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2024咨询工程师: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2 分,共38 题,总分76 分)1、到2030年,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国土空间检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A、对B、错正确2、每座主变电所建设控制区宜为3000~4000平方米,长度宜为60~70米,宽度宜为50~60米。
A、对B、错正确3、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第一卷和第五卷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等方面的论述。
()A、对B、错正确4、地铁A、B、C三种车型,主要差异在车辆尺寸、定员和轴重三个方面。
A、对B、错正确5、合格的线网规划人员必须具备运营的基本知识。
()A、对B、错正确6、单轨系统分为跨坐式单轨系统和悬挂式单轨系统。
A、对B、错正确7、车站站台可以分为岛站台和侧站台两种,从客流的适用功能来看,侧站台更优于岛站台。
()A、对B、错正确8、四阶段法是目前国内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中最普遍采用的预测方法。
A、对B、错正确9、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A、对B、错正确10、资源共享必须以满足轨道交通本身的功能为前提,不能过分强调资源共享而忽视功能本身。
A、对B、错正确11、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层次的重点是速度的级配组合,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层次的重点是运量和速度的级配组合。
A、对B、错正确12、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是指城市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客运量占城市总客运量的比例。
A、对B、错正确13、出行分布一般采用重力模型进行预测。
()A、对B、错正确14、环线的作用之一是联络轨道交通平行线或放射线,通过客流转换,提高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一般网络中有了环线换乘系数会降低。
A、对B、错正确15、换乘站客流特征具有高集中性、多方向性、短时冲击性等。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
形成合力
通过集中资源和力量,单中心有助 于形成合力,推动组织向共同目标 前进。
避免内耗
单中心可以减少内部资源的消耗和 浪费,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必要 竞争和冲突。
03
单中心的不足
资源浪费
资源分配不均
在单中心模式下,资源往往集中 在某一中心,导致其他地区的资 源分配不均,造成浪费。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单中心城市模式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高度集中 在市中心,而多中心城市模式则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 化活动分散在多个中心。单中心城市模式存在着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而多中心城市模式则可以 分散这些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单中心和 多中心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对于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 方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VS
多中心社会治理
将社会问题分散到多个部门或机构进行协 同管理,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和资源,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但这 种治理模式需要良好的协调和管理,避免 资源重复配置和效率低下。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单中心研究
单中心研究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范围,能够集中资源进行深入 的研究,但可能存在研究结果不够全面的问题。
发展受限
缺乏创新
单中心模式容易使企业或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因为所有的资源和业务 都集中在一点,容易导致思维僵化。
难以拓展
单中心模式容易使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拓展受到限制,因为资源和业务的集中容 易导致瓶颈的出现。
04
多中心的优势
资源分散
减轻中心压力
多中心模式下,资源和服务能够 分散到不同的中心,减轻单一中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2
(1)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在20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的设想,1904年 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了《工业城市》一书。
——工业城市是一个假想的规划方案,它位于山林起伏的 河岸斜坡上,人口规模35000人。其选址考虑的是“靠近原料产 地或者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者便于交通”。
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 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 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5
(2)雅典宪章
——在柯布西埃影响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 1933年通过了《雅典宪章》,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 原则。
——中心边缘区:由中央商务区向四周延伸,往往由若干 扇面组合而成,商业地段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且高密度 住宅区距中央商务区较近,低密度住宅区分布在其间。
——中间带:具有混合型社会经济的特征,由高级单元住 宅区、中级单元住宅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并且高密度住 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劲,地密度住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5)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
1963年E.J.塔弗 (Taffe) 等人,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城市 地域理想结构模式。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试题
2019年城乡规划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表述正确是()。
A.城市是人类第一次大分工的产物B.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C.城市是“街”与“市”叠加的实体D.城市最早是增长的产物2.下列对城市和乡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限B.城乡联系包含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等C.城乡基本差异主要包括集聚规模、生产效率,职能、物质形态、文化观念等D.城乡联系模式的选择,不会因国家和地学的不同而不同3.下列关于城市演进的基本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多中心到单中心B.从平面延展到立体利用C.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态性空间D.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整合的单一空间4.城乡进化的阶段不包括()。
A.城乡一体化阶段B.郊区化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再城镇化阶段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镇化典型模式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B.商品短缺时期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C.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以分散家庭工业等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D.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6.下列关于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特征的表述,正确是()。
A.古罗马城市空间格局具有炫耀和享乐特征B.古典广场是中世纪城市的典型格局特征C.城市环路是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典型格局特征D.君主专制时期凯旋门和纪功柱是城市间的核心与焦点7.下列关于欧洲古典时期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古希腊城邦国家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放射状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B.希波丹姆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C.雅典城最为完整地体现了希波丹姆模式D.广场群是希波丹姆模式城市中市民集聚的空间和城市生活的核心8.下列关于现代城市规划形成基础的表述,错误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B.现代城市规划是在解决工业城市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C.公司城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D.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是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9.下列关于格迪斯学说的表述,错误的是()。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与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与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与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2023年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点题卷一
2023年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但集聚的要素(江南博哥)中不包含()。
A.空间B.建筑C.人D.信息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单选题]2.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规划思考,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
A.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关系B.合理地架构城市空间C.土地资源的配置D.促进区域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规划思考,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配置,目的是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环境影响,所以城市规划将在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各国规划师的广泛关注,C选项符合题意。
[单选题]3.在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优势区位应优先开发B.沿着交通轴线延伸发展C.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发展方向相呼应D.考虑城市有利的发展空间及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制约因素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要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
[单选题]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A.采掘业B.物流仓储业C.建筑业D.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为三种部类,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类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称为第三产业。
物流仓储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因此不属于第二产业。
[单选题]5.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下列受区域因素影响最大的是()。
A.城市性质与规模B.城市用地布局结构C.城市用地功能组织D.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
地理对称原理下的区域布局发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1172023.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人才流通速度加快,受交通发达程度变化、GDP 增长变化的影响,人才的分布也发生着变化[1]。
把握好地理分布格局,推动不同区域发展,能令城市的建设更加合理,居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目前,对城市布局发展的分析方法,包括生态、GIS 大数据、空间模型等多个视角[2-4]。
地理学对称原理是克里斯泰勒(Chris taller)在1966年对德国南部中心地进行研究时首次提出的[5]。
而我国学者叶大年,在2011年首次提出地理学的五条对称原理[6]:地质的对称决定自然地理的对称;自然地理的对称决定经济地理的对称;气候条件改变自然地理的对称;人类重大政治经济活动会影响地理对称性;对称或者对称的经济地理格局是一种合理的格局。
开创了中国城市化分布与地质地理特征关系研究之先河。
济南市位于中国东部,华北平原以南,北纬36°40′,东经117°00′。
作为从二线城市刚刚跃入一线城市的城市之一,济南市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一系列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正在着手进行(见表1),而在全面推进建设过程中易出现局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对济南市的区域布局发展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地理对称原理,结合济南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区域人口差异等因素,对济南市区域布局发展现状做出总结,并对济南市未来城市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济南市地理环境对称性济南市地形地貌呈东西对称的形式。
除黄河以北几乎为平原外,南部被大面积山林所覆盖,植被覆盖率极高。
钢城区与平阴县对称呼应,分别坐落在济南的摘要 关于区域布局发展的研究一直是区域规划的重要步骤。
研究基于叶大年提出的地理对称原理,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多个要素角度,对济南市的区域布局发展进行分析,展现了济南市现阶段的布局与发展状况,实现了对济南市区域布局成因的探索。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策略研究报告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策略研究报告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概述 (3)1.1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意义 (3)1.2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3)1.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3)第二章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分析 (4)2.1 城市公共交通需求预测 (4)2.2 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影响因素 (5)2.3 城市公共交通需求满足程度 (5)第三章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规划 (6)3.1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 (6)3.1.1 网络布局原则 (6)3.1.2 网络布局模式 (6)3.2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规划 (6)3.2.1 线路规划原则 (6)3.2.2 线路规划方法 (7)3.3 城市公共交通站点规划 (7)3.3.1 站点规划原则 (7)3.3.2 站点规划方法 (7)第四章城市公共交通车型选择与配置 (7)4.1 城市公共交通车型选择 (7)4.1.1 车型种类 (8)4.1.2 选择原则 (8)4.2 城市公共交通车型配置 (8)4.2.1 车辆数量配置 (8)4.2.2 车辆类型配置 (8)4.2.3 车辆运行时间配置 (8)4.3 车辆更新与维护 (8)4.3.1 车辆更新 (9)4.3.2 车辆维护 (9)4.3.3 维护管理 (9)第五章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9)5.1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模式 (9)5.2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时间规划 (9)5.3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管理 (10)第六章城市公共交通票价与补贴政策 (10)6.1 城市公共交通票价制定 (10)6.1.1 票价制定原则 (10)6.1.2 票价制定方法 (11)6.1.3 票价结构 (11)6.2 城市公共交通补贴政策 (11)6.2.1 补贴对象 (11)6.2.3 补贴规模 (11)6.3 票价与补贴政策的调整 (12)6.3.1 调整原则 (12)6.3.2 调整方法 (12)6.3.3 调整周期 (12)第七章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管理 (12)7.1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12)7.1.1 评价体系构成 (12)7.1.2 评价方法 (13)7.2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13)7.2.1 优化线路布局 (13)7.2.2 提高车辆运行效率 (13)7.2.3 改善服务质量 (13)7.2.4 保障安全功能 (13)7.3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满意度调查 (13)7.3.1 调查对象 (13)7.3.2 调查内容 (13)7.3.3 调查结果 (14)第八章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规划与管理 (14)8.1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布局 (14)8.1.1 布局原则 (14)8.1.2 布局方法 (15)8.2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 (15)8.2.1 建设内容 (15)8.2.2 管理措施 (15)8.3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维护与更新 (15)8.3.1 维护内容 (15)8.3.2 更新策略 (16)第九章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 (16)9.1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建设 (16)9.2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资源共享 (16)9.3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应用 (17)第十章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7)10.1 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 (17)10.2 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18)10.3 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生态环境 (18)第十一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案例分析 (19)11.1 国内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案例 (19)11.1.1 北京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案例 (19)11.1.2 上海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案例 (19)11.2 国外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案例 (19)11.2.1 纽约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案例 (19)11.2.2 伦敦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案例 (20)第十二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策略建议 (20)12.1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现状分析 (20)12.2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策略 (21)12.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政策建议 (21)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概述1.1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意义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居民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1、单项选择题德国经济史学家松巴特提出了(),强调连结城市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的作用。
A、增长极理论B、发展轴理论C、都市带理论D、成长三角理论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问答题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2)集群化(3)本题解析:(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3、名词解释城市文化融合本题解析: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4、多项选择题我国城市社会学恢复以来,主要在以下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A、城市化研究B、城市社会问题C、城市规划研究D、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建设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名词解释城市制度文化本题解析: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
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
6、填空题城市规划最终要通过()来实现。
本题解析:各项工程建设7、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社会空间方法理论要点的是()。
A、空间因素与社会因素同等重要B、空间因素不能作为独立的分析因素引入城市研究C、社会因素决定了人们与空间的关系D、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应用空间方法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问答题城市有哪些生态过程?本题解析:把城市看作是一种永恒变动、不断调整的现象。
对空间利用方面不断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是人类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在既定城市中,群体或机构内部的自然关系的改变称之为“空间的流动性”,而引起这些变化的现实条件则属于生态过程。
生态过程包括浓缩与离散、集中与分散、隔离、侵入与接替。
9、填空题生态经济尘世的核心内容是()。
本题解析:全面发展10、问答题概念:城市性、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模式。
本题解析:⑴城市性:人类居住在城市地域共同体内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⑵城市生活方式:①生态角度:人口基础、技术和生态秩序组成的物理结构。
②组织的观点:社会结构的特点,一系列的社会机构以及社会联系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组织系统。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城市规划的性质:前瞻性、科学性、社会性、可 持续性 这几个性质决定了城市规划必须以事实为基础, 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因此,社会调查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极强的指 导意义。
二、社会调查的概念
1.社会调查时人们有目的地通过对社会事务和社 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判断、分析、研究,来 认识社会事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的一种自觉活动。 2.社会调查的目的 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四、普遍调查的原则
1.严密的组织领导 2.普查项目和指标应集中统一 3.严格的时间要求 4.按照一定周期进行
五、普遍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调查范围广,对象多,资料全面,资料标 准化程度和准确度高,调查误差最小,调查结 论普遍性较强。 缺点:工作量太大,调查成本和代价较高,组织 工作比较复杂。同时,普遍调查时效性较弱。 此外,由于调查内容受到限制,普遍调查只能 调查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很难深入研究问题。 所以应用范围很窄。
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 态; 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合理地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 合理有序发展。
具体任务: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确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 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各项 用地,并考虑城市用地的长远发展方向;
理解:
1.社会调查是一项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内容 2.一项科学认识和研究活动
3.一种城市规划的规划和策划方法
4.促进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二、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主要特点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的适用性研究_戚伟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的适用性研究戚伟1,2,3,4,刘盛和1,2*,金浩然1,2,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4.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75006)摘要: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规模等级划分为“五类七档”,受到广泛关注。
但因对新标准的理解存在歧义而出现各种划分结果,引起误解与混乱。
在对比新旧标准的基础上,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评价新标准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结果显示,新标准在空间口径、人口口径、分级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按照新标准划分的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相对于旧标准及其他标准而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大幅缩减,而中小城市数量相应增多,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结构特征,更加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型和位序—规模法则,更有利于科学地实施城市与人口的分类管理。
但同时,新标准也存在“城区人口”数据难以获取、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较大等局限性,亟待加强实体城区识别研究和推进数据共享。
关键词:城市规模等级;新标准;划分;适用性;中国1引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周一星等,1986;罗志刚,2008;余吉祥等,2013),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当前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要求。
为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国务院于2014年11月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新标准修订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学科的广泛关注。
不过,由于政府权威部门并未随即发布基于新标准的中国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结果,部分媒体和学者率先发布其划分结果,但因对新标准的理解存在歧义而导致划分结果五花八门,引起误解与混乱。
运营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运营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运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运营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地涉及到城市的品牌建设、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产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而城市运营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关乎城市的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更是关系到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城市管理者或规划者,必须深入研究城市运营的可行性,找出适合自己城市的最佳方式和方法。
二、城市运营的概念与意义城市运营是指将城市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和运营,通过市场机制和制度规则来推动城市内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运营不仅仅是传统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生活品质高、产业密集、文化多元、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城市运营的成功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产业进驻,实现城市的长期繁荣。
三、城市运营的关键要素1.城市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体系是城市运营的前提。
这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等多个方面,需要各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协同效应,确保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城市品牌建设:城市的品牌形象影响着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注重提升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打造一流的城市品牌形象。
3.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运营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注重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4.产业经济发展:城市运营要立足于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进驻,促进城市经济的长期增长。
四、城市运营的模式1.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城市运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政府的资源和权力,推动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资源充足、政府能力强大的城市,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市场化型:市场化型城市运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城市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和南非的城市化发展有何不同?
中国和南非的城市化发展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和南非也在经历这一进程,但是两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了不同的挑战和问题。
以下是中国和南非城市化发展的不同之处:一、建设目标不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推动人口转移,以及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南非的城市化目标则是为了消除由过去种族隔离政策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实现贫富差距的平等化发展。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更注重经济增长和人口转移,南非则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二、城市空间布局不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主要是围绕城市中心的单中心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采用了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而南非城市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分散型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注重“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合发展,而南非则需要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的建设,打破由过去种族差异和隔离政策带来的城市壁垒。
三、人口城市化过程不同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城市化比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化率增长已经趋于饱和。
而南非的城市化过程则较为缓慢,城市人口比例仍然不到60%,但是南非需要应对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失业和贫困等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中国需要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加强城市居民的文化和精神建设,南非则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工业经济,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
四、城市建设模式不同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采用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城市建设模式,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则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南非则需要更多地介入政府,推出更多的公共资源,解决人们的住房、医疗等社会问题。
中国和南非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需要加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参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总之,中国和南非在城市化发展中各有所长,需要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不同的发展路径。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摘要:分析了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动因,初步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讨论了单中心模式的适用规模,探讨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布局的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关键词:单中心;多中心;聚集效应;城市交通1 引言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恶化,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限发牌照、单双号限行、提高城市中心停车费用等措施陆续出台以试图缓解这一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
但除了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等原因外,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的布局结构有着更为先天性的关联。
这类城市已北京为主要代表,它采取的是同心圆式的环市道路与放射型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即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
普遍认为,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发展到一定规模大多会产生各种负面的问题,但是城市选择这种布局模式的理由是什么?究竟发展到多大规模会形成负面影响较大的“摊大饼”?“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一定优于“单中心”模式?2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发展的主要动因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地租理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中心区获得的聚集利益最大,这个利益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聚集经济利益,二是交通运输费用节约的利益。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区的聚集规模及其辐射范围也会扩大。
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内,聚集利益会递增,但规模如果再扩大,则运输距离和拥挤成本——即通勤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净聚集利益为零甚至为负。
2.2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城市公共物品包括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还有治安服务、环境控制、政策等。
显然,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影响到城市的聚集规模。
前者供给水平高,后者的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
单中心结构存在一个不易克服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它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由于城市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新出现的一些功能有时需要最优区位,但却被过去的功能占据了。
文献述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由上表: 湾区城市群城市数量、大城市个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城市数量急剧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幅度较大; 其次,各城市规模结构也发生了巨变,城市规模等级不断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东重西轻的特点。 以广州作为中心点,湾区东部城市有香港、深圳、东莞、惠州; 湾区西部城市珠海、江门、中山、佛山、肇庆、澳门等; 主要表现在GDP总额和GDP总和的增速上。 1979年东部GDP总额达227.7亿美元,西部仅为28.74亿美元; 2015年东部GDP总和达7358.1亿美元பைடு நூலகம்增长27.6倍, 西部GDP总和达3107.1亿美元,仅为东部城市一半。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反 映区域资源、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中的 分布组合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分析集中于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方面 。
2.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单中心城市群是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分布了若干大小接近 的中等城市,这些城市又与若干小城市组成紧密联系的空间组织。 城市间主要是垂直等级联系,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居于主导 地位。
201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0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空间结构变迁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内容祥析
城 市 化 和 生 活
分析课程标 准 “ 联系城市地 域结构 的有关 理论 , 说 明不 同规模城 市服 务功能 的差异 ” 简称 :不 同规模 城 ( “ 市” , )关键 在 于两方 面 , 其一 是 了解 关 于城市 地域 结构 的理论 , 其二是 明 了研 究 的对象是 城市 群 , 是单 一城 不 市个体 。城市地域结构是 指区域 中的城市体 系。研究城 市地域结 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 布局 规律 。 生活 在 城市 中的人对城 市提 供 的服务功 能多少 都有 感性 的 认识 , 看上 去很生 活化 的 、 规则 的城市 中蕴 涵着许 多 不 的道理 。城市服 务点在空 间分布上有一定 的规律 , 这种 规律与 当地经济发展水 平有关 。 以联系某一个小 区域 可 内不 同规模城市 的分布 图 , 分析 城市地域结构 的形成和 原 因。现实生活 中城 市 的空 间分 布受更多 因素的影响 , 城市土地利用和一 分析时往往缺乏典型性 和代表性 。 功能分区 一 对 比分析各版本教 材关于此章节 的知识纲要 图 , 可 以发现不 同版本 教材 编者对该 课程 标准 在整章 节 中的 理解非 常一致 。 城市化概念 一
角洲城市功能案例分析就选用 了“ 江三角洲地区城市 长 的分布 图” 利用城市人 口数 目的不 同规模进行划 分 , , 又 附加 “ 长江三 角洲地 区中心城市 的辐射 图” 进行功 能差 异的讲解。 另外 , 理论 中涉及 的各种概念名词 , 中心地 、 如 服务 范 围、 门槛等 , 其概念 只有湘教版 中有 明确讲 述 , 它版 其 本教材均有涉及但是没有 明确标注 。 对于 中心地的理解 需强调虚拟研究范 围和虚拟研究地点 的选 取问题 , 服务 范 围也需通过学生对商店售卖商 品进行体 会和了解 , 门 槛人数 或最佳服务 半径等 概念需结合 商 品经 营成本进 行分析 。 四、 学建 议 教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
02
由于只有一个中心,因此可以 更容易地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战 略和政策,避免多个中心之间 的不协调和冲突。
03
单中心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因 为只需要一个管理团队来负责 所有的活动和任务。
协调与沟通方便
在单中心的组织中,协调和 沟通是相对简单的,因为所 有的活动和任务都在一个地
创新与进化
多中心环境鼓励创新和进化,因为每个中心可以根据自身 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做出独立的决策和调整,从而探索新 的业务模式和技术方案。
提高竞争力
多中心的组织通常比单中心的组织更具竞争力,因为它们 可以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并抓住新的商业 机会。
多中心的劣势分析
05
管理复杂
多个中心之间的管理 标准难以统一,导致 管理难度增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由于资源分散,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
增强适应能力
在多中心模式下,当某个中心遇到突发事件或出现故障时,其他中 心可以迅速补充或替代,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风险分散
降低业务风险
多中心模式下,由于业务分布在多个中心,当某个中心出现故障或 遭受攻击时,其他中心可以继续提供服务,从而降低业务风险。
提高系统可靠性
多中心系统比单中心系统更可靠,因为即使某个中心出现故障,其 他中心仍可以正常工作。
增加系统稳定性
多中心系统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因为当某个中心出现问题时,其 他中心可以接管或替代其功能,避免单点故障导致的系统崩溃。
发展空间大
支持业务扩展
多中心模式下,由于存在多个中心,当业务需要扩展时, 可以更加灵活地增加新的中心或扩展现有中心的规模,以 满足业务增长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摘要:分析了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动因,初步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讨论了单中心模式的适用规模,探讨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布局的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单中心;多中心;聚集效应;城市交通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恶化,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限发牌照、单双号限行、提高城市中心停车费用等措施陆续出台以试图缓解这一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
但除了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等原因外,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的布局结构有着更为先天性的关联。
这类城市已北京为主要代表,它采取的是同心圆式的环市道路与放射型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即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
普遍认为,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发展到一定规模大多会产生各种负面的问题,但是城市选择这种布局模式的理由是什么?究竟发展到多大规模会形成负面影响较大的“摊大饼”?“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一定优于“单中心”模式?
2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发展的主要动因
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地租理论
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中心区获得的聚集利益最大,这个利益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聚集经济利益,二是交
通运输费用节约的利益。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区的聚集规模及其辐射范围也会扩大。
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内,聚集利益会递增,但规模如果再扩大,则运输距离和拥挤成本——即通勤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净聚集利益为零甚至为负。
2.2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城市公共物品包括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还有治安服务、环境控制、政策等。
显然,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影响到城市的聚集规模。
前者供给水平高,后者的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
单中心结构存在一个不易克服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它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由于城市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新出现的一些功能有时需要最优区位,但却被过去的功能占据了。
这就需要进行置换,置换中难免出现一些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凡是历史文化名城,就不能采用单中心结构布局,不管它是否达到分散的规模,否则对名城的杀伤力会很大。
2.3 聚集经济
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
聚集能够带来聚集经济效益。
它一般指因企业和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者效用的增加。
聚集效益不仅体现在微观上,也会体现在城市的宏观经济运行上,因为聚集经济的存在,会吸引更大的聚集,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因此,其作用是全面的、动态的和持续的。
2.4 聚集不经济
聚集不经济指由于空间集中而引起的成本增加或者收益、效用的损失。
空间聚集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额外成本,比如地价的升高、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③、拥挤成本(交通延误)、社会成本(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犯罪率上升等)、规模不经济。
这些额外成本达到一定量,足以抵消聚集所得的收益时,聚集行为就会停止。
2.5 聚集效应与城市规模
聚集效应可以视为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的综合作用,前者对城市规模扩大起推动作用,后者则起排斥作用。
城市经济学研究表明,在城市聚集的初期,聚集经济效果明显,而聚集不经济不太明显。
但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聚集不经济就逐渐增强,并不断削弱聚集经济的作用,直到抵消甚至超过。
2.6 聚集效应与土地利用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可以看作是聚集效应空间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它由个体区位决策行为所决定。
由于聚集利益的存在,不同主体趋向于聚集布局并争夺有利区位,这种争夺导致地租上升直至聚集利益消失。
正是通过区位地租的差异,土地利用的配置得以调节至均衡。
3 “单中心”、“多中心”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
3.1 从城市交通方面看单中心城市布局的适合规模
城市过“大”的弊端主要提到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从规模考虑,相关度最高的还是交通。
我们简单探讨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多大规模可以算“过大”。
这里只考虑两个变量:(1)出行时间。
50 年前,巴黎曾调查出居民能够接受的最大出行时间为45min,事隔50年又做了同样的调查,结论不变,说明交通方式虽然在变,但人的出行时间观念相对稳定。
交通越便捷,城市的规模可以越大,后者并非恒定的。
既然是推算城市过大的边界,不妨选择出行的最大边界值45min;(2)出行时速。
常规公交的设计时速一般为15-20km,实际运行时速大致为
12-14km,时速低于10km 可以视为拥堵了。
这里选择行驶时速15km 来推算城市过大的边。
假定城市形态为大致的圆形,则可以得出两个城市用地过大的标准。
一个是城市布局极不合理状态下的面积为近100k㎡,此时,人们的出行按直径计算;一个是布局相对合理状态下的面积为近400k㎡,此时,人们的出行按半径计算。
换言之,“摊大饼”的“大”,应该是针对特大城市而言的。
因为此时城市运行的状态堪能为人所接受(出行在45 分钟之内),运行的效率居中。
从以上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初步界定“摊大饼”:当城市布局很不合理(就远而不是就近上下班,出行走直径),城市用地规模超过100k㎡,城市依然采用单中心、圈层式、向外扩张为主的建设方式时,就是“摊大饼”。
当城市布局合理(出行距离不超过半径)
时,这一规模变成400k㎡。
3.2“单中心”、“多中心”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
以上的单中心模式与“摊大饼”界定分析结论与经验有较大冲突,原因是许多因素在分析中被忽略了。
现实中,出行的平均距离一般在半径和直径之间,所以从规模来看应该是在100—
400km²之间。
由于交通线网组织、运营管理、道路建设与用地开发方式等许多方面的衔接问题,使得这一规模难以达到
400km²。
那么,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不受“摊大饼”的困扰,换句话说,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采用单中心的结构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将交通组织和用地布局配合好了,则单中心的城市还可以支撑更大的规模,那么城市在这个阶段还是不能称之为“摊大饼”,无须盲目套用多中心城市布局模式。
如果超过这个规模,“摊大饼”的单中心模式将带来城市拥堵等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多中心模式将是其城市布局模式的合理选择。
4 结语
在一定的聚集规模下,单中心城市布局利大于弊,当城市发展超过一定规模后,它就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摊大饼”而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从而更适合多中心模式的城市布局。
我们不能认为多中心城市布局就一定优于单中心城市布局,而应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以及相关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因素加以分析、判断其适用性。
避免由于城市无限蔓延的同时而依然沿用单中心圈层式的城市布
局带来的交通等问题,同时也避免误用多中心城市布局概念而导致应该聚集的城市却被人为地分散了,使城市聚集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传统规划对于城市的聚集效应关注不够,违背经济规律而未能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