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难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运用。
重要内容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合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纵向研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假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可随时进行研究。
否则,研究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
•时间的间隔应当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所谓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应慎重拟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成足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优缺陷。
•鉴于两种研究类型各有千秋,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兼而用之,以取长补短。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儿童的正常发展是建立在生理、遗传、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儿童发展心理学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生理和认知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基础。
婴儿出生时,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的发育都尚未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器官逐渐发育完善,孩子的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
例如,儿童可以逐步掌握语言、数学、空间形象等知识和技能,以及逐渐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等。
2.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情感和社会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
儿童的情感经历是从自主性到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自我、情感依附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儿童的社会经验是逐渐从熟悉到陌生,学会自我保护和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群。
儿童在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对于日后的个性、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3.儿童行为和发展障碍
除了正常的发展之外,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发展障碍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例如,儿童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人际关系困难、社交回避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发展问题有关。
儿童行为和发展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干预,对于儿童的生命和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跨学科的学科,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儿童都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里提到,儿童的成长过程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比如说,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去摸摸、尝尝、看看。
他们的注意力就像一只顽皮的小猴子,跳来跳去,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让我想起我小侄子的一件事。
有一次,家里人给他买了一盒拼图。
刚开始,他兴奋得不行,嚷嚷着要马上拼好。
可没几分钟,他就被旁边的玩具车吸引了,扔下拼图跑去玩车了。
过了一会儿,又看到电视里的动画片,立马又坐下来看电视,把玩具车和拼图忘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幼儿时期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典型表现。
再大一点,到了儿童时期,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和小脾气。
我邻居家的小女孩就是这样,有一回她妈妈带她去商场买衣服。
妈妈挑了一件很漂亮的粉色连衣裙,满心欢喜地觉得女儿会喜欢。
结果小女孩却噘着嘴说:“我不要粉色,我要蓝色的,蓝色像天空一样美!”妈妈这才意识到,孩子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喜好和审美。
还有在学校里,孩子们之间的相处也充满了心理学的奥秘。
记得有一次去接小外甥放学,他一脸委屈地跟我说,今天他和好朋友吵架了。
原因是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对于游戏规则有了不同的理解,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就闹得不愉快了。
这让我想到书中说的,儿童在交往中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学会妥协和合作。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家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就像我表妹,她小时候特别胆小内向。
后来了解到,是因为家里人对她过于严厉,很少表扬她,导致她缺乏自信。
后来,家人改变了教育方式,多鼓励、多赞美,慢慢地,表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书中还强调,儿童的情绪管理也是一门大学问。
有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因为搭积木没搭好,急得大哭起来。
老师没有立刻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引导他深呼吸,先冷静下来,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让孩子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挫折和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里提到,儿童的成长过程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侄子的一件事。
小侄子四五岁的时候,特别痴迷于搭积木。
有一次,家里人给他买了一套新的积木,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他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坐在地上就开始摆弄起来。
只见他先把所有的积木块一股脑儿地倒在地上,然后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那堆五颜六色的积木,像是在思考着什么重大的计划。
他先是拿起一块长方形的积木,放在手心里翻来覆去地看,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块可以当房子的墙。
”接着,又拿起一块三角形的,兴奋地说:“这个能做屋顶!”他小心翼翼地把选好的积木一块一块地往上搭,小手还有点不太稳,有时候积木会不小心掉下来。
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捡起掉下来的积木,继续往上放,那认真的小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搭着搭着,突然,他搭的“小房子”哗啦一下全倒了。
小家伙一下子愣住了,嘴巴一撇,眼看着就要哭出来。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想着他可能要放弃了。
没想到,他只是吸了吸鼻子,皱着小眉头说:“没关系,重新来!”然后又低下头,全神贯注地重新开始搭建。
这一次,他搭得更小心了,每放一块积木,都要仔细地看看是不是放稳了。
终于,一座歪歪扭扭的“小房子”搭好了。
他抬起头,满脸通红,眼睛里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大声喊道:“姑姑,快看我的房子!”那一刻,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通过这件小事,我发现儿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其实有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强的韧性和毅力。
他们不会轻易被失败打倒,而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
书里还说,儿童的想象力是无比丰富的。
这一点在小侄子画画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回,给他一张纸和一盒彩笔,让他随便画。
他拿起笔,就开始天马行空起来。
他先是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然后在圆圈上添了两个小三角形,说是太阳公公的眼睛。
接着,又画了几条歪歪扭扭的线,说是太阳公公的光芒。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四)(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四)(一)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心理上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科,探究从出生到成年的儿童各个方面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就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
一、感知与认知发展1.感官发育:- 视觉发育- 听觉发育- 味觉和嗅觉发育- 触觉发育2.运动发展:- 大运动发展- 细运动发展- 手眼协调发展- 空间意识发展3.认知发展:- 认知结构发展- 认知过程发展- 认知能力的阶段- 执行功能发展二、情感与社会发展1.情绪发展:- 高兴和悲伤- 害怕和安全感- 焦虑和压力- 情绪调节能力2.人际关系发展:- 父母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 社会承认和认同- 自尊和自我概念3.社会认知发展:- 他人的意图和思维-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三、性别角色与身份认同1.性别意识与性别认同:-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 性别认同的变化2.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 - 语言与性别差异- 行为表现与性别角色- 社会角色与性别角色- 学校教育与性别3.性别身份认同的困惑: - 性别认同障碍- 异性恋与同性恋认同- 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关系四、道德发展与价值观念1.道德发展阶段:- 行为规范的学习- 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和道德动机2.道德教育和家庭教养: -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养与道德发展-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影响3.价值观念的形成:- 价值观念的内化过程- 社会文化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 个体差异与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与情感的关系五、发展障碍与干预措施1.发展障碍的分类:- 智力发展障碍- 学习障碍- 沟通与语言障碍- 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2.干预措施:-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教育干预的方法- 社会支持与康复训练- 个体差异与干预个性化-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与支持总结: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五个大点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在感知与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别角色与身份认同、道德发展与价值观念、发展障碍与干预等方面的复杂而又琐碎的发展过程。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20 篇篇一:教师读书笔记 20 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者多或者少给我一点点鼓励,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匡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其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学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旨趣,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战略心理学能够数据模型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儿童是人生起点末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创造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
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孩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
例如:宝宝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
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份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份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一年级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惊异,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会高中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
学生对师长的异质性特殊强。
火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时常会浮现“违规”和“告状”现象。
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其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
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学科风速的增大,造成为了一部份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
家长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出。
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缩减,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弱化。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展开矫正的过程。
对于不同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
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⑵乳儿期(1个月—1岁)⑶婴儿期(1岁—3岁)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印刻”或“早期学习”;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是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含比较心理学(又称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是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What,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
When,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 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外在行为特点)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内部心理活动)的心理特征。
真正的心理发展模式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即能反映生活在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共同具有的发展过程。
儿童的动作发展模式、语言获得模式、皮亚杰所描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因此动作的发展与其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
动作的发展遵循三个规律。
3.③由粗到细。
二、测量和解释个别差异不相同.三、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1?母语不同、语言环境不同,为什么儿童语言发展会经历如此相似的历程?围绕这些焦点问题,有人提出存在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也有人强调模仿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巨大作用。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队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科学的依据。
四、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
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这些生态环境对他的影响是不同的.五、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1,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以及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学前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第四章
情绪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易变、外露、冲动、不稳定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情绪调节能力、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
情绪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情绪与学习、情绪与问题行为
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策略:创设良好的情绪环境、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 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记忆发展
记忆发展的阶段:从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发展 记忆容量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记忆策略: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使用记忆策略,如复述、分类等 记忆与语言:语言能力对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有重要影响
思维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 和运动活动来 认识世界,主 要通过感觉和 动作来获得对 世界的认知。
前操作阶段: 儿童开始用符 号来表征事物, 通过模仿、想 象和具体形象 来认识世界。
操作阶段:儿 童开始进行逻 辑推理和抽象 思维,能够进 行简单的分类、 比较和排序等
活动。
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能够进行 抽象思维和推 理,能够解决 抽象问题,理 解概念和理论 之间的关系。
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阶段:前语言期、语言发生期和语言发展期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语言发展特点:从模仿发音到主动表达,从简单到复杂,从不规范到规范 语言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促进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从基本情绪到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交技能发展:从模仿到合作的发展过程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和性别认同的形成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观念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定义:自我意识是 指个体对自己的认 识和感知,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概念 和自我体验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 定义: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学科。
2. 研究内容:包括儿童的身体发育、感知觉、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驱动的,强调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等认为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强化所塑造的,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3.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实现的,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儿童身体和感知觉的发展1. 身体发育: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增长,以及身体各系统的发育。
2. 感知觉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空间感知、时间感知等方面的发展。
四、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1. 语言发展: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 认知发展: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五、儿童情绪和个性的发展1. 情绪发展:包括基本情绪、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发展。
2. 个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六、儿童社会关系的发展1. 亲子关系:包括父母对儿童的关爱、教育和期望等方面的影响。
2. 同伴关系:包括儿童之间的互动、友谊和群体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3. 社会认知:包括儿童对社会规则、道德标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1. 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 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 (P4) :1)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 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 :1) 、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 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
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
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
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
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 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1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行为等方面。
2. 具体研究内容:- 认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 情感发展:情绪体验、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
- 意志发展: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 个性发展: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
- 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道德行为等。
二、研究任务1. 揭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 分析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 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2. 分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研究性别、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探讨不同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探索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遗传性疾病等。
-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 个体与环境互动:适应、学习、教育等。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一、历史背景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霍尔的心理测量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影响。
二、发展过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霍尔的《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的关系》(1904)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 神经科学、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被整合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
- 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新兴理论丰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连续性与阶段性1. 连续性: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四)(两篇)2024

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学科,对于理解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交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主题,通过整理笔记,进一步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发现,以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相关问题的探讨。
正文内容:一、儿童认知发展1.感知与注意力发展:儿童在感知上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息息相关,注意力的发展对于儿童能否正确地获取信息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2.记忆与思维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思维方式也逐渐从具体、运用观察和操作的知觉观念发展为抽象、运用逻辑推理的概念观念。
二、儿童情绪发展1.情绪识别与表达:儿童从幼儿期到儿童期,逐渐学会辨认和表达基本情绪,掌握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对于儿童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2.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儿童在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方面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这些技能对于儿童良好的社交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三、儿童社会发展1.人际关系发展:儿童通过与家庭、同伴和社交界面的互动,建立起重要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儿童的社会发展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社交技能培养:儿童社交技能的培养对于儿童的社交互动和适应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培养儿童的情商和人际沟通能力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1.儿童身体发育:儿童的身体发育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保障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五、儿童教育与发展1.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2.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在儿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结: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笔记整理,我们了解到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和身心健康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这些发展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笔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格赛尔--成熟势力说1、儿童发展有天然时间表。
2、成熟与学习是心理发展的因素,但成熟为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3、儿童行为发展有基本原则: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由上而下,由中心向外,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人体结构及动作都是对称的,需要平衡发展,双方平衡,利于发展往更高一台阶迈进。
机能不对称原则:尽管发展会相对平衡,但最终会有一方占有优势,例如双手发展,最终会形成一只优势手,使人的活动更有效。
理论核心:个体成熟决定了学习行为,而不能以学习来促进成熟。
儿童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发展趋势不是直线型的,而是随着自身发展节奏,时快时慢,时进时退。
4、实验支持:1929年,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一方提前训练,一方待发展时间成熟,提前训练一方在发展时间未到前表现无明显改善。
5、理论应用:尊重发展规律,切勿超前学习。
理解天性,让其体验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乐趣。
了解发展周期,把握敏感期:语言敏感期(0-6岁)感知觉关键期(0-7岁)运动(0-3岁)华生(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作用,行为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过程,刺激来自客观环境。
2、环境与教育对行为发展起决定作用,不管遗传如何,只要控制环境就能训练孩子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人。
3、学习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的外部刺激形成——“教育万能论”4、人格可以改变,是习惯的派生物。
5、实验支持:1920年对9个月孤儿进行的白鼠敲击实验,小孩看到白鼠进行敲击声惊吓,强化后,形成小孩对白鼠的恐惧,停止刺激后此情绪仍可持续。
结论:恐惧这一复杂的内在情绪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形成。
6、理论应用:重视早教,教育者责任制,用良好方式训练孩子形成良好习惯。
提供有利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素质。
及时鼓励,正向强化孩子良好行为。
良好的示范。
默契的合作,家长态度一致,不在孩子面前争论。
2.儿童的行为、个性、情绪都可以习得。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的科学学科。
本文将重点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儿童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一、儿童的身体发展:
1.出生后身体发展迅速:出生时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成,但身体发育迅速,出生后几个月内增长迅速,体重迅速增加。
2.生长曲线:生长曲线显示了儿童身高和体重在不同年龄段的增长情况。
在婴儿期,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较快,而在青春期迅速增长。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2.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语言和思维等方面。
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记忆能力逐渐提高,语言能力也逐步发展。
三、儿童的情感发展:
2.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自我的意识,并能够识别自己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3.情绪调节的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通过表达情感来应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社会化需求:儿童需要与他人互动,与其他儿童建立友谊关系,并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2.情感理解和共情:儿童逐渐发展出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和共情能力,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对其作出反应。
3.社会角色的认同:青春期是儿童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阶段,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通过了解儿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论部分)读书笔记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钱显根我们经常说要尊重学生,那究竟具体要尊重什么呢?在教学当中,我们起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知识基础(包括相关的生活经验)、认知的特点等几个维度。
《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以上维度的基础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大学心理学用教材,由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第一篇《总论》,第二篇《认知和语言的发展》,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共十二章。
其中,第二篇中的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理论》和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论》对数学教学起着比较直接的作用。
因为这两章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相对精确的不同年龄的儿童认知的水平和规律,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能尊重他们认知起点和水平,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课堂效率。
认知,亦称“认识”(旧译),涉及知识的获得、加工、组织和应用的复杂心理活动,从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论、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像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等。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认知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1)描述儿童的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2)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心理学对认知的探讨主要受两种理论的影响:一是皮亚杰理论,二是信息加工论。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
信息加工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
信息加工论研究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个体各种加工的不同集合。
它不必遵循同样的规则,也不必在基本结构的控制之下。
因此,这种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第四章皮亚杰理论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认为,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续起来的纽带,那就是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心理活动的起源、发展、变化和终止,以及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 研究内容:(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特点,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2)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等普遍规律。
(3)心理发展的动力与机制:分析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如生物成熟、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作用。
(4)心理发展的测量与评估:研究心理发展水平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以量化个体心理发展的状况。
二、发展心理学的任务1. 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 确定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和转折期。
- 分析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 探讨心理发展的速度与方向。
2.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3. 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 为教育、心理咨询、人才培养等实践领域提供理论指导:- 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 为心理咨询提供理论基础,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 为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心理依据。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 丰富和完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 促进心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 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2. 实践意义:-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人际交往。
- 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 优化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心理学的界定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及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类型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定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简言之,它是研究毕生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是指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广义上: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狭义上: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一)种系心理发展种系发展的进化进程(1)刺激感应性阶段(2)感觉阶段(3)知觉阶段(4)思维萌芽阶段2 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1)人类心理的发展A 人类祖先演变为人类的三个前提条件B 社会(2)人类心理的特点A是有意识的心理;B是社会性心理;C是有语言功能的心理(二)个体心理的发展1 其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2 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关系理论20世纪初霍尔的复演说:(儿童乃成人之父)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年龄特征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诞生: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二)演变:西方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其形成时期(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其演变和增新时期第2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矛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右深层次与表层次之分)4 教育性原则;(要符合教育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问题)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心研究的主要类型纵向研究(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纵向研究)1 定义:在较长时间内对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
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
”(1930)2、共同决定论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
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
(双胞胎爬梯实验)3、相互作用论代表认为是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中期(6岁~11、12岁)(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实龄╳5+80(2岁后)体重(公斤)=实龄╳2+8(1岁后)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
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由近及远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二、动作发展的阶段三、动作发展的训练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1、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二、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2、光的察觉3、视敏度4、颜色视觉三、听觉的发展四、嗅觉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发展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五、跨通道知觉p786、感知运动结合7早期经验对知觉的作用专家认为3-4月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从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心理学对人知道探讨主要受了两种理论的影响。
一是皮亚杰理论,二是信息加工理论。
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
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加以、推理、评价和规则等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瑞士人,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认识也总是表现出同时存在又互补的两个方面,即同化和顺化。
2、同化和顺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换句话说,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顺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或“个体在对环境的要求作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亦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动(格式)。
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2、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3、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渐形成时期。
4、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5、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解来解决新问题。
6、第六分阶段(1.5~2岁)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联系形成。
二、前运算阶段(2~7岁)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象征思维阶段又称前概念阶段。
儿童往往把最初学到的语言附加到一些事物上而形成概念。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儿童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
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1、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集群结构的形成集群运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集群运算,一种是系列化运算。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五、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一节认知单元一、图式图式(schemata)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二、映像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一幅图,一个声音,或一种气味,也就是心理上的再产生。
三、概念或范畴概念或范畴是第三个认知单元。
概念是对一组对象或搜集的符号表征。
四、判断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
第二节信息加工过程一、信息加工的阶段1、感觉登录有时又称为感觉贮存。
2、注意3、知觉4、短时记忆5、长时记忆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1、复述2、组织组织是把儿童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3、元记忆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4、信息加工的水平5、提取四、记忆测量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有三种:再认、重组和回忆。
自我监控和自我检查能增加儿童回忆的信息。
五、元认知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3、监控学习4、控制分心和焦虑5、评定结果六、简评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第六章人体语言的发展严格地说,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解释的词开始,因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本章第一节阐述语言准备期,第二节阐述语言发展期,第三节阐述语言获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1、反射性发声阶段2、牙亚语阶段二、语言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2、词语理解第二节语音发展期一、语音的发展二、词义的发展1、普通名词3、时间词4、空间方位词5、指示代词6、人称代词7、量词三、句子的发展1、句子的产生(1)不完整句①单词句。
1~1.5岁。
②电报句。
1.5~2岁。
(2)完整句2岁儿童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
句法发展的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儿童话语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3)自己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句子的理解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
儿童小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
未满1岁的儿童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却已能听懂成人说出的某些词语,并对之作出恰当的动作反应。
(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4、5岁儿童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则不能很好理解。
(2)理解策略。
儿童往往采用一定的策略去解释一些尚未掌握的新句子。
①事件可能性策略。
②词序策略。
(3)非语言策略。
①如果参照物是容器,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里面。
②如果参照物有一个支撑面,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上面。
③“预期”也是非语言策略的严格方面。
儿童在具有了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以后,在理解时就要受到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理解前有个预期。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第三节语用获得理论一、环境论1、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
2、强化说。
二、先天决定论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2、自然成熟说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1、认知相互作用论2、社会相互作用论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一节智力的一般理论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桑代克说智力表现为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又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当反应的能力。
斯腾说“一般智力就是有具体对于新环境完善适应的能力。
”比纳、推孟等人也都认为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50年代,韦克斯勒较全面地定义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和有效地处理环境的总合的整体能量。
”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二、智力的特质结构理论1、二因素说(斯皮尔曼)智力活动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一般因素(g因素),这是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共有的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因素),是某一智力活动所特有的。
2、多因素说塞斯顿的群因素论。
3、阜南的层次结构模式三、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四、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式第一维称之为过程(或操作),指智力实现的过程或方式;第二维是内容,即智力操作的对象;第三维是成果,指智力实现的结果或产物。
第二节智力测验一、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1、测验项目的选择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3、常模的制定4、测验的信度测验的信度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或者同一组被试经过一次测验,而后用一个等同形式的测验再测一次,两次得分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