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烟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不应该是过去时,而应是现在时和将来时,有闪回,是原生态,是写实,非虚构,也有梦想。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_________________。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_________________的关联,(),这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一部现当代散文史,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归属趋向现世本质
B . 归依趋向现时本源
C . 归依取向现世本质
D . 归属取向现时本源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乡愁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
B . 乡愁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个人的,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平衡
C . 散文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个人的,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平衡
D . 散文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且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
B . 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更应该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
C .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而且是农耕文化的挽歌。
D . 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更应该是农耕文化的挽歌。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上·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
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些似乎都告诉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中;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种看法,代表了崇尚中庸之道的国人意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正好说明八月十五日夜是立节的佳辰。
其次,关于月的诸多神话传说,也是中秋节形成的节俗文化基础之一。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传
说,均极为优美和富于传奇性。
其三,古礼“秋分夕月”和秋社俗,也应是中秋节形成的又一个文化基础。秋分和秋社均为八月节,其时间一般都在八月十五日前后,甚或同时。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秋社日为八月十五日,次日即为秋分。社日是农业大国的重要农事节日。社为土地神,“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社日是祭社神的日子,分春秋二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秋社。前者“祈年”,后者“庆有年”。两次社祭,家家户户“结综会社”,非常隆重。秋社和秋分这两个传统节日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一两日或同时,毫无疑问对中秋节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国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B . 中唐时代,民间已经盛行中秋节,此节的民间文化已比较普及。
C . 从文献记载看,唐以前,中秋节应该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 . 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可成定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目的是证明中秋节起源于新罗。
B . 文章列举古代文献,进一步补充论证日僧圆仁的分析是大致可信的。
C . 文章罗列白居易的诗作,是为了佐证当时文人习惯在八月十五吟诗赏月。
D . 文章选用诗句“最团圆夜是中秋”,指出八月十五月团圆,适合确立为节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深厚的汉文化基础是中秋节起源问题中值得探讨的价值内涵。
B . 唐欧阳詹的言说,是为了显示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渗透在节日文化之中。
C . 周天子为自己确立的社,叫王社;晋侯为百姓确立的社,叫国社。
D . 2018年立秋后第一个戊日是8月14日,可知9月23日(秋分),也即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