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厥阴病是千古疑案吗优秀课件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
下面我们谈到“厥阴病篇”的内容。
厥阴病的病变部位自然涉及到肝与心包,因为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它也涉及到了肝经。但是,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他附了一句话,“厥利呕哕(yǔe)附”。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一部分内容,附入一部分关于杂病的“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yǔe)逆证”等这样一部分内容,附入到厥阴病篇,所以厥阴病篇56 条。如果我们去读《伤寒论》的话,我们发现直接谈厥阴病这三个字的,也就是那么4 条,剩下的那些证候,“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似乎有的根本和厥阴病沾不着边,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不知道是王叔和还是后人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的内容,附于厥阴病篇,所以就使厥阴病篇的内容看起来错综复杂,甚至路渊雷就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厥阴病篇,错综复杂,竟为“千古疑案”,说厥阴病篇问题太多了,竟为“千古疑案,无可研究”,没办法研究。
应当说,厥阴病篇先天不足,虽然我们这里谈到他的病变部位,提到了肝和心包,提到了肝经,实际上它后面附的“厥利呕哕(yǔe)”的这些证候,有的根本和厥阴肝、厥阴心包没有关系。
厥阴病的成因: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这是它的成因之一;成因之二,邪由它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可以传厥阴?太阳之邪可以传厥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至于厥阴的生理,我想我们就简单的知道,“厥阴肝经从足走腹到胸”,然后“上巅顶和督脉相交”,而肝经是络胆属肝,沟通了肝胆的表里关系。至于厥阴肝脏,“藏血,主疏泄,寄相火”,知道这三个要点就行了。心包呢,也“内藏相火”。
厥阴者,半表半里之阴证也
厥阴者,半表半里之阴证也
历来,诸多医家都认为厥阴病疑难,厥阴病也被称为“千古疑案”,尤其对于《伤寒论》中厥阴病的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之提纲症状相对比较复杂,且厥阴病作为三阴病之一,理应“阴不得有热”,然乌梅丸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其中有黄连、黄柏清热之品,此为何解?唯有探明厥阴病的实质,方可解除心中疑惑。
还是根据六经辨证的思路来分析,胡老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我们知道,位于半表半里的邪气,不在表不在里,邪无出路,如小柴胡汤的热就是半表半里的郁热。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阴证本来不得有热,但是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常常郁久化热,古人说久郁之处必有伏阳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农村收割小麦后堆积的麦秆,时间久了,里面就会很热,就是郁热。所以虽然厥阴病是阴证,但郁久容易化热,最终会呈现出寒热错杂的症状。
火性炎上,所以热多表现为上热,而寒邪多重浊,有寒从脚起的说法,寒邪多容易聚积在人体的下半部,就是下寒。厥阴病本身是阴证寒证,却出现了上热下寒的症状,就是源自于半表半里病位邪无出路的特殊性。所以厥阴病上热下寒为多见,但寒不热者较少见。
我们再回头看厥阴病提纲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一般来说为热证,但这里的消渴不同于后世认为的消渴。本条的“消渴”,也不过是上热下寒的表现,从“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来看,其人虽渴却喝不了多少水,甚则饮入则吐,所以不是真正的消渴。第329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说明厥阴病有渴的特点,更证实厥阴病类似消渴而不是消渴。
西山论剑话厥阴
西山论剑话厥阴
西山论剑话厥阴
——2019北京经方讲学感悟
文、图/毛进军
古风·北京讲学感悟
夏日炎炎暑热蒸,
难挡学子求知情。
千古疑案厥阴探,
万世方术六经明。
临证灼见阐心法,
实践真识说仲景。
大道至理各有解,
勤究笃在疗效增。
1.
6月底,应邀去北京讲学(第九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
2.
仲夏的北京,蓝天白云,阳光炽热,虽然炎热,但挡不住求知若渴的中医们前来西山八大处的华北宾馆学习探讨经方医学。
3.
在华北宾馆,外面暑热难耐,内里求知热情不减,为学仲景学术,探究千古疑案厥阴病,近千人的会议大厅里座无虚席,令人感动。
4.
厥阴病,条文简略,而寓意颇深,自古医家们为探其至理,殚精竭虑,虽见解迥异,但各有千秋,为启迪后世思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有些注说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5.
厥阴病临证理法非常重要,但迷雾层层,路漫修远,要想真正理解仲景厥阴真实义,尚须我们及至后代继续潜心读研,反复思考,上下求索,任重而道远。但无论如何立说,最终目的是要理法自洽、契合临证、确有疗效。
6.
我在此次学术会议上,依据《伤寒》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这一病机及证候条文,提出了厥阴病的实质为“阴阳气”互结不通而气机升降失常(逆反),厥阴生理为:沟通表里(营卫-胃气),顺接阴阳(气血);厥阴病是外感病(证)或内伤杂病(证)发展变化或传变过程中呈现的半寒热,半虚实,寒热错杂、互结而不通的格局:表里上下不和,阴阳不通,整体阴阳气血营卫失调,寒热错杂、寒热真假。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许久没有写伤寒论的东西了,今天写一下伤寒论的厥阴病。顺便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厥阴病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呢,初中文化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厥阴病是伤寒论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难在何处呢?第一不太好理解,后世的解释尤其是中医,简直就像黑话。其次不好治,寒热虚实错杂。许多干一辈子的中医生,搞不定这种寒热虚实状况的人大把。西医对此病,绝对束手无策,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医除了伤寒论,其他的书,也够呛。先看几张图:例一例二颜色越红温度越高,越蓝色温度越低。红色与蓝色相差10°左右。图三第一张图就是厥阴病体质,现在社会超级多。尤其女孩子。第二张是健康的。第三是温度对照。厥阴病也有好处哇,就是呢,辩证很容易,只要问一句:腹部或者是脚腿怕冷不?容易上火不?容易长口疮或
者是火疖子啥的么?只要是说:哎呀别提了,我腿脚冬天就没有热过,拔凉拔凉的。脸上还长一脸痘,特别容易上火等等等等等等......恭喜你,已经学会了中医最棘手的,最复杂的,最难治的,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辩证方法。中医的优势,尤其是伤寒论,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容易吧亲?看例一图,头面部温度普遍35°左右,下肢25,膝盖就更别说,目测低于二十度。上下温差近15°。
中医称作为上热下寒,形象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伤寒论里面最难的部分,却最容易判断与辩证,问问或者摸摸患者腿脚就行了。只要身体有的地方寒,有的地方热,就是寒热错杂厥阴体质。也是当今相当多的中医生们,最头痛的。所以,判断一个中医生的水平,就在于此,凡是能搞定厥阴病的,都是高手,遇见了就千万不要放过!我估计的很乐观,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不管有证没证非法行医包括针灸康复什么的都算上,假设一万个合格好中医吧。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特么妥妥的稀缺资源啊!!!!我曾经有朋友悲观估计大概只有3000人。这就更少了,所以说,现实中遇见了这种高手就要珍惜啊亲!看图一,此患者绝对的膝盖疼痛,腿脚发冷,胃肠功能低下。胃部包括盆腔,整个都是绿色的,温度也大概只有三十度,定然怕冷,女性一定痛经,这就是所谓的宫寒与胃寒。温度这么低,寒证无疑。如果是这种体质的人,通常还会有身体关节部位疼痛,这痛那痛的,但如果不把身体里内部调好,就是去针灸康复理疗,通常效果也很有限。内部搞定,外部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与图二一比,非常明显,第一张明显的大妈啊!第二张身材苗条,体格匀称,凹凸有致,温度分布均匀,颜色过度自然。腿脚与背部的温度甚至比头面部还高。
?厥阴病篇与《伤寒论》传本(原创)李心机
厥阴病篇与《伤寒论》传本(原创)李心机
厥阴病篇与《伤寒论》传本(原创)
2014-07-31 16:49阅读:567
从框架结构看,赵刻宋本《伤寒论》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各有若干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显迹。
赵刻宋本《伤寒论》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目之下,有至关重要的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这五个小字,决定了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在校勘时,他们所见到的底本中厥阴病篇只有4条,此4条之后的条文均属“厥利呕哕”诸内容,所以只是附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之后。这就明白无误的表明,“厥利呕哕”的内容不属于厥阴病篇,而是“附”在厥阴病篇。
“厥利呕哕”在《伤寒论》的另一个传本《金匮玉函经》中,是与《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并列的《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而列在《辨厥阴病脉形证治第九》之后。这更印证了林亿等校勘的底本中,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认识中,“厥阴病”与“厥利呕哕”根本就是两篇不同的内容。故在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中,“厥利呕哕”只是附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之后,并标注在篇目之下。
而在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目之下无“厥利呕哕附”这五个小字,从而使“厥利呕哕”诸内容,混入了厥阴病篇。所以“厥利呕哕附”这五个小字成为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的鲜明的标志性显迹。
因此,那些没有这五个小字的,并把“厥利呕哕”的内容混淆在厥阴病篇中的有关《伤寒论》著述、讲义教材,虽自称是以赵刻宋本为底本,那只能算是没有根据的美言,或属妄称。同时,那些想方设法想把厥阴病篇的内容与“厥利呕哕”的内容捏合在一起的论述,对于赵刻宋本来说,只是荒谬的纂改。
思考和理解
思考和理解
【课前提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实践论》
对厥阴病篇的思考和理解
郝万山 2011-09
《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56条,但证候错综复杂。陆渊雷:“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杂凑成篇”。五版《伤寒论讲义》没有设本证。《新中医》两次展开关于厥阴病的讨论。《中医杂志》也开展了几次关于厥阴病的讨论。
一、厥阴病的病位和相关生理
1、病位:肝与心包
2、生理: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足厥阴肝经从足至头,和督脉交于巅顶。
原书“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下有“厥利呕哕附”,这些病证的病位不全是在肝和心包。
二、厥阴病的分类和证治
1、邪由少阴传来——厥阴危重证
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相火的衰竭。厥者尽也、极也,为阳气衰到极点,阴寒盛到极点。五脏六腑真阳皆衰竭——脏厥。预后不良,为外感病的终末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338)
2、外寒直接侵犯厥阴经脏——寒证
①寒伤厥阴之经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②寒伤厥阴之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③厥阴经脏两寒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3、寒邪郁遏厥阴相火所致诸证
①热证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阳有余便是火,从而出现厥阴热证。
阳热上伤阳络—汗出,喉痹(334)
阳热下伤阴络—便脓血(334)
阳热泛溢肌肤—身发痈脓(332)
厥阴病之实质徐汝奇先生+平脉辨证之厥阴病论治
厥阴病之实质徐汝奇先生+平脉辨证之厥阴病论治
厥阴病千古疑案,把人搞的糊涂。翻开《伤寒论》厥阴篇有乌梅丸,白虎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通脉四逆汤,白头翁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共16方,其中有阳明方,少阳方,太阳方,少阴方,太阴方,这是问题的关键。
厥阴病实则包含其它5经病,虚实寒热夹杂。剖析乌梅丸,既有黄连黄柏之阳明,又有人参花椒干姜之太阴,有附子肉桂细辛之少阴,若用桂枝则又包含太阳(本人水平有限,还找不到少阳)。从脉象解析,厥阴病之脉是太阳脉浮,阳明脉滑,少阳脉弦,太阴脉沉细,少阴脉沉的综合之象,呈现三部六位不等,脉势不均。
举例说说:我小舅子,胸骨下烧灼感明显,很难受。诊脉左寸沉(左寸脉,及双尺脉见阴性脉象,为少阴),右寸关脉弦滑(双关见阳脉,左为少阳,右阳明,右寸见阳脉,为阳明),此厥阴病,附子泻心汤,一剂愈。本例既有少阴表现,又有阳明表现,呈现三部不等之象。
说白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太单纯。其实人身相当复杂,哪有那么多单纯,老祖宗很聪明呢,不单纯不清不楚就把它算作厥阴吧。比如吧,某某左寸脉浮弦,左关弦,右寸关浮弦滑,头项痛,拉稀,太阳阳明病(双寸脉浮,太阳,右寸关浮滑阳明),葛根汤合葛根芩连汤,也是厥阴病啊,不单纯啊,脉也不对等啊。可以这么说,80%以上是厥阴病。可是现在有人就是要把厥阴病搞复杂化,以至于乌梅丸都没有几人会用啦。乌梅丸的脉象也是三部六位不等,脉势不均,这边啊沉,细,那边啊滑啊,浮啊,这寸啊弦,那尺脉缓啊,大伙在唱戏啊,只是主角不同啊,脉象则异,若阳明为主,脉滑多,黄连黄柏重用之,乌梅丸证见拉稀,还上火,有少阳之心烦,有阳明之饥饿感,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消渴,便脓血,发痈脓,喉痹,发热,太阴少阴之不欲食,下利,太阳之发热。
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
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
姜建国教授精研伤寒论近四十年。
是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齐鲁伤寒学派”的负责人。
其学术思想自成一派,特点鲜明。
尤其是对“千古疑案”厥阴病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
厥阴病作为六经病之一,在《伤寒论》中有着非常多的疑难和争论。
民国医家陆渊雷,对厥阴病篇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
第五版《伤寒论》是由国内著名的四位伤寒学家编写,厥阴病的编写体例也与前五经不同。
姜教授从更深的思维角度出发,为我们详细的归纳了有关厥阴病的几个问题。
厥阴的涵义
最少的意思。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
太阴和少阴发展到尽头就是厥阴,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即使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阴气较少,津液下泄伤阴,所以口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即使不泄泻,也觉得渴。
所以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即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气有多少
1.阴气最少的意思。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
太阴和少阴发展到尽头就是厥阴,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即使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阴气较少,津液下泄伤阴,所以口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即使不泄泻,也觉得渴。
所以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
即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气有多少,异用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少阳太阳是阳仪,研究伤寒离开五运六气是很难解释得通。)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少阳太阳是阳仪,研究伤寒离开五
运六气是很难解释得通。)
johnney908按:(厥阴少阳太阳是阳仪,研究伤寒离开五运六气是解释不通的,如果单纯讲传经而与自然界六气联系起来,很难解释得通,陆渊雷先生的思考方向不一定是对的。其实六经病各篇是没有提纲的,“厥阴之为病”是指厥阴为客气加临六气的病,不是统纲;厥阴病是六气为客气加临主气的病;学者当深思。)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P1
六经病各篇的特色–P4
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P7
第二节厥阴病证–P9
第三节辨厥热胜复(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诸证)-P19
第四节辨厥逆证–P24
第五节辨呕哕下利证–P33
概说
一、厥阴病的病变部位–P1
二、厥阴病的成因–P1
三、厥阴的生理–P1
四、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P2
1、“邪由少阴传来”- 厥阴危重证和死证 -“脏厥证”。-P2
2、厥阴寒证–P2
(1)“外寒伤厥阴之经”----“血虚经寒证”。
(2)“外寒伤厥阴之脏”----“厥阴脏寒证”。
(3)厥阴经脏两寒证。
3、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证–P2
(1)“阳复阴退,自愈” ---- 厥阴自愈证
(2)“阳复太过” --- 厥阴热证
(3)阳气时进时退 --- 厥阴热胜复证。
(4)厥阴寒热错杂证。
4、“厥阴病篇”所涉及的“厥证”-P4
5、厥阴病篇还有“呕哕下利”的证候–P4
6、六经病各篇的特色–P4
概说小结–P9
一、厥阴病的病变部位:
应当涉及到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涉及到肝经。
但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他附了一句话,“厥利呕哕附”。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关于杂病的“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逆证”等这样一部分内容。
厥阴病篇:概说(3)
厥阴病篇:概说(3)
还有阳热泛溢肌肤,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发痈脓”,全身多处出现了皮肤感染性的化脓性的病灶,头上长疮,脚下流脓,这是阳复太过,阳热泛溢肌肤所造成的。阳复太过,还可以导致热不止,发热不止,和热不罢。怎么由寒证变成阳热证的呢?就是寒极。物极必反,就意味着要衰退。阳郁到了极点,意味着阳气要暴发,阳气要恢复,就是这样由阴转阳的。
第三种情况,如果阳气时进时退,人体的阳气的恢复的机能,有时候没有力量那么持续的发展,过几天阳气恢复占优势,过几天阳气又衰退了,阴寒邪气又占优势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厥热胜复,有几天是“手足厥冷、的下利”阴寒证;又有几天是发热、手足不凉了,下利也停止了;又有几天下利厥冷,再有几天持续了发热,这叫厥热胜复证。
第四种情况,有时候这个阳气的恢复,它不是整体的而是局部的。局部阳复太过,那就出现了热证,而阴寒未尽退却,下部的阴寒并没有退干净。你看在一个人身上就出现了“寒热错杂、上热下寒、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证候。这都是厥阴相火被阴寒邪气所郁以后,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诱发的。大家看看,厥阴病是不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死或活、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啊?!
所以,陆渊雷说:“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除此之外,在厥阴病篇涉及到许多厥证,我们刚才说了,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赵开美翻刻的宋版《伤寒论》的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之下,有“厥利呕哕附”这句话。因此,我们知道这个厥证,它不一定全是厥阴病,这是“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这一篇的内容,附到厥阴病篇里头了,但是我们也把它当作厥阴篇的一个内容来讨论。
《伤寒论》厥阴病篇考辨
中医文献杂志
《伤寒论》厥阴病篇考辨
山东省莘县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莘县,252400)李登岭赵红霞田宝军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考证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中的厥阴病条文,
分析、考辨、探讨厥阴及厥阴病医理,揭示临证治法的简洁、合理性。厥阴病实质在寒厥、热厥、寒热错杂证,且分类
简明、临床适用。并从仲景学说的版本、学术的科学发展进程角度阐释厥阴病“竟是千古疑案”一说。
关键词:伤寒论厥阴病篇考辨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0)06-0025-04
《伤寒论》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⑴一说,源于民国医家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后世医家,特别是当代学者多有发挥,以“千古疑案”特指《伤寒论》厥阴病篇纷繁凌乱、杂凑成篇、隐晦曲折、古奥难懂。
对于厥阴病篇的实质,诸如厥阴病纲要、本证、治法、主方,仍假说纷呈、莫衷一是。《伤寒论教材》⑴将六经病划分本证、变证、类似证讲解,忽视了赵刻宋本《伤寒论》(以下称宋本《伤寒论》)之原文精神。现行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伤寒论讲义》⑶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这五个章节中,均是将篇中各病分为XX 病纲要、本证、变证或兼变证几部分进行讲解。而唯有《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一篇分为厥阴病纲要、辨厥热胜复、辨厥、辨下利、辨呕啰、预后等几部分进行讲解。这是因为伤寒学界对厥阴病的本证、变证或兼变证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伤寒学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及进步,为《伤寒论》厥阴篇的考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破解厥阴病篇“千古疑案”成为可能。我们参照不同版本厥阴病篇,对康治本《伤寒论》、古本康平《伤寒论>[4],08-'2,(以下简称康平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⑸各版本条文的医理、文理作分析、考辨如下。
对厥阴病的思考
对厥阴病的思考
厥阴病篇条文不多,但病理深邃,最难疏解,学术界历来对其各抒己见,没有定论。厥阴病不像其它五经病那样,特色鲜明,易于把握,如:太阳病经证包括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腑证包括蓄水证和蓄血证;阳明病主要表现为阳明里热证和阳明里实证;少阳病主要表现为胆热气郁的证候;太阴病包括三个板块:太阴里虚寒证太阴水饮证太阴津血不足证;少阴病包括热化的真阴不足证和寒化的真阳不足证。而厥阴病似乎没有明显的特征便于我们把握,以至于当年的陆渊雷先生感慨:“厥阴病,竟是千古疑案!”
我从厥阴病篇的两条原文中得到启发,尝试着给厥阴病确立一个清晰的边界:
1《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在此,仲景把“厥”特指为“手足逆冷”。出现“厥”证的机制有两个:
(1)真厥证:即“脏厥”。这是真正因为阳气衰竭导致的厥证,病多由少阴病寒化证发展而来,此时,不仅少阴心肾的阳气衰竭,而且厥阴肝和心包的阳气俱竭,病人表现为多脏器的衰竭,疾病处于终末期,不但手足逆冷,而且全身皆冰凉。
(2)类厥证:顾名思义,不是真正的厥证,症状表现虽有“手足逆冷”,但机制是体内存在滞碍,影响了气血津液的正常流注,不能顺利达于四末也!多见以下几种情况:
气郁厥:四逆散证
血虚寒凝经脉厥:当归四逆汤证
热厥:白虎汤证
胃寒气逆厥:吴茱萸汤证
虫厥:乌梅丸证
水厥:茯苓甘草汤证
痰厥:瓜蒂散证。
2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寒热错杂的条文,具体说,是阳明里热与太阴里虚寒并见的结构,体现了厥阴主枢的特点,既然是枢机,就会经常面临阴阳的错杂、寒热的错杂、虚实的错杂,所以我们又说厥阴主“半病”,即阴阳、寒热、虚实错杂的病,皆可归属于厥阴病范畴。三阳病属阳、热、实证,三阴病属阴、寒、虚证,厥阴病为三阳病与三阴病的夹杂结构,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3
导读前面已经讲完了少阴病,今天继续跟大家讲解厥阴病。
一、厥阴病定义
我们再讲厥阴病。那么,厥阴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呢?所以厥阴病有些医家说非常不好理解,有些说是千古疑案。但是,我们结合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来考虑,厥阴是两阴交尽的一个状态,“尽”就是到了极端,阴最少的时候,阴到了极端的时候,自然阳就出来了,所以刚好是盛极而衰,衰极而盛这样一个互相交替的过程,是阴阳消长的最后关头,最后阶段。祝味菊说:“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看到没有,正邪交争到最后的时候,最后危急存亡之秋,这个时候邪气也不是特别的强大,正气也不是特别的强大,你到最后的生死关头的时候,体工做最后的反攻一击的时候,我们叫厥阴。病位在半表半里,厥阴是半表半里阴证。
二、厥阴病提纲
厥阴病的提纲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所以这个话,大家很不好理解。其实,用乌梅丸治疗蛔厥,为什么称为厥阴病?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第一,它病位在半表半里,蛔厥引起这种四肢厥冷,四肢严重的时候,出现我们现代医学说的疼痛性休克,严重的时候是呕吐蛔虫,呕吐苦胆水的过程,所以让张仲景感觉它是一种在半表半里的的状态,但是这种患者痛的很厉害的时候,手足厥冷,甚至出现昏迷,出现疼痛性休克。在当时来说,蛔厥相当于我们现代一些胆道蛔虫症,这蛔虫里面多了的话就到处乱钻,有些钻到胆道里面,有些钻到胰腺里面。一钻到胆道里面,引起剧烈的胆绞痛,这在当时没有手术的年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急危重症。
思维方法与厥阴病——对厥阴病争论问题的看法
思维方法与厥阴病——对厥阴病争论问题的看法
思维方法与厥阴病——我对厥阴病争论问题的看法
姜建国’
厥阴病是《伤寒论》的一大疑难和争论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到底什么是厥阴病?或日厥阴病的实质是什么?争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厥阴病篇共57条,而冠以“厥阴病” 三字的仅仅4条;二是57条所涉及的方证十分杂乱,有治疗阳明病的白虎汤、承气汤,有治疗少阴病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有治疗水气的茯苓甘草汤,治疗蛔虫的乌梅丸,甚至还有吐剂瓜蒂散,确实让人理不清头绪。
历代伤寒注家以及近代医家对于厥阴病进行了大量的潜心的研究,仍然难以得出一致的看法,至今尚属于《伤寒论》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举例证明:其一,民国医家陆渊雷对于《伤寒论》有很深的研究,但其直称厥阴病是“千古疑案” 。其二,当代的大学教科书一般是集古今《伤寒论》研究之大成者,但是关于厥阴病篇的编写,要么不设“本证” 体例前后不一,要么设有''本证” 而题目内容不一。
我们认为分析问题先要厘清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具体到厥阴病的分析研究思路,应该分三个步骤:其一,要搞清厥阴病的实质,首先要搞清“厥阴” 的含义。其二,要搞清什么是厥阴病,首先要确立衡量厥阴病的标准。其三,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厥阴病篇的57条及所有方证,凡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厥阴病,不符合的就不是厥阴病。其四,在确立了厥阴病本证的基础上,综合梳理厥阴病篇的条文方证,搞清厥阴病篇的布局。
综观以前伤寒注家和近代医家对于厥阴病的探讨,发现大家都首先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聚焦在“厥阴病”三个字上,围绕“厥阴病” 这三个字打转转。你认为这段条文这个方证属于“厥阴病” ,他认为那段条文那个方证属于“厥阴病” ,形成此亦・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局面,让人无所适从,从而久争不下。我们的分析则按照逻辑思维依次分四个步骤进行:“厥阴” 的含义,衡量厥阴病的标准,厥阴病的本证,厥阴病篇的布局。
郝万山讲伤寒论: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对厥阴病篇的大概情况作了一个介绍,六经病篇最后一篇是厥阴病。
厥阴病原文一共有56 条。这56 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原书来看,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有许多根本就不是病在厥阴肝和心包的证候,所以经方大家路渊雷曾经有过一句话叫做“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几个小字,“厥利呕哕(yǔe)附”,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认定,王叔和在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时候,等编到厥阴病篇的时候,他发现厥阴病篇的原文太少,它和其它病篇似乎不能够匹配,于是乎他就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治疗杂病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为什么“厥利呕哕(yǔe)”可以附到厥阴病篇?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王叔和所见到的厥阴病篇的条文比较少之外,另外,厥证尽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可是厥证本身无论是阴阳气的不足,还是有形病理产物的阻滞,还是气机的郁遏,之所以造成手脚发凉,那都和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有关。那么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这和肝的疏泄机能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厥证附在了厥阴病篇有它一定的道理。
肝是主疏泄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六腑气机就调畅,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而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都是人体气机升降紊乱的一些表现。气机升降紊乱自然也应当和肝的疏泄功能不调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附在了厥阴病篇也可以沾的上边儿。
厥阴病,千古疑难,今有新篇!
厥阴病,千古疑难,今有新篇!
民国医家陆渊雷一生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而且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文杂乱无章,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因此伤寒论厥阴病就成为千古疑难。
然而,来自安徽的苏昌富老师在第一次听过涂华新老师讲厥阴病时,就深受震撼,赞叹道,涂师对厥阴病的运用讲解,必将使我们临床顿悟。
因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厥阴病在临床非常常见,大量的厥阴病人存在,却因为我们很多医生没有读过《伤寒论》,或读过伤寒却不了解厥阴病,致使很多厥阴病不被认识,很多的厥阴病人被误治。对于众多厥阴病人久治不愈,不得不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四处求治,涂师感到心痛不已。
为此,在25日一天时间里,涂华新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厥阴病两大重头方剂——吴茱萸汤、乌梅丸,还有一个临床功用强大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吴茱萸汤是一个功效神奇却被埋没千年的方子,其所治之病,下彻四肢,上至巅顶,但如此神效的方子,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仅停留在治疗头痛小疾上,令人深感遗憾。
实则,吴茱萸汤之功用价值有如和氏璧玉美玉,举世无双。25日上午,涂华新老师对此方剂做了详细的讲解,从条文,到方歌剂量;从主治,到方证辨识;从药材选用,到煎服方法,带给大家对吴茱萸汤全面、全新的认知。结合临床实际案例,涂华新老师讲吴茱萸汤治疗肿瘤、抑郁症等疑难病症近50余种。具体可感的病例,真实震撼的效果,让所有师友都对此小小一方折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阴寒厥证——病证分析
【原文】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释义】
素体血虚、阳虚 寒邪直中厥阴
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
血虚寒厥证 (经脉寒证)
厥阴寒厥证——方药分析
当归 芍药 通草
桂枝 细辛
补血活血 祛寒通络
大枣 甘草 补益气血
第十讲厥阴病是千古疑案吗
《伤寒论》系列讲座——第十讲
厥阴病是“千古疑案”吗?
山东中医药大学 姜建国教授
厥阴病——《伤寒论》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
陆渊雷 “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 “杂凑成篇”
全国教材
厥阴病篇未设本证前后体例不一
《新中医》 两次开展关于厥阴病的学术大讨论
什么是厥阴?
1.阴气最少
《素问·至真要大论》
厥阴热利证——病证分析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释义】
肝经湿热,下注大肠——热利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下重 肝为血脏,血热壅滞——脓血
厥阴热利证——方药分析
白头翁 苦寒 秦皮
入肝经 凉血热
治肝热血利
黄柏 黄连
苦寒 清热燥湿止利
厥阴寒热错杂证——病证分析
“又主久利”的启示意义是什么?
开拓乌梅丸的临床治疗思路(非专治蛔方)。 “久利”之“久”字的辨证意义。凡久病一般病机复
杂,寒热错杂,虚实兼夹,正应乌梅丸之治。 主药乌梅的主治意义。主药酸味入肝,病证上热下寒,
故柯琴主张用此方治厥阴提纲证。
厥阴寒热错杂证——方药分析
乌梅
得酸则静,酸敛止利,滋补肝阴
久寒(肝脏陈寒)
三大功能
温阳 养血 通络
加 吴茱萸 生姜
温脏 (经脏同治)
厥阴寒厥证——临证运用1
1、关节脱位怪病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 一女孩,感冒服西药发汗过多,导致左腕与髋关节
突然频繁脱位,中西医束手,据脉细、手厥及素体自小 怕冷冻手冻脚的阳虚体质辨证,处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三剂愈。
“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2.阴阳之枢
《素问·阴阳类论》
“一阴至绝作朔晦。”
什么是厥阴?
朔 指阴历每月最初一天的月亮, 有一线光明,即阳之意;
晦
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的月亮
无一丝光明,即阴之意。
作
发生之意
厥阴(一阴)发展到尽头,就要发生朔晦的变化,即阴 尽阳生,阴阳转化。而只有“枢”才具有这种主持阴阳转化 的功能和特点。
厥阴寒热错杂证——病证分析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
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 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 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重点】心中疼热 消渴 蛔厥 久利
黄柏、黄连
得苦则下,清上热
桂、附、姜、椒、辛 得辛则伏,温下寒
人参、当归
调补气血
厥阴寒热错杂证——临床运用
1.冠心病(厥阴病)治案(乌梅丸主治) 一老年妇女,慢冠,前医常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
痛。但常治常犯。后又病发心绞痛伴上半身燥热汗出, 膝以下寒冷如冰,诊为厥阴病,治以乌梅丸原方。获 意外之效,非但上热下寒痊愈,心绞痛亦明显好转。
什么是厥阴?
3. 主肝与心包络
4. 与少阳相表里
少阳主表里之枢,故有寒热往来; 厥阴主阴阳之枢,故有厥热往来。
什么是厥阴?
仲景所论:厥热往来证“期之旦日夜半愈” (332条)
《金匮要略》 “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 时阳始生”。
临床所证:上凡是夜半子时发生的病,如 夜半发烧(小柴胡汤)、夜半咳嗽(小柴 胡汤)、半夜饥饿(补肝汤)等,都要首 先从少阳和厥阴辨证论治。
厥阴病类似证
上热下寒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 麻黄升麻汤(357)
厥逆证 下利证
热厥:白虎汤(350) 寒厥:四逆汤(353) 蛔厥:乌梅丸(338) 痰厥:瓜蒂散(355) 水厥:茯苓甘草汤(356)
四逆汤(372) 通脉四逆汤(370) 小承气汤(374)
呕哕证
通脉四逆汤(370) 邪壅哕证(381)
确立判断厥阴病标准:
1.反映厥阴病的气化特点(两阴交尽,阴尽阳生) 2.反映厥阴病的脏腑特点(肝与心包)。
1
确立标准
2
逐条 对号入座
3
分出本、 兼、变、 类似证
厥阴病本证
上热下寒证 提纲证(326) 厥热往来证 331、336、342、341、334、332 厥阴厥逆证 当归四逆汤证(351、352 ) 热厥(339) 厥阴热利证 白头翁汤证(371、373) 厥阴寒呕证 吴茱萸汤证(378)
辨治思维提示:
治心心病不愈,活血绞痛不止,问题在哪? 中医诊治冠心病,不应只着眼于活血化瘀; 厥阴亦属心包络,乌梅丸亦为治心病之方;
来自百度文库
厥阴寒呕证——病证分析
•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 【释义】
干呕 吐涎沫
肝寒犯胃寒浊上逆
头痛
肝经寒气循经上逆
厥阴热利证——临床应用
1.附件炎误治案(白头翁汤主治)
一妇女少腹局部有条索状物,按之压痛,黄带味大, 前医用三妙散、桂枝茯苓丸均不效,据舌质深红,改用 白头翁汤加五灵脂、元胡,三剂效,六剂愈,改汤为丸 善后。
辨治思维提示: 异病同治-热利,附件炎,乳腺炎,眼结膜炎 (肝经热毒循经,或者横逆,或者上攻,或者下注)
辨治思路提示:整体观辨证论治。
厥阴寒厥证——临证运用2
2、宫寒不孕案(当归四逆汤主治) 朋友之妻,结婚数年不孕,介绍一专治不孕专
家治疗,诊为肾虚(子宫发育不良),服药年余无 效,非求余治其不孕,据脉细、手厥、痛经,诊为 血虚宫寒,遂处以当归四逆汤加减,不料十余剂手 温,后又服四十余剂竟然怀孕。
辨治思维提示:专治不孕而不孕,不治不孕而孕之, 治病当善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