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篇讲义

合集下载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作者:张仲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下面我们谈到“厥阴病篇”的内容。

厥阴病的病变部位自然涉及到肝与心包,因为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

它也涉及到了肝经。

但是,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他附了一句话,“厥利呕哕(yǔe)附”。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一部分内容,附入一部分关于杂病的“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yǔe)逆证”等这样一部分内容,附入到厥阴病篇,所以厥阴病篇56 条。

如果我们去读《伤寒论》的话,我们发现直接谈厥阴病这三个字的,也就是那么4 条,剩下的那些证候,“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似乎有的根本和厥阴病沾不着边,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不知道是王叔和还是后人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的内容,附于厥阴病篇,所以就使厥阴病篇的内容看起来错综复杂,甚至路渊雷就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厥阴病篇,错综复杂,竟为“千古疑案”,说厥阴病篇问题太多了,竟为“千古疑案,无可研究”,没办法研究。

应当说,厥阴病篇先天不足,虽然我们这里谈到他的病变部位,提到了肝和心包,提到了肝经,实际上它后面附的“厥利呕哕(yǔe)”的这些证候,有的根本和厥阴肝、厥阴心包没有关系。

厥阴病的成因: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这是它的成因之一;成因之二,邪由它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可以传厥阴?太阳之邪可以传厥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至于厥阴的生理,我想我们就简单的知道,“厥阴肝经从足走腹到胸”,然后“上巅顶和督脉相交”,而肝经是络胆属肝,沟通了肝胆的表里关系。

至于厥阴肝脏,“藏血,主疏泄,寄相火”,知道这三个要点就行了。

心包呢,也“内藏相火”。

下面我们谈谈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第一种情况,“邪由少阴传来”。

大家想一想,由少阴发展到厥阴,那是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了“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

这不等于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耗竭了么?这个证候在厥阴病篇把它叫做什么?把它叫做“脏厥”,所谓“脏厥”就是内脏,五脏六腑,内脏真阳相火都是衰竭而造成的厥冷,不仅手足厥冷,而且全身皮肤都发凉了,这个证候它的预后会好吗?预后不好。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叶,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
❖ 提要:寒热相格的证治
2020/5/3
伤寒论
18
❖ 分析:
本条文辩证要点(主证)是“食入即吐”。请 看下列分析,则不难理解。
本自寒下
即上热下寒(胃热脾寒)


吐 下

名为“寒格” 上热下寒相拒 “食入即吐”可据 尤以上热为主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020/5/3
伤寒论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下利脓血
❖ 治法:清热凉肝,解毒止利—白头翁汤 ❖ 方义: 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 清彻木火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2020/5/3
伤寒论
27
❖ 鉴别:
与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小承气汤 同:实热证,病位皆属肠,口渴下利、可伴便脓血,
舌红苔黄、脉数。 异:厥阴肝热下迫,少阳胆热,阳明肠热,阳明燥热
下重
❖ 治法:养血散寒,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2020/5/3
伤寒论
23
❖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特点
厥阴病具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常常涉 及多个脏腑器官,治疗难度较大 。
厥阴病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厥阴病作为中医六经病之一,自古就 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 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发展
现代中医对厥阴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 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厥阴病篇七版》ppt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篇概述 • 厥阴病的病因与病理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厥阴病的预防与保健 •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01
厥阴病篇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病之一,主要 涉及阴阳气不相接,表现为寒热 错杂、上热下寒等症状。
重视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认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 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病史 和家族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04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根据厥阴病的不同证型,采用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的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
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以缓解病情。
06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治疗经过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劳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状。
治疗经过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厥阴病。采 用中药治疗,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一段时间 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
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 未复发。

伤寒论讲义课件:厥阴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厥阴病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 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病机:寒热格拒,上热下寒 病证: 上热——胃气逆不降——食入口即吐。 下寒——脾阳失运——下利益甚,清气不升。 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清上温下调中)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量相等) 芩连清上热止吐;干姜温下寒止利;人参补中益气,健运 中焦气机,恢复升降之功,消除上下格拒。
【临床应用】
附件炎误治案(白头翁汤主治) 少腹局部有条索状物,黄带味大,前医用三妙散、 桂枝茯苓丸均不效,据舌质深红,改用白头翁 汤加五灵脂、元胡,三剂效,六剂愈,改汤为 丸善后。 辨治思维提示:循经辨治(肝经走少腹) 异病同治(乳腺炎、结膜炎)
厥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 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 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 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 痛 经 不 孕 误 治 案 ( 当 归 四 逆 汤 主 治 )
辨 脉 治 愈辨 细 思 。证 、 路 ,手 提 处厥 示 以及 : 当素 整 归体 体 四自 观 逆小 求 加怕 治 吴冷 。 茱冻 萸手 生冻 姜脚 汤的 ,阳 三虚 剂体 质
一 突女 然孩 频感 繁冒 脱服 位西 ,药 中发 西汗 医过 束多 手, ,导 据致 左 腕 与 髋 关 节


治法——清上热暖下寒,寒热并施,上下同治。 病在厥阴,正气不足,肝主血,益气养营,酌选乌梅丸。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精选期末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精选期末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领一、太阴病纲领(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剖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剖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剖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停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难过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剖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剖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尊长,为欲愈。

【剖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够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厥阴病篇七版培训课件

厥阴病篇七版培训课件
• 启发:
–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言乌梅丸是蛔厥证的主 方因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证故可 用乌梅丸主治,但必须明确蛔厥证是厥阴病寒热 错杂证中的一个证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2020/5/2
– 厥阴病有三大证型,三大代表方,故把乌梅丸与 厥阴病同等对待是不够妥善,准确来说乌梅丸是 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
2020/5/2
二、病因病机
少阴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20/5/2
——下寒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寒 热 错 杂
四、临床表现 •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
代表方:乌梅丸
2020/5/2
•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饭前服
• 鉴别:
–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蛔厥—厥不持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2020/5/2
–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 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与阳明胃
热不同。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65讲厥逆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65讲厥逆证

第65讲厥逆证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厥阴病篇我们上次谈了厥阴病的寒热错杂正,其中乌梅丸的适应证、干姜黄答黄连人参汤的适应证是我们应当掌握的重点。

我们也谈了厥阴的厥热胜复证。

所谓厥热胜复证从临床症状上来看,发热和厥冷、下利交替发生。

发热提示了阳气占优势,厥冷和下利提示了阳气衰退.在厥阴病篇,就以厥利和发热天数多少的对比来判断这个病人是阳气占优势呢,还是阳气衰退占优势,以此来判断病是往好的方面转化还是往坏的方面转化。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也谈到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病证。

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定论,留给大家今后去做研究。

下面我们将新课,厥逆证的证治。

我们在厥阴病的开头曾经说过,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曾经附了厥利呕哆附,因此在厥阴病前就有,以手脚发凉为主的这样一组证候。

“厥”字在《伤寒论》中如果是指症状的话,它就是指手足厥冷。

造成手足厥冷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或者是阴精、或者是阳气的不足,四末失温、四末失养可以造成手足厥冷,或者是病理产物的组滞,使阴阳气不能运行于手足,也可以造成手足厥冷,或者气机疏泄的失调,阳气被郁在体内而不能外达,也可以造成手足厥冷。

所以厥阴病篇的第337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能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看成是厥证的提纲。

大家打开将以197页,原文337条。

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它应当是一种病理的异常的变化,正常的情况下,就应当是阴阳气相顺接。

这么说一个笼统的话,朱家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

人体的阴血和阳气运行周身,在外温养和营养四肢末梢,在里温养和营养五脏六腑。

阴精和阳气运行周身,如环无端,这就叫阴阳气相顺接。

阴精和阳气运行周身,如环无端,就像一个圆环,哪个是开始,哪个是终结,区别不出来。

阳气也是这样运行,阴血阴精也是这样运行,这样的正常运行就叫阴阳气相顺接。

那么什么叫阴阳气不相顺接呢,实际上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解释,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是阴精阳气的不足,或者是病理产物的阻滞,或者是气机的郁遏,使阴精、阴血或者阳气不能外达手足,就会造成手脚发凉,这就形成了厥证。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导读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

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

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厥阴病提纲证【原文】厥阴之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条文解析】厥阴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参与脾胃运化机能。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胃热循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脾虚肠寒,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

本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法。

若医见上热而误用苦寒攻下,则更伤脾阳,使下寒更甚,而下利不止。

本条概括了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特点,故可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厥阴病本证一、寒热错杂证【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9)【条文解析】伤寒,泛指外感病。

本自寒下,是指平素本有脾胃虚寒下利证。

本虚寒下利而复感外邪,治当先里后表或表里兼顾,医者不察虚实,反用吐下之法,不仅使脾胃阳气更伤,下利更甚,且易引起表邪内陷,入里化热,邪热被下寒所格拒,形成了上热下寒证,上热则胃气不降,故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

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则寒热格拒得除,呕利自止。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黃升麻汤主之。

(357)【条文解析】伤寒六七日,有表证未解,而部分邪气入里成实的可能,此时当遵守表里先后原则进行治疗,表证未解者,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乃可攻里。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165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165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165厥阴病篇165-172条主讲时间 2015.4.6 第33讲主讲老师李峰主办方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厥阴位置:要理解厥阴,首先必须知道厥阴的位置:厥阴位于少阴和太阴之间,属于三阴中的半表里;在三阴三阳中,厥阴是含阴气最少的,少阳是含阳气最少的。

他们起到使者的作用,跟少阴一起负责沟通阴阳,是阴阳循环链的重要连接部位。

少阳厥阴病的轻重:少阳病属阳、属表、属枝叶。

厥阴病属阴、属里、属根本。

根本绝则阴阳离绝,生命不复存在。

所以疾病一旦进入了厥阴就很难调治。

一切慢性病基本都是厥阴病。

厥的定义:本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本义就是手足逆冷。

厥就是阴阳气不协调,彼此离绝。

手足部的经络是阴阳交接的地方。

因此阴阳不交首先体现在手足上。

广义是阴阳不接续,卫气营血转化不调。

厥阴的症状:厥阴是大阴阳的交接点,首先就体现在手足的逆冷。

——手足逆冷。

厥阴又是在两阴之间,于是又会有少阴和太阴的一些症状。

——畏寒、下利。

厥阴与阳气沟通,因此还会有阳的症状,特别是阳明的症状。

——心中烦热。

阴阳气不相顺接,这个的阴阳的含义很广,阴阳在人体的表象形式上就是营卫气血的功能。

还有一个就是人体大阴阳的不沟通。

营血不同:就是少阴和太阴的问题,就像动静脉毛细血管的交换。

从这点上看,厥阴在人体是无处不在的。

厥阴的特点就是,沟通少阴太阴,沟通人体阴阳,沟通表里内外,沟通上下。

厥阴的条文:165、厥阴病,四逆,厥热往复,厥利热止,心下微结。

这一条是汉传中医从条文中提炼出来的厥阴提纲条文。

四逆,厥热往复,厥利热止,心下微结。

是厥阴病的四个主症。

四逆——就是厥,本义是手足逆冷夹带着痛;广义是阴阳逆乱,气血营卫不能协调转化。

是很严重的手足逆冷。

厥热往复——厥阴负责沟通人体的整体阴阳,协调平衡。

一旦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寒热的症状上,阴阳不接续后出现厥冷,冷几小时、几天、甚至月来计,然后厥阴会沟通阳气来恢复,出现热了,一般冷多久热就多久,对应的很准确。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阶段,
在休克的早期,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使微循环痉挛,临床表现是感染和休克并 见,即厥与热并见,这一阶段中医辨证是 热厥,西医的诊断是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 痉挛期,这个阶段微循环的障碍是可逆的, 中医的治疗是“下之”,西医的治疗是抗 感染。
这一阶段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时期,
并不是所有的厥都是厥阴病。如肝热胃
寒、寒热错杂之蛔厥,肝血不足、血虚寒 滞之厥与肝有关,少阴篇中之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阳郁于内之气厥,肝胃虚寒、 寒浊上逆之厥,亦与肝有关,当属厥阴病 的范围。藏厥则为寒厥之类,亦属厥阴病 的范围。至于冷结膀胱关元之厥,痰阻胸 中之厥,水停心下之厥,寒热错杂,下寒 上热之厥,则为了与厥阴病相鉴别而列入 厥阴篇。
《伤寒论》中,厥、逆冷、厥冷、厥逆、 厥寒的意思是相同的。
手足冷(或手足寒),仅仅是手足的寒冷, 寒冷没有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发展。这是手 足冷和厥的临床区别。
在病机上,手足冷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 厥则阴阳气不相顺接。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 少,阴阳气不相顺是,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由
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 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 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
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 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 汤主之”。
少阴病篇的323条和324条,用四逆汤的意 义和太阴病相同,是为了治未病。而315条、 317条则已经由少阴病的肾阳虚衰演变成厥 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寒厥了,应该属于

伤寒论课件: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少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乌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 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六 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蘖六兩
上十味,異擣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 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擣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 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证治小结
基本病机:上热下寒 蛔扰气逆 病理特征:寒热夹杂 临床脉证:肢厥身温 时静时烦 食则呕烦
有吐利蛔虫史 伴腹痛阵作等 基本治法:滋阴泄热 温阳通降 安蛔止痛 基本方药:乌梅丸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59)
厥热胜复证
➢ 除中证辨
傷寒脉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脉 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 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四肢厥逆辨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 周英
四肢厥逆证
• 热厥 • 寒厥 • 痰水厥
阳郁不达 阳虚不温 痰水阻郁
四肢厥逆证—病机特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本证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 周英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寒热错杂证
上热下寒
➢乌梅丸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麻黄升麻汤证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 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 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38第七章厥阴病解读伤寒论

38第七章厥阴病解读伤寒论

〈 一 厥阴病辩证纲要 〉 1 厥阴病提纲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提要 本条为厥阴上热下寒证提纲
〈 一 厥阴病辩证纲要 〉 1 厥阴病提纲
分析
消渴——厥阴郁热,灼伤津液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循经,横逆犯胃 饥——胃中嘈杂似饥——胃热熏蒸 不欲食——木乘脾土,脾寒不运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拒而不纳,蛔随食吐
目录
CONTENTS
概说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 辨厥阴胜复证、逆证
第四节 辨呕哕下利证
1 厥阴的生理特点
〈概论〉
藏血,内寄相火,主疏泄, 足厥阴肝经 性喜条达
手厥阴心包经 臣使之官,代君受邪
厥厥阴阴病:含是义外:感三病阴发之展到尽后,期寒阶极段生,热正邪。相争, 阴《阳素胜复问,·至出真现以要寒大热论错》杂云、:厥热“厥胜阴复何为特也点?的
3 对厥阴病的争议
第一节:326-329条,和其他五经病的体例基本一致,讨论 提纲证,欲解与欲愈的时间及脉证。
第二节:330-357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厥证的病机、 特征以及多种厥证的证治。
第三节:358-375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下利证的证治, 预后及与类证的鉴别。
第四节:376-381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呕吐的证治以 及类证的鉴别。
〈 二 厥阴病本证 〉 白头翁汤证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提要 此二条论厥阴肝热下利的证治
分析
热利(便脓血,腹痛),下重——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证候
秽气郁滞不通
欲饮水——肝热灼伤津液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

2019/7/27
医学课件
2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 内寄相火 肾中的元阳(命门)
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2019/7/27
医学课件
15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饭前服
鉴别: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2019/7/27
蛔厥—厥医不学课持件 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16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 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2019/7/27
医学课件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19/7/27
——下寒
医学课件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是网络上的粗略估计。

本文目录:一、厥阴病提纲二、厥阴病本证(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三、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四、厥阴热证(白头翁汤证)好了,下面直奔主题一、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发病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厥阴病本证1、乌梅丸证(如果想了解更多乌梅丸,具体可参阅上篇“世人苦“上热下寒”久矣,为此仲圣创“乌梅丸”以济世”)《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方解方中蜀椒、干姜、人参,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功能回阳救逆;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芩连参姜附,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三、厥阴病的特点
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者何也?歧伯曰: 两阴交尽也”;从阴阳五行学说而言,物极 必反,物穷则变,此即经曰:“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
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
厥阴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
2019/10/26
伤寒论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19/10/26
——下寒
伤寒论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寒 热 错 杂
伤寒论
12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分析: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 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蛔 厥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脏 厥
脉微而厥— 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下则下寒”,何故也?厥阴为两阴交尽也,厥者
极也;从阴阳学说而言,物极必反,物穷则变,
此即径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
热,热极生寒”。
2019/10/26
伤寒论
10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 纲证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 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 的厥热往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2019/10/26
伤寒论
2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 内寄相火 肾中的元阳(命门)
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
盛而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
病在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
厥证特别多二大特点。
2019/10/26
伤寒论
5
四、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 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 为代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2019/10/26
伤寒论
15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饭前服
鉴别: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2019/10/26
蛔厥—厥伤不寒论持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16
脏气败绝
2019/10/26
伤寒论
13
讨论:
“脉微而厥”为蛔厥、脏厥皆有,反映两者皆有 阳虚阴盛的机理。
“当吐蛔”:当者,素也。一指有吐蛔史,二指 素有蛔虫感染史,对诊断蛔厥证(今之胆道蛔虫 绞痛)很有价值。
“脏寒”:指中虚下寒,与太阴病“以其脏有寒 故也”同义。
2019/10/26
伤寒论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阴阳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
2019/10/2包6 功能失常表现。再伤言寒论,伤寒六经与内经之六经11 名同实异。
伤寒论厥阴病 篇
概说
一、厥阴生理 厥阴概念:
从经而言,指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但从 《伤寒论》厥阴病篇主要讨论肝的功能,故称肝 为厥阴之脏,此外还涉及胃、肾的功能,心包经 的功能根本没有讨论。
厥阴之气:
肝与相火功能综合体现,以及胃肾及其相应经脉 配合下,保持肝之疏泄、藏血,胃脾升降,血脉 通畅。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 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019/10/26
2019/10/26
伤寒论
6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2019/10/26
伤寒论
7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 止。
2019/10/26
伤寒论
9
讨论:
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能反 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 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灼津液 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
从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在病理下,阴阳不相协
调而各趋其极,故有“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
14
条文中有三个“烦”字:
一是“静而复时烦”之“烦”字系由蛔厥证之发作, 似腹痛加剧。
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烦”之“烦”字系由蛔上扰之蛔 疼。
一是“得食则呕,又烦者”之“烦”字指肝火乘心, 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意
脏厥与蛔厥证之“厥”机理不同,表现不尽相同, 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则不能持久。
提要:述厥阴病提纲证
2019/10/2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伤寒论
8
分析: 消渴

含义:渴而欲饮 机理:肝火上炎,消灼津液

之 气上撞心 含义:热气向心胸冲逆,
征 心中疼热
胃脘灼热痛
机理:肝气横逆
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与阳明胃
热不同。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