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的易燃性与纺织品阻燃途径
织物燃烧性能测试简介
![织物燃烧性能测试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393c92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2.png)
织物燃烧性能测试简介织物燃烧性能测试简介1.纺织品的燃烧特性:纺织物的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们的易燃性除了纤维的化学组成以外还和织物结构以及织物上染料等物质的性质有关。
对于普通的服用纺织品,材料本身的性能是其燃烧特性的决定因素。
纤维按燃烧性能一般分为:(1)不燃性:玻璃纤维、石棉、钢铁纤维等。
(2)难燃性:聚氯乙烯,聚丙烯腈等(3)可燃性:羊毛,蚕丝,涤纶、尼龙等(4)易燃性:纤维素纤维(如棉、黏胶等),硝化纤维素高性能耐火耐燃纤维适用于防护服的制备,对于可燃或易燃的纤维织成的织物则需要进行阻燃整理。
阻燃整理是对纺织品进行某些化学处理,使其遇火不易燃烧,或一燃即熄的处理方式。
2.纺织品的阻燃整理:纺织品的阻燃机理有以下几种:(1)覆盖论:某些阻燃剂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500℃),能在纤维表面形成覆盖层,而具有隔绝作用,除了阻碍氧气的供应外,还可以阻止可燃性气体向外扩散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
如硼砂-硼酸。
(2)气体论:阻燃剂在燃烧的温度下,分解出不燃性气体如CO2、HCl、H2O等,将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冲淡到能产生火焰的浓度以下。
(3)热论:观点一: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吸热变化如熔融和升华,从而有阻止燃烧蔓延的作用;观点二:阻燃剂能使纤维迅速散热,使织物达不到燃烧的温度;(4)催化脱水论:阻燃剂的存在,改变了纤维的热裂解机理,使纤维在裂解温度前而大量脱水或发生交联作用,使可燃性气体和挥发性液体的量大大减少,而使固体碳量大大增加,这样有焰燃烧就会得到抑制。
对应相应的阻燃机理,阻燃整理有三个途径:(1)竭燃法:阻燃剂与纤维素纤维以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使其在纤维中不溶解而获得耐久性阻燃效果。
(2)原液法:将阻燃剂直接加入到纺丝液中。
(3)共聚法:将阻燃剂加入到聚合物链段中,使织物具有耐洗、耐漂、耐汗渍等合格牢度,并不致被皮肤吸收。
印染厂主要采用第一种方法。
3.纺织品阻燃性能的测试纺织品的阻燃性测试有以下几种:(1)织物燃烧性能试验:分为垂直、水平、45度燃烧测试法。
纺织品的抗火性能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火性能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1d5dc6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c.png)
纺织品的抗火性能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纺织品无处不在。
从我们身上穿着的衣物到家居装饰中的窗帘、地毯,再到工业领域中的防护装备和运输工具内饰,纺织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纺织品大多为有机材料,具有易燃的特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会迅速燃烧并蔓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研究纺织品的抗火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纺织品燃烧的原理要了解纺织品的抗火性能,首先需要明白纺织品燃烧的原理。
纺织品的燃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加热阶段:当纺织品受到外部热源的作用时,温度逐渐升高,水分蒸发,纤维开始软化。
2、热分解阶段: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纤维中的大分子发生热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液体和固体残留物。
3、着火阶段:当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并在足够的温度和火源作用下,就会发生着火。
4、燃烧传播阶段:一旦着火,火焰会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方式向周围的纺织品传播,使燃烧范围不断扩大。
不同种类的纺织品由于其纤维成分、组织结构和添加剂的不同,燃烧特性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天然纤维如棉、麻等相对容易燃烧,而合成纤维如聚酯、尼龙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较好的抗火性能。
二、影响纺织品抗火性能的因素1、纤维成分纤维的化学结构和组成是影响纺织品抗火性能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含有芳香族结构或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纤维,如芳纶、聚苯并咪唑等,具有较好的抗火性能。
而纤维素纤维如棉、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容易燃烧。
2、织物组织结构织物的组织结构也会对其抗火性能产生影响。
紧密的组织结构可以减少空气的渗透,降低氧气供应,从而减缓燃烧速度。
相反,疏松的组织结构则容易使火焰迅速传播。
3、添加剂为了提高纺织品的抗火性能,常常会添加各种阻燃剂。
阻燃剂可以通过吸热、覆盖、稀释氧气、终止燃烧链反应等方式发挥作用。
常见的阻燃剂有无机阻燃剂(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和有机阻燃剂(如溴系、磷系阻燃剂等)。
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和防火性能
![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和防火性能](https://img.taocdn.com/s3/m/c408f6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e.png)
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和防火性能引言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和防火性能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安全性的日益关注,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和防火性能,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参考。
一、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高阻燃性纺织面料是指在受到火源照射或暴露在火灾环境中时能抵御火焰的进一步蔓延,降低火灾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损失的一种特殊面料。
它具有阻燃性能和防火性能,可以作为防护服、防火窗帘、消防救援装备等方面的材料。
1.2 分类根据纺织面料的原材料和处理工艺,高阻燃性纺织面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高阻燃棉纺织面料:采用阻燃剂处理的棉纺织面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柔软性。
- 高阻燃涤纶纺织面料:采用阻燃剂处理的涤纶纺织面料,具有较高的阻燃性能和耐热性。
- 高阻燃维纶纺织面料:采用阻燃剂处理的维纶纺织面料,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耐化学药品的性能。
二、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制造工艺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制造工艺对于其防火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主要的制造工艺。
2.1 纤维选材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是制造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首要任务。
常用的纤维材料包括棉、涤纶、维纶等。
这些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和阻燃性能,能够满足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特殊要求。
2.2 阻燃处理阻燃处理是制造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阻燃剂包括单一阻燃剂和复合阻燃剂。
阻燃剂可以通过溶液浴、喷涂、浸渍等多种方式加入到纤维材料中,使纤维具有一定的阻燃性能。
2.3 纺织加工纺织加工是将阻燃纤维材料加工成面料的过程,包括纺纱和织造两个环节。
纺纱是将纤维材料进行纺织加工,制成粗纱;织造是将粗纱经过织机织造成纺织面料。
在纺织加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纤维的阻燃性能和强度,确保面料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2.4 加工后处理加工后处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阻燃性纺织面料的防火性能和性能稳定性。
纺织品阻燃机理简述
![纺织品阻燃机理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9c6845f01dc281e53af05f.png)
纺织品阻燃机理简述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工业的进步,纺织品种类不断增多,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延伸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纺织品材料一般都易燃或可燃,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因此研究纺织品的阻燃机理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所谓“阻燃”,并非阻燃整理后的纺织品在接触火源时不会燃烧,而是使织物在火中尽可能降低其可燃性,减缓蔓延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燃烧,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续燃或阴燃。
1.纤维材料的燃烧与阻燃原理:合成纤维的燃烧是材料和高温热源接触,吸收热量后发生热解反应,热解反应生成易燃气体,易燃气体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被纤维吸收后,又促进了纤维继续热解和进一步燃烧,形成一个循环。
对此人们提出了阻燃的基本原理:减少(或者基本没有)热分解气体的生成,阻碍气相燃烧的基本反应,吸收燃烧区域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等。
2.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纤维用阻燃剂有:铝镁氢氧化物、含硼化合物、卤硼化合物、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等。
不同阻燃剂的阻燃机理有很大的区别。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覆盖机理在可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剂在高温下可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或稳定泡沫覆盖层以隔热、隔绝空气,起到阻止热传递、减少可燃性气体释放和隔绝氧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
阻燃剂形成隔离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阻燃剂降解产物促进纤维表面脱水炭化,进而形成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炭化层,炭化层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裂解,还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
含磷阻燃剂对含氧聚合物的阻燃作用即是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
二是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分解成不挥发的玻璃状物质包覆在聚合物表面起隔离膜的作用,硼系和卤化磷类阻燃剂具有类似特征。
2.2不燃性气体窒息机理阻燃剂受热分解出现不燃性气体,将纤维燃烧分解出来的可燃性气体浓度冲淡到能产生火焰浓度以下,同时稀释燃烧区内的氧浓度,阻止燃烧继续进行,又由于气体的生成和热对流带走了一部分热,从而达到阻燃作用。
纺织品的防火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防火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cb86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9.png)
纺织品的防火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防火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纺织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其易燃性,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对纺织品的防火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纺织品的防火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改进纺织品的防火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二、纺织品的易燃特性1. 火灾事故中纺织品引发火势蔓延迅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一旦着火的纺织品很快蔓延开来,并迅速引起整个场所起火。
这是因为许多常见的纤维材料如棉花、麻、丝等都具有较高易燃性。
2. 火灾事故中毒烟产生量大除了易燃特性外,许多纤维材料在着火时还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
这些毒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增加火灾事故的危险程度。
三、纺织品防火技术的研究进展1. 纺织品阻燃剂的应用纺织品阻燃剂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纺织品防火技术。
它可以通过改变纤维材料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从而降低其易燃性。
2. 纳米材料在纺织品防火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将纳米材料引入到纺织品防火中。
通过在纤维表面涂覆一层具有抗高温和隔离氧气功能的纳米材料,可以有效提升纤维材料对火灾扩散和蔓延的抵抗能力。
3. 纤维结构改进除了引入新型材料外,改变传统纤维结构也是提高纺织品防火性能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棉花等易燃纤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阻燃纤维,可以显著提高纺织品的防火性能。
四、纺织品防火性能测试方法1. 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通过对纺织品样品进行燃烧实验,可以评估其在火灾中的燃烧特性。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垂直燃烧试验、水平燃烧试验和氧指数测定等。
2. 纤维材料阻隔气体和毒气的性能测试通过对纤维材料进行毒气释放实验,可以评估其在着火时产生有害物质的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纤维材料进行气体渗透实验,评估其对有害气体扩散的阻隔效果。
五、影响纺织品防火性能的因素1. 纤维材料本身特性不同类型的纤维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因此其防火性能也会有所差异。
纺织品的防火性能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防火性能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a12a2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4.png)
纺织品的防火性能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床上用品到窗帘、沙发面料等。
然而,这些与我们密切接触的纺织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成为火灾的隐患。
因此,对纺织品防火性能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纺织品为何容易引发火灾呢?首先,许多纺织品的原材料本身就具有可燃性。
比如常见的棉、麻、羊毛等天然纤维,以及聚酯纤维、锦纶等化学纤维,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都可能燃烧。
其次,纺织品通常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与空气充分接触,这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再者,一些纺织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添加各种助剂,这些助剂也可能增加其可燃性。
为了提高纺织品的防火性能,研究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对纺织品进行化学处理。
通过在纤维或织物表面施加防火剂,可以改变其燃烧特性。
防火剂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有的可以在燃烧时形成隔热层,阻止热量传递;有的能够捕捉自由基,中断燃烧反应;还有的可以促进碳化,减少可燃气体的生成。
另一种方法是对纺织品进行结构设计。
例如,采用紧密的织物组织结构可以减少空气的渗透,从而降低燃烧速度。
或者使用多层复合结构,将防火性能好的材料与普通纺织品结合,提高整体的防火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领域对纺织品防火性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在消防领域,消防员的防护服需要具备极高的防火性能,能够在高温火焰中长时间保护消防员的身体免受伤害。
这种防护服通常采用特殊的防火纤维和多层复合结构,并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认证。
在建筑领域,窗帘、地毯等纺织品也需要满足一定的防火标准。
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如商场、酒店、医院等,防火性能不合格的纺织品可能会导致火灾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航空航天领域,纺织品的防火性能更是至关重要。
飞机内部的座椅面料、地毯等不仅要防火,还要重量轻、耐磨损。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开发新型的防火材料和技术,以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特殊需求。
然而,提高纺织品的防火性能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纺织品的引燃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引燃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fe19f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5.png)
纺织品的引燃性能研究引言纺织品的引燃性能研究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品的燃烧能否迅速蔓延是衡量其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纺织品的引燃性能,揭示纺织品的燃烧机理,并探索提高其燃烧安全性的方法,是当前纺织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纺织品的引燃机理1. 纺织品的燃烧过程纺织品在燃烧过程中主要经历着干燥、热分解、燃烧三个阶段。
在干燥阶段,纺织品内的水分被蒸发,表面形成炭化层;在热分解阶段,纤维材料开始分解并生成燃气;在燃烧阶段,燃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火焰、烟雾等。
2. 纺织品的引燃特性纺织品的引燃特性主要包括引燃延迟时间、火焰扩散速度、烟雾生成量等指标。
引燃延迟时间是指纺织品受热后到开始燃烧所需的时间;火焰扩散速度是指火焰在表面或纺织品内的传播速度;烟雾生成量是指纺织品燃烧产生的烟雾的多少。
二、纺织品的引燃性能评价方法1. 极限氧指数(LOI)极限氧指数(Limiting Oxygen Index, LOI)是评价材料燃烧性能的一种重要指标。
LOI值越高,表示材料的燃烧性能越好,即在空气中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越高。
2. 热释放速率(HRR)热释放速率是评价材料燃烧过程中火焰扩散的速度和热能释放的量的指标。
热释放速率曲线可以通过热释放速率仪(HRR)得到,可以用来分析材料的燃烧特性。
3. 热分解性能分析纺织品的热分解性能可以通过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Calorimetry, DSC)等仪器得到。
热分解性能分析可以揭示纺织品的热稳定性以及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热能的特点,为纺织品的燃烧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三、提高纺织品的燃烧安全性方法1. 添加阻燃剂阻燃剂是一种能够降低材料燃烧性能的添加剂,通过在纺织品中添加阻燃剂可以降低其燃烧速度和烟雾生成量。
2. 改变纺织品的结构通过改变纺织品的结构,如增加纺丝密度、改变纤维形状等,可以减少纺织品的引燃时间和火焰扩散速度,提高其燃烧安全性。
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97937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2.png)
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摘要:纺织品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一些特殊行业中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其易燃性,纺织品在火灾事故中往往成为重要的火源之一。
因此,对纺织品的阻燃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综述阻燃纺织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纺织品燃烧机理、阻燃机理以及阻燃剂的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对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纺织品、阻燃性能、燃烧机理、阻燃机理、阻燃剂1. 引言纺织品是一种由天然或合成纤维组成的产品,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然而,纺织品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研究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并提高其阻燃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纺织品燃烧机理纺织品燃烧的机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热失重阶段、烟雾产生阶段和炭化阶段。
燃烧前,纺织品中的可燃物质在高温下发生热失重,导致纺织品质量减少。
烟雾产生阶段是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的阶段。
炭化阶段是纺织品在高温下持续燃烧,形成残留物。
3. 纺织品的阻燃机理纺织品的阻燃机理可以分为化学干扰、物理隔离和吸热三种方式。
化学干扰是通过引入阻燃剂来干扰纺织品的燃烧过程,改变其燃烧特性。
物理隔离是通过增加纺织品的密度和厚度,阻止火焰的传播。
吸热是纺织品在燃烧过程中吸收热量,减缓火焰的扩展速度。
4. 阻燃剂的作用机制阻燃剂是一种可以抑制纺织品燃烧的化学物质。
阻燃剂主要通过引入稳定自由基的物质和增加炭化产物等方式发挥作用。
稳定自由基的物质可以延缓发生自由基链反应的速率,从而减缓燃烧速度。
炭化产物可以减少可燃物质的含量,降低纺织品的燃烧性能。
5. 阻燃纺织品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阻燃纺织品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阻燃材料的选择、阻燃机理的研究、阻燃性能的评价等方面。
其中,阻燃剂的研究是阻燃纺织品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阻燃剂,并将其应用于纺织品中。
简述纺织品的燃烧过程及各阶段使其停止燃烧的方法
![简述纺织品的燃烧过程及各阶段使其停止燃烧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13c58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7.png)
简述纺织品的燃烧过程及各阶段使其停止燃烧的方法一、纺织品的燃烧过程纺织品在遭受火源的热量时,会发生燃烧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其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阶段、明火阶段和余温阶段。
1. 引燃阶段在这个阶段,纺织品表面受到高温刺激后,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少量的气体和蒸汽。
这些气体和蒸汽会聚集在纤维表面形成一个可燃性混合物。
当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点燃。
2. 明火阶段在明火阶段,混合物点燃后迅速扩散,并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蒸汽。
同时,在高温下,纤维分子也开始断裂并释放出更多的可燃气体。
这些气体进一步加速了火焰的传播速度,并且产生了更多的光能和热能。
3. 余温阶段当明火消失后,余温阶段开始。
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明火已经消失了,但是仍然会有一些纤维在高温下分解,产生可燃气体。
这些气体会在空气中燃烧,不过由于火焰已经消失,所以不再产生明火。
二、使纺织品停止燃烧的方法为了防止纺织品的火灾事故,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其停止燃烧。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见的方法:1. 喷洒灭火剂喷洒灭火剂是最常见的灭火方法之一。
这些灭火剂可以抑制可燃物质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常用的喷洒灭火剂包括干粉、泡沫和二氧化碳等。
2. 利用水进行冷却在纺织品着火时,可以利用水进行冷却。
水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并且将纤维表面降温,从而抑制化学反应和延缓明火阶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水进行冷却时要避免过度使用,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3. 利用隔离带切断传播途径为了防止纺织品火灾的扩散,可以利用隔离带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带可以是水幕、防火墙或者其他物理障碍,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焰和烟气的扩散。
4. 利用消防器材进行灭火消防器材包括消防栓、水枪、灭火器等,可以在纺织品着火时进行灭火。
这些消防器材能够喷洒大量的水或者灭火剂,从而迅速抑制化学反应和明火阶段。
5. 采用阻燃材料为了降低纺织品着火的风险,可以采用一些阻燃材料。
这些材料能够在遭受高温时自动产生一层保护层,从而延缓化学反应和明火阶段的发生。
纺织品的阻燃性
![纺织品的阻燃性](https://img.taocdn.com/s3/m/fa2a70d56f1aff00bed51e43.png)
可燃
难燃
LOI>35
不燃
三、织物阻燃机理 目前对纤维素的阻燃机理主要有四种理论: 覆盖论:形成隔绝作用的覆盖层 气体论:一种说法是阻燃剂分解出不燃性气体; 另一种是阻燃剂阻止反应的进行 热论:一种说法是阻燃剂高温时吸热,阻止燃烧; 另一种是纤维迅速散热使达不到燃烧温度 催化脱水论:主要指改变纤维的热裂解过程
常用含磷阻燃剂与含氮阻燃剂混合作为阻燃
剂。
五、涂层整理
涂层整理是在织物表面单面或双面均匀地涂
布一层或多层高分子化合物等涂层剂,使织 物正反面能产生不同功能的一种表面整理技 术。
第二节
纤维的熔孔性
1. 定义:纤维及制品上为热体所溅时被熔成孔 洞。
抗熔性:抵抗熔孔现象的性能。
涤纶、锦纶熔融所需的热量较少; 涤纶、锦纶的导热系数比棉、粘、羊毛大。
(1)可燃性指标:(表示纤维容不容易燃烧)
点燃温度;发火点
点燃温度或发火点越低,纤维越容易燃烧。
(2)耐燃性指标(表示纤维经不经得起燃烧)
极限氧指数(LOI):试样在氧气和氮气的
混合气中,维持完全燃烧状态所需的最低 氧气体积分数。
一般认为:LOI<20
易燃
20<LOI<26
26<LOI<34
2. 合成纤维易产生熔孔现象的原因
3.影响熔孔性的因素主要有:
(1)热体温度 (2)热体作用时间 (3)热体热量 (4)纤维性能(可熔,导热,比热,吸湿等)。
4.改善织物抗熔性的方法 合纤与天然纤维混纺; 制造包芯纱(芯用锦纶、涤纶,外层用棉)。
5. 测量方法 1) 落球法:一定温度、重量大小的钢(或 玻璃)球在布上形成孔洞所需时间。 2) 烫法:用热体(金属棒、玻璃棒、纸烟 等)接触试样一定时间,观察熔融状态。
2阻燃纺织品
![2阻燃纺织品](https://img.taocdn.com/s3/m/a218b48284868762caaed569.png)
主要适用于纤维素纤维
(1)目的: 本质是减少可燃性气体。改变基质的热分解历程, 使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量显著减少,促使形成焦炭、水 和二氧化碳,减少可燃性气体CO、C2H4、C2H6。
(2)如何达成目的?
A 脱水作用: 阻燃剂在高温下分解产生脱水剂,使纤维脱水炭化,减少可燃 性气体,降低可燃性。 如: 纤维素纤维用含P阻燃剂进行阻燃。
E.有毒气体毒性测定
(1)危害性:CO是引起火灾死亡的主要因素,CO与血红蛋白Hb反应, 产生羰基化血红蛋白COHb。 CO+HbO2(血液携氧)←→COHb+O2。 例: 100ppm的CO将产生10-15%COHb,轻度中毒,头昏。 (2)测定方法:在管状燃烧室使样品产生775K~875K,放入老鼠, 30min后测其COHb。
(2)分子结构
(3)分子中含共轭双键、芳环、杂环,则燃烧性降低。 通常在大分子链中引入共轭双键、芳环、杂环,以提高聚合物的 耐热性。
另外,燃烧性与材料的炭化倾向、织物的结构与重量、环境因素 等有关。
三、阻燃的概念及其表征
1.概念 阻燃是指降低材料在火焰中的可燃性,防止火焰蔓延以 达到防火焰或防阴燃的效果。
B.地毯试验法
试样:9inch×9inch(23×23cm)
实验:试样放在一定温度下,在试样中心放一定大小的乌洛托品剂,用
火源点燃片剂,试样随之燃烧,待火焰熄灭后,测定火焰熄灭后测量 火焰熄灭处到片剂中心的最大距离。若八块试样中有七块不超过1英寸
为合格。
C.极限氧指数(LOI)法
仪器:氧指数测定仪 将样品放在U形容器中,然后将不同比例的N2和O2的混合气体以 30~110㎜/s的流速在1~2min内向上通入玻璃圆筒内。在混合气体流 入的同时,点燃样品的顶部,测定正好使样品保持燃烧的氧气浓度。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三篇)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40d9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7.png)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火灾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难,往往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在火灾的起因中,与纺织品有关的情况比较常见。
纺织品因其特殊的材质和特性,容易引发火灾。
本文将从纺织品的燃烧特性、纺织品的制作工艺以及人们对纺织品的不正确使用等方面分析火灾与纺织品的关系。
首先,纺织品的燃烧特性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纺织品通常是由纤维和纤维复合物构成的,这些材料在受到高温时,往往会出现燃烧的现象。
煤、木、石油等常见燃料也含有纤维组织,因此纺织品在火源附近很容易燃烧。
同时,纺织品的燃烧产物往往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有毒气体、一氧化碳等,这些产物不仅对人体有害,还可能导致火势扩大。
其次,纺织品的制作工艺也与火灾的发生密切相关。
纺织品的制作通常需要通过高温进行加工,例如煮沸、熨烫、漂白等。
这些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设备出现故障,很容易引发火灾。
此外,纺织品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化学品,如染料、助剂等也具有一定的火灾风险。
如果储存和使用这些化学品时不当,也可能发生火灾。
再次,人们对纺织品使用的不正确也是火灾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纺织品的火灾风险,例如没有注意到火源附近有易燃的纺织品,或者没有正确地清理纺织品上的火源。
此外,一些人对纺织品的清洗和晾晒也不重视,例如在使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时没有注意到火灾风险,或者将湿透的衣物挂在易燃的空间中晾晒。
为了减少火灾与纺织品的相关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需要提高公众的火灾意识,加强火灾安全教育,让大家了解纺织品的火灾风险和正确使用方法。
其次,需要加强纺织品的生产质量控制,确保纺织品在制造过程中不存在火灾隐患。
同时,应加强纺织品的火灾安全检查,对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纺织品进行淘汰和监管。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纺织品的使用和保养指导,让大家了解纺织品的火灾风险和使用方法。
总之,火灾与纺织品的关系主要源于纺织品的燃烧特性、制作工艺和人们对纺织品的不正确使用等因素。
织物阻燃性能
![织物阻燃性能](https://img.taocdn.com/s3/m/f13cbec90c22590102029d43.png)
1、阻燃性能的概念阻燃纺织品是指在接触火焰或炽热物体后,能防止本身被点燃或可减缓并终止燃烧的劳动防护织物,适用于在明火、散发火花或熔融金属附近操作,或在有易燃、易爆物质、有着火危险的环境中作业。
2、阻燃性能的分类阻燃织物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获得:一种是对纺织品进行化学改性或阻燃后处理,该方法成本低,但阻燃性一般随着使用年限和洗涤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或消失。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生产阻燃纤维或用耐高温阻燃纤维制成的织物,具有永久阻燃性。
高性能阻燃纤维主要有Kevlar、PBI、Nomex、芳砜纶、酚醛纤维、三聚氰胺纤维等。
3、阻燃整理方法阻燃整理主要是在纺织品的后整理加工过程中对织物进行处理,从而使织物具有阻燃性能。
织物阻燃整理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开发新产品。
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其加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浸轧焙烘法,该方法是阻燃整理方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工艺流程为:浸轧→预烘→焙烘→后处理。
浸轧液中含有阻燃剂,一般适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的阻燃整理。
(2)浸渍烘燥法,工艺流程为:浸渍→干燥→后处理。
它是将织物放在阻燃液中浸渍一定时间,取出烘干即可,阻燃效果多是不耐久的;有时阻燃整理可与染色工艺同浴进行。
(3)涂层法,它是将阻燃剂混入树脂内进行加工。
根据机械设备的不同分刮刀涂层法、浇铸涂层法和压延涂层法。
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刮刀涂层法:将混有阻燃剂的浆料用刮刀直接涂布在织物上。
阻燃剂大多先制成溶液或乳液后应用。
浇铸涂层法:将高聚物浇铸膜加压附着在织物上。
适用于阻燃剂含量高的大型帷幕和土木工程用品。
压延涂层法:将高聚物在压延机上制成薄膜,再与织物贴合,一般采用聚氯乙烯树脂、聚偏氯乙烯树脂及这类树脂的共聚物与阻燃剂的混合物,主要应用于工程帐幕的阻燃整理。
(4)有机溶剂法,用有机物将阻燃剂溶解,然后进行阻燃整理。
它能使整理时间缩短,但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溶剂的毒性和燃烧性。
(5)喷雾法,凡不能用普通设备加工的厚幕布、大型地毯等商品,都可在最后一道工序做喷雾法的阻燃整理。
纺织品阻燃机理
![纺织品阻燃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04ffa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7.png)
纺织品阻燃机理说到“阻燃”,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可能是那种在火灾现场永远不怕火的超级布料。
纺织品的阻燃机理背后可不简单,真的好像给布料装上了“防火盾牌”。
不过别急,今天咱们就轻松聊聊,带你揭开这些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阻燃?阻燃其实就像给衣服加个“防火墙”。
它的核心就是让织物在火源接触时,能尽量延缓燃烧的速度,甚至让火苗自己扑灭。
想象一下,当你的衣服不小心接触到火源,立刻没有了燃烧的条件,火焰像看到猫头鹰一样吓得飞快消失。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神奇?其实阻燃并不是让织物永远不着火,而是让它的燃烧速度变得超慢,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二、阻燃的基本原理1.化学反应:最常见的阻燃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很多阻燃剂其实就像是“忍者”一样,悄悄渗透进布料纤维里,一旦火源来临,它们会立刻发挥作用。
怎么做呢?它们会分解出一些化学物质,像是二氧化碳或者水蒸气。
这些物质能够稀释周围的氧气,把火源“断供”,让火苗无从蔓延。
2.物理作用:阻燃不仅仅是化学反应,物理作用也很关键。
许多阻燃布料中都添加了一些特别的涂层或者处理方式,比如无机物、矿物质等。
这些物质能在高温下形成一层薄薄的炭化层,就像一层“天然屏障”一样,隔绝了氧气,进一步降低了火焰的蔓延速度。
就像吃火锅时,锅底的那层焦炭一样,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它可是阻止火焰继续往上窜的重要角色。
3.热分解:有些阻燃布料是通过热分解的方式来抗火的。
这种布料通常会在高温下释放出一些气体,起到“灭火器”的作用。
当火源遇到这些气体时,火焰的温度会瞬间下降,火势也就慢慢扑灭了。
说白了,就是布料通过“自己爆炸”来阻止外面的火势蔓延,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爆炸性呢?三、阻燃布料的实际应用1.消防员装备:说到阻燃,消防员的装备必须提一提。
消防员穿的衣服,基本都离不开阻燃技术。
因为火场环境恶劣,温度极高,普通衣物根本无法应对。
通过特殊的阻燃纤维和涂层,消防员的服装可以确保在扑救火灾时,不会因衣服燃烧而受到二次伤害。
现代纺织品的阻燃体系及测试方法
![现代纺织品的阻燃体系及测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988db9fd0a79563c1e7258.png)
现代纺织品的阻燃体系及测试方法2l世纪初世界人口达到63亿。
工业国家每年有七八百万次火灾登记在案,火灾中死亡人数达七八万人,更有50~80万人被烧伤。
这些国家因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其社会生产总值的1%,其中三分之一是直接火灾损失,三分之二则用于防火灾措施。
如图1所示,火灾中死亡人数大部分发生于住所、建筑物和交通车辆中。
死亡原因分别是由于燃烧气体(占50%)、着火燃烧(占25%)、燃烧气体再加着火燃烧(占20%)及其他不明原因(5%)。
有毒的燃烧气体是由于塑料、纺织物、木材和纸张等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
在超过80%的情况中造成死亡的原因是一氧化碳,它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这就能说明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发觉得太迟,因而往往就导致最终的死亡。
除一氧化碳外还有含氮类可燃物(聚酰胺、羊毛、皮革、聚氨酯)也会形成一种反应产物:很毒的氢氰酸。
又如PVC类塑料在燃烧中则会产生腐蚀性和伤害性的气体,例如盐酸(HC1气体)。
1 燃烧如何产生燃烧首先是由火源引起,它使可燃物着火。
火势扩大时对周围环境加热,这样就会产生出可燃气体,于是在燃烧中释放的物质就会点燃这些可燃气体,引起火焰闪燃(图2)。
这一阶段形成充分燃烧,达到1 200%的高温。
在燃烧物烧完后,火就熄灭。
对燃烧的影响因素可用Emmons等人提出的“火焰三角关系”来描述(图3)。
燃烧开始时可燃物与空气互相混合,形成燃烧就产生了热量。
如果将其中的一个影响参数从火源区除去,即断开空气通路,隔离可燃物或阻断热量的传递,那么火就会熄灭。
这一原理应用于灭火的过程中,也是多种阻燃剂的作用原理。
2 燃烧过程燃烧过程主要取决于下列诸因素:一可燃性:可燃性常用LOI值(限氧指数)以百分比形式来表示。
LOI值给出空气中含氧的百分比达到多大时才能使可燃物点火燃烧,也就是说,LOI值越低,该物料越易点燃。
例如聚丙烯腈系纤维的LOI值为18,就很易燃烧;而芳纶(Nomex)的LO1值为28,就被列入难燃材料。
阻燃纺织品如何阻燃
![阻燃纺织品如何阻燃](https://img.taocdn.com/s3/m/579ff8db1711cc7930b71629.png)
检测实验站・TESTING EXPERIMENT STATION■生态纺织品甲醛测试■阻燃服热防护测试■防火性能测试阻燃纺织品如何阻燃□陈蕾邓红霞夕廿织材料按其阻燃性大致可分为刃J易燃、可燃、难燃三种,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纺织品,绝大部分是由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及合成纤维加工而成,都是属于易燃或可燃的范围。
据大量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火灾绝大多数是由于室内装饰织物、床上用品等纺织品引发的。
因此,纺织制品的阻燃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阻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阻燃性纺织品是指经过处理后具有良好的阻燃性的纺织品。
但这并不是说织物遇火时不会燃烧,而是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燃烧速度,或离开火源后能迅速停止燃烧。
根据产品的最终使用用途,纺织品标准中包括服用纺织品、窗帘幕布类纺织品、地毯家具类纺织品、建筑用纺织品、汽车内饰用纺织品等。
那么,阻燃技术是什么?阻燃纺织品有什么特点?海关实验室又是用什么方法来检测阻燃性能呢?下面,请跟随无锡海关国家级生态纺织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一起揭开这些奥秘。
阻燃技术的发展概况公元前83年,克劳迪亚斯(Claudius)年鉴中记载,古希腊利用铁和铝的硫酸复盐技术处理木制的碉堡,提高碉堡的阻燃性,这也许是阻燃技术的首次应用。
1735年,怀尔德(Wyld)发明了明矶、硼砂、硫酸亚铁等成分配制成用于纤维素、纺织品和纸浆的阻燃专利,这是第一个阻燃剂的专利。
1820年,盖•吕萨克(Gay-Lussac)对纺织品的阻燃系统进行研究,利用磷酸铁、氯化铁、硼砂等无机物配制成适用于纤维素的阻燃剂,并成功地在巴黎剧院的幕布上进行了阻燃处理。
1913年,珀金(W.H.Perkin)研究了绒布的阻燃技术。
他先将绒布在锡盐中浸渍,再用硫酸铁溶液处理,水洗干燥,使氧化锡阻燃剂渗入绒布的纤维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60~70年代,纺织品阻燃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天然纤维织物的阻燃技术已投入使用。
阻燃
![阻燃](https://img.taocdn.com/s3/m/875c8b1490c69ec3d5bb75f7.png)
DSC spectra of pure cotton (A) and flame-retardant cotton (B)
GC-MS
气相色谱的流动相为惰性气体,气-固色谱法中以表面积大且具 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当多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 柱后,由于吸附剂对每个组分的吸附力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 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也就不同。吸附力弱的组分容易被 解吸下来,最先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而吸附力最强的组分最 不容易被解吸下来,因此最后离开色谱柱。如此,各组分得以在 色谱柱中彼此分离,顺序进入检测器中被检测、记录下来。 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电荷- 质量比)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 质比的带正电荷的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 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和磁场使发生相反的 速度色散,将它们分别聚焦而得到质谱图,从而确定其质量。
A study of pyrolysis and pyrolysis products of flame-retardant cotton fabrics by DSC, TGA and PY–GC–MS
Enhancement in ame retardancy of cotton fabric by using surfactant-aided polymerization
纤维素纤维热裂解过程
表征方法
极限氧指数(limiting oxygen index) :在规定的实验
条件下,使材料恰好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氧氮混合气体中氧的 最低浓度,用LOI表示。
(LOI)=O2/(N2 + O2) ×100%
TG
热重分析指温度在程序控制时,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的技术
纺织品的阻燃性
![纺织品的阻燃性](https://img.taocdn.com/s3/m/0fe1d8d3580216fc710afd4f.png)
二、织物阻燃性的评价方法及指标 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易点燃性,即着火点的高低,表示织物起 火的难易;
燃烧性能:即在特定条件下,沿着样品燃 烧的速率。
阻燃纤维:不燃纤维和难燃纤维 非阻燃纤维:可燃纤维和易燃纤维
通常将织物样品按规定的方法与火焰接触一定时 间,然后测定移去火焰后,织物发生剩余的有焰 (续燃)和无焰(阴燃)燃烧的时间及被损坏的 程度。续燃时间、阴燃时间越短,表示该织物的 阻燃性能越好。
4.改善织物抗熔性的方法
合纤与天然纤维混纺;
制造包芯纱(芯用锦纶、涤纶,外层用棉)。
5. 测量方法 1) 落球法:一定温度、重量大小的钢(或 玻璃)球在布上形成孔洞所需时间。 2) 烫法:用热体(金属棒、玻璃棒、纸烟 等)接触试样一定时间,观察熔融状态8
谢谢
燃烧速率提高
3、阻燃整理原理
➢ 催化脱水论 ➢ 气相论 ➢ 覆盖论 ➢ 热论 ➢ 阻阴燃论 ➢ 协同阻燃效应
(1)催化脱水论
通过促进纤维的催化脱水炭化和交联,改变热分解 历程和分解产物的比例,减少热分解产物中可燃性 的气体和液体,增加难燃性固体炭的量来达到阻燃 效果的。
适用性
➢ 该理论主要适用于纤维素纤维。 ➢ 含磷阻燃剂的阻燃可根据此理论。
三、织物阻燃机理 目前对纤维素的阻燃机理主要有四种理论: 覆盖论:形成隔绝作用的覆盖层
气体论:一种说法是阻燃剂分解出不燃性气体; 另一种是阻燃剂阻止反应的进行
热论:一种说法是阻燃剂高温时吸热,阻止燃烧; 另一种是纤维迅速散热使达不到燃烧温度
催化脱水论:主要指改变纤维的热裂解过程
四、阻燃织物的加工 纺织材料的阻燃性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获得:
适用性 ➢ 硼衍生物的阻燃原理可利用覆盖论解释。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https://img.taocdn.com/s3/m/b6375ed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b.png)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火灾起因与纺织品相关的问题,在过去的历史中一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纺织品是很容易燃烧的物品,由于存在的火灾风险,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火灾起因与纺织品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预防火灾的方法。
首先,纺织品具有易燃的特性。
纺织品通常由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可以被点燃并迅速燃烧。
特别是一些合成纤维,如聚酯和聚酰胺等,具有较高的燃烧性。
当这些纤维接触到明火或高温物体时,它们很容易点燃,形成火灾。
其次,纺织品接触到火源容易引发火灾。
火源可以是明火、明火源周围的高温物体、电器设备的短路等。
如果纺织品接触到这些火源,火势可能会迅速蔓延,导致火灾发生。
同时,纺织品与可燃物质一起存放也容易引发火灾。
许多时候,纺织品被存放在与易燃材料接触的环境中,如纸张、木材等。
一旦纺织品发生火灾,它们可能会点燃周围的可燃物质,引起更严重的火灾事故。
此外,纺织品的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火灾风险。
在纤维处理、染色和整理等环节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增加火灾的风险。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是易燃的,如果操作不当或泄漏,可能导致火灾发生。
针对火灾起因与纺织品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火灾的发生。
首先,在使用纺织品时应选择质量较好的产品。
高质量的纺织品通常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可以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
其次,需要加强对纺织品的管理。
在存放纺织品时,应尽量避免与易燃物质接触,并保持通风良好的环境。
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应采取安全措施,确保其储存和操作安全,减少泄漏的风险。
此外,对于容易接触到火源的纺织品,如家庭中的窗帘和床上用品,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火灾的风险。
例如,选购具有阻燃性能的纺织品,定期清洁和保养纺织品,确保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最后,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应加强火灾预防宣传和安全教育。
提高公众对火灾起因与纺织品的认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和保管纺织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合理安排火灾逃生预案,提高整体社区的火灾安全性。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https://img.taocdn.com/s3/m/d6b92e2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7.png)
火灾起因多与纺织品有关火灾是指大面积的火焰燃烧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纺织品是指一切经纱、线、布、绒、丝、棉、毛等纤维或纤维组合物加工制作而成的扁平、柔软的材料,它们具有较强的可燃性。
因此,火灾与纺织品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一方面,纺织品是最常见的可燃物之一。
绝大多数的纺织品都是由纤维制成的,这些纤维中许多都有较强的可燃性。
比如,棉、麻、丝等纤维都属于天然纤维,它们在高温环境下容易燃烧。
此外,由于纺织品通常以线、布等形式存在,其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被火势蔓延,导致火灾扩大。
另一方面,纺织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火灾风险。
首先,纺织品的制作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带有高温、高压的加工技术,比如纺纱、染色、印花等。
这些加工过程如果不注意安全措施,就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其次,在纺织品的使用过程中,如洗涤、熨烫、烘干等,也存在一定的火灾风险。
比如,如果使用不当或过热,熨斗、烘干机等电器设备可能引发火灾。
此外,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明火、火源或者高温物体,如烛台、炉灶等,如果不小心将火源接触到纺织品上,也容易引发火灾。
纺织品火灾事故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纺织品火灾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首先,要提高纺织品的抗火性能。
在纺织品的生产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不易燃、难燃的纤维材料,并采用一些阻燃、耐火的加工技术。
同时,在纺织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火灾事故的隐患,并采取一些防火措施,如设置阻燃剂、防火涂料等。
其次,要提高纺织品的安全性能。
在纺织品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规范,避免接触明火、火源或者高温物体。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纺织品使用者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防火意识和能力。
比如,应该告诉他们不要在床上吸烟、不要将熨斗等电器设备接触到纺织品上。
此外,要加强对纺织品火灾的监管和执法。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些防火标准和规范,对纺织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纺织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PC) 体系与化合物的浸轧或浸渍液 ,这些溶
液是水溶液形式的 。本文介绍 THPC 组成的乳
浊 液 , 详 见 W. A. Reeves 等 人 的 美 国 专 利
2810701 。表 1 列出这种浸轧体系的通常组成 。
表 1 THPC 乳浊液状阻燃剂组成
标号 1
组 分 由 THPC、羟甲基蜜胺树脂和尿素形成的不溶 性含磷热固性树脂固体 (次氮 —羟甲基 —磷树
带条阻燃测试结果显示了整理后织物上存在
缺陷 。
表 5 THPC 树脂整理液组成
标号
组 分
质量份额
1 THPC 2 三羟甲基蜜胺树脂 3 尿素 4 三乙醇胺 5 润湿剂 6水
16. 8 10. 1 10. 1 4. 0 1. 0 58. 0
2. 2. 2 示例 2 将示例 1 中 THPC 树脂整理后的织物样品
注 :1) 联邦规程 CCC2T2191b。
2) 织物在皂粉 1 % ,碳酸钠 0. 2 %的溶液中沸煮 3 h 。
3) 135 度与 180 度之间表现为阻燃性 。
处理后的棉织物在阻燃方面存在不足 ,但可在处
2 加有低分解点阻燃剂的 THPC
理时与低分解点阻燃剂一同使用从而使织物具有
很好的阻燃性 。这一工艺在 W. A. Reeves 的美国
10
6. 4 0~8
4
三2( 2 —乙 基 己 烷 ) 磷酸酯
10
7. 4 1~4
5 苯基二吗啉磷酸盐 6 磷酸铵 7 胺基磺酸铵 8 胺基磺酸 9 硫脲
6
2. 3 0~3
6
2. 5
0
6
2. 5 0~3
6
2. 5 0~2
6
2. 5 10~15
无 (织 物 上 只 有
10 THPC 树脂)
-
- 烧尽
注 :180 度角下做带条 (5″×0. 5″) 阻燃测试 ,用火柴在底
与大约 16 份的粉粒状不溶性树脂构成的乳液分 散相 ,这种乳液能够稳定 2 h 以上 。 1. 2. 3 示例 3
配方和配料与示例 1 中的相同 ,但使用表 2 所给出的组分 。在本示例中最终应用配方为 :在 水包油的溶液中加入约 12 份的粉末状不溶性树
测试结果列于表 4 。乳液体系比溶液体系有 更高的树脂接枝率与含磷量 ,从而使得织物具有 相当持久的阻燃性质 。经乳液体系处理的印花织 物随树脂接枝率的增高 ,织物硬度的增加相对小 一些 。整个数据表明 ,乳液体系明显优于溶液体 系。
描述以及测试结果见表 8 。
所述方法制得的聚三烯丙基磷酸酯 ,与 THPC 一
使用聚三烯丙基磷酸酯的结果与示例 2 中所 同以乳液形式应用到斜纹棉织物上 。聚三烯丙基
用其他低分解点阻燃剂结果相似 。所有整理过的 磷酸酯如示例 3 所述首先溶于甲醇2二氯乙烯混
布样都具有阻燃性 。
合溶剂中 ,然后再在 2 %聚乙烯醇水溶液中乳化 。
后1)
后2)
1. 67
1. 86
1. 40
1. 40
-
-
1. 14
124
1. 01
0. 96
-
-
带条阻燃 测试3) / 度
170 135
140 105
-
硬度 / 10 - 4 1b 经向 纬向
4. 8 5. 2 2. 8 33. 5
32. 4
3. 6 6. 2 2. 2 16. 8 12. 2 12. 4
对高的分解点 。接枝了 15 %树脂的 8 oz 斜纹棉 布在空气中加热到 315 ℃,60 s 后开始烧焦并且 没有明显的分解或炭化 。只有在 350 ℃以上持续 加热 40 s 才开始分解 。
具有低分解点的阻燃剂在低于 300 ℃下小于 30 s 发生分解并炭化 。除此之外 ,首选与 THPC 组合使用阻燃剂是上面倒数第 2 组所列出的物
进一步用低分解点阻燃剂处理 ,然后烘干 。 — 32 —
表 6 THPC 树脂整理后的织物测试结果
标号 1 2
3
参 数
树脂接枝率/ % 标准垂直燃烧测试1)
损毁长度/ in 带条阻燃测试2) 180 度角
160 度角
测试结果 16 3. 5
烧尽 烧尽
注 :1) 联邦规程 CCC2T2191b。 2) 5″×0. 5″长条用火柴在底部点燃 。
硬酯酸 油溶性长链醇磺酸盐 g. 水
2 制备不溶性含磷热固性树脂
试剂
示例中的质量份额
1
2
3
15 - 2. 4
9
9 7. 6
7
- 6. 4
3 2. 4 3
15 15 12
2
2
2
2
2
2
30 60 44. 7
a. THPC
180 180 180
b. 羟甲基蜜胺树脂 ,水溶性 69 69 69
c. 水
200 200 200
的各种浓度 。浸轧了 THPC 树脂的布样在 60 ℃
2004 年第 5 期 国外纺织技术 染整
干燥 15 min ,然后用加有 0. 1 %洗涤液的热水充 2. 2. 4 示例 4
分洗涤 ,再漂洗 ,最后烘干 。有关这些实验的其他
在本实验中 ,低分解点的阻燃剂 ,即用示例 3
质 ,即可聚合的烃基醇磷酸酯以及膦腈的中性烃
基醇聚脂 。
加有低分解点阻燃剂的 THPC 既可以溶液 形式又可以乳浊液形式用作浸轧液 。下面的例子
对这些应用方式作了说明 。
2. 2 配方 2. 2. 1 示例 1
8 oz 斜纹棉布浸轧表 5 所列组分的水溶液 , 携液 率 70 %。然 后 将 其 在 85 ℃下 烘 干 并 在 140 ℃下焙烘 5 min 。冷水洗后再热水洗 ,水中加 有 0. 1 %的洗涤剂 ,然后自然晾干 ,所测结果如表 6 所示 。
染整 国外纺织技术 总第 230 期
纺织品的易燃性与纺织品阻燃途径
刘丽雅 译
G.
P.
Nair
等著
彭治汉
校
1 THPC 乳浊型阻燃剂
1. 1 概述
在 COLOU RA GE 杂志上已发表的文献描述
了可赋予棉织物永久阻燃性能的四羟甲基氯化膦
对照样
5 ( THPC
0
— 30 —
程 ,这和常规的喷墨印花预处理工艺完全一样 ,不 同的仅仅是一些化学品用交联剂和催化剂取代而 已。
除了提高织物抗皱和耐久压烫性能 ,这项技 术还能使酸性染料油墨染棉和其他纤维素织物成 为可能 。用不同化学结构的整套油墨对织物印花 能够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 。同时 ,该技术也提供 了一种使用一套油墨解决纤维素/ 聚酰胺和纤维 素/ 蛋白质纤维混纺印花的便利方法 。
1. 4 阻燃处理 4 oz 的印花棉布和 8 oz 的斜纹棉布用作本研
究 。印花和斜纹棉布经上述成分的液体浸轧 ,带 液率分别约为 100 %和 70 %。浸轧后的织物在 90 ℃下烘干 4. 5 min ,140 ℃焙烘 5 min 。焙烘进 一步固化了可聚树脂 。印花和斜纹棉布用两种浸 轧体系处理 。
资料来源 :AA TCC Rev. ,2003 ,(3) ,29~31
2004 年第 5 期 国外纺织技术 染整
表 2 示例所用的成分
1. 3 水溶液配方
标号
组 分
1 用于制备热固性树脂水乳液 的物质
a. THPC b. 羟甲基蜜胺树脂 ,水溶性 c. 尿素 d. 三乙醇胺 e. 有机溶剂 (烃类溶剂) f . 乳化体系 :
氯乙基醚中 ,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催化剂使其发生 聚合 。当聚合物粘度增至从滴液管中滴落 4 ml 所 需时间为反应前溶液所需时间的 4 倍时反应结束。 先用石油醚萃取再除去溶剂后烘干 ,得到固体形式 的聚合物 、聚三烯丙基磷酸酯 。然后将聚合物溶于
体积比为 1∶1 的甲醇 、二氯乙烯混合液中 。 表 8 给出了浸轧液中所用聚三烯丙基磷酸酯
脂) 。 2 粉末状的不溶性含磷热固性树脂 3 与水不混溶的惰性有机液 4 乳化剂
THPC 用作乳浊液体系与通常的溶液体系不
同 。乳浊液体系优于传统的溶液体系 ,它对织物
有更高的树脂接枝率与含磷量 ,因此使织物具有
更好的永久阻燃性能 。 1. 2 乳浊液配方 1. 2. 1 示例 1
这种配方由单体次氮 —羟甲基 —磷树脂造型 反应体和悬浮的不溶性次氮 —羟甲基树脂构成 。
表 8 聚三烯丙基磷酸酯的应用条件以及阻燃测试结果
标号 1
布 样 样品 A
浸轧液中 聚三烯丙 基磷酸酯
/%
15. 3
携液率 续燃时间1) 损毁长度2)
/%
/s
/ in
36
0
3. 1
2 样品 B 13. 5
34
0
3. 4
3 样品 C 7. 7
30
0
3. 1
4 样品 D 4. 6
25
5~10
3. 4
表 7 详细列出了整理以及整理后织物的特性。
表 7 在 THPC 树脂整理过的织物上使用低分解点阻燃 剂的条件以及阻燃效果
标号 低分解点阻燃剂
1
二22 - 乙 基 己 烷 磷 酸氢酯
溶液 织物 续燃 / % 增重/ % 时间/ s
10
7. 6
0
三异 辛 基 硫 代 磷 酸
2酯
10
6. 0
0
3 磷酸三甲苯酯
脂。
表 4 阻燃处理样品测试结果
标 号
试 样
1 印花织物乳液处理 2 印花织物溶液处理 3 印花织物未处理 4 斜纹织物乳液处理 5 斜纹织物溶液处理 6 斜纹织物未处理
树脂接枝率 /%
26. 7 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