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1.从生物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城市绿地在维护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答:(1)生物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①氧气

氧气在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氧气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成分。没有氧气的参与,生物体摄入的食物就无法转变为生长所需的养料与活动所需的能量。

②二氧化碳

a.二氧化碳对植物的作用

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的含量很低,但它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绿色植物在不停地进行着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养料,以维持植物的发育与生长。

b.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对生物光合作用影响很大,是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c.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调节大气组成的变化。光合作用的增强,将会使植物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增加,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城市绿地在维护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①除尘灭菌

a.植物具有吸附尘埃的作用。植物叶面积比其自身的占地面积大几十倍,由于叶面积巨大,植物对大气尘埃的吸附作用显著。

b.植物能分泌挥发性杀菌物质,如丁香酚、桉油、松脂、肉桂油、柠檬油等,具有杀菌的功能。

②吸碳吐氧

绿色植物具有吸收C02、制造氧气、净化空气的功能。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气,比它自身呼吸作用所需要氧气量大20倍左右。

③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敏感植物和抗性植物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吸收与降解的功能,具有净化空气的能力。

2.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出发谈谈湖泊效应、荒漠化效应或绿洲效应。

答:(1)湖泊效应的机制

①水体的比热和热容量比土壤、岩石和植被大。由于比热与热容量的差异,水体覆盖的地面温度变化迟慢而没有水体覆盖的地面温度变化迅速,导致不同部位地面温度的差异。

②在湖泊及其周围,由于湖泊与周围地区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地性大气环流和小气候的产生。

a.在太阳照射时,湖泊周围的地面升温比较快,导致大气的加热上升。

b.湖泊由于水体热容量大,温度升高缓慢,温度相对于周围地面比较低,空气下沉,从而产生了湖泊及其周围地区的局部的大气环流。

c.在环流的作用下,从湖泊蒸发的水分源源不断地被输运到湖泊周围地区,形成降水。

③一般,湖泊周围地区降水比较多,气候比较湿润,植被繁茂,地面下渗增加,蒸腾作用增强,从而增大了大气湿度、土壤湿度与大气降水。

(2)水库的影响(以新安江为例)

①水分平衡发生变化

建库后,库区周围地势高处降水量也增加。

②调节温度

建库后,库区年均温度升高0.4~0.8℃,温度年较差减小。

③水库表面风速增大30%,白天由水库表面吹向陆地,夜晚由陆地吹向水库表面。

④水库表面温度升高,多形成晨雾,无霜期比建库前延长25天。

⑤水库表面对气团交换有一定的影响或制约作用,云团经过水库表面时变得温顺稳定。

⑥温度降水的变化,导致水库周围植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3.以洋面封冻效应为例,说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洋面封冻效应是指洋面封冻产生的环境效应。洋面封冻将会产生下列效应:

(1)阻断洋流,阻断了南北的洋流的热量输送,导致中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变冷。

(2)增大洋面的反射率,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引起气候的变冷。气候的变冷,将导致洋面封冻面积的扩大以及冰川的扩展。

(3)阻断洋面的水汽蒸发,使气候变得干燥。

(4)封冻洋面由于缺乏氧气与太阳辐射,生物生产率将会大幅度降低。

(5)气候的变冷、变干,会引起生物生产率的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少,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温室效应的加强,气候变暖。气候的变暖,将导致冰川的融化、封冻洋面的融化瓦解,导致生物的繁盛。

洋面封冻是发生在水圈的变化,但洋面封冻不仅影响气候,还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生物。气候与生物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水圈。从洋面封冻效应可以看出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