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肺动脉栓塞转归的差异性
高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高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摘要高原环境最主要的变化是随海拔的升高大气压成非线性的降低。
吸入气氧分压,肺泡氧分压及动脉血氧分压均降低。
气体密度和温度也降低,海拔每升高150m,气温下降1℃[1]。
伴随着低温,绝对湿度相对于海平面也降低。
这会增加呼吸道水分的丢失,特别是在运动时通气量增加的情况下。
随海拔的升高,气体的质量也发生变化,如尘螨是导致哮喘的一种重要的过敏原,它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2]。
但空气质量的其它方面,随海拔升高可能变得不佳,如在高原运输货物的大型柴油卡车数量增多,且释放的气体也明显增多[3];高原很多地区以木头或牦牛粪为燃料,也导致空气质量变差;高原强紫外线使得光化学产物和雾气增多;高原有许多山谷频繁的温度变化使得污染物增多。
呼吸系统是对外开放的系统,高原环境的这些变化均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所以高原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与平原不同的特点。
现就几种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空气质量、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流行病学目前关于高原地区COPD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十分有限。
有研究显示高原地区由于低氧、寒冷、干燥等特殊环境,高原居民COPD发病率高于平原,长期居住于高原的COPD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增加,海拔每增加95m 死亡率增加1/105[4]。
但亦有与此相反的意见。
哥伦比亚的一项5539人的研究显示,未发现COPD的发病率与海拔有关[5];2005年在拉丁美洲5个城市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海拔2240m的墨西哥城COPD的发病率低于海拔1000m以下的5个城市,患者的死亡率未因海拔增加而增高。
2006年对青海省不同海拔24196人进行调查,COPD患病率为0.66%,4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1.52%,远远低于平原。
因为高原COPD研究较少,流行病学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2高原对COPD的影响1.2.1长期居住高原对COPD的影响目前关于长期居住于高原的COPD患者的生存状况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
请简述人体高原缺氧的机理
1.请简述人体高原缺氧的机理①高原地带不同于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导致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相对平原地区稀薄的多,此时肺部的氧分压减少,供氧不足,Hb(血红蛋白)的携氧量相比之前减少了很多,从而引发头晕、四肢无力等缺氧症状,过一段时间身体通过调节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的含量加大组织供氧,缓解症状。
②Hb是四聚体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载运氧分子,其亚基构型的相互转换形成了S形氧平很曲线,每一个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辅基,氧亲和力由Hb分子结构决定,主要受到温度、H+和CO2等的影响,同时再细胞内部受到各种盐,包括Cl、ATP和2,3-DPG的影响。
2.从糖代谢中举例说明酶的别构调节和化学修饰调节①别构调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的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改变,可以使底物或者别构抑制剂。
在糖代谢中磷酸果糖激酶为例:别构激活剂如:AMP、ADP、F-1-6-2P、F-2-62P,别构抑制剂如:柠檬酸、ATP。
通过底物浓度大小改变别构效应。
②化学修饰通常通过酶催化使酶分子发生共价变化,改变酶活性。
例如:糖原合成的过程中对于关键酶糖原合酶的化学修饰,合酶分为两种型态:a型和b型,无活性的b型经磷蛋白磷酸酶的催化脱磷酸转变为有活性的a型,而a又可经蛋白激酶的催化磷酸化转变为无活性的a型,而a型又可经蛋白激酶的催化磷酸化转变为无活性的b型,从而调节糖原的合成速率。
2.三种可逆抑制剂形成的比较①与底物S和抑制剂I的结合方式不同②双倒数曲线不同③K m与V max不同竞争性抑制剂:K m变大,V 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剂:K m变小,V max变小反竞争性抑制剂:K m不变,V max变小3.DNA分子双螺旋特征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每一部分的功能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其结构特征为:tRNA的二级结构由四臂、四环组成,已配对的片段称为臂,未配对的片段称为环①叶柄是氨基酸臂,其上含有CCA-OH3’,此结构是接受氨基酸的位置②氨基酸臂对面是反密码子环,在它的中部含有三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可与mRNA 上的密码子相互识别③左环是二氢尿嘧啶环(D环),它与氨基酸-tRNA合成酶的结合有关④右环是假尿嘧啶环(TΨC环),它与核糖体的结合有关⑤在反密码子与假尿嘧啶环之间的是可变环,它的大小决定tRNA分子大小。
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探讨
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探讨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总结一系列的护理体会,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同时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赢得患者以及家属的充分信任,助力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将2019年9月-2020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
对照组实行的是一般护理,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实行的是综合护理,强调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全面渗透。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护理服务满意度普遍优于对照组。
结论:必须渗透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优化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充分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使临床护理工作的存在价值更高,诊疗计划的具体执行更顺利。
构建综合性的护理模式,代替常规化的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格外重要,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关键词: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临床护理体会引言:肺动脉栓塞属于一种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病率极高,容易造成患者死亡。
肺动脉栓塞的病因十分复杂,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必要且关键。
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要求更多,护理人员努力做好实践工作,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促进更多患者的快速康复。
高原地区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血液变得粘稠,血液流变学异常现象非常明显,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护理计划,更好地实施护理干预势在必行。
基于此,本文特意总结了一系列的临床护理体会,希望能为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护理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抽选100例符合“肺动脉栓塞”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实验研究[1],确保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签署过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全部来自高原地区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分成对照组50例,包括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区间为20-79岁,平均年龄(46.77±1.08)岁;实验组50例,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区间为25-82岁,平均年龄(49.35±2.47)岁。
高原适应者返回平原后肺通气功能血象及心肌酶学的变化
c mp rd w t a ei e ro p E p c o a e i b s l g u . x e t h n RB n L C a d P T. oh r wa sg i c nl h g x r s in t e s in f a t i y i h e p e so
DO :1 8 7 c a j i n 1 7 -9 2 2 1 . 4 0 8 I 0 3 7 / m ..s . 6 46 0 . 0 2 0 . 0 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金项 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0 9 A 8 B 3 2 0 B I5 0 ) 作者单位 : 4 12 重庆 , 0 39 解放军空军第 3 3师师医院
2 el ym e( 8t 2 er)rt ndt C og i (0 0hat a 1 o 5yas e re hnqn 3 0m)f m Sia e( 6 0m)a e h l u o g r hgt 35 o s fr t 7
mo t . 2 mae h awa s ty d n h n q n w s e n d s o to go p P l n r nh 0 l w o l y s e i C o g ig a d f e a c n r l ru . u mo a a i y
其机 制 尚 需进 一 步研 究 。
【 关键词 】 高原脱适应 ; 血常规 ; 心肌酶谱
中 图 法 分 类 号 :R 9 . 543 文献 标 识 码 :A
Ch n e f t e p l o a y v n i t n f n t n,h m o r m n o a d a n y ft e a g s o h u m n r e t a i u ci l o o e g a a d my c r i le z me o h
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5), 2361-236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5340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费雪莲1,王卓亚21青海大学,青海西宁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收稿日期:2021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8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7日摘要环境对人体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每年因各种原因进入高原的人数逐年增多,已有研究表明高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平原明显为高,可能与低氧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因此,高原环境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额外风险因素,但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相当复杂,近年来,有许多针对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本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以期待对后期临床工作及后续研究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高原,缺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Research Progress on ThrombosisMechanism in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Xuelian Fei1, Zhuoya Wang21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2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Received: Apr. 25th, 2021; accepted: May 8th, 2021; published: May 27th, 2021AbstractThe environment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life and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he annual number of people entering the plateau due to various reason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nci-费雪莲,王卓亚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t high altitud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lain,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hypercoagulable state of blood caused by hypoxia. Therefore,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 is considered as an additional risk factor for thrombosis, but the mechanism of thrombosis in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 is quite complex, and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thrombosis in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analysis in anticipation of guiding later clinical work and subsequent research.KeywordsHigh Altitude, Hypoxia, Platelet Activation, Thrombosis Arra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高原环境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额外风险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高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平原明显为高[1][2][3]。
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
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李方安;邱东鹰【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200例PTE患者,其中生活在海拔2500~4500m高海拔地区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生活在1500~2499m低海拔地区100例患者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等基本人口学资料,并进行血常规等常规检查以及病史调查等,单因素分析高原地区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D_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osis,DVT)、低氧血症、卧床时间、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_ease,COPD)均是高原地区PTE发病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红细胞水平>5.5×1012/L、HGB水平>180g/L、DVT、D_二聚体>12000μg/L、卧床时间>3d是影响高原地区PT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2~2.79,均P<0.05).结论红细胞水平>5.5×1012/L、HGB水平>180g/L、D_二聚体>12000μg/L、卧床时间>3d、DVT均会增加高原地区PTE的患病风险,因此对于高危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292-294)【关键词】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血红蛋白;红细胞;D_二聚体【作者】李方安;邱东鹰【作者单位】624000 四川省阿坝州人民医院心内科;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2我国对于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较多,但高原地区PTE的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缺乏[1]。
高原与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 文 献标 识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7 1 9 3 . 2 0 1 4 . 0 3 . 0 4 1
1 . 2 . 3 常规抗凝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均在患肢采用 浅静 脉 留置导 管 给予 普 通 肝 素 4 0 0 ~ 1 0 0 0 U / h ( 微量 注
病 的信 心 J 。
1 . 1 一 般 资料
4 1 例 下肢 深 静脉 血栓 患 者均 来 自于
海拔 3 0 0 0 m 以上 的川 藏 线 高原 地 区 , 年龄 4 0 ~ 7 2 岁, 平均 5 9 岁 。其 中 , 女性 2 2 例, 男性 1 9 例 。3 8 例 下 肢
1 - 3 ~ 1 . 5 倍。 1 . 3 护理 措施
1 . 3 . 1 一般护理 卧床休 息, 患肢制动并抬高2 0 ~ 3 0 。 , 防止 一 切使 静 脉 压增 高 的 因素 。 密切 观 察肢 体 肿 胀 程度 、 颜色 、 温度 情况 , 时刻 警惕 肺栓 塞 。
1 . 3 . 2 术前 护理 大多 数患 者都 是 突然 发病 , 治 疗过 程 中对 治疗 项 目, 特 别 是 对患 肢 制 动并 抬 高 2 0 ~ 3 0 。 、 溶 栓 及介 入治 疗 缺乏 了解 , 过度担心 , 常 存 在恐 惧 心 理 。同时 患者 渴望 有 良好 的预后 、 肢 体 自如 的功 能活 动, 需 要 护 理 人 员 的支 持 和鼓 励 , 以便 树 立对 治疗 疾
射 泵 泵人 ) , 根据 活 化部 分促 凝 血 酶原 激 酶 时间 ( a c t i —
v a t e d p a r t i a l t h r o mb o p l a s t i n t i me , A P T T ) 延 长 至 正 常
人体在高海拔低氧并重体力劳动时急性高原反应与肺动脉压的关系及其返回低海拔后的变化
5 3 ) g・ ] 著高 于 B组 [ .3 n L 显 分别为 (8 4 2 .2±13 ) 、5 .8± . 1 n L J c组 .2 mm Hg (5 5 2 9 ) g・ 、
[ 别 为 (4 2 分 2 .3±15 ) m H 、4 .7± .3 n L ] D组 [ 别 为 (8 5 4 .0 F .6 m g ( 72 2 6 ) g・ 和 分 1.0-1 3 )l - i m
・
1 ・ 2
21 年 4月 0 0
第3卷第2期 0l r Ⅱs口e 0 i E ! p j Jh a n g ( c n d c
:
: :
・
论著 ・
人 体 在 高 海 拔 低 氧 并 重 体 力 劳 动 时 急 性 高 原 反 应 与 肺 动 脉 压 的关 系 及 其 返 回低 海 拔 后 的变 化
后 1 有 显 著 改 善 ,5d 复 到正 常 水 平 。 2h 1 恢
【 关键词】 肺动脉压 ; 内皮素一 ; 一氧化氮 ; 高海拔 1
中 图 法分 类 号 :5 1 R 9 . R 4 , 5 43 文 献标 识码 :A
Rea i n hi be we n a ut Iih liud r a ton nd pul o r a tr a e s e i lg lto s p t e c e lg a tt e e c i a m na y r e i lpr s ur n li h aliude c m bi d sr ng p sc lwor i um an bo nd t han fe e ur t owe tt o ne t o hy ia k n h dy a is c ge a t r r t n o l r
平原移居者与高原世居者低氧适应的差异及平原移居者习服现象的分析
H c t ( %) 4 4 . 9 3 ± 3 . 6 0 4 7 . 4 8 ± 3 . 3 9
9 P L T ( 1 0 / L ) 2 3 4 . 8 3 ± 5 7 . 8 1 1 9 2 . 6 3 ± 4 6 . 5 7
± s ) 表示, 结果分析采用统计学 t 检验, P < 0 . 0 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获得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 准, 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 . 1 平原组与高原组的比较 初入高原的平原大
R B C ) 、 血红蛋白( H b ) 、 红细胞比容 学生的红细胞( ( H c t ) 、 血小板( P L T ) 、 血氧饱和度( S a O ) 均明显低 2 于高原组( P < 0 . 0 5 ) , 心肌肌酸激酶( C K ) 明显高于 高原组大学生( P < 0 . 0 5 ) ; 乳酸脱氢酶( L D H ) 含量差 异不显著( P > 0 . 0 5 ) ( 表1 ) 。
M AG u a n - y i , Z O UH u a - j i e ( T h e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o f Q i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n i n g , Q i n g h a i 8 1 0 0 0 1 ,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a n db i o c h e m 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r e s i d e n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a l t i t u d e s i na d a p t a t i o nt oh y p o x i a ,a n da n a l y z e a c c l i m a t i z a t i o np h e n o m e n o no f p l a i nm i g r a n t s .Me t h o d s : T h e p l a t e a un a t i v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n = 4 0 ,a s ,m a l e 2 0a n df e m a l e 2 0 ) ,a n dp l a i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 n = 4 0 ,a s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m a l e 2 0a n df e m a l e 2 0 )w e r e s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l e c t e d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h y p o x i aa d a p t a t i o nt h r o u g hs o m ep a r a m e t e r i n d i c e s .F u r t h e r ,t h e a c c l i m a t i z a t i o np h e n o m e n o no f R e s u l t s : T h e r e db l o o dc e l l ( R B C ) , h e t h e p l a i n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t w o y e a r s 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t h e m i g r a t i o nw e r e a n a l y z e da n dc o m p a r e d . m o g l o b i n( H b ) ,h e m a t o c r i t ( H c t ) ,p l a t e l e t ( P L T ) ,o x y g e ns a t u r a t i o n( S a O )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l o w e r t h a n 2 t h o s eo f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 0 . 0 5 ) , w h i l e c r e a t i n e k i n a s e ( C K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t h a t o f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P < 0 . 0 5 ) . T w o y e a r s l a t e r ,t h ep l a i ns t u d e n t s r e c e i v e dag o o da c c l i m a t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R B C ,H b ,H c t a n dS a O f t h ep l a i ns t u d e n t s i n2 0 1 3w a s s i g n i f i 2o c a n t l yh i g h e r t h a nt h o s e i n 2 0 1 1 ( P < 0 . 0 5 ) ,a n dC K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 t h a nt h a t i n 2 0 1 1( P < 0 . 0 5 ) . C o n c l u s i o n s :T w o y e a r s l a t e r ,t h ep l a i ns t u d e n t s r e c e i v eag o o da c c l i m a t i z a t i o n . 【 K e yw o r d s 】 P l a t e a u ;P l a i n ;H y p o x i aa d a p t a t i o n ;A c c l i m a t i z a t i o n
健康人群短期高原暴露前后肺动脉压及心功能变化
健康人群短期高原暴露前后肺动脉压及心功能变化肖书娜;张刚成;尚小珂;王斌;夏雪芳【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年(卷),期】2014(026)006【摘要】目的探讨平原地区健康人群短期进入高原地区后肺动脉压及心功能的变化情况。
方法对2013年5—12月经胸心脏超声筛选出肺动脉压及心功能正常的平原地区健康成年人40名,通过超声测量进入高原前和进入高原后10 d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左、右心室Tei指数,观察6 min步行距离。
结果入高原后10 d测量6 min步行距离、动脉血氧饱和度和RVEF低于入高原前,mPAP和右心室Tei指数高于入高原前(P 〈0.05,P〈0.01),而LVEF和左心室Tei指数与入高原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康人短期进入高原地区可出现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相关的右心功能降低,左心功能无显著改变。
【总页数】4页(P29-32)【作者】肖书娜;张刚成;尚小珂;王斌;夏雪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相关文献】1.急性高原暴露后左心功能变化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J], 饶明月;覃军;高旭滨;张继航;余洁;黄岚2.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地区后脱适应期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变化 [J], 杨磊;杨有利;石自福;周其全3.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脏结构和肺动脉压变化的研究 [J], 景蕴华;赵锋仓;雷纬;谢维娜;雷雅琪;张晓慧;李莉;申越4.汉族久居高原及返回平原心脏结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的变化 [J], 赵锋仓;景藴华;马永红;郑建文;宁鹏;吴殿磊5.健康人群短期高原暴露前后肺动脉压及心功能变化 [J], 肖书娜;张刚成;尚小珂;王斌;夏雪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肺脱适应变化的研究
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肺脱适应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臟脱适应变化。
(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和肺动脉压变化以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从世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72例、并随机选取健康学生65例为对照组。
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三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和肺动脉压等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对高原心脏脱适应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RA)和右心室(RV)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尤其右心室内径增大最为显著(P<0.001)。
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没有明显变化。
研究对象左心房、左心室内径(LA、LV)各实验组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进入平原3年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和对照(P<0.001),而且各心功能指标基本均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其值有升高的趋势。
初入平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和对照(P<0.001),但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其值逐步降低至正常。
结论本研究表明,已经改变了的右心结构未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而恢复性改变。
进入平原肺动脉压逐步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指标有逐渐增高趋势,上述各指标与进入平原时间存在关联。
随着移居平原时间的延长,增大的右心未恢复、容量负荷增加、肺动脉压力逐渐降低、心率增快,进而使心脏功能出现代偿性增高。
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标签:高原藏族青年;高原脱适应;心肺脱适应;肺动脉压;进入平原时间To study the changes of cardiopulmonary deadaptation after the migration of Tibetan youth to plateauZHAO Feng-cang1*,JING Yun-hua2,WANG Yu-he2,ZHENG Jian-wen2,KANG Long-li3,YANG Wei2,WU Dian-lei2(Xizang Minzu University,1.201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2.Affiliated hospital;3.Medical college,Shanxi Xianyang 71208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rdiac deadaptation of young Tibetan people in the plateau after their migration to plateau.(including the changes in cardiac structure,cardiac function and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time of entry into the plateau).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the Tibetan youth Who have migrated to plateau,72 cases of disease caused or other causes were excluded by asking medical history and relevant examination,and 65 cases of healthy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Cardiac structure,cardiac function and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were detected at three time points,initial entry into theplain,one year into the plain and three years into the plain.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various indexes at different times,the correlation indexes of cardiac deadaptation at high altitud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 The data shows,the initial entry into plain group,1 year into the plain group and 3 years group’s right atrium (RA)and right ventricular (RV)diameter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especially the right ventricle diameter increased most significantly (P<0.001).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inner diameter of right atrium and right ventricle in the 3 groups.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ft atrium and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LA,LV)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3 years group’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EF),left ventricular short axis shortening rate (LVFS),cardiac index (CI),stroke output (SV)and cardiac output (CO)valu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P<0.001),and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re basic with extension into the plains time its value has a rising tendency.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PASP)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rimary plain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groups and controls (P<0.001),but its value gradually decreased to normal with time of entry into the plain.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structure of the right heart that has changed can not changed as the time of entry into the plain lengthens.The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in the plain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and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tended to increase gradually.The above index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 of entering the plain.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time of migration to the plain,the increased right heart was not restored,the capacity load increased,the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gradually decreased,the heart rate increased rapidly,and the heart function became more compensatory.This conclusion needs to be confirmed by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Highland Tibetan youth;Plateau deadaptation;Cardiopulmonary deadaptation;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The entry time1 引言高原习服和适应机制已经基本明确,但是高原脱适应机制、临床特征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西藏高原地区老年人群急性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西藏科技》2019年7期(总第316期)西藏高原地区老年人群急性肺栓塞的临床分析蔡婷婷1周红恩1达娃次仁2,3*(1.西藏大学医学院;2.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原病及心血管内科;3.西藏高原医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摘要:目的通过与非老年(年龄<60岁)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老年(年龄≥60岁)APE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老年人群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疗意识。
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0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通过肺动脉造影或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APE藏族患者,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基临床表现、发病因素、实验室检查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结果(1)胸痛、心动过速症状的发生率非老年发生率高于老年组,老年组收缩压高于非老年组,老年组血气分析氧分压低于非老年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非老年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组房颤、高血压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与非老年组比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组在危险分层中主要中低危、中危,与非老年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咯血,存在较明显的低氧血症及血红蛋白含量增高,高血压病史、下肢血栓形成、骨折或手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心功能不全(房颤)为常见发病诱因。
观察对象在临床分层中无高危患者,治疗均为抗凝治疗。
对于医疗水平欠缺的西藏高原地区,不能明确诊断急性肺栓塞但倾向怀疑时,可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相关实验室指标,早期给予一般抗凝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高原老年人群肺栓塞临床分析医药卫生肺栓塞是由内源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和肿瘤栓塞等,以肺血栓栓塞最为常见,[1]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发病率高,及时诊断、治疗急性肺栓塞可促进疾病转归,改善预后。
高原环境在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高原环境在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肖迪1,时莹庆2,关巍2,冯喜英2(1青海大学,西宁810001;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摘要: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多器官、多系统都有影响。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重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患。
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的条件,与平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点,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凝固性增加,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直接或间接的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血栓、脑静脉血栓、脑静脉窦血栓和视网膜静脉栓塞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高原环境下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与识别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未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相关内容综述如下,以期引起重视,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高原;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血栓;脑静脉血栓;脑静脉窦血栓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7.47.033中图分类号:R543;59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 (2017)47-0102-05基金项目: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青年科研基金(ASRF-2015-YB-04)。
通信作者:关巍(E-mail :weiguan110@163.com )高原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5%,我国高原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6。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降低,吸入气氧分压及肺泡氧分压均降低。
以往文献报道,海拔3000m 以上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影响,高原疾病的发生机会增加。
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低压、低氧、低温、低湿、强风、强太阳光照,这些因素对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均可能造成影响。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重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患,既可以发生在静脉,也可以发生在动脉。
高原环境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比平原更为复杂和不同,主要作用为高原环境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低氧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及高原环境下血流状态改变。
因而暴露于高原环境,无论是居住于高原,还是乘坐长途航班、攀登高山、在高原体育场所运动,都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血栓、脑静脉血栓、脑静脉窦血栓和视网膜静脉栓塞等的发生直接相关或部分关联。
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
<=>?%!"#$%&&&~e }fg S a ’ABHI4b $"$&&&’$&’)2E3FGs |AB w 3I4<=LM%G @r 8!()’*;c &**A #!lm ![B y ,)%z o BB t t 56O‘d <d 9f !#w 8x $&ne*oc"2[B y ,)%z o BB t 8+,-;t 56O‘d <w pqBC E B^_t $&&y +,-[=c es.Z |’h $.&&/%.&&0[’h y ,t !&&y [=S o 8J c .Z |!.&&/$%((0]’h y ,!&&y [=S z #J w M +z J [=R $V 3/V ’&U !)a F 3uv c W‘h o 9p U9p S+v hr m M +U c >d <~x [B y ,~rt ^?d <c w d <12345647:b ~x e !j ^?d <w r s >d <~x I 6N +]/0V o N j k 889023:2;4<c =>?;V @*;H L/0c K!t P z o B 8A99B C94<68D20;2545c @E,;V ]M o !V i ]j b V )XRH ?r V "R +t R )qr 878D2<472;56DF764C9BF:02<GDH A45*9G59c IJ+@;R n [B y ,+,-~rt ^?d <c J b Uy k 8a 4043‘E 8!K &"&.;w z J R $V 3/V YZ k 8Z 043‘E 8!L &"&.;w w d <12345647:b ~x I 6N +]/0L.".M !&!$N 1V =>?/0L !O&3N 1V @E,V @*;H L L !$&&&!3N 1V i ]j b L ’A n O‘[B y ,+,-~rt !j^?d <8"#P $"’$/$")(c R !K &"&.;w rl N +]/0L.".M !&!$N 1V =>?/0L !O&3N 1V @*;H L L !$&&&!3N 1V i ]j b L ’A V @E,R }Z Y [B y ,+,-t[r >?c d|z{[^[=e+D 4j AB S+W 7i ^_56qrw &’()*[B y ,b )%z o BB t b o N jk b N +]b @*;H L +,-./0Q.%’"$123450R 167/0!&&(*O!#S 8$&!O ;&%*&$($*&’!"#%!&"’(#(N T"455<"!&&(*O!#U"$&!O"&%"&&)$%&’(%!$#)*+’,("-)"./#0123&(#(4!%54&6"7’-891-"6:"%6:"&#)6;$%&’()*’(c +%,-.()*/0()1!2.342w 56.5307’4.89:’!;282<7=;2.8>0<?=’(!;.@0(<2c >0<?=’(#$%&&&c A?0(’-3:)(-’,(.<:=%,(#>%,24<C95643G696894<V:F9<74<3VG762D52V BF:02<GDH GD69D4G:68D20;25458+,-;4<689B:G69GF D9342<W ?%(1"!)$&&7G5952V +,-BG649<654<2FD 825B46G:X9D959:9769A c !&&BG649<65:4C4<34<8438G:646FA9GD9G 2V $.&&/%.&&0X9D94<7:FA9A 4<626892;59DCG642<3D2FB c G<A !&&BG649<654<689:2X G:646FA9GD9G 2V !.&&/$%((0X9D94<7:FA9A 4<6268972<6D2:3D2FBW ,89;G547A9*023DGB847AG6G 4<6896X23D2FB55F78G559U c G39c 968<4746H G<A 522<X9D94<C95643G69AW Q2F64<99UG04<G642<55F78G5;:22A 9UG04*<G642<G<A 09A47G:84562DH 4<C95643G642<X9D97GDD49A 2F6W Y4<3:9VG762D G<G:H545XG5F59A 62G<G:HZ9689D45[VG762D52V 689A459G594<74*A9<794<B:G69GF GD9GW \F:64CGD4G6912345647D93D95542<G<G:H545XG5F59A 62G<G:HZ9629UB:2D96894<A9B9<A9<6D45[VG762D5W $%)4&()Y4<3:9VG762D G<G:H545582X9A 68G69DH68D27H6972<79<6DG642<c 89023:2;4<8=>?;72<79<6DG642<c @*A409D 72<79<6DG642<c A99B C94<68D20;25458@E,;c 8HB2U904G c ;9AD4AA9<6409c BF:02<GDH 89GD6A459G59c 78D2<472;56DF764C9BF:02<GDH A459G598IJ+@;X9D9689D45[VG762D52V +,-4<689B:G69GF D9342<c G<A 689A4VV9D9<79XG556G645647G::H 543<4V47G<68!K &W&.;W ,89D9X9D9<2543<4V47G<6A4VV9D*9<7954<39<A9D c G39G<A 277FBG642<;96X99<6896X23D2FB58!L &W &.;W \F:64CGD4G69:2345647D93D95542<G<G:H545582X9A 68G69DH*68D27H6972<79<6DG642<L.W.M !&!$N 1c =>?72<79<6DG642<L !O&3N 1c @E,c @*A409D 72<79<6DG642<L !$c &&&!3N 1c G<A 68964092V ;9A6409XG5L ’A c 689H X9D96894<A9B9<A9<6D45[VG762D52V +,-4<689B:G69GF GD9G 8JQ P $W’$/$W)(c !K &W&.;W @"7,&4)#"7)-DH68D27H6972<79<6DG642<L.W.M !&!$N 1c =>?72<79<6DG642<L !O&3N 1c @*A409D 72<79<6DG642<L !$c &&&!3N 1c 68964092V ;9A*6409L ’A G<A @E,X4::4<7D9G59689D45[52V +,-4<689B:G69GF GD9GW +G649<65X4688438*D45[<99A D93F:GD 9UG04<G642<5G<A G764C96D9G609<65V2D D9:G69A A459G595W-A%8B"-!).+:G69GF b +F:02<GDH 68D20;290;2:450b =9023:2;4<b -DH68C27H69b @*A409DE xz{)%z o BB t 8BF:02<GDH 68D20;290*;2:450c +,-;t $h r3M +2q y w c H [B y ,+,-t O‘d <~xy S J 1-!.w E x R }y ,2k ’h y [c [’h y ,o l 5z mn c Y -e !rt w f i U C1+,-[r q y0B y ,[-$.w1L [B y ,+,-\]r 2h ^?d <c z K ]5!q V Z !q c 34!n W‘h h j4ft^_c ST ija 41+t ‘E -’.w E B y <[B c 0R ’h ’&&&o uv c /{J M V N +]Z w U d <c C1E B )B t [=y0B y ,w w )O "2[B y ,+,-t 56O‘d <c S [B y ,+,-t }^5h =8*X w($($(!"#$#%&’(%)%*+"#)&,#%&(-.)"*’(/.#"#0")1/2)3451)"6’3#)3#7589:;<=2(1;<=>(?!tuvpq!"!l D uv%B L#$!%3!N[#$!&3’N{E B^_t()*[=#$$y c es.Z|’h#%$$+ ,%$$-[’h y,t!$$y[=S o8J c.Z| !%$$+#,..-]’h y,!$$y[=S z#J w o8 J$&!y c%#.y b3//%+&.-c0R8%0"/,1 0"%,;-c.Z y’h#%$$+,/$$-c0R8//,/",#1 /,#"/,;-wz#J$&$y c%/$y b3///+&%-c 0R8%%"%010"&0;-c.Z y’h!%$$+#/$$-c0 R8!.%0",#1#,%",#;-w=<op%04[=;S+ -V{"Ro BB t R)%z[^t!n<^_‘a~-,.6{()*t!nop b<Bj/2I5756S +b‘v V9c x!j5756M+w kl op%2/ MN4A p fg q b m b r]y.Z j b GH!3b VW P6qr V|;s U O‘|(3xZ y5756 M+=b r5uv J r w!"#@y%M+z J[=R$V3/V’&U!)a F3uv c W‘h o9p U9p S+v hr m M+ U w3/;~S/$+,.-c%$+0.-c&$+’.-w’&~S p&V’&V e mO’’&w YZ%2q’V r &Z>?V M L;s V Z Z V e m w i]j b~S! /2c3/2wo9p S+N+]V o N jk845-67869:;c <=>;c N+]/0~3%"%?!$!#@A c!%"%?!$!#@A b <=>/0~S3!’$7@A c!!’$7@A b BC;H L%~S3 !#$$$!7@A c!!#$$$!7@A w K!P z‘h st w2u 86I v S+c m Y"[jP z Gx k^t V o B h P z*I Z o$M:g!nS K!t P z o B8255D E5;6FG H4I6-96G:G c BJ);b"R+t R)q r8K4I6;:K 69GHIFKH:E5DF8-6;LIM2:G5LG5c NO(B;!n i#s|A3 }ST r3~}"R+t R)qr3J{"R+t R )qr!^>B8#$!/378D;~-%.w]M o!! nop%N I o l T<8P:O#c#!Q;c(LO#R’$--<7w !"/‘F e g%P X Ey,a L IJ g D M+Z"c ;&:-.}Rd p j6<q b w]<a"R S E 4L u A.c;56]^j F_V Di<Z"M+w s A Z"^]<a"ab0l F9v\M‘&#c W T A(I C‘V h)C$_c O N/0y k=g|M +a"kl K57M+w56>o S+R/E B S M40l57c S+cj R-VxK-.S[op w 7B E4:Ip s R u+V Z"s A G6V Z"J#w !",043<=%04’X ab}a}i!j~<‘*D:2LHL/"%!’c’X~x<=ab S(SS!&"$$D !’c4’uv v q8Q;O6c J b Uy ab!#S M b4F uv v8!T1";O6c J b Uy ab#S M b w d<A67:GH:K:b~x"2e!j^?d<w$R $"$%S k84043‘E w"rs#"![B y,()*~r>d<~x%>d<~x I 6N+]V<=>V BC;H L/0V BJ)V]M o!V i] j b V)XRH?r V NO(B R n[B y,()*~r t^?d<c J b Uy k8a4043‘E8$R $"$%;b z J R$V3/V YZ k8Z043‘E8$3 $"$%;c N O!wx!Z yz{()*wR|1278rs@Q J t ^?d<o8J8;U!$$;z#J8;U!$$; N+]8?!$!#@A;3%"%0%80%"$$;",!8,!"$$;!%"%/%8/%"$$;"%.8%."$$; <=>87@A;3!’$0’80’"$$;",08,0"$$;!!’$/#8/#"$$;"%,8%,"$$; R$$&!8&!"$$;&$8&$"$$;%#.8#."$$;/$8/$"$$; BC;H L8!7@A;3!#$$$0$80$"$$;"/.8/."$$;!!#$$$,$8,$"$$;"0!80!"$$; BJ)4&/8&/"$$;"%08%0"$$;Z#&8#&"$$;",,8,,"$$; ]M o!4’%8’%"$$;"0’80’"$$;Z!%8!%"$$;"/#8/#"$$; i]j b82;3/0%80%"$$;",/8,/"$$;R//%8/%"$$;"%&8%&"$$; 3/8-;/$+,.#,8#,"$$;#/8#/"$$;%$+0.%!8%!"$$;,’8,’"$$;&$+’.#%8#%"$$;#.8#."$$; YZ2q’,%8,%"$$;%$8%$"$$;r&Z>?#08#0"$$;#!8#!"$$;M L;s!,8!,"$$;!&8!&"$$;e m!$8!$"$$;’8’"$$;Z Z%8%"$$;,8,"$$; )XRH?r4!%8!%"$$;"080"$$;Z’%8’%"$$;".,8.,"$$; NO(B4!,8!,"$$;"080"$$;Z’08’0"$$;".,8.,"$$; M%<z#J Uy"$R$"$%#"#[B y,()*~r w d<A67:GH:K~x%es w 1FS N+]V<=>/0V BJ)V BC;H L/0V i] j b c d1FS()*~r IJ w w d<A67:GH:K:b ~x I6N+]/03%"%?!$!#@A V<=>/03 !’$7@A V BJ)V BC;H L3!#$$$!7@A V i]j b3/2(/.#({H|opr}^~#$!’3’N!!’"!,4。
高原与平原肺心病右室功能改变的比较研究
高原与平原肺心病右室功能改变的比较研究
李生花;宗尚华
【期刊名称】《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7(023)001
【摘要】目的:检测不同海拔高度肺心病患者右心室肥厚和血清ET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肺心病患者高原组和平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前壁厚度、右室流出道宽度等指标进行测量比较.血清ET-1含量利用放射免疫技术进行测定.结果:高原组肺动脉瓣a消失、右室前壁增厚和左右肺动脉宽度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平原组(P<0.01);右室流出道增宽、室间隔增宽率高原组高于平原组(P<0.05);平均肺动脉压也高于平原组(P<0.05);另外,高原组血清ET-1含量也显著高于平原组,并与肺动脉压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高原肺心痛右心病变较平原组严重,可能与其有更重的低氧血症及ET一1合成增多有关.
【总页数】3页(P73-74,86)
【作者】李生花;宗尚华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青海西宁,810001;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功能科,青海西宁,8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5
【相关文献】
1.简谈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的羽毛球运动--对武汉与昆明的比较研究 [J], 周龙
2.中国高原和日本平原65~74岁老年人血脂及血糖的比较研究 [J], 余小燕;李亚南;祁继良;贺颖英;马福海
3.低氧对高原地区肺心病患者右室功能的影响 [J], 宗尚花;马彩虹
4.中日世居高原和平原65~74岁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比较研究 [J], 余小燕
5.中国高原和日本平原老年人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 [J], 苏青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脏结构和肺动脉压变化的研究
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脏结构和肺动脉压变化的研究景蕴华;赵锋仓;雷纬;谢维娜;雷雅琪;张晓慧;李莉;申越【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3(011)004【摘要】目的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其心脏结构、肺动脉变化以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从久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60例、并随机选取健康内地大学生60例为对照组.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三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心房心室、肺动脉等指标.通过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对高原脱适应相关问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RA)和右心室(RV)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尤其右心室内径增大最为显著(P <0.001).值得注意的是,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没有明显差异,即增大了的右心没有随着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研究对象左心房、左心室内径(LA、LV)各实验组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即,研究对象左心结构未发生高原适应性和脱适应性的改变.初入平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为32.35±5.20 mmHg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和对照(P<0.001),而且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其值逐步减小至对照水平.而主肺动脉内径(MPA)、右肺动脉内径(RPA)各实验组间及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当进入平原肺动脉压逐步恢复正常;各实验组研究对象(即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进入平原3年组)心脏结构尤其右心房室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即心脏结构未随进入平原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恢复性改变.【总页数】4页(P5-8)【作者】景蕴华;赵锋仓;雷纬;谢维娜;雷雅琪;张晓慧;李莉;申越【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相关文献】1.高原移居者返平原后血液学及血中MDA和SOD的变化观察 [J], 杨伟;王宇鹤;杨永彦;赵锋仓2.高原移居者返平原后血液学及血中MDA和SOD的变化观察 [J], 杨伟;王宇鹤;杨永彦;赵锋仓;3.慢性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重返平原后肺动脉压力变化 [J], 刘娟丽;高芬4.汉族久居高原及返回平原心脏结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的变化 [J], 赵锋仓;景藴华;马永红;郑建文;宁鹏;吴殿磊5.平原人移居高原后血压变化的研究 [J], 杨晓红;刘运胜;吴玉;罗勇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移居平原成年人的脑肺血管缺氧性反应
高原移居平原成年人的脑肺血管缺氧性反应
张少华;王迪浔
【期刊名称】《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26)003
【摘要】采用阻抗血流图方法,对11名从高原移居平原2月内的成年人(高原组)的脑、肺血管缺氧性反应进行了研究。
以11名世居平原的健康人(平原组)为对照。
基础状态下两组的脑、肺血流图波幅的无明显差异。
吸入体积分数为10%O25min时,高原组脑血流图波幅显著性增加(P〈0.01),其变化率为(42.4±27.8)%,平原组无明显变化,变化率为(-4.5±1.5%),高原组及平原组的肺血流图波幅均显著降低(其
【总页数】3页(P221-222,228)
【作者】张少华;王迪浔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同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
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4.302
【相关文献】
1.平原汉族与移居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J], 赵锋仓;王萍;景蕴华;王宇鹤;杨伟
2.平原移居者与高原世居者低氧适应的差异及平原移居者习服现象的分析 [J], 马
冠医;邹华杰
3.移居高原汉族、高原返回平原汉族、平原汉族红细胞系统指标比较分析 [J], 赵锋仓;景蕴华;王萍;王宇鹤
4.移居高原汉族、高原返回平原汉族、平原汉族红细胞系统指标比较分析 [J], 赵锋仓;景蕴华;王萍;王宇鹤
5.移居高原人返回平原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J], 丁志恒;李朝斌;焦新燕;李晓萍;崔建华;丁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肺动脉栓塞转归的差异性发表时间:2016-04-11T16:15:06.8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作者:魏旭李文方[导读]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肺动脉栓塞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死亡率也较高,既往肺动脉栓塞诊断金标准为肺动脉造影。
魏旭李文方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810001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及平原地区单纯肺动脉栓塞及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在患者梗塞范围及再通范围的差异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以来,临床通过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D-二聚体(DD)拟诊并经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证实的68例PTE患者,患者均居住高原地区三年以上者;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单纯肺动脉栓塞,共32例,第二组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共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剂量100-150万IU),分别于治疗后一周内-两周内再次行CTPA复查,就PE治疗转归进行评价。
结果:①肺动脉栓塞双侧发生梗塞者多于单侧者,右肺多于左肺,下肺多于上肺;②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患者,经过1-2周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率明显低于单纯肺动脉栓塞组;③高原地区患者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患者多于平原地区,而且恢复较平原地区慢;④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胸腔积液吸收无明显差异。
结论:高原地区,由于缺氧原因恢复时间长或较难恢复,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患者,梗塞范围较大,溶栓剂后再通率明显低于单纯肺动脉栓塞,所以肺动脉栓塞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合并肺梗死患者后期延长溶栓治疗时间。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肺梗死;CT肺动脉造影定义:肺动脉栓塞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死亡率也较高,既往肺动脉栓塞诊断金标准为肺动脉造影,但是肺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且费用较高,所以目前MSCT以无创、简便等优点作为临床目前最为普遍的检查方法;位于高原地区,常年处于缺氧环境,肺梗塞患者合并肺梗死几率较平原地区加大。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简称肺栓塞,是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是心肺血管病中常见急症,漏诊率高、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休克(shock)或持续性低血压(sustained hypotension)到轻度呼吸困难(dyspnea)。
肺循环与体循环相比,具有低压、双重供血的特性,肺循环是将回流入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射出,经过肺动脉将静脉血运送到双侧肺部,通过肺泡及肺泡壁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转变为含氧较丰富的动脉血,并将其运送回左心房的血液循环过程。
且支气管动脉末梢与肺循环之间也有吻合支存在,因此另一部分约占左心房回收血量的1%~2%的含氧低的支气管静脉血也可以通过侧枝吻合支进入肺静脉和左心房。
正常情况下右心室的收缩力较左心室弱,肺循环的血压仅为体循环的1/6~1/5,故右心室收缩压平均约为22mmHg,舒张压约为0~lmmHg;肺动脉的收缩压与右心室的收缩压相同,舒张压约为8mmHg,平均肺动脉压约为13mmHg。
肺部血容量约450ml,约占全身总血量的9%:用力呼气时,肺的血容量可减少至200ml左右;而在深吸气时可增加至1000ml左右。
当发生栓塞栓塞后,若是相应肺动脉所支配的肺组织因为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了坏死者,称肺梗死(pulmonary infarction,PI),由于肺组织系双重供血,如果发生肺梗死,表明梗塞范围广而重。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较普通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及重建速度快、覆盖范围大,扫描结束后,还可以利用后处理软件对扫描数据可进行多种后处理成像,如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对病灶可进行比较全面的显示与分析评价。
CT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 是一种非侵入性血管成像技术,通过注入碘离子造影剂,能够显示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血管的变异、狭窄和动脉瘤。
MSCTA的MIP、MPR、VR等重建图像能够很好显示各组织与血管的解剖关系,可以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各分支血管:①肺动脉分级:1级肺动脉为肺动脉干,2级肺动脉为左、右肺动脉,3级肺动脉为右侧叶间动脉、左侧叶间动脉及肺叶动脉,4级肺动脉为肺段动脉;②根据肺动脉位置分为5个纵隔动脉(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右侧叶间动脉、左侧叶间动脉),6个肺叶动脉,20个肺段动脉(上叶3个段、中叶或舌叶2个段、下叶5个段)。
具体分支如下:a,左肺:尖后支、前支、左肺动脉降支、上支、上舌支、下舌支、外侧底支、前内底支、后底支;b,右肺:尖后支、右肺动脉升支、前支、上支、右肺动脉降支、中叶支、外侧底支、前底支、后底支、內底支。
根据2012年国际肺动脉栓塞分级指标:本组资料分为三组,即大块肺动脉栓塞组、次大块肺动脉栓塞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组。
三组诊断的标准为:(1)大块肺动脉栓塞:是指肺循环阻塞大于60%~70%。
影像表现为累及2个或2个以上肺叶动脉,即按右肺来说,至少有7支以上肺动脉主要分支栓塞。
临床常见的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
需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压塞、循环血容量减少等疾病鉴别。
(2)次大块肺动脉栓塞:累及2个以下肺叶动脉,即右肺不多于7支肺动脉主要分支栓塞;临床有三种表现:①急性短暂性无法解释的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如不发生肺梗死,则胸痛不明显;②肺出血或梗死,肺梗死通常会有呼吸困难及胸痛表现,有时有咯血。
③无症状型(沉默型)肺动脉栓塞。
(3)慢性血栓栓塞型肺动脉高压:PE反复发生会引起慢性肺动脉高压,出现进行性右心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
本组资料患者既往无呼吸困难病史,故不考虑。
PI诊断标准为:(1)双肺内楔形致密影,可广基底于胸膜、尖端指向肺门,边界清楚,病变周边可见斑片状渗出影,边缘不清晰,病灶中央可见含液、气的空洞,相邻胸膜增厚,可见到少量胸腔积液,这是肺梗死地典型征象;(2)PE患者合并肺野中外带2处以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近心端显示索条状增粗,迂曲血管影,治疗后至少间隔一周,CT复查显示病变体积可缩小,但不能完全吸收,边界清楚,形成条索条索样高密度影。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是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约占78%~88%,一般是活动后症状较明显,静息时缓解。
有时患者自诉活动“憋闷”,临床应特别认真询问。
呼吸困难程度、时长可以不一定,应该更加重视轻度呼吸困难者。
PE患者多伴有胸痛,可呈突发胸痛,也应引起重视。
发生PI的主要原因是PE,肺血管阻塞后,在神经体液及机械梗阻的作用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和肺毛细血管床通透性增加,肺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萎陷、不张、水肿和出血,最重则发生肺梗死。
如果单一血管有80%甚至以上堵塞,则该支肺动脉远端血流会减少,而大面积的血流减少时,心肺循环功能明显受限,左室心输出量明显下降,流经支气管动脉的血量则会减少,侧支供血较少,较容易发生PI。
若PI发生,则肺内梗死灶不易恢复,加之,青海含氧量较平原地区低,因此,肺动脉栓塞发生应早日溶栓很关键,目前溶栓窗为14天,并且要相应延长溶栓时间。
病理学表明,肺栓塞时肺小动脉、毛细血管、肺泡壁正常,只有肺泡内出血,当出血吸收后,肺组织可完全恢复正常,其机制可能是环内分泌激素或神经体液循环所致。
肺栓塞面积较大时,释放出组胺3及很多5羟色胺,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随之出现局部肺水肿、肺出血,还有因为肺的毛细血管血流减少,所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萎缩,可以出现肺不张,致使患侧膈肌抬高。
近年来,PE患者逐年增加,但在平原地区PE中PI的发生率文献报道15%~30%不等,因为肺组织有双重血供循环,即肺动脉系、支气管动脉系,通常:支气管动脉仅仅是双肺的营养血管,与肺换气无关,其分流量不多,仅为体循环血流量的0.6-0.8%。
在本研究中,一共68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发生了肺梗死,约47.1%,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平原地区,分析原因: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数据表明青海省的平均含氧量只为海平面含氧量的71.5%,而最低值约在56%,大气中的含氧量占大气总成分的20.95%,青海高原的大气含氧量平均每10年每立方米减少0.0283 克,也就是说,相对于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含量平均每年减少0.0997‰,本研究入选病例均长居青藏高原十年以上,68例患者中有62例患者氧分压较低,处于缺氧状态;因此缺氧与肺梗死患者恢复慢,甚至不恢复有很大关联。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ChengXS.Improve the diagnosis consciousnecs of pulmenary embolism,2012,8:512;[2]Wolfe IR,Allen TL,syncope as an emergency deparement presenta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I Emerg Med,2008,16:27-31.[3]袁涛,于铁链.肺动脉栓塞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征象、分型及演变.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23(4):762-765.[4]Tillie Leblond I,Mastora I,Radenne F,et al.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a negative spiral CT angiogram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disease: 1 year clinical follow up study[J].Radiology,2012,223(2):461-467.[5]He H,Stein MW,Zalta B.Pulmonary infarction:spectrum of findings on multidetector helical CT[J].J Thorac Imaging,2000,21(1):l-7.[6]王建国,马玉,邹瑞琪.肺动脉栓塞并发肺梗塞的螺旋CT征像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5):489-491.[7]Guyton, Arthur 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 [M]. USA:Elsevier Inc,2010:466-467.[8]Wolfe MW,Skibo LK,Goldhaber SZ,et al. Pulmonary embolic disease:diagnosis, pathophysiologic asPEcts, and treatment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J]. Curr Probl Cardiol, 2006. 18(10): 587-633.[9]RussoV,Piva T, Lovato L,et al. Multidetector CT a new gold standard in the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J].RadiolMed(Torino),2009.109( 1 -2):49-61.[10]KonstantinidesS,CeibelA,Heusel G,et al. Heparin plus alteplase comparedwith heparin alone in patients with sub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J]. N Engl J Med, 2009,47: 1143-1150.[11]ESC Committee.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 Europ Heart J,2008. 29 : 227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