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痛综合征与内脏感觉异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
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目前认为有环境、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
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
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
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与内脏感觉异常PPT课件
心理因素对感觉的存在有很大影响,其中
对中枢调控最为明显,负性心理活动通过 下行通路影响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感性, 还可形成感觉过敏-心理情绪反应加重的 反馈回路
胃肠道局部因素如平滑肌的张力改变、
患者无精神病 为试验性用药,可能有效或无效 用药后不产生精神改变 可能有副作用
用法:小剂量开始,1/2抗郁虑 量多起作用
疗程:至少6-12月,再渐减至停 药
疗效:1-2周 无效:剂量不当,顺应性差
副作用
三环类:体位性低血压、便秘、 腹泻、口干、水贮留、体重增加
SSRI:恶心、兴奋、睡眠紊乱、盗 汗、性功能紊乱、体重下降
(1)遗传学
许多IBS患者具有功能性胃肠疾病家族史,不 能排除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
(2)性别
女性IBS患者几乎是男性的2倍。可能女性胃肠 道较男性更敏感。女性较男性的肠道敏感性增加的 原因,尚不明了。可能与性激素有关
(3)应激、情绪与失眠
许多IBS患者的症状在应激状态下加重。可 能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感染与炎症反应可以直接影响内脏感 觉,甚至在局部炎症反应消退后,这种影响作 用可能仍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5)进食
IBS患者症状常在餐后发作,提示摄入物质可能与直肠感觉有 关
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脂肪对腹泻型IBS胀气感和疼痛感 阈值的下降程度影响最大
1. 内脏刺激器、经粘膜电刺激、温度刺激、 脑诱发电位、功能性磁共振(f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 (PET)
FAPS定义 慢性腹痛>6个月,无腹部 器质性疾病,无明显胃肠功能紊乱, 可能伴有精神异常。病程持续较长时 间或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有不易解释的躯体症状。
内科主治医师-306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内科主治医师-306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单选题]1.肠易激综合征所致腹泻属于A.渗透性腹泻B.分泌性腹泻C.渗出性腹泻D.肠运动功能障(江南博哥)碍性腹泻E.吸收不良性腹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肠易激综合征的大便异常主要和胃肠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使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正好相反。
[单选题]2.下列不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分型的是A.便秘型B.腹泻型C.混合型D.其他型E.腹泻便秘交替型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根据排便特点和粪便的性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
故正确答案选D[单选题]3.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腹泻为A.分泌功能亢进为主的慢性腹泻B.消化功能障碍为主的慢性腹泻C.吸收功能障碍为主的慢性腹泻D.运动功能紊乱为主的慢性腹泻E.混合性原因正确答案:E[单选题]4.下列不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表现的是A.消瘦B.腹痛C.腹泻D.便秘E.失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肠易激综合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和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症状。
故正确答案选A[单选题]5.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包括的症状是A.餐后出现烧心B.餐后出现早饱感C.餐后出现上腹痛D.餐后出现上腹烧灼感E.餐后出现饱胀不适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
烧心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
故正确答案选A[单选题]6.下列哪一项不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表现A.消瘦B.失眠C.便秘D.腹胀E.腹泻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点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胃肠病;部分患者存在失明、焦虑、抑郁等症状。
不包括消瘦。
功能性腹痛护理查房
PART 02
护理评估与计划
REPORTING
患者基本信息收集
姓名、性别、年龄、 职业等基本信息记录 。
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 ,包括饮食、运动、 睡眠等。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 、家族病史及用药史 。
疼痛程度评估方法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 法(NRS)或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等,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
发病机制
FAP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 明确,可能与内脏敏感性、脑-肠 互动异常及心理异常状态有关。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频繁发作的腹痛,腹痛部位不固定,可伴有其他全身不 适感,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心 理障碍。
分型
根据腹痛发作的特点和伴随症状,FAPs可分为不同类型,如肠易激综合征型、 腹型偏头痛型、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型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Ⅳ诊断标准,FAPs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持续或频繁发作的腹痛,病 程超过半年;疼痛与排便无关或排便后不能缓解;没有可以解释腹痛的结构性或 代谢性疾病。
鉴别诊断
FAPs需要与器质性腹痛、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通过 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痛的疾 病。
评估。
观察患者的疼痛表现,如皱眉、 呻吟、蜷缩等,以判断疼痛程度
。
询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如钝痛 、刺痛、绞痛等,以了解疼痛性
质。
功能性腹痛相关因素筛查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如焦虑 、抑郁等,以了解心理因素对
腹痛的影响。
检查患者的腹部体征,如压 痛、反跳痛等,以排除器质
性病变。
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如是否 暴饮暴食、是否食用刺激性食 物等,以了解饮食因素对腹痛
诊治指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生物反馈疗法
利用生物反馈原理,指导患者自我调节生理状态,改善胃肠功 能。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对功能性胃肠病的疗效有限,长期使用可能产 生副作用。
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治疗在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可有 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 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疏导在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疏导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放松 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症状。
心理疏导应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 疗效果。
病。
02
情绪与胃肠功能
情绪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可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导致胃痛
、胃胀等症状。
03
心理障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心理障碍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与胃肠功能密切相关。
功能性胃肠病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胃 肠症状。
心理疏导与支持
分类
根据症状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两型:餐后不适综 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症状与表现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恶心等,可伴有失眠、焦虑等精神症 状。
上腹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可伴有恶心、嗳气、早饱感等症状。疼痛多 与进食有关,常在餐后加重,可因进食冷、辣、油腻食物而诱发或加重。
03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应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仅仅追 求治愈疾病。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1、名词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正确答案: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江南博哥)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
2、配伍题有关上述疾病的诊断:神经性厌食()心因性呕吐()吞气症()A.女,60岁,咽部阻塞感1年,不影响进食,多次钡餐及胃镜检查正常B.女,20岁,间歇性呕吐2年,每于进食后突发呕吐,量不多,吐后即可进食,查体无异常,胃镜检查正常C.女,32岁,反复发作性暖气3年,多在有旁人在场时发作,查体及钡餐检查无异常D.女,18岁,呕吐2年,拒食,进食即呕吐,伴体重明显减轻,闭经、血压偏低,反复检查未见器质性疾病E.男,35岁,腹泻便秘交替3年,伴腹胀,肠鸣,大便常规及培养正常,结肠镜检无异常正确答案:D,B,C3、单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下列有关腹痛的描述,错误的是()A.部位不定B.以下腹和右下腹多见C.极少睡眠中痛醒D.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E.无明显体征正确答案:B4、单选正常结肠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而3次/分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
IBS者结肠电节律特点为()A.慢波频率6次/分明显增加B.慢波频率3次/分明显增加C.便秘腹痛为主IBS 3次/分慢波频率明显增加D.腹泻型为主IBS 3次/分慢波频率明增加E.结肠电活动无变化正确答案:C5、单选女性25岁,反复发作下腹闷痛伴粘液脓血便2年,近来症状复发,伴全身关节酸痛,无发热,大便常规粘液、脓球各+,红细胞++,大便多次培养阴性,该患者应试用以下哪种治疗为最适合()A.抗结核治疗B.抗阿米巴治疗C.柳氮磺胺吡啶D.痢特灵E.支持疗法正确答案:C6、单选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病变特点是()A.假膜性炎B.蜂窝组织炎C.出血性炎D.肉芽肿性炎E.浆液性炎正确答案:A7、多选IBS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哪几项()A.腹痛且排便后缓解B.腹痛伴粪便变稀C.腹痛伴排便次数减少D.腹胀、腹部不适E.夜间腹痛排便正确答案:A, B, C, D8、单选?男性一45岁,间断腹痛、腹泻3年,排便4~5次/天,便不成形,无脓血。
腹部的检查
腹部的检查S h u c h u n H ET H E P E O P L E,S H O S P I T A L O F Y U X I C I T Y⏹上限:横膈;体表相对于:两侧肋弓、剑突和胸部。
⏹下限:骨盆;两侧腹股沟韧带、耻骨联合。
⏹前面:腹壁。
⏹两侧:腹壁。
⏹后面:脊柱和腰肌。
腹部检查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两侧肋弓⏹剑突⏹腹上角⏹脐⏹髂前上棘⏹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耻骨联合⏹肋脊角⏹腹中线⏹两侧肋弓最低点的连线⏹经过脐的水平线⏹两髂前上棘的连线⏹两条以两髂前上棘连线与腹中线交点到两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线⏹后正中线腹部的分区——四分法⏹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左下腹腹部的分区——九分法⏹右上腹⏹右侧腹⏹右下腹⏹上腹⏹中腹⏹下腹⏹左上腹⏹左侧腹⏹左下腹腹部视诊⏹腹部平坦的标准:健康正常成年人平卧时,腹壁在两肋弓最高点与耻骨联合三点确定的平面上。
高于这个平面称为腹部膨隆,低于这个平面称为腹部凹陷。
⏹生理性腹部膨隆:肥胖、妊娠。
⏹病理性腹部膨隆:腹腔积液、腹内积气(气腹和肠麻痹)、腹内巨大肿块。
⏹常见腹腔脏器肿大⏹肿瘤⏹炎症性包块⏹胃、肠胀气⏹腹壁上肿物和疝气⏹囊肿(肝、肾)⏹全腹凹陷:消瘦、脱水、恶病质,最重称为舟状腹。
⏹局部凹陷:少见,如腹壁疤痕等。
⏹男性和小孩腹式呼吸为主,成年女性胸式呼吸为主。
⏹腹式呼吸减弱:见于腹膜炎、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瘤。
消失见于空腔脏器穿孔、膈肌麻痹。
⏹腹式呼吸增强:见于胸腔大量积液和癔病。
⏹正常人腹壁皮下静脉一般不显露,较瘦、皮肤较薄、皮肤较白的人可见静脉显露,但并不迂曲。
⏹病理情况下见腹壁静脉曲张,如门脉高压,甚至以脐为中心向四周放射,血流方向也向四周放射。
⏹下腔静脉梗阻时,血流方向均由下向上。
⏹上腔静脉梗阻时,血流方向均由上向下。
⏹正常人看不到胃肠型和蠕动波。
⏹当发生肠梗阻时,在梗阻的近心端可以看到蠕动波。
⏹皮疹⏹色素沉着⏹腹纹⏹疤痕⏹疝⏹脐⏹腹部体毛⏹上腹部搏动腹部触诊基本要求⏹1、检查前病人必须排空膀胱。
傅志泉教授论治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经验
傅志泉教授论治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经验张洁慧; 肖铁刚; 原爱红; 阙任烨; 汪晓奕; 傅志泉【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12【总页数】4页(P1755-1758)【关键词】中医师; 傅志泉;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理气; 辨证论治; 和胃理气【作者】张洁慧; 肖铁刚; 原爱红; 阙任烨; 汪晓奕; 傅志泉【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082;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上海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3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mptom,FAPS)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该病病程较长,是一类与胃肠道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性疾病。
临床多表现为反复腹胀、腹痛、恶心、便秘或腹泻等,患者常伴有其他全身不适感,甚至可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目前对FAP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其与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互动及社会心理有关[1-2]。
临床治疗多以解痉止痛为主,配合促胃动力、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处理,但效果不显著,且容易复发。
傅志泉教授系上海、杭州两地的名中医,对消化道疑难病证的临床诊治经验颇丰,临床经方用药疗效显著,尤其在治疗FAPS方面辨证准确,处方精当,效如桴鼓。
现将傅师治疗FAPS的临证特色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谨审病因,探讨病机特点FAPS当属祖国医学“腹痛”范畴,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各有论述,最早见于《素问·举痛论》,认为腹痛的发生与胃肠等脏腑有关,病机与寒热虚实之变化相关,即所谓:“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傅志泉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FAPS的病因归纳为脾胃虚弱、情志不和、外感时邪、饮食不节四个方面。
其病机要点为本虚标实,其本虚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因脾胃气虚,运化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或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寒湿停滞,失于温养而腹痛隐隐,即不荣则痛,故后天脾胃之虚弱是FAPS的病理基础;而标实常为寒邪直中,寒凝气滞,经脉受阻,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横乘脾,致肝脾不和,气机不畅,甚至久而气滞血瘀,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酿生湿热,壅滞胃肠,致胃失和纳、脾失健运而腹痛时作,即“不通则痛”,故肝郁、寒凝、郁热为其致病因素。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 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主 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 痛、上腹灼热感、暧气、食欲不振、恶 心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 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
一、症状
1.餐后饱胀和早饱感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 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感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不久即有饱感,食欲 消失。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 月来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致)。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根据临床特点,罗马III标准将本病
分为两个临床亚型:①上腹痛综合征:上腹痛和(或)上腹灼热感;② 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或)早饱感。两型可以重叠。
(二)诊断程序
FD为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 应无选择性地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为此,在全面病史 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 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 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 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 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 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 步检查。
2.上腹痛为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 律性,部分患者伴上腹灼热感。
3.精神症状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 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funetiom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has it helped 0111"understanding?
2004,53(8):1 198—1206.
r021w
J
[15]Bemstein
visceral using
c
N.
Frankenstein
N.
in
patients
patient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visceral pain
witit
syndmraes[J].Curt Or,in Investig Drugs, 2004,5(7):736—742.
andeantrol Nhomakorabea8ubjects during
375.
etimulation
1.1.1
时间延长,可使机体痛阈降低,痛觉持续 时间延长.且CGRP可通过促进SP释放 而有利于痛觉的传递L12]。另外,CGRP参 与胃肠道5.HT的释放调节.与5-HT具 有协同作用。 1.1.4其他门冬氨酸盐、SP、NK、VIP、 NO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也参与了内脏 敏感性增高的神经传递及调节.但这些 递质是否参与FAPs的发病还有待进一 步证实。 1.2脑一肠互动肠道神经系统和中枢 神经系统是紧密联系的.肠道的活动叉 受中枢神经系统调控。这种相互作用称 为“脑一肠互动”。是通过“脑一肠轴”来实 现的。“脑一肠轴”广泛的神经网络联系中 有边缘系统和额叶神经的参与.特别是 迷走背丛与前脑、脑十内神经的广泛联 系,这可以解释情绪、心理等闲素对胃肠 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FAPs患者存在中 枢对内脏传人信号的异常反应.主要表 现为FAPs患者常合并精神异常.应用三 环类及5一HT再摄取抑制荆(SSRI)抗抑 郁治疗有效[w。 利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 及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等影像学技术 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在调节内脏疼痛中的 作用发现.对感觉起主要作用的中枢核 团有扣带前回皮质、前额叶皮质、岛叶皮 质和丘脑。其中。岛叶皮质接受压力感受 器、化学感受器、味觉和伤害性疼痛等信 息.扣带前回皮质处理情感或情绪产生 的内脏感觉信息.而前额叶皮质则具有 对疼痛的高级执行功能[H一圳。致痛性刺激 可激活正常人大脑的前侧扣带回.而在 IBS及FAPs等功能性肠病患者中却引起 额前叶及岛叶皮质的激活,且前额及岛 叶皮质激活的兴奋面积和信号幅度明显 增大[16-t7]。这是肠道功能紊乱与中枢神经 相关联的直接证据,说明此类患者町能 难以活化扣带回而引起额前及脑岛皮质 的活化。进而随后产生知觉觉醒过程。目 前关于内脏疼痛与中枢神经核团反应的 研究结论尚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与 研究对象及方法不同有关;同时可能与 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有关,不同的情绪 可出现不同的脑部活动形式。 另外.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也是
肠胃不适又查不出问题,多半是功能性胃肠病作怪!
肠胃不适⼜查不出问题,多半是功能性胃肠病作怪!功能性胃肠病是⼀类常见疾病。
由于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常与其他胃肠疾病混淆,很多⼈在采取对症治疗时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功能性胃肠病呢?⾯对此类疾病,⼜有哪些药物可以选择呢?什么是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胃肠病,就是指有消化系统症状,⽽应⽤⽣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并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疾病,或不能⽤器质性疾病解释症状的⼀组胃肠所谓功能性胃肠病道疾病。
简⽽⾔之,引起胃肠不适的不是消化道本⾝,⽽是消化道的功能功能出现了异常。
据消化专科的统计,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8%-45%。
占整个消化专科门诊的30%-40%。
虽然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在⽬前还未完全明了,但医学界认为,脑-肠轴失调可能是其发病的病理⽣理学基础。
从概念来介绍或许不够直观,接下来我们以其中的⼏类常见疾病作为例⼦,帮助⼤家认识功能性胃肠病,并了解其⽤药⽅案。
药店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欲不振、恶⼼呕吐等不适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功能性胃肠病。
常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欲不振、恶⼼呕吐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
上腹痛综合征表现为上腹痛或上腹灼烧感,⽽餐后不适综合征表现为餐后临床上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两个亚型,即上腹痛综合征饱胀不适或早饱,⼆者症状可能有所重叠。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种排除性诊断疾病,在发现相关症状之后,⼀定要严格排查器质性疾病或其他全⾝性疾病,以防因症状相似造成误诊。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部不适伴⼤便次数、性状改变腹部不适伴⼤便次数、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期间腹痛多于排便后得到缓解。
肠易激综合征同样是临床常见的⼀种功能性肠病。
以腹痛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往往相对复杂,如胃肠道动⼒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因素、肠道环境因素等均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出现。
便秘主导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三种,⽽⽤药思路也相应有所区别。
功能性胃肠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胃肠道动力障碍 3.胃感觉过敏 4.精神和应激因素
临床表现
1.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 2.精神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概念
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 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多 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的一组 胃肠综合征。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有胃肠道症状,但无特征性; 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针对精神因素的治疗有效。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综合治疗 个体化治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肠道动力障碍 2.内脏感知异常 3.精神因素 4.其他
临床表现
1.腹痛 2.腹胀 3.便秘 4.其它消化道症状 5.精神症状 6.体征
分型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1.胃肠解痉药 2.止泻药 3.泻药 4.抗抑郁药 5.其它 心理和行为疗法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2.诊断程序 3.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1.抑酸药 2.促胃动力药 3.清除幽门螺旋杆菌 4.抗抑郁药
肠易激综合征
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泻、 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 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罗马之道(功能性胃肠病
B功能性胃肠疾病
• B1:功能性消化不良 • B1a 餐后不良应激综合征 • B1b 上腹部疼痛综合征 • B2嗳气(打呃)综合征 • B2a 吞气征 • B2b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 B3恶心和呕吐 • B3a慢性特发性呕吐 • B3b功能性呕吐 • B3c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 B4 成人反刍综和征 •
Longstreth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1480
IBS治疗新进展
益生菌
5-HT调节剂
CRF拮抗剂
抗生素Βιβλιοθήκη 正在研究之中 新的治疗方法
谷氨酸/速激 肽受体调节剂
鸟苷酸环化酶 -C激动剂 抗炎因子 氯离子通道活 化剂
CCK受体 拮抗剂
after Farthing et al,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04; 18(4): 773 CG Functional GL Disorder Task Force, Am J Gastroenterol(Suppl.) 2002; 97: S1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1435-1446
功能性胃肠病基本特征
缺乏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动力和感觉异常
功能性胃肠病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病 互相之间有症状重叠
The diagnosis of IBS: Identify current predominant symptom A symptom-based IBS-C IBS-D • abdominal approach pain •• abdominal pain • bloating bloating
1. Adapted from Paterson et al, Can Med Assoc J 1999; 161: 154; 2.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Gastroenterology 1997; 112: 212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肠易激综合征(B ) I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 , 以腹 痛或 腹部不适为 主要症状 , 排便后 可改善 , 常伴有 排便 习惯改变 , 缺乏可解释症状 的形 态学 和生化学异 常。西方 国家人 群 IS B 患病率达 1 %一 o 我 国人群 IS患病率约为 5 %… 。 0 2 %, B . 7 应用 Bi l r o粪便性状量表判断粪便性状 , s 根据粪便性状分为 IS B 腹 泻型(B — 、B IS D)IS便秘型(B — )IS混合型(B — 、 IS C 、B I S M)不能
● ;
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治疗研究 近况
林 力森 朱永 苹 , (. 1 广西中医学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 09 广西 南宁 50 0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30 12 . 广西 南宁 5 0 1) 30 1
关键词 : 易激综合征 ; 肠 中医治疗; 综述 中图分类号: 5 44 R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8 (0 20 - 0 4 0 10 — 4 6 2 1 ) 10 6 - 3
命无危害 , 也不会影 响寿命 , 而它会造成生活质量下 降, 然 对 人们正常工作 、 生活造成影响 , 占用了大量 医疗资源 , 并 不容 忽视 。 目前认 为其发病 机制与 内脏感觉异 常 … 、 肠动力 异
常 [ 脑一 、 肠轴失调 、 黏膜屏 障功能紊乱 [及 饮食 、 5肠 6 精神
煎加味治之 ; 先天禀赋不足 , 后天失 于调 养 , 方用参苓 白术散 加减 ; 长期贪凉饮冷 , 损伤脾 阳 , 湿从内生 , 方用升阳益 胃汤化
裁 治之 ; 饮食不节 , 热 内阻 , 宜清热化痰 , 痰 治 行气导滞 , 方用 黄连温胆汤加 味治之 。许 卫华等 [] 8 认为本 病病机是肝郁 气 滞, 肝脾不和 , 久病伤肾 , 将其分为 5 并 型施治 : ①肝郁脾虚 , 治以抑肝扶脾 , 调和气机 , 以痛泻要方为代表方 ; 胃 ②脾 虚弱 , 治以益气健脾 , 胃 和 渗湿 , 以参苓 白术散 为代表方 ; ③脾 肾阳
IBS
饮食治疗(2)
IBS患者宜避免:
①过度饮食。 ②大量饮酒。
③咖啡因。
④高脂饮食。
⑤某些具有“产气”作用的蔬菜、豆类等。 ⑥精加工食粮和人工食品(便秘者)。
⑦不耐受的食物(因不同个体而异)。
增加膳食纤维主要用于便秘为主的IBS患者
增加纤维摄入量的方法应个体化。
药物治疗 (1)
解痉剂
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普鲁苯辛、崀菪碱 等能改善腹痛等症状,但应注意不良反应。 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匹 维溴铵、奥替溴铵等,或离子通道调节剂
IBS混合型(IBS-M)[与IBS交替型 (IBS-A)在某种程度上属同意词] IBS不定型(IBS-U)。
Bristol大便分型
1型 2型 分散的干球粪,如坚果,很难排出 腊肠状,多块的
3型
4型
腊肠样,表面有裂缝
腊肠样或蛇状,光滑而柔软
5型
6型
柔软团块,边缘清楚(容易排出)
软片状,边缘毛糙,或糊状粪
7型
水样粪,无固形成分
*1,2型=便秘; 6,7型=腹泻
分型
诊断注意事项
诊断应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
IBS的肠道症状具有一定的特点,如腹痛 或腹部不适与排便的关系,这组症状有别 于其他的功能性肠病(如功能性便秘、功 能性腹泻、功能性腹痛)。 IBS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共存。
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后缓解/排便性状/频率改变
谢谢!
上,根据主要症状类型进行对症治疗 和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安慰和建立良
好的医患关系是有效、经济的治疗方
法,也是所有治疗方法得以有效实施
芍药甘草汤联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的疗效
芍药甘草汤联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的疗效摘要】目的研究对功能性腹痛综合征采用芍药甘草汤联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7月期间就诊的50例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
采用单双数分组法,均分成2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芍药甘草汤联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
采用行为疼痛测定法(BRS-6)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4周疼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BRS-6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周、4周评分逐渐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治疗中采用芍药甘草汤联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对改善疼痛效果显著,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是指出现持续性或经常反复的腹部疼痛,病程超过半年。
患病后虽然不会对生活、睡眠质量等造成严重影响,但是持续性的腹痛将伴随全身不适。
目前,临床主要给予谷维素片联合阿米替林片西药治疗,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目的[1]。
中医认为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属于“腹痛”范畴,采用具有调节脾肝、缓急止痛、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芍药甘草汤联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对改善腹痛效果显著。
为此,本文选取50例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对中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做更深入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7月期间就诊的50例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频繁或持续性出现腹痛;病程超过半年;出现全身不适或心理障碍。
采用单双数分组法,均分成2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男女比例15:10,年龄最大42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23.54±4.01)岁;观察组男女比例14:11,年龄最大40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22.84±4.61)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可以直接影响内脏感 觉,甚至在局部炎症反应消退后,这种影响作 用可能仍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影响内脏感觉异常的因素
(5)进食
IBS患者症状常在餐后发作,提示摄入物质可能与直肠感觉有 关
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脂肪对腹泻型IBS胀气感和疼痛感 阈值的下降程度影响最大
内脏感觉过敏的检测
药物治疗
• 止痛药 NSAD无明显疗效 • 解痉药 疗效不肯定 • 麻醉药 可能有效,但易成瘾
• 抗郁虑药 三环类:阿米替林、多虑平、丙咪嗪、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帕 罗西汀(赛洛特),氟西汀(百优 解),西酞普兰,兰释(氟伏沙明), 左泊复
用前说明
• 患者无精神病 • 为试验性用药,可能有效或无效 • 用药后不产生精神改变 • 可能有副作用
腹痛的发生机理
•胃肠道扩张或痉挛 •牵拉、压迫或扭转 •化学物质刺激(炎性介质、酸等) •血管病变(缺血、栓塞) •中枢及内脏感觉异常
流行病学
• 欧美发达国家多见,女性多见 • 美国FAPS与IBS比较
FAPS
IBS
发病率(%) 1.7
9.2
病休日
11.8
4.2
就诊(次) 7.2
1.9
• 相关研究: 随访7年 就诊5.7位医师 受检6.4次胃镜或钡餐 2.7次手术
什么是内脏感觉过敏?
₪ 低阈值刺激即可引起反应或不适 ₪ 正常人不被感知的生理刺激也能
引起患者的腹胀、腹痛、早饱等 ₪ 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
IBS
功能性胃肠病腹痛的发生机制:内脏高敏感性
改变了的知觉
异常的中枢神经运动控制
异常的中枢神经感觉过程
异常的平滑肌活动
异常胃肠机械 性感受器感觉
IBS病人的内脏感觉异常表现
1. 内脏刺激器、经粘膜电刺激、温度刺激、 脑诱发电位、功能性磁共振(f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 (PET)
2. 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是目前临床 最常用的方法
诊断标准(ROMA II)
病程至少在6月以上 • 持续或近乎持续性腹痛 • 与进食、排便、月经等生理活动无
关或仅与某一活动有关 • 较少影响日常生活 • 腹痛绝非装病 • 不符合其它器质性或功能性胃肠的
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易化使脊髓背角神经
元兴奋性增高。控制感觉和疼痛传递的重要 部位有脑桥蓝斑核、网状结构外侧核等 这些部位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从而干扰内 脏感觉
内脏感觉过敏机制-可能4
心理因素对感觉的存在有很大影响,其中
对中枢调控最为明显,负性心理活动通过 下行通路影响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感性, 还可形成感觉过敏-心理情绪反应加重的 反馈回路
内脏感觉过敏机制-可能5
胃肠道局部因素如平滑肌的张力改变、
收缩和适应性松弛可影响机械感觉的阈 值,胃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细胞通过生 物活性物质可影响感觉,肥大细胞脱颗 粒将导致内脏感觉阈下降
内脏感觉过敏机制-可能6
自主神经一方面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另
一方面通过ENS引起平滑肌细胞紧张性改 变,导致内脏传入纤维的冲动增加。交感 神经释放的儿茶酚氨、前列腺素直接激活 传入神经纤维,引起交感性疼痛
诊断标准
治疗
困难
• 目的: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提供精神支持与对症治疗
• 基础: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 关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坦诚交 流 医:宣教疾病知识,治疗、预 后 患: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需要交流的问题
• 症状发作、加重的时间、次数 • 严重程度(1-10级) • 诱因或伴随情况 • 看法与认识
• 主诉症状严重并伴严重的精神异常和应 急事件
• 要求做许多检查甚至手术 • 特别注重于是否有器质性病 • 强烈要求减轻症状并证实其“患病” • 忽略或否认社会心理因素与腹痛有关 • 否认自我调节的作用,寄希望于医生治
疗
伴随情况
• 胰腺炎、IBD等器质性疾病 • IBS、FD等功能性疾病 • 腹部手术后,但无粘连证据
• 用法:小剂量开始,1/2抗郁虑 量多起作用
• 无效:剂量不当,顺应性差
• 副作用
三环类:体位性低血压、便秘、 腹泻、口干、水贮留、体重增加
SSRI:恶心、兴奋、睡眠紊乱、 盗汗、性功能紊乱、体重下降
生理变化
• 末梢疼痛输入信号放大 • 认知或情感中枢障碍 • 神经介质、细胞因子的作用 • PET、fMRI的诊断作用
精神因素
• 任何严重精神病可并发FAPS • FAPS伴抑虑、焦虑、人格或性格
异常 • FAPS伴其它严重器质性疾病 • FAPS发生于亲朋病故、本人重大
打击之后
患者对疼痛的态度
管腔(扩张)感觉过敏:
1.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不适程度增强 2.肠道扩张后感觉腹部不适范围比正常人弥漫,遍及
整个腹部,还有不典型的牵涉痛如肩背痛,提示脊 髓水平对内脏感觉处理的异常 3.直肠感觉异常可以作为IBS的生物学标志
内脏感觉过敏机制-可能1
外周致敏化发生在感受机械性刺激的受体水平,该受
影响内脏感觉异常的因素
(1)遗传学
许多IBS患者具有功能性胃肠疾病家族史,不 能排除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
(2)性别
女性IBS患者几乎是男性的2倍。可能女性胃肠 道较男性更敏感。女性较男性的肠道敏感性增加的 原因,尚不明了。可能与性激素有关
影响内脏感觉异常的因素
(3)应激、情绪与失眠
许多IBS患者的症状在应激状态下加重。可 能与肥大细胞脱颗粒及释放血清素等有关
体对轻微的炎症很敏感。炎症和心理等刺激使肥大细胞活 化,释放的介质可能致敏受体和神经末梢 肠道感染后引起的IBS现象能说明这个问题
内脏感觉过敏机制-可能2
中枢致敏化外周致敏信号传入脊髓,通过兴
奋性神经递质释放,产生感觉过敏,后者使 脊髓兴奋性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慢性内脏感 觉过敏,称为疼痛记忆
内脏感觉过敏机制-可能3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与内脏感觉 异常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ndrome(FAPS)
• FAPS定义 慢性腹痛>6个月,无腹 部器质性疾病,无明显胃肠功能紊乱, 可能伴有精神异常。病程持续较长时 间或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有不易解释的躯体症状。
• 又称慢性特发性(非特异性)腹痛、 慢性功能性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