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习情境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12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a) 梁柱弯曲变形;(b) 柱的轴向变形
2 用D值法计算框架的侧移
侧移刚度的物理意义是柱两端产生单位层间侧移 所需的层剪力。当已知框架结构某一层所有柱的侧移 刚度D值和层剪力后,按照侧移刚度的定义,可得第j 层框架的层间相对侧移Δuj应为
u j

www.themegallery.com
LOGO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学习情境三 框架结构的内力与侧移计算
LBiblioteka BaiduGO
学习情境三
1
2 3
任务一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的近似计算
任务二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的近似计算
任务三 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
任务一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的近似计算 【案例引入】 学习情境二的引入案例中已对某框架结构进行确定 计算简图及荷载的计算,试利用其结论,对此框 架结构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并绘制 内力图形。 【任务目标】 1、掌握弯矩二次分配法和分层法; 2、掌握框架结构求剪力和轴力的方法; 3、熟悉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的分布规律。
框 架 梁
端部支 控制截面 ——结构构件中需要按其内 -Mmax:确定梁端顶部纵筋 座截面 力进行配筋计算的截面。
Vmax:确定箍筋及弯起钢筋 +Mmax:确定梁下部纵筋 跨中 内力组合——寻求结构构件的最不利 截面 内力,作为配筋依据。
-Mmax:确定跨中可能的
顶部纵筋
任务三 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 【案例引入】 框架结构具有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向刚度小, 水平位移较大的缺点。试计算此学习情境中 框架案例的侧向位移,看其是否满足限值要 求。 【任务目标】 1、掌握框架结构侧移近似计算方法; 2、熟悉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特 点和限值要求。
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
风荷载的布置

风荷载可能沿某方向的正、反两个方向 作用。在对称结构中,只需进行一次内力计算,
荷载在反向作用时,内力改变符号即可示。
风荷载作用弯矩图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水 平 荷 载 下 内 力 特 点
V 图
N 图 M图
+ + -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水 平 荷 载 下 内 力 特 点
修正后柱侧移刚度D
从框架中任取一柱AB,根据转角位移方程,柱两端 剪力为:
12i c 6i c V= 2 ( A B ) h h

考虑到上下梁线刚度及柱端约束条件的影响,修 正后的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公式为
12i c D = 2 h
表3.1给出了各种情况下的α值计算公式,可直接 选用。
(2) 侧移刚度d的确定 侧移刚度d表示柱上下两端有单位侧移时在 柱中产生的剪力。根据假定(1),梁柱线刚 度之比无穷大,则各柱端转角为零,由结构力 学的两端无转角但有单位水平位移时杆件的杆 端剪力方程,柱的侧移刚度d可写成:
V 12ic d= 2 h EI ic h
(3)同层各柱剪力的确定
任务二 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的近似计算 【案例引入】 学习情境二的引入案例中已对某框架结构进 行确定计算简图及荷载的计算,试利用其结 论,对此框架结构进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 力计算,并绘制内力图形。 【任务目标】 1、掌握反弯点法和D值法; 2、熟悉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的分 布规律。
内力近似计算方法
1 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特点
框架的侧移主要是由水平荷载引起,框架的侧移包 括两部分:一是顶层最大位移,若过大会影响正常使用; 二是层间相对侧移,过大会使填充墙出现裂缝。因而必 须对这两部分侧移加以限制。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可以看做是梁 柱弯曲变形和柱的轴向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设同层各柱剪力为V1、V2、…、Vj、…,根 据层剪力平衡,有 V1+V2+…+Vj+…=∑P 可得: P P = d1 d2 ... d j ... d
于是有
Vj =

dj
P d
(4)柱端弯矩的确定 根据各柱分配的剪力及反弯点位置,可确定 柱端弯矩。 底层柱 上端 Mj上=Vj×hj/3 下端 Mj下=Vj×2hj/3 其它层柱 上下端
2.最不利荷载位置法
对于特定截面的最不利内力,采用影响线方法, 直接确定产生此最不利内力的活荷载布置。
3.分层组合法
分层组合法是以分层法为依据的,对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作 如下简化: (1)对于梁,只考虑本层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而不考虑其它 层活荷载的影响。 (2)对于柱端弯矩,只考虑柱相邻上下层的活荷载的影响, 而不考虑其它层活荷载的影响。 (3)对于柱最大力,则必须考虑在该层以上所有 层中与该柱连接的梁的活荷载布置情况。
分层法的含义
①分层计算的梁端弯矩为最终弯矩 ②上下层所得同一根柱子内力叠加,得到柱得 最终弯矩 ③节点弯矩可能会不平衡,误差不大。如误差较 大,可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进行一次分配
力矩分配法应用到分层法中时需注 意什么?
除底层柱外,各层柱线刚度乘以0.9 底层柱的传递系数取1/2. 其它层柱的传递系数为1/3
N 图
框架柱:截面产生轴向压力,“-”表示受压
3.1.2 竖向活载最不利布置
对于活荷载与恒荷载之比不大于3的情况,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 行活荷载布置,以简化计算。 1、逐跨施荷法: 这个方法是将活荷载逐层逐跨单独地作用在结构上, 分别计算出整个结 构的内力, 再组合出任意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因此,对于一个多层多跨框 架,共有(跨数×层数)种不同的活荷载布置方式亦即需要计算(跨数 ×层数)次结构的内力,其计算工作量是很大的。但在运用电脑进行内 力组合时,常采用这一方法。
水 平 荷 载 作 用 下 的 内 力
反弯点法
D值法
D值法适用范围:
梁柱刚度之比值ib/ic<3
反弯点法计算误差:
① 假定ib/ic=∞:横梁无变形,节点无 转角; ②假定各层柱上下端节点转角相同,反 弯点位于柱中点。
D值法——修正反弯点法
修正①:柱的侧移刚度 修正②:调整反弯点高度
1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基本假定
(1)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主要考虑梁柱线刚度比及结构 层数和楼层位置的影响,它可根据梁柱相对线刚度比、 框架总层数m、该柱所在层数n、荷载作用形式由表3.2 查得。 (2) 上下层横梁线刚度不同时的修正值y1 当某层柱的上梁与下梁刚度不同,则柱上下端转角 不同,反弯点位置有变化,修正值为y1。 根据α1和K值由表3.3查得y1 (3) 上下层层高变化时的修正值y2、y3 当柱所在楼层的上下楼层层高有变化时,反弯点也 将偏移标准反弯点位置。 令上层层高h上与本层层高h之比为α2,即α2=h上/h。 由α2和K从表3.4查得修正值y2。
3.1.1 计算方法
内力近似计算方法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竖 向 荷 载 作 用 下 的 内 力
分层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
分层法计算假定:
①框架无侧移; ②每层横梁上荷载对其它层横梁无影响。
计算思路:
可将一个多层框架分解为多个单层 开口框架,使每一框架节点数量大幅度 减少,有效地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计算简图
M 图 框架梁柱:均呈线性分布,梁、柱支座 截面分别产生± Mmax 框架梁:各跨内呈均匀分布 框架柱:沿各层高内呈均匀分布
框架柱:截面产生轴向力,部分柱内受拉, 部分柱内受压。“-”为压,“+”为拉
V 图
N 图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控 制 截 面 及 内 力 组 合
+Mmax:确定梁端底部纵筋
4. 满布荷载法
当活荷载的内力远小于恒荷载及水平力所产生的内力时, 可把活荷载同时作用于所有框架梁上,并对梁跨中的弯矩 扩大1.1---1.2倍。
5. 分跨施荷法
当活荷载不是太大时,可将活荷载分跨布置,并求出内力, 然后叠加求出控制截面的不利内力。 这种方法与逐跨施荷法相比,计算工作量大大减少,但此 法求出的内力组合值并非最不利内力。因此,采用此法计 算时可不考虑活荷载的折减。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V 图
竖 载 下 内 力 特 点
N 图
- -
M图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竖 载 下 内 力 特 点
M 图
框架梁:呈抛物线形分布,跨中截面+Mmax, 支座截面- Mmax 框架柱:呈线性分布,柱上下端M最大 框架梁:呈线性变化,端部支座截面Vmax 框架柱:沿层高呈均匀分布
V 图
Mj上=Mj下=Vj×hj/2
(4)梁端弯矩的确定
柱端弯矩确定以后,根据节点平衡条件可确 定梁的弯矩。 对于边柱节点有 Mb=Mc1+Mc2
对于中柱节点,有
Mb1=ib1/(ib1+ib2)(Mc1+Mc2) Mb2=ib2/(ib1+ib2)(Mc1+Mc2)
2 D值法
反弯点法是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时,假定节 点转角为零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提出了修正框架柱的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 点高度的方法,称为“改进反弯点法”或“D值 法”(D值法的名称是由于修正后的柱侧移刚度 用D表示)。D值法计算简便,精度又比反弯点 法高。
框架顶点的总侧移Δ应为各层层间相对侧移之和,
P = D
m
j j
= u j
j=1
侧移限值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层间相对侧移Δu的 限值要求是: (1)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架结构 Δu≤h/550 (2) 高度等于或大于250m的框架结构 Δu≤h/500 (3) 高度在150~250m之间的框架结构 按Δu≤h/550-Δu≤h/500线形插入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水 平 荷 载 作 用 下 的 内 力
反弯点法
D值法
反弯点法适用范围:
梁柱刚度之比值ib/ic≥3
反弯点法计算假定:
①框架横梁刚度无穷大——无变形;
②各层柱上下端节点转角相同: 各柱反弯点位于柱中点,
计算简图
底层柱位于距柱底2/3层高处。
内力近似计算方法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为了简化计算,作如下假定: (1) 在进行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时,假定梁与柱 的线刚度之比为无穷大,即各柱上下两端的转角为零; (2) 在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假定除底层 柱以外的各层柱,受力后上下两端将产生相同的转角。

水平荷载下的框架弯矩图和变形
反弯点法的基本内容 (1) 反弯点高度的确定 反弯点高度为反弯点至该层柱下端的距离。 对于上层各柱,根据假定(2),各柱的上下 端转角相等,此时柱上下端弯矩也相等,因而 反弯点在柱中央。 对于底层柱,当柱脚为固定时,柱下端转角 为零,上端弯矩比下端弯矩小,反弯点偏离中 央而向上移动,通常假定y =2h/3。
内力近似计算方法
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分层法 弯矩二次分配法
竖 向 荷 载 作 用 下 的 内 力
计算简图
具体计算步骤:
弯矩二次分配法
(1)根据各杆件的线刚度计算各节点的杆端弯矩分配系数,并计算竖
向荷载作用下各跨梁的固端弯矩。
(2)计算框架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对所有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 进行第一次分配(其间不进行弯矩传递)。
表3.1 α值计算公式
柱的反弯点高度

当横梁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不很大时, 柱的两端转角相差较大,尤其是最上层和最下 几层,其反弯点并不在柱的中央,它取决于柱 上下两端转角:当上端转角大于下端转角时, 反弯点移向柱上端;反之,则移向柱下端。 各层柱反弯点高度可统一按下式计算: y=yh=(y0+y1+y2+y3)h
(3)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同时向其远端传递(对于刚接框架,传递
系数均取1/2)。 (4)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
使各节点处于平衡状态。 至此,整个弯矩分配和传递过程即告结束。
(5)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fixed-end moment)、分配弯矩和传递弯 矩叠加,即得各杆端弯矩。
分层法计算假定:
① 多层多跨框架在一般竖向荷载作用下,侧移小, 作为无侧移框架按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② 多层框架简化为单层框架,分层作力矩分配计算
③ 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实际仅底层柱为固定, 其它柱端均为弹性支座。修正:除底层柱外,各 层柱线刚度乘以0.9,柱的传递系数为1/3,底层柱 的传递系数取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