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合集下载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个黑 人青年 ,他给我们 讲述 了 现代人 的生存危机 。现代 人生活在 动荡且荒 诞的社 会里 , 终 日惶惶 不安 , 尤 其是生活在 种族 歧视 社会里 的黑人更 感到无助 : “ 我是一个 看不见 的人——人 们 看不见我 , 是 因为他 们对我 的不屑。人们 走近我 时 , 只可见周 围的环境和他们 自己,或是 看到他们想 象 中的事物——说 实在 的, 他们 看到了一切 , 却没 看到 我。” [ 小说 的主人公 是个无 名氏 , 他 既没有 身份 , 也 没 有 自我 。 别人经常对其视 而不见 。艾利森 曾经 说过 : “ 真实 的美 国社会不允许黑人 知道 自己是谁 。” [ ] 艾 利森 运用 “ 看不见” 的意象表 明在种族主 义的美 国黑 人不会被 白人 当人看。黑人看不到真我 。 预示 着在 现 实生活 中 , “ 黑人 独特 的 ‘ 内在 眼睛 ’ 构造, 对 黑皮肤 的 自我视 而不见” 。主人公从居住 的地下 室向我们 讲 述 了他 的生活历程 ,其实就是 自己对命运 的探索和 追 求。 “ 看不见 ” 是小说 的中心象征 意象。我们 始终不




拉 尔夫 ・ 艾利 森 的长篇小 说《 看不 见 的人》 被认 为是美 国黑人文学 的最优秀作 品。在 1 9 6 5年《 图书 周刊 》 和 1 9 7 8年《 威 尔逊季 刊》 举行 的 民意测验 中 。 评论家都认 为它是美 国二战 以来最 重要 、最具 有影 响的小 说 , 它被称 为“ 划 时代 的小说 , 是 现代 美 国人 生活的史诗 , 至今仍被世 界文坛称 作现代经典” [ 。 这部小说描 写了一位黑人 青年在 陌生、敌对的环境 中丧失 自我 、 寻找真我 的经历 , 进而揭 示了现代人 对 成功 、 对 自我 的追 求和 人与人 、 人 与社 会 、 人 的 内心 与 自我灵魂 的矛盾 ,也表现 出美 国黑人 青年怎样 为 了寻求 自我 ,进 而探 索种族 问题而从 美国南方迁 至 北方 。 如何 从无知变得有 知 。 以及如何从 受 白人蒙蔽 到看清 白人社会本质 以及怎样从 惹是生 非的“ 可见 ” 变成心理 意识上 “ 不可 见” 的真 实过程 , 揭露 了现 实 社会中的种族 问题 以及美 国社 会对人本 性的扭 曲及 异化。小说主人公 经历过 的心 理异化和 对 自我 的求 索也是现代社会 中的一种普遍 现象 。艾 利森围绕小 说 主题 , 从情 节到语言, 从背 景到人物等各个 层面都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 其艺术性 尤为人们所赞 赏。在探 讨 文学作品时 ,我们 可见某些 象征符号具 有规约性 或普遍 性 , 但还有一些是属于作家本身 的。 [ 2 只有通 过对 其作品的品读 ,才能领略 到作者运 用象征符号 的深层含 义。笔者拟对 这些 经典 描写进行赏析 , 进一 步分析其具体 的象征意 义。

浅析《看不见的人》小说布局的象征意义

浅析《看不见的人》小说布局的象征意义
又孕育着希望。 小说 的故事是从其前 言开始 的。 小说用倒叙 的
小说《 行不见 的人》 是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 品。 这
部杰作I结构颇具特色 。 , I , J 作家用倒叙的手法 , 开头是 前言部分 , 在情节发展上前言又是结束语的继续。 这 样, 读者一开始就看到小说的结局 , 随着主人公一起 去追述故事 。 故事的任何一点都可 以作为其开始或 者结尾。 这预示着人生旅程就像 自然界一样循环往
的束缚和羁绊 , 接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 不平等的、
隔离的和另类 的。 他们根本无法看清社会现实。 难怪 主人公认为 :学校是布满鲜花的荒野。…( “ ” 页
手法 , 从一个正常的、 有实体的 、 有血有 肉的南方黑
人男青年在警察 的追逐下掉进 了一个废弃的地下煤 库 中, 隐藏在地洞里对人生 、 人性进行着反思开始 。 他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 , 作家直接称呼他为看不
见 的人 。
复、 生生不息 。 在叙述 的过程 中, 作者运用了象征的 手法 , 用主人公 的奋斗拼搏和最后 的蛰伏来象征人

人, 从不惹是生非 , 然而 , 临死 的时候却吐鳝出 自 他
己的处世哲学——处处表现温顺是要迷惑 白人 。 看 不见的人感觉他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按爷爷的嘱咐办 事, 竭力克制 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白人的反抗情 绪 , 自己优异的学 习成绩和安分守 己赢得了别人 以 的肯定 , 为他人眼中品行端正的楷模。 成 在 中学毕业典礼上 , 阐述黑人领袖 布克 ・ 他 华
维普资讯
第 5卷第 5期
20 年 5月 06
南 阳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ayn om l nvri (oi c n e) o r l f na gN r a i sy Sc l i cs n N U e t aSe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171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171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171美国文学史及选读1、艾伦坡(Edgar Allan Poe)的小说表现出怎样的艺术特征?答:作品主题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带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纵观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这一点显然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家。

爱伦·坡以恐怖小说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刻画与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因顿”。

他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爱伦·坡的创作原则是其“效果说”理论,他选择“死亡”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主题是由他的这个创作原则决定的。

坡认为,无论是创作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必须讲究效果的统一,必须时刻想到预定的结局,要使每一个情节变得必不可少。

他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

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

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

在“创作的哲学”中,他认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最激动人心的效果。

死亡主题是通过谨严紧凑的结构和作品的简洁而表现的。

爱伦坡的作品形式精美,技巧圆熟。

爱伦坡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里,强调了作品的简洁和统一效果。

在写作中,他还平萍理留情节和结构的高度简洁,小说中通常只有两个,最多三个人物,也没有离题的枝节和无关的装饰品。

在他看来,一位技巧高明的文学家在写作之前,必须成竹在胸,深思熟虑,为实现预期效果而选择和组织情节,并且不应该有一个词的意向直接或间接与预先的构思无关。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公事包的象征意义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公事包的象征意义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公事包的象征意义
高灵英
【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2)002
【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优秀的象征主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公事包的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刻寓意.作品通过公事包在不同时期所装物品的不同,对病态的、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揭示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生活日益空虚、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性的社会现实,探讨了人类在发生危机和寻求自我本质时的苦闷与彷徨.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高灵英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507.4
【相关文献】
1.浅析《看不见的人》小说布局的象征意义 [J], 高灵英
2.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眼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J], 张丽华
3.探寻《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J], 王晓辉
4.浅析《看不见的人》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J], 叶慧
5.浅析《看不见的人》中讽刺手法的应用 [J], 董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象征性研究

《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象征性研究

《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象征性研究饶雪雁【摘要】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不在局限于直接描述美国黑人的悲惨遭遇,而是采用大量的象征性意向来反映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

《看不见的人》以一个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一个黑人青年的遭遇,通过人物象征主义手法细致入微地反映出美国社会不同人种之间的相处态度。

相比于注重意识形态的种族抗议文学,其更关注于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易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推进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2页(P76-77)【关键词】《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种族【作者】饶雪雁【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黑人文学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

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的问世,标志着黑人文学超越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风[2],它将黑人文学从描述黑人种族的悲惨遭遇引向到了探索黑人自身文化觉醒方向,这一转变在整个美国黑人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中,艾里森通过象征主义手法深刻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使读者能够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了解美国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种族问题。

因此,对该作品中的人物象征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二十世纪,许多美国黑人作家尝试着揭示黑人的命运,为黑人争取自由。

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被忽略到被认同的几个阶段[3]。

比较具有代表性分别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海瑞特·比彻·斯托夫人引导的妥协阶段,其代表作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理查德·赖特带领的种族暴力抗议阶段,其代表作是《土生子》。

这两部作品所宣扬的文学观点在诞生之初都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

现代英美短篇小说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现代英美短篇小说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然而看懂和理解现代主义作品中的象征是极需读者想象力和洞察力任何一个司空见惯被我们误以为成摆设的事物如阿拉比中的死巷卷曲发黄的书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平行铁轨礁湖中的礁湖等都可能成为超越物体本身意义的象征物而内具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
第3 O卷
第 4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m ̄o f Y a n b i a n I n s i t t u  ̄o f E d u c a i t o n
征 主义手法的运用,并总结 了象征物 的特征 . 关键词 :英美短篇 小说;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物;象征物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4 5 6 4( 2 0 1 6 )0 3 . 0 0 0 8 . 0 4
象征主义是一个影 响极为 深远 的文 学流派 , 它被运 用到各种各样 的文 学作品中来揭示人物的 内心世 界和深化主题 ,这在现代主义 小说中的体 现 最为 突出 。和早期 的小 说作者对 比,现代 主义 小 说作 者更加注重平 常人 的生 活。在现代 英语短 篇小说作 品中 , 象征主义常常用来探索普通 人寻 常经历 中可 能发生的事件及其教诲意义 , 而 不是
与决斗 。他 的放 弃和 离开暗示和象征 了西部文 明
最终会被东部文明征服 。 3 .动物象征


1 . 物体 象征 在约瑟夫. 康纳德 的短篇小说 《 礁湖》中 , 礁 湖是最重要 的象征物 。首先 ,根据礁湖 的定义 , 它是一个 因被 珊瑚礁 ,荒滩 ,沙丘等 隔离而 与深
海 分离的浅水滩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礁 湖 的地理特征象征 了它与外界的隔绝 。同样 的,
V0l _ 3 O
No . 4

(英语毕业论文)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

(英语毕业论文)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美国人对枪支管制的态度的文化根源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英语委婉语的内涵《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分析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中文标语翻译的语用学视角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中式菜谱的翻译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怀特的《夏洛的网》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哈利·波特系列成功的原因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汉语公示语的英译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运用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从言语拒绝策略看中西方面子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讽刺和说教主义《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悲剧——悲剧分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In”与“Out”的认知解读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莎士比亚电影和爱情阻力: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Middle-School English Teaching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从《老友记》探究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中斯蒂芬的心理创伤和恢复分析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诗经》中隐喻翻译的研究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夕阳》为例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瓦尔特莫雷尔悲剧的成因Cultural Conno tation of ―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翻译腔成因浅探《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urs in The Great Gatsby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电影《阿甘正传》影视分析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几种婚姻模式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从《生活大爆炸》分析幽默字幕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The differences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s under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梦想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浅析美国俚语及其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英语中的汉语词汇《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 ing Biao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 uccess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苔丝悲剧原因探究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商务交际的差异论翻译的艺术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浅析英语歧义句的成因及消除浅析小学汉英双语教学简爱性格研究《苔丝》与《嘉莉妹妹》中女主角的对比分析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英语商标翻译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从功能对等视角分析诗歌中动物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 anity Fair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美国动画电影的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系列为例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浅谈导游词翻译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

英美文学的论文题目

英美文学的论文题目
24. The Tragedy of Pecola in The Bluest Eye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的悲剧
25Who is Tar Baby----A Study of Toni Morrison’s Tar Baby
谁是柏油孩子——浅析托尼莫里森的《柏油孩子》
7. On the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8. An Angel Without Wings --- On the Image of Catherine Barkley in A Farewell to Arms
无翼的天使——《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的形象分析
13.《远大前程》中匹普的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ip's Character in Great Expectations
14.《远大前程》的空间叙事
意群翻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6. The Learning Strategy in Enhancing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Ability
提高英语泛读能力的学习技巧
7.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 Culture to 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5.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A Rose for Emily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意识流
6. On Edna’s Inner Awakening in The Awakening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Study of Fu Donghua’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2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3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4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5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6 “A Rose for Emily”中“Rose”寓意的新解7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8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9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10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11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4 公示语翻译失当分析——以电影票等的顾客分析为例( )15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婚姻的选择16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17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8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19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20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21 从《培根论人生》分析弗朗西斯•培根的人生观22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3 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24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25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26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E.B.White’s Charlotte’s Web27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28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词翻译29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30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31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32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33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34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6 情感因素与初中生英语学习37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38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39 On the Tragic Death of Martin Eden40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41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42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4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44 电影《纳尼亚传奇》中的圣经意象45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46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47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48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49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50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51 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3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5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5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56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57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58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59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60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6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62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63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64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65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66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67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68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69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70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71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72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73 成语中的文化特色及其翻译74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75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76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77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78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79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80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81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82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83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以《》和《叶问》为例84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85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86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87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88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89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小说中心的消失90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91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92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93 A Researc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94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95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96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9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98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99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100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1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102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03 唯美主义与心理失衡的关系——以《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人物分析为例104 The Strategies i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ly-loaded Words105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106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107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08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109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110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11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112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113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114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115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116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117 英汉招呼语差异探析118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9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120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21 广告英语中的隐喻研究122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123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124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125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126 浅谈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127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28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129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130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31 从《人鼠之间》中人物的精神分析看美国梦的幻灭132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133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1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135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比较136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解读《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137 概念隐喻在英语专业词汇学习中的应用138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139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140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141 浅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142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 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43 从中国戏曲《梁祝》和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144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145 浅析中英恭维语146 美好象征与无情现实--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双重意象147 简析《黛西米勒》女主人公的悲剧148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49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150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151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152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153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154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155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156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157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58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159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以《摩登家庭》和《虎妈战歌》为例160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16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62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163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164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165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166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167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68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69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170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71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172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173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174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175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76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177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178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179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180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81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182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183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恋母情结分析184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185 解读电影《刮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父亲186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187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188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189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90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191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 ted Place”192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193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194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195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196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97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98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法律文化差异199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200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独特的象征王国

独特的象征王国

独特的象征王国摘要:《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富含象征的小说,从小说、情节、人物和结构处处可见象征,就像是一个独特的象征王国。

国内学者从象征主义这一角度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一些解读,遗憾的是没有对《看不见的人》中的视觉象征作一个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本文拟从色彩,视觉和物体三方面对视觉象征作一个详细的对比分析,并从中探究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如此精心而大量使用象征的意图。

关键词:象征主义;《看不见的人》;视觉;对比;《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带有浓厚象征意义的作品。

作者艾里森成功地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运用不同的象征,从不同层面彰显了主题,使得作品内容丰富而深厚,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颠覆传统,象征在《看不见的人》中并非只出现在局部、个别的地方,而是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精髓。

艾里森通过意象、隐喻等手法,让象征充当了表达某种意义的手段,这也是读者深入挖掘艾里森作品意义的关键所在。

一、色彩上的象征综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黑色与白色多次出现在小说中。

艾里森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黑与白,意在突出黑人与白人的对立、隔离关系。

黑色是笼罩全文的主色调,它意味着“看不见”,很好地照应了作品的主题。

“光学白”油漆这一插曲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主人公曾经工作过的油漆厂生产白油漆的关键是往油漆里加入十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黑色滴剂。

这种油漆的制作过程,象征着黑人在白人社会中如同那黑色添加剂所严格限制的剂量一样,其思想行为也如同黑色添加剂一样必须严格控制在白人手中,这样他们才能被白人所利用,使白人文明更加发达;又可像白漆中的黑色添加剂一样,不被看见,不会影响到白人的任何利益。

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黑人只是社会的辅助力量,仅仅起到衬托的作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艾里森敏锐地观察到,美国社会试图用白人文化去掩盖黑人的身份,去忽视差异,把有色人种看做“纯洁”的白色上面的“污渍”。

二、视觉上的象征charles hlicksberg 在他的《视觉象征》这篇文章中写道:“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大量运用了视觉上的象征意象,诸如光、色、感觉、顿悟等等。

《看不见的人》中的场景象征-最新资料

《看不见的人》中的场景象征-最新资料

《看不见的人》中的场景象征1、简介拉尔夫?埃利森是一位伟大的美国小说家、散文家、短篇小说家、批评家以及编者。

他凭借着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最具有潜力和造诣的作家之一。

而他潜心创作七年而完成这部小说,自1952年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获得了1953年度美国195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两项大奖。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二三年代南部的美国黑人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时种种荒诞不经的遭遇。

2、象征主义《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充满了象征意义的小说。

埃利森与浪漫主义学派有着很深远的联系,尤其是精通于象征主义的大师们。

他将象征主义描述为一种带有双重功能的方法,它是指作者通过一系列简单的象征手法来表达他们复杂的情感,消除了时间的观念,将现实和幻想联系起来。

这篇文章介绍了场景这个意象来分析象征主义在《看不见的人》运用,希望通过这个方面读者将会对整个故事的主题和埃里森对象征主义的运用有着深刻的理解。

3、场景的象征意义3.1 拳击赛主人公第一次接触社会是在一场拳击比赛。

主人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黑人传统的折衷主义思想,在他的思想里认为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取悦那些白人的权势,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同。

因此主人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取悦是一种必要手段。

在他们毕业那天,他因为一篇关于谦虚是一种秘诀以及获得进步的要素的演讲,得到了嘉奖并得了一次在聚集了城里主要白人的地方进行演讲的机会。

在这里的“聚集地”变成了一个烟雾弥漫之地,他实际象征了一个混乱复杂的社会。

在这场血腥的,令人心烦意乱的争斗之后,主人公吞了吞自己嘴上的血,带着全身的疼痛上台开始了他的演讲。

但是台下只是一片的骚动和叫嚷。

无论他表现的多么的富有激情,都没有人关注他的演讲。

但是主人公误将“社会责任”说成了“社会平等”时,台下却顿时一片死一样的寂静。

直到他不得不承认他犯了一个错误并且被警告应该时刻明白他所处的社会地位。

这个场景象征一个黑人竟然敢要求这一在白人做主导的社会里是不能被容忍的―“平等”。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手法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手法

摘要《看不见的人》由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弗.艾里森所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

小说的主题是一个黑人寻找自己的身份。

作者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国黑人追寻自我,还有在一个种族歧视的社会里人们追寻自我的痛苦的过程。

通过记叙、举例、引用和比较,本文想要分析象征主义在《看不见的人》中的运用:视觉上的象征和结构上的象征,以此来探讨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主义深化文章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象征主义贯穿整篇文章。

此外,通过分析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象征对文章主旨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黑人、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AbstractInvisible Man, written by Ralph Waldo Ellison who is a famous black writer, is a distinguished novel on an African-American’s literature history. The theme of novel is that a black man seeks the identity of his own. What Ellison presents to us is not only an African-American’s pursuing his own identity but an anguish process of man's quest for identity in this society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exemplification, quotation and comparison,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on Invisible Man through visual symbolization,and structure symbolization and so on to discuss how the author used symbolism to deepen the topics and to learn Ellison's writing skills. Symbolism is throughout the whole novel. In addition, by 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symbolic skill used in the book, we can demonstrate how the symbols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the theme.Key words:African-American, Invisible Man, symbolismTable of Contents摘要 (i)Abstract ................................................................................................................................................ i i Table of Contents ................................................................................................................................ i ii Part I. Introduction . (1)Part II.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Invisible Man > (1)2.1 Invisible Man (1)2.2 Major Theme of Invisible Man (1)Part III. The Concept of Symbol (2)Part IV. Symbolization (2)4.1 Visual symbolization (2)4.2 Symbolism Meaning of Structure (3)4.3 Symbolism Meaning of Characters and Behavior (3)4.4 Symbolism Meaning of Eyes. (4)4.5 Symbolism in Rituals. (4)Part V. Conclusion (5)Symbolism on Invisible ManPart I. IntroductionInvisible ma n is Ralph Waldo Ellison’s masterpiece and it gained him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novelists of his generation, a position that was not only maintained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Invisible man is mainly about the fate of African-American. However, its meaning is not only about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issues, but the difficulty facing to all human beings. What's more, it's the classic work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 mileston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 book that has continued to encourage readers since it appeared. This work gained the reputation from its first published and never decay so far.Part II.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Invisible Man >2.1 Invisible ManInvisible Man is a controversial novel and the various conclusions made by his critics fully demonstrate such a dilemma. Initial reviews of particularly those by white reviewers, were generally very favorable. For a first novel by a relatively unknown writer, the book received extensive coverage with reviews by a number of established authors and reviewers.Invisible Man is a record of a Negro’s journey through contemporary America, from south to north, province to city, naive faith to disenchantment and perhaps beyond. In this novel, the hero was a young black man who had no name and l ived in south. The novel portrays the hero’s repeated attempts to define himself as he reels from one community and system of values to author, only to find disillusionment at every turn and lose his sense of identity in a world of prejudice and hostility. He longed for fame and money, he quest for identity of this absurd society.2.2 Major Theme of Invisible Man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the protagonist hasn’t independent identity at all. What he pursues is the acceptance and approval of the white’s society, as a black. Therefore, he engages himself into the white’s education model, and tries hard to adapt himself to the unfair rul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nation. However, his result is the endless insult and abuse imposed by the whites dominated society.Ellison is skillful in using symbolism to emphasize the theme. For instance, the blindfolded inChapter 1 is an extraordinarily successful symbol. This symbol foreshadows the hero’s invisible identity and the root reason why he is invisible. Additi onally, it also indicates the hero’s suffering in the way he pursues his identity. This paper mainly presents how symbolism is used to reveal the theme of the nove1.Now I will illustrate the details as follow.Part III. The Concept of SymbolSymbolic is one of the basic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artistic creation, which consigns one artist's idea by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ific thing or the artistic skills to express a matter of peculiar interest. On the meaning of noumenon, it 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the meaning of symbol. It is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that uses some specific things and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express a particular meaning which has a touch of the pretext, substitution or suggestion. It is generally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of symbol and noumenon accurately through the image of a certain specific to express certain concepts or thoughts or feelings circuitously.The word "symbolism" in English contains two different meanings. The first one refers to the late 19th century, originated in France with the literary trends of symbol, and the second one is expression skill of symbolism in literary creation. Mallarme, the French symbolism poet and theorist talked abou t the poetry: “In contrast with the direct performance of the object, I think that we must suggest that the poet is written out to make us guess its meaning little by little, that is suggestion, and we also can say that is dream. This is the perfect application of this mystery which constitutes of symbol little by little to suggest the object used to indicate a state of mind.Part IV. Symbolization4.1 Visual symbolizationIt is common that the symbolism of black and white adopted by the black writers. Here Ellison's description mainly stres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white and black as well. Black represents the black and white on behalf of the white. The aim of the application of black and white is to symbolize so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strong and distinctive contrast of black and white to symbolize the gap between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andthe black's unequal treatment.It is known to all that darkness symbolizes ignorance, depravity and crime, while the light is a symbol of civilization, advance and truth. The main tone of this novel is darkness. Darkness means invisible which works in concert with the theme of the novel. Most of the things in this novel happen under cover of darkness, such as the dark night, the home is damp and cold like a grave, the dark groom and narrow channel, the dark house full with snakes, stay in a dark room as if stay in a tar bucket, the dark tunnel and coal pits, etc.Invisible is the central image of symbol in this novel. You can find the symbol of blindness, visible and invisible throughout the book, from the title to content, from prologue to conclusion. The protagonist is seen as a role or a function or as a mask. But he is not seen as fully individual person and therefore he is invisible. Most of the people around hero are blindness.4.2 Symbolism Meaning of StructureIn terms of plot structure of Invisible Man, the author uses expression of flashback to show the overall layout and the partial plan. The part of prologue is an extension of the conclusion in the eyes of the plot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tory in the novel as if a circle, any point can be the beginning or the end of the story. This indicates that our journey of life goes and returns in following a circle and continuous reproduction breed in an endless succession is the same as the nature. Ellison symbolizes the continual march of the life seasons skillfully through the hero's struggle in life and the dormancy in the end. It all adopts a structure of circle. At the beginning of novel, the nameless hero lives in his hole in the ground where warm and full of light. Then he tells us the story about his struggle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from school to the community and how he falls in his hole. As a whole, the novel begins as the "hole" and ends as the” hole".As the hero saying in the prologue:" The end of the story is included in the beginning." This is an organization which has symbolic meaning. The expression what the writer uses makes him do some introspection about his past at the same time when he tells his story.4.3 Symbolism Meaning of Characters and BehaviorThe author depicts hero's emotion through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s' action. People always can explore others' inner world by observing the characters' behavior. The blindness of hero is that he turns a blind eye to his own destiny. In spite of getting the hint from his grandfather or the mad veterinarian for more than once, he is blind to these hints. The blindness of hero makes him exist in the world as a form of silhouette. In the chapter one, the hero and Tatlock met in the final duel andthey fought intensely. He thought that he wanted to deliver his speech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because he felt that only these men could judge truly his ability, and now this stupid clown was ruining his chances. He is so blind to the white that he is no different with the blindness of Tatlock. He said in the chapter twenty-three,” It is as though I have learned suddenly to look around corners; images of past humiliations flicker through my head and I see that they are more than separate experiences. They are me, and no blind men."4.4 Symbolism Meaning of Eyes.There are three images of eyes in the novel, that is, blindfold, blind and false eye. They symbolize hoodwink, blind obedience and sham. The hero takes part in a battle royal to please those important men of the town before he delivers a speech. They are all blindfolded with broad bands of white cloth before fighting. Every blindfolded boy fights hysterically. It is complete anarchy. Everybody fights everybody else. No group fight together for long. Two, three, four, fight one, then turned to fight each other, are themselves attacked. The blinders blocks people's view. This image symbolizes that blacks are often deceived by whites; they subject their will to the white's blindly and do whatever whites wish so that they lose their self-identity. The so-called "education" in South America is to make them blind obedience to whites and provoke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 so that whites can rule over them with ease. Bobby priest is a blind man. However, he speaks in a bombastic way of founder's contribution and Doctor Bledsoe's ability in the church. Then he falls down on the stage at last. The poor priest accepts the white's view blindly and he is so compliant to the white that he has a nasty fall.4.5 Symbolism in Rituals.Ritual, as a social form, is the main source of a variety of themes, symbols and images. For example, the ritual represents the white's highest power can make contradictions and struggles intensified. So ritual is cultural codes of attitude towards praise of society,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terms of ambivalence, they are ideal and suitable for novelist to seek for the appropriate symbols and forms to rebuild socialization of African-American life. In the novel, the hero and the other blacks were forced to watch naked women, the battle royal and fighting for the coins, etc. All of these symbolizes the white's prejudice of black sexual, violence and greedy, even in the broadest sense of the human instinct.Part V. ConclusionProtagonist is driven by greed and lust in a struggle for existence in which only the "fitness", the most ruthless, survive. Following the rul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life in real society just likes life in jungle. Those who have climbed up the societ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other people of their race,like the headmaster,are proved to be the fittest, and they possesses wealth and high social position. While those who are honest and upright, like the protagonist, are proved to be unfit in such a society and are doomed to lose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the college, thereafter to wander in the street and lose identity. In such a society, the African-American are born inferior to the whites, and they are considered as second—class citizen. Due to such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heredity, they are just like feathers which are helpless and aimless in the wind.Invisible Man as a novel of depicting social exclusion that describes the culture of segregation of whites and blacks. The culture is not only existing in the society, but also existing in the mind. The author deepens the theme and uncovers the social mask by a large number of symbolisms to see a true and the ugliest side of society. This epic of modern African-American life achieves Ellison’s artistic ideal at the same time.。

卡夫卡的象征主义与荒诞主义

卡夫卡的象征主义与荒诞主义

卡夫卡的象征主义与荒诞主义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曾经这样评论过卡夫卡的作品:“他把不祥的事件变得作为神奇的。

在他的作品中,笼罩着果敢的恐怖,挑战着最极端的光明。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以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将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

本文将对卡夫卡的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象征主义在卡夫卡作品中的体现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到象征主义的手法,通过隐喻和隐喻来传递深层次的意义。

他使用大量的象征符号和象征意象,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象征着社会对于个体异化的无情与残酷。

这个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被现实所压迫和边缘化的无奈和困惑。

另外,在《城堡》中,城堡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城堡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象征物,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城堡代表着一个无法达到的理想或是权威,主人公卡尔·申陆变成了城堡官员,进一步加深了象征主义的色彩。

通过这个形象,卡夫卡试图揭示人类在现实中力量的束缚以及个体与权威之间的冲突。

二、荒诞主义在卡夫卡作品中的体现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了荒诞的场景和情节。

他以一种夸张、可笑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谬和无奈。

在《审判》中,主人公约瑟夫·凯与一个陌生的系统不断斗争,他在整个过程中被一个看不见的法庭审判,最终被处决。

这个故事中的荒诞性质体现在法庭的不公正和约瑟夫无法抗争的绝望感上。

另外,《先知》也是一部典型的荒诞主义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村庄,他自称先知,并且发表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言论。

但是村庄的人们对他并不在意,反而在无厘头的方式中对待他。

这个故事中荒诞的元素凸显了人类常常对于真理和解脱的无知与质疑。

三、卡夫卡的象征主义与荒诞主义的共同点尽管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这两种主义常常交织在一起。

卡夫卡以象征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性的困惑和痛苦,而通过荒诞主义的场景和情节进行讽刺和批判。

契诃夫戏剧中的意象象征和情节象征

契诃夫戏剧中的意象象征和情节象征

契诃夫戏剧中的意象象征和情节象征1 契诃夫戏剧中象征的运用“象征”本源于古希腊,是两个人各拿木板的一半,相遇时可以拿来相对的信物,有比较、拼凑的意思,之后逐渐引申为一种能够表达一些观念和某些事物的符号。

象征,就是用此物暗指彼物,用某种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或现实关系,表达与之相似的思想感倩的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法。

我们可以把象征大概分为两大类,即广义和狭义。

广义象征的基本含义是:”某一事物代表、表示别的事物。

”可用符号(Symbol)或记号(Sign)来替代;狭义的象征主要是指宗教学尤其是诗学等领域的象征,可以解释为:从象征的存在形式言,一个具有暗示性、引发性或多重意指性的具象物或抽象形式,就是象征;象征暗示、引发或意指的可能是另一事物或意蕴,也可能是人的主观的情绪、观念。

我们所研究的象征,主要是指狭义的象征,即艺术层面的象征。

在西方,”象征”的涵义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有学者研究,象征开始进入宗教理论和艺术范畴而不再只是单纯的符号标志,即”象征物变成了心灵的看不见的内在趋势所运用的可见的符号和标记”是在中世纪时期。

这个时候,象征是”信条”的意思,后由这一意义引申出寓意、隐喻的意思。

法国评论家托多洛夫从美学和诗学的范畴也对”象征”意义的发展进行过具体论述。

他认为浪漫主义时期,即18世纪末期,象征从一般意义上的符号逐渐成为文艺理论上的”象征”.之后,”艺术作品的所有特征都集中到了一个单一的命题上来,即浪漫派后来所谓的’象征’”;在浪漫主义的字典里,”Symbol”这个词的意思转而变为了”隐喻”“象征”等意义。

当西方象征主义刚进入到我国学界的时候,国内的一些造诣颇深的作家、学者就发现西方的”象征”竟与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兴”惊人的相似。

着名作家周作人曾评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的,在中国也’古已有之’.”.闻一多也有类似观点:”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本是一回事, 所以后世批评家也称诗中的兴为兴象。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白种族关系象征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白种族关系象征
中美关系 | 课程资料 | 美国艺术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美国文化网 > 美国文学 >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白种族关系象征
文章作者:黄卫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见的人》中的黑白种族关系象征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世期间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立即在整个美国文学界引起轰动,为作者赢得了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一系列荣誉,奠定了艾里森在美国文学界的崇高地位。凭借一部小说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不仅对美国黑人作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美国黑人的不平等地位在看不见的人演讲事件上更是表露无遗。看不见的人在台上演讲得口焦舌燥,而台下的白人头面人物却一直在谈话说笑,根本不想听黑人在说什么。但当黑人出现口误,把“社会职责”说成“社会平等”时,这群白人“对着我叫喊,一个个凶相毕露,言辞激烈。”(艾里森,1984:31)这暗示我们,黑人不仅不能指望在现实中获得平等,而且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国家,谈论平等都是白人社会所忌讳的。
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其矛盾之一表现在对黑人种族的歧视与对黑人劳动的依赖。一方面,美国主流社会把黑人视为低人一等、永远不能同化的种族,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理想的实现却又离不开黑人的贡献。美国黑人是早期移民中唯一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来到美洲大陆的。种植园经济就是靠黑人奴隶血汗发展起来的。在北方资本主义工业中,危险而低贱的工作主要是由黑人来完成的。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尽管遭受着非人的待遇,但他们依然对民主、自由的理想充满希望,并积极推动这一理想在美国的实现。艾里森通过自由牌油漆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这一历史真相。自由牌油漆的生产过程就是美国黑人为美国民主自由建设所做贡献的象征。美国白色的自由牌油漆是通过加入十滴黑色添加剂制成的。在美国历史上,黑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因此,这十滴添加剂是美国黑人的象征,生动地说明了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建设离不开黑人的参与和贡献。美国黑人对美国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来自于其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历史经历和在美国社会的独特地位,美国黑人的困境就是“美国的困境”(American

探寻《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探寻《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女也是 吸引客源的重 要因素 在 主人 公看来 . 日酒家 金 的人都 是疯 子。实 际上 , 这个“ 狂” 疯 的退伍 士兵 就像 一 个 预 言 家 , 示 了 主 人 公 的 悲 惨 命 运 。 这 看 起 来 有 些 荒 预 谬 , 却 被 看 成 是 真 实 发 生 的 事 情 , 那 样 一 个 不 平 等 的 但 在 社 会 , 多 事 情 的 发 生 都 是 扭 曲 变 形 的 。 在 第 三 章 , 伍 许 退
士 兵击 打 头 上 的钉 子 , 出 主人 公 是 个 看 不 见 的 人 , 他 指 “
有眼睛 , 有耳朵 , 乍开鼻 孔 的非 洲鼻 子 , 有 可是他 却不理
解 生 活 中 的 简单 事 实 。真 正 理 解 得 懂 吗 ?还 有 更 糟 的 情
度 上读 者可 以通 过 人 物 的行 动 来 探 寻其 内心 世 界 。 1祖 父 的 遗 训 。 . 在第一章 中, 主人公 提到 了他 的祖父 和他祖 父的遗 训 , 际 上 , 父 的 遗 训 预 示 了主 人 公 的悲 惨 命 运 。祖 父 实 祖 临终 时 把 他 们 叫 来 说 : 孩 子 啊 , 死 后 , 望 你 继 续 战 “ 我 希 斗 , 没 有 对 你 说 过 , 们 的生 活 就 是 -一 战 争 。 我 一 辈 我 我 - 场 子 都 是 个 叛 徒 。 自从 重 建 开 始 , 缴 了 枪 以 来 , 就 成 了 我 我 个潜 伏 在 敌 国里 的密 探 。你 要 在 险 境 中 周 旋 。 希 望 你
探 寻 《 不 见 的 人》 的象征 意义 看 中
王 晓 辉
摘 要 : 尔夫 ・ 里森 的《 不 见 的人 》 象 征 主 义 艺 术表 现 形 式 的 典 范 , 书 中 拉 埃 看 是 在 作 家埃 里 森 大 量 运 用 了象 征 手 法 来 表 现 主题 。 小说 中人 物 的行 动 有 着 广 泛 的 象征 意 义 。 关 键 词 : 尔夫 ・ 里 森 ; 看 不 见 的 人 》 拉 艾 《 ;象 征 主 义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64 1 文献标识码 : A 拉 尔 夫 ・ 埃 里 森 在 15 9 2年 出 版 了 他 的 长 篇 小 说

《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略黑人 的个性和文化的教育无疑迷住 了黑人的眼睛。使他们 不 能 在 社 会 巾寻 找 到 真 正 的 闩身 位 置 。
埃 里 森 作 为美 国 义 坛优 秀 的黑 人 作 家 , 揭 示 黑 人 探 求 在 自我 身份 识 别 的旅 程 巾 , 大 节 的 象 征 义 元 素 注 入 至 小 说 将 丰
遇 到 的阻 碍 : ‘ , 人 公 生 活 在 一 个 以 白 人 为 主 导 的社 会 先 丰
充满 着 雄 心 抱 负 和 希 望 ,丰 人 公 开 始 了他 的大 学生 涯 。 他 坚 信 只要 努力 的 学 习 和 坚 定 的 信念 , 就 能 融 入 在 这 个 臼 他 人 社 会 巾 。作 者 模 棱 两 可 的 揣 述 奠 基 人 对 奴 隶 的 罩 也 是 具 有 着 深层 的 象 征 意 义 的 :预 示 着 主 人 公 未 来 的不 可 见性 , 白 人 文 化使 得 丰 人公 尤 法 真 正 看 清 事 实 的 真 相 。最 终 , 人 公 丰
蒙 着 眼 睛 的男 孩 们 象 征 着 每 个 黑 人 甚 至 世 界 卜 每 个 人 在 的
探 寻到他们 的身份之 前都被蒙 住了眼 睛 ,并且 至于 险地之
巾 ; 殴 巾 蒙 眼 的 移 动 象 着 社 会 r 人 们 的 茫 然 ; 人 公 斗 f ] 主 被 迫 的 斗 殴 以 及 为 了硬 币 和 褶 皱 的 钞 票 相 互 攻 击 象 征 着 黑 人 生 存 于 被 白人 羞 辱 、 弄 、 胁 、 骂 、 嘲 威 辱 引诱 的 状 态 ; 人 男 黑 孩 J f 无 论 是 避 开 裸 体 的 女 人 还 是 看 那 个 女 人 都 无 法 令 白 Lf ] 人 满 意 , 象 着 他 们 处 于 [ 人 社 会 巾 的 困 境 和尴 尬 , 论 这 J 尤

探讨《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因素

探讨《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因素

探讨《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因素作者:李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摘要: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象征主义表现形式的典范,小说中的象征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且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象征;音乐作者简介:李明(1977-),男,河北保定人,硕士,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1小说《看不见的人》自1952年问世以来就备受评论界的关注,是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

看不见的人讲述了美国一个南方黑人青年,在白人占主导社会里寻找自我的心历路程。

在作品中,为了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拉尔夫大量的使用了象征,这些象征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象征的定义和作用象征手法是文学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来表达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赋予其某种特殊的含义。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艺术欣赏者会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涵、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二、《看不见的人》中的音乐象征拉尔夫的创作深深根植于美国的黑人文化传统,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布鲁斯”歌曲和歌手的吟唱。

“布鲁斯”又称蓝调,在二十世纪初为黑人所首创。

作为非裔黑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这种音乐常常带有浓郁的伤感情绪。

在《看不见的人》中,拉尔夫不仅将“布鲁斯”作为主旋律奏响于小说始终,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采用了“布鲁斯”的曲式结构和音乐元素。

从曲式结构来看,“布鲁斯”音乐通常采用12小节的结构,这12小节又被分3段,每段4小节。

《艾青诗选》:九上必读名著导读+精彩赏析+考题精编

《艾青诗选》:九上必读名著导读+精彩赏析+考题精编

一、基础知识1. 作者简介艾青,现代文学家、诗人。

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

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艾青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倾诉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 成书过程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

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3. 作品风格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二、艺术特色1.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和诗人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作者:张雁
来源:《文理导航》2010年第08期
自从美国黑人在北美定居以来,他们在美国这个白人主宰的社会中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身份的探求。

区别于大多数的美国黑人文学,《看不见的人》一书中,作者拉尔夫·埃利森并没有过多的对种族主义加以渲染,而是对黑人的生活境况、自身的身份缺失做了深入的剖析。

《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没有身份地位的美国黑人。

在这个白人主宰的社会中,要想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按照白人的价值观来塑造自己,为此,主人公不得不为真实的自己蒙上面纱,以求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小说的最后,主人公最终还原了真实的自己,正如他所说:当我发现我是谁的时候,我就自由了。

(埃利森,2004:24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的一生就是对自身身份不断地探求的过程:在寻求自身的身份过程中,主人公从身份的迷失,到找同自己,最终退居到他的那间地下室。

在这里他回忆反思了自己的生活,看清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身份存在。

在这部小说中,埃利森巧妙地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展示出主人公对身份探求这一过程,并揭示了他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首先,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以白人为尺度。

再次,他也并不愿意让自己可见。

最后,许多无形的力量也时时在主人公探寻的过程中阻碍他。

少年的主人公虽然心中充满抱负,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青年,但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现实的打击之后,主人公已然从天真少年成为一位成熟的、有自己个人定位的成年人。

《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中,作者精妙地利用故事情节的象征主义来渲染主人公探求自身身份的过程。

在这部小说中,埃里森将故事的整体和每一部分的故事情节打构成环形的结构。

在文章的开始,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地下室,“温暖而且充满着阳光”,由此,小说倒叙到他最初生活的南部,按照他的生活经历,从南到北,从学校到社会,故事的结尾,主人公跌入了开头提到的这个地下室。

这样的环形的故事情节布局正是象征主义在小说中的充分体现。

通过倒叙手法,埃里森安排主人公自述经历,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了解到过去的生活履历恰恰是指引他未来生活道路的重要部分。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作者利用象征主义手法将大白然的四个季节象征着主人公探寻自我身份的四个不同阶段,最终完成了他对自身身份探求的苦旅。

春天,他顺利的在中学学习;夏天,满怀抱负的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了他自认为的人生的辉煌阶段。

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他犯了改变他一生的错误,被迫离开学校,提前步入社会。

随着生活的起起伏伏,主人公也逐步进入了他人生的“冬季”。

但是这也愉恰预示着另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

由此可见,小说中的四季,周而复始,起起落落正是象征着主人公在现代美国社会中所经历的希望和绝望。

小说开篇,主人公描述自己是看不见的人。

这段叙述解释了主人公的尤形是源自于人们感知的扭曲以及白人社会所倡导的那些迂腐陈词。

主人公探寻自身身份之旅始于他少年时期生活的南方。

长期以来,他正是一步步的遵循着他所信赖的黑人教育家的教导,按照拜仁的价值观塑造自己。

在小说中,作者安排主人公斗殴的这段情节的描写实际上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的。

蒙着眼睛的男孩们象征着每个黑人甚至世界上的每个人在探寻到他们的身份之前都被蒙住了眼睛,并且至于险地之中;斗殴巾蒙眼布的移动象征着社会中人们的茫然;主人公被迫的斗殴以及为了硬币和褶皱的钞票相互攻击象征着黑人生存于被白人羞辱、嘲弄、威胁、辱骂、引诱的状态;黑人男孩儿们无论是避开裸体的女人还是看那个女人都无法令白人满意,这象征着他们处于白人社会中的困境和尴尬,无论黑人如何做,都无法使他们免于遭受白人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最后,白人奖励主人公的公文包和奖学金象征着丰人公光明的未来。

充满着雄心抱负和希望,主人公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他坚信只要努力的学习和坚定的信念,他就能融入在这个白人社会中。

作者模棱两可的描述奠基人对奴隶的面罩也是具有着深层的象征意义的:预示着主人公未来的不可见性,白人文化使得主人公无法真正看清事实的真相。

最终,主人公因为一次失误被学院开除了,布莱索博士用七封推荐信欺骗了他。

通过大学的经历,埃里森指出:教育在黑人的身份探寻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夸张和美化白人的重要性。

忽略黑人的个性和文化的教育无疑迷住了黑人的眼睛。

使他们不能在社会中寻找到真正的自身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