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法》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教学大纲三、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本讲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解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专业应用模型。

第三讲新型有机(类)肥料习题要点:新型有机(类)肥料的范畴,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新型有机(类)肥料制造;微生物有机肥料与土传病害防控;生物有机液体肥料。

本章重点、难点: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与深层发酵,特征性碳氮源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固体二次发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拮抗病原菌微生物有机肥料、促生微生物有机肥料、溶磷菌微生物有机肥料、硅酸盐细菌微生物有机肥料及其使用效果,掌握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与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流程。

第四讲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进展习题要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如何协调?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怎样控制流域水环境污染? 目前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有哪些研究进展?本章重点、难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研究进展和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基本概念;明确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讲养分高效管理习题要点:着重介绍养分资源管理的内容、高效利用的原理、实践与示范。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管理过程中的土壤养分释放机制与植物对养分的生物学潜力。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世界范围农业养分资源管理的现状、限制因素等第六讲习题要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国际前沿与研究热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学。

本讲重点、难点:全球变化的热点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讲教学要求: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基本过程、与温室气体等全球变化的关联性,国际研究前沿及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第七讲因为与冉伟老师的重合,我的导论课改为:土壤及其可持续管理本章重点:讨论对土壤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利用的最新进展,阐述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全球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挑战。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全国通用版)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全国通用版)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全国通用版)一、总体目标本科学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基本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化、生物的生长与变化等基础知识。

2. 科学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观察和实验,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 科学方法与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要求1. 简明易懂:教学内容要简单明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过于复杂的概念和术语。

2. 生动有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3. 实践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

4. 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教学: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奥妙,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如科学展览、科学竞赛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多元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给予全面的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科学教材,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2. 实验器材: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设备,支持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

3. 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动有趣的科学实例和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师角色1. 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一)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与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方法2.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2.2 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3 互动与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观点,通过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途径。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素质目标四、教学安排4.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案例分析、8次小组讨论。

4.2 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五、课程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环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5.3 反馈与改进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六)六、教学内容与教材6.1 教材本课程选用《环境工程原理》教材,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

6.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环境法》课程思政案例

《环境法》课程思政案例

《环境法》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内容在环境法的目的、环境管理体制、环境法基本原则、环境法律制度、自然保护地立法等环境法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专业知识讲授置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制水平提升的时代背景中,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必要的法制人才保障。

二、课程育人目标课程以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通过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对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养成环境法律义务,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际行动。

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部分本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将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为主线,在深入系统阐述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把课程专业内容与育人元素进行了有机结合:(一)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两个方面提炼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育人元素内容:其一,在环境法目的教学部分,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对于环境法目的有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的提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立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感。

其二,在环境管理体制的教学部分,增加有关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重点围绕2018年生态环境部的组建,对于生态环境部组建的背景、对生态环境管理职能的整合、与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保障形成完整认知。

(二)公民环境法律义务养成公民环境法律义务养成,是当下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环境法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元素的重要体现。

针对该问题,在环境法基本原则义务性原则教学部分,结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情况,对于公民垃圾分类义务进行了个案研究和探讨,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垃圾分类义务的相关法律规定、违反垃圾分类义务导致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引导垃圾分类义务观念的养成和自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习惯,不仅积极响应和配合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整体部署和法律实施,也以点带面促进公民环境法律义务的养成,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介绍一、本专业是硕士学位授予点二、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环境法、资源法、国际环境法、房地产法等。

三、师资力量、主要博士生导师姓名周珂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环境资源法学会常务理事、环境法学研究基地客座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梯队目前共有三名教师,其中硕导三名,博导一名(现挂在经济法专业),教授一名,副教授二名,博士学位二名,学士学位一名。

四、专业背景、专业概况、建设成果我校环境法学科发展起源于八十年代后期,当时经济法教研室曾为本科生开设过环境法选修课。

法学院于一九九八年四月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研室,次年设立了硕士点。

本学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主编教材:二十一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环境法》、《房地产法》,《物业规范管理教程》,《经济法案例选编》等;专著《生态环境法论》;译著《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本学科学术队伍研究水平近年来提升很快,例如我们主编的教材是国内较多采用的教材,目前已多次再版。

我们最先提出的生态环境法概念已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可。

我们对于环境法最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国家环境安全、WTO环境与贸易规则、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侵害责任综合协调机制等,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环境法学的发展趋势有三,第一,由以前的与环境保护运动相关的研究向环境保护实务研究转变,环保运动在学术上比较激进,重理论轻实务,重政治性的群众运动轻科学性的专业研究。

环保实务性研究则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立法的、行政的、司法的各方面实务,例如美国环境法教学案例占了相当大的部分。

第二,环境法逐步成为开放型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加强。

例如美国大学各专业大都有与环境法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化学环境法、医学环境法,法学中有环境刑法、环境行政法、环境侵权法等。

第三,国际环境法与国内环境法的融合。

环境法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标准、WTO绿色壁垒、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都要求必须将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结合起来研究,而且当代环境保护要求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因此,这二者的结合是个趋势。

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教案大纲一、课程概述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是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3. 熟悉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概念、范畴和重要性;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生态学原理;地球系统科学原理;环境化学原理;环境物理学原理。

3.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方法;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现场监测和实验方法;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

4. 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关系;环境科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应用。

5. 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环境问题现状和全球环境挑战;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责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加深对环境科学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完成作业等。

2. 实践能力:参与实地调查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 综合评价: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科学基础》2. PPT课件: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第二周:-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第三周:-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周:- 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五周:- 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八、教学反思与展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环境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228环境资源保护法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228环境资源保护法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课程代码:00228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一规定包含的内涵是A.将资源作为财产保护B.维持自然资源持续开发利用C.生态学的“以时禁发”D.生产与保护、开发与抚育2.首次明确提出“请求将全人类健康和福祉不受灾难侵害的环境享受权利,以及当代人传给后代人的遗产中包括自然美在内的自然资源享受权利作为基本人权之一种,并将该原则在法的体系中予以确立”的环境权主张的是A.《东京决议》B.《海牙公约》C.《蒙特利尔条约》D.《联合国宪章》3.关于环境公益诉讼错误的是A.检察机关能够提起环境诉讼B.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公民诉讼C.只适用于民事诉讼D.《民事诉讼法》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4.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特征之一的综合性表述正确的是A.政策与法律的融合B.自然与社会的融合C.公法与私法的融合D.立法与司法的融合5.最有效、操作性最强的环境预防措施是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清洁生产制度C.循环经济制度D.三同时制度6.按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标准主要包括A.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B.环境基础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C.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7.关于强制性环境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A.强制性环境标准虽属于技术性规范,从法的角度来看其规范性是确定的B.各国制定、适用和解释环境标准的权力一般均由立法机关享有C.对强制性环境标准的司法审查应该尊重专业判断D.强制性环境标准只需经过立法确认即可以具有相应的法的拘束力8.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超标排污的,按照应缴纳排污费数额A.1倍以上3倍以下处以罚款B.1倍以上5倍以下处以罚款C.2倍以上5倍以下处以罚款D.3倍以上5倍以下处以罚款9.对环境污染实行的限期治理制度最早见诸于1979年的A.《环境保护法(试行)》B.《大气污染防治法》C.《水污染防治法》D.《海洋环境保护法》10.我国第一部以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法律是A.《海洋环境保护法》B.《水污染防治法》C.《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D.《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1.根据海洋污染防治法相关立法规定,符合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情形是指A.违反规定设置入海排污口的B.违反规定不按照指定区域进行倾倒废弃物的C.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进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D.未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拆除海洋工程环保设施的12.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当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时,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以前的法定期限之内,向工程所在地的有关部门提出申报,该期限是指A.7 日B.10 日C.15 日D.30 日13.不属于《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对生产经营者实施清洁生产要求的是A.指导性B.自愿性C.强制性D.规范性14.根据《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规定,海滨风景旅游区属于A.一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B.二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C.三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D.四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15.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A.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 70%以上B.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 75%以上C.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80%以上D.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 85%以上16.根据《森林法》的规定,森林可以划分的类别数量是A.四B.五C.六D.七17.针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违法行为者适用频率最高的法律责任形式是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行政责任D.经济责任18.在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处罚中最常用的处罚方式是A.警告B.罚款C.责令停产整顿D.没收违法所得19.当前我国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模式属于A.刑法典模式B.附属刑法模式C.特别刑法模式D.混合型立法模式20.第一个旨在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条约是A.《联合国海洋法公约》B.《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C.《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D.《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知识复习学习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主要任务是(C)。

A.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B.防治机动车船污染C.防治煤烟型污染D.防治臭氧层破坏2.能起到正反两面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B)。

A.自然保护区制度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3.下列不属于人文生态环境保护的有(D)A.风景名胜区B.人文遗迹C.城市环境D.自然保护区4.我国首次明确规定“开展现行政政策和法律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的规范性文件是(C)。

A.1986年的《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B.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C.1994年的《中国21世界议程》D.2000年的《立法法》5.下列哪种环境标准只有国家级而无地方级? (C )A.污染物排放标准B.环境质量标准C.环境基础标准D.环境监测方法标准6.自然保护区内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的区域是(B)A.核心区B.缓冲区C.实验区D.外围地带7.根据《生产清洁促进法》的规定,有权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超标或者污染排放总量超过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政府部门是(B)A.省级人民政府经济综合部门B.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C.县级人民政府经济综合部门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8.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尖锐的部分是(B)A.自然环境的破坏B.环境污染C.大气污染D.水土流失9.在国际环境法律中(D)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A.国家机关B.联合国C.不同社会D.国家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必须把大量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要求等包括在法律体系之中,这就使环境与保护法成为一个(C)极强的法律部门。

A.综合性B.共同性C.技术性D.社会性11.广义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主要是指(C)A.污染控制与资源利用相结合B.污染预防与治理相结合C.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相结合D.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的关系12.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B)。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讲义(二)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考情分析:本章重点阐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要求考生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提供一些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以选择、简答的形式出现。

考生应注意掌握,如:【02、10多选】、【04、10单选】、【05、10简答】、【07、1多选】、【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一、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欧洲国家多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其为“公害法”,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称其为“自然保护法”,我国以前称“环境保护法”,美国一般称“环境法”。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我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个规范的总称。

其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含义:(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被污染来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要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主要为强烈的社会性、自然性和技术性。

关于其性质和特点大体有三类主张:1.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没有阶级性;2.强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阶级性;3.不否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不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唯一的本质属性,应该全面把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产生的背景、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综合性(二)技术性(三)社会性(四)共同性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资源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一、《环境资源法原理与实务》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231205(二)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resources law principle and practice (三)开课对象: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四)课程性质:环境资源法是法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也是法学的二级学科。

它不仅涉及国内法、国际法以及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法学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

环境与资源法同时主要还是一门具有特定内容的独立的法学学科。

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一门理论上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的课程,学习本课程,既要具备充实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第二,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对人类行为的不断反思,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环境法学可以直接服务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对我国环境与资源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以及对有关环境与资源纠纷的处理等具有直接的运用价值。

(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环境与资源法的基本内容、环境与资源法的基本体系;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法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环境与资源法案例、将所学的环境与资源法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一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问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环境标准。

二是有关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

三是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水、矿产资源、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以及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乡、农业环境的保护。

四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五是有关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密切联系实际,通过分析研究案例,加深对环境资源法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把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则的学习融入到对实践中,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掌握环境资源法的核心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节数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二、教学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1.环境资源;2.环境资源问题;3.环境资源保护;4.环境资源法学。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资源一、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二、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三、环境资源的概念四、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第二节环境资源问题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二、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当代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第三节环境资源保护一、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第四节环境资源法学考核要求:1.环境资源识记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资源的概念。

领会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关系2.环境资源问题识记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领会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当代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

3.环境资源保护识记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

领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4.领会环境资源法学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教学要点:1。

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2.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作用;3.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4.环境资源法体系;5.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一、环境资源法的概念二、环境资源法的特征第二节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作用一、环境资源法的目的二、环境资源法的作用第三节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一、适地范围二、适事范围三、适人范围四、环境资源法的适时范围第四节环境资源法体系一、从立法体系看环境资源法体系二、从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功能看环境资源法体系第五节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一、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的概念二、中国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机构及体制的产生与发展三、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考核要求:1。

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识记环境资源法的概念,环境资源法的特征。

2.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作用领会环境资源法的目的,环境资源法的作用。

3.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领会适地范围,适事范围,适人范围,环境资源法的适时范围。

4.环境资源法体系领会从立法体系看环境资源法体系,从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功能看环境资源法体系。

5.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领会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的概念,中国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机构及体制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历史发展教学要点:1。

外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概况;2.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概况。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外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概况一、环境法的产生阶段二、环境法的发展阶段三、环境法的完善阶段第二节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环境资源立法二、中华民国时期的环境资源立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资源立法考核要求::1。

外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概况领会环境法的产生阶段,环境法的发展阶段,环境法的完善阶段。

2.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概况领会中国古代环境资源立法,中华民国时期的环境资源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资源立法。

第四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教学要点:1。

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概述;2.协调发展原则;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4.合理开发利用原则;5.公平承担环境责任原则;6.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概述一、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概念和特点二、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的意义第二节协调发展原则一、协调发展原则的含义二、确立协调发展原则的依据三、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产生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内容和意义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贯彻第四节合理开发利用原则一、合理开发利用原则的产生二、合理开发利用原则的内容和意义三、合理开发利用原则的贯彻第五节公平承担环境责任原则一、开发者养护原则二、污染者付费原则三、利用者补偿原则四、主管者负责原则第六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的产生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和意义三、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的贯彻考核要求:1。

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概述识记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概念和特点领会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的意义2.协调发展原则识记协调发展原则的含义领会确立协调发展原则的依据,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领会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产生识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内容和意义领会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贯彻4.合理开发利用原则领会合理开发利用原则的产生识记合理开发利用原则的内容和意义领会合理开发利用原则的贯彻5.公平承担环境责任原则识记开发者养护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利用者补偿原则,主管者负责原则。

6.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领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的产生识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和意义领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的贯彻第五章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教学要点: 1。

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概述;2.环境资源规划制度;3.环境标准与环境监测制度;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三同时”制度;6.征收环境资源税费制度;7.环境资源许可证制度;8.清洁生产制度。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概述一、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点二、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的分类第二节环境资源规划制度一、环境资源规划制度的概念二、环境保护规划三、自然资源规划第三节环境标准与环境监测制度一、环境标准二、环境监测制度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第五节“三同时”制度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二、“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三、“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节征收环境资源税费制度一、环境资源税费的概念二、征收环境资源税制度三、征收环境资源费制度四、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第七节环境资源许可证制度一、环境资源许可证制度的概念二、我国主要的环境许可证制度三、排污许可制度四、资源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第八节清洁生产制度一、清洁生产制度的概念二、清洁生产的内容三、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考核要求:1。

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概述领会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点,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的分类。

2.环境资源规划制度领会环境资源规划制度的概念,环境保护规划,自然资源规划。

3.环境标准与环境监测制度领会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制度。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识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

5.“三同时”制度识记“三同时”制度的概念,“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

6.征收环境资源税费制度领会环境资源税费的概念,征收环境资源税制度,征收环境资源费制度,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

7.环境资源许可证制度领会环境资源许可证制度的概念,我国主要的环境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制度,资源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

8.清洁生产制度领会清洁生产制度的概念,清洁生产的内容,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第六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教学要点:1.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2.大气污染防治法;3.水污染防治法;4.海洋环境保护法;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7.放射性污染防治法;8.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控制法。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一、环境污染的概念二、环境污染的产生、类型及其特点三、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四、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法一、大气污染及其危害二、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制度第三节水污染防治法一、水污染及其危害二、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三、我国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第四节海洋环境保护法一、海洋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危害二、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立法概况三、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第五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一、环境噪声的概念及其危害二、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三、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第六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一、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危害二、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三、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第七节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一、放射性污染的概念及其危害二、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三、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第八节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控制法一、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二、农药污染防治法考核要求:1.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识记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的产生、类型及其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