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试题
教学课件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

谢谢大家观看
——《史记•孝文本纪》
任务学习 一、削弱敌方势力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67第一段,找出西汉初期的政治问题。
王国问题: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豪强势力: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或依附王公贵族。
无为不再适合社会需要 要走向有为
任务学习 一、削弱敌方势力
政治上:
措施1:实施“推恩令”。
推恩令:将封地再次分封给 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皇帝制定 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摘编自黄现璠《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
哪家思想才能适应统治者当下的统治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 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
任务学习 三、独尊儒术
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 文化:尊崇儒术
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董仲舒的哪些观点符合汉武帝当下的统治需要?
新课导入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 帝。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 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 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 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 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任务学习 一、削弱敌方势力
背景: 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探究学习】汉初郡国并并行制
材料1: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 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2: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 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 擅为法令……
“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货币(半两铜钱) 统一度量衡
修长城、北击匈奴、南戍五岭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试卷附答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他统一六国,开创皇帝制度;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这里的“他”是指( )A. 黄帝B. 禹C. 周武王D. 秦始皇2.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该官吏的官职应是(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郡守3. 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这说明秦朝( )A. 延续分封制度B. 增强地方势力C. 恢复社会经济D. 实行中央集权4. 秦灭六国,开创了历史新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大力推动了民族交融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④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符合人民的愿望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5. 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 严酷的刑罚B. 沉重的赋税C. 兴修阿房宫D. 可怕的殉葬制度6. 下面的图片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情景。
这次起义发生的地点是( )A. 渔阳B. 陈C. 大泽乡D. 垓下7.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与“破釜沉舟”这一成语有关的战役是( )A. 涿鹿之战B. 马陵之战C. 长平之战D. 巨鹿之战8. 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某位历史人物时说:“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陈胜 B. 秦始皇C. 项羽D. 刘邦9. 刘邦率军到咸阳后下令说:“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他的约法三章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据此判断,刘邦赢得民心是因为( )A. 军队实力强大B. 军纪严明,立法公正C. 善用人才D. 拥有仁慈之心10. “他是个文采逊于武功的马上皇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
下列对于其历史功绩表述错误的是( )A.统一了文字——小篆B.统一了货币、度量衡C.焚书坑儒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秦朝时,一位来自国都的商人到山西购进一批优质小米,这位商人在交易时需要使用哪种货币进行支付( )A.铲币 B.刀币C.圆形方孔钱 D.五铢钱3.下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 “天下苦秦”的表现不包括( )A.战乱频仍B.徭役繁重C.刑罚残酷D.赋税沉重5.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之一,深受大众的喜爱,其棋盘中间是“楚河、汉界”。
汉的建立者是( )A.项羽 B.屈原C.刘邦 D.陈胜6.中国古代史上有四大治世,其中第一个便是汉朝的“文景之治”。
这一治世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B.统治者提倡节俭、以身作则C.统治者采用法家思想,严刑峻法,社会比较安定D.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7.“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蔡伦改进造纸术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D.华伦发明“麻沸散”8.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使人民的生活相对安定、富足。
下列关于刘秀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元25年称帝,重建汉朝,定都长安B.注重对官吏的监督和惩处贪官污吏C.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9.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材料一:“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末—年《最史富记强·的李国斯家列传》 材料二: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 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识,为得到 这一人才,②下秦令王攻嬴韩政,善迫于使用韩人王,将采韩取非正送确往的秦战国略。战术
二、秦皇新政集君权: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为什么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1: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给嬴政留下了什么启示?
王室衰微
加强君主权力 诸侯争霸
加强中央权力
问题2:嬴政会采取哪家学派的治国建议?
韩 非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法家
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1.加强君主权力 ——建立皇帝制度
问题探究二: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核心素 养目标
时空观念
壹
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从“时
空观念”的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
贰 唯物史观
结合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对
叁
秦始皇的评价,从“唯物史观”的角
度分析秦始皇的功过。
家国情怀
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 的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
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
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①—皇《位世史袭记》
材料二: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 子自称曰“朕”。 —②《皇史帝独记尊》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③皇权至上 —《史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课件

新课讲解
5.军事方面: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 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6.秦朝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 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 的大国之一。
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2019.重庆A卷中考)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下图所示,主要反映的是秦统一全国的 ( ) B
1.秦能灭六国并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是
() B
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当时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儒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D.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较弱
2.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
本质是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 )A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1.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 团结合作;
3.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发展; 4.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第六页,共二十二页。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2018·山东济宁中考)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
②作用: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 发展。
第十五页,共二十二页。
新课讲解
4.交通方面: (1)车同轨: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2)开凿灵渠: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 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 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二页。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课件-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朝 西汉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和亲政策
反击匈奴
凿空西域 丝绸之路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西汉初期,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 汉武帝时大举反击匈奴。对抗的高潮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 战役,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逐渐形成,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 大动脉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结合所
学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
5.(2023·山西中考)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
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A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其建议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
农业,都附着于本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他们主张以农为本,A正确。
齿轮残件
【解析】依据图片可以看出,汉代出土的文物制作精良,构思巧妙,有较高的科技水平,
这表明汉代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C正确。
9.(2023·广州中考)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
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B )
A.“文景之治”
(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B ) 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 □□□□南郡备敬[警]。 廿年……韩王居□山。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 廿二年,攻魏粱[梁]。 廿三年,兴,攻荆, □□守阳□死。四月,昌文君死。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9课 秦统一中国(分层作业)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基础巩固】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A.临洮——咸阳 B.临洮——辽东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2.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秦朝,进入集市购买物品,你能使用的货币是()A. B. C. D.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文字起到了重要纽带作用。
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共设“三公”,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下列官员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负责管理军事 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C.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D.掌管国家财政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A.西晋 B.东汉 C.夏朝 D.秦朝6.据《耒阳县志》记载:耒阳在秦明属于长沙郡,公元前202年始设耒县。
这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7.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总督【能力提升】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和文明史观上来看“秦,虽死犹存”是指()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货币 C.修筑长城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官僚政治指机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
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权力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分封制的推行 B.“皇帝”制度确立 C.郡县制的确立 D.禅让制的出现3.按照秦朝规定,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政绩,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对其下属进行考核。
这反映出秦朝()A.国土疆域并不是十分的广大 B.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C.皇帝享有着非常巨大的权力 D.郡县各项事务都受制于中央4.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新人教版

-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展示秦朝的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文化认同。
- 网络资源: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学术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 实物教学:展示秦朝货币、度量衡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成果。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秦朝文物图片,对比分析秦朝与其他朝代的工艺差异,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 通过观察历史地图,了解秦朝疆域的扩张,思考秦朝统一对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的作用。
- 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如推荐阅读方法、解答学生在拓展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后拓展任务。
板书设计
① 秦朝统一的背景与过程
②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特点
③ 秦朝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等政策的意义
2. 重点词句:
①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② 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秦朝统一的重要措施
③ 焚书坑儒:秦朝统一文化的争议性举措
3. 艺术性与趣味性:
① 使用图表形式展示秦朝统一的过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增强视觉效果。
② 创作趣味性插画,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漫画、秦朝货币和度量衡器的简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交预习成果:将笔记、问题等预习成果提交至平台。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 作用与目的:
使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引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年代尺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的脉络。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处()
A B C D 2.读下图,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属于秦朝巩固国家统一哪一方面的措施()
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C.文化方面D.思想方面
3.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诸侯王到咸阳朝觐皇帝
C.各地的告示均用大篆书写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4.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A.陈胜带领的起义军直逼咸阳
B.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C.项羽率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D.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5.下面图示是某学习小组整理的汉朝初年的发展线索,你认为画线处应填写的是()
A.休养生息B.“以德化民”
C.轻徭薄赋D.“无为而治”
6.右图所示的书中主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
A.西汉初期
B.西汉中期
C.西汉末年
D.东汉初期
7.汉武帝时,诸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是因为汉武帝()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颁布“推恩令”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百家”指的是()
A.道家、法家
B.诸子百家
C.道家、儒家
D.除儒家以外的思想学派
9.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10.一位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该同学学习的朝代是()
A.秦朝B.新朝C.西汉D.东汉
11.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可知他们正在学习()
小华:送人千里,终须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西去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灭,则国无宁日。
望你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景之治”
C.卫青大破匈奴
D.陈胜、吴广起义
12.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的是()
A.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西域→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大秦
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西域→大秦
D.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西域→大秦
13.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的葡萄、石榴传入内地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意义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4.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B.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C.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D.秦始皇时期,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
15.据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史书,还到各处进行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
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C.注重史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述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2分)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开展以“秦帝国兴亡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的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的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4分)
(2)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4分)
(3)为巩固统一,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秦之衰】
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4)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4分)
【秦之亡】
材料四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记·秦始皇本纪》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从秦帝国的兴亡史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17.(17分)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展区一:地理篇】
材料一丝绸之路线路图
(1)材料一中的①和②分别代表什么地方?这条道路的开辟有什么作用?(6分)
【展区二:人物篇】
材料二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还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3分)
【展区三:文物篇】
(3)下图是同学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怎样的作用?(4分)
【展区四:影响篇】
材料三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务。
(4)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写出西汉朝廷设置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
(4分)
18.(16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秦始皇、汉武帝等一批杰出的帝王。
对此,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探帝王评述】
评述一秦始皇是第一个完成中国统一的人物。
他统一了中国的……有些制度后来一直被沿用下来。
评述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1)材料一中的“……”代表的是什么内容?请写下来。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6分)
【比帝王不同】
(3)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试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
(4分)
【评帝王功过】
(4)请用一句话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评价。
(3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试
题
1.A2.A 3.D4.C 5.A 6.A 7.D8.D9.C10.D11.A12.B 13.D 14.D15.B
16.(1)秦国。
商鞅变法。
(2)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建立郡县制。
(4)陈胜、吴广起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5)秦朝统治者实行暴政。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7.(1)①长安;②大秦。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张骞。
品质:有胆有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
(3)反映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饮食结构和物品品种。
西域都护。
18.(1)文字、货币、度量衡。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大学;经济上,实行盐铁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北击匈奴。
(3)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他们都是伟大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