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机制研究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专业化细分需 求 , 带动现代 服务业 的发 展 , 包括现代 化的金
融、 信息 、 物流 、 交通 、 咨询 、 创意设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李 扬( 2 0 0 9 ) 进一步指 出, 发达的服务业必须 以高度发达的制造 业 为基础 , 在 中国促进服务 业发展 , 仍然必 须时刻牢记 中国 仍处在工业 和城镇化均在进行过程 中的具体国情 。 4 . 集聚化 。 集聚性是 现代产业体系 的空间特征 , 产业集聚 通过集聚效应推动产业体 系的现代化 , 主要包括 : ( 1 ) 外部经
济, 即通 过减少交 易成本 以及信息 、 公共 物品 的共享 等方面 使企业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势 。 ( 2 ) 创新效益 。 企业更容易发 现产品或服务的缺 口, 受到启 发 , 发现市场机会 , 研发新 的产 品。( 3 ) 竞争效益 。集聚会 给企业带来创新 的压力与动力 , 迫
二、 构建 现 代产 业体 系的 内外 动 力
速 了产业生命周期 的进程 , 它 将摧毁 旧的产业 , 让新 的产业 有 崛起 的空间。众多研究表明 , 自主创新 和技术进步是产业 结 构调整和升级 的动力源 泉 , 这是 因为 , 技 术创新改变 产业
一
、
现代 产 业体 系 的含义 及特 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 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 系的战略部署 , 它强调 了产业发展 与转 变发展方式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 间
系技术变动相对缓慢 , 导致产业间的生产技术连接相对 固定 。
而现代产业体系 中,技术变革通过产业链波及相互联系的产
程, 培育 了高素质 的劳动力 队伍和有能 力的企业 家 , 他 们是 改善产业 的资源配置方 式最为活跃 的 因素 ; 其次 , 有效 率的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河南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
但总体来讲,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科技含量低,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要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瞄准重点产业,突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升级,增强其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河南省;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浙江和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河南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讲,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还相对滞后。
此外,理论界也缺乏对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
因此,研究和分析河南产业集群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提升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及优势(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分析总体来讲,河南省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
近些年来,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食品集群、纺织服装集群规模较大,关联行业多,带动作用强,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2006年10月15日《大河报》报道,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88个,涉及全省1399个乡(镇、街道)的6909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政办〔2017〕16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正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政办〔2017〕160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12月20日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规范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管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我省范围内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开区。
第三条功能定位:将经开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第四条主管部门:省商务厅。
负责拟订全省经开区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经开区设立、升级、扩区、调整、退出的审核,开展统计分析,对经开区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督查和综合考评,研究经开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章省级经开区设立第五条设立原则: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业集聚、区域平衡。
优先选择对外开放度高、利用外资好的产业集聚区,原则上依托省定产业集聚区设立省级经开区。
名称为“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政策汇编新
产业集聚区政策汇编平舆县工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二0一二年四月目录1、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2、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豫政〔2009〕62号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豫政〔2010〕35号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0〕38号6、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10〕83号7、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32号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34号9、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12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2〕33号10、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驻发〔2011〕10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为促进产业集聚规划区(以下简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培育科学发展的载体,加快形成跨越式发展新机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区是皀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
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等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是我省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点。
发展产业集聚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5.26•【字号】•【施行日期】2016.05.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现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2016年5月26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支持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央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当前,全省正处在蓄势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承担着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重任,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引领支撑河南创新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大意义。
为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6〕6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为切入点,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示范为着力点,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为目标,实现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培育创新龙头企业、产业集群与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与发挥河南人才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相结合,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载体和增长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豫政 〔2016〕36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豫政〔2016〕36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号)精神,促进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进一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转型升级,促进经开区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由低端发展转向高端发展,努力实现技术的尖端化、产业的高端化、生产的专业化。
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让转型升级的潜力充分释放,使我省经开区真正成为产业的集群发展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对外开放的引领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省级以上经开区达到50家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经开区10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超亿美元的经开区20家以上,进出口超亿美元的经开区20家以上。
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经开区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推动经开区构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开放创新、产业城市融合的发展模式。
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构成要素及作用机制分析
创新 ;迫于法律 法规 、政策制度等要素的
约束 ( 比如排污标准 ) 而创新。当然 , 有时
验 室 、生产力 中心 、企 业联合 中心技 术孵 化 器等。集群内部技 术服 务体 系的完善有 利于集群 内部成 员能够容 易接近研 究开发 资 源 ,推进 集群成 员共 同从 事知识 开发 , 并 为维持这 些知识合 作或共享提供 技术 支
时审视集群创新系统中每个子要素的运行 情况 , 一旦发现哪些要 素缺失或运转不灵 , 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 以补救。 如 , 例 当 集群缺乏创新动力时 ,政 府就应该承担注
入创新动力的角色 ;当某些创新资源 比如 资金不足时 ,辅助层次要素中的金融机构 应积极面对 ,全 方位 动员,以保证创新 的
挨打落后 ;受创新政 策要素的激励而进行
和管理支持 的服 务机构 ,如研 究机 构 、实
机 制 不是 简单 的直 线式 ,而 是不 断相 互 作用 的循 环往 复过 程 。首先 是集 群创 新 主体 ( 核心要素 ) 到了利益 的诱导或 为 受 了应付 竞争 而产 生 创新欲 望 ,然 后在 创 新 目的 的指引下 , 不断运 用创新 能力 , 作
支持, 是创新 网络 的重要 节点 。 通过一 要 定 的方式使 集群 内的企 业与 本地 的大 学 、
科 研机 构 建立 定 向联 系 ,企 业 人 员可 以 通 过各 种正 式 或者 非正 式 的方 式不 定期 地 与这 些科 研机 构 进行 交流 ;而大学 和 科研 院 所则 应 当鼓 励教 师 、研 究人 员 以
品或 改进老产 品。三演进 和 集群创 新 系
本积 累。这种异质型 、非竞争性 的资源禀 赋是 集群 的行为性产业组织能力 ,这种能 力有 利于企 业 问协 调和 共享知识 的积 累 , 从而成 为企 业获得长期利润和持续竞争优 势的重要来源 。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16卷 第4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6 No.4 2015年8月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Aug.2015[收稿日期]2015-05-17[作者简介]王娜(1977—),女,河南省南阳市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文章编号]1009-3729(2015)04-0086-03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路径王娜(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南阳473009)[摘 要]河南省借助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色农业成为产业发展“领头羊”、新老工业产业协作共存、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异军突起。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标准化水平有限、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生产经营对政府的依赖性明显、集群化水平不高等。
为推动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要实现主导产业的引领,完善内部产业链条;树立忧患意识,实现内部企业深层合作;优化发展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强管理协调,提高集群化水平。
[关键词]河南省;特色产业;产业集聚;主导产业[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18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能”。
这不仅奠定了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特色产业作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集聚区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也成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所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未来的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中,关注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并探寻其有效发展路径,已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此为据,提出未来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促进河南省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政府决策、定位与管理创新
为, 强势决策与顺势决策结合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
田 [] 1
7 0
所谓顺 势决策 , 是指应用 区域经济发展 理论及 产 业 发展规律 , 合 当地 的产业 基 础 , 于产 业 升级 与 结 基 产业 链延伸 的思路 , 照产业 簇 群成 长 的要 求 , 出 遵 提
区域 产业发展 的 突破 口, 于 “ 弱 到强 ” 属 从 的定 位 方
第1 3卷
第 6期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 Y I r
21 0 1年 1 1月
NO . 0 1 V 2 1
V . 3 No 6 o 1 1 .
・
经济 学研 究 ・
河南产 业集聚 区发展 中的政 府决 策 、 位与 管理创 新 木 定
法 。一般来说 , 响顺 势 决策 的 因素 有两 个 : 影 一是顺 应 大趋势 。就 目前 国际形势 和中国的具体 情况 来看 ,
国内产业集 聚 区的发展 遇 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机遇 。 由
于发 达 国家及 我国东部地 区发展 的资 源约束 , 中西 部
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的步伐加快 , 加上工业化 、 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 , 发达地区的资金寻找出路, 以及 国家提 出培育和发展“ 新兴战略I产业”使各地处在同一起 生 , 跑线上 , 这都为产业集聚区的新兴提供了良好的机
所谓强势 决策 , 指 地 区领 导基 于经 验 、 源 与 是 资
当地 已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上 , 对传统产业升级改 造, 引进相关配套产业 , 对产业集 聚地科学 规划 、 策 政
扶持 , 引导产业集 中 , 产业集 聚区 ; 建立 或是 在 当地 的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0.15•【字号】•【施行日期】2021.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能力建设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0月15日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集群强链”提升专项,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突出“项目为王”导向,围绕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以提升集群能级、创新能力、链条水平和优化生态为目标,实施创新强链、数字融链、转型延链、多元稳链、招商补链、生态畅链“六大行动”,努力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跃升,形成一批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实现“三提升一优化”目标:——集群能级提升。
重点培育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万亿级7个、5000亿级3个,力争形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重点打造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先导布局3—5个未来产业链。
河南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
兴 产业发展 所必 需 的关 键技 术 、高性 能材 料 、高 端 产 品等研发 效率 较低 ,缺乏 拥有 自主 知识 产权 的创 新 成果 ,现有 的科技 成果转 化效 率低 。综 合科 技 创 新 环境 、科 技创 新活 动 的投 入 和产 出等 因素 进行 分 析 和测算 ,20 09年河 南 省 综 合 科 技 创 新 竞 争 力 仅 排 全 国第 2 3名 ,尤 其 是 在科 技 成 果 转 化 方 面 ,人 均 专利 申请量 仅 为上 海 的 56 ,吸纳 技术 成 果 金 .%
分 布较散 、发 育程度 较低 、资金 实 力偏 弱 、对外 开
缺 乏发展 战 略性新兴 产业 急需 的科技 创 新人 才 和经
务问题研 究” 编号 : 2 1 ]一J G A ( [0 1 K H D一0 6 ) 5 1 的 放 度不 高 ,大 多数产 品处 于产业 链 的 中低端 。企 业
业在发展过程 中存在 “ 软肋”,需要发挥政策机制的支持作 用, 自上 而下逐 级完善战略 性新兴产 业的发展规 划 ,
形成保持政策连续性和 系统性 的 良性机制 ,建立健全扶持 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 的针 对性政 策 ,构建相应 的产 业
评估和考核机制 ,以提 升河南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南省 ;政策支持机 制
D I1 .9 9ji n 17 53 .02 0 .1 O :0 36 /. s.64— 0 52 1. 30 2 s
中 图分类号 :F6 . 0 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4—53 (0 2 0 04 — 4 05 2 1 )3— 0 8 0
( 小康社会 的关键 时 由于历 史 和体 制 的原 因 ,各地 市 、各 行业 和 各 期 。伴 随着工业 化 、城镇 化 的加 速发 展 ,河南 省正 部 门之 间存 在着 区域壁 垒 、行 业壁 垒 和政 出多 头 等 面 临 日趋 紧迫 的人 口、资 源和环 境压 力 ,现 有发展 不协 调现象 ,在 与战 略性新兴 产业 发展 密切 相 关 的 方式 的局 限性 、经 济结构 状况 与资源 环境 之 间 的矛 财政 、金融 、知识 产权保 护 、交 流平 台建设 、人才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精神 , 全 省 各 级 各部 门坚 持 “ 四集 一 转 ” , 加
我 们 在 文 化 建 设 中还 是 会 碰 到 诸 如 “ 河 南 社 会发 展 的文 化 内涵 和 文 明 素质 ? 答 案 就 舞 台 上 的 花 木 兰 怎 么 飞 到 大 洋 彼 岸 的 好 摆 在 我 们 面 前 。 莱坞去 啦” 等 问 题 。 这 就 是 文 化 创 新 能 力 出 了 问题 ,培 育 文 化 创 新 体 制 出 了 问题 。 我 们 要 不 断 进 行 体 制 创 新 、机 制 创 新 , 更 要 不 断 进 行 内容 创 新 和 产 品创 新 , 从 而 建 立起一种 “ 活 力创 新 型 ” 文 化体 系 。
化 的 内涵 , 不 能 走 进 用 形 式 型 文 化 建 设 代 替 内 涵 型 文 化建 设 这 一 误 区。
管是“ 进入” 还是被强行“ 拖入” 现 代 世 界 体
系 ,其文化 自觉都不可避免地面 临一个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困 境 :就 是 如 何 在 现 代 世界 体 系 中确 认 自身 的 国 家 或 区域 身 份 , 它 关系 到 “ 国家 理 想” 或“ 区 域理 想 ” 。 很 少 有 哪 个 国 家或 地 区 能 够 避 免 这 个 问题 的困 扰 ,更 少 国 家或 地
区能 够 从 现代 性 世 界 观 念体 系 中成 功 地 拯
五、 学 习开 放型
学 习与 开 放 ,对 于 一 个 国 家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地 域 的 发 展 ; l 士 大 有着 举 足轻 重 的 作 用 。 民族 文 化 或 区 域 文 化 在 多样 化 的世 界 文化 中 ,不 能 像 古 董 一样 封 闭在 玻 璃 瓶 中供 人 观 赏 , 只 有 勇于 学 习外 来 先 进 文 化 , 才能 更 好 地发 展 振 兴 民族 或 本土 文 化 。 在 近代 , 先 后 崛 起 的 大 国 无 一 例 外 的 都 是 以 学 习和 开 放 的 心 态 在 借 鉴 、 吸 收 交 流 中发 展 自己。 在 河 南 加 快 对 外 开放 的过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不 明显 , 视资 源 和 市 场 条件 约 束 以及 体 制 机 制 忽
发 展态 势 , 有力 地支 撑 了全 省经 济 的快 速发展 , 而
且 在 吸纳 劳动力 就 业 方 面成 效 明显 , 进 了农 村 促
人I : 3向城镇 转移 ¨ 。 J
我 省产 业 集聚 区营 业额 在 2 0亿 元 以上规 模 0 的仅有 2 6个 , 业额 在 10亿 元— 2 0亿 元 之 间 营 0 o
建设 问题 ; 些 产 业 集 聚 区 现有 电解 铅 规 模 已经 有 足 够 , 却 忽视 国务 院 出 台 的 抑制 电解 铅 等 六 大 但 行 业产 能 过剩 的政 策 , 然 扩大 规模 , 毫不 考 虑 依 丝 政 策 调控 的影 响 。
( ) 业集聚 区发展 规 模 不足 四 产
地 区 区域 经济 增 长方 面有 无可替 代 的作 用 。本 文结合 河 南省 产业 集 聚 区发 展 现 状 , 今后 发 展 提 出了 为
相 关建议 与对 策 。 关 键 词 :区域 经 济增 长 ; 产业 集聚
D I 0 3 6 /.sn 17 0 4 .0 10 . 1 O :1 .9 9 ji .6 2— 3 2 2 1 .4 0 5 s
展, 有利 于 促进 企 业 聚 集 , 育 区 域 经 济增 长 极 , 培 为 现代 化产 业 体 系提 供 支 撑 。同 样 在我 国 , 着 随
个产 业集 聚 区 在 河 南 省 内各 个 城 市 分 布 较 为 均 匀, 具体 分布 见表 1 。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7.17•【字号】豫政办〔2024〕37号•【施行日期】2024.07.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发展规划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的通知豫政办〔2024〕37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7月17日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质的突破,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提出以下重点工作措施。
一、持续增强创新引领作用1.完善提升“两城一谷”功能。
推进省科学院北龙湖创新基地、中原量子谷等牵引性项目建设,加强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力争全年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10家以上。
出台省医学科学院和中原医学科学城融合发展规划及专项方案,加快省人民医院南院区等“两院一中心”项目建设。
深入实施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成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推动中国农科院相关科研平台布局中原农谷。
(省科技厅、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科学院、农科院,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以下均需各省辖市政府和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2.加快高能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推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河南试验基地建设,争取神农种业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等进入国家实验室基地,扎实开展小麦、隧道掘进装备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力争全年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各类省级创新平台300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第11卷 第5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 No.5 2010年10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8-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JY010);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02400430003);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C385) [作者简介]王红伟(1978—),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05-0117-0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王红伟(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愈见明显,但存在产业集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软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困难、失地农民没有妥善安置等问题。
应从扩大开放、深化招商引资水平,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拓宽就业途径、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等角度加以解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投资软环境;招商引资[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目前国内对产业集聚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统称为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河南省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窗口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提升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
开封市产业集聚区机制体制建设发展背景及成效
开封市产业集聚区机制体制建设发展背景及成效作者:刘沙沙来源:《中国市场》2021年第11期[摘要]文章通过对开封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背景的剖析,从“两化融合”“放管服”“产城融合”以及分类评价等几个角度简单阐述了开封市产业集聚区在10年发展中取得的成效,为开封市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提供研究支点,为改革创新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建设成效1 引言产业集聚区是资源流动与整合的重要产物。
河南省作为中原腹地,对于供需、资源以及环境的反应尤为敏感,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4月出台《关于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始进行河南发展模式转型。
开封市人民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在2009年规划发展的以工业行业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为10个。
截至2020年,开封市规模化产业集聚区一共有8个,以汴西新区产业集聚区为先导,黄龙产业集聚区及开封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为侧翼,协同五县联动,形成了开封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过10年的发展,开封市产业集聚区不断进行转型升级,在机制体制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产业链条逐渐完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 发展背景开封市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形于2009年,是在迅速响应河南省及开封市政府的产业集约化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号召下所产生的。
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一方面带动了开封市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与省内乃至全国各个地市的协同联动。
开封市产业集聚区建立之初,秉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理念,按照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建立了环绕开封市的八大产业集聚区。
规划之初,按照各自不同的区位及资源特点,八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重点及方向各有特点。
汴东产业集聚区依托“三纵四横”的区位优势及老工业生产基地优势,重点发展机械设备制造及物流产业;汴西产业集聚区依托其新兴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等战略性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依托其基础设施优势、化工材料齐全及人才优势,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黄龙产业集聚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及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与运输以及煤化工产业等;四县在政策倾斜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强化自身人力、资源及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各自深化发展自身产业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机制研究发表时间:2012-08-24T10:00:27.03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邓波贾玉巧[导读] 部分产业集聚区起步晚,资金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不足。
邓波贾玉巧(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4-011-03 自2010年8月,河南省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以来,目前,已认定1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
随着试点的开展,如何建立健全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机制,加快其发展步伐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通过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培育机制的研究,分析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快其发展的对策建议,力求为河南省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内涵创新型集聚区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驱动力,由集群内参与技术创新的行业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通过一定的机制("产业价值链"和"创新生物链")相互延伸和交融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
通过在集群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创造、传播、引进、扩散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以促进集群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其核心是要实现集群内创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机互动,使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创新系统内部有效流动和充分扩散,真正起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1]。
二、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情况自2010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经过实地考察,确定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鹤壁市鹤淇产业集聚区、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等10个产业集聚区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
(一)经济规模情况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68.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增长速度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4.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区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元的有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市石化产业集聚区、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和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48.88亿元、438.83亿元、329.97亿元和329.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35.6%、25.4%和20.8%[2]。
(二)招商引资情况全省各地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通过大招商活动,吸引一大批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
随着企业加快入驻,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战略,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动漫创意产业园等10个重点产业园区,突出产业园产业聚集作用,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化,促进高端项目集聚,打造产业集群。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超常规的增长,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标准化厂房、供水、供电、道路和消防等设施加快建设,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截止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为1099.8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0.1%,新增254.79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面积4930.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2%,新增1891.25万平方米;道路长度7254.32千米,比上年增长23.8%,新增1393.13千米;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6650.97千米,比上年增长21.1%,新增1157.67千米。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增强了综合承载能力,支持了产业集聚区产业的发展。
(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0.83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增速远高于全省投资增速。
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8.3%。
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80亿元的有4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郑州市白沙产业集聚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分别为96.26亿元、94.58亿元、89.43亿元和84.98亿元。
三、河南省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产业集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地域差异明显。
省内主要的产业集聚区聚集的企业数量不多,产业门类混杂,产业集群化不明显。
大多仅仅是确立一两个龙头企业,其产业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
且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合理引导,多数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链条短,企业间产业关联不强,集群创新不多,R&D在区内较少,大多数集聚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主要表现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及其所辖县市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产业集聚规模也相对较大,起点也较高;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许昌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区、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在市场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历史较长,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处于中级阶段;周口市属于传统农业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周口市川汇产业聚集区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几乎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分散,处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产业集聚区起步晚,资金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不足。
道路、水电、污水处理、热力管网等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废水处理、中水回收等环境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环境管理和集中治污。
多数产业集聚区还没有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循环产业链,副产品和资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低。
此外,许多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建设上缺乏必要的居住、生活和商业配套设施,无法为投资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集聚区人气的提升。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集聚区内所承载的产业多为传统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如食品加工、玻璃、皮革、纺织、服装、鞋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有一些电解铝、钢铁等能源消耗型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这就导致区域产品以低端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并且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产业集聚区内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集聚区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物业管理、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会展机构等中介组织普遍缺乏,现有的中介组织也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质量差等问题。
这些都降低了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也导致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不高[3]。
(四)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由于河南省大部分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还处于初中级阶段,集聚区内仅仅是确立一两个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不明显,其产业关联度低,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产业集中度较低,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产业链条过短,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弱。
尤其是周口川汇区产业集聚区几乎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分散。
(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集群一个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形成创新网络并产生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
由于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处于中初级阶段,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人才、资金、技术力量不足。
造成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关系不强,群内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淡漠,相互之间缺乏创新支持机制,知识和技术扩散有限。
众多中小企业模仿多于创新,缺乏产品、设备、经营方式和技术升级的更新动力和能力,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从而在整体上严重影响着集聚区内产业的升级和持续竞争能力的提高。
(六)融资渠道少成本高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利润低,在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在市场上融资。
产业集聚区内缺少金融机构,很少有创业基金或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企业融资只能依靠银行抵押贷款,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有限,致使企业融资难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产业集聚区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只能依靠政府投入,无法吸引和促进民间资金进入产业集聚区建设领域。
现有的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多是在县财政投资公司的基础上注入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而成立的,不是专门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展融资服务的。
四、完善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机制的对策建议(一)把握定位,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区要准确把握集聚区的科学定位,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就是要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
要从突出"关联",推动"集中"、"集约"发展,功能"集合"等四个方面正确理解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其培育增长极、促进城镇化、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功能,创造新优势,实现河南的跨越发展。
科学编制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规划,要把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并与交通、水利通讯、生态环保等搞好规划衔接。
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力求集聚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规划具有前瞻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
(二)优化产业组织和结构围绕主导产业,壮大规模、拓展产业链。
围绕主导产业,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选择引入并着力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
在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集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于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集聚区快速建设和发展。
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积极引进海外及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
(四)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