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力资源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新) 基础知识(提纲)一、劳动经济学(1-16)二、劳动法(17-24)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四、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60-84)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85-117)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稀缺性。
1、相对稀缺性 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
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
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
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工资低的不愿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
有的说是消耗或成本。
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使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分档次的。
总费用的差额应该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需求者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给者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给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获取报酬,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人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128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二)、就业总量决定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 128M
二、失业及其类型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 摩擦性失业:供求中偶然失调造成暂时性失业 。正常失 业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 128M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 •部门特殊性 •高度稳定性 •高度权威性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平等的就业权与自 由择业权是核心
•内容: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劳动关系民主化的原则 •物质帮助权原则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第二章 劳动法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 128M
第一节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劳动法-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劳动 法》
•广义: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一 些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 128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 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是劳动关系的 •现实形式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资料.doc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目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第四节就业与失业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笫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第二节企业计划于决策笫三节市场营销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笫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第三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耍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一定时期,社会可支恥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虽冇多大,但总是一定既定的虽。
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为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乂具有绝对的属性。
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乂会产牛新的需要。
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
若消费各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
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由于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牛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属性:相对的稀缺性、绝对的属性、本质表现。
2、效用最大化(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4)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是什么”)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应该是什么")4、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5)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计算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5、劳动力供给(5-6)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6、供给弹性(6)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的反应程度。
7、供给弹性分类(6)8、劳动力需求(7)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9、劳动力需求弹性(8)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的反应程度。
曲线图。
10、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9-10)三个阶段、公式、曲线图。
11、完全竞争市场上:MRP=VMP=MP*P(11)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12、均衡分析(12)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13、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3)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14、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3)15、均衡价格论(14—1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
16、工资形式(15—18)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基础知识知识点总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精要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因此,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3.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4.在市场经济中,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5.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6.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7.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是(规范)研究方法8.实证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9.劳动经济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10.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l1.总人口劳参率等于劳动力除以(总人口)再乘以百分之百.1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13.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14.(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15.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16.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17.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表示为(Es>l )18.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Es<l ).19.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表示为(Es<1 )20.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Es>l).21.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表示为((△S/S)/(△w/w)).22.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表示为((△D/D)/(△w/w)).2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24.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表示为(Ed>l ).25.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表示为(Ed<l ).26.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属于(供给富有)弹性27.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Ed <l).28.一边际产E wp用公式表示为(△Q/△L ).29.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对于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第一个阶段,判断正确的是(AP递增)30.AP与MP的交点为(平均产量AP)的最大值.3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 ).32.当(MP=0 )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33.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人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34.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劳动交换关系).35.(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36.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37.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38.在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分析中,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39.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40.均衡价格论是由(A·马歇尔)提出的41.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2.总供给等于(消费+储蓄)之和43.(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44.计时工资中,工资标准乘以实际工作时间等于(货币工资).45.计件工资的计算方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46.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47.失业率用公式来表示丙(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48.下列定义中,判断错误的是(最低工资,又称为最低工资率,是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49.(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亠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50.收人差距的衡量指标是(墓尼系数).51.从世界各国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 )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52.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人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 )之间.53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54.资源的有限性称为(稀缺性)55.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56.增长差距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具体表现力(需求不足性失业).57.单位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是(Ed=1 ).58.经济周期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锗选、少选均不符分) 1.劳动经济学提到,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是(A任何一个既定的置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B.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属性C.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A.企业C.个人).3.利润最大的含义就是( ).A.“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B.“差额”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4.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B.分析C.预测5.劳动力市场上,( )分别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A.居民户B.企业6.( ),导致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A.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B.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C.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D.交换的商品相比E.具有显著的特殊性7.劳动经济学的任务是().A.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C.劳动力需求D.工资E.就业决定机制8.劳动经济学主要有()的研究方法.D.实证E.规范9.实证研究方法具有( )特点.A.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D.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E.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10.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是().A.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B.设定假设条件C.提出理论假说E.验证11.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A.信息障碍B.体制C.市杨缺陷12.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B.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c.在一定年龄之内D.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13.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A.供给无弹性B供给有无限弹性C单位供给弹性D供给富有弹性E供给缺乏弹性14.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教育水平普遍提高B.制度劳动时间缩短C.人口出生率下降D.科学技术进步15.我国在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中将劳动力分为()级.A- B.二16.劳动力市场的性质是().A.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B.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C.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D.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17.劳动力市场跑本质属主要表现在().A.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B.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的途径E.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人生产领域后,所开展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18.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是().B.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E.研究任何下种特定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关系19.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 ).B.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C.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20.我国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包括().A.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C.人口城乡结构D.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E.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21.所谓工资就是().A.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B.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22.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 ).A.小时工资率B.日工资率23.福利的基本构成包括().A.各类保险B.工作餐E.折价的商品24.具备()可以称为就业.A.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B.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C.所参加的劳动对社会有益D.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E.从有酬劳动中获得的可以是经营收人25.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最重要的失业类型有()失业.A.摩擦性B.技术性C.结构性D.季节性E.需求不足性26.请说出现代就业与失业状态的过程().A.就业状态→失业状态B.就业状态→非劳动力C.失业状态→就业状态D.失业状态→非劳动力E.非劳动力→就业状态,非劳动力→失业状态27.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 ).A物质的B家庭的C.社会的E.精神的28.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包括( ).A.最低劳动标准B.最低社会保障C.工会29.收入政策广义的说法是( ).A.包括有关政策经济调控的手段B.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C.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D.包括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E.社会收入分配政策30.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A.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C.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E.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3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有( ).A.制定工资与物价指导线B.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致于冻结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人控制政策D.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32.对收人平等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A.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B.对遗产、赠与、财产、高消费征税C.发展社会保障事业D.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E.发展教育事业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3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劳动力市场现象B.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34.对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A.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B.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E.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35.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 )阶段.A.MP递减B.MP递增C.总产量绝对减少3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判断正确的是().A.第一阶段AP递增C.第二阶段MP递减E.第三阶段MP为负值37.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A.MRP=VMP B.VMP=MP·P C.MC=w E.VMP主MC38.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工资C.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39.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B.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C.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40.货币工资的影响因素有().A.货币工资率B.工作时间长度E.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41.关于货币工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A.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B.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C.货币工资=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42.福利所具有的特征有().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B.法定性C.企业自定性D.灵活性43.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B.实物支付C.延期支付44.企业实行实物支付的主要原因是().B.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C.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仓分所得税的纳税起点D.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45.均衡国民收人等于().A.总供给B.总需求C.投资+储蓄D.消费+储蓄E.消费+投资46.失业类型分为().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47.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为().C.增长差距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48.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B.失业率E失业持续期49.失业的度量公式是().A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B.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50.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有().A.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C.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D.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51.政府支出包括().B.政府购进D.转移支付5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B最低社会保障D.最低劳动标准E.工会53.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A.财政政策C.货币政策.E收人政策5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A.扩大政府购买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E.中降低税率55.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A.调节法定准备金率D.调整贴现率E.公开市场业务56.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和作用有().A.增加货币供应量B.降低利率C.刺激投资和消费D增加总需求57.调控收人与物价的关系,控制工资收人过度增长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A.制定工资与物价指导线B.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且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致于冻结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人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58.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必须( )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分析工具.A.坚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B.需要经济学知识和均衡分析C.需要市场非均衡分析D.需要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E.需要逻辑学、数学、统计学59.货币工资所受到影响因素包括().A.货币工资率B.工作时间长度E.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60.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具有的优势包括( ).A.延期支付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B.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C.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D.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E.延期支付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61.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A.国防用品B.公共管理服务C.公共工程项目D.政府雇员的薪金报酬E.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62.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在( )等方面的支出.A.社会保险福利B.社会优抚C.社会救济E.某些补贴63.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C.调节法定准备金率D.调整贴现率E.公开市场业务第二章劳动法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最早期对劳动法的定义是().A.劳动法是规范法B.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工C.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的依据D.劳动法是国家大法的一种2.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法律.A.核心B.基本C.规范D.依据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 ).A.基本规范B.指导思想C.基本准则D.基本原则4.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所具有的特征有社会性、互济性和().A.规范性B.保障性C.补偿性D.抗风险性5.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和劳动监督检查法构成().A.劳动合同法B.劳动权利法C.劳动法体系D.劳动保障体系6.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 ).A.条件B.方法C.规则D.客体7.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A.劳动法律事件B.劳动法律关系C.劳动法律效力D.劳动法律后果8.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A.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B.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C.保障劳动者的报酬权D.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9.()是劳动权的核心.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10.所谓()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A.基本保护B.优先保护C.全面保护D.部分保护11.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共同参与决定.A.企业B.员工C.员工代表D.企业家协会12.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A.自由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13.()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14()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15.()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A.劳动法律B.劳动规章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宪法1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A.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B.宪法C.劳动法律D.劳动规章17.将①宪法、②劳动法律、③行政法规按照法律效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B.③①②C.①②③D.②①③18.( )不具有法律效力.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19.()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20.()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9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21.()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A.法官法B.判例法C9习惯法D.成文法22.(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A.劳动法的体系B.劳动法的渊源C.劳动法的原则D.劳动法的内容23.()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24.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A.最高,非强制性B.最低,非强制性C.最高,强制性D.最低,强制性25.( )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A.促进就业法律制册.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26.()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A.促进就业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9工作用工制度D.职业培训制度27.劳动法监督检查的()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A.内容B.目的C.客体D.方式28.()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合同关系C.劳动行政关系D.劳动服务关系29.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 )为其条件.A.合并B.具备C.分离D.完整30.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A.法律原则B.国家意志C.劳动权利D.法律渊源31.()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9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ˉ32.()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A.法律文本B.双方当亭人C.劳动合同D.法律渊源33.()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34.( )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35.()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A.劳动法律原则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关系36.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 )调整.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37.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A.劳动关系B.法律关系C.劳动合同D.双务关系38.我国劳动法的体系是根据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特点和( )构成的.A.内容B.要求C.标准D.规则一39.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共雇员.A.主体B.客体C9内容D9事实40.()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白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C.无劳动行为能力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41.劳动法律关系的()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42,劳动法律关系的()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43.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 ).A9劳动法律形式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9劳动法律事件44.()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45.( )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46.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和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采用().A.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B.劳动争议处理制度C.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D.劳动法的制约制度47.适合于调整劳务关系的法律是( ).A.刑法B.民法C.劳动法D.各地行政规章参考答案l9.B,28 2.A,28 3.C,28 4.C,32 5.c,396.D,42 7.A,44 8.A,309.B,30 10.C,30 11.D,31 12.A,32 13.B,31 14.A,33 15.C,3316.D,34 17.C,33 18.B,34 19.A,35 20.D,36 21.C,36 22.A,3623.B,37 24.D,33 25.D,37 26.D,37 27.A,38 28.A,39 29.C,3930.B,40 31.A,40 32.C,40 33.B,40 34.C,40 35.D,41 36.A,4137.D,42 38.A,36 39.A,42 40.A,43 41.C,43 42.B,43 43.D,4444.A,44 45.D,44 46.C,38 47.C,39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1.我国法学界关于劳动法定义的表述是().A.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B.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C.劳动法是指法律的一种亚学科D.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E.研究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发展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是( ).A.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B.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D.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E.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准则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 ).A.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B.指导劳动法的实施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厅劳动法的理解、解释D.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适用E,劳动法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A.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B.使生产受到影响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C.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D.物质帮助权原则E.依法行使的基本原则5.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体现在().A.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B.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C.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D.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E.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6.劳动法律渊源具有的含义是().A.对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B.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才是法律渊源E.法的表现形式c.立法本身并不是法的目的、法的实施D.劳动法的渊源就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7.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包括( ).。
最新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人格及其理论一、人格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有三个:遗传(间接,物质基础)、环境和情境。
精神分析:关注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以及这些内在驱动力之间的冲突。
本我和超我之间一场无休止的战争,由自我来调节。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动力。
二、人格特质理论(三个):两个重要假设(人格特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对稳定的)1.奥尔波特: 枢纽特质(基本特质,渗透强,少数人有)、核心特质(建筑构件,5-10个)、次要特质(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
“统我"不是与生俱来,是逐渐发展起来的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16种特质(16PF),对职业咨询、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
3.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特质并非独立,有相关性,分出维度更准确)■“大五”人格理论(每个维度都是两级的):外公和情创(西方,认为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大七”人格理论(王登峰、崔红):外行人情善智处(中国,认为有文化特异性)哈恩特(美):决定一个人可以成为卓越领导的特质少的可怜伯恩斯(美):改变型领导者豪斯(美):把改变型领导者称为有魅力的领导者巴斯(美):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 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个人智力激发魅力)第二节智力与能力斯皮尔曼(英):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S因素),任何工作需要共同作用瑟斯顿(美):把智力分解为各种原始能力,词的理解等7种吉尔福特(美):智力三维度:智力操作的方式、内容、产品,构成智力的立体三维结构模型加德纳(美):逻辑-数学等八种智力,智力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区别1。
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2。
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3.能力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4.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但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
领导者的胜任特征:麦克里兰提出,成就和行为、服务意识、管理才能、认知能力、个人效能。
人力资源必备知识
人力资源必备知识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负责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工作。
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力资源必备的知识。
一、劳动法律法规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了解和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法律法规,人力资源从业者可以为企业提供合规的劳动关系管理,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招聘与面试技巧招聘是人力资源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熟悉招聘的各个环节,包括招聘需求分析、招聘渠道选择、简历筛选、面试技巧等。
良好的招聘与面试技巧能够帮助企业找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提高招聘效率。
三、培训与发展培训与发展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
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设计相应的培训计划。
此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培训方法和工具,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提升员工的技能和能力。
四、薪酬福利管理薪酬福利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了解薪酬福利的相关知识,包括薪酬调研、薪酬设计、福利政策等。
通过合理的薪酬福利管理,可以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五、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评估和提升员工绩效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了解绩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估、绩效奖励与激励等。
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六、员工关系管理良好的员工关系对于企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了解员工关系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员工参与、沟通、冲突解决等方面。
通过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内部稳定性。
七、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发展和变革。
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了解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的知识,包括组织设计、文化建设、变革管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大全
05
经济性。
06
二、进行组织信息调研的具体要求
探索性调研。
描述性调研。
因果关系调研。
预测性调研。
01
02
03
04
三、组织信息调查研究的几种类型
四、信息采集的方法
询问法 询问法由调查者事先拟定出具体的调研提纲,然后向被调查者以询问的方式,个别地询问各种想要调查了解的问题,请他们回答,来采集有关信息资料。
岗位分析的目的
工作设计问题是组织向他的成员分配工作任务和职责的方式问题,或根据组织需要兼顾个人需要规定某岗位责任、任务、权力与其他岗位关系的过程。
岗位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保证事(岗位)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岗位设计的要求:一是能满足企业总目标实现,二是发挥员工潜力,三是现实可能性。
岗位信息收集的方法
调查表。 优点: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填写调查表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调查表的结构要预先设计好以便于对结果进行处理。 缺点:填表的人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调查表的信息不完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准确地描述他们的工作任务。 座谈。座谈法的主要困难是难以找到能获得工作者信赖的高级分析员。 现场考察法。重复性强的工作岗位最适宜用直接考察工作者实际工作情况的方法。
一、组织信息的分析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业的优势
(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01
02
01
1
在这一阶段,要注意的问题是,企业的一线销售人员与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对信息要求的性质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人员在信息分析后对分析的结果按照不同的信息需求源进行分类。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一、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组织中与人员相关的一切资源,包括员工的能力、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他们的健康状态和情感态度等。
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和运营至关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1. 吸引和招募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负责制定并执行招聘计划,吸引和招募适应组织需求的人才。
2. 培养和发展员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和能力,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3. 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制定绩效评估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奖惩,以及提供激励和晋升机会。
4. 薪酬和福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制定薪酬和福利政策,确保员工获得合理的报酬和福利待遇。
5. 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处理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劳动关系,保证双方合理权益,并处理员工之间的纠纷。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1. 招聘与选拔:负责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和选拔合适的候选人。
2. 培训与发展: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支持。
3. 绩效管理:制定绩效评估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激励。
4. 薪酬与福利管理:管理薪酬与福利政策,确保员工获得公正的报酬和福利待遇。
5. 劳动关系管理:处理员工之间的纠纷,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和谐发展。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1.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用于管理和存储员工信息和相关数据,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
2. 岗位分析和描述:通过对岗位进行分析和描述,确定岗位职责和要求,为招聘和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3. 雇佣合同:合同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的法律协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绩效评估工具:包括绩效评估表、360度反馈等,用于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
5. 培训计划: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和组织的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1. 人才竞争: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挑战,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良好的发展机会。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总
结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是针对人力资源领域专业人员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其基础知识部分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目标、功能以及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2. 人力资源规划: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供给预测、平衡策略等。
3. 招聘与配置:熟悉招聘流程、选拔方法、面试技巧以及员工配置的原则和策略。
4. 培训与开发:了解员工培训的类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5. 绩效管理:掌握绩效考核的目的、方法、流程,以及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计划的制定。
6. 薪酬福利管理:理解薪酬体系的设计原则、薪酬结构、福利政策以及激励机制。
7. 劳动关系管理:熟悉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
8. 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障:了解社会保险的种类、参保范围、缴费比例
以及劳动保护的相关规定。
9.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掌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以及信息
安全知识。
10. 法律法规: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11. 职业道德与素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和行为规范。
12. 人力资源战略与创新:掌握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人力
资源管理的创新趋势。
这些知识点是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的基础,考生需要对这些内容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
理论和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重点梳理
第一章劳动法一、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1、劳动法可以指:➢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国家的劳动法典;➢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2、劳动法的定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3、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4、劳动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劳动法与民法关系密切,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它与工厂立法亦有密切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劳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接参加某种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与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动、无偿的劳动、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
6、组成劳动法的内容有:➢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监督检查制度7、劳动法的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手段➢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劳动标准的内容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9、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二、劳动法的发展历程1、劳动法产生的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世纪初2、劳动立法的开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3、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立法的特点:➢各国宪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侧重于改善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标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劳动法的内容也得到充实。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归纳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归纳一、概述人力资源管理师是指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法务等能力的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
本文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进行归纳。
二、基础知识考点1. 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劳动、劳动力、劳动市场、劳动供给、劳动需求等。
(2)劳动力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3)工资决定理论:供求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工资差异理论。
(4)劳动力市场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
2. 劳动法(1)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法、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劳动保护等。
(2)劳动合同的种类: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3)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调解、仲裁、诉讼。
(4)劳动保护制度: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支付、劳动安全卫生等。
3. 现代企业管理(1)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企业组织结构: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
(3)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与调整。
(4)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制度等。
4.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1)管理心理学的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等。
(2)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沟通、组织变革等。
(3)领导理论: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情境理论等。
(4)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5.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人力资源规划实施。
(2)招聘与配置:招聘渠道、招聘方法、招聘流程、人员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
是相对的、绝对的稀缺性,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求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三、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
1 、实证研究法的特点:①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它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2 、规范研究法的特点:①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研究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
对社会有积极还是消极意义;②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五、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1 、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 供给无弹性Es = 0,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 ∞,单位供给弹性 Es =1,供给富有弹性 Es ﹥ 1,供给缺乏弹性 Es ﹤ 1。
3 、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变动趋势: 15-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上升;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5-55 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六、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需求无弹性Ed =0需求有无限弹性Ed → ∞单位需求弹性Ed =1供给富有弹性Ed ﹥ 1供给缺乏弹性Ed ﹤ 1八、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知识点
技术。
如①动机测验、②需求结构测验、③工作价值测验都是较精确的工具,适用于员工个体或群体,具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动力因素,制订相应的激励方案。
有关④工作满意度、⑤薪酬满意度、⑥组织承诺感、⑦员工身心健康状态等方面的调查,能很好的表明员工对组织管理和组织环境的反应和意见,是对一定时期组织管理状况进行诊断的有效工具。
第五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第一节基本理论1、P137 -138 人性内容:分为自然属性;心理属性(是人性的本质,包括: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心理状态(注意分心喜悦振奋疲劳消沉紧张松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意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四个方面)。
2、P 138 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主要成分。
3、P 40 西方的管理理论中,有四种人性假设及管理方式:1)“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代表人物是泰罗;2)“社会人”假设及管理,代表人物美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3)“自我实现人”假设及管理,美著名心理学家马期洛、阿吉利和麦格雷戈(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只有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将个人才能、智慧发挥出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人的积极性);4)“复杂人”假设及管理,代表人物史克思等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4、P144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基督教哲学的人格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许多流派,都强调了以人为中心,构成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潮。
5、P 145 人本管理的原则:1)人的管理第一,人是唯一能动的资源要素,是第一资源。
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5)和谐的人际关系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6、P146 企业人自身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始终是人本管理坚持的最高目标,也是最本质的核心含义。
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必然成为人本管理一项甚为重要的核心要求、原则及衡量标准。
人力资源从业基础知识题库
人力资源从业基础知识题库法律法规单选题1.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单选题] *A可以B不得(正确答案)C应当D不应2. 以下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是() [单选题] *A试用期B劳动报酬(正确答案)C保守商业秘密D福利待遇3.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单选题] *A一个月B二个月(正确答案)C半个月D一个半月4. 职工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劳动合同期满时,劳动合同() [单选题] *A即时终止B续延半年后终止C续延一年后终止D续延到医疗期满时终止(正确答案)5. 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在()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盒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单选题] *A七日B十五日(正确答案)C一个月D三个月6. 劳动者连续工作()以上,享受带薪年休假 [单选题] *A一年(正确答案)B二年C五年D十年7. 女职工胜于享受()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单选题] *A90天B128天(正确答案)C半年D一年8. 申请人收到开庭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 [单选题] *A另行确定开庭时间B缺席裁决C视为撤回仲裁申请(正确答案)D到法院起诉9.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数的() [单选题] *A5%B10%(正确答案)C15%D20%10. 正常情况下,每个月依照法定程序延长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 [单选题] *A34小时B36小时(正确答案)C38小时D40小时11. 下列不属于现行《劳动法》主要制度的是() [单选题] *A就业促进制度B集体谈判制度C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正确答案)D职业技能开发制度12. 下列有关公民的劳动义务叙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劳动者在工作中负有互帮互助的义务(正确答案)B劳动者负有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C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D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法律和职业纪律13. 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1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国家规定每年给予一方假期为()的探望配偶的探亲假。
人力资源师徒方面的知识点
人力资源师徒方面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人力资源师徒方面的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在人力资源领域,师徒制就是让有经验的老员工(师傅)带新员工(徒弟),师傅给徒弟传授工作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
简单说,就像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只不过在公司里是老员工教新员工做工作。
②重要程度:师徒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挺重要的。
对于新员工来说,能快速适应公司文化和工作内容;对于老员工,能提升自己的领导和沟通能力。
对公司来讲,有助于新员工快速上手,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知识传承。
③前置知识: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新员工要有学习的态度,老员工要有分享的意识。
另外,要有基本的工作岗位知识概念,知道这个岗位大概要做什么。
④应用价值:比如说新员工入职一家建筑公司,对建筑设计软件不太会用,老员工师傅带着他一步步熟悉软件功能,教他设计的思路等。
这样新员工能更快投入工作,做出合格的设计,公司的项目进展也不会因为新员工的摸索阶段而受拖延。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人力资源学科里,师徒制属于员工培训与发展这个大的板块。
它和新员工入职培训、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等知识点是有联系的。
②关联知识:和绩效管理也有关联,因为师傅带徒弟的成果可以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来衡量师傅的贡献;同时和企业文化传承也分不开,师傅可以把公司的文化内涵等传递给徒弟。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在于,师傅可能没有太多时间或者不愿意倾尽全力教,毕竟人家自己也有工作要忙。
新员工可能因为拘谨或者不信任师傅而不愿意学等情况。
关键点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师徒氛围,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让师傅愿意教,徒弟愿意学。
④考点分析:如果是人力资源考试,可能会出案例题,比如给个公司师徒制失败的案例,问原因和改进方法;或者简答题,问师徒制对企业人才发展的意义等。
三、详细讲解【实践应用类】①准备工作:对于公司来讲,首先要选拔合适的师傅,不能随便找个老员工就当师傅,要找那些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沟通能力还不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法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 劳动力 ×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100%该年龄(性别)人口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 Es =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 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 Es =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 Es >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供给缺乏弹性 Es <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㈡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S △W Es= — / — S W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
㈢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真实、具体、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社会生产→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单位从事产品或劳务的生产并完成销售→得到利润↑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需求无弹性:Ed =0需求无限弹性:Ed →∞单位需求弹性:Ed =1需求富有弹性:Ed >1需求缺乏弹性:Ed <1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D △W ED= — / — D W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MRP=VMP=MP*P=MC=W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㈠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表现:1、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2、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结合的最佳途径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㈡劳动力市场的表态与动态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 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尔拉。
㈢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㈠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2、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3、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㈡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改变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均衡工资率提高生产率提高→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和边际生产成本降低→行业产品供给的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减少㈢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均衡价格论——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
所以工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受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影响。
二、工资形式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㈠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1、工资率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①计时工资——依据工作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②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的特点决定了: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劳动过程的控制成本较低;但产品数量统计、质量检验、定额标准、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的管理成本较大。
㈡福利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如: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福利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其特征如下: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自定和灵活性实物支付优点: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延期支付优点:①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②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③自定性强;④可使若干社保基金实现积累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㈠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Y=C+S=C+I㈡就业总量决定总供给价格函数:Z=ƒ (N)总需求价格函数:D=φ (N)二、失业及其类型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正常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解决办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解决办法:超前的职业指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季节性失业——表现为: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㈠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非正常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