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他们
奥斯古德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 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 “香农-韦弗”模式的缺陷后, 采用其中合理的内容, 设计出“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施拉姆
1954年,受到奥斯古德的启 发,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 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传 播循环模式”
模式图
1. 2. 3.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 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 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 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 都是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 所共享。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 强调了人类社会 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 传播的互动性 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 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没有主从关系,只是相互作用 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传播模式的发展
讯息 传者 媒介 效果
传播过程的基本面貌 传播要素的依次作用 忽视反馈问题 高估传播效果
受者
线性模式
噪音的负功能 未涉及到人的功能性因素
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的产生
线性 模式 把传播者、受传者的角色、关系、作用固化
现实传播中,转化是常见的
线性 模式
缺少反馈要素和环节
人类传播具有互动性质
name: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Accesscode for 'writer':etfw
锐普PPT演世界公益娱乐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分享交流。
斯古德 与 施 拉姆 的 循 环 模 式
小组分工
14级教育技术2班 第3组
主题确定:董园园 资料整理:张春霞 贠欣彤 常佃梅 PPT整合: 路雅靖 展示:路雅靖 董园园 杨雪
2015/12/30
2
传播模式的发展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序的方式 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传播模式: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 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角色相互交替
1. 2. 3.
案例分析
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的功能 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1.英语口语训练课 2.《感悟亲情》作文教学
案例分析
1.编码者:教师,学生 译码者:学生,教师 解释者:教师
讯息:英语对话,交流
经验范围: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案例分析
2.编码者:教师,学生 译码者:学生,教师 解释者:教师
讯息:亲情,如何表达
经验范围:感情一致认知
它很完美么
缺点
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 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 双方地位、知识相近,信息掌握 广度、能力相近。
缺点
信息的循环性,突出面于面的传播 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Fra Baidu bibliotek
缺点
存在着与社会现实传播不符合的方面
谢谢观看!
http://kf.utoronto.ca/kforum/home.xhtmlKB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