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李氏山房藏__》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李氏山房藏__》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苏轼《决壅蔽》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决壅蔽》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决壅蔽》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决壅蔽》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决壅蔽》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

此尧舜之盛也。

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

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两手而已,疾痛苛痒,动于百体之中。

虽其甚微不足以为患,而手随至,夫手之至,岂其一一而听之心哉?心之所以素爱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亲听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

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

百官之众,四海之广,使其关节脉理,相通为一。

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

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贵土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

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

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

故凡贿赂之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

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

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

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为瑕。

所欲与者,虽有所乖戾,而可借法以为解。

故小人以法为奸。

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

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顾私,而府吏之属招权鬻法,长吏心知而不问,以为当然。

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权在胥吏。

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

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古之圣王爱日以求治,辨色而视朝。

苟少安焉而至于日出,则终日为之不给。

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废一事,一月则可知也,一岁则事之积者不可胜数矣。

故欲事之无繁,则必劳于始而逸于终。

晨兴而晏罢,天子未退,则宰相不敢归安于私第;宰相日昃而不退,则百官莫不震悚尽力于王事,而不敢宴游。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田一廛。

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

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

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

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

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

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

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

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

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可以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

②生:发芽。

③矧:也。

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译文: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所以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内容,心里感觉很不爽,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给你撑着老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

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⑤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③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④掉:摆动。

⑤曝:这里指打开书画晾晒。

⑥然:认为……是对的。

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苏轼《牧童评画》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去那里买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三国志·诸葛亮传》译文与赏析

《三国志·诸葛亮传》译文与赏析

《三国志·诸葛亮传》译文与赏析诸葛亮传诸葛亮传【题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在世之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的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原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琊)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泰)山郡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1]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2],不可屈致[3]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4],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注释】[1]豫章:今江西南昌。

[2]就见:亲自去拜访某人。

[3]屈致:委屈自己去拜访某人。

[4]猖蹶:处境窘迫。

【译文】诸葛亮,字孔明,他是琅琊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字君贡,汉朝末年为泰山郡郡丞。

诸葛亮少年丧父,叔父诸葛玄受袁术委任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及亮弟诸葛均前往任职。

正逢东汉朝廷改派朱皓替代诸葛玄。

诸葛玄一向与荆州牧刘表交情甚深,因此前往投奔刘表。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寄住隆中耕种田地为业,喜诵古代忧伤乱世的歌谣《梁父吟》。

诸葛亮身高八尺,常自喻为管仲、乐毅,当时常人都不以为然。

只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与诸葛亮交情笃厚,说他确实具有管、乐的才能。

古诗诸葛亮传略翻译赏析

古诗诸葛亮传略翻译赏析

古诗诸葛亮传略翻译赏析文言文《诸葛亮传略》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

②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③刘琮:刘表之子。

④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⑤众寡:人数少。

⑥建:提出。

⑦吴会:泛指江东,也指后来的吴国。

⑧解带:推心置腹的对待。

【翻译】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

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遇到汉末的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

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

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

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

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

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

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翻译苏轼诸葛亮论(苏轼)原文: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

呜呼!是亦足矣。

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

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

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

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

”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

荀卿独曰:“人性恶。

桀、纣,性也。

尧、舜,伪也。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

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

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译文: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逞其奸逞:实现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取信C.曹、刘之不敌敌:实力相当D.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却:后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B.言战不若曹操之能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乃始治兵振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以绝曹氏之手足作《师说》以贻之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孔明“以诈力取天下”的一项是()A.欲袭杀其孤 B.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C.孔明迁刘璋 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

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

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

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

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君为镇江军__,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

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一并查处),且尽斩之。

君持不可。

麟以语侵君。

君日:“狱当论情,吏当守法。

逗挠不进,诸将罪也。

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

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

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

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

”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大概没有了。

”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文言文《诸葛亮传》阅读理解及解析

文言文《诸葛亮传》阅读理解及解析

文言文《诸葛亮传》阅读理解及解析文言文《诸葛亮传》阅读理解及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诸葛亮传》阅读理解及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章武三年春,先主①于永安②病笃,召亮③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④。

若嗣子⑤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⑥。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⑨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永安:地名,即白帝城③亮:即诸葛亮④大事:指统一中国⑤嗣子:指刘备的儿子,即后主刘禅⑥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⑦股肱: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⑨敕:皇帝下诏令⑩事:侍奉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1)属以后事属:(2)必能安国安:(3)若嗣子可辅辅:(4)亮涕泣曰涕: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课外阅读能扩大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请结合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诸葛亮的事迹,说说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嘱托,嘱咐(交付)(2)使……安定(3)眼泪(4)辅佐,辅助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大意正确即可)3、事迹,“略”。

特点如:①忠心耿耿。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司非大无道之国背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纤郁闷,趯然②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猖介③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昼:地名。

《诸葛亮》阅读答案15篇

《诸葛亮》阅读答案15篇

《诸葛亮》阅读答案15篇《诸葛亮》阅读答案15篇在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诸葛亮》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阅读答案1(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2分)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2分)答案:17.(1)√(2)×(3)√(4)√18.C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四论》

诸葛亮《四论》

诸葛亮《四论》《论交》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

【译文】建立在权势和名利之上的交往,是难以持久的。

有修养的人之间彼此深交而心息相通时,就好比花木,温暖时也不会多开花,寒冷时也不会改变叶子的颜色,能够经历一年四季而不衰败,经历艰险日益牢固。

《论光武》曹植曰:“汉之二祖,俱起布衣。

高祖阙于微细,光武知于礼德。

高祖又鲜君子之风,溺儒冠,不可言敬。

辟阳淫僻,与众共之。

诗书礼乐,帝尧之所以为治也,而高祖轻之。

济济多士,文王之所以获宁也,而高祖蔑之不用。

听戚姬之邪媚,致吕氏之暴戾,果令凶妇肆酖酷之心。

凡此诸事,岂非寡计浅虑,斯不免于闾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

世祖多识仁智,奋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破二公于昆阳,斩阜、赐于汉津。

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若克东齐难胜之寇,降赤眉不计之虏,彭宠以望异内陨,庞萌以叛主取诛,隗戎以背信毙躯,公孙以离心授首。

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于时战克之将,筹画之臣,承诏奉命者获宠,违令犯旨者颠危。

故曰,建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

故窦融因声而景附,马援一见而叹息。

”诸葛亮曰:“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

时人谈者,亦以为然。

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

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

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

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

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

光武称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

’叹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

’与诸臣计事,常令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谐合。

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

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苏轼《论特奏名》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论特奏名》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论特奏名》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论特奏名》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特奏名》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元祐三年二月二十九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同孙觉、孔文仲札子奏。

臣等伏见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

惟往年韩琦、富弼等,独能裁减任子②及展年磨勘。

发议之初士大夫相顾莫敢以身当之者以为必致谤议琦等不顾既立成法天下肃然无一人非之者何则私欲不可以胜公议故也。

流弊之极,至于今日,一官之阙,率四五人守之,争夺纷纭,廉耻道尽。

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

臣等自入贡院,四方免解③举人投状称,今来是龙飞榜④,乞为数奏法外推恩者,不可胜数。

近准圣旨,下第举人各以举数特奏名,已约计四百五十人。

今日又准尚书省札子取前来圣旨,则又添数百人。

虽未知朝廷作何行遣,不当先事建言,但恐朝命已行,即论奏不及。

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

今之议者不过谓即位之初,宜广恩泽。

苟以悦此侥幸无厌数百人者,而不知吏部以有限之官,待无穷之吏;户部以有限之财,禄无用之人,而所至州县,举罹其害。

伏乞断自圣意,明敕大臣,特奏名举人,只依近日圣旨指挥,仍诏殿试考官精加考校,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学问,词理优长者,即许出官,其余皆补文学、长史之类,不理选限,免使积弊之极,增重不已。

臣等非不知言出怨生,既忝近臣,理难缄默。

取进止⑤。

贴黄。

臣觉见备员⑥吏部,亲见其害,阙每一出,争者至一二十人,虽川、广、福建烟瘴之地,不问日月远近,惟欲争先注授。

臣窃怪之,阴以访问。

以为授官之后,即请雇钱,多者至五七十千:又既授远阙,许先借料钱,远者许借三月,又得四十余千。

以贪婪无知之人,又以衰老,到官之后,望其持廉奉法,尽公治民,不可得也。

【注】①特奏名:又称“恩科”“恩榜”,以别于“正奏名”,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

苏轼《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苏轼《小儿不畏虎》有删改)【注】①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

②痴:这里指天真可爱。

③寻:不久。

④意:估计。

⑤被:施加。

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苏轼《小儿不畏虎》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去那里买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从苏轼的《诸葛亮论》看语文试题

从苏轼的《诸葛亮论》看语文试题

从苏轼的《诸葛亮论》看语文试题——透过这道题出毛病的现象,说明什么?宝泉岭高级中学语文组董汉生原创这次高三第三次月考的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是苏轼的《诸葛亮论》,其中的第四段内容如下: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涉及的相关试题是一道选择题,其中的D项被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关于第四段的译文和理解,给出的参考答案的译文完全引自百度百科,如下: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

”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

对于这道题我认为这个选项和原文给出的译文有很大的问题,译文译得很差甚至说完全扭曲了作者的意思,D选择项的说法也完全错误。

我给出的译文如下: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帝、灵帝(笔者注:不是明君而是昏君)之后,不应该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笔者注:吕温认为孔明不该这么做,言外之意孔明这么做了),(吕温)想让孔明向天下之民广播公告,暂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

”(笔者注:吕温作为一名校书郎,以上只是在谈论历史人物时候的事后诸葛亮或者说马后炮而已。

)(笔者注:以下是苏轼对于吕温看法的批评性看法)不知道蜀和魏相比,果真有用来大大的超过魏国(的实力)吗?如果没有用来大大的超过魏国(的实力),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笔者注:前者意味着“害汝吾诛之”是空话,后者意味着“曹氏利汝吾事之”是空话),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呀,这(吕温给诸葛亮出的提高名望的办法)是一个书生的看法,只能说说而没什么实际用处。

苏轼古诗文_诗歌鉴赏及答案

苏轼古诗文_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

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诸葛亮传略》文言文翻译

《诸葛亮传略》文言文翻译

《诸葛亮传略》文言文翻译《诸葛亮传略》文言文翻译诸葛亮,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诸葛亮传略》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

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遇到汉末的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

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旳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

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

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

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

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

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诸葛亮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诸葛亮论(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
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逞其奸逞:实现
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取信
C.曹、刘之不敌敌:实力相当
D.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却:后退
5.B 信:通“伸”,伸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言战不若曹操之能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乃始治兵振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绝曹氏之手足作《师说》以贻之
6.D A。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动词,“及,比得上”;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表示状态C.副词,“才”;副词,“竟然”D 连词,“来”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孔明“以诈力取天下”的一项是()
A.欲袭杀其孤B.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C.孔明迁刘璋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7.D 这是对诸葛亮的一种建议,而不是诸葛亮“诈”的表现。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8 C 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4分)
译文: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

(“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1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
绝曹氏之手足。

(3分)
译文: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3)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3分)
译文: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
【参考译文】
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

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定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

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

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的民心。

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

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不会去做,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

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
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

这月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

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

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

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

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

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如此的地步。

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更何况能够得到那些天下的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

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

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

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

”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
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