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精讲
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
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
1,联系3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谈谈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
中国模式八大特点:
1、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也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比较能够从实际出发。
2、强势政府,我们有比较中性、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政府,它能制定并执行符合自己民族长远利益的政策。
3、稳定优先,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跨越式发展。
4、民生为大,我们坚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5、渐进改革,实践证明“共产党+市场经济”比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更有作为。
6、顺序差异,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讲究轻重缓急。
我们大致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
7、混合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求把市场优势和宏观调控优势结合起来。
8、对外开放,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但以我为主,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学习别人的经验。
中国模式有极强的竞争力,因为它源于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殊的国情、发展阶段和政策选择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高速经济增长、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混合经济体制、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和开放合作等。
首先,中国模式的核心特点是高速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在近四十年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中国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五年计划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府在金融、能源、基础设施、农业等关键领域直接介入,并通过国有企业等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三,中国模式的特点是混合经济体制。
中国既保留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又开展了市场经济,逐步引入了私有经济。
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由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等)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构成,这种混合经济体制有助于在保持基本经济稳定的同时实现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另外,中国模式还体现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上。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从传统制造业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
通过加大对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投入国家之一,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中国模式还强调融合发展和开放合作。
中国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促进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主动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促进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中国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问题。
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后,中国面临着增长速度放缓、结构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怎样理解中国模式
怎样理解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发展特点:1、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没有完全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2、从经济结构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
在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之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已经改变,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已经改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部分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那样的过度城市化;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
3、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新模式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4、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换,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成现代化战略;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掌握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扩展资料:正确看待“中国模式”:辛向阳说“中国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
比如,印度总理辛格2008年就说过,中国的改革推动了印度的发展。
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外经济开放使中国深深受益,也使印度深深受益,印度正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的成功是促进变化的一种动力。
在中东,“中国模式”受到一些国家的高度肯定。
2007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许多中东国家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中国的声音在这里备受尊重。
“中国模式”的实质和特点_
杭州 2013.336EXPLORATION 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在关于“中国模式”的论述中,比较一些西方学者近几年的看法和我国理论界的一些看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国内理论界强调的是从西方社会学到的一些东西,如把吸收了市场经济方法说成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原因;而不少西方学者却把中国独有而他们社会所没有的东西看做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例如,很多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党执政看作是真正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著作《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在导言中他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的作用。
他说:“分析中国自身的条件和优点,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
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中断。
中国也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斗争,没有因为路线的突然改变而使发展受阻;相反,它一直坚持着改革开放初期所指定的共同目标。
”有的学者则讲得更明确。
宋鲁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一些学者关于中国成功的原因讲了很多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如果不是决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论述当然还只是表面的观察,对中国共产党有这样大的威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源的认识还缺乏理论深度。
即使是这样,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真理,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把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长远目标,形成全党的共同理想信念。
共同的世界观、历史观以及由此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理想目标,决定了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党内也不存在根本对立的派别,具体道路、步骤和方法上的不同意见,都可以通过讨论协商得到解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当然地成为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模式”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与未来发展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与未来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始终致力于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模式也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一、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1.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始于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在20世纪末迈出的关键一步。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摒弃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
中国还引进了一系列外国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了国内生产力的提高。
这一改革开放的探索,使中国摆脱了闭关自守的状态,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模式还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
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既继承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又加入了市场经济的一些元素。
这种体系下,国有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结构。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得以稳步增长。
3.创新的科技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创新还体现在科技发展模式上。
中国充分借鉴了国外的科技成果,同时积极鼓励自主创新,着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政府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4.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还在于,中国一直坚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深知自己的国情和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始终贯彻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
中国立足国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通过适应国家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发展模式,取得了独特的发展成就。
二、未来发展的展望1.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的国际合作格局。
中国将不断深化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完善金融、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制度和政策,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规则完善。
中国模式经济的特征、现状与未来取向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主体地位
公有资产占优势 : 要有量 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 科技含量、规模经济、
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
(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 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历史作用:我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选择这种体制 ,并且当时也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56个 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后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 要基础。
数据链接:
“一五”期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33%,农民的购 买力提高了一倍。工农业总产值由52年的827 亿元增加到1249亿元,年递增8、6%,工业 由270亿元增到535、6元,年递增14、7%。
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政府通过直接和间接手段干预调节经济, 国家对资本积累关注度少,对于商品市场 价格、劳动力市场关注度高,尤其是关注 劳工的福利,又被称为谈判或协商资本主 义“欧洲福利资本主义”,甚至是“莱茵模式”
四、影响一国经济模式的因素 1、历史传统 2、主流文化 3、人口资源 4、地理位置 ………………
划分: 按社会制度或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按经济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模式 计划经济模式; 按管理方式 分权管理模式 集权管理模式
二、经济模式的内涵 1、基本经济制度 2、基本分配制度 3、资源分配制度 4、经济发展模式
三、几种经济模式
1、“斯大林模式” 公有制占绝对地位,国营经济处于绝对
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在广泛吸 收社会资金、发展生产、满足和提高人民生活需 要、繁荣市场、稳定物价、吸收劳动就业、扩大 商品出口,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
浅谈中国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浅谈中国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近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有许多不同观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基于发展道路又有别于世界其他模式的客观事实,我们可以用强势政府、市场经济、文化支撑、民生关切、渐进改革、有序开放等六个关键词概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当然,“中国模式”远未成熟定型,正在生成构建之中,既面临自我完善、提升与发展的挑战,也还面临发达国家的批评、指责与遏制。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解决一些前所未有的难题,需要营造更加良好的内外环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国模式”; 面临挑战; 应对策略多年来,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非常热烈,至今仍是人们经常论及的话题。
因为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说,它都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这种“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都离不开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坚持和完善。
一、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基本含义首先看一看模式的含义。
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对模式下的定义就是: 模式是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
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 内在性,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 外在性,模式有其外在的表现方式; 可借鉴性,模式可以为人们所借鉴和学习。
其次看一下中国模式的含义。
不同的学者对于中国模式有不同的定义。
有的学者讲,中国模式是指新中国成立6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
有的学者讲,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
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2004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把中国模式比喻为“北京共识”以后,从国际到国内掀起了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和讨论。
本文就中国模式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予以探讨。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转型而形成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不再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地对立起来;分配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政治方面:国体,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直接标志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职能;政体,是实行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战略,坚持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障人权,发展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多元兼容并存;思想教育,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权力干预学术,禁止另一种风格和学派;文化战略,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所创造的主流文化为主体,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六、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六、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模式是什么“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特指中国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
简单的说,中国模式,就是与中国相适应,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为基本内容的一种模式。
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以经验和改革历程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又有着以下几点特点: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相结合。
但是最为主要的特征是:保证权利与集中力量。
中国的政治制度模式具有双重功效。
一方面,它为人民提供权利保障,焕发社会活力,使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能够集中民力,民智,集中资源,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实现国家稳定而有效的发展。
“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中国模式”的不足和完善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不完善。
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
大国崛起 大国模式
中国模式概念、特点、面临的挑战中国模式:特指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时间界定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十年,但主要是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历史起点,以实行渐进式改革道路为基本路径,以成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特征,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证,以实行改革开放和不断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为根本目标。
特征: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2、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3、实行渐进式改革道路。
4、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泛指的“中国模式”可以细化为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主要是指中国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几者相互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要全面地探讨“中国模式”是个复杂的工程,本文中提到的中国模式主要基于中国的经济模式。
当然,经济模式是相对最表象也是最易把握的,而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会如同两条潜伏的红线始终如影随形。
总的来说,“中国模式”特点明显、挑战严峻。
“中国模式”的特点:1.政府强势和集中高效。
2.对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
3.不断修正的形式由集中高效的特点还能引申出“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4.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能力政府主导模式让中国在面对意外情况时拥有较强的务实性和较快的适应能力5.渐变发展过程,稳定国内局势“摸着石头过河”与“循序渐进”发展特征相辅相成。
6.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
挑战:1.“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政府主导型经济是“中国模式”的一大特点,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政府的经济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自动削弱了“看不见的手”。
2.“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
三十年来,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中国模式”提供了“人口红利”,然而,中国面临的现实是在不到十年后“人口红利”期的关闭。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与未来发展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与未来发展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很多方面,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长期规划和政策支持,也与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
在中国模式的引领下,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未来发展也备受瞩目。
首先,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干预和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中国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以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使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中心和重要贸易伙伴。
其次,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还体现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上。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化工业社会。
这种快速的变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转型,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遇。
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资源问题,中国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还表现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方面。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较低,这使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正逐渐转向更加高端的产业和服务业。
最后,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还体现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上。
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间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等,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区域平衡。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和通信条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中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成为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与未来发展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与未来发展一、中国模式的创新特点中国模式的核心特点是把握时代潮流,勇于创新和改革。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摸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济模式和治理理念。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创新。
中国模式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通过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
这种制度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 科技创新。
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加大投入科研资金,并鼓励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化创新。
中国模式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创新模式。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中国模式的发展优势中国模式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潜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壮大,中国市场的潜力日益显现。
2. 经济实力。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3.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包括设立专门的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区域政策等,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 开放合作。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1. 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实力。
浅析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以抵御危机和迅速复苏的强劲能力彰显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正是基于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模式”,并把它同本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
“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中国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关键词:中国模式特征意义影响一、中国模式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世界有目共睹的,这种成功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可以是一个模式或是一种典范。
中国发展的奥秘是什么?中国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的价值?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这一问题人们的回答各不相同。
不过,作为一个现象,中国模式早已存在于实践和现实之中,作为一个概念,中国模式也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2004年,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客观、公正、系统的论述,指出: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1]。
雷默(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清华大学教授)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并由此拉开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的序幕。
“北京共识”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它的提出表明了这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改革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认可,是他们对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
“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
作为处于构建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着的创新成果;从实践上看,它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国模式在现实中表现在了许多具体方面: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有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价格双轨制、财政包干制、利率和汇率双轨制、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等。
简析“中国模式”
简析“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一般指中国的经济模式。
其基本特征:保持独立发展的同时实现增长,试验和创新是其灵魂。
他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时也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既务实,又理想,解决问题灵活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标准。
通过不断的探索,改变,完善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60周年,在这60周年中,中国由以前完全的“计划经济”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30年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产物。
1949年中国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首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了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继实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基本上只有苏联与中国关系最好,而这之前中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苏联的影响与帮助,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我们都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其次,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战争的创伤,物质贫乏,民生凋敝,如果任由“市场”来调控,极有可能出现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发生(中国是不乏这类自私之徒的,从鲁迅大加鞭笞国民的劣根性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罕见的“汉奸“之多,再到战争时期那种扭曲的社会经济形式的始作俑者),这也将是影响刚刚诞生之初的新中国社会的巨大不稳定因素。
新中国没有经历过其他的近代经济发展模式,而当时的中国也需要“计划经济”这种模式来有效地调配当时有限的物质资源以及相对“分散”(缺乏现代管理经验与制度及环境)的人力资源来保证当时国民的正常物质生活与国家经济的恢复。
因此,实行计划经济是是由当时的实际国情决定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由某个人及某个政党所能决定的。
但是,“斯大林模式”毕竟在当时来说还是“舶来品”,中国人对这一进口“机器”,只能按照说明书来操作,因此随后的农村公社化运动,以及属于政治范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在艰难中徘徊前行。
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旧的经济模式虽然问题很多、弊端突出,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一个重要的成就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比较好的重工业基础,为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转型挑战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转型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概括为出口导向型、投资驱动型和消费拉动型。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大规模吸引外资等手段,成功打造了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
出口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出口大国。
同时,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国内需求的刺激来实现经济增长。
投资驱动型模式使得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然而,这种模式也导致了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推动转型升级,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拉动型。
消费拉动型模式旨在依靠内需市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并推动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和中产阶级的壮大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以实现经济转型。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中国的经济转型虽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产能过剩和债务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挑战之一。
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产能过剩,特别是在基础工业领域。
此外,由于投资驱动经济模式的长期存在,企业的债务水平也大幅增加。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加强金融监管。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是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重要挑战。
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严重压力,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
这些问题要求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改革和创新的推进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挑战。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的转变。
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中,必须加强改革和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挑战与机遇从经济方面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大胆地解放思想,把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嫁接,在政府有效的调控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对传统的国有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从政治方面看,中国用自己独特的政治结构、政治运作和政治语言,阐释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
按照笔者的理解,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诸如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都是其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被世界广泛所认同。
而中国政治模式所反映出的精神气质,也充分体现着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和价值。
如果仔细分析,还会发现,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的“人本和谐”理念等,在一定意义上正在丰富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内涵。
同时,中国的政治模式,可以保持国家、社会的统一。
有效防范由于民主政治发展阶段的制约,导致社会的撕裂以及民主政治发展的成本过高等问题。
另外,中国的政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国家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能够比较快地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从社会模式来看,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整体没有脱离亚洲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政府的功能相对较强,也影响到社会自身发育水平的提高。
在对中国模式做出客观描绘,并充分肯定其优势的前提下,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一模式面临的挑战。
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从经济模式来看,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从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向由市场主导的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在发挥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
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解决。
与此相联系,在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一些重点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防止垄断,如何有效地解决国有经济管理这个世界性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这一政治模式最终将有多大的张力,或者在什么范围内得到海内外的广泛认同,获得民众信任,也取决于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危机中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被国际上称为“中国模式”,其在各个领域的特点分别表现在:1、中国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在意识形态上不仅摆脱了苏联意识形态的束缚,而且也超越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落地”在中国获得普遍性的认同。
这是中国经济模式合理性的关键所在。
从资源配置机制来看,中国经济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配置的手段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国”与“民”谁优先的问题。
在“国”与“民”中,“民”具有优先性,即改革首先在“国”的“蛋糕”暂时不动的前提下,对“民”进行改革并产生利益增量,从而为改变“国”的利益格局奠定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增量改革”,是中国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
中国经济模式的“产出型”特点,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中国政治模式是“供给型”的模式.3、中国社会模式是一个“需求型”的模式。
4、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包容型”的模式。
5、中国外交模式是一个“内敛型”的模式.而“中国模式”宏观上有表现了八大特质:第一、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有效的政府。
第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试验,然后再逐步推广。
第三、集中精力关注民生。
第四、处理好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第五、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
第六、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是个有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的过程。
第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配资源的效率很高,同时保证社会总体的公正。
第八,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
“中国模式”把中国带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然而随着中国发展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在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中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发展模式目前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
中国经济上的成功,其实是借鉴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或者称东亚模式——通过对外开放,靠吸引外部投资、扩大对外出口来拉动经济高速发展。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与未来发展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与未来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发展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的发展模式被誉为“中国模式”,它融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元素,以及政府主导和市场调控的特点。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和未来发展备受全球瞩目,这种独特的发展方式在推动中国快速崛起的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模式的独特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注重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在中国模式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引导资本流向重点领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政府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规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经济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眼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私营经济、促进市场竞争、鼓励创新创业。
这种混合经济模式既能够保障公共利益,又能够激发市场活力,进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中国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应自身国情的发展理论和经验,这包括了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中国模式紧密结合国情和实际,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也备受瞩目。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世界地位的提升,中国模式将继续对世界经济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影响作用。
中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将逐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模式也将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中国模式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担负起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责任,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改革,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贡献。
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也需要解决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模式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谁能料到,今天的中国能坐拥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贸易国、而且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前,又有谁能预想,今天的中国能将人成功送上太空,能举办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奥运会?毋庸置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三十年来尤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让世界感到惊叹,也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模式”的强烈关注与深入探讨,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加之全球化时代休戚与共的国际关系,海外长期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命运。
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后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解体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一条道路。
他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连福山本人最近也公开认为,“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进化的终点。
20年前,西方学者为拯救“拉美模式”提出了“华盛顿共识”,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后西方开始有人提出基于中国发展模式而总结出的“北京共识”。
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一方面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进一步分析中国发展的原因和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中国对外提升影响力,对内加深自我凝聚和认同的有力宣传利器。
除此之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对中国出口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是因为“中国模式”的特殊之处,中国经济的已经率先复苏,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将本国经济复苏希望寄托于中国。
这些都给“中国模式”提供了走入世界关注视野的背景和契机。
简单说,海内外围绕“中国模式”的讨论主要涉及总结、前瞻、推广三类。
中国三十年来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经济革命,改变了四分之一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变革方式,所以归纳、总结、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点、贡献与挑战,成为海内外各大媒体、研究机构、智库的重要研究课题。
这其中有着层出不穷的唱衰或看好“中国模式”截然对立的学说。
现在所指的“中国模式”是有时间区段的,主要限定在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
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又是什么样呢?于是,大量的学说将重点放在前瞻性的探讨“中国模式”未来应如何迎接挑战、保持可持续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海外一些研究多将中国看作发展中国家的杰出代表,把“中国模式”与“东南亚模式”、“印度模式”、“越南模式”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模式作比较。
解析“中国模式”同时,重在研究其是否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及复制。
泛指的“中国模式”可以细化为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
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几者相互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要全面地探讨“中国模式”是个复杂的工程,本文中提到的中国模式主要基于中国的经济模式。
当然,经济模式是相对最表象也是最易把握的,而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会如同两条潜伏的红线始终如影随形。
总的来说,“中国模式”特点明显、挑战严峻。
(一)“中国模式”的特点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后发理论总结和归纳概括,而非预先存在的行动指南和政治纲要。
“中国模式”也是一个难以全面界定的概念。
总结现今普遍流行的说法,主要是指中国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时间的区段多划分在改革开放后至今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而深入讨论现在形成的“中国模式”应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甚至更早。
今天的“中国模式”的形成,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政的1949年到改革前的一段历史为后续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完全独立自主,这使得后来的经济建设获得了一个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
我认为,中国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强势和集中高效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模式”绕不过去的源头。
中国政治两千余年的政治传统影响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趋向于“中心驱动”模式,即政府是“主导型政府”或“强势政府”。
主导型政府便于资源集中、行动高效,是成就“中国模式”的核心要素。
相反,欧美社会体系由各个社会功能自主组成“网络驱动”的契约模式,少有政府干预,多进行自我管理运行。
今天,“中国模式”与“欧美模式”等的差别根本上与此相关。
中国政府的强势首先表现在其对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力,通过国有企业或与国家关系密切的企业进行运作,国家政权通过对这些企业的控制介入经济。
国家政权在市场中具有中心地位:确定经济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引领经济体制向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比如制订“五年计划”,比如大型国企的巨大整合力。
中国政府集中掌握着较多资源——譬如土地国有,具备极强的行动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动员和干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可以进行细致的全局规划,某些难度高或短期见不到效益的项目才可以用“搞运动”的模式强力推行。
因此,“中国模式”在过去三十年积累下发展中国家少有的基础设施。
这种集中的资源在过去30年保障了其他领域的高效、顺利的运行。
2.对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政府主导的同时,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在于对外开放大量吸收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其他模式的经验。
对外开放很大程度包含了学习和融入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
新加坡东亚问题专家马凯硕曾总结出亚洲几大模式成功是吸收了西方智慧七大支柱的结果:自由市场经济、熟练掌握科技、精英管理班子、实用主义、和平文化、法制及强调教育。
反观中国模式,也是不同程度的吸收了西方的这几大智慧。
同时“中国模式”还学习了亚洲内部的“日本模式”“亚洲四小龙模式”的成功经验。
在实际操作上,中国经济采取了对外国以及国际贸易和外资开放的模式。
在开放中获取先进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先进知识以及外国资本。
中国经济的内外部资本积累同时进行,内部的资本积累依赖于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外部资本积累依赖于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
通过渐进式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和对外被投资国,并正在变成主要的对外投资国。
3.不断修正的形式由集中高效的特点还能引申出“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很多观点认为中国模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没有规定的形式”,设计师没有提前为中国发展规定一种绝对的固定的发展模式,所以创造性的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济奇迹。
我们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和后发的理论归纳,即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不断的“试验——修正——再试验——再修正……”中搞起来的,也就是所谓“摸着石头过河”。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在关于中国经济的新闻报道中,“试点”、“经验推广”之类的词汇中国人绝不会感到陌生的。
而这一特点依然源于前面提到的集中高效。
在一个局部,封闭式的推行某一政策,搞好了就推广,搞不好则立刻可以叫停、重来,这样的行政成本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其结果是,好的效果很快就出来,没有“理论”,也就没有定式思维的束缚,政府敢想敢干,也能干,即使出了什么问题,凭借政府的强行动力,也可以把负面影响限制在极小的一个范围内。
这点同时说明,广义的“中国模式”本身是没有局限的,在未来也应该处在不断的修正中。
4.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能力政府主导模式让中国在面对意外情况时拥有较强的务实性和较快的适应能力。
邓小平当年的“白猫黑猫论”就是这种务实性的一种表现。
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中国模式”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却从未停止过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既通过市场间接发挥作用,又在必要时直接进行干预。
而其他模式显然更重视“看不见”的那只手。
“看不见的手”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看得见的手”是相对可把控的。
面对危机,两手并用的“中国模式”显得更有克服危机的能力。
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成为最早推出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国家。
同时因为强势政府积聚了强大的外汇储备,能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有快速复苏的趋势。
这些与集中高效的政府主导经济体制不无关系。
5.渐变发展过程,稳定国内局势“摸着石头过河”与“循序渐进”发展特征相辅相成。
稳定是“主导型政府”的根本保障,“稳定压倒一切”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强调的。
因为不断“实验和修正”而没有在经济体制尤其政治体制上进行剧烈变革。
所有变化和改革都在循序渐进中进行,避免了东欧剧变的不成功经验,维持了国内长久的便于搞经济建设的稳定局势。
另外,通过逐步提升社会主义和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来抵御其他价值观,既有利于保证全国统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下,也有利于保证国内局势稳定。
局势的稳定是发展“中国模式”的保证和又一大特征。
这种稳定的强调在一个GDP从低水平经济向高水平经济迅速发展进程中显得十分有效。
6.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稳定的国内环境以及政府主导对经济的强力推进之外,还赶上了至关重要的历史的契机——幸运地在对外开放之时恰好迎来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
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模式”的影响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
当世界进入波音空客时代,当电脑、通讯、手机开始普及,当地球变平之际,中国正好处在主动开放的大浪潮中。
而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年加入WTO,更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把握住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机遇,成功地将3亿农民转型为农民工,全世界迎来了中国制造时代。
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中、低端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本国的资源进行产业升级。
也就是说,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机遇中要取得发展,最关键的是在这段时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更好的“比较优势”。
7.“人口红利”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优势首先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这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人口红利”。
最近30年来,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大军,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
中国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人,劳动人口比例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和社会保障支出的低负担。
得益于建国后开始展开的扫盲运动,文盲半文盲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所以在发展中国家中素质相对较高。
传统东方文化吃苦耐劳、刻苦、节俭的特性在中国人身上尤为明显。
大量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涌入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在早期几乎得不到任何保障的情况下勤勤恳恳为“中国模式”进行着原始积累。
次,如上文提到,中国国内环境稳定,不像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民族、宗教冲突不断。
稳定加上人口红利再与全球化相结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