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教学课件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张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教学课件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张

问题(wèntí) 导学
当堂(dānɡ tánɡ)检测
主题二 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活动与探究
材料:2010 年海地地震与 2014 年智利地震比较表。
海地 智利
时间 2010 年 1 月 12 日 2014 年 4 月 2 日
震级 7.3 级 8.3 级
伤亡情况 伤亡约 55 万 死亡 6 人
第六页,共31页。
目标 (mùbiāo)导

预习 (yùxí)引

3.财产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
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2)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
通、商贸金融、社会机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如下图所示:
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 2.3 万人死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中涉及的几次火山喷发( )。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
(2)材料中四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
是( )。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第十三页,共31页。
问题 (wèntí)导

当堂(dānɡ tánɡ)检测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形成条件中的自然异变,是致 灾因子之一。第(2)题,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致灾因子强度、人口 密度和抗灾救灾投入密切相关,但与太阳高度无关。
第十四页,共31页。
第十一页,共31页。
问题 (wèntí)导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上以自然力量为主要原因,并给人类及其活动造成严重伤害和破坏的突发性、局部性、无法抗击或难以应对的现象。

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然灾害类型地理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台风、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这些灾害类型的发生都与地球的自然力量密切相关,是地球表层系统自身的一种反应。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震波引起。

地震的震源位置在地下的地震带,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导致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所引起。

地震会造成土地破裂、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火山岩熔融并喷出地表的过程。

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板块运动边界和地幔热柱上,火山口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出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气体、火山灰等,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

3. 洪水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融雪或水库泄洪等原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突然上升,超过了堤防或容量限制,进而造成周边区域的淹没。

洪水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农田水土流失、建筑物损毁等灾害。

4. 干旱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土地干燥、作物枯死等现象。

干旱通常是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或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

干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困难,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5. 风暴风暴是指风力较大、狂猛的气候现象,通常伴随有暴雨、雷电和强烈的气象灾害。

风暴常常造成树木倒伏、房屋被毁、交通中断等情况,对人类安全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6.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的形式,是指在海域上以强风、暴雨和巨浪为特征的天气系统。

台风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威胁。

台风可以引发海啸、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

7. 滑坡滑坡是指山体、岩土体等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运动的现象。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1(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滑坡、泥石流一、滑坡1.成因(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水集中、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全册课件
(4)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 爆炸,当场炸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3 000多 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 中,数以 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答:不属自然灾害。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以自 然异变为诱因,而是人为原因产生的事故。
【学法指导】
人教版高中选修五 地理
全册优质课件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教学目的
•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 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 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 成机制。
•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 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滑坡
泥石流
• 小结1:人类活动破坏了地形地势的稳定性,增 加了灾害物质条件,使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 小结2: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 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 动强度等。因此,断裂构造带、地震剧烈、岩 体破碎、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 明、降雨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 区及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地区,都易发生滑 坡和泥石流。
热带低压
7级(<17.1米/秒)

逆时针(北半球气旋)
风速从外向 内增加、无 降水
无风、少云 和干暖的天 气
产生最强烈的 降水、并伴随 大风
指图说出热带气旋集中分布地区
西南地区
从教材找出干旱的定 义、成因、危害、特点, 并理解。
思考:干旱就是旱灾?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灾害的定义看,只有当干旱危及到人类 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时,才称得上灾害,因此,有干旱现象未必就会 造成旱灾。例如,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但是夏秋季连续一个月不 降水就形成严重的旱灾,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连续一个月不降水却 不成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ppt课件


低着头,心情就放松了,但那种放松对学习一点好处也没有,之所以会放松,就是因为觉得即便是自己开小差,老师也不知道。如果你往前看,不时地和老师眼神交会一下,注意力必然会集中起来。和老师眼神交汇的那种紧张感会让你注意力集中,并充
实地听完整堂课。

3、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新课内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预习后尝试做课后练习题,不要怕出错,因为老师还没有讲,出错也是正常的。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首要 条件,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 一结果,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下表:
属性
衡量标准
自然 只具有单一的自 变化程度或强度
异变 然属性
自然 既具有自然属性,人类社会和自然
灾害 又具有社会属性 资源的损失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的自然异常变化
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 受灾体
自然资源
灾情 因灾导致人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图解自然灾害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灾害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种事件或现象是不是自然灾害,要同时具备两个条 件:①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 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也就是说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 社会属性。如果缺少条件②,那只可能是一种自然异变或自然 现象;如果缺少条件①,那可能只是一种人为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时不时就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损失。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们会学习到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应对可能面临的危险,还能增强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使得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然因素,比如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等。

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被侵占等。

洪涝灾害的危害巨大。

它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影响交通和通信;还可能引发疫病的传播,威胁人们的健康。

那如何防御洪涝灾害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雨情和水情。

对于河流流域,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比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等,提高防洪能力。

在城市中,要完善排水系统,避免积水。

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二)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灾害。

造成干旱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

在气候方面,某些地区常年降水稀少,容易发生干旱。

而人类不合理的用水、过度开垦等行为也会加剧干旱的程度。

干旱的危害不容小觑。

它会使农作物减产,造成粮食短缺;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还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

防御干旱灾害,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修建水利工程,进行跨区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等。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形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那里温度高、水汽充足。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容易形成台风。

台风的破坏力极强。

狂风能吹倒建筑物、折断树木;暴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风暴潮则会冲毁海堤,淹没沿海地区。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第一讲 常见的自然灾害教案(含解析)高一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第一讲 常见的自然灾害教案(含解析)高一地理教案

〖第一讲常见的自然灾害〗之小船创作一、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二、读常见气象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相关知识。

(一)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时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二)台风灾害1.构成由图甲可知,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2.源地及其影响范围由图乙可知,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3.危害(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三)寒潮灾害1.概念寒潮是因为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地理期末考试自然灾害分析

地理期末考试自然灾害分析

地理期末考试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分析地理期末考试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发生原因与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或现象。

根据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和影响的范围,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大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洪涝、干旱、飓风等。

二、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1. 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原因是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因素的相互影响。

例如,地震是因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地壳震动;火山喷发则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交通中断等。

2. 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气象灾害主要是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如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等。

例如,台风是由热带海洋上积聚的热量和水汽形成强烈气旋而导致的。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农作物减产、居民撤离、交通瘫痪等。

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 预防与减灾措施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伤害,预防与减灾措施十分重要。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报地震的发生,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疏散和避险。

此外,科学规划城市和村庄,建设抗震、防火、防洪设施也是重要的措施。

2. 救灾与恢复重建当自然灾害发生后,救灾与恢复重建是必要的。

这包括紧急救援、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和医疗服务,以及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重建受灾地区。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受灾人群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四、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自然灾害可以破坏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设施,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成为人类认识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契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总结: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定义与分类、发生原因与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是地理期末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一).洪涝1、两种类型:洪水、涝渍2、成因和多发地区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地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案例: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 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夏季西南季风强盛,降水集中多暴雨;②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孟加拉湾喇叭口轮廓,多发生风暴潮,潮水顶托,加剧洪涝;飓风活动频繁,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人口城市集中,受洪水威胁大;②中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③防洪意识,防洪设施薄弱。

3.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4.我国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5.我国洪水的分类除上以外,还有两类洪水类型:海泛洪水(如风暴潮的次生灾害)、溃决洪水(如前文中的堰塞湖溃决等)。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6.我国雨涝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根本原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7.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分析我国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东部平原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带,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此,因此,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恰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
洪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芜湖市沈巷中学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影响:
1.灾情大小的标准 . 2.影响 (一).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 (二).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 (三).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芜湖市沈巷中学
(四)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合作探究】 根据上图,想一想, 【合作探究】 根据上图,想一想,在灾害强度相同的 情况下, 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 灾害危害程度如何? 强,灾害危害程度如何?
(2)影响因素 灾害的强度 人员伤亡不同 表 年龄、性别、收入、 年龄、性别、收入、个人对灾害 现 的应急反应 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健康状 不同 况
妇女、儿童、老人、 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易受自然灾害的损伤 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芜湖市沈巷中学
(二).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
直接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 屋、道 路、机场、船 舶、厂矿、 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间接财产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 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 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芜湖市沈巷中学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 哪些不是?为什么? 哪些不是?为什么?
(1)1952年9月17日, 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 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 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答:不属自然灾害。只发生了自然异变事件,而没有造成 不属自然灾害。只发生了自然异变事件,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 1 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国 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答: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 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 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入海口少,泄洪能力差。

(2)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积,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等。

2、分布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和村庄,破坏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

(2)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引发疫情,影响人类健康。

4、防御措施(1)工程措施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

②修建水库,调节径流,削减洪峰。

③开辟分洪区,滞蓄洪水。

(2)非工程措施①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②建立健全防洪法规,加强洪泛区管理。

③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干旱灾害1、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地形:地势高,水汽难以到达。

③土壤:土质疏松,保水能力差。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

②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③水污染严重,导致可利用水资源减少。

2、分布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1)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业生产。

(2)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

(3)引发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生态问题。

4、防御措施(1)农业方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育耐旱作物品种。

(2)工业方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

(3)生活方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倡导节约用水。

(三)台风灾害1、形成原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由于强烈的大气涡旋形成台风。

2、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

3、危害(1)狂风:摧毁建筑物、电力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冲毁道路和桥梁。

(3)风暴潮:破坏沿海地区的海堤、港口和养殖场。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在地理上较为脆弱的地区,如海岸线、山区等地区,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甚至危及生命财产,尤其在高中地理中,学习一些自然灾害对水文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自然灾害对水文的直接影响洪水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当气象条件不利时,河流及其流域内的水分会积聚成洪水,轻则给人带来不便,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位的升高、水流的加强,以及水的流向的发生变化等等。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天气现象,有很强的风力和降雨量,甚至有可能形成海啸。

台风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暴雨和强风,引起山洪、山崩等自然灾害,对土地造成严重损害。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层岩石发生断裂或移动时的一种地质现象,引起地面的震动。

虽然地震主要影响是地面,但是当地震的剧烈程度非常高时,也会对地下水、地下河等水文特征产生明显影响,地震还可能导致水文系统中发生断裂,导致水脉裂缝的出现,影响水的流动。

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是一种地球表层中火山岩浆喷发的自然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空气质量,还会对水源造成影响。

火山爆发会随之产生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烟雾等。

大量的火山灰会堆积在地面,阻碍水的流动,严重的火山喷发还会引起火山湖破坏,导致洪水等灾害。

自然灾害对水文的间接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在短期内无法明显感知,但在长期尺度上,气候变化对水文特征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化导致降雨量与分布的调整,水源提供量与地下水质的直接受损,水循环模式的变化也会引起相应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变化。

过度开采在地理学上,过度开采及其他人为因素不仅会对生态造成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水文特征,如攫取地下水资源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湖泊水源干涸、地表水养分过量等等。

总结在总结上述内容时,人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灾害虽然不能被完全控制,但水文系统中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后果却可以通过控制、防范来避免或减少损失。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自然灾难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突发事件,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地理学科将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下面将重点介绍地理高考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 暴雨灾害:指短时间内雨量大于平均雨量所引发的灾害。

暴雨会导致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2. 台风灾害:台风是在海洋上形成的一种强热带气旋,其伴随的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现象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

3. 干旱灾害:由于长时间缺水引起的自然灾害。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二、水文灾害1. 洪水灾害: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体的水位超过河床、水库坝顶或岸堤高程,引发的大范围涝灾。

洪水是水文灾害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一种。

2. 旱灾:旱灾常常是由于长时间的干旱造成,造成水资源紧缺、农作物严重减产。

3. 冰雪灾害:包括雪灾、冰冻灾害等,主要由于严寒天气、降雪或冰冻导致的交通受阻、农作物受害等问题。

三、地质灾害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抖动现象,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混合着水流动起来的一种地质灾害,常发生在山区,破坏力巨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层的溶解、沉降或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塌陷的一种地质灾害。

四、生物灾害1. 蝗灾:蝗灾是指大量蝗虫大面积迁飞并大规模繁殖,导致农作物被吃光的严重灾害。

2. 病虫灾害:农作物受到虫害或病害的侵袭,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歉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3. 海洋灾害:包括海啸、赤潮等,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总结:地理灾害是地球自身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也是人与自然的一场严峻考验。

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能够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能够让大家对于自然灾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应对能力,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热带风暴迁居死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什 么? __热__带_风__暴__影__响__的__地__区__多_为__人__口__稠__密__、__经_济__含__量__高__的____ __中__、_低__纬__沿__海__地__区__,__热_带__风__暴__发__生__频__率_高__。_______ 。
火灾毁林
干 旱 使 草 地 退 化
土 地 沙 化
火山喷发后毁林
(四)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危害程度高
不同区

域的灾

害程度


危害程度低



不同区
经济发展水平

域的社 会经济

发展水


防抗灾能力

危害程 度低
危害程 度高
危害程 度高的 区域
危害程 度低的
区域
思考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灾害危 害程度如何?
(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 瓦、折木,苗稼荡然。
答:属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还造瓦 木等财产损失。
(4)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 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 13 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 危险 中,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2.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 A.对人类心理、生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3.阅读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表
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 地震 死亡人数 0.72万 15.1万
水灾 热带风暴 17.3万 74.5万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
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致灾因子的风险 性和受灾体的易损性,表现为异变的频率、 能量大小等;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 的损失作为衡量灾情的标准。
(一)人员伤亡
生理伤害(死亡、伤残等)
1.两方面 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因素
②年龄、性别、 收入、居住条件、 健康状况
对人类社会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受灾体 灾害的承受体, 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灾情 因灾导致人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孕育灾害的环境
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 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
龙卷风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大气圈中
洪水发生在水圈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
病虫害发生 在生物圈
提示
一定灾强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 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 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 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较小,即灾情 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 快。所以,应该说,防灾抗灾能力强使得灾害危害 程度低;一旦受灾,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而 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 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量小、相对量大,缺乏自 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
注意: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洪灾导致通讯设施中断
干旱导致玉米枯死绝收
被洪水浸泡的工厂物资 地震毁坏的高架桥
建筑物坍塌
农作物减产
电力崩溃
对船舶造成损害
道路无法通行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自然灾害还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 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火灾毁林
火山爆发后的被毁林地
学科网
土地干涸干旱
冰雪灾害
地震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定义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 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 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 承受灾害的客体。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 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 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答:不、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 中喷出1 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 此山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答: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 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1)写出孕育表中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 火山爆发、地震 _岩__石__圈_,水灾_水__圈__,热带风暴 _大__气__圈__。
(2)表中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影响 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致__灾__因__子__强__度_不__同__、__受__灾__体__的__易_损__性__不__同_________。
答:不属自然灾害。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 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而是人为原因产生的事故。
结论
判断自然灾害的标准
(1)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2)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 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3.自然灾害系统
要素 孕灾环
境 致灾因

表现 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 境
个人对灾 害的应急 反应不同
人员伤 亡不同
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易受自然灾害的损伤; 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被洪水困住的人
地震受灾的人民
等待救援
(二)财产损失
直接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 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 财产造成损毁
间接财产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 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 面的损失
巩固训练
1.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C ) A.2006年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 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化碳 中毒 B.2006年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 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 C.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 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 D.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矿产资源 等
非可再生
被破坏后情况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大气 资源
生物 资源
可再生 可再生 可再生
——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 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受灾后虽 然可以再 生,但过 程非常缓 慢
土地 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 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