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文字考释四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玺文字考释四篇

刘洪涛

【摘要】本文由考释古玺文字的四个短篇组成。第一篇根据古文字“又”的不同写法,考释《玺汇》0434、1525、2018等号用作人名的“度”字和《玺汇》1316号用作人名的“曼”字。第二篇通过考察古文字“朿”的不同写法,考释《玺汇》0511号用作人名的“迹”字。第三篇运用延伸笔画等形体特点,考释《玺汇》3479、3755号的“ ”字。第四篇运用省写特点,考释《玺汇》2193、2194号及《珍秦斋古印展》23号的“”字和《玺汇》4120号的“浟”字。

【关键词】古玺;考释

一、释两个从“又”之字

古文字“又”象侧面的手形,由两笔组成:表示两侧手指的部分写作一笔,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部分写作一笔。这两笔本来都作曲笔,但由于改变笔势等原因,战国文字中的“又”可以变化出以下几种写法:

a、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作曲笔或V字形折笔,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例如:

清华《保训》8“又”

a

1

郭店《成之闻之》27“及”《货系》2193“皮”

a

2

b、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拉直变作一长横,或又变作一短横,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例如:

b

郭店《语丛二》11“静”上博《武王践阼》2“曼”

1

上博《天子建州》乙本6“”①

《货系》4209“爯”《玺汇》0152“”

b

2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2011年度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的资助。

【作者简介】刘洪涛,男,1983年2月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201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家浩先生。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与古文献学。(江苏徐州 221007)①这种写法的“又”字,看赵平安:《上博简释字四篇》,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第四辑,第206-2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上博《鲍叔牙与隰朋之谏》3“亩”

c 、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由一短横变作一点,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例如:

c 1

郭店《五行》37“尃” 郭店《语丛二》5“尃”

c 2 《玺汇》0290“榑” 《玺汇》1329“友”①

d 、上述各种写法的“又”字的书写方向可以作出很大的改变。例如:

d 1

《玺汇》5186“事”

d 2 《玺汇》2529“癹” 郭店《穷达以时》6“相”

d 1写法相对于a 1写法大约向左旋转了180度角,d 2写法相对于b 2写法大约向左旋

转了40度角。古文字“力”也写作两笔,跟“又”字的区别仅在于笔画走势的不同,二字的变化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看:

《集成》11545“(胜)”

《集成》11653“(胜)”

《玺汇》3362“男”

因此,“力”字的形体变化可以作为“又”字形体变化的参照。

在掌握战国文字“又”的上述各种形体变化之后,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古玺印中未被正确释出的两个字。

第一字我们用字母A 代表,见于《玺汇》著录的0434号“王A ”、1525号“孙A ”和2018号“A ”三枚三晋系姓名私玺:

A

A 也见于《集成》11561号十一年蔺令矛铭文:

旧有“石”、“辰”、“矺”等不同释法。② 按此字主体部分作“石”没有问题,而右下部分后二形同b 类写法的“又”字相同,前二形把所从一短横变作一点,同c 类写法的“又”字相近,所以也应该是“又”字的变体。这种写法的“又”字

① 这种写法的“又”字,看汤馀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第50-51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②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第173页,中华书局,2001年。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97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第523、1532页,中华书局,1998年。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第1467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汤志彪:《三晋文字编》,第592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冯胜君教授),2009年。

搭在“石”字所从的横画之上,跟上引上博竹简《天子建州》乙本6号“”字相似。古玺印中有下引二字:

《玺汇》3222 《山东新出土古玺印》002①

一般释为“”和“取”,其搭笔方式与上揭A亦相近。按古文字“度”从“又”从“石”声,因此A应该释为“度”。“度”字在这三枚古玺和上揭十一年蔺令矛铭文中皆用作人名。古人常以“度”为名,如汉印中有“李度”、“司马度”等。②

第二字见于《玺汇》著录的1316号三晋系姓名私印“成B”。印文中用B表示的字原作下引之形:

B

旧或缺释,或释为“”。③我们认为,此字应该释为“曼”。三晋系文字“曼”一般作下引之形:

《货系》1210“鄤”

《玺汇》著录的3405号印也是一枚三晋系私印,由于印文不是很清楚,一般都缺释,只有施谢捷先生释为“□曼”。④这枚印较早著录于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中,⑤印蜕比较清晰,我们把它揭示于下:

可知施先生所释正确可从。印文用作姓氏的字我们原释为“汵”,蒙李家浩师和施谢捷先生相告,应是“(苏)”字。三晋系古玺中还有下揭之字:

C 《玺汇》4085 《玺汇》1749

D 《玺汇》1748

一般把C释为“ ”,把D释为从“日”从“ ”之字。李家浩师把C释为“宪”,把D释为“”。他说:

①赖非主编:《山东新出土古玺印》,第1页,齐鲁书社,1998年。

②罗福颐:《增订汉印文字征》,第140页,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③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第1559页。

④施谢捷:《〈古玺汇编〉释文校订》,《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第64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⑤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第3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