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完整版)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
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
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
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
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国外看法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国内看法A.社会为研究对象。
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
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
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
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C.第三种类型。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论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论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质性研究的概念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
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①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
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
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
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是多元的,是社会的建构。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哎呀,啥是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呀?这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呢!其实啊,咱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我们在探索世界这个大宝藏时的一种特别的“寻宝指南”。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不是那种死板板的东西哦,它就像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小精灵,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森林里穿梭。
它不要求我们非得找到那个绝对的、唯一的真理,而是让我们知道,真理可能有很多面呢。
比如说吧,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呀。
就像那天气,有时候晴天,有时候阴天,还有时候会下雨呢。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像是能理解这种多变的小精灵,它让我们不要死脑筋地只认准一种答案。
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
可不是盲目地去做哦,而是带着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个爱思考的脑袋。
我们看到的现象也许只是表面的,那背后的原因呢?这就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去挖掘啦!而且啊,后实证主义方法论还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看起来很完美的理论。
就好像一件新衣服,外表光鲜亮丽,可穿起来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呀。
那些理论也许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换个环境可能就不灵光了呢。
它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呀。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总会有我们没看到、没考虑到的地方。
这就像是我们在黑夜里走路,只能看到手电筒照亮的那一小片地方,其他地方都是黑乎乎的呢。
在研究中,我们运用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像是给自己戴上了一副特别的眼镜。
这副眼镜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地方。
它让我们敢于去挑战传统的观念,去寻找新的思路。
你想想看,要是大家都按照老一套的方法去做事,那怎么会有进步呢?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是那个推动我们向前走的力量呀。
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社会现象,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
是人们的行为导致的,还是环境的影响呢?也可以用它来研究科学问题,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呢,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里。
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去运用,就会发现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棒,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呢!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它哦!。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深?其实说白了,就是两种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一种是特别“看得见摸得着”的,喜欢实实在在的证据,另一种呢,比较讲究“心灵感应”或者“哲学理论”,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用数字和数据来解释的。
你听我一一道来,保证让你轻松get到!咱先说实证主义。
简而言之,就是“只信真金白银”,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才算数。
如果说这是一场科学的较量,那实证主义就绝对是那个穿着实验室白大褂的科学家形象了。
比如说,古时候有个科学家叫哥白尼,他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不是太阳绕着地球。
你看,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事儿啊,这可是经过了长期的观测和计算才得出的结论。
哥白尼做的事就像是做一场“数理推演”,拿出一堆天文数据,大家一看,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事儿就是实证主义呢?好嘛,因为哥白尼拿出了大量的观测结果,不是空口白话,也没有去讲什么“宇宙的深层奥秘”,完全是通过实践和证据来说话。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他就是给大家展示了“数据才是真理”,没有证据,光说也没用。
要是有个科学家站在哥白尼面前说:“我觉得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不对的”,那他根本没法反驳啊,因为哥白尼拿的证据摆在那里,不是光凭空想的东西。
然后呢,说到非实证主义,就有点像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哲学家了。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从思考、想象和理论上出发。
就好像你看到一只猫,如果它跟你说:“我真的能飞!”,你肯定会说,嘿,猫你这是吃错药了吧?可是非实证主义者就不这么想,他们就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那猫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不是它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什么秘密?”你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不直接依赖实证数据,而是探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说,哲学家康德,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物自体”。
意思就是,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但这些感知本身可能有偏差,至于外界究竟长什么样子,是不是我们感知到的那样,我们无法完全知道。
实证主义
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结合实证主义中重经验的学说和符号逻辑学说,成为逻辑实证论。
符号逻辑就是将代数的方法和符号,应用在逻辑上。
这种理论运用逻辑,达成具有像数学那样明显和确实的结论。
什么是实证主义江怡:什么是实证主义--对它的一种史前史考察实证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传统。
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实证主义萌芽于17世纪的欧洲,18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表面对立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一致,即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与关于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严格区分。
在法国,由于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19世纪的法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色彩。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与法国哲学的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哲学传统,经验论,知识的区分,社会政治因素编辑本段更多理解综述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传统,“实证主义”通常是指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态度。
它不是去预先假设人类是如何得到知识的,也不提供关于知识的心理学或历史学的基础。
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套规则或评价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陈述中的哪些内容是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因而,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涉我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信息”等术语。
同样,实证主义的原则也区分了哲学和科学的争论中哪些属于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哪些又属于不可能得到解决或不值得考虑的问题。
[1] 起始时期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置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
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
法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法学
法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法学法学这门学科可真是一块大蛋糕,切开来就能看到不同的口味。
今天我们就聊聊法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法学。
这两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别担心,我会尽量把它们说得简单易懂,轻松愉快。
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吧!1. 法实证主义:法律的现实面法实证主义可谓是法学界的一位“老前辈”。
它主张,法律的存在和有效性是与社会事实相联系的,换句话说,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的那些条条框框,没啥好争议的。
法律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条“铁律”,咱们得遵守,不然就得吃亏。
就拿交通规则来说吧,红灯停、绿灯行,谁要是随意乱闯,结果可想而知。
法实证主义的观点就像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对吧?1.1 立法的权威性法实证主义坚信,法律的权威来自于立法机关的制定。
也就是说,法律是由那些“官方人士”发布的,像国家立法机构、相关部门等。
这些法律条文就像是餐馆的菜单,点什么就得吃什么。
你可能会觉得,法律制定得是不是太严肃了?其实这正是法实证主义的魅力所在,它认为,只有遵循这些正式的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有序运行,大家才能和和气气地过日子。
1.2 法律的适用性而且,法实证主义还强调法律的适用性。
就像是夏天穿短裤、冬天穿羽绒服,法律也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使用的。
换句话说,法官在审判的时候,得按照法律条文来判决,而不是凭个人的好恶。
这种严谨让法律更有公信力,也让大家对法律有了更多的信任感。
2. 非实证主义:法律的哲学面说完法实证主义,咱们再聊聊它的“对手”——非实证主义。
非实证主义可就有意思多了,它认为法律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条文,而是包含了道德、价值观和人类理性的深刻思考。
换句话说,法律得跟人心走,不能光靠那些冷冰冰的规定。
2.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非实证主义者认为,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简单来说,法律不能脱离道德的影响,就像鱼离不开水。
想象一下,某个人虽然没有违法,但是他做的事却让人心里不舒服,比如欺诈、敲诈之类的。
这时候,非实证主义者会觉得,光有法律可不够,得有道德的约束,才能让社会真正和谐美好。
2021丹图历史叙事研究中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范文1
2021丹图历史叙事研究中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范文 20世纪60年代后期,历史哲学发生了学术界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即从分析的历史哲学向后现代历史哲学的转变。
历史叙事问题是历史哲学“语言学转向”中的一个方面,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国内学者在论及历史叙事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时,主要讨论了历史学家波考克(J.G.A Pocock)、赫克斯特(J.H.Hexter)、帕卢奇(Stanley Paluch)和文艺理论家巴特、海登·怀特等人的观点,他们通过对历史学的术语、历史叙事的修辞特征和语言特性,以及历史话语的虚构属性等方面的研究,强调了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反击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将史学等同于科学,将科学的解释模式运用于历史学的观点和实践。
上述学者在历史叙事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位学者阿瑟·丹图(Arthur C.Danto,1923—2013)对这一转向的理论贡献。
如果说波考克、赫克斯特等历史学家是在历史术语的微观层次上,文艺理论家巴特和海登·怀特是在历史话语的宏观层面上展开他们的研究的,那么丹图则在历史句子的中观层面上实现了历史叙事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丹图是“二战”后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以艺术史和艺术哲学见长,他于20世纪60年代涉足于历史哲学领域。
丹图对海登·怀特,尤其是安克斯密特等人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安克斯密特认为丹图所著的《叙述与认识》一书是“自柯林武德以来,以英文写成的历史哲学著作中屈指可数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其对丹图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丹图从事分析的历史哲学研究时,实证主义的氛围依然十分浓厚,哲学家围绕亨佩尔覆盖律模式、历史解释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一些人对覆盖律模式表示不满,试图做出某种修正,丹图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提出了历史学家讲故事的过程就是进行历史解释的观点,并对叙事解释的机制做了细致研究。
后实证主义理论ok课件
02
后实证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科学知识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其真实性不依 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通过观察 和实验验证来保证的,只有经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客观 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 接近客观真理的过程,科学知识的真实性不应该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后实证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1 2
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融合
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相互借 鉴、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与其他哲学理论的融合
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实用主义、解释学等哲学 理论相互融合,丰富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心理学、地理学等其他学 科的理论相互融合,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
发展
后实证主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哲 学思潮。它对科学知识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对科学哲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用
后实证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和自然科学等。它对科学知识的构建和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 学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
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是指科学知识必须是可被证实和证伪的,即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来证明其真 实性和伪谬性。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是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 证实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基于可观察和可实验验证 的事实和证据,只有经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科学知识的可观察性
第三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社会科研的方法体系
社会科研方法纵向可划分为若干层次(高层方法观 层、中层范畴论、移植论和范式论层、低层方法层 和底层作法层)
方法观层
范畴
论(功
能和目 的)
范式
论(取
向)
移植
论(视
角)
方法层p24
作法层p24
高层 中层 低层 底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中层
范畴论p73
从研究性质的角度看:社会科研的类型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 究)、应用研究。
范畴论p75
预测性研究:带有前瞻性质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 目的是说明研究对象将来的状态。
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对象的现状发展变化规律(描述性研究) 因果链条(解释性研究) 对未来的状况进行科学的
预测(预测性研究)例如:21世纪中国教育督导 走向研究(预测性研究)
高层 中层 低层 底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低层
方法层(确定研究方式)p77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低层
方法层(确定研究方式)p77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或访谈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 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 象极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
个体主义方法论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克服了 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弊端,提出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三 个命题:
(1)社会目标和利益是某种或某些个人目标和利 益的存在形式,个体利益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
(2)社会整体是个体行动的结果,对社会整体的 认识必须归结到“个体行为”的基础上。
(3)对整体范畴的认识必须从个体心理出发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的概念解释如下:
实证主义,又叫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要是指“社会学研究者或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思潮”。
传播学中的实证主义导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它是“以客观性、实证性、精确性为主导原则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
“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可重复。
”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者(经验学派)大都沿用这种方法,把一切诉诸经验验证,强调归纳和经验,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推理验证,用此得出的理论或规律来解释一切传播现象,理论或假说只有被验证了才有意义。
实证主义的三个基本前提如下:
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3、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实证主义的三个主要原则如下: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2、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实证主义范式自然主义范式比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实证主义范式自然主义范式比较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会就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是一种重视观察、经验和可证实性的哲学流派。
它强调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
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直接观察、实验和数据收集才能得到可靠的科学结论,因此直接经验和可证实性是实证主义的核心。
实证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现象学、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这些理论都认为,通过归纳和实证证明可以从经验中获得新的有用知识,从而为人类提供管理和改进他们周围环境的最佳科学方法。
自然主义范式是一种将人类行为与生命协调发展的哲学流派。
自然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主要由遗传基因和生物学过程所驱动的。
因此,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有着相似之处。
自然主义的核心理论是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为主。
进化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因此,自然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和预测。
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
下面我们将它们做一个比较:1. 适应领域实证主义的适应领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它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
而自然主义的适用领域则是自然科学。
它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
2. 日常应用实证主义者依赖于事实和数据来支持他们的结论。
他们通过实验室实验收集数据,并使用它来提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而自然主义者则更多地关注人类行为的理论和理解。
他们通过解释这些理论来评估人类行为。
3. 价值观实证主义者通常认为,可证实性是最重要的,他们不接受理论和个人信念的存在。
自然主义则认为,人类行为是与生命和自然界的互动相关的。
他们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可遗传的并带有一定的生态风格。
4. 方法实证主义者通常使用归纳法和方法论,这些方法使他们能够从实际事实中推出更普遍的结论。
(完整版)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1、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1)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他明确地将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并将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对立起来,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以科学方法取而代之;后实证主义经由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发展而来,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唯物的后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
唯心的后实证主义主张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实之物,即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2)目的
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后实证主义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真实。
(3)内容
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理论,强调认识的途径和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主张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学主义”原则和标准衡量知识增长。
这些主张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高扬的局面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并且成为这一理性主义的组成部分;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认识穷尽。
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中一种表象。
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可编辑修改word版)
1、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1)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他明确地将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并将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对立起来,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以科学方法取而代之;后实证主义经由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发展而来,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唯物的后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
唯心的后实证主义主张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实之物,即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2)目的
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后实证主义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真实。
(3)内容
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理论,强调认识的途径和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主张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学主义”原则和标准衡量知识增长。
这些主张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高扬的局面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并且成为这一理性主义的组成部分;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认识穷尽。
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中一种表象。
实证主义
★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维特根斯坦, 结合实证主义中重经验的学说和符号逻辑 学说,成为逻辑实证论。符号逻辑就是将 代数的方法和符号,应用在逻辑上。这种 理论运用罗辑,达成具有像数学那样明显 和确实的结论。
实证主义基本特征:
(一)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 现象即实在,是有用的、确定的、精确 的、有机的和相对的,与现象的这些属性 相对应,“实证”一词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共存和相继的 描述。 实证主义者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 要求科学知识是“实证的”。
四、法律实证主义 法律实证主义(LegalPositivism),又 称法律实证论、实证法学,是当代的一种 法理学和法哲学流派,其主张法律是人定 规则,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内在的和 必然的联系。
法律实证主义在很多方面和自然法理论 针锋相对。自然法认为在法律和公正之间存 在着本质的关联性,而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 法律的有效性和道德、公正无关。
第二节 实证主义概述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 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 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 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 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 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 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 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 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陈述中的哪些内容是属 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 与不能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因而,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于我 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 “信息“等术语。同样,实证主义的原则也区分 了哲学和科学的争论中哪些属于值得深入探索的 问题,哪些又属于不可能得到解决或不值得考虑 的问题。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对实验研究的批判
•第一,实验设计背后的理念是实证主义,任何事物都有一个 因果关系在后面,这依然是19世纪“理性”学术的延续。 •第二,实验往往脱离了被研究者的背景,而那个背景也 许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背景决定了结论。
•第三,主持实验者往往认为通过试验获得了一个“真 理”,但是并不考虑这个“真理”如何形成。
后实证主义
对实证主义的修正,他们 仍然坚持研究对象具有客 观实在性,但不再认为现 实是完全可知的,而是认 为现实只能被不完整地认 知和了解,因此,知识总 是猜测性的,绝对真理远 不可及;研究所得到的证 据也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 的,并有可能是错误的。
CONTENTS
批判理论
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是在时间绵延的过程 中被塑造出来的,是由社 会、文化、政治、经济、 种族、性别等一系列因素 经过结晶化沉积而形成的 一系列结构,这个结构被 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但是 这种结构并非是一成不变 的,也并非是必然的。
首先,质性研究的工作被认为是非科学的,或只是探索性质的,或完 全是个人行为。
其次,质性研究的样本往往比较小,只聚焦于某一地区,定量研究者质 疑其样本的代表性,认为这样的研究产生的“知识”完全是个别的、地 方性的,不足以代表普遍的情况,也不能得出确定的规律,因而没有学 术的意义和价值。
再次,因为女性主义者警察希望能消解研究者和被研究 者之间的界限,而这种越界行为被认为会引起偏差,所 以,定量研究者常常抨击质性研究中充满偏见。
其次,女性主义者对 原先数据的二次分析 能挑战先前的解释
二、质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不是 指单一的一种方法,质性研 究是多种方法的集合,涉及 一种针对所研究题材开展的 解释性的自然主义研究方法。 这意味着质性研究者们在自 然环境下做研究,试图了解 或解释人们赋予现象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1)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他明确地将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并将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对立起来,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以科学方法取而代之;后实证主义经由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发展而来,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唯物的后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
唯心的后实证主义主张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实之物,即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2)目的
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后实证主义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真实。
(3)内容
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理论,强调认识的途径和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主张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学主义”原则和标准衡量知识增长。
这些主张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高扬的局面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并且成为这一理性主义的组成部分;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认识穷尽。
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中一种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