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PPT课件 说木叶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 原 《 九 歌 》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木 叶
飘零透些微黄
——
曹 植 《 美 女 篇 》
翩柔 翩条 。纷 冉 冉 , 落 叶 何
落 叶
春夏之交饱含水 分的繁密的叶子。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宿》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
微黄而不飘零, 因雨而湿润着。
2、陶渊明《拟古》:“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4、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无四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5、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绵密 饱满
树叶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1—3)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木叶‛为 古代诗人 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 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 “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 阐述了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的特征。
走近作者
林庚(1910—2006 )字
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 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等。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
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 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既是诗 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 研究中卓有建树, 提出了著名的 “盛唐气象”。
林庚
听朗读
一、找出文本中有关“木”的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 照浦云歇山。 4、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5、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 辽阳。 6、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庾信《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8、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9、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的不同意 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 木 (叶 )
秋 风 叶 落
脱 尽
树 春 夏 (叶 ) 之

叶 子 枝 绿 (叶 ) 叶 褐绿 繁 (干 ) 茂
枯 黄
干 燥 饱 含 水 分
空 阔 疏 朗 饱 满 绵 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说‘‘木 叶’’
林庚
生活语言(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语言(形象解释) :
酒 雁 梧桐 雨(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 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落 叶 何 翩 翩 。
柔 条 纷 冉 冉 ,
采美 桑女 歧妖 路且 间闲 ;,
请回答:
文题中的所说的“木叶”是什么?
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整理文章结构脉络
概括文章内容: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 关键在于“木” 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 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 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阅读1~3段,思考:
作者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木Biblioteka Baidu”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
关 键 点
在“木”字
重点研读探讨 第4 、 5 、 6 段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 言中___的问题。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 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 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 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示 ? 性 疏朗 空阔
二、找出文本中有关“树”的诗句
1、曹植《田野黄雀行》:“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2、周邦彦《满庭芳》:“午阴嘉树清圆”
3、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4、无名氏古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5、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三、找出文本中有关“叶”的诗句
1、萧纲《折杨柳》:“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
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相互讨论交流)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