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土壤分类体系
土壤分类体系
土壤分类体系是指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体系,它是根据土壤的性质、成分、形态等方面进行分类的。
土壤分类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为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国际上通用的土壤分类体系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世界土壤分类系统。
该系统将土壤分为12个大类,分别是:古土壤、草地土壤、森林土壤、沼泽土壤、沙漠土壤、冰原土壤、山地土壤、平原土壤、岩石土壤、盐渍土壤、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若干个亚类,共有26个亚类。
在中国,土壤分类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土壤的成因和发育过程进行分类的,另一种是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的。
前者是中国土壤学会制定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该系统将土壤分为10个大类,分别是:古土壤、黄棕壤、红壤、黄红壤、灰钙土、山地土壤、盐渍土壤、沼泽土壤、草地土壤和沙漠土壤。
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若干个亚类,共有32个亚类。
后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制定的《中国土壤分类与分级标准》。
该标准将土壤分为14个大类,分别是:黄棕壤、红壤、黄红壤、灰钙土、山地土壤、盐渍土壤、沼泽土壤、草地土壤、沙漠土壤、石漠化土壤、石山土壤、石灰岩土壤、腐殖质土壤和人工土壤。
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若干个亚类,共有43个亚类。
土壤分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土壤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和污染。
因此,加强土壤分类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评述1. 介绍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是我国土壤科学家根据我国国土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条件,在总结和综合国内外土壤分类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编制而成的。
该分类系统充分考虑了我国广袤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土壤类型,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土壤分类体系。
在整个土壤科学领域中,这一系统在我国土壤分类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我国土壤科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分类原则1992年的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总共包括了12个主要类型和56个细类土壤,其中每个类型都是根据其地理形成背景、土壤过程和成因等综合因素进行的分类。
在这个土壤分类系统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项分类原则:2.1 地质基础原则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充分考虑了我国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条件,将我国土壤划分为东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貌类型,以及相应的土壤类型。
2.2 地理环境原则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着重强调了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地理环境条件,包括了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因素,将这些因素作为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2.3 土地利用原则该分类系统还将土地利用作为土壤分类的重要原则之一,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往往会导致土壤的不同特征和用途,因此在土壤的分类中不可忽视土地利用对于土壤形成和特征的影响。
2.4 土壤特征原则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还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形成和特征。
3.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准确地结合了我国广袤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和土地利用情况,充分考虑了土壤特征和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演化的影响,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分类系统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当今社会和土壤科学的要求。
土壤分类沿革
土壤分类沿革土壤分类是依据土壤性状质与量的差异,系统地划分土壤类型及其相应的分类级别,从而拟定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分类不仅是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认识和区分土壤的线索,也是进行土壤调查、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交流有关土壤科学和农业生产实践研究成果以及转移地方性土壤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依据。
土壤的分类,对于合理规划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土壤的分类是怎么发生的呢,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下边请跟随小编一起乘上历史的马车,来追溯一下中国土壤分类发展的历程吧。
一、夏朝的土壤分类中国的土壤分类,一直可以追溯到夏朝。
相传,大禹在长期的治水工作中,走遍了全国,并进行土壤调查。
而且在治水的同时,注意发展生产,当治水治到哪里,农业生产就展到哪里。
《禹贡》中把全国土壤分类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将土壤颜色分为:黑、白、赤、黄、青。
将土壤性质和质地分为:壤(缓和状)、坟(轻飏状)、埴(粘滞状)、黎(疏刚状)、涂(卑湿状)。
结合质地和颜色将各州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赤埴坟、白坟、黑坟、坟垆、涂泥、青黎九种。
再根据土壤肥力将其分类三等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禹贡》中分类是世界上土壤分类的最早记载。
《禹贡》中全面记载了当时全国九州的土壤及其分布情况,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地理,大体和我国土壤的分布相符。
二、周朝的土壤分类二千多年千的周朝,也重视土壤分类,在《禹贡》的基础上,《周礼》又根据地形、地势、在九大土类的基础上将九州的土壤按地形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大类。
并按土壤肥力也分为三等,即上地、中地、下地。
三、春秋战国的土壤分类春秋时代,农业生产普遍使用了铁器和耕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管子·地圆篇》根据颜色、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并结合地形、水文、天然植被等将九州地区土壤分为18类90种,“九州之土为九十物”,《地员篇》在《禹贡》、《周礼》土壤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了九州各种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依据和特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依据和特点如下:
1. 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依据土壤本身的性质进行分类,属于诊断分类体系。
它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六级分类制。
其中,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主要供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后二级为低级分类单元,主要供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单元用。
2. 特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a. 综合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综合考虑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土壤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
b. 定量化: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土壤性质进行定量描述,提高了分类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c. 层次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分为六级分类单元,从高到低依次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体现了分类的层次性。
d. 适应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充分考虑了我国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e. 实用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土壤资源调查、评价、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土壤性质为依据,具有综合性、定量化、层次性、适应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为土壤资源管理和土壤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依据
我国土壤分类系统随着我国农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日益重要。
我国土壤分类系统作为土壤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对于科学评价土壤的特性和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我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依据。
一、我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基本原则1.地域特征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类型繁多。
为了反映不同地域的土壤特点,我国土壤分类系统注重反映地域特征。
2.土地利用需求原则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
土壤分类系统要注重土壤功能和土地利用的需要,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土壤形成过程原则土壤分类系统要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4.农业生产需求原则我国农业生产对土壤要求严苛,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不同作物的适宜程度不同。
土壤分类系统要考虑农业生产的需求,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依据1. 地域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繁多,这些地域特征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差异,我国土壤系统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高原土壤、丘陵土壤、平原土壤、盆地土壤等。
2. 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风化土壤、溶解残积土壤、沉积土壤、红黄土、盐渍土壤等。
3. 土地利用需求土地利用需求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地利用的需要,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土壤、工业用地土壤、居住用地土壤等。
4. 土壤功能和特性土壤功能和特性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壤的功能和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保肥土壤、保水土壤、通风透气土壤、保肥土壤等。
5. 农业生产需求农业生产需求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不同作物的适宜程度不同,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适宜作物土壤、不适宜作物土壤等。
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等级
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等级中国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划分的一种分类体系,主要分为三级和六级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等级。
中国土壤分类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建立,目前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1978年修订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进行的。
该分类系统主要基于土壤的成因、性质和用途,是一个较为综合全面的分类等级。
中国土壤分类分为三级分类和六级分类。
三级分类主要侧重于土壤的性质和特征,一级为大类,二级为次级,三级为小类。
六级分类在三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一级为大类,二级为次级,三级为小类,四级为亚类,五级为常用含义组,六级为特定含义组。
下面将分别介绍三级分类和六级分类的具体内容。
一、三级分类:1.一级分类:主要分为12个土壤大类,包括黄壤、红壤、黄棕壤、黑土、褐土、林土、沼泽土、盐渍土、草地土、荒漠土、亚麻土、沙质土。
2.二级分类:根据土壤的其他特征和性质对一级大类进行细分,一共分为62个次级分类。
3.三级分类:在二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更加具体的特征和性质进行细分,一共分为242个小类。
二、六级分类:1.一级分类:与三级分类一致,主要分为12个土壤大类。
2.二级分类:与三级分类一致,一共分为62个次级分类。
3.三级分类:与三级分类一致,一共分为242个小类。
4.四级分类:在三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主要根据土壤的特性和用途进行划分,一共分为879个亚类。
5.五级分类:根据土壤的常用含义进行分组,方便使用者对土壤的理解和应用。
常用含义组共有198组,如砖红色、黄棕色、灰褐色等。
6.六级分类:根据土壤的特定含义进行分组,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特定需求,比如耕地土壤、水稻土壤、园地土壤等。
以上就是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等级的具体内容。
该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土壤的性质、特征和用途进行划分,对于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个分类系统,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土壤的质地和发生类型。
首先,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
砂质土的颗粒较大,含沙量多,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但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颗粒细腻,含沙量少,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壤土的颗粒大小适中,含沙量一般,渗水速度和保水性能都适中,通气性能也较好。
其次,根据土壤的发生类型,我国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这些发生类型是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例如,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棕壤系列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土壤学专业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土壤知识简介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灌木草原褐蒿 属的半灌木草原。生态条件脆弱,但 垦殖率高,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 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地,也可利 用日温差大特点,发展优质水果,其 余退耕还牧,保持水土。
上图为黑垆土剖面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形成的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 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 高,土壤肥沃。
龟裂土大多数由河流冲积母质形成,上部的主要土层为比较粘重的细土。 这种颗粒的组成状况,通常只有在比较缓慢的静水沉积条件下才能形成。 土壤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北岸,玛斯河右岸,黄河左岸。由于河水断流或 改道,水位下降,土体变干才逐渐向荒漠土壤发展。土壤的形成完全与地 下水失去联系,仅与短暂的地表水流相关。地衣、藻类在地表短暂湿润时 出现,水分干后很快死亡,在地面形成极薄卷皮,表土逐渐收缩裂开形成 网格状裂片。 龟裂土记录了自然的变迁、生命的消长。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下,弱腐殖质 积累过程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呈碱性, 有机质积累很少。
土地利用:植被为临近干草原的荒 漠草原和向荒漠过渡的草原化荒漠 两个亚地带;农业利用方向以牧为 主,有少量灌溉农业。
上图为棕钙土剖面
灰钙土 :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下,弱腐殖质积累,但颜色 较深,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但有弱 结皮层的干旱土。
上图为砖红壤景观
上图为砖红壤剖面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常绿热带 雨林、季雨林,常见黄枝木、荔 枝、桉树、黄桐、木麻黄、橡胶 等。农业利用为橡胶园、荔枝、 香蕉、木薯等,粮食作物一年两下,富铁铝化与生物积累交互作用 形成的强度介于红壤和赤红壤之间 的土壤。土壤酸性到强酸性。
(7)盐化脱盐过程 (8)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 ,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 ,土壤分类也 在不断发展 。自 1975 年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一书发表后 ,土壤分类进入了定量化的阶段 ,在 全球掀起了一场土壤分类方面的重大变革 。目前 ,世界上已有 80 多个国家采用了美国土壤系 统分类作为第一分类或第二分类[1 ] 。从 80 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在中 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下 ,先后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首次方案) 》(1991)〔2〕《、中 国土 壤 系 统 分 类 ( 修 订 方 案) 》〔3〕( 1995 ) 和《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理 论 、方 法 、实 践 》 (1999)〔4〕。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该分类在国内已进入大学教科书 ,并应用于调查制图和 生产实践 。1996 年开始中国土壤学会已将此分类推荐为标准土壤分类加以应用 。在国外 ,该 分类方案已分别译成英文〔5〕和日文〔6〕。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委员会主席 H. Eswaran 认为 , 这一方案可作为亚洲土壤分类的基础 。当前 ,在土壤学领域内 ,不论国际交流 ,如在国外发表 文章 ,参加国际会议或引用国外文献 ,甚至引进国外软件 ;在国内不论从事土壤的科研 、教学和 生产也都离不开土壤系统分类 。鉴于当前国内土壤系统分类和发生分类并存的局面 ,加之 ,国 内大量已有土壤资料是在长期应用土壤发生分类体系条件下积累起来的 ,而且 ,土壤发生分类 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第二次土壤普查在“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7〕的基础上 丰富了我国土壤发生分类〔8〕,并吸取了系统分类的一些内容 。因此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发 生分类的参比 ,对发展我国土壤科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积极推动作用 。下面分别就参比的 基础 、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比较 ,以及两者的参比三方面来阐述 。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
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在国际上,土壤质地标准是土壤科学和土壤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基础。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土壤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一套土壤质地分类体系。
本文将介绍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分析其分类依据和各类土壤特点,并探讨其在各个应用领域的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对比我国土壤质地标准,探讨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对我国土壤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借鉴意义。
导言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众多土壤学家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这一体系对于全球土壤资源的研究、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土壤质地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质地标准。
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将土壤按照颗粒组成和颗粒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砂壤土、粘砂土和砂粘土。
这些分类体系不仅反映了土壤的物理性状,还体现了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类依据在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体系中,土壤颗粒组成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根据颗粒组成的不同,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质地类型。
此外,还结合土壤的颗粒大小分布、塑性指数、液限等指标对土壤进行细化分类。
各类土壤特点1.砂质土:颗粒组成以砂粒为主,土壤通气性好,保水性差,肥力较低。
2.壤质土:颗粒组成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均较好,肥力较高。
3.粘质土: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土壤通气性差,保水性好,肥力较高。
4.砂壤土:颗粒组成以砂粒和壤粒为主,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较好,肥力较高。
5.粘砂土:颗粒组成介于粘质土和砂质土之间,土壤通气性一般,保水性较好,肥力较高。
6.砂粘土:颗粒组成以砂粒和粘粒为主,土壤通气性一般,保水性较好,肥力较高。
应用领域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在农业、环境、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如在农业领域,通过土壤质地分类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农民合理施肥、种植适宜作物;在环境领域,有助于分析土壤污染程度和治理措施;在工程领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土壤质地基础数据,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6级分类单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6级分类单元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Chinese Soil System Classification,简称CSSC)是根据我国土壤的不同特征,采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将全国各地的土壤统一地划分分类系统,目前有6个等级,包括:大类、定类、亚类、子类、小类和纲类。
1. 大类:大类是最高等级的分类单元,总共有8个大类:主要属于商、肥、酸类贫瘠地、季节性水位上下波动的阔叶草甸草原、湿地、酸性地质构造型滑坡背景地、用酸性化肥易碱可长期用肥的森林土、植物根系主导土、矿物质丰富的土壤、受垂直温度差影响的综合受限土、沉淀盐分较高的土壤等。
2. 定类:定类是按照土壤结构、营养特性、功能特性及地形地貌特征等考查结果,按照几种土壤特征组合划分出的定类,下设子类、小类和纲。
总共有100多个定类,包括类、砂类、膏类、泥类、败脱水类、腐殖质类等。
3. 亚类:亚类也称作“小定类”,是对特定定类进行更细化的分类,总共有60多个亚类,其中有砂败脱水类、砂膏类、砂泥类、膏败脱水类等。
4. 子类:子类是细化到更小的分类单元,其特征更加详细,一般由黏性土、分选土、具有颗粒结构的土壤等组成,总共有上百个子类,主要有黄色黏性土、红壤、红黏土、紫黏土、黑钙质壤等。
5.小类:小类是在子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更细致的划分,是在形态、结构、质地等方面进行分类的。
总共有二百多个小类,其中有红壤黏土、细砂膏土、黑钙质塬黏粉土、细砂膏粉土等,它们可以根据主要特征属于一个子类,或者混合这几个子类,混合分类也称作复合体类。
6. 纲类:纲类是最细致的分类单元,它把小类进一步细化,主要是把小类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功能及特征相似的类,总共有八十多个纲类,其中有黄色粘土质壤、黑钙质细砂败脱土,砂黏壤、砂膏壤等,它们在小类中都可以分别单以一个类表示出来。
综上所述,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共有6个等级,分别是:大类、定类、亚类、子类、小类和纲类,总共有100多个定类,60多个亚类,上百个子类,二百多个小类和八十多个纲类,综合特性分类全面,形成完整可操作的土壤系统分类体系。
土壤分类、分布及河北省主要土壤类型
低山 500-1000 m 中
中山 1000-3500 m
国 山
高山 3500-5000 m
地 分
极高山 >5000 m 级
2、丘陵: <500m,相对高差300m以内切割破碎的地貌单元
林业基地
三、平原 (39.8%) 粮棉油,西北以100m等高线与山地丘陵为界,东至渤海 海拔< 5 m,由西—东倾斜,依次出现: 山麓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 冲积物700-800m,最厚可达1000-1300m
土壤区域性分布主要由区域性自然条件的独特性所致。
磷质石灰土 紫色土 土娄 土 水稻土
黑、棕、红石灰土 潮土、盐渍土 黄绵土 沼泽土
非地带性土壤
区域性土壤分布没有固定的规律,比较复杂。
淋溶褐土 褐土性土
褐土
低山丘陵
潮褐土
褐
土
潮 褐 土
褐
土
潮 褐 土
褐土 盐化潮土
滨海盐土
山 麓 平 原 洪积扇末端
冲 积 平原 缓 岗 洼地
分类原则: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该系统分类中共设立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 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分类系统:
该分类系统已初步拟出了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土 族、土系)检索表,共把全国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 、141土类和595亚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一个检索性分类,其各级类别是 通过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按检索表顺序,自上而下逐一排 除那些不能符合某种土壤要求的类别,找出其正确的分 类位置。
分类目的:
(1)建立分类系统 (2)国际交流 (3)服务生产实际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
我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一、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土壤类型繁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分类系统》的规定,我国的土壤主要分为石漠化土壤、盐碱土壤、红壤、黄壤、棕壤、草甸土壤、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多种类型。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壤资源,对土壤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对土壤进行代码化处理,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库管理和信息检索,提高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我国土壤分类体系1. 石漠化土壤石漠化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盆地、内蒙古几大戈壁荒漠地带,土地质量差,容易形成石漠化地区。
2. 盐碱土壤盐碱土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受到干旱、人为开垦和水盐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地逐渐变成了盐碱地。
3.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形成的土壤。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4.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是我国主要的农田土壤类型。
5. 棕壤棕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
棕壤呈酸性,土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6. 草甸土壤草甸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适合生长草原植被,是我国重要的牧草土壤类型。
7.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土壤资源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和风蚀两种类型。
8.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生活垃圾的堆放等,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土壤分类代码excel制作方法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分类系统》,首先将各类土壤的名称和代码进行整理,在excel中创建一个土壤分类代码的表格。
2. 在表格中加入各类土壤的名称和对应的代码,确保名称和代码的对应关系准确无误。
3. 在表格中添加分类字段,将不同类型的土壤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方便后续的查询和管理。
4. 在表格中添加描述字段,对各类土壤的特点进行描述,包括分布区域、适合种植作物、主要影响因素等,以便对土壤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土壤矿物的概念及分类
土壤矿物的概念及分类一、土壤分类土壤分类指按照土壤共性和相互联系,划分出土壤类型的完整体系,拟出土壤分类系统。
主要目的是能够反映土壤在发生学和地理分布的规律性,揭示各种土壤本身的属性,为土壤区划、土壤调查制图提供基础资料。
我国现行的分类系统是在1984年全国土壤分类会议讨论基础之上,由全国土壤分类修改小组修订而成,1992年又进行了修订,采用7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
全国土壤共分12个土纲(即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盐碱土和高山土),30个亚纲,61个土类,231个亚类。
我国的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较大,并且地形起伏多变,气候状况自南而北变化较大,造成的植被类型千变万化,因此成土过程多样,最终导致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土壤类型。
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有以下几种1、砖红壤砖红壤主要的成土过程是发生强烈的铁铝化作用,岩石经长期风化和淋溶作用,可以形成数米至十几米的酸性或强酸性铁铝风化层。
pH一般4.5-5.5。
主要的亚类有:砖红壤、暗色砖红壤、黄色砖红壤等。
2、赤红壤赤红壤主要的成土过程是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
这两种作用较红壤强,较砖红壤弱。
pH值一般4.5-5.0之间。
主要亚类有:赤红壤、暗色赤红壤两类。
3、红壤红壤主要的成土过程是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但所受作用强度不如砖红壤。
pH在4.0-6.5之间,多数在5.5左右。
主要亚类有:红壤、暗红壤、黄红壤、褐红壤4个亚类。
4、黄壤黄壤的生物积累作用较红壤强而富铝化程度较砖红壤和红壤都弱,pH值为4.5-5.5。
主要亚类有:黄壤、暗黄壤、表潜黄壤、漂洗黄壤、黄壤性土等。
5、黄棕壤黄棕壤是黄壤地带和棕壤地带的过渡土壤类型,因此兼有棕壤和黄壤的某些特点。
pH值5-6之间。
主要亚类有:黄棕壤、黄褐土和黄刚土。
6、棕壤棕壤由于夏季暖热多雨,土壤风化强烈,在形成大量黏土矿物的同时,释放许多游离铁和活性二氧化硅,并形成硅铁酸盐黏土矿物。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以土壤发生学为指导,土壤属性为依据的一种土壤分类系统。
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采用美国马伯特制订的的土壤分类;5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苏联的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
1958年-1960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时,总结农民群众鉴别土壤农业性状的经验,提出了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
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提出了《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在此基础上,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时,于1979年7月提出《暂拟土壤工作分类系统》(修改稿);在此次土壤普查的野外工作接近完成时,于1987年12月在太原召开土壤分类会议拟订出《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经过修改,于1992年定稿,确立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高级分类单元;基层分类单元为土属、土种和变种,而以土种为基本单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十四个土纲:1.有下列之一的有机土壤物质(土壤有机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 有机土(Histosols)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人为土(Anthrosols)3.其他土壤在土表下100cm 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灰土(Spodosols)4.其他土壤在土表至60cm 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
火山灰土(Andosls)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
铁铝土( Ferralosols)6.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范围内粘粒≥30 % ,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 0. 5cm 的裂隙,和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
变性土(Vertosols)7.其他土壤有干旱表层和上界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的下列任一诊断层: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粘化层或雏形层。
土壤分类标准
土壤分类标准国际土壤分类系统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国际土壤科学协会(ISSS)制定的,它将土壤分为12个主要级别,包括土类(order)、亚类(suborder)、大组(great group)、次大组(subgroup)、家(family)、亚家(subfamily)、系列(series)、亚系列(subseries)、群(group)、亚群(subgroup)、族(family)和亚族(subfamily)。
这种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壤的形态、发生过程和土壤特性来进行分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土壤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土壤研究和土壤资源管理。
而国家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土壤资源特点,结合国际土壤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的。
国家土壤分类系统将土壤分为13个级别,包括土类(order)、亚类(suborder)、大类(great group)、亚类(subgroup)、家(family)、亚家(subfamily)、族(group)、亚族(subgroup)、系列(series)、亚系列(subseries)、类(category)、亚类(subcategory)和类型(type)。
这种分类系统在继承国际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我国土壤资源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利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土壤分类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科学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形态、结构、成分和特性,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它有利于保护土壤环境,通过对土壤进行分类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土壤资源的问题和隐患,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避免土壤退化和污染。
再次,它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它有利于促进土壤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通过对土壤进行分类和命名,可以促进土壤学科的发展,推动土壤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开展。
品土居知识问答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品土居知识问答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品土居知识问答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品土居知识问答(大纲)一、中国土壤类型及特点1.1中国土壤分类概述1.2主要土壤类型及其特点二、土壤肥力与农业发展2.1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指标2.2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的关系2.3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与技术三、土壤污染与防治3.1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3.2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3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及案例分析四、土壤改良与利用4.1土壤改良的目标与措施4.2盐碱土壤改良技术4.3土壤侵蚀防治技术4.4土壤质量提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五、土壤资源保护与政策法规5.1我国土壤资源现状与问题5.2土壤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5.3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其实施六、土壤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6.1土壤改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2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案例6.3土壤科学研究与农业绿色发展七、土壤学知识问答7.1常见土壤类型识别7.2土壤肥力评价与施肥技术7.3土壤污染与防治方法7.4土壤资源保护与政策法规相关问题一、中国土壤类型及特点【1.1中国土壤分类概述】中国土壤类型繁多,丰富多样,主要分为岩石土壤、风化土壤和沉积土壤三大类。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土壤被进一步细分为12个土纲、31个土类和113个土型。
这一分类体系充分反映了中国土壤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棕红色,富
含铁、铝等氧化物,适宜于茶叶、甘蔗、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黄壤
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贫瘠但肥沃,
适宜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棕壤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土壤呈深褐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于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种植。
黄棕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适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呈黑色,
肥沃适宜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白土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土
壤呈白色或灰白色,贫瘠但适宜于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生长。
盐渍
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壤富含盐分,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
沙土、砂壤和泥土则分别以其砂粒、砂粒和泥粒的含量为特征,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种植。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土壤
资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分类体系,加强土壤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