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谈到解构主义,我们不能不提到结构主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结构主义大行其道。

我们都了解了,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模式入手,将对作品的意义及其内涵或价值上的研究,转向了意义之所以产生的结构,很快就从欧洲风靡到了美国。

但在1966年的霍普金斯讨论会上,德里达发表了一篇名为《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的嬉戏》,率先向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刀,揭开了解构主义的序幕。

而曾经的结构主义者,如拉康、福柯等人也认识到了结构主义的局限,在文学批评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于是就有了后结构主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构主义。

罗兰·巴特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早年是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粉丝,并为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符号帝国,但是后来受到德里达的影响,具有非常明显的解构主义色彩。

让一伊夫·塔迪埃所说“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这位杰出作家大概代表了法国批评界和语言学界几乎所有貌似现代派的思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他并非总是第一个提出某种思想,然而他总是以其深刻性很快成为该思想方面的旗手。

”所以有人戏称他为“变色龙”。

(但是我认为罗兰·巴特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墙头草,因为他的转变发生在他瞧见了结构主义的弊端之后,也就是说,这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符号学研究的扩展或许将引导我们去研究系列性的而不只是对立性的聚合关系或许不可能消除这些关系,因为并不肯定,在研究涉及质料和用法两个方面的复杂对象时,我们是否仍能在两极成分之间的选择中,或在一个标记和一个零度的对立中,使意义起作用,这就提醒我们,二元选择结构是最有争议的问题。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在1970年出版的《s/z》是巴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

?据说,某些佛教徒依恃苦修,最终乃在芥子内见须弥。

这恰是初期叙事分析家的意图所在在单一的结构中,见出世间的全部故事曾有的量,一如恒河沙数他们盘算着,我们应从每个故事中,抽离出它特有的模型,然后经由众模型,导引出一个包纳万有的大叙事结构,为了检核,再反转来,把这大结构施用于随便哪个叙事。

浅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

浅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

浅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作者:廖健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2009年第12期摘要: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是对传统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颠覆,具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指出文本不同于传统“作品”,是没有确定意义的,是一种动态的生产过程,是语言创造的一种体验;并阐述了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了读者亦是文本生产者的地位。

本文主要是从以上几方面探讨罗兰·巴特的“文本”概念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文本;作品;“可读的”文本;”可写的”文本一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是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重要人物。

巴特的文学理论尤其是他的“文本”理论独树一帜,他的“文本”概念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是对柏拉图以来的传统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

传统观念中,作者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有着凌驾于作品之上的特殊权利,作品被认为是作者伟大的心灵的回声,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宣泄,或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作者、作品、读者与世界自成一个封闭完整的文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外界客观世界反映于作者头脑中,作者创造了作品,读者接受作品。

因而作者是主动的,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个人成果,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作品。

长期以来,文学批评家对此深信不疑,因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成了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的考证,对作者情感心理体验的挖掘。

发现作品背后的唯一固定的真理意义,成了批评家们不可动摇的宗旨。

然而,巴特却指出:对作者地位的过度强调无疑导致对作品自足性的严重忽视,导致对作品的曲解。

由此巴特提出了“文本”概念,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他把“作品”与“文本”加以区分,把“文本”看成是动态的生成过程,并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文本”作了详尽的分析。

二根据巴特的《从作品到文本》(1971)一文和董学义(2005)的分析,文本理论具体可阐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不同于传统“作品”,文本是语言创造活动的一种体验。

13马工程西方文艺理论家之结构主义列维 斯特劳斯、罗兰 巴特

13马工程西方文艺理论家之结构主义列维 斯特劳斯、罗兰 巴特

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1990)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他出生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幼年随父母定居法国巴黎。

早年在巴黎大学学习,主攻哲学、法律和心理学,毕业后执教于巴黎的一所中学。

1935年至1939年间,他任巴西圣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此时,他开始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

1940年后他定居美国,与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1年至1945年间任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教授,并发表了著名的《语言学与人类学的结构分析》一文。

1950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实验学校导师。

1958年他出版了《结构人类学》一书,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

1959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社会人类学讲座。

1962年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野性的思维》一书,促进了结构主义研究的深化,也奠定了他作为结构主义思潮的领袖地位。

1983年退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结构人类学》、《感伤的热带》、《神话学》、《今日图腾》等。

列维-斯特劳斯对于神话模式结构的研究,和传统的人类学家诸如弗雷泽和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不同:传统的人类学侧重于对社会的组织制度、方法等实证模式的考察,是从宏观方面进行的;而列维-斯特劳斯则不同,他更侧重于考察人类心理。

他采用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最新理论成果,试图从语言这个原型出发,去探讨神话结构的原型及文化现象乃至全部人类生活形式的原型。

他对于神话模式结构的研究,侧重于对一组神话的逻辑形式及隐含的深层思想和意义的研究。

他揭示出神话的语言结构模式,但揭示这种结构模式并不是研究的目的。

列维-斯特劳斯曾说:“模式不是理解的目的物,而是它的方法”。

因此,作为结构主义领军人物的列维-斯特劳斯更是从一般的结构模式中所演绎的方法出发,进一步阐释文本及人类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生活现象的原型。

列维-斯特劳斯运用了索绪尔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的理论,以及语言学中被称为“音位学革命”的诸原理,如二项对立关系等,去研究诸如亲族关系,饮食方法,图腾象征,庆典仪式等社会文化行为。

罗兰·巴特:叙事结构的崇拜与反叛

罗兰·巴特:叙事结构的崇拜与反叛

罗兰巴特:叙事结构的崇拜与反叛
王焱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5(20)3
【摘要】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最关键人物.就其文学批评思想而言,在结构主义时期,叙事学论文<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是其代表作,巴特企图根据语言模式描述文学语言,在不同的叙事方法中识别叙事的诸组成部分和它们的可能组合所遵循的共同结构.而在后结构主义时期,文学分析论著<S/Z>是其代表作,巴特希图解释文学意义如何依附于符码,并对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王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论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观——以《雨中的猫》的文本解析为例 [J], 李瑾;
2.论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观——以《雨中的猫》的文本解析为例 [J], 李瑾;
3.编织形象的神话:罗兰·巴特符号学中的形象问题 [J], 刘晋晋
4.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反叛与复归 [J], 霍利婷
5.是罗兰·巴特还是巴塔耶·巴特?——谈巴特《文本的快乐》中的巴塔耶的影子 [J], 张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13.3罗兰巴特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13.3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符号学家,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重要人物。

他出身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阵亡,后随母亲移居巴黎。

由于巴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大,这也导致他的独身和同性恋倾向。

中学毕业前夕,他因得了当时很致命的肺结核而不得不中断学业,这阻碍了他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从1947年开始,巴特在加缪的介绍下为《战斗报》撰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开始。

1952年巴特进入法国政府的文化部门,在外交部文化关系处负责对外教学工作,参与社会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1976年在福柯的推荐下,巴特以学士学位申请到了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的教授资格。

1980巴特年不幸死于车祸。

他的主要著述有《写作的零度》(1953)、《神话学》(1957)、《论拉辛》(1963)、《符号学原理》(1964)、《批评与真实》(1966)、《S/Z》(1970)、《批评论文选》(1972)、《文本的快乐》(1973)、《恋人絮语》(1977)等。

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思想立场具有结构主义者的特征,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又明显转到了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去。

《写作的零度》一书是巴特的成名作,在此,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所谓“零度”写作也就是以存在主义大师加缪为代表的风格,体现为“中性的”,“非感情化”,回避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性,也就是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

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

然而,巴特在论述零度写作的过程中,又对其加以批判。

实际上,这些创作仍然是形式追求的一种,最终成了自己所创作的神话的奴隶。

在巴特看来,作者创作要用一定的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的言语来表达,言语与文体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的创作,它们共同为作家勾勒出作品的自然属性,因此写作不只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与自己的过去密切联系的表达方式。

从结构到解构的符号——论罗兰·巴特《符号帝国》中的“空”与“无”

从结构到解构的符号——论罗兰·巴特《符号帝国》中的“空”与“无”

基金项 目: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项 目“ 罗 兰 ・巴特 的符 号 文 化 学 研 究 ” ( 1 1 C 0 4 4 4 ) 。 作者简介 : 罗 鑫( 1 9 7 6 一 ) , 男, 湖南湘潭人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研究 方向: 比较 文 学 与 世 界 文 学 、 西 方 文论 与 文 化 。
在二 十世 纪五 六 十 年代 , 巴特 是 作 为结 构 主 义
的旗 手活 跃在法 国的文艺 理论 界 , 而 进入 七十年 代 ,
巴特 的学术 思想 发 生 了 很 大 的改 变 , 他 渐 渐地 从 结 构 主义 的泥 沼 中解脱 出来 而步 入后结 构 主义或解 构 主义 。根据 巴特在《 罗兰 ・巴特 自述 》 中对 自己的学 术 研究 史 的划分 , 我 们 可 以看 到 巴特 的思 想变 迁 可 以分 成 四个 不 同 的时期 : ( 1 ) “ 社 会神 话研 究” 活 动 时
在1963年巴特发表论拉辛一书这本书表明不存在中性的阅读方式对拉辛的阅读可以采取精神分析的存在主义的和心理学的等多种方式进行然而这些方式都不是纯洁中性的任何一种阅读方式都必然是带有阅读者的主观性的因此那种有关拉辛的真实的考据式和实证主义式的阅读是行不通的
第 2 3卷 第 4期
2 O 1 3年 1 2月
1 9 6 6年 5月 , 巴 特 应 东 京 法 日学 院 院 长 潘 盖 ( M. P i n g u e t ) 之邀 , 到 日本 主 持 一 个 “ 叙 事 结 构 分
弥合 , 结构 中心颠 覆 为 “ 差异 性 ” 的 意义 链 。巴特 认 为, 日本符号 体 系的独 特性 在于 其空洞 性 , 也 就是 说 没 有所 指 , 或者说 没有 一个 明确 的或终 极 的所指 , 而

当代西方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当代西方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赐稿邮箱 fgyjbjb@77 当代西方罗兰•巴特研究综述金松林【摘要】在西方,罗兰·巴特研究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臻于繁荣。

迄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巴特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就阅读和阐释的形态而言,这些成果大体可归为四类:传记性阅读、文本性阅读、阐释性阅读和专题性阅读。

形态各异的阅读方式既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也呈现了巴特理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近年来,巴特在法兰西学院的研讨班正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罗兰·巴特 研究 综述【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7年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罗兰·巴特的晚期研讨班美学研究”(AHSKYG2017D154)阶段性成果。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符号学家、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和“学院派”之间的论战引起了学术界对他的关注,伊曼纽尔·贝尔(Emmanuel Berl )、让·布洛克-米歇尔(Jean Bloc-Michel )、劳伦特·李·萨奇(Laurent Le Sage )、列奥·博萨尼(Leo Bersani )、休·M.戴维森(Hugh M. Davidson )等在评论中不但将巴特视为法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而且确立了他作为“新锐批评家”的形象。

①七十年代,巴特的事业如日中天。

他在这一时期出① 详情参见:Emmanuel Berl, ―‗Anciens‘contre ‗modernes‘, un match nul‖, Preuves , n o 184(1966), pp. 73-79; Jean Bloc-Michel, ―Barthes -Picard:Troisième rond‖, Le Nouvel Obsevateur , n o 72(1966), pp.34-35; Laurent Le Sage, ―The New French Literary Critics‖, The American Society Legion of Honor Magazine , 37.2(1966), pp. 75-86; Leo Bersani, ―French Style: From Bachelard to Barthes‖, Partisan Review, No.2(1966), pp. 215-232; Hugh M. Davidson, ―The Critical Position of Roland Barthe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No.3(1968),版了系列著作,并且成功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文学符号学教授。

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思想

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思想

文_学术探讨354摘要: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罗兰·巴特也做出了他的努力,他干净利落地捣毁陈规旧习,尽力塑造理解文学的新原则,提出自己对“结构主义”的看法,以一种灵活的睿智给文学思维带来空前的勃勃生气,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文学面貌。

关键词:结构主义;对立概念;文学思维…一、结构主义是什么在罗兰·巴特看来,结构主义不是一套词汇,源于解剖学和语法学的“结构”一词,和“功能”“形式”“符号”和“意义”等词一样,只是个陈旧的普通的字眼。

然而要想把它靠近结构主义而非其他思维模式来谈,则必须追溯到几组对立概念中去加以理解,诸如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

这显然是受到了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

罗兰·巴特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觉得语言学是一门关于结构的真正科学,而这些对立概念涉及到索绪尔率先提出的计划语言学的范式。

索绪尔在20世纪早期曾经专门从事自然语言和人类语言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都为所有现代结构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当然也包括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思想。

索绪尔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十分巨大,罗兰·巴特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真知灼见,特别是他对语言学基本单位,即语言记号的见解。

索绪尔把记号划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种是声音,即声学部分,他称之为能指;另一种是思维,即概念部分,他称之为所指。

所指不是一种物,而只是一种物的观念,特别是在与其相应的能指被说出来以后,这种观念就会进入到说者和听者的思维之中。

这样,能指就构成了语言的物质方面;所指构成了语言的思维方面,它常常被看作是非物质的。

记号及其两个组成部分,不仅共同构成了巴特所提到的“意指词库”,同时他也把它看做是特定作家与结构主义具有紧密联系的充分证据。

在《符号帝国》中,罗兰·巴特高度评价日本文化,认为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能指比所指具有更高的地位。

索绪尔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

“语言”是一种理论体系或语言结构,在语言的言说者彼此进行沟通的时候,“语言”是他们必须遵循的整体语言规则;“言语”是单个言说者在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里所使用的系统。

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

总 结
巴尔特通过对各种生活符号的破译向人 巴尔特通过对各种生活符号的破译向人 们表明: 们表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不是一个 由纯粹事实所组成的经验世界,而是一个由 纯粹事实所组成的经验世界, 所组成的经验世界 种种符号所形成的意义世界, 种种符号所形成的意义世界,我们从一个符 所形成的意义世界 号系统到另一个符号系统不停地对这些符号 进行编码和译码, 进行编码和译码,而全部人类的事务如衣食 住行都渗透着编码行为。 住行都渗透着编码行为
代表作
《写作的零度》(1953) 写作的零度》 神话集》 《神话集》(1957) 《符号学原理》(1964) 符号学原理》 《S/Z》(1970) 》 符号帝国》 《符号帝国》(1970) 文本的快乐》 《文本的快乐》(1973) 罗兰巴尔特论罗兰 巴尔特》 巴尔特论罗兰巴尔特 《罗兰 巴尔特论罗兰 巴尔特》(1975) 《恋人絮语》(1977)等。 恋人絮语》 等
罗兰巴尔特 (Roland Barthes,1915-1980 1915-1980)
简 介
其符号学著作使巴尔特成为将结构主义泛用 于文学、文化现象及一般性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写作的零度概念以反对萨特关于文学 干预时事的理论,认为文学如同所有交流形式一 样本质上是一个符号系统,并在多部著作中运用 其文本分析法消解言语所指,尝试按照作品本身 的组织原则和内部结构揭示文本种种因素的深层 含义和背景。 他概括出文本的三个层次,功能层、行为层 (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 阅读和纵向阅读。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影响很 深。 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有很大 影响,其影响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 马克斯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举例
就此他举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就此他举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他举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法国晚报》 是《法国晚报》上的一则有关蔬菜价格 下跌的报道。 下跌的报道。 从表面上看或者从他所说的第一系 统上看,这只是一个语言事实, 统上看,这只是一个语言事实,反映的 也是实际情况(蔬菜价格确实下降了 蔬菜价格确实下降了)。 也是实际情况 蔬菜价格确实下降了 。 但是,这个由自身的能指 所指而形 能指/所指 但是,这个由自身的能指 所指而形 成的语言符号, 成的语言符号,相对于深层的意识形态 系统又只是一个能指, 系统又只是一个能指,其所指就是政府 的措施得力管理有方。 的措施得力管理有方。 有方

unfinished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unfinished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 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 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 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 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 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 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 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 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雅克(Jaques Lacan 1901~1981),法 拉康 国的精神分析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哲学家。 家 哲学家
一 拉康的前期思想
雅克·拉康自本世纪20年代从事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以来就一直 对人格的心理构成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妄想型人格,攻击性人格 以及人的心理生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 即主体问题,展开讨论。拉康在50年代初语言学转向之前对主体 的探讨都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虽然1953年提交的会议论文 《罗马报告》标志着拉康在精神分析方法论上的突破性进展,但 是1926—1952这一“前语言”阶段为以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哲学 基础。而且这一阶段产生的著名的“镜象理论”贯穿着拉康后来 的学术生涯,成为最广为人知的精神分析观念之一。
在《S/Z》中,巴尔扎克的一篇不太引人注意的短 篇小说《萨拉辛》,被罗兰·巴特切割成了561个基本 语言单位,分别被纳入到了五种代码系列里,并在93 个单元中得到了详细分析。这种做法几乎可以算得上 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文学作品或文本最具有科学色彩 的研究了,甚至于这 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唯一 一种这样从事学研究的理论性著作了
本书亦诗亦论,文思,玄言,滋味,欲望,恐惧因 “阉割”主题而生,皆熔铸于一炉,为当代西方文论 的实验之作,也是罗兰.巴特思想的一次汇聚。然而巴 特将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分割为长短不一的语义单 位,缀以评注,系以旁逸的闲墨,由此种种,镶嵌而 成,是“一种难以融入知识话语的形式”。虽则评注 是传统中国的著作方式,我们对此倍感亲切,但其难 以融入知识话语,也就是说,难以系统整合,因而就 其“大体”的勾勒,一时竟莫可措手。 ——译者屠 友祥

关于罗兰·巴特的研究综述

关于罗兰·巴特的研究综述

关于罗兰巴特的研究综述
张桂荣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以下简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结构主义运动代表者之一,是公认的法国符号学和法国新批判的创始人。

目前理论界对巴特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旨在进一步促进对巴特的研究。

【总页数】2页(P233-234)
【作者】张桂荣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5.065
【相关文献】
1.从"作者之死"到"作者回归"
——对罗兰·巴特作者理论的思考 [J], 陈银珠
2.数字化时代文学写作的主体性——以罗兰·巴特理论为视角 [J], 刘颖
3.编织形象的神话:罗兰·巴特符号学中的形象问题 [J], 刘晋晋
4.是罗兰·巴特还是巴塔耶·巴特?——谈巴特《文本的快乐》中的巴塔耶的影子 [J], 张生
5.当代西方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J], 金松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结构到解构——解析岁兰·巴特的文论思想

从结构到解构——解析岁兰·巴特的文论思想

就传达 出了资产 阶级 的意识形态 ,资产 阶级 的意识形 态以近
似 匿名 的形式渗透进社会 。 自然语 言结构指涉 和包含着整个
主义的色彩很重 , 具 有结 构主义的特征 ; 在6 0年代末 , 法 国经 社会和历史 的语言 , 事实上就 已经包含 了全部的社会 意义 。 我 们说 巴特 的神话具有意识形态性 ,霍克斯 总结 巴特的神话是 “ 指一个社会 构造出来 以维 持和证实 自身存在 的各 种意象 和 信仰的复杂系统。” 巴特在 1 9 6 8年发 表的论 文《 作 者之死》 是他后 期后结构 造它的作者那里去寻找根源 , 作者是起 源性 的存 在 , 而作 品只
罗兰 ・ 巴特是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 家之 一 , 同时也 是结构主义 向后结构主义过渡 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于 1 9 1 5 年
语 言 自始至终是 巴特 的主题 。并且 他认 为“ 健康 的” 符号 是一种使人注意它 自己的任意性 的符号。《 神话集》 ( 1 9 5 7 ) 和
他提 出了四对 范畴 : 1 .语 言与言语 ; 2 .能指与所指 ; 3 .组合 与 系统 ; 4 .内涵与外延 。他认为通过说 自己是 “ 自然 的” 符号
个不 可能 实现 的神话 。 他 提出的“ 零度” 写作就是零度风格 。
传统 的认识 总是把个人 风格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 ,针对 这一 会 ,作者 已经开始走 向死 亡。作者只是具有某种写作功能的
点, 他倡导无作者思想 。 “ 写作 的零度” 是 一种严格的 中立态度 , 它试图坚持“ 沉默 中的纯 洁性 ” , 极力使 自己摆脱社会思想 的影响 。 有些评论说 , 作者如全能上帝似地 直接 在作 品中干预社会和生活 。中性 的 得 审美评价更 隐晦曲折 罢了。” 作者没 有评 价 , 他要运用语 言 词汇 的组合 和拼贴进行评 价。在这里 , 作者从 属于语言 , 失 去

[罗兰·巴特]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篇一: 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一、生平著述,罗兰·巴尔特-二、符号研究在当代符号学研究方面,罗兰·巴尔特大概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他的名望一方面来自他那些新颖独到的符号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用符号透视眼光对大量社会现象所做的解析,其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许多有关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论述。

罗兰·巴尔特在当代符号学研究方面,罗兰·巴尔特大概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他的名望一方面来自他那些新颖独到的符号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用符号透视眼光对大量社会现象所做的解析,其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许多有关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论述。

巴尔特_罗兰·巴尔特-一、生平著述罗兰·巴尔特,是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

就其思想对人类的贡献而言,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所编《巴尔特文选》里的一段话可谓盖棺之论:“在二次大战后从法国涌现的所有思想界的大师中,我敢绝对肯定地说,罗兰·巴尔特是将使其著作永世长存的一位。

”至于他在符号学上的崇高声望则以一件事最为突出,那就是1976年仅有学士学位的巴尔特在福柯的推荐下,成为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第一位文学符号学的讲座教授。

在那倍显荣耀的就职仪式上,他侃侃而谈:我们“单纯的”现代人把权势看成是1种有些人拥有、有些人不拥有的东西。

我们曾经认为权势是1种典型的政治现象;现在我们则相信它也是1种意识形态现象……于是我们发现权势出现于社会交流的各种精巧的机构中,不只是在国家、阶级、集团里,而且也在时装、舆论、演出、游乐、运动、新闻、家庭和私人关系中,甚至在那些企图对抗权势的解放冲动中……在人类长存的历史中,权势于其中寄寓的东西就是语言,或者再准确些说,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结构……说话,或更严格些说发出话语,这并非像人们经常强调的那样是去交流,而是使人屈服:全部语言结构是1种普遍化的支配力量。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1aadBarthes,1915-1980年),法结构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符号学家,出生于海军军官家庭,童年曾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

1934年中学毕业后,曾计划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但肺结核阻碍了他走上学术之途。

1939年战争爆发,兔除兵役的巴特在比阿里特和巴黎的中学任教。

病愈后他获得了去海外教授法文的教职,先后去过罗马尼亚和埃及。

五十年代他曾在主管海外教学的政府文化部工作,并开始撰写文学批评著作。

六十年代他在大学系统外的一个机构——“高等研究实验学院”谋得一个教职。

尽管六十年代末他已成为巴黎名流,与列维一斯特劳斯、福柯、拉康等人齐名,但直至1976年,才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

1980年死于车祸。

巴特是本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文坛上最活跃、最不拘一格、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同时他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

他的主要论著包括前期结构主义时期的《米歇莱自述》(1954年)、《神话学》(1957年)、《论拉辛》(1963年)、《符号学原理》(1964年)、《创评与真实》(1966年)、《时装的系统》(1967年)和后期解构主义时期的《S/Z》(1970年)、《记号的帝国》(1970年)、《本文的欢悦》(1973年)、《巴特自述》(1975年)、《恋人絮语》(1977年)、《描像器1980年)等。

其早期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结构主义的叙事理论1966年,罗兰·巴特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这篇文章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观点出发,在托多洛夫可榜霄玛斯等人的基础上,为叙事理论开辟了新的方向。

和以往的结构主义一样,巴特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出发,指出在语言分析中,句子可分为三个层次:语音、语法、语义。

这些层次之间至少有两种关系:从同一层次上看有“分布”(dskbtto:la)的关系,从不同层次或超层次上看有“融合”(ntegratve)的关系。

简述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

简述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

简述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1)巴尔特作为法国思想界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思想的深刻性与丰富性是世所公认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有盛转衰,巴尔特的文学理论也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

(2)巴尔特的早期思想:①《写作的零度》是巴尔特的成名作。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②巴尔特的零度介入或零度写作的观点是指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

③巴尔特在提出零度写作的同时又对它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作者创作要用一定的言语来表达,同时这种言语是用一定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的,言语与文体两者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创作。

在前者那里作者找到了自己与历史之间的亲近关系,而在后者那里作者找到了与自己过去的亲近关系,写作不只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而且还是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特定的表达方式。

④巴尔特认为零度风格本身就是一种风格,没有倾向的写作风格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写作是一种判决,是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

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福柯权力话语说的先行者。

⑤巴尔特的“叙事学三层级”说:一是功能级。

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在功能级中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实际上可能包含了某种意义。

二是行动级。

行动级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作品中所有的行动者无论是主角还是陪衬都是基本人物,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生命的人,应该从人物行动和关系上来把握他,在人物关系上应该用语法分析来做分类工具。

三是叙述级。

巴尔特强调作者与叙述者的区别,认为在作品中说话的人不是在现实中从事写作的人,写作者的角色也不同于作家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他认为叙述者和人物都是纸头上的生命,应该作为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的出发点;巴尔特还认为语境是叙事作品赖以完成其表达的全部规定,可见他是从作品的普遍结构上来分析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为文学批评的着眼点的。

浅析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

浅析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
主 义用 结构 说话 只有无 处不 在 的规则 系统 ,无处 不在 的律
为2 O世 纪 “ 文 学 思想 ”的 一面 镜 子 ,他在 法 国 开创 了研 究社 会、 历史 、文化 、文 学深层 意义 的 结构主 义和 符号 学 方法 ,发表 了大 量分 析文 章和 专著 ,其 丰富 的研 究成果 具 有划 时代 的重 要性 。从崭 新 的角度 , 以敏锐 的 目光 ,剖 析 化现 象 的,从而 深刻 地 改变 了人们观 察 和认 识世 界及历 史
法 国当代 著名 文 学思 想家 和理 论家 罗 兰 ・ 巴特 ,是结 况 :各个 断 片单元 虽然 并不 相 同,但 发挥 同样 的功 能 。显 构主义 运动 代表 者之 一 。他 以独特 的思 维方 式 ,不 断地挑 然罗 兰 巴特 的分解 原则 也是 他所 说 的提 炼 原则 实际 上遵循 战传 统 ,不断 的追求 创 新 ,他 处在 结构 主义 猛发 展 势头 的 着隐 喻 法则 。 同样 ,表 述也 遵循 着换 喻法 则 。它 旨在 强调
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 9 9 5 , 1 0 4 - 1 0 5页 . 【 5 】 瑞士 索绪尔 . 《 普通语 言学教程》嗍 . 高 明凯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 9 8 0 .
【 6 ] 【 法] 罗兰 。 巴特 . 罗兰 ‘ 巴特 自述》 [ M】 . 天津: 百花文
上接 ( 第9 3页 )
用 比拟 ,来铺 张文 采 的,其 作品 常常使 人惊 心动 魄 、流连 的体例 。刘 勰 当时所 指 责的 ,在今 天看来 未必 是曹 植的缺 顾 盼 ,就 是依 靠 比取得 的效 果 。从行 文的逻 辑上 看 ,刘勰 点 ,但 刘勰 所论全 面乃 无可厚 非 。 讲 曹植善 用 比的表现 手法 ,重 点是针对 曹植 的辞赋 而 言。 在 《 序 志》 篇 中,指 出 “ 陈 《 书》 辩 而 无 当 ” , 曹植 两汉 文人 诗 , 比兴 少见 ,曹植 借鉴 了汉 乐府 民歌 的手 长于 文学创 作 ,其 文学批 评 的论文 《 与杨 德祖 书》 尽管 言

关于罗兰_巴特的研究综述

关于罗兰_巴特的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0-01-28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符号·意义·文化———探讨罗兰·巴特符号学意义下的文化批判理论》(2009106020101M 67)作者简介:张桂荣(1983-),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文化哲学研究。

关于罗兰·巴特的研究综述张桂荣(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罗兰·巴特(R oland Barthes 以下简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结构主义运动代表者之一,是公认的法国符号学和法国新批判的创始人。

目前理论界对巴特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旨在进一步促进对巴特的研究。

关键词:巴特;符号学;法国中图分类号:I565.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04-0233-0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巴特与列维-斯特劳斯、福柯、拉康这些名字一起,惹人注目。

他以独有的思维方式,不断挑战传统,不断追求创新,其一生的学术活动也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求异、不断否定,又不断开拓领域的过程。

从文学到符号学、从电影戏剧到摄影、从音乐到服装等等领域都能看见巴特的身影。

正如类似于他自传的《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中,将自身思想变迁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方向,它们是其一“社会神话学”时期(1953-1957年),在解读萨特、马克思、布莱希特的过程中完成的《写作的零度》、戏剧评论和《神话学》;其二“符号学”时期(1965-1967年),在解读语言学家索绪尔著作时完成的《符号学原理》和《流行时装系统》;其三“文本性”时期(1970-1971年),在解读作家索莱尔斯及其伴侣克里斯托娃、德里达、拉康等人著作时完成的《S/Z 》《萨迪、傅里叶、罗耀拉》以及《符号帝国》;其四(“道德”时期1973-1980年),在解读尼采时完成的《文本的愉悦》、《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特征
▪ 和早期结构主义文论一样,法国结构主义 文论仍然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由各种因素 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封闭的结构整体。 它们的本质不在于它们的结构要素,而在 于构成整体结构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无论是反映性的、还是诗论性的结构主义 活动,其目的都在于重新建构一个认识客 体,而建构的方式必须要表现出这个客体 中起作用的(各种功能的)
▪ 1958年,列氏的论文集《结构人类学》发 表。作为结构主义宣言,该书标志了雅各 布森梦寐以求的战略转折:即从语言学领 域,大幅度转向文化与社会研究。
列维—斯特劳斯: 神话作为一种象征结构
▪ 神话素
神话是由一系列神话素连接而成。所 谓神话素,如同索绪尔的音素、词素,都 是结构分析单位。神话是一个系统,在此 系统内,神话素可以任意衔接、转换、颠 倒。这使得神话故事也像复调音乐那样重 复变化。
结构主义革命的起源
▪ 1962年,法国杰出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 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
▪ 该书最后一章“历史和辩证法”, 对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的 代表人物萨特《辩证理性批判》 中的基本观点提出明确挑战, 引发了一场决定法国乃至 西方哲学、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走向的学术论战。
▪ 结构主义也由此取代存在主义,成为一种 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
▪ “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 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 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 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索绪尔)
二 巴黎结构主义革命
▪ 海德格尔 ▪ 萨特
▪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 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1909年入弗莱堡 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16年后成为胡塞尔的学生和合作者。 1933年初纳粹上台后被选为

罗兰·巴特符号学中语言结构与言语关系研究

罗兰·巴特符号学中语言结构与言语关系研究

罗兰巴特符号学中语言结构与言语关系研究
韦夷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22
【摘要】罗兰·巴特是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先驱,他看到了语言与文化的相融性与相通性,并发现语言学、符号学及其结构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号学的四对基本范畴:"语言结构与言语"、"所指和能指"、"组合段与系统"、"直指与涵指".其中语言结构与言语的二分是其他三对范畴的基础.就其符号学中语言结构与言语关系进行研究,力求为符号学理论多样化的发展及意义的重新阐释提供新的视角.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韦夷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浅在结构中寻求意义——读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J], 翁云晓
2.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语言观 [J], 单红;吕红周;
3.编织形象的神话:罗兰·巴特符号学中的形象问题 [J], 刘晋晋
4.编织形象的神话:罗兰·巴特符号学中的形象问题 [J], 刘晋晋
5.符号学理论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号学理论为中心 [J], 谭姣姣;戚晓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引言:罗兰·巴特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是由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以多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就连著名批评家卡勒尔也在《罗兰·巴特》这本书中,给罗兰·巴特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符号学者”、“结构主义者”、“文学史家”、“批评家”、“神话学家”、“论战家”、“作家”和“文士”等,他的思想涉猎范围较广,有积极吸收和接受不同的思想,所以罗兰·巴特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对法国文坛、西方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罗兰·巴特前期是法国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索绪尔的语言学起步,为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结构主义自身具有封闭性,学术界产生争论,进而理论产生分化,形成了结构主义。

所以后期罗兰·巴特又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将重点投向了读者。

罗兰·巴特不断地挑战新事物,不断地创新,他思想涉猎广泛,可谓是理论思想的弄潮儿,永远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关键词: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转变一、罗兰·巴特其人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文学批评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

他以多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以及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他的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基本上是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创新当中。

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它在很多领域无疑是一个天才般的存在。

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趣的分析,他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他通过各种方式绽放出自己思想的火花,他不仅是语言的专家,也是一位思想大师。

罗兰·巴特的一生有四个阶段三个转折: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对神话学研究阶段,分析马克思、布莱希特等的作思想,主要作品《写作的零度》、《神话学》;第二阶段,1958年——1967年,符号学研究阶段,解读索绪尔的思想,主要作品有《语言学要素》、《流行体系》;第三阶段,1968年——1972年,文本性研究阶段,主要解读索尔雷斯、德希达、克里斯蒂娃等的思想,主要作品有《S/Z》、《符号帝国》;第四阶段,1972年——,道德观研究阶段,主要作品有《文本的欺骗》等。

但伴随着罗兰·巴特的思想不断变化,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符号学的研究,罗兰·巴特也将自己的一生定义为在符号学的历险,他是法国符号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符号学思想不仅对西方符号学产生重要影响,对其他领域的贡献也不可磨灭。

罗兰·巴特的思想涉猎广泛,加之他的思想具有多变性,目前我国对于罗兰·巴特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的全面和深入。

但罗兰·巴特的思想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的发掘和探索。

这篇文章就重点谈一谈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时期以及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时期。

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界都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走向高潮,对当时的西方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结构主义文论是结构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

罗兰·巴特就是当时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索绪尔语言学为起点,对结构主义文论进行追溯和研究,他试图建立一门研究符号意指的科学来描述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

罗兰·巴特认为结构主义的目的在于重构认识的“对象”并且要表现出这个“对象”中发挥作用的规律。

罗兰·巴特在《结构主义活动》中提到结构主义既不是一种学派,也不是(至少现在还不是)一种运动,甚至不能算作是词汇,他认为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的概念能将结构主义和其他思维模式区分开来,在某种条件下,结构主义包含了对历史的二次审视,和其他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一样,罗兰·巴特也收到传统的文学理论家的批判。

结构主义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完全对立的,罗兰·巴特的作品《写作的零度》就是针对萨特的存在主义而写的,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认为文学具有现实的功利性,作者应与读者一起追求自由。

但是罗兰·巴特却认为文学与现实功利性是毫无关联的,作者进行写作只是针对语言结构和文本构成方式本身来说才具有意义,写作只是一种形式选择的自由。

对于那些讲求伦理、讲究秩序、建设美好世界的文学在罗兰·巴特看来,都是一种谎言,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这种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社会秩序、美好生活等假象,都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地位虚构出来的道德标准,是资产阶级通过文学的手段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

借由索绪尔的语言学结构,巴特构建了自己的文学结构,作品是作家的话语,作者创作时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则代指整体的文学,生化出了具体个别的作家话语。

结构主义既不关注作品的真实性,也不关注作品的否理性,他关注的是作品的功能,关注的是“对象”如何产生而不关注“对象”本身,关注的是人赋予事物意义这一过程,最终将视角转向能构造各种各样意义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主义只有规则,人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一个符号。

而在罗兰·巴特进一步的研究下,让结构主义不紧紧局限于此,他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扩大了结构主义的范围,将结构主义应用在各个领域,他的结构主义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时期“解构”顾名思义,有消解结构的意思,解构主义是对于结构本身的排斥,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别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为重要。

解构主义的产生是由于结构主义自身的封闭性导致其内部出现分歧,结构主义的优点在于关注外部的符号客体系统,但是一旦这种倾向推到极端,以至于剥离了扎实的文本结构分析,这就成了结构主义内里的致命缺点。

所以一些结构主义者开始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不满并否定自己的理论,走向了更加具有批判性,也更具有游戏性的解构主义。

所以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同时也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结果。

于是罗兰·巴特后期的文学理论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即解构主义,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两点:①强调作品和外部体系整体的关系,提出“互文性”(互文是指文本和大结构之间的关系,指文本间的彼此交织构成了整体结构,文本在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相关涉中,具有意义的多重性。

)的观念,以此来扭转以前过度夸大后者的偏颇;②坚持早期零度写作,提出“作者死了”的极端理论,以此来大肆宣扬阐释者主体的自由。

罗兰·巴特著名解构主义作品《S/Z》标志了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理论大厦将倾。

是罗兰·巴特理论的转折点,也是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里程碑。

在《S/Z》中,罗兰·巴特从把文学作品当做一个完整的事物,当做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和总体性的精神征象来看待的指导理论,转变为把文学看成是一种文本,一种文本的动态构形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片段性发散性和游戏性特性的解构理论观点。

罗兰·巴特在结构主义时期,就隐隐有探寻解构主义的趋势了,所以说当人们还在对结构主义大肆讨论时,罗兰·巴特就已经在探寻解构主义的路上了。

罗兰·巴特解构主义文论的提出还把文本从作者局限狭小的圈子中提取出来,更加强调读者的作用。

不可否认,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理论对文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结语:罗兰巴特的特点是用剔除一切人道主义眼光来对待叙事作品与文本,虽然过滤掉了精神、伦理价值,但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制度却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揭示。

而到了后期,罗兰·巴特过渡到解构主义的时候,他开始更注重内心的快感和享乐,追求一种自足的生活。

对于罗兰·巴特来说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挑战,他一直在探索、研究、否定、创新中前进。

不可否认,他是这一类型的天才,无论是结构主义文论还是解构主义文论,都对西方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一、原典1.[美] 卡勒尔:《罗兰·巴尔特》陆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2.[法]罗兰·巴特.《结构主义的活动》二、论著1.盛佳.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论罗兰·巴特对视觉图像的符号学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2.郭聪修.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13.3.张卫东. 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4.王允道.评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1996(04):63-68.5.孙秀丽.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阅读理论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6):131-135.6.贾玮. 逝去的巴别塔[D].新疆大学,2006.7.母一娜. 论索绪尔的意义理论及其影响[D].西南大学,2016.8.郭聪修.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13.三、论文1.张桂荣.关于罗兰·巴特的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10(04):233-234.2.夏欢.开口处的快感——关于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思考[J].文艺评论,2013(07):36-38.3.张静.罗兰·巴特的最后十年[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02):114-118.4.梅园.“神话”与“书写”: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思想探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88-92.5.黄永红.罗兰·巴特对索绪尔符号理论的发展和“颠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7-60.6.谭德生.论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观[J].求索,2011(12):216-218+68.7.杨波.罗兰·巴特零度写作思想浅析[J].电影评介,2011(09):99-101.8.孟岗,张一冰.解构批评的谱系——德里达、罗兰·巴特与保罗·德曼[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5-89.9.杨皓.游移之人罗兰·巴特[J].检察风云,2019(03):73.10.周红兵.罗兰·巴特与互文:以“纹”为本[J].理论与创作,2009(02):17-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