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7万古情怀此登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孔子曰:“古人登高必赋”。
万里江山登临见,无限情思涌心头,诗人们抒发万千感慨使得登高成为承载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
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情境任务: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二、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观察三首诗歌标题,勾画关键字,明确登临诗歌概念。
预设: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就是登临诗。
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三、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1、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点。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①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黄金台”之名正式出现于南朝,以鲍照名句“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为首见。
②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
(板书)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
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望岳》一、齐读诗歌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
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
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
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
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视频了解“泰山”三、自主学习《望岳》1、学习方法介绍: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云、鸟愿望众山小四、鉴赏诗歌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
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 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
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说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望岳》和《登飞来峰》一为五言律诗,一为七言绝句。
二者均为登高之作,皆为登高抒怀、志在报国的诗。
诗人创作背景不同,却都是因登临见到物的伟大而感到自己的伟大,呈现出自信无畏的胸襟和气魄,或将心中自有的豪迈借由登高抒发。
《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虽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却朝气蓬勃,借由“望岳”生发出登临的愿望,展现出了目空一切的豪迈气概和自信乐观的胸襟气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揭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道理。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在浙江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
也暗藏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2.学习者分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对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
3.学习目标分析①了解登临诗的特点。
②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③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热情。
4.学习重难点【重点】①从炼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感受诗歌营造的画面和意境。
②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感受诗人。
【难点】比较阅读,以点带面,让学生理解登临诗中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5.学习评价设计要求学生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炼字赏析诗中之景,能讲出景物与诗人情感的联系,能结合背景理解诗人登高的原因,能讲出登临诗的特点,能用借景抒情的方法仿写登临诗。
古诗《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古诗《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
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
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
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
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
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
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
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
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
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第21课《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歌含义。
3.品味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诗歌就是这文明历史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登飞来峰》。
1. 板书题目《望岳》《登飞来峰》2. 题目解读望: 远远的看。
岳: 高大的山(这里指东岳泰山)。
望岳:远远的望高大的山。
诗题交代事件。
在民间,历来都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说法。
在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岳当中,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登飞来峰(飞来峰——传奇故事)飞来峰又名塔山,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传说此山是由琅琊县城的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过渡语:中国人跟山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
二、简介作者1.作者杜甫、王安石《望岳》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_”《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_介甫_,号_半山_,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了解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板书:“诗圣”唐宋八大家之一过渡语: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三、自主预习1. 整体感知,诵读诗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对比阅读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对比阅读两首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或艺术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如《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与《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怀。
-强调两首诗在结构、韵律上的特点,如《登飞来峰》的七言绝句和《望岳》的五言律诗,以及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抒发。
3.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结合课文注释,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5.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比分析《登飞来峰》与《望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教案
-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如何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而是能从审美角度去欣赏和评价诗词。
-例如:教授学生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综合评价一首诗歌的艺术价值。
-例如: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诗意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的描绘景象和表达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仿写诗句,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表达手法和情感体验。《登飞来峰》和《望岳》两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诗歌理解和创作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3.诗歌主题比较分析
-两首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象及其特点
-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异同
4.课后作业
-深入理解两首诗歌,完成课后习题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登飞来峰》和《望岳》,使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理解《登飞来峰》中“千寻塔”与“闻说鸡鸣见日升”所营造的壮阔意境。
-例如:把握《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意境美,理解自然景观与诗人情感的交融。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教案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内容】教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目标】1.运用对比阅读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感知诗歌内蕴,感受诗人情感。
2.分析景和情的特点,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建立“景一人一志(情)”的联系思维。
【课型及课时】教读引领课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通关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古人云:“君子登高必赋。
”登临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别。
认真阅读这些登高抒怀的古诗,将其中励志的诗句摘录下来,为制作励志卡积累素材。
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想一想:你读过哪些登临诗呢?(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4)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三、学习活动任务一:自读诗歌,描绘所见之景,感受所抒之情。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一一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自读诗歌,疏通诗歌大意。
(I)听朗读示范音频并在书上做标记,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停顿。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3)圈画出诗歌中与景色相关的字词,思考:两位诗人在登高之时看见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通过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边读边思考:你在朗读时,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重读“不见”。
古人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君主,来者指的是诗人以后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两个“不见”突出了贤君良臣不遇,诗人生不逢时的惆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重读“悠悠”。
悠悠是指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悠悠”二字通过叠词手法,写出了天地空间的辽远;“独”写出了个人的孤单渺小。
(3)“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重读“千寻,,和“日升,,。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二中分校于婧雯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前三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望”泰山之景,尾联抒发作者的情感。
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两首诗无论是在内容、思想感情、哲理,还是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首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赏析作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案
举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难以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此时,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泰山之雄伟,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登幽州台歌》表达了陈子昂的豪情壮志和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望岳》展现了杜甫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登飞来峰》体现了王安石在政治失意时的坚定信念。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学会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了解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诗歌,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我觉得这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在分析诗歌意象、探讨诗人情感方面表现得积极主动,也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问题和想法。
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诗歌的意境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或许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生动的语言、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案。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游或登高时,是否有过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人生感悟的。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了解杜甫和王安石的 生平事迹和诗歌背景 ,理解诗歌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 生自主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对 比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加深对诗
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和王安石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两首诗的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两首诗都以描写山川景色为主题,都表达了诗人积极 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
不同点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 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 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 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则通 过描写飞来峰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自 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适当 的调整,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引导他们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思考 。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 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这些 方法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 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反馈
课后,我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大部分学生对本次教学表示满意,认为教学内容丰富 有趣,教学方法多样有效。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希望增加更多与诗
歌相关的拓展内容等。
教师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望岳》《登飞来 峰》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 和意境。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登飞来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还不够到位。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与政治抱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锻炼文笔。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学会倾听、交流、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举例:在《望岳》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凌绝顶”与“众山小”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解读;在《登飞来峰》中,“浮云”与“最高层”的隐喻可能难以把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政治寓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登高望远,感叹自然壮丽景色的经历?”这个经历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古代诗人情感体验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登飞来峰望岳》的内容,了解杜甫的思想和艺术风格,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和继承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和感情;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及对诗歌背景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介绍飞来峰的风景,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了解杜甫:通过PPT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他的思想情感。
4.感受诗歌,演绎情感: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将诗歌进行表演,可以采用朗诵、配乐、舞蹈等形式。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表演,展示出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
5.思考与创作:让学生思考诗歌的启示和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望岳》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6.展示与分享: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可以直接朗读、演讲或制作稿件展示。
通过展示与分享,学生可以获得同学的认可和鼓励,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7.总结与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评价每个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并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讨论、问题回答、诗歌表演等方面。
2.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读后感作品,包括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对诗歌理解的深度等方面。
3.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五、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PPT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和相关图片;3.音响设备:用于学生的诗歌表演和朗诵。
六、延伸拓展:1.邀请国画老师来校为学生讲解绘制登飞来峰的国画技法,学生可以通过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学生到飞来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杜甫诗中的意境和感受;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飞来峰和杜甫的热爱和理解。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举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诗人攀登高峰、俯瞰世界的壮志豪情。
(3)诗歌朗读与欣赏: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涉及教材章节如下:
1.《登幽州台歌》: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陈子昂以慷慨悲凉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2.《望岳》: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杜甫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过于依赖模仿,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登飞来峰》: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之涣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攀登高峰、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朗读与解析;
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二中分校于婧雯
教材分析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前三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望”泰山之景,尾联抒发作者的情感。
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两首诗无论是在内容、思想感情、哲理,还是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首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赏析作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中国名川大山
同学们,大家都会出去旅游过吗?那么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山川呢?谁能来说说你爬山的感受?(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来同学们真的去过不少祖国的名川大山,而且爬上的高高的山顶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有一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获得了一次次人生体验。
其实古人和我们一样也会去游历这些名川大山,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两位诗人去做一次旅行,看看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怎样的体会?(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人论世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着有《临川先生文集》。
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此段内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少陵,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
(此段内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三、朗读
1 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反复的朗读。
请大家一起读出我们朗读的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按照要求,小组练习,并请小组展示,教师与同学进行点评。
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2 提出读的第二个要求:有层次。
请同学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这里讲解划分诗句节奏的标准。
以意义为标准。
小组汇报情况: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师范读。
带着问题来读诗,并与你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蕴含什么哲理?
友情提示:一定要试着利用课下注解和老师发给你的背景资料哦!
完成下面表格:
作业布置
小练笔: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教学反思
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些难理解的字词,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读课下注释和同桌交流等方式进行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2、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
从朗读和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诗所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