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厥阴病是千古疑案吗优秀课件
文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小议

⽂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议厥阴病,是伤寒关于疾病发展进程中最后⼀个类型,有着与其他类型疾病完全不同的复杂性,⽽且在《伤寒论》的撰写体例中,更是有着其独特性。
民国的陆渊雷先⽣,⼀⽣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可研索”,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
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杂乱⽆章,理不出⼀个头绪来,因此他认为这是“杂凑成篇”的。
胡希恕先⽣在他的《伤寒论讲座》⼀书中也认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关厥阴病的条⽂只有四条,可能是由于错简的原因,把《⾦匮》“杂病”的很多内容混杂到了该篇。
历代治伤寒者,对其他五类疾病的研究认识都分歧不⼤,唯对厥阴篇的看法众说纷纭,令⼈莫衷⼀是。
从伤寒全⽂的内容来看,伤寒六经,其它五经,都有明显的疾病特点和治疗⽅法,基本上每⼀个病篇都以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这四个部分作为编写体例,泾渭分明,条理清晰,容易掌握和识别,到了厥阴病整个体例就变了,没有本证了,直接就是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换句话说,厥阴病篇56段条⽂(宋本),这么多的⽅证,究竟哪⼀条是本证?令⼈⼀头雾⽔。
所以有⼈说厥阴病最⼤的特⾊就是没有特⾊。
由于笔者学习的是桂林本的《伤寒论》,其中厥阴篇的内容(共76段条⽂)⽐宋本的更加“杂乱”,《⾦匮要略》的“呕哕下利”、“寒疝宿⾷”、“消渴⼩便不利”,甚⾄“转筋阴狐疝蛔⾍”等杂病的内容都掺杂到厥阴篇。
果真是由于古⼈错简导致本来应该⼲⼲净净四条的厥阴篇竟变得如此混杂,以⾄于竟成“千古疑案”?笔者于此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底什么是厥阴病?如果把厥阴病的疾病实质弄清楚了,那么,“千古疑案”可能也就⽔落⽯出了。
刘⼒红先⽣在其《思考中医》⼀书中对厥阴之“厥”作了很丰富的阐释,但学术、考据的味道太浓。
笔者尝试“狭隘”地从厥阴病的原⽂“所谓厥者,阴阳⽓不相顺接”的内涵以及临床经验的观察来作探讨,旨在揭⽰,厥阴病到底在⼈体是⼀种什么状态、特点的疾病?中国上古⽂化有⼀个很特⾊的表述⽅式,即⽤“取象类⽐“的⽅式来阐释、表达形⽽上的思想观点,这是作为中国⽂化、哲学的源头,群经之⾸的《易经》提出的思维⽅式,⽐如,太极、阴阳、五⾏的概念就是这种表达⽅式之⼀。
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

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姜建国教授精研伤寒论近四十年。
是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齐鲁伤寒学派”的负责人。
其学术思想自成一派,特点鲜明。
尤其是对“千古疑案”厥阴病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
厥阴病作为六经病之一,在《伤寒论》中有着非常多的疑难和争论。
民国医家陆渊雷,对厥阴病篇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
第五版《伤寒论》是由国内著名的四位伤寒学家编写,厥阴病的编写体例也与前五经不同。
姜教授从更深的思维角度出发,为我们详细的归纳了有关厥阴病的几个问题。
厥阴的涵义最少的意思。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
太阴和少阴发展到尽头就是厥阴,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即使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阴气较少,津液下泄伤阴,所以口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即使不泄泻,也觉得渴。
所以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
即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气有多少1.阴气最少的意思。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
太阴和少阴发展到尽头就是厥阴,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即使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阴气较少,津液下泄伤阴,所以口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即使不泄泻,也觉得渴。
所以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
即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气有多少,异用也。
”2.阴阳之枢的意思。
《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朔,指阴历每月第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第一天要生出一个小月牙,生出一线光明,因此朔即为阳。
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天上有月亮,但看不见,因为整个月体无光,没一点光明,即为阴。
厥阴发展到头,就会发生朔晦的变化,也就是由阴转阳,阴尽生阳。
厥阴病,千古疑难,今有新篇!

厥阴病,千古疑难,今有新篇!民国医家陆渊雷一生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而且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文杂乱无章,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因此伤寒论厥阴病就成为千古疑难。
然而,来自安徽的苏昌富老师在第一次听过涂华新老师讲厥阴病时,就深受震撼,赞叹道,涂师对厥阴病的运用讲解,必将使我们临床顿悟。
因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厥阴病在临床非常常见,大量的厥阴病人存在,却因为我们很多医生没有读过《伤寒论》,或读过伤寒却不了解厥阴病,致使很多厥阴病不被认识,很多的厥阴病人被误治。
对于众多厥阴病人久治不愈,不得不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四处求治,涂师感到心痛不已。
为此,在25日一天时间里,涂华新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厥阴病两大重头方剂——吴茱萸汤、乌梅丸,还有一个临床功用强大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吴茱萸汤是一个功效神奇却被埋没千年的方子,其所治之病,下彻四肢,上至巅顶,但如此神效的方子,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仅停留在治疗头痛小疾上,令人深感遗憾。
实则,吴茱萸汤之功用价值有如和氏璧玉美玉,举世无双。
25日上午,涂华新老师对此方剂做了详细的讲解,从条文,到方歌剂量;从主治,到方证辨识;从药材选用,到煎服方法,带给大家对吴茱萸汤全面、全新的认知。
结合临床实际案例,涂华新老师讲吴茱萸汤治疗肿瘤、抑郁症等疑难病症近50余种。
具体可感的病例,真实震撼的效果,让所有师友都对此小小一方折服。
涂老师告诉大家,如真武汤的温阳之法并不能解决临床所有问题,如果病入厥阴,长期的寒湿胶结,阳气被困,此类重病、大病则非厥阴方不可解决。
吴茱萸汤拨开阴霾,使阳自伸,阴自戢,如离照当空,功效神妙无比。
对于诸症繁多,病症比较复杂的厥阴病,则是乌梅丸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方剂。
正如刘渡舟先生所说:乌梅丸是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的钥匙。
伤寒论PPT(厥阴病篇)

第一,阴气最少的意思。
“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
也。”
----《素问》
两阴就是指太阴和少阴; 两阴发展到了尽头就是厥阴。
厥阴的内涵
第二,阴尽阳生的意思。
《素问·阴阳类论》中讲到“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此知五脏终始。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
一阴就是厥阴; 阳生则如月之朔,阴尽则如月之晦。 一尽一生,终始循环。 “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厥阴的内涵
第三,主肝与心包络。
厥阴包含两个脏:肝和心包
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 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厥阴的内涵
第三,主肝与心包络。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素问》
厥阴的内涵
第三,主
亢盛之火 虚衰之火
足 厥 阴 肝 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 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 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 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 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 腹,挟胃,属肝,络胆,上 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 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 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 肺。
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 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 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注释】 1)其人当吐蛔----当:作“常”解。 2)令病者静---令:作“今”---《玉函经》、赵本 3)此为脏寒---脏:胃、肠。
厥阴的内涵
第四,与少阳互为表里。 厥阴和少阳相表里。 少阳主表里之枢, 厥阴主阴阳之枢。 少阳病特征性的症状“往来寒热” 厥阴病特征性的症状“厥热胜复”
厥阴“疑案不疑”

厥阴“疑案”不疑《伤寒论》厥阴被称为“千古疑案”,细究原因不外三点:一是提纲与篇中其他内容的关系不明确;二是所出方药与主证关系不明确;三是临床证候不明确。
加上一些条文与《金匮要略》重复,因此,不少人认为是《金匮要略》的错抄,这实际是否认了厥阴病的存在。
其实《伤寒论》由“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等六篇(后人称为“六经”)组成。
自晋人皇甫谧最先使用“六经”二字以统括伤寒后,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汪琥更说“伤寒书止分六经”。
自此以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都是在以六经为纲的前提下进行的。
六经中每经都有手足两经,并固定有两脏腑与之联系。
而经脉则“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它网络全身,运行气血,既有独自的功能,又从属于脏腑功能。
而气化则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脏腑为本,经络为标,气化为用,合而言之,三者的综合涵义即是六经。
由于病邪侵犯人体未有不作用于某脏腑经络,扰乱其功能,并通过气化形式反映于外以成证候,因此,抓住脏腑经络气化综合反映,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
那么,厥阴是否具有脏腑经络气化这三大要素呢?首先从厥阴的生理病理上看。
厥阴处在“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的阴气衰少并向阳转化的生理阶段。
此种转化需要结合六经的“欲解时”看,太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巳至未上(约为9点至15点);阳明病为从申至戌上(约为15点至21点);少阳病为从寅至辰上(约为3点至9点);太阴病为从亥至丑上(约为21点到凌晨3点);少阴病为从子至寅上(约为23点至凌晨5点);厥阴病为从丑至卯上(约为凌晨1点到7点)。
六经“欲解时”是指本经经气自旺之时,正常时无所谓“欲解”。
从“欲解时”排列顺序上,至少可以看到:1.一阳初生之气在少阳主令之寅时即已萌发,到厥阴主令的后两个时辰(寅卯)逐渐发展,终于导致了经气的从阴出阳;2.厥阴虽为阴经,但同少阳交叉主令达两个时辰,受少阳影响,这种影响正常时可使阴阳冲和调达,异常时则可出现阴阳的极偏,导致或寒或热证;3.厥阴处于由阴向阳过渡的骨节眼上,此时少阳一线阳气初生(故少阳又称嫩阳,稚阳),一阴之阴气最少(故称阴尽),阴阳气均处在低水平的变化阶段。
厥阴病篇精品医学PPT课件

❖ 分析: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蛔 厥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止
脏 厥
脉微而厥—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脏气败绝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下寒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寒 热 错 杂
4
三、厥阴病的特点
❖ 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者何也?歧伯曰: 两阴交尽也”;从阴阳五行学说而言,物极 必反,物穷则变,此即经曰:“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
❖ 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
厥阴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
盛而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病在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
《选读厥阴病》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厥阴病的概述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 • 厥阴病的案例分析 • 厥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厥阴病的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
厥阴病:中医六经病 之一,主要症状包括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等。
厥阴病涉及多个脏腑 ,尤其与肝、心包和 脾关系密切。
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注 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 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调护要点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症状 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不随意更 改治疗方案或停药;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04
厥阴病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 息。
厥阴病多因体内阴阳 失调,特别是阳气衰 微所致。
厥阴病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阴 阳失调。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 、惊等情绪波动影响脏腑 功能,进而引发厥阴病。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或 辛辣食物等,均可导致脾 胃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全 身气血。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从而达到治疗厥阴病的目的。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针对厥阴病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 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 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体 育锻炼,增强体质。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目CONTENTS录•厥阴病的概述•厥阴病的脉证•厥阴病的治疗•厥阴病的预防与调理•厥阴病案例分析01厥阴病的概述0102它表现为寒热错杂、阴阳失调,以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等阴证为主,但往往夹杂有烦躁不安、口渴喜饮等阳证表现。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种证候,主要涉及肝、心包和脾三个脏腑。
厥阴病可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引起,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
外感六淫情志失调、忧思愤怒等负面情绪可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机逆乱,进而引发厥阴病。
内伤七情厥阴病与肝的关系密切,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血不和,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厥阴病的病理机制肝失疏泄01厥阴病的脉证厥阴病患者的脉象通常呈现细弦的形态,这是由于肝气郁结,气血不畅所致。
脉象细弦脉象沉伏脉象时强时弱在厥阴病严重的情况下,脉象可能呈现沉伏的现象,这是因为邪气内陷,正气虚损。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多变,脉象也表现出时强时弱的特征,反映了病情的波动和不稳定。
030201脉象特征厥阴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胸胁满闷的症状,这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
胸胁满闷由于肝火旺盛或肝气横逆,厥阴病患者容易出现心烦易怒的症状。
心烦易怒厥阴病影响脾胃功能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泄泻的表现。
腹痛泄泻证候表现脉证关系脉象细弦与胸胁满闷脉象细弦与胸胁满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通常细弦脉象的出现表明胸胁满闷的症状较为严重。
脉象沉伏与心烦易怒在厥阴病的发展过程中,脉象沉伏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心烦易怒的症状将更加明显。
脉象时强时弱与腹痛泄泻脉象时强时弱可能反映患者腹痛泄泻症状的波动和变化,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01厥阴病的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治疗方法01020304根据厥阴病的具体证候,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如四逆散、乌梅丸等。
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太冲、曲泉等穴位,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选读厥阴病》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厥阴病的治 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临床应用前景:厥阴病的治疗方法 可能会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领域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厥阴病的诊断方法研究:开 发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提 高诊断准确性
厥阴病的病因研究:探讨厥 阴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特点
厥阴病的治疗方法研究:探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发
病率
临床应用前景与展望
厥阴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 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展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厥阴病案例分析
第五章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患者, 男,45岁,因 胸闷、心悸、 失眠等症状就 诊,诊断为厥
阴病。
案例二:患者, 女,32岁,因 月经不调、痛 经等症状就诊, 诊断为厥阴病。
案例三:患者, 男,58岁,因 头晕、头痛、 耳鸣等症状就 诊,诊断为厥
厥阴病的鉴别诊断
症状:四肢厥冷、腹痛、腹泻、 呕吐等
舌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因:寒邪入侵、气血不足、 肝肾亏虚等
治疗方法:温阳散寒、补气养 血、滋补肝肾等
厥阴病的治疗
第三章
厥阴病的中药治疗
乌梅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 柴胡汤: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功效 龙胆泻肝汤: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具有滋阴补肾、养血益气的功效
厥阴病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厥阴病的概念 02 厥阴病的诊断 03 厥阴病的治疗 04 厥阴病的预防与调护 05 厥阴病案例分析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厥阴病具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常常涉 及多个脏腑器官,治疗难度较大 。
厥阴病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厥阴病作为中医六经病之一,自古就 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 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发展
现代中医对厥阴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 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厥阴病篇七版》ppt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篇概述 • 厥阴病的病因与病理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厥阴病的预防与保健 •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01
厥阴病篇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病之一,主要 涉及阴阳气不相接,表现为寒热 错杂、上热下寒等症状。
重视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认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 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病史 和家族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04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根据厥阴病的不同证型,采用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的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
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以缓解病情。
06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治疗经过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劳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状。
治疗经过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厥阴病。采 用中药治疗,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一段时间 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
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 未复发。
选读厥阴病PPT课件

得食 烦---蛔闻食臭而窜动 吐蛔---蛔虫上入膈,因呕而出
第2页/共35页
阳复不及 肠胃虚寒 蛔虫扰动
治法:温胃安蛔止痛----乌梅丸 乌梅、苦酒----安蛔止痛 黄连、黄柏----安蛔除烦 米粉、白蜜、人参、当归---调补气血 细辛、干姜、蜀椒 辛温散寒 桂 枝、 附 子
临床应用: 1,本方对胆道蛔虫有效率很高。 2,亦常用于治疗肠道蛔虫症。 3,治疗慢性胃炎、肠炎下利等。
第1页/共35页
厥阴病提纲证的几种转归:
阴阳相对平衡
向愈
三种转归 阳复不及寒厥、蛔厥
阳复太过 少阳、阳明、喉痹、便脓血、热厥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证)338
脉微 而厥
脏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真阳大虚,脏气垂绝
蛔厥
不上扰---静 静而时烦--蛔虫 上扰----烦
津伤燥结-----热厥(335条)
三、辨愈与不愈 336、341、342条
1,厥热相等-----阴阳相对平衡----自愈(336)
2,热多于厥-----阳能胜阴----其病当愈(341)
3,厥多于热-----阴盛阳衰(阳复不及)----恶化(342)
第13页/共35页
四、辨除中 332、333条(自学为主)
二、厥阴寒证 (一)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351、352条
第6页/共35页
351、352条
主证:
手足寒----血虚寒凝,血行不畅 脉细欲绝---气血被寒邪郁阻 或腹痛呕吐----内有久寒 (当有头痛、恶寒、身痛、吐清涎等)
血虚感寒 正气被郁 气血运行 不畅
治法:养血通脉,温阳散寒
厥阴病护理PPT课件

04 提供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心理 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中医药治疗
01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进行 辨证论治,选 择合适的中药
方剂。
02
汤剂治疗:根 据辨证论治的 结果,选择合 适的中药汤剂 进行治疗,如 四逆汤、吴茱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 E
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B 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减少感染风险
D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避免暴饮暴食,
多吃蔬菜水果
01
02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 间,保证充足的睡
眠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 惯,每天进行适量
萸汤等。
03
针灸治疗: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穴位进 行针灸治疗, 如足三里、三
阴交等。
04
拔罐治疗: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穴位进 行拔罐治疗, 如大椎、肺俞
等。
05
饮食调理:根 据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选择 合适的食物进 行饮食调理, 如红枣、枸杞
等。
西医治疗
01
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 物、抗生素、抗炎药物等
的运动
谢谢
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增强体质
01
合理饮食:保持 营养均衡,多吃
蔬菜水果
02
规律作息:保证 充足的睡眠,避
免熬夜
03
适当运动:坚持 锻炼,提高身体
素质
04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 心态,避免焦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阴寒厥证——临证运用2
2、宫寒不孕案(当归四逆汤主治) 朋友之妻,结婚数年不孕,介绍一专治不孕专
家治疗,诊为肾虚(子宫发育不良),服药年余无 效,非求余治其不孕,据脉细、手厥、痛经,诊为 血虚宫寒,遂处以当归四逆汤加减,不料十余剂手 温,后又服四十余剂竟然怀孕。
辨治思维提示:专治不孕而不孕,不治不孕而孕之, 治病当善于变通。
久寒(肝脏陈寒)
三大功能
温阳 养血 通络
加 吴茱萸 生姜
温脏 (经脏同治)
厥阴寒厥证——临证运用1
1、关节脱位怪病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 一女孩,感冒服西药发汗过多,导致左腕与髋关节
突然频繁脱位,中西医束手,据脉细、手厥及素体自小 怕冷冻手冻脚的阳虚体质辨证,处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三剂愈。
厥阴热利证——临床应用
1.附件炎误治案(白头翁汤主治)
一妇女少腹局部有条索状物,按之压痛,黄带味大, 前医用三妙散、桂枝茯苓丸均不效,据舌质深红,改用 白头翁汤加五灵脂、元胡,三剂效,六剂愈,改汤为丸 善后。
辨治思维提示: 异病同治-热利,附件炎,乳腺炎,眼结膜炎 (肝经热毒循经,或者横逆,或者上攻,或者下注)
厥阴病类似证
上热下寒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 麻黄升麻汤(357)
厥逆证 下利证
热厥:白虎汤(350) 寒厥:四逆汤(353) 蛔厥:乌梅丸(338) 痰厥:瓜蒂散(355) 水厥:茯苓甘草汤(356)
四逆汤(372) 通脉四逆汤(370) 小承气汤(374)
呕哕证
通脉四逆汤(370) 邪壅哕证(381)
厥阴热利证——病证分析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释义】
肝经湿热,下注大肠——热利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下重 肝为血脏,血热壅滞——脓血
厥阴热利证——方药分析
白头翁 苦寒 秦皮
入肝经 凉血热
治肝热血利
黄柏 黄连
苦寒 清热燥湿止利
厥阴寒热错杂证——病证分析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
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 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 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重点】心中疼热 消渴 蛔厥 久利
辨治思维提示:
治心心病不愈,活血绞痛不止,问题在哪? 中医诊治冠心病,不应只着眼于活血化瘀; 厥阴亦属心包络,乌梅丸亦为治心病之方;
厥阴寒呕证——病证分析
•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 【释义】
干呕 吐涎沫
肝寒犯胃寒浊上逆
头痛
肝经寒气循经上逆
确立判断厥阴病标准:
1.反映厥阴病的气化特点(两阴交尽,阴尽阳生) 2.反映厥阴病的脏腑特点(肝与心包)。
1
确立标准
2
逐条 对号入座
3
分出本、 兼、变、 类似证
厥阴病本证
上热下寒证 提纲证(326) 厥热往来证 331、336、342、341、334、332 厥阴厥逆证 当归四逆汤证(351、352 ) 热厥(339) 厥阴热利证 白头翁汤证(371、373) 厥阴寒呕证 吴茱萸汤证(378)
什么是厥阴?
3. 主肝与心包络
4. 与少阳相表里
少阳主表里之枢,故有寒热往来; 厥阴主阴阳之枢,故有厥热往来。
什么是厥阴?
仲景所论:厥热往来证“期之旦日夜半愈” (332条)
《金匮要略》 “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 时阳始生”。
临床所证:上凡是夜半子时发生的病,如 夜半发烧(小柴胡汤)、夜半咳嗽(小柴 胡汤)、半夜饥饿(补肝汤)等,都要首 先从少阳和厥阴辨证论治。
第十讲厥阴病是千古疑案吗
《伤寒论》系列讲座——第十讲
厥阴病是“千古疑案”吗?
山东中医药大学 姜建国教授
厥阴病——《伤寒论》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
陆渊雷 “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 “杂凑成篇”
全国教材
厥阴病篇未设本证前后体例不一
《新中医》 两次开展关于厥阴病的学术大讨论
什么是厥阴?
1.阴气最少
《素问·至真要大论》
厥阴寒热错杂证——病证分析
“又主久利”的启示意义是什么?
开拓乌梅丸的临床治疗思路(非专治蛔方)。 “久利”之“久”字的辨证意义。凡久病一般病机复
杂,寒热错杂,虚实兼夹,正应乌梅丸之治。 主药乌梅的主治意义。主药酸味入肝,病证上热下寒,
故柯琴主张用此方治厥阴提纲证。
厥阴寒热错杂证——方药分析
乌梅
得酸则静,酸敛止利,滋补肝阴
黄柏、黄连
得苦则下,清上热
桂、附、姜、椒、辛 得血
厥阴寒热错杂证——临床运用
1.冠心病(厥阴病)治案(乌梅丸主治) 一老年妇女,慢冠,前医常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
痛。但常治常犯。后又病发心绞痛伴上半身燥热汗出, 膝以下寒冷如冰,诊为厥阴病,治以乌梅丸原方。获 意外之效,非但上热下寒痊愈,心绞痛亦明显好转。
厥阴寒厥证——病证分析
【原文】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释义】
素体血虚、阳虚 寒邪直中厥阴
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
血虚寒厥证 (经脉寒证)
厥阴寒厥证——方药分析
当归 芍药 通草
桂枝 细辛
补血活血 祛寒通络
大枣 甘草 补益气血
“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2.阴阳之枢
《素问·阴阳类论》
“一阴至绝作朔晦。”
什么是厥阴?
朔 指阴历每月最初一天的月亮, 有一线光明,即阳之意;
晦
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的月亮
无一丝光明,即阴之意。
作
发生之意
厥阴(一阴)发展到尽头,就要发生朔晦的变化,即阴 尽阳生,阴阳转化。而只有“枢”才具有这种主持阴阳转化 的功能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