专班,于3月17日进驻复原村开展入户调查工作,通过召开村支两委会,村民座谈会,送政策,送科技,送温暖,并经过多天的入户调查,走访了182户农户,广泛了解民情,认真听取民意,对全村经济发展、社情民意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对当前农村、农业、农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结合走访了解的情况,形成调研报告。

一、驻点村基本情况我们进驻的是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复原村。

全村共有6个组,沿汉江边,区域内有287户,总人数1019人,总面积1838亩。

该村没有集体经济,2014年家庭平均经济收入10000元左右(主要靠在外打工收入)。

主要产业是种植棉花,豆类菜(蚕豆,毛豆),和少数玉米。

今年有部分农户种了翠冠梨。

全村共有三留人员***,一个村卫生室(但没有医生)。

二、调研方法中心全体同志参加调研。

驻队队员吃住在村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每月工作不少于20天,累计走访农户182余户。

在进村入户之前,我们按照市“三万”办要求,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掌握相应政策,为调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走访座谈中,我向每个村民讲述了“万民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宣传了这次活动,对村民另外咨询的问题,本人知晓的均作了相关的解答。

不知晓的建议向相关部门咨询。

了解了村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如人员结构、劳动人数、家庭经济状况。

详细询问了村民目前的困难和所思、所盼。

通过这段时间的走访,和村民面对面的交流。

村民所反映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大致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建设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完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广大农民的温饱解决了。

所盼的是怎么才能致富,依旧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

fb625488de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76

fb625488de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76

精准扶贫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自然情况。

镇位于市西南部,距市区75公里。

全镇幅员面积402平方公里,其中在册耕地面积2319公顷,林地面积618公顷,苇原面积6000公顷,草原面积18394公顷。

下辖11个行政村,32个自然屯,总户数4468户、人口12914人,其中农业人口11982人。

劳动力人数6741人,常年外出务工约3500人。

全镇有低保户1098户、1196人,五保户60户、61人,残疾人352人,全镇参加新农保4569人,参保率44.8%;参加新农合6777人,参合率95%。

(二)基础设施。

全镇有农田水井273口,灌溉面积2300公顷,灌溉率73%。

现有公路81公里,实现“村村通”。

全镇砖瓦率65%,自来水率80%,固定电话率10%,互联网率40%,有线电视率50%。

中小型农业机具1324台,大型农业机具92台。

有6所乡村小学、1所中心学校、1所中学、1所卫生院、10所标准化乡村诊所和1所养老院。

在10个村庄建设了文化健身广场,其中2个村庄广场面积5000平方米。

(三)经济发展情况。

2021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75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305万元,占47.5%;养殖业收入5455万元,占31.1%;劳务经济产值3740万元,占21.4%。

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同比增长10.8%。

1.种植。

种植业总产值8305万元,其中玉米1350公顷,玉米2385万元;水稻1050公顷,产值4000万元;高粱1255公顷,产值1880万元;杂粮杂豆60公顷,产值40万元。

2、养殖业。

养殖业实现总产值5455万元,其中,养羊10.5万只,实现产值4215万元;养猪3200头,实现产值853万元;养马407只,实现产值200万元;养牛175只,实现产值87万只,养鸡1.5万只,实现产值100万元。

3.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收入3740万元,其中全年进城务工人员3500万元,季节性务工人员1251人,240万元。

人口老龄化、跨区人口流动与县域经济增长

人口老龄化、跨区人口流动与县域经济增长
响老龄化 进 程 从 而 对 不 同 地 区 的 经 济 增
长带来异质性效 应. 目 前,国 内 外 已 有 不
少文献研 究 了 人 口 老 龄 化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关系.在国外,许 多 研 究 论 证 了 人 口 老 龄
化会通过 多 种 渠 道 对 长 期 经 济 增 长 产 生
正向促进效应.这 些 渠 道 包 括:预 期 寿 命
在此后长时期内保持相对高位,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常态.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
老龄化进程又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老龄化的程度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从
[]
2000 年以来老龄化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1 .
收稿日期:
2021

09

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 目 “应 对 中 国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公 共 政 策 评 估 与 设 计———基 于 ‘财 政 可 持 续 性、
延长提高了个 人 的 储 蓄 意 愿 [3],人 口 老 龄
化降低 了 因 人 口 增 长 而 导 致 的 资 本 “稀
释” ,因 劳 动 力 减 少 和 劳 动 成 本 提 高 导
[
4]
致创新投资增 加 进 而 提 升 生 产 效 率
图 1 2000~2010 年人口净流动率变化
与老龄化程度变化的散点图
费、储蓄和提供子女教养投入的决策,并根据养老保障制度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老年期,个体退休后根
据储蓄和养老金进行消费,并提供一定时间的隔代照护.我们假定 进 入 青 年 期 为 某 一 代 人 形 成 的 标
志,以上标t表示代际,下标t表示时期.Lt
用Lt1

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

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

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
张正河;谭向勇
【期刊名称】《财经问题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本文力图研制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以涵盖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从公理出发,演绎出一些关于迁移决定、迁移规模、迁移流向及迁移者特点的一些理论观点;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张正河;谭向勇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1
【相关文献】
1.乡城人口迁移对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动态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方法 [J], 邹小芳
2.社会性别视角在人口学领域的渗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中"女性与人口迁移流动"专题论坛观点综述 [J], 姜秀花
3.市场经济条件下乡城人口迁移机制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J], 张再生
4.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幸福之路——中国(四川—甘孜—乡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J], 刘德伟;张志勇
5.乡城人口迁移规模的环比测算法 [J], 桑小峰;凌亢;白先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覃姓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覃姓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覃姓现状研究报告范文1. 背景介绍本文旨在对覃姓群体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覃姓群体的人口分布、职业分布、教育水平、收入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覃姓群体的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2.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包括: - 通过民政部门的户籍数据,获取覃姓人口的分布情况; -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收集覃姓群体的职业、教育、收入等信息; -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覃姓人口分布状况经过对民政部门的户籍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覃姓人口的分布状况。

根据数据显示,覃姓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湖南、广西等省份。

其中,江苏是覃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占总人口的30%以上。

而广西是覃姓人口分布最广的省份,其次是湖南省。

4. 覃姓群体的职业分布为了了解覃姓群体的职业分布情况,我们对覃姓群体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调查结果显示,覃姓群体的主要职业分为农业、教育、医疗、商业、工程等。

其中,农业是覃姓群体最主要的职业,占比超过40%。

教育和医疗行业也是覃姓群体较为集中的行业。

5. 覃姓群体的教育水平状况覃姓群体的教育水平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覃姓群体的教育水平整体较高,大部分人具备高中以上学历。

其中,本科学历的比例最高,占比超过50%。

这表明覃姓群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6. 覃姓群体的收入情况收入是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覃姓群体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为稳定,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覃姓群体中有一部分人的收入较高,月收入超过20000元。

这可能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教育水平有关。

7. 结论与建议根据对覃姓群体现状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 覃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北、湖南、广西等省份; - 覃姓群体的主要职业为农业、教育、医疗、商业、工程等; - 覃姓群体的教育水平整体较高,大部分人具备高中以上学历; - 覃姓群体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为稳定,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农迁农调研报告

农迁农调研报告

农迁农调研报告一、引言我所参与的农迁农调研工作始于xxxx年x月份,这是一项关于农村人口迁移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工作。

本报告将介绍我所调研的内容、方法和结果,以及对农村迁移和农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二、调研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迁移现象日益普遍。

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我选择了某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农村迁移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选取一定数量的农村居民进行随机抽样,对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目的地和影响等进行调查和分析。

2.访谈调研: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家庭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迁移动力和迁移后的生活情况,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背后的原因和问题。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农村迁移和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找出潜在的影响和问题。

四、调研结果1.农村人口迁移主要原因: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迁移原因,约占调查对象的60%,其次是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等。

2.迁移目的地:农村人口主要迁往市区或邻近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条件。

3.农村迁移的影响:农村迁移对原生家庭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原生家庭面临缺少劳动力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农业发展的建议: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吸引农民留在家乡发展农业。

五、结论与建议本次农迁农调研为我们深入了解农村迁移和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同时注重农业发展,在人口迁移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藿香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以广东省阳春市潭水镇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藿香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以广东省阳春市潭水镇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藿香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以广东省阳春市潭水镇为例发布时间:2022-12-05T05:56:30.862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5期作者:敖焱鹏、李秀文[导读] 论文以广东省阳春市潭水镇为典型案例,从以下 3 个方面研究当地特色藿香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姓名:敖焱鹏、李秀文作者单位:湛江科技学院单位邮编:524094单位所在地(精确到市):广东省湛江市摘要:论文以广东省阳春市潭水镇为典型案例,从以下 3 个方面研究当地特色藿香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第一,潭水镇藿香产业发展现状;第二,潭水镇藿香产业存在的问题;第三,发展潭水镇特色藿香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藿香产业;乡村经济发展1 引言近年来,广东阳春认真落实指示精神,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建设具有阳春特色的藿香种植基地,全市农业面貌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由此可见“三农问题”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一直是当地政府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潭水镇,广东阳春的一个偏僻小镇,凭借着其自身的独特的藿香种植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此次研究深入探究潭水藿香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日后其他地区藿香产业总体发展、经济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2 潭水藿香产业发展现状2.1 潭水镇概况阳春市潭水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打造以藿香为主的南药特色产业。

1500亩藿香潭水镇有40多年藿香种植历史,近年来,种植藿香经济收益可观,农民种植积极性更高。

目前,潭水镇建立了以高尧、凤来、翔南等村为主的藿香生产基地,去年全镇种植藿香1500亩。

藿香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每年12月份到2月份进行育苗,培育时长10个月到12个月,在12月份收获。

由此可以看出藿香种植具有收获时间长,一但种植不慎会导致经济严重亏损的缺点。

但是随着每一代藿香种植户将经验不断传授给下一代,现在种植藿香导致经济亏损的机率极低,反而因为种植藿香给潭水镇带来了新的且远高于水稻收入,导致潭水镇的收入在不断攀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论文题目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毕业论文写作提纲摘要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以三伏潭镇四个抽样村(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三伏潭镇农村人口的流动现状,发现农村在社会分层,横向流动和流动方式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以人口社会学推拉理论为指导,从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两个角度探寻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最后结合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和三伏潭镇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发挥人才交流网和劳务中介的就业引导作用;建设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和休闲场所,和谐农村生活;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新农村储备资源。

总的来说,就是让村民发展和农村发展得到双赢。

关键词人口流动流动现状社会分层横向流动流动方式流动探因发展模式目录1. 引言 (3)2. 三伏潭镇四个行政村的人口流动现状 (5)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5)2.2 三伏潭镇概况 (5)2.3 社会分层与农村人口流动 (6)2.3.1 四个村的总体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7)2.4 农村人口的横向流动 (8)2.4.1 四个村外出务工者横向流动的共性分析 (9)2.5 农村人口的流动方式 (10)2.5.1 从年龄和婚育状况对上述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11)3. 基于推-拉视角的农村人口流动探因 (11)3.1农村推力增加 (11)3.2 城市拉力加大 (12)4 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对当地农村和村民发展道路的启示 (13)4.1农村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13)4.2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 (14)4.2.1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保障农村稳定和繁荣。

(14)4.2.1.1社会学分层理论对构建三伏潭镇农村合理社会分层的启示 (14)4.2.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6)4.2.3 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17)4.2.4培育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增设农村休闲场所。

(18)4.2.5 有效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储备力量 (19)5.结语 (20)参考文献 (20)1. 引言改革开放以年,中国社会最大变化之一就是社会流动加剧。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普遍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建国以来的70多年间,人口流动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蜕变期。

1950年代初,为了实现经济上赶超的目标,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为了配合此战略的顺利施行,防止农村人口转移,内生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和把城乡人口隔离开的户籍管理制度。

当时不仅以寻求异地就业为目的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几乎不存在,而且农民就业领域的变动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农村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从此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离土不离乡”。

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环境,要生存不仅需改革经营机制,也要提高技术水平。

而技术进步的代价就是资本投入相对增加,吸收劳动力的速度放慢。

“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受到挑战。

既然留在家乡不能得到就业机会,农民只好把发展方向伸到更远更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城市。

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将东南沿海和少数大城市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金融财政和其他资源都向这些地区倾斜,从而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平衡。

为寻求更高的收入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千千万万的农民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汇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候鸟大军。

因此,“离土又离乡”成为了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劳动力为什么流动,流向哪里,是遵循一定的信号,有目的、合规律的选择行为。

然而,不同地域的农村,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人口流动的特征会有所不同,对此,学者们进行了许多的探讨,也对不同地方的农村人口流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当代学者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等对北京和南京两座城市4301人进行调查,提出了农村人口流动模式的两个主要指标:一是流动时间,二是流动城市。

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相对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流动时间越长,更换城市也就比较频繁。

俞国、陆亚玲、俞富坤从对扬州市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中提出农村的人口流动是呈现双向流动与地域性组合等特点,流动人口存在素质较低的缺陷。

周捷对河北省农村流动人口研究,总结出农村流动人口的群体七个特征,分别是(一)来自较贫困地区,务农收入较低,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二)男性居多,女性少,而且未婚多于已婚;(三)年龄趋势递减;(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五)社会网络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六)大多在建筑业、纺织业和三产就业;(七)移而不迁,流动胜大。

本课题在前人对农村人口流动研究的基础上,以三伏潭镇为研究地域,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从三伏潭镇34个行政村中抽出四个村作为研究代表,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法分别对这四个村(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的农村流动人口状况进行调查,从社会分层、横向流动和流动方式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四个村人口流动状况的共性和差异,以人口社会学推拉理论为指导,探寻人口流动的原因,最后结合三伏潭镇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

2. 仙桃市三伏潭镇四个行政村的人口流动现状2.1 基本概念的界定在人口流动的定义解释上,学者盛朗(1992年)认为人口流动是指不改变户口关系而离开户籍所在地跨地域活动的人口。

周冰(2004年)则表示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外地从事务工、经商、旅游等活动的人员。

王积超(2006年)把人口流动的概念广泛化,一方面包括了中国社会现实情况下两种不同情形的人口流动:一是改变常住地的以户口迁移为特点的人口流动;二是不改变户籍登记地的人口流动。

另一方面还包含了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口在地理空间移动的同时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即具有社会流动含义。

上述学者对人口流动的定义,在概念内涵上基本一致,差异在于概念的外延以及确定概念的出发点不同。

笔者更认同狭义的人口流动,认为农村人口流动是指农民不改变户口关系,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到外地从事务工、经商、读书等活动,短期内又返回原户籍所在地的人口,而本文着重指离家外出打工一段时间(一年以内)又返乡的农村人口。

2.2 三伏潭镇概况三伏潭镇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仙桃市西北部,处于北纬30°17′45〃~30°27′00〃,东经113°15′20〃~113°06′05〃,东接胡场镇,西邻毛嘴镇,南滨排湖,北依汉水,与天门市彭市镇隔水相望,宜黄高速公路、318国道穿境而过。

全镇国土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677亩,东西最宽处14.25公里,南北最长处16.50公里。

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地面海拔32.5米,最低地面海拔24.8米,平均地面海拔28米,属平原湖区。

全镇3个工作片,34个行政村297个村民小组,250个自然村,农场、渔场、蚕场、林场各1个,1个居委会及窑场农业队,全镇总人口79717人,其中农业人口6430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2人。

为研究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状况,分析村民流动的特点,笔者对三伏潭镇34个行政村进行系统抽样,抽取了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四个行政村的农民作为调查对象,在问卷调查中,坚持每户一份,家庭成员不重复的原则,完成了夏市村25份、三伏潭村23份,康王村19份,沟二村20份共87份有效调查问卷。

下面将对调查数据从社会分层、横向流动、流动方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2.3 社会分层与农村人口流动社会分层一直以来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前原有的“政治—身份型”分层结构的刚性特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封闭性,阻碍了社会流动的进行,强化了社会不平等的先赋因素,也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社会分层结构。

这无疑是正确的。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突出的变化是经济因素取代了政治权力在农村生活中的地位,家庭经济状况成了决定人们社会层次归属的第一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更多的由他所拥有的经济实力来决定。

调查资料显示,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四个行政村的社会分层根据家庭总收入情况,大致都可以分为五个阶层,分别是上等收入阶层,中上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中下等收入阶层和下等收入阶层。

当然这五个阶层的划分是根据调查所在农村农民的相对情况而定的。

上等收入阶层的家庭月总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上等收入阶层的家庭月总收入在3500—5000元,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月总收入在1500—3500元,中下等收入阶层家庭月总收入在500—1500元,下等收入阶层家庭月总收入在500元以下。

在职业划分上,可以发现哪些人不太可能走出农村。

调查发现四个村均有两种职业状态的人群,一种是在本村发展的农民,另外一种是外出务工的农民。

根据与村民的访谈结果显示,在本村发展的职业者一般有四种:一是村委干部;二是在村中担任农村安全、、综合管理成员等;三是在本村自己做生意的私营业主,如餐饮大排档档主。

四是务农农民。

村委干部是不太可能外出打工的,因为他们熟悉当地政策,在当地有可利用的各种便利条件(如社会关系,集体资源的优先使用等),他们会通过利用这些条件,巩固自己在当地的地位,而不是外出打工。

其他三种是因为在本村已经完成了就业,所以他们没有加入到农村人口流动大军中去。

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外出务工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调查发现,四个村外出务工农民群体中,按经济收入指标划分的五个阶层的家庭分布有明显差异。

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四个村的柱状图可以看出,夏市村是中下等收入阶层占最多数,有36%,其次是中等收入阶层,占24%,再次是下等收入阶层,占16%,上等和中上等收入阶层都占12%;康王村是中等收入阶层占最多数,有31%,其次是上等收入阶层,占22%,第三是中下等和下等收入阶层,均占17%,最后是中上等收入阶层,占13%;三伏潭村则是中上等和中下等收入阶层占最多数,均有26%,其次是中等收入阶层占21%,再次是下等收入阶层占16%,最后是上等阶层占11%,而沟二村则中等阶层占最多数,有30%,其次是中上等、中下等和下等收入阶层,均占20%,最后是上等收入阶层,仅占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