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理想和追求的执着,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情感体会。

3.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3.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飞来峰》的原文和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飞来峰》,了解诗人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和成就。

(2)学生齐读《登飞来峰》。

2. 朗读感悟(1)学生各自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key words and images in the poem, and understand the emotions expressed the poet.3. 文本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4. 对比学习(1)教师出示其他诗人创作的类似题材诗歌,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作练习(1)学生根据《登飞来峰》的主题和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

(板书)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

课时安排:1时。

一、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这两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登飞来峰》这首诗,一起来领略宋代诗人的`别样风采。

(板书:登飞来峰)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四、教师翻译原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讲解注释飞来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另一种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一)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教师引导学生)七、分小组讨论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答:这首诗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融合,领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登飞来峰》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及其与诗句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登飞来峰》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PPT或黑板等教学展示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2)了解王安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了解飞来峰的地理和人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分享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首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2)全班交流: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哲理。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体会。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首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登飞来峰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

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课型:讲授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导入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融入文本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朗读音频。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飞来峰的景象。

(2)简介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疑问。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内容。

4. 讲解分析:(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跟读诗文朗读音频,体会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背诵练习:(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朗读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山|飞来|不畏高风|自力|化繁为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古诗文阅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王安石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王安石改革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登飞来峰》。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安石的背景和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写一篇关于王安石改革精神的心得体会。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王安石的诗歌艺术。

3.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讲解诗中的典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4. 分析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和情感表达。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图片等。

2.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参考文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诗歌《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一句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品味诗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拓展(1)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2)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写作成果。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5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5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5篇《登飞来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篇一: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出示自学目标:出示自学提示: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不畏/浮云/遮望眼,(2)走进作者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课件同时出示字义)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导语: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______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全文;(2)理解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文中的景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提高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飞来峰》;(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词和难句的理解;(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登飞来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词典,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难句的含义;(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体会诗文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文中的景象;(3)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飞来峰》;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赏析性文字;3. 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思考性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登飞来峰》1、老师背诵《登飞来峰》这首古诗并走上三尺讲台。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2、老师让会背诵这首古诗的同学说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说出它是一首什么诗,以及它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登飞来峰》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飞来峰上的应天塔,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表现的是诗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登飞来峰》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登飞来峰》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1、词语注释: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听。

浮云: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以为。

2、概念解释: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

比如这首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数重山,春风,江南岸,明月,照我还等。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有意拔高结局。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

意思是绝句诗的开始。

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

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结束,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王安石简介: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

《登飞来峰》是他的代表作。

2、说明《登飞来峰》的结构形式:《登飞来峰》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21课《登飞来峰》教案

第21课《登飞来峰》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飞来峰》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抱负和哲理的七言绝句。它通过对飞来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和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语句。通过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理解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登飞来峰》全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关键字词,如“千寻”、“不畏”等,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背景,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对比,如“高峰”与“低谷”,“不畏”与“遮眼”,从而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
5.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节课将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登飞来峰》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学会品味古典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针对难点四,提供诗歌鉴赏的框架和策略,如分析诗歌的结构、寻找核心意象、识别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系统地进行诗歌鉴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挡住视线,看不清前路的情况?”(如迷路、雾霾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像诗人一样,不畏困难,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内,掌握“登高望远”的写作手法。

•掌握“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 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读、讨论、分析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o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o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诗歌中积极乐观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o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o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登高望远”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

难点:•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准备•教师:o搜集相关资料,包括来峰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诗歌的创作背景等。

o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原文、图片、视频等。

o准备朗读材料。

•学生:o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飞来峰的照片,引导学生欣赏飞来峰的美丽景色。

2.讲述飞来峰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入诗歌《登飞来峰》,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讨论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1.分析诗歌的结构o诗歌共四句,前两句写登高望远,后两句写悟。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并说出每一句诗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o“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登高远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o“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诗描写了飞来峰上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o教师引导学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飞来峰”、“千寻塔”等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认识七言绝句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飞来峰》。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观后感。

(3)查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3. 运用比较法,分析《登飞来峰》与其他古诗的异同。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熟练程度,检查背诵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全诗。

2.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学生能够领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登飞来峰》的诗意理解和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材《登飞来峰》、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理解诗文。

5. 欣赏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可为学生推荐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拓展阅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登飞来峰》,完成相关练习题。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登飞来峰》的情况以及相关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分享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诗人简介:介绍王之涣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2.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之间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学习,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并理解诗句含义,准确描述诗歌情景,体会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课题)
1050年夏,三十岁王的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任职期满回江西临川老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过渡:学习古诗要大声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今天大家分小组展示。

1.出示展示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4.)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5.)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展示:(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读诗句,解释大意。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分句解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
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师生补充评议。

(4)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思考《登飞来峰》前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③④抒发情怀
2、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总结: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再读前两句,读出昂扬气势。

3(.出示飞来峰景色图片)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1) 补充资料:飞来峰高168米。

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出示图片)
(2) 补充资料: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

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出示图片)
读后两句,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3) ‘浮云”是什么含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夫人,功名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

---唐伯虎
故奸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4.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5.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6. 能换成“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

”吗?为什么?
正常语序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不畏浮云遮目”,后说因”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作者构思真是精深。

4、小结: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过渡: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读出诗人的这种感情。

2.分组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3.默写比赛。

4.用黄鹂和蜗牛曲调演唱诗歌
5.有人这首诗成为五绝,比一比,你喜欢吗?
登飞来峰中国•无名氏
飞来千寻塔,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身在最高层。

五、抢答检测题
1.学过的王安石的诗句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是点睛之笔。

苏轼有类似诗句是-------
3.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高峻陡峭诗句是—
4.用传说衬托山高句是-----
5.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志向诗句是---
6.学过的诗文中借景抒情句有-------
六.总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作业布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北宋-王安石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高瞻远瞩
抒情不畏浮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胸怀抱负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