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与当今社会的两难现象_李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碰撞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碰撞伦理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不同时期的伦理观念以及道德准则常常受到各种思想流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碰撞。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问题与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伦理道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念的更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的利益和权益,提倡公平、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原则,对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批判与否定。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阶级斗争与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而道德观念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引发了对于伦理道德的重新反思,使其与阶级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
3. 社会价值与个体利益的平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但也不忽视个体的利益和自由。
这种平衡努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对于伦理道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碰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反应与对抗,这也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碰撞的现象。
1. 价值观念冲突:马克思主义中强调的社会公平、平等和正义观念与当代社会中追求个人成功、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
这种冲突常常导致伦理道德观念的不一致和分歧。
2. 消费主义与社会公德: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消费主义强调个人享乐和物质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德观念形成了对立。
3. 个人权益与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全民权益与当代社会中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观念之间的碰撞。
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人权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但与当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观念,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对于解读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和误解,甚至有人滥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来谋取私利或者掩盖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应用,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了许多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对于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经济制度产生了许多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需要认真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观点和分析,把握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分化依然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真分析社会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认真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作用,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更大的成就。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凸显,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差距也日益加剧。
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权利、公平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现行的体制和机制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对于这些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刻的分析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以实践统一为基础的哲学,强调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实践探索。
在当代中国,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化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民情、时代特点。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依然处于历史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历史时期。
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必须深入全面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马克思主义思维分析当下社会问题根源
马克思主义思维分析当下社会问题根源【摘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管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有开始重温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并从中发现了很多针对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问题;Abstract: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western countries, many countries have started to brush up on Marx's classic. And found the answers to a lot of the social problems.Key words: Marxism; Social problems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这些思潮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
使得我们的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我国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目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在其著作中对此也有很多经典的阐述。
1、个人主义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经过充分的思考,对人的本质曾做如下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定义其实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指的是人只有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包括时间空间历史经济民族国家等等“一切”的具体性),才谈得到是“人”。
脱离了这样的环境,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在我国,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并不重视,封建社会倡导的“三纲五常”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君为臣纲,君让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为子纲,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古代婚姻中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是结婚的主角没有任何发言权和选择权。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都是对个人价值的忽略。
很长一段时间国人都活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新中国建立以来,很大一部分旧习俗被破除,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取得巨大成功,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的辩证法,而当代中国的现实发展中,一些问题和矛盾可能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预期。
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和原则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目标,而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新的社会矛盾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涌现。
如何在现实中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于国家治理、社会政策的引导和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阶级斗争和国家的角色,而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政策制定也需要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如何在国家治理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如何在政策制定中更好地突出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问题还体现在对于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引领和推动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也需要更好地借鉴和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
如何在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念,以及在民族精神的培育中更好地凝聚和引领人民的精神力量,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我们要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和理论体系,同时又要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思想体系,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思考并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问题中的运用和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历史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斗争的不断演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不断的斗争和矛盾中发展。
而阶级斗争理论则指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前进的。
二、当代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例如贫富差距的加剧、环境污染的严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普遍存在等。
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寻求更好的解决策略和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运用1.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贫富差距的加剧也是阶级矛盾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主义鼓励我们认识到贫富差距问题的存在,并通过推动社会改革来减少这种不平等现象。
社会主义理念提出了均贫富的目标,通过公平的资源配置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可以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也有深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是难以避免的。
而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告诉我们,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3. 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当代社会不公正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公正包括贫富差距的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就业歧视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公正现象的根源是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和权力差异。
《道德两难问题》课件
德性伦理
关注个体品质和道德修 养,认为个体应该追求
至善。
指导意义
根据不同伦理学理论, 可以提供解决道德两难 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
个人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平衡
个人价值观
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信 仰和情感形成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
普遍认可的、适用于所有 人的基本价值观,如人权 、平等、自由等。
平衡点
总结词
解决道德两难问题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道德判断力,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坚守原则 ,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详细描述
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判断力,有助于在面对道德两难问 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原则。同时,我们还需要勇于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和观念,维护正义和公平。
勇于承担责任,做出决策
法律与道德的矛盾是指法律规定和道 德准则之间的不一致。
例如,法律规定一个人可以合法地为 自己的利益撒谎,但道德上认为诚实 是重要的,这时个人面临法律与道德 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需要权衡法律和 道德,并做出符合道德和良心的选择 。
个人良知与行为准则的不一致
个人良知与行为准则的不一致 是指个人的内心信仰和行为准 则之间的矛盾。
道德绝对主义
主张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 准则,这些准则独立于任 何文化、社会和个人价值 观。
争议焦点
道德标准的普遍性和相对 性,如何平衡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道德观念。
伦理学理论对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指导意义
功利主义
以行为带来的总体幸福 或快乐为准则,最大化
幸福和最小化痛苦。
义务伦理
强调行为本身的正当性 ,即使结果并不理想, 行为本身也应该是正确
《道德两难问题》PPT 课件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作为最终目标,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与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劳动者的解放是核心任务。
因此,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的平等,反对剥削、压迫和不平等。
2.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最终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推动社会的共同富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消除阶级对立,实现人人平等,每个人按需分配。
3.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它提倡尊重人的尊严,倡导人们通过劳动和创造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追求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
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
个人追求幸福和利益最大化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个人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观。
2. 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现代社会倡导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追求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
个人和企业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经济模式。
3. 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现代社会注重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尊重不同的宗教、文化、种族和性别的差异,推动各种价值观的和谐共处。
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原因如下:1. 经济模式的冲突现代社会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现实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应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分析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问题,同时也指出了在中国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还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实中的创新,提出了对其发展的建议,并展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哲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中国现实, 应用, 指导作用, 融合问题, 局限性, 创新, 发展建议, 未来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理念是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揭示社会矛盾。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践层面。
中国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推动了中国现实的发展和进步。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指导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的相互关系将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2. 正文2.1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应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也在不断调整和深化。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广泛运用于指导政府决策、推动社会变革和促进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应用体现在政府治理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政府的执政理念、政策制定和治国理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德两难问题课件
培养决策能力
促进学术研究
面对道德两难问题,决策者需要在多个道 德原则之间权衡,这种决策过程有助于提 高决策者的综合决策能力。
道德两难问题一直是哲学、伦理学等学科 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 于推动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经典道德两难问题解析
电车难题
总结词
电车难题是一个经典的道德哲学问题,它要求我们在 权衡个体权利和总体福利之间做出决策。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注 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 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自主解决问题。
THANKS
个人与集体
道德两难问题往往涉及到个人权益 与集体利益的冲突,要求决策者在 权衡各方面因素时,找到一种相对 合理的解决方案。
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提升道德意识
推动社会发展
道德两难问题能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道德、 伦理问题,提升个人的道德意识和素养。
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伦理道 德的进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 展奠定基础。
• 个人利益与公平正义:个人可能面临在自身利益与公平正义之间作出选择的情况。例如,一个人可能知道举报 某人的不法行为会导致其受到惩罚,但这样也可能损害自己与这个人的关系或利益。
• 自由与责任:个人自由往往伴随着责任。过度追求个人自由可能会忽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例如,一个人有 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这也可能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海因茨偷药
总结词
海因茨偷药问题触及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引导我们 思考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权衡正义与仁爱。
详细描述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描述了一个贫穷的男子海因茨,他的 妻子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唯一的治疗方法是一种昂贵 的药物。海因茨买不起这种药,而他的妻子将不久于人 世。他知道一个药剂师拥有这种药物,但价格高昂。海 因茨面临的道德困境是,是否要偷取药剂师的药物来拯 救他的妻子,即使这意味着违反法律。这个问题引发了 我们对于法律与道德,个体权益与人类同情之间的深思。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卢黎歌;周辉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旨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在当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既是现代人理性评估我国道德现状、妥善处理道德问题的根本依据,
又是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更是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诉求,仍然彰显鲜活的时代价值.
【总页数】4页(P4-7)
【作者】卢黎歌;周辉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人
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合"与"分"
2.浅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及其当代价值3.浅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4.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农业生
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评《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道德困境也日益显现出来。
在当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道德选择的难题,纷纷探讨如何在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标准。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进行论述,同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对道德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与社会经济形态密切相关的产物,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往往被利益关系所扭曲,导致道德困境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解决道德困境需要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异,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来实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不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道德行为将更加自发和真诚。
二、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表现多样,以下列举几个典型例子。
1. 利益至上的伦理困扰在当代社会,经济利益往往成为许多人行为的首要考量。
追逐利益导致人们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社会公益和道德伦理。
这种伦理困境在商业行为、政府决策和个体道德选择中普遍存在。
2. 道德虚无主义的冲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逐渐多元化和模糊化。
这种相对主义的道德观念使人们很难确定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导致道德困境的出现。
3. 人际关系的道德考验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在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时经常陷入道德困境。
例如,亲情和事业之间的冲突,友情和道义之间的抉择,以及道德原则与个人感情之间的平衡等等。
三、应对道德困境的思考面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应对。
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
通过教育和宣传,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2.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差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改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道德困境。
“道德两难”现象探析
“道德两难”现象探析“道德两难”由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正式提出。
“道德两难”即人们在道德和法律之间、道德与人情之间、道德与现实之间的抉择,正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导致人们在做出判断和决定时,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如何使道德不再两难,须从两方面着手。
标签:道德两难;道德滑坡;个人修养“道德两难”作为方法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首次提出的。
本文中涉及的作为现象的道德两难,即“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环境所提供给人的善良意志发挥的可能性或空间与人们的道德追求或者人性的本真状态相差甚远,使得善良意志的外化无力、道德行为的践行处于两难境地”[1]。
一近期,人们在施救的过程中出现了“两难”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多数受害人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无辜丧命。
这一问题令人们不得不重视“道德两难”继续发展的危害性。
2011年9月2日上午,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摔倒后,围观的人群无人敢扶他一把。
一个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2]。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轧,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孩子因救治无效去世了[3]。
当一个个路人从老人和小悦悦身边经过时,只是害怕做了好事却被“讹上”,因此,人们在帮与不帮、救与不救间陷入了道德与现实的两难抉择之中。
这警示着人们,当今社会道德和社会诚信问题遭到了严厉的质问和考验。
二“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人们抱怨“人性冷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良知和传统美德并没有消失。
只是人们不愿承受“好人没好报”的恶果。
综合分析,导致这一现象有两个原因。
第一,信仰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机遇
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在当代社会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与不平等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秩序的主导。
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似乎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念背道而驰。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为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机遇。
全球化的经济联系使得不同国家的工人阶级能够联合起来,共同争取自身权益。
同时,全球财富的不平等也使得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这为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提供了契机。
二、新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当代社会的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
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工人阶级团结和争取权益带来了新的挑战。
然而,科技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机遇。
新兴科技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从而唤醒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思考。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三、治理体系的挑战与机遇当代社会中,各国的治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民主制度逐渐成为全球的政治趋势。
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面临挑战。
然而,民主制度也为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机遇。
在现代民主制度下,社会主义政党可以通过竞选获得执政地位,并实施马克思主义的理念。
同时,现代民主制度中主张社会公正与平等的价值观也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全球化、科技进步和治理体系变革所带来的挑战,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应对新的社会条件。
同时,经济全球化、新科技发展和民主制度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机遇,助推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是现实与理论的脱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从实践出发,与现实相联系。
然而在现实中国的应用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时候被割裂出来,变成了一种教条主义。
一些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实际情况,重实践轻理论,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概念和理念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现实的复杂性。
中国是一个国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多元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关注的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问题,而对于上述现实中的多元性并没有很好的解释和适应性。
在处理中国现实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理念和概念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念存在冲突。
如何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构建一个既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社会,又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依据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理论的包容性和适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探讨和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适应中国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路径。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中国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的社会矛盾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的社会矛盾当代社会矛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来深入剖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来理解和解决社会矛盾。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当代社会矛盾,并探讨其中的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矛盾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矛盾的存在源于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冲突。
在当代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从经济领域来看,当代社会的最突出矛盾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少数人聚积了巨大的财富,而大多数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这种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不仅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行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可以解决经济领域的社会矛盾。
在政治领域,当代社会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民主权利的缺失和权力集中。
少数的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治资源,剥夺了大多数人的政治权利。
这种不公正的分配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全民参与和普遍监督,可以解决政治领域的社会矛盾。
在文化领域,当代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对抗日益加剧。
许多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导致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解决文化领域的社会矛盾,需要坚持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好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除了上述领域的矛盾,当代社会还存在着一系列其他的社会矛盾,如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需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来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的矛盾。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了一系列关于世界的本质、人类的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理论和观点。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而市场经济则强调经济的私有化和市场的竞争。
在中国的现实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私有制的扩大,社会主义的特征渐渐淡化,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现实之间的冲突。
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平等理念之间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该通过消除阶级和财富差距,实现人民的平等发展。
在中国的现实中,由于社会阶层的存在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平等理念相矛盾。
中国现实中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无产阶级专政理念之间存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它强调通过无产阶级的领导,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在中国的现实中,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无产阶级专政理念相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些问题和矛盾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核心观点,同时也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和适应新的发展路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与当今社会的两难现象
建筑和意 识形态 一样 , 由经济基础 决定的, 是 是社会存 在的反 映。 道德又 是历 史性 的, 在历史发展 的不 同阶 段有着 不同的 内 它
超 超 “ 是一 种社 会意识 形态 , 受人们 的经济 关系 的制约 , 并随着 社会经 容 。没有抽 象 的, 社会 的 , 历 史的道德 。在 阶级社 会 中,道
内部的矛 盾 , 并对 敌对 阶级施 加影 响。道 德对社 会的 发展 , 或起 促进 作用 , 或起 阻碍作 用 。道 德 的社会作 用的性 质 , 决于它所 取 “ 道德 观” 是资 产阶级 宣扬 的所谓 “ 世价值 ” 普 的重要 组成部
问题 是在面 对诱惑 和外 在牵扯时为所 当为 的持续 的天人 交战 。 但 而在 更大 的范围 内调 整本阶 级 内部 人们的相 互关系 , 除本阶级 消
济 的变化而 变化 。道 德具 有历 史性 。和原 始社 会所有 制 相适应 德始 终是 阶级 的道 德” 。它或者 为统 治阶 级的统 治和 利益辩 护 , 的是 原始社会 的共 同道 德 , 以氏族成 员之间平等 互助 的关系和 或 者 当被压迫阶 级变得 足够 强大时 , 它 代表 被压迫者 对这个 统治 的 对 民族 的整 体责 任感
作用 。 德 是在人类 社会 的一定 的生产 方式 中产生 , 道 受人 们的 经 在 资产阶级立 场上 , “ 把 道德 ” 的一些规 范, 说成 是人类共 有的 , 或 “ 的 济关 系 的制约 , 并随 着社会 经济 关系 的变化而 变化 。 道德 具有 历 者 是共 同追求 的价值 观 换句话 就是说 ,道 德” 思想作 为意识 对 全世 界是普遍 存在的 , 是 史性 和阶 级性 恒 的道 德和超 阶级 的道 德是没 有的 。但 是, 永 为 形态 的一种价 值观念 来说 , 于全 人类,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开放程度的扩大,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方面,中国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问题日益突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新的社会群体和利益诉求不断涌现。
这些变化给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虽然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但也需要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审视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播现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的探讨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历史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预测的。
在当代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
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的社会实际,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和挑战,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适用性,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只有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接着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脱节,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以及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和实践。
最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展望了未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传播、发展、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现实、社会变革、现实应用、实践、启示、发展方向、重要性。
1. 引言1.1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一直以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矛盾。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又该如何应对和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融合与碰撞,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可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革命者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契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 18 世纪的康德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认为道德的核心 问题是在面对诱惑和外在牵扯时为所当为的持续的天人交战。但 是,何谓当为?或许就是康德自己提出的绝对命令,或者叫最高道 德律。他认为,你要别人怎么样对待你,你也要怎么样对待别人。
三、反思 曾有人说,“梁丽案”是媒体的胜利。自始至终,媒体都是“梁 丽案”中的重要角色。不可否认,在这一案件中媒体确实发挥了 一定的正面影响与作用,但其所产生的负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闻媒介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展的,与社会存在着 “呼吸”与“脉搏”的关系。作为载体的社会运行为新闻传播的生 存和发展提供了依托,同时,新闻传播又不断影响着社会的文明 和进步。在社会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发展在接受社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所谓道义论,是 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 是正当的。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 否则便是不道德的行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 论,也有道义论。例如:人们经常思考,做某件事情值得不值得? 做某件事情合算不合算?人们也常常说:“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 相衡取其轻。”这都是功利论的表现。开头举的几个例子,如果从 功利论来考虑,高考前争分夺秒自己胜出是道德的,因为这从结 果来看对自己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道义论对人的行为 的影响。人们常说“见义勇为是好样的!”或者某人对他的朋友 说“你太不仗义了!”这都是道义论的表现。对于繁华街道上的 行乞,仁慈给予从道义论上来说是道德的,即使这种行为的结果 也许只是助长了欺诈。有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 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 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道德的阶级性是有当时阶级斗争的 历史背景。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恩格斯又指出“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是唯一的决定 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 的空话。”由此可见,我们不能把道德的阶级性问题绝对化,应该 认识到即使在阶级社会里也有一些共同的道德(下转第 171 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 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精神 和意识是物质和存在的原生物,但它们对存在和物质有巨大的能 动作用。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它们的利益 有关。”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也必然是有功利论的,是注重人 们行为的物质结果的,但是其功利性不是一己私利,而应该是符 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
恩格斯批判了这种超历史,超民族,超阶级的“永恒道德论”, 指出道德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 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同所有上层 建筑和意识形态一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道德又是历史性的,它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 容。没有抽象的,超社会的,超历史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道 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 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 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由阶级基础决定的道德观念,在一定得 历史阶段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要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在阶级社会里,它或者作为统治阶级统治被压迫阶级的 意识形态,或者作为被统治阶级反抗压迫和统治的意识形态,反 映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作者简介:李拉,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 级伦理学专业。
20 10 年 7 月(上)
·社会观察·
种判断。新浪网在 5 月统计的网络民意调查(见表 3)显示:有近 90%参与调查的网民认为,梁丽的行为不应被起诉。
表3
当案件真相被披露、“侵占罪”定罪结果被公布时,媒体的报 道真的让人有些“瞠目结舌”。记者们就是这样来报道案件、左右 舆论、影响受众的,这种违反原则的媒介审判让公众先入为主、对 司法机关的处理产生了异议。
者、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探索,绝不可能一蹴而
就,然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新闻媒介着眼于传播活动的长
远利益和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新闻媒介
就能够在今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更多地诉诸理性,更充分地发
挥自己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共鸣的舆论环境来
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 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统治阶级通过本阶级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为其经济 利益和政治统治作论证,批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行为;被统治阶 级则运用道德手段,呼吁为推翻与本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经济基 础和政治统治而作斗争。道德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社会观察·
2010 年 7 月(上)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与当今社会的两难现象
李拉
摘 要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科学的,但是当今社会仍然出现道德上的两难,这是因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认识还
不够深刻,或者说在理解上有所偏差。本文将就二者的关联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A81
从总体上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和超 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道德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一般说,剥削阶 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 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历史上的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
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以为后来的劳动 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利用吸收,取其之精华并去其之糟粕,并 赋予新的带有阶级色彩的内容。
第二,对大量不触犯法律的人们的态度和言行做出评价,从 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本阶级内部人们的相互关系,消除本阶级 内部的矛盾,并对敌对阶级施加影响。道德对社会的发展,或起 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 服务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道德观”是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 分,或者说是其中的重要的价值观念。长久以来,总有一些人站 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把“道德”的一些规范,说成是人类共有的,或 者是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换句话就是说,“道德”的思想作为意识 形态的一种价值观念来说,对于全人类,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是 普世永恒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 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没 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 作用。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 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 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和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但是,为 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 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 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等。尽管这些道德 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 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的人们的行为准侧的作用。
注释: /comments/2009-05/18/content_11388977.htm. /read_elite.php? b=zz0082&a=7727192. /postDetail.do? id=92135186. /a/20090927/001564.htm. /news/system/2009/05/11/010475629.shtml.. /news/ctdsb/ctdsbsgk/ctdsb08/200905/t672504.shtml. /sh/news/2009/09-25/1887232.shtml. /gundong/200910/t20091011_505504647.html. /survey.php? id=33393.
先说说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我们刚刚说过,道德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 济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 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 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
为其行为的规范。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 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的,剥削 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到底 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之相 对应的是各社会的劳动阶级的道德,他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 助,反对剥削和压迫。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 阶级社会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它根 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 民的根本利益。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168-02
当今社会有许多的道德两难现象,举例说明:遇到在繁华街 道上乞讨的人我们应该是不问情况的仁慈施舍还是努力识别欺 骗呢?高考在即时间紧迫孩子们该花一小时帮同学解决难题还 是争分夺秒自己胜出呢?物质生活日益的丰富多彩我们是该教 孩子们艰苦朴素还是承认现实让孩子们坦然的享受财富呢?婚 前性行为日趋普遍我们该坦然视之还是大肆抨击呢?
原迹贪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所谓原心不原迹就是道义论,论迹不论心既是功利论。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规定了它内在的包含必须有功利论和道义论两种形式。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 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 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6《] 广州日报》2009 年 5 月~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