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友情提示:本套试卷共12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语言积累(16分)

1.(2分)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研,有如向地壳.( )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 )而不舍。

2.(2分)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léi( )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lǚ( )。

3.(2分)请将“意”和“义”填入下面的□中

A.□无反顾 B.一心一□ C.舍生取□ D.□气风发

4.(8分)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英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梦。或如李贺“①,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慷慨报国;或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②”的忠贞不渝。英雄,是一种舍身忘我的情怀。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③”,是要将奉献进行到底;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④”,是令人痛彻心扉的呐喊。英雄,是一份冲破羁绊的果敢。秋瑾说,“身不得,男儿列,

⑤”,这份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可赞!英雄,更是一场与现实的较量。较量之后,陆游留下“⑥,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坚韧;李白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⑦”的乐观;苏轼则留下“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

5.(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B.食用一包油炸方便面里的含油量高达30克,这已是人每天摄油量的上限。

C.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天外仙境般的自然风貌,深深地把我陶醉了。

D.我们要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二、古诗文联读(16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①将焉②取之阙秦以利晋唯③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①[阙(quē)秦] 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②焉,哪里。③唯,语气词,表示希望。6.(2分)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免冠徒跣跣:赤脚B.休祲降于天祲:吉祥

C.长跪而谢之谢:感谢D.沙场秋点兵沙场:秋天的战场

7.(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挺剑而.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徒以.有先生也以.其无礼于晋

C.愿终守之.布衣之.怒

D.安陵君其.许寡人公问其.故

8.(2分)下面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诗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重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D.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9.(2分)下面对《唐雎不辱使命》(节选)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从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大起大落,颇富戏剧性。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在朗读时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C.本文巧用对话和对比,让唐雎和秦王互为衬托,目的在于突出唐雎为维护国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九年级语文试题卷第 1 页 (共3页)

D.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以“挺剑而起”的行动吓倒秦王,最终让秦王称臣道歉。10.(2分)下面对《烛之武退秦师》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故事情节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B.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C.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有牢骚,但面对郑伯的自责,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奔赴敌营解困。

D.烛之武说服秦王,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11.(3分)用“/ ”给《烛之武退秦师》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3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三、名著选读(10分)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节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

13.(2分)武松的绰号是。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的是。

14.(3分)“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

15.(3分)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16.(2分)武松打死老虎之后,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时文精读(12分)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

九年级语文试题卷第 2 页 (共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