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

合集下载

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测验答案

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测验答案

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测验答案1、13.“一只手,提个篮;两只手,端个盘;十只手,推动船;百只手,把河拦;千只手,推倒山。

”这首外国谚语说明()[单选题] *A.只要人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B.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正确答案)C.在集体中会阻碍个人特长的发挥D.手越多办的事越大2、【单选题】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道德起源并提出了种种见解和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是()。

[单选题] *A.天意神启论B.先天人神论C.情感欲望论D.生产方式论(正确答案)3、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单选题]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正确答案)4、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不认为是犯罪。

[单选题] *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正确答案)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的5、45.某中学举行运动会,新学校特别设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项目,如拔河比赛、4×50米跑步接力赛、男女混合跳长绳两人三足接力等。

参加学校运动会()①有利于涵养我们的品格②有利于丰富我们的个性③有利于磨砺我们的意志④就是为了超越其他人[单选题]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正确答案)6、【单选题】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单选题] *A.爱因斯坦B.马克思(正确答案)C.牛顿D.达尔文7、【单选题】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单选题]*A.社会关系(正确答案)B.自我意识C.生产方式D.生产力8、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表现在()。

*A、自觉放弃个人利益B、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财富(正确答案)C、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正确答案)D、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正确答案)9、【单选题】社会经济权利主要包括()。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道德起源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道德起源
二、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
(四)无产阶级道德
(一) 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维护氏族整体利益是原始道德的基本准则
2、平等、互助、共同劳动是原始道德的重要规范
3、勇敢刚强是原始人最崇敬的美德
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主要的价值观念;
(四)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统一的道德----分裂对抗的道德-----统一的道德
2道德的发展是曲折的:
善与恶的斗争---剥削阶级道德的进步与没落----劳动人们道德的先进与落后。
一方面,统治阶级的道德:
(1)忠于国家、君主是统治阶级最主要的道德原则
(2)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道德要求
(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大,意识越清晰,基于利益追求引发的冲突就越多”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条件。
-------人类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有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发展为多数人的意识,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这就是道德形成的历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第五章)

【课程学习】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六)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学习要点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4.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6.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7.网络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8.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9.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10.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11.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正确的恋爱观12.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13.个人品德及作用14.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15.高尚道德品格的锤炼16.道德修养与引领的路径感谢陪伴二、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问题时提出了多种见解和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是()。

A.天意神启论B.先天人神论C.情感欲望论D.生产方式论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3.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B.自我意识C.生产方式D.生产力4.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A.人的自我意识C.思维能力D.判断能力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反映()的特殊意识形态。

A.社会政治关系B.社会经济关系C.社会文化关系D.社会舆论关系7.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B.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C.人类道德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D.人类道德的发展是进步与落后、善良与邪恶斗争的历史8.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道德起源观; 大学生道德教育; 思想根源 【作者简介】贺栋( 1978. 9 ~ ) ,男,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 张丽,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当今跨世纪一代的大学生开放性、进取性强,具有现代 精神,容易受现实 潮 流 的 影 响,对 社 会 道 德 现 象 有 更 敏 锐 的 感受。同时,他们又 缺 少 传 统 道 德 的 熏 陶,也 由 于 青 年 的 特 点和年轻的局限,对 社 会 现 象 往 往 缺 少 足 够 的 冷 静 和 理 智。 因此,他们的心中 更 容 易 集 中 反 映 出 对 道 德 认 识 的 浅 薄 、困 惑和冷漠。笔者在多年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发现,当前大多数 学生对社会道德许多现状感到不满且不能理解,对同学之间 的关系普遍 感 到 紧 张 和 不 安,对 道 德 的 发 展 表 示 担 心 和 忧 虑。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道德是没有客观根据的,讲与不 讲道德完全是自己个人的事情; 有极个别同学缺少起码的道 德基础理论知识,甚 至 认 为,在 当 今 社 会 条 件 下 讲 道 德 反 而 不能顺应社 会 的 潮 流,不 讲 道 德 才 更 能 适 应 社 会 等 等。 可 见,道德的历史起源问题已成为必须给在校大学生讲清的一 个重要的课题。正像一位哲人说过的那样: “当我们为身边 许许多多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所困挠时,往往是我们对 事物的本质早已迷茫; 当我们为这些本质问题争论不休并为 之沸解时,其实真理就在它的源头”。
名官员的不正确的决策可能会是成千上万的损失。道理其 实就像这个例子 一 样 简 单,道 德 是 大 家 的 事 情,但 要 从 社 会 的精英、楷模做起。在学校当然要从校领导、老师、学生干部 做起。大学生的道 德 教 育 要 充 分 发 挥 优 秀 教 师、共 产 党 员、 学生干部的模范 带 头 作 用,树 立 大 家 学 习 的 榜 样,传 承 和 弘 扬雷锋精神。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新)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新)

寻 根 溯 源
(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 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只有在发生社会 关系的地方和时候,才能出现道德. 关系的地方和时候,才能出现道德.
寻 根 溯 源
寻 根 溯 源
如果我生在一个 孤岛上,孑然一身, 孤岛上,孑然一身, 我的生活就没有什 么罪恶与道德了. 么罪恶与道德了. 我在那里既不能表 现道德, 现道德,也不能表 现罪恶. 现罪恶. (法)爱尔维修
(五)道德的特征
1,历史性(社会性) ,历史性(社会性)
道德是一个发展过程, 道德是一个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 不同的道德要求和标准. 不同的道德要求和标准. 原始社会人们并不以群婚为不道德; 原始社会人们并不以群婚为不道德; 中国历史上,对于妇女苛刻的道德要求, 中国历史上,对于妇女苛刻的道德要求,在今天已经 不在我们的道德要求中.例如汉代的妇女裹小脚. 不在我们的道德要求中.例如汉代的妇女裹小脚.
道 德 特 征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 , 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 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功效与能力. 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集中表现: 集中表现: (1)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 )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 系的行为规范; 系的行为规范; (2)它是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它是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摩西十诫
寻 根 溯 源
摩西带领他的族 人在西奈山下祈祷 神刻意把十诫 分别刻在两块石板上
2,天赋论 ,
天赋论认为道德是先天的, 先验的, 天赋论认为道德是先天的 , 先验的 , 与生 俱来,人本固有的, 俱来 , 人本固有的 , 试图从人的思想意识中寻 找道德的起源. 找道德的起源.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 认为 仁义之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 仁义之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 康德认为, 认为 善良意志. 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思修第五章道德

思修第五章道德
“孝慈”: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 养”。

.
“诚”和“信”: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说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 行 忠 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诚着,表里如一” “君子以诚为贵”
.
第四,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 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克己复礼为仁。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恭 宽 信 敏 惠”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徳
.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 展
“天意神启论” “先天人性论” “情感欲望论” “生物进化论”
.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根源 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是从人类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逐步形成的。
.
社会公德特点: 第一,社会公德规范是十分具体明确的。 第二,社会公德的规范是简单易行的,但需
要教育。 第三,社会公德的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四,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
.
基本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个性。 助人为乐。关心 帮助他人 第二,人与社会关系方面, 爱护公物。 遵纪守法。 对纪律 规章 法律 法规等社会公
.
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意 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 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 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
道德的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的本质只能在社会 生活中揭示,道德的本质是一定经济关系反 映到人们思想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决定 道德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通过一定社会经济 关系表现出来的物质利益关系。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
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也是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3
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第三个历史前提。
4
道德就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应当”与“不应当”的自觉意识。
5
二、道德的本质
【学生关于道德本质的看法】: 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潜在发展 内化 是人们对各类行为所追求的,认为是正确的、理应遵守的准则,是良知引导的一种约束。作用 知道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塑造真善美。真善美化作行动。(多人这样认为)内化 符合人们追求集体美好而存在的潜在的约束。规范 道德是人类的进化。起源 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一面。作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规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规范 复杂庞大的准则体系。规范 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在人的一生中没被意识到并发掘而已。本体 摩西十诫。规范 人的精神行为准则。内化的规范 心灵的底线,凭自己的良心。内化的规范 社会运转的隐性维持元素。从作用来说 为人类社会保持正常秩序的规范。从作用来说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行为好坏的标尺,而这个标尺以舆论为准则、何谓道德的底线、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真是无法判断。我们究竟是求同存异还是随大流?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Βιβλιοθήκη 050201
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道德、哲学、宗教、艺术
首先,道德实践过程是实际活动与精神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求真:主体与客体相对立,主体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求美:主体以自身的意识为对象,自身精神升华。
道德:道德活动则受精神境界、意识状态所支配、决定。善的活动受善的意识支配,恶的活动受恶的意识支配。
其次,健康的道德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的个性发展、个人权利等深刻的肯定,它并不外在于人,更不排斥个人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

人性靠法律还是道德约束用马克思的道德观揭示人性的约束力艺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声乐)谭云波11040102025第一部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性越来越冷漠,究竟什么才能约束人性,是法律还是道德?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

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

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

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

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一》

甘肃省10000名“博思特培训班”考前预测试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当代中国,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 D )A.中国传统文化B.社会主义法治精神C.共产主义道德要求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A )A.信念B.理想C.情感D.意志3.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D )A.大同世界B.小康社会C.和谐社会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下列对这句话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D )A.理想否定现实B.现实否定理想C.理想与现实无关D.只有行动可以使理想化为现实5.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是( C )A.人生观B.人生价值C.人生态度D.人生目的6.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质是( A )A.贡献B.索取C.存在D.享用7.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 D )A.人性中的情感、欲望B.“天”的意志或“神”的启示C.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D.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8.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这指的是道德的( B )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沟通功能D.教育功能9.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

关于道德观思修论文

关于道德观思修论文

关于道德观思修论文道德是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它规范和调整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

道德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是分不开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道德观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道德观思修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新时期道德重建》摘要:道德是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它规范和调整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____神学道德观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基本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道德问题,建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道德观念体系和道德秩序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重建当前,一方面,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念迅速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中西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碰撞和融合;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不仅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社会主义伦理观念也为人们所冷落,新旧道德观念陷入碰撞和冲突之中,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失范、道德困惑和道德信仰危机。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我们必须自觉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这既是科学地批判吸收儒家传统核心价值的精华,又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我国新时期道德生活领域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和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新秩序的唯一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与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从道德批判向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转变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他们深刻地阐述了道德的起源、本质等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出生、成长于____神学道德观念支配下的思想文化环境中,早年的道德观念本质上属于基督____道德观,而道德批判则是他考察社会历史的根本模式。

伦理学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师范大学

伦理学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伦理”和“道德”混用,这说明两者是没有内涵区别的。

()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中国历史上以“性善论”为伦理基础的思想家是()。

A:韩非B:孟子C:荀子D:商鞅答案:B2.提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管子答案:B3.道家的创始人是()。

A:庄子B:墨子C:孔子D:老子答案:D4.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提出“志功合一”命题的是()。

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答案:A5.在中国历史上,主张“杀身成仁”的思想家是()A:朱熹B:孔子C:王阳明D:王充答案:B第二章测试1.孟子认为“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是“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这种观点属于道德起源意义上的()。

A:天意论B:神启论C:感觉论D:先天人性论答案:D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的()总和”。

A:利益关系B:情感关系C:阶级关系D:社会关系答案:D3.历史上人们有着关于道德起源的不同观点,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说主要有()。

A:先天人性论B:天意神启论C:动物本能论D:情感欲望论答案:ABCD4.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道德起源是()。

A:人的合群性本能;B: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道德起源提供了直接的现实基础;C: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D:意识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答案:BCD5.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大致形成了()道德类型。

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原始社会E:奴隶社会答案:ABCDE第三章测试1.(8)以下哪项不属于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可以发挥的动力:()A:提升政府公信力B:提高精神境界C:调节社会关系D:发展个人品质答案:A2.(9)以下哪类道德不属于统一的社会道德()A:共产主义道德B:原始社会道德C:社会主义道德D:资产阶级道德答案:D3.(10)以下哪项不属于个体道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A:个体道德行为B:个体道德意识C:个体道德情绪D:个体道德品质答案:C4.(11)以下哪项不属于社会道德结构体系的构成要素:()A:道德意识B:道德辩护C:道德准则D:道德活动答案:B5.(12)以下哪项不属于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A:人与神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人与自身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A第四章测试1.在西方哲学史上,较早在《范畴篇》中系统探讨“范畴”的哲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B:康德C:柏拉图D:苏格拉底答案:A2.善的准则的含义是()A:具体善行的规定根据B:作出的善行C:善的念头D:向善之心答案:A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义务的特性()A:约束B:强制C:命令D:请求答案:D4.为什么对人而言存在“应当”()A:存在最高统治者B:人是动物C:人能被强制D:人是自由的存在者答案:D5.亚里士多德在哪部著作中讨论幸福()A:《尼各马可伦理学》B:《道德形而上学》C:《理想国》D:《人性论》答案:A第五章测试1.任何道德体系有且仅有一条道德核心。

道德的本质[优选内容]

道德的本质[优选内容]

行业借鉴#
29
• 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对实然的反思性 把握。
• 作为集合体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揭示的
是社会应当具有何种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 秩序,它所探究的是存在秩序、规范、关系及其 合理性。
• 作为单个人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指示的
是个人应当具有何种品质美德,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它所探究的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价值和生活 方式。
“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的内
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惟有我们行为的
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爱因斯坦
第三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他
行业借鉴#
1
(一)道德的起源
•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三)道德与宗教
•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道德与宗教有着原初 的混沌一体。在原始的禁忌、祭祀、巫术 中,存在着原始宗教与原始道德。
• 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 教礼仪来强化道德(规范)的社会影响力。
行业借鉴#
32
区别
• 第一,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超然与必然
宗教总是把现实的客观必然性,转换成超 人类、超尘世的虚幻的异己力量;道德反 映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它赋予必然以正当和善的意义,以此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行业借鉴#
9
• 劳动、社会关系和自觉意识三者的有机统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 本视角。
行业借鉴#
10
(二)道德的本质
•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 于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

总 结
2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 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 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 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 此间的矛盾斗争。
右上角的云朵:黑云散去,光明终将到来。 右边这个天使:自由得到了权杖(这个天 使代表自由,左边那个代表法国;这个暗 示就是法国自由了) 正上方的三角形物体:理智的眼睛(暗示 就是法国打开了理智之窗)
Hale Waihona Puke 马克思:“思想”一旦离开道
“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第103页。

勇敢刚强是原始人最崇敬的美德。

奴 隶 社 会 和 封 建 社 会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统治阶级的道德: (1)忠于国家、君主是统治阶级最主 要的道德原则: ( 2 )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 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道德要求: (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 女卑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道德 要求: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人与人的道德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
道德意识:
2. 道 德 的 结 构
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关系在
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反映。


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心理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 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有 哪些观点?
二. 道 德 的 来 源
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原 因
大量的人口流动,却没有建立起 新的稳固道德共同体。 对市民的道德教化不够(苏格拉 底:德行即知识)。 户籍制度限制了市民对城市的责 任感,缺乏主人翁意识。 经济上还不富裕,“仓廪实而知 礼节”。 社会对败德行为暂时还没有行之 有效的处理办法和整套的规章制 度。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观研究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观研究及启示

社会文化探析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观研究及启示张宁博【摘 要】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关于道德及马克思主义道德、马克思主义道德等研究的论著已经比较多了,然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体系中最本源的问题——道德本质问题却仍缺乏应有重视。

本文即就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本质、目前我国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解读方式进行分析,并就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观的现实意义进行探析,以裨益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道德起源 道德本质 道德实践 现实意义一、道德的起源与基本含义概述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一般所谓的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而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讲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范畴。

而中国传统道德观则是在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后,积淀了厚重的道德文化底蕴,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封建糟粕,但更多地是蕴涵人本、和谐、集体与正义等思想的道德精粹,例如我国传统道德观中的“人道仁爱”的人本思想、“和为达道”的和谐思想、“天下为公”的整体思想、“以义统利”的正义思想等等。

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依然是提高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财富。

综合来看,我们现阶段所讨论的“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入中国之后形成的,实质上就是贯穿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革命、建设时期以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中国的发展的全部过程且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系。

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对于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观的理解不断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的诠释也在不断的走向科学和全面。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结论:
• 经济决定道德,道德是能动的 • 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集中 表现为,它是处理 个人与他人、个人 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行为规范及实现自 我完善的一种重要 精神力量。
1、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2)道德的规范功能 (3)道德的调节功能
马克思:“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 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态的产物” 。
既 然 经 济 决 定道德,为什么 延安时期经济落 后,人们的道德 水平反而高;今 天经济发展了, 人们的道德水平 反而下降了?
提示:
——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 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 现。 ——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 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 背景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在西方,“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 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 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 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
1、道德的内涵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 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 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 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神启论——“摩西十诫”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天赋论
道德起源于人类 的天性或自然本性, 即人先天就有道德 意识。 孟子认为人天生 就有四种“善端”: “仁义礼智,非由 外铄我也,我固有 之。”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 人之风 。
2、奴隶社会的道德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 依附;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对奴隶 主国家的绝对忠诚;信奉男尊女卑、男 主女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靠法律还是道德约束用马克思的道德观揭示人性的约束力艺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声乐)谭云波11040102025第一部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性越来越冷漠,究竟什么才能约束人性,是法律还是道德?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

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

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

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

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统治阶级通过本阶级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为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作论证,批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言论和行为;被统治阶级则运用道德手段,呼吁为推翻与本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而斗争。

道德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2)对大量不触犯法律的人们的态度和言行作出评价,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本阶级内部人们的相互关系,消除本阶级内部的矛盾,并对敌对阶级施加影响。

道德对社会的发展,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观点看似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它宣称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宣称任何一种道德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并且跟一定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利益相联系的,宣称不存在永恒的道德真理,宣称每一种道德形式以及像自由、正义这样的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1页),宣称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道德的说教,以及宣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所进行的不是道德的批判而是科学的批判。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中则又充满着道德的判断,包括公开的和含蓄的。

从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早期著作中通过对异化的探讨所表现出来的对奴役制的痛恨,直到他在《资本论》中对工厂的条件和不平等现象所进行的猛烈的抨击,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满腔愤慨之情和追求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热望。

恩格斯和以后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的确,至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大都基于道德的原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

上述的看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比比皆是。

请想一想,马克思对蒲鲁东等人关于正义的呼吁是何等蔑视,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道德的词眼又是多么反感,而同时他却愤怒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对工人所起的骇人听闻的异化作用,还有在他对共产主义的往往是一带而过的看法中,则又提到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在“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工作和生活(《资本论》第3卷,第926-927页)。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前一个领域中的道德是固定在思想意识中的(这是值得争论的),因为它是由阶级社会的条件(首先是贫穷和利益冲突)所造成的,可是它对于这种社会的对抗和矛盾既作了错误的描述,而又试图去解决它们。

对于这个意义上的道德,马克思主义所持的观点类似它对于宗教所持的观点:号召人们抛弃宗教幻想,也就是号召人们去消除需要这种幻想的条件。

同样地,消除贫穷和阶级冲突,作为权利、义务等等意义上的道德也就会消亡。

解放的道德就是要求消除需要前一种道德的条件。

这种见解,正如近来一些作者所注意到的,可能会产生以下两种观点:一是马克思似乎放弃了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看法,二是马克思缺乏一种发展的有关权利的理论。

一般地说,人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感人的道德观,但并没有一种发展的有关道德约束(即采取什么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理论。

当然,马克思主义有实现它的目的的理论,而且自从列宁以来就进行了大量的有关策略和战略手段的讨论,但除少数例外,它始终拒绝从一种道德观出发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约束不可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依靠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同时也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道德建设,高尚的道德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高尚的道德,摒弃低俗的、不健康的人格不只是进行正面的引导,还需要自我道德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标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对跨越道德底线的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道德约束,给予他们的行为进行负评价。

道德的建立需要一个社会在弘扬主流文化、树立自己的道德风尚,对道德缺失的人,即缺德者的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给予惩罚,使他们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而目前,由于旧有的道德约束正在被无情地贬损、丢弃,新的道德约束手段还没有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在违反道德底线的时候,出现了约束真空,有时人们往往用法律来约束道德行为,又显失公平。

这种状况的出现,短时期内尚可忍受,时间长了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借用一句话: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为此,需要重拾道德约束方法。

一,不要丢弃我们旧的约束方法。

记得在六七十年代,曾经流行的一个方法,便是对那些犯有错误的人进行游街,这种延续的几千年的做法,相当有效,在旧社会,对于敢违反道德规范的人,按照乡规民约,把那些“丢人”的人展示出来,“现眼”让大家看,通过侮辱其人格,让其本人悔过自新,同时也杀一儆百,教育群众不要触及道德边际,而今天我们对人格加以了保护,对那些触犯道德的人不在进行鞭挞,使他们得以妄为。

二,不要以文明的借口对“骂街”行为彻底否定。

骂街是有来头的,农村里,谁家丢了东西或者是被别人无端地欺负,而又不拿不到证据,为了防犯再次被偷,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这家的女人,拿了脸盆,一个烧火棍,沿街一路走去,边走边骂,走累了,坐下骂,骂累了躺下,直到骂的全村人都知道为止,让他缺德者没脸见人,久而久之,则骂街的也就销声匿迹了。

三,不要杜绝不文明语言。

中国的骂人话很多,有人拿中文与外文比较,认为中国的骂人话看承世界之最,如果两个人吵架,骂半个钟头不重复,那是常事,究其根源,在于中国人相当重视道德养成,所以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维护道德的语言,现在有些人把这些骂人的话归结为不文明语言,加以剔除,从而也就造成了在世风日下的时候连如何称道他们的话都没了。

比方对那些卖淫的、作风不正派的女人原称为婊子,贬损之义,昭然若揭,而现在则尊称为“小姐”,和往日的大家闺秀相提并论,这种社会进步必然导致道德沦丧。

所以为了维护道德起见,还是要说些粗话,无非是该粗的时候粗,该雅的时候雅。

四,不要把道德约束与法律规范混淆。

这点就不说了,总之只要执法机关不乱作为就好。

还有最后一条,就是要每个人都要脸,因为碰到不要脸的厚颜无耻者,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会失效的,可惜的是,当今社会偏偏不要脸的人还特别多,于是满街都是整容美容广告。

第三部分道德和法律----谁更具约束力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不可能也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恰恰相反,有许多社会关系需要靠其他调整,比如宗教,比如善良风俗,比如道德。

如果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交给法律来调整,法律明显会不堪重负。

我们要知道,之所以有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来进行调整,是因为这些社会关系是受到损害了的,或者说利益受到损害了的(如果没有利益损害存在,法律也就不会主动调整,更不可能存在诉讼理由,因为法律的调整从来都是被动的,是当事人将相关受到了损害的社会关系主动交由法律进行判断)。

但有的社会关系需要有一个主动的调整,道德明显就满足这个要求——道德作为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所被普遍尊崇的一种“信仰”,其调整性具有主动性。

人性的冷漠,在没有造成任何社会关系的损害之前,是不能由法律调整的,法律也不该主动介入,只能靠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树立和受到推崇来进行转变,因此对人性冷漠的调整,应该靠道德。

事实上,这也是与道德和法律的分工是一致的。

法律以道德为出发点,它表达道德的要求,它以道德列为自己的要内容,并以道德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正义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它以塑造和提升人的道德性为其主要目的。

自然法就是道德律,法律必须有道德性。

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理性就是道德性,即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中不妨碍别人的同样追求,不作损人利己的事,这一理性的真谛就是保持个体彼此之间的和谐。

这意味着:一方面,使个人的自由不妨害别人的同样自由,使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不损害整体的统一;另一方面,不仅个体的存在要服从于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而且整体也要关照和服务于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即整体的统一不能压制或剥夺个体的应有的相对独立性。

这二者的统一就是正义,所以正义是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包容性最大的道德价值目标。

法律正是人基于这一道德要求所设计的社会制度。

如法律的普遍性、明确性、公开性、可行性、稳定性、一致性、适用的不溯及既往以及政府官员的以身作则等,都是从道德的角度向立法和司法工作所提出的要求。

人性中既有“善”的因素,也有“恶”的因素,而且作为因素,它们都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一种现实。

法律对达不到道德标准的人的行为用惩罚的办法加以纠正,以引导他作合于道德的行为。

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看——实际上是道德法律化的过程。

首先,从法律的制定或立法看,一个新的法律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法学家在脑子里杜撰的,而是来自社会的新发展,以及人们对这些新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只有当这些新事物在发展中其性质充分展现之后,只有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它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评价之后,新的规制这些事物的法律才可能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