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学案

合集下载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和说课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新课1. 提问:课文写蔺相如在什么情况下负荆请罪?2. 简介《将相和》课文的资料。

3. 读课题,说理解。

引导畅谈围绕这个课题“将”“相”“和”三字还想到了哪些内容。

二、深读文本,找出根本原因1. 过渡:那么,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把相关的段落边读边想。

抓住关键语句,画一画相关的情景,品味并积累语言。

2. 汇报交流:(1)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抓住“在秦王送回和氏璧时,他跟秦王说了几句硬话”的“硬话”一词体会。

(2)秦王与蔺相如较量后,是怎样对待蔺相如的?从这说明了什么?(3)理解“将计就计”。

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4)想象:当廉颇知道蔺相如说的这些话时,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5)引导积累:让我们把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留在记忆里。

请同学们把这些情景写下来。

三、精读文本,体会人物品质,指导朗读1. 过渡: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的顶梁柱,有他们这样忠心耿耿的将相,赵国会越来越强大。

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6—8自然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反复朗读。

2. 汇报交流:(1)“从此蔺相如的话传遍了赵国,大家都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国士。

”(2)体会“负荆请罪”的过程,引导学生把请罪的过程用笔连一连。

并把廉颇背负荆条请罪的情景表演出来。

3. 总结:将相之间是建立在团结、信任的基础上。

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

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4. 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话翻译过来。

并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过渡: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某些大国想称霸地球,他们鲸吞割据,发动战争,让许多幸福的家庭流离失所,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和宽容。

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同伴、对朋友、对亲人、对一切人的一片宽容之心。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和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答应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②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进行分析。

例如:“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这段话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他深知秦王的狡诈,但仍敢于冒险前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④总结: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

(2)学习“渑池之会”①自由读课文,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尊严的?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蔺相如的言行。

比如:“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毫不畏惧,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

③分角色朗读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果断。

④小结: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展现了他的勇敢无畏和爱国情怀,为赵国挽回了面子。

(3)学习“负荆请罪”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让廉颇深感惭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学习文中的三个故事个故事,体会人物的爱国感情和美好品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文中的三个故事个故事,体会人物的爱国感情和美好品德。

学习过程:活动一:精读课文了解人物活动任务:讨论“从文中三个小故事的描写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的爱国感情和美好品德。

”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呈现出来,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长组织,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依次交流,再讨论后形成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提升。

文中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有胆识,勇敢机智;“渑池之会”再次显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的义勇之举;“负荆请罪”则让我们见识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容忍大度,以及廉颇的知错就改和爱国情感。

活动二:品读赏析体会情感活动任务:探究“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呈现出来,并请一个同学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勾画文中描写蔺相如、廉颇说话的句子,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小组讨论:小组长组织,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依次交流,再讨论后形成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师生梳理提升。

三个故事的顺序不能颠倒。

秦王为了骗取赵国的国宝和氏璧,用尽了欺诈诓骗的手段,结果被蔺相如一一识破,阴谋失败。

贪心残暴的秦王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又设计在渑池会上侮辱赵王,引出了渑池会上蔺相如勇斗秦王的一幕。

“渑池之会”可以说是“完璧归赵”事件的继续。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成功改变了蔺相如的地位,带来了将相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三、导结课堂小结《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听歌曲《将相和》。

2. 学习歌词。

3. 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4. 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 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先聆听一遍。

2. 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曲调给人的感觉。

Step 2:学习歌词1. 教师将歌词投影或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一起跟读。

2. 学生多次跟读歌词,模仿歌曲的语调和表情。

Step 3: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词的逐句解析和讨论。

Step 4: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欣赏。

2. 分角色演唱歌曲,体验和表达歌词中的情感。

3.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歌曲,展示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Step 5: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

2. 学生进行小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工具:音乐播放设备、投影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改编歌曲的歌词,创作属于自己的版本。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儿童歌曲。

课后作业:1. 复习并默唱《将相和》的歌词。

2. 搜集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歌曲,并进行欣赏和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将相和》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3、让学生领悟“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宽容大度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廉颇的知错能改。

(2)体会“和”为贵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的语句,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例如:“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勇敢无畏。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语气和心情。

(2)“渑池之会”①分角色朗读渑池之会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表现?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③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蔺相如的这些特点。

(3)“负荆请罪”①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部分,思考: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②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③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讨论交流,理解“和”的意义(1)小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给了你什么启示?(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使国家更强大。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目标课时概述这是《将相和》教学的第二课时。

在本次课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 2. 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学科标准本次教学设计符合以下学科标准: - 语文课程标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通过讲述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 学情需求: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 1. 通过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3.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地进行本次教学,教师需要做以下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的图片; 2. 准备学生练习册和评价表格; 3. 准备小组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源。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入阶段1.教师通过展示故事的封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3.教师提问学生对该故事的期望和感受。

学习阶段1.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学生练习册,并要求学生阅读故事的第一章节;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学生的答案;3.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主持讨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和总结;4.教师讲解故事的第二章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5.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搜集答案。

拓展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一幅插图;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插图的设计和绘制;3.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学案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学案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时学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文内容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时安排三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后思考题默读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文。

3.复述文。

4.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二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配套习题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7分)1.游隼向下俯.(fǔfù)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bēn bèn)跑时的速度都要快,然而比飞向浩瀚.(hàn hān)太空的火箭的速度差远了。

2.《将.(jiāng jiàng)相和》中,蔺.(lìn lìng)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大.(dài dà)夫。

3.他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lián jiān)颇还高,廉颇自认为抵御.(yùyì)外敌有功,不服气,蔺相如怕闹不和,削.(xiāo xuē)弱赵国的力量,就请病假.(jiǎjià)不上朝.(zhāo cháo)。

二、比一比,再组词。

(7分)三、选择题。

(6分)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讯期暴发粉碎B.唯独间隔懒隋C.联结充诺商议D.修筑猎豹迷惑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臣”是独体字,部首是“臣”,第六画是竖折。

B.“妨”是左右结构的字,第六画是撇。

C.“匣”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第七画是竖折。

D.“赤”是上下结构的字,部首是“赤”,第四画是撇。

四、补充词语,再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序号填在横线上。

(8分)①()()当然②()()不提③()()请罪④同心()() ⑤难以()()1.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抗震救灾。

2.这次歌咏比赛,没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竟然得了冠军,真是令人。

3.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帮助当成的事。

五、根据语境,填上合适的名言。

(9分)1.看到学生贪玩不学习的时候,老师经常用宋代岳飞的话“,,空悲切”来教育大家;有时也用晋代葛洪的名言“不饱食以终日,”来勉励大家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3分)2.晋代陶渊明的名言:“,。

及时当勉励,。

”意思是生命力旺盛的人生时段不会重来,一天之中不会有第二次日出;应当及时自勉自励,因为时间和岁月是不等待人的。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将相和》这篇诗,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互动探讨,增强学生的社会和文化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协力创作一首古体诗,巩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难点:1. 学会分析《将相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会运用古体诗的形式和语言写作一首古体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将相和》的诗歌材料、幻灯片、小黑板。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小黑板,展示《将相和》的标题,简要介绍该诗与将相才能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歌咏制度和权力运行的思考和讨论。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默读《将相和》。

2. 针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以及适当的背景介绍。

Step 3:文学鉴赏(1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小黑板,介绍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一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古体诗,题材可以包括对名人、名画、名景等的赞美或借景抒发情感。

2.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3. 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并准备好进行展示。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创作的古体诗,并解释诗中所用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展开互动交流。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将相和第二课时的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的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的教案教案标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记忆《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掌握《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角色扮演能力。

教学准备:1. 《将相和》的故事内容和相关图片。

2.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3. 角色扮演道具(如帽子、披风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与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回忆《将相和》中的关键场景和对话。

Step 2: 学习新知 (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将相和》第二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呈现相关图片。

2. 教师朗读第二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跟读。

3. 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模仿对话并表演出来。

4.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并记忆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Step 3: 拓展活动 (15分钟)1. 学生自由讨论《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竞赛,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彼此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自由发挥,编写故事续写,继续发展《将相和》的故事情节。

Step 4: 巩固练习 (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和练习册上与《将相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逐一批改学生的练习,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Step 5: 总结归纳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或书籍,拓宽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现。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其对《将相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学案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学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
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
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
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
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课文内容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
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
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
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
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
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
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
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
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
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
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
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
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表
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

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
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
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
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
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
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
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
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
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
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
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颇也能
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他们两人的共
同特点是爱国。

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