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原文及课下注释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篇1: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

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文言文翻译孟子两章

文言文翻译孟子两章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访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为了谋取我国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关注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平民问如何使我个人获利,上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谋杀君主,必然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谋杀君主,必然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从万乘之国中选取千乘,从千乘之国中选取百乘,不算少。

但如果只看重利益而忽视仁义,就会导致不满足。

没有仁德的人会遗弃自己的亲人,没有义的人会背叛君主。

大王只需关注仁义,何必只说利益呢?”《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孟子见滕文公,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僻处东夷,臣民寡弱,民不聊生,吾将如何?”孟子对曰:“滕小国也,为邻国之患,民不聊生,其君安得安宁?臣以为,滕君宜修政事,以礼义教民,使之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夫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孟子拜访滕文公,滕文公问道:“我国是个小国,地处东夷,臣民稀少且弱小,民不聊生,我该如何是好?”孟子回答说:“我国是个小国,却成为邻国的祸患,民不聊生,君主怎能安宁?我认为,滕君应该整治政事,用礼义教育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富强。

政事就是端正,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18孟子两章原文及课下注释

18孟子两章原文及课下注释

18《孟子两章》155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⑤非不深也,兵革⑥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⑦,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记起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i)的再传弟子。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③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④环:围⑤池:护城河⑥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⑦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57页以山溪之险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③,亲戚④畔⑤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⑥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⑧舜发于畎亩之中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⑩,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⑾,管夷吾举于土⑿,孙叔敖举于海⒀,百里奚举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③至:极点。

④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⑤畔:通“叛”。

⑥顺:归顺,服从。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⑧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⑨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田间。

⑩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孟子两章 原文译文与注释

孟子两章 原文译文与注释

18、《孟子》两章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善用比喻说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 í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之为“亚圣”。

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

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①池:护城河。

《孟子二章》注释

《孟子二章》注释

《寓贵不能淫》书下注释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__》o孟子,名________ , _____ 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着作,共_______ 篇,一般认为是_____________ 及其弟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共同编着的。

本文选自2. 岂不诚大丈夫:诚_______________ 大丈夫_____________3. 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________________4. 是也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5. 丈夫之冠(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冠______6. 父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 ____________7.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往之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_____________9. 必敬必我:______________10. 无违夫子: ________________11. 以顺为些者:_______________1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广居”指__________ "正位”指___________ "大道”指__________ 。

13. 与民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____________14. 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16. 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17. 威式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书下注释仁本文选自《》。

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二章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的)城,七里之(的)郭,环而(而,表修饰)攻之而(而:却)不胜。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fú,句首发语词,不译)环而(而,表修饰)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而,表承接)去之(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故曰,域民不以(以:靠)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以天下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所顺,攻亲戚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所(所:代君主)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第18课《孟子两章》

第18课《孟子两章》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shù n

quǎn xī
yuè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zēng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第一自然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田间、田地 贩卖鱼和盐 狱官 筑墙 海滨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古今异义 译文: 发 古: 起,被任用,被起用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 今: 送出,发生 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 仲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 举 古: 被举荐,被选拔 今: 往上托,推举 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为令尹,百里奚从 市井中被赎回并选用为大夫,
译文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 的小城,(只有)方圆 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 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 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原文 •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 //
作者简介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 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是儒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四书 ”之 一。
方法指导:

《〈孟子〉二章》注释及翻译

《〈孟子〉二章》注释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一、翻译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2.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也?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苦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二、解释1.鱼我所欲.也想要的、喜爱的2.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3、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 4.死亦我所恶.厌恶5.故患.有所不辟.祸患同“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通过这种方法就但,却8.凡.可以得生者一切9.非独..有是心.也不单、不仅贤德的人思想、本性..贤者10.贤者能勿丧.耳丧失11.得之则生.活下去12.呼.尔而与.之呼喝给 13.行道之人弗受..不会接受14.蹴.尔而与之践踏15.乞人不屑..不愿接受16.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1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分辨1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同“欤”,吗19.乡.为身死而不受“向”,从前20.是亦不可以已.停止21.此之谓失其本心.思想、“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翻译1、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2、行拂乱其所为。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3、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孟子二章文言文重点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重点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亦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利益可以给予我国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参与;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百辆兵车的人家参与。

在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在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也不算少了。

如果舍弃仁义而先追求利益,就会贪婪无厌。

从来没有有仁心而舍弃亲人的,也没有有义心而背叛君主的。

大王也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也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也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解读:孟子在此章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在于追求利益,而在于讲究仁义。

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就会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孟子用“万乘之国”和“千乘之家”的例子,说明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权势和财富的积累会导致野心和欲望的膨胀,进而引发内乱和叛乱。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以仁义为本,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求利益的现象,认为这种风气会导致国家灭亡。

孟子认为,一个有仁心的人不会舍弃亲人,有义心的人不会背叛君主,因此,仁义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18 《孟子》两章译文 定

18 《孟子》两章译文 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虽然)这样,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还是)放弃离开了城池,这(是因为)对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后)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经受饥饿(而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扰乱他做的事,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忧困,在思虑上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在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在忧虑患害中生存,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18《孟子》二章

18《孟子》二章

掌握重点词语
一、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郭、池、去、亲戚 委、域、是 三、一词多义: 兵、以、之
郭 是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也 )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 今义:池塘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池 去
亲戚
曹雪芹举家 食粥而写出 了不朽的 《红楼梦》。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 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 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 性。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 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 “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 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著书立说, 有《孟子》一书传世。《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 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 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出:无敌国外患 (死于安乐)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 艰苦生活的磨练。请从历史 或现实中补充一些例子,说 说你的看法。
卧薪尝胆
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屈 原 放 逐, 乃 赋 《 离 骚》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 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 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 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 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18课孟子两章2

18课孟子两章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下》
孟子简介 课文朗读 翻译课文 结构提纲
孟子,名轲,字子 舆,山东邹县人,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 之后的儒家大师。他重 视民心向背,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 著有《孟子》一书,其 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失道者寡助 (施“仁 政”)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发语词 的(原因)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
城非不高也,池不如人和也。
放弃 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 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震慑 正确的治国策略
(仁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极点 通“叛”,背叛 归顺 凭着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不战则已
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分析
(例证) 三、结论
环而攻之而不胜
(攻)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委而去之
(守)
层 深 入
得道者多助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
◆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 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 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现存七篇。
◆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 行“王道”“民贵君轻”的政治 主张。
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下列加 线字的读音 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而攻之/而不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战争
得道多助
地利
域民
失道寡助
不如 人和。
道理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仁政”
■ 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 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 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 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本文是典型的议论文,结合相关知识: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人皆曰:‘而非我也,我乃见利之所在云尔。

’夫然,故诸侯虽有千里之国,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今也,诸侯爵赏皆同朝廷,政事无不决于王,上轻下重,农分地而不敢有二亩之畔,士大夫不得兼营事业,绌于宗庙之事,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有什么利益要给我国家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下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杀害了它的君主,人们都会说:‘这并不是我的错,我不过是看到了利益所在而已。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即使诸侯有千里之国,实行仁政成为国王,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

现在,诸侯的爵位和赏赐都与朝廷相同,政事没有不决定于大王的,上层轻视下层,农民分得了土地却不敢有超过二亩的边界,士人和大夫不能同时经营自己的事业,对宗庙的事务也不得兼顾,这样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危诸侯,则易之;危大夫,则废之。

社稷不可危也。

故曰:‘天有时,地有气,君子有德,民有财。

此四者,天下之宝也。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因此,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才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才能成为大夫。

如果诸侯危害了国家,就更换他们;如果诸侯危害了诸侯,就更换他们;如果大夫危害了大夫,就废除他们。

国家是不可危害的。

所以说:‘天有时令,地有气候,君子有德行,人民有财富。

这四者,是天下的宝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⑤非不深也,兵革⑥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⑦,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13),亲戚(14)畔(15)之;多助之至,天下顺(16)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7)。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记
起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i)的再传弟子。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③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
墙。

④环:围⑤池:护城河⑥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⑦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3)至:极点。

(1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15)畔:通“叛”。

(16)顺:归顺,服从。

(1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⑧
舜发于畎亩之中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⑩,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⑾,管夷吾举于土⑿,孙叔敖举于海⒀,百里奚举于市①。

故天将降大任②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④,空乏⑤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⑦,曾益⑧其所不能。

人恒过⑨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⑩而后作⑾;征于色⑿发于声⒀而后喻⒁。

入⒂则无法家拂士⒃,出⒄则无敌国⒅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⒆而死于安乐⒇也。


⑧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⑨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田间。

⑩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⑾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

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12)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获释)并得到任用。

(13)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①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后)任用(2)任:责任,使命。

(3)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4)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5)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6)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8)曾益:增加。

曾,通“增”(9)恒过:常常犯错误。

(10)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11)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2)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3)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4)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15)入:指在国内(16)法家拂(bi)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bì),通“弼”,辅佐。

(17)出:指在国外。

(18)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19)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0)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