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案设计共2课时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案设计共2课时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玉。
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被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7万古情怀此登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孔子曰:“古人登高必赋”。
万里江山登临见,无限情思涌心头,诗人们抒发万千感慨使得登高成为承载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
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情境任务: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二、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观察三首诗歌标题,勾画关键字,明确登临诗歌概念。
预设: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就是登临诗。
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三、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1、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点。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①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黄金台”之名正式出现于南朝,以鲍照名句“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为首见。
②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高望远,遇见自我——登临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析读登临诗,悟诗人心境美。
绘读登临诗,品山川壮丽美。
诵读登临诗,寻诗歌音韵美。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登临之地,描绘所见之景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诗歌情感和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
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
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临诗,请大家大声朗读诗题。
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个读,教师点评)预设:《登幽州台歌》抓住叠词“悠悠”,体会诗歌时空的阔远。
《望岳》抓住诗歌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言壮语,通过重读“凌”“众山小”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抓住“不畏”两个字,读出诗人的勇气与决心。
2、齐声朗读首诗歌。
三、把握登临之地及所见之景的特点,体悟诗情。
四、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诗人登高,见景必定抒怀,请同学们通读三首诗,我们先一起了解这三首诗歌诗人所登何地?他们登高看到了什么景象?发出了怎样的感叹?1. 朗读诗歌,找到作者所登之地。
学生勾画,教师指导。
预设:《登幽州台歌》所登之地是“幽州台”,追问学生“幽州台”是什么地方?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招贤纳士,任人唯贤成为幽州台过去的颂歌,而今却只是枯草蓬生的斑驳亭台。
《望岳》所登之地是泰山。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诗中所云“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二字的意思大山的祖宗的意思,可见泰山之雄伟巍峨。
《登飞来峰》所登之地是“飞来峰”。
古代传说这座山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叫飞来峰。
千寻塔,一寻大概八尺,千寻塔大概有8000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咱没有量过,但是高是绝对的。
3、感登临所抒之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或美丽或阔远或苍凉或雄壮的景色,都引起了诗人的情思,请大家你从诗歌中的哪一句诗或者哪一个词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思?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登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2重点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教学过程1.整体感知教师指导朗读,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可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2.作者与背景简介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一位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直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3.品味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供参考。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月、登飞来峰)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诵读、分析、点拨(二)本课学法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分享四、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导读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优秀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古诗,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结合诗歌注释,翻译诗歌内容,把握诗人不同人生境遇中自我情感的书写与表达。
3.探究古人登山,观海而赋诗的文化传统,体悟意象,把握直抒胸臆与寄情于景的表达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诗歌内容入手,契合文本,鉴赏诗词名句,体悟作家情感,熟读背诵。
难点:明晰古诗中“登临意”的书写传统,把握直抒胸臆与寄情于景的表达手法。
预习要求:1.诵读诗歌,预习生字词,为诗句添加注释并标注难以理解的诗句。
2.划分节奏,注意韵律,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尝试赏析诗中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学们对在小学四年级所学习过的苏轼的《题西林壁》还有印象吗?这首诗当时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我们请同学们来回答······(介绍古人登山观海而作诗的背景)今天,在阔别多年小学时所学习的登山之作后,我们将要再次徜徉诗歌的海洋,诵读古诗,回味经典,一起来看看除去苏轼外,其它诗人在高山之巅,纵览天下时又有着怎样的情怀与心绪。
请大家翻开书P117页。
二、诵读诗文,整体感知1.诵读古诗,划分节奏韵律。
2.品鉴诗句,感悟诗人情感。
①.《登幽州台歌》:前三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的是什么内容?为整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是情感氛围?(时间悠长,空间萧索,时空纵横间诗人的忧愤孤寂,吊古伤今)②.《登幽州台歌》:诗歌中大都存在有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这首诗中最突出表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最关键?(“独”,一个独字倒出诗人的孤独。
“怆然而涕下”则描绘出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痛、苦闷之情)③.《望岳》:上一首诗歌我们以找出诗眼的形式分析了全篇,那这首诗又是否有诗眼呢?围绕这个诗眼是如何书写的呢?请学生尝试作答。
(望字为全诗诗眼,整首诗四联分为:远望、近望、凝望、望感,注意从诗句间景色描绘的变化间发现诗人情绪的发展起伏)④.《望岳》:此处诗句中还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动词“钟”、“割”二字使整个诗句平中见奇,拙中生巧,简要说明“推与敲的小故事”,此处以人写山,堪称神来之笔,将泰山之神奇秀丽书写得淋漓尽致⑤.《登飞来峰》:总结前两首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借自然之景直抒胸臆(前两句写山高塔立,后两句抒诗人远大抱负,满怀雄心壮志)3.总结知识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
登临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资料链接
泰山:泰山位
于山东省泰安市中 部,主峰玉皇顶海 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 之首”、“天下第 一山”的之称。在 汉族传统文化中, 泰山一直有“五岳 独尊”的美誉。自 秦始皇封禅泰山后, 历朝历代帝王不断 在泰山封禅和祭祀, 并且在泰山上下建 庙塑神,刻石题字。
资料链接
飞来峰:位
杜甫虽考场失意,但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磅礴,激起了他对祖国 山河的无限热爱,也看出他是一位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诗人。
王安石初入官场,虽有保守势力的阻挠, 但他依然前途充满信心。他是一位有着雄心 壮志的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
登临诗常见的主题
1.感怀身世 2.热爱山河 3.言志抒情
于浙江省绍兴市, 又名灵鹫峰,飞 来峰山高168米, 山体由石灰岩构 成。飞来峰由于 长期受地下水溶 蚀作用,飞来峰 形成了许多奇幻 多变的洞壑。
万古登临望其景
活动二: 三位诗人登临后分别望到了怎样的景 致?哪首诗的景物最打动你的心?请你发 挥联想和想象,用一段话描写出来。(100 字左右) 形式:自主思考 时间:5分钟
万古登临识其人
活动四: 登临望景,读诗识人。结合你预习中了解
到的写作背景,说说为何诗人此时生发这样的 情感?由此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形式: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 时间:4分钟
背景链接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 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 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 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 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 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 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 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七首》等诗篇。
第5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22春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掌握五首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鉴赏诗句中的意象,如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等。
2.教学难点
-诗句深层含义的解读: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或隐喻的诗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象征意义,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兴衰与自然永恒的对比。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灵感。
-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尝试创作简单的诗歌,展现个性表达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古代诗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理解并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
-评价诗人的观点和态度,提出个人见解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通过对比分析、实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难点与重点,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讨论交流、对比分析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氛围不够热烈,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次课堂中尝试采取更灵活的分组方式,鼓励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讨论效果。
最后,我发现总结回顾环节的时间较为紧张,学生们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可能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适当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总结回顾环节的时间充足,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远望而心旷神怡,或者因为思念家乡而感慨万千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教案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内容】教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目标】1.运用对比阅读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感知诗歌内蕴,感受诗人情感。
2.分析景和情的特点,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建立“景一人一志(情)”的联系思维。
【课型及课时】教读引领课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通关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古人云:“君子登高必赋。
”登临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别。
认真阅读这些登高抒怀的古诗,将其中励志的诗句摘录下来,为制作励志卡积累素材。
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想一想:你读过哪些登临诗呢?(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4)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三、学习活动任务一:自读诗歌,描绘所见之景,感受所抒之情。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一一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自读诗歌,疏通诗歌大意。
(I)听朗读示范音频并在书上做标记,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停顿。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3)圈画出诗歌中与景色相关的字词,思考:两位诗人在登高之时看见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通过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边读边思考:你在朗读时,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重读“不见”。
古人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君主,来者指的是诗人以后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两个“不见”突出了贤君良臣不遇,诗人生不逢时的惆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重读“悠悠”。
悠悠是指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悠悠”二字通过叠词手法,写出了天地空间的辽远;“独”写出了个人的孤单渺小。
(3)“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重读“千寻,,和“日升,,。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案

举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难以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此时,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泰山之雄伟,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登幽州台歌》表达了陈子昂的豪情壮志和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望岳》展现了杜甫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登飞来峰》体现了王安石在政治失意时的坚定信念。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学会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了解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诗歌,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我觉得这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在分析诗歌意象、探讨诗人情感方面表现得积极主动,也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问题和想法。
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诗歌的意境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或许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生动的语言、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案。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游或登高时,是否有过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人生感悟的。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此外,课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更浓厚了,但也有学生提出课堂节奏较快,难以完全消化吸收。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唐诗三百首》部分。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登幽州台歌》:通过学习陈子昂的这首诗,使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掌握诗歌的韵律、意境及修辞手法。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创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激发创作热情,提高文学素养。
5.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并尊重诗歌中所传递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与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壮志豪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教师需强调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然而,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觉得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以消化。这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可以采用更多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些知识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需要我及时给予指导。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XXX(661—702),初唐著名墨客,文学家。
XXX,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寄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研究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味到墨客怎样的思想豪情?你是怎么体味到的?把你的体味读出来。
③小组交换自己的体味。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工夫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工夫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调,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练习都进行得不错,但时间上感觉有些紧张。下次我会注意控制好时间,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创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现代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之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登高》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绘表达情感。
(4)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朗读与节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举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诗人攀登高峰、俯瞰世界的壮志豪情。
(3)诗歌朗读与欣赏: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涉及教材章节如下:
1.《登幽州台歌》: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陈子昂以慷慨悲凉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2.《望岳》: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杜甫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过于依赖模仿,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登飞来峰》: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之涣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攀登高峰、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朗读与解析;
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古诗。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作家作品1.《登幽州台歌》(1)作者简介:陈子昂,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传世。
(2)写作背景:2.《望岳》(1)作者简介:杜甫,字,自号。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尊为“”,与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对穷苦人民寄予,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传世。
(2)写作背景:3.《登飞来峰》(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家、家、家。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有《》《》等存世。
(2)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读准下列字音。
怆.然( ) 涕.下( ) 岱.宗( )青未了.( ) 决眦.( ) 千寻.塔( )自缘.(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你能不能把《登幽州台歌》中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地描述出来呢?4.反复诵读《望岳》,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登上泰山时的心情如何,说说诗人此时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
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
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
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不见:时间无限
天
地悠悠:空间无穷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寂寞
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望岳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情
↓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