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类

合集下载

新生儿黄疸识别与护理

新生儿黄疸识别与护理
•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药物性黄疸等 • 按胆红素浓度分类:轻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2.9mg/dL)、中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2.915mg/dL)、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5mg/dL)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
发病原因
• 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等 • 胆红素排泄减少:如新生儿肝炎、胆汁淤积症等 • 胆红素转运障碍:如吉尔伯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
• 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2.9mg/dL,一般情况 良好,无其他症状 • 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2.9mg/dL,消退延迟 或反复出现,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评估与分级
严重程度评估
• 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 • 结合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合并症等因素进行评估
重要性
• 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和康复率 • 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发生率 • 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水平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分级标准
• 轻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2.9mg/dL • 中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2.9-15mg/dL • 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5mg/dL
0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与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一般护理与家庭护理
一般护理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阳光直射 •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摩擦和损伤 • 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及时就医
光疗方法
• 蓝光照射:利用蓝光照射新生儿皮肤,促进胆红素分解和排泄 • 光疗箱:选择合适的光疗箱,调整光照强度和时间,进行光疗 • 光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如出现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光疗 参数

新生儿黄疸诊疗与护理学习PPT

新生儿黄疸诊疗与护理学习PPT
血液因素: 新生儿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 胆红素过多。
黄疸的原因
母婴血型不合: 母亲和婴儿血型不匹配 ,导致红细胞溶解释放胆红素。
黄疸的分类
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 出生后2-3天内发生,是 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治疗。
肝内黄疸: 由于肝脏功能不完全引起, 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黄疸的分类
肝外黄疸: 由于溶血等其他因素引起, 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光疗治疗: 通过特殊的蓝光照射,帮助 婴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可排出的形式 。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特定 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黄疸的治疗
饮食调节: 根据婴儿的情况,调整喂养 方式和食物成分,帮助婴儿更好地排出 胆红素。
黄疸的护理
黄疸的护理
观察婴儿情况: 定期观察婴儿的黄疸程 度和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高质量的护理: 给予婴儿良好的护理, 包括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室内温暖、适 当的喂养等。
黄疸的护理
家庭护理指导: 向家长提供黄疸的相关 知识,指导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新生儿黄疸诊疗与护理 学习PPT
目录 引言 黄疸的原因 黄疸的分类 黄疸的诊断 黄疸的治疗 黄疸的护理
引言
引言
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黏膜发生黄染的 现象。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和护理非常重要,需 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指导。
黄疸的原因
黄疸的原因
胆红素代谢障碍: 新生儿肝脏功能未完 全发育,导致胆红素代谢受阻。
Hale Waihona Puke 黄疸的诊断黄疸的诊断
观察黄疸程度和部位: 通过观察婴儿皮 肤和黏膜的黄染程度和部位,初步判断 黄疸的严重程度。
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通过血液检测确 定胆红素的浓度,帮助判断黄疸的原因 和严重程度。

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出 生后3~5天出现,一般情况良好,足 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 3~4周。
病理性黄疸
由于病理因素所致,黄疸持续时间长 ,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常常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生理性黄疸原因
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处理胆红 素的能力差,胆红素生成过多等 。
新生儿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01
02
03
胆红素检测
通过血清或头皮血检测胆 红素水平,了解黄疸程度 和变化情况。
肝功能检查
检查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排除肝炎等疾病引起的黄 疸。
血液培养
怀疑感染引起的黄疸,需 要进行血液培养等检查以 确定病原体。
0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的护理
总结词
遵医嘱,确保药物使用安全、有效。
病例二: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护理
总结词
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黄疸,需要针对感染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同时采取蓝光照射等辅 助治疗措施。
详细描述
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患儿表现为黄疸出现晚、进展缓慢、程度较轻,可伴 有发热、精神不振等症状。护理时需注意隔离消毒,防止交叉感染;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监测黄 疸进展及生命体征变化;适当给予蓝光照射等辅助治疗措施,促进黄疸消退。
母乳喂养有助于预防新生儿黄疸,同时应避免过度喂养ຫໍສະໝຸດ 饮食不当 导致的新生儿肠胃负担过重。
病情监测与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应密切监测其病情发展,采取适当的 治疗措施,如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
家庭护理与健康教育
家庭护理

新生儿黄疸ppt课件全篇

新生儿黄疸ppt课件全篇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 酪氨酸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及脂质累积病(尼曼匹 克氏病、高雪氏病)等有肝细胞损害;
Dubin-Johnson综合征
(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
肝细胞分泌和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所致;
2024/10/21
21
胆汁排泄障碍
胆管阻塞
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肝内或肝外胆管 阻塞→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是新生儿期阻塞性黄疸的常 见原因; 胆汁粘稠综合征→胆汁淤积在小胆管中→结合胆红素排 泄障碍,见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 肝和胆道的肿瘤→压迫胆管造成阻塞;
※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 素血症,如同时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伴有未结合胆红 素增高
2024/10/21
22
定义
胆红素代谢特点(成人vs 新生儿)
新生儿黄疸分类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2024/10/21
23
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2024/10/21
18
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
缺氧
窒息和心力衰竭等→UDPGT活性受抑制
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UDPGT缺乏)
Ⅰ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酶完全缺乏,酶诱导剂治疗无效, 很难存活
Ⅱ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酶活性低下,酶诱导剂治疗有效
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
正常或降低
正常
RBC压积
RBC形态、网织RBC
异常
正常
红细胞形态异常
窒息、感染、头颅血肿、
、红细胞酶缺乏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增加UDPGT的生成和肝脏摄叏UCB能力; 苯巴比妥每日5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或 尼 可刹米每日100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
4、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
早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用法为1g/kg,6~8小时内静脉滴入。
素为主的黄疸;
夹有暗绿色 →有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确定有无贫血、出血点、肝脾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型
(ABO和Rh系统)
红细胞脆性实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
血清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
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的主要依据
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浆蛋白和凝血酶
临床分期
分期 表 现 持续时间 12~24小时 12~48小时 第一期 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 (警告期) 减弱、肌张力减低 第二期 抽搐、角弓反张和収热 (痉挛期) 轻者双眼凝视;重者肌张力增高、呼吸 暂停、双手紧握、双膞伸直内旋 第三期 吃奶及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 (恢复期) 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 第四期 (后遗症 期) 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和 牙釉质収育丌良等四联症
五、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询问病史
母亲孕期病史
家族史 患儿情况,尤其黄疸出现时间
时 间 可能的情况 Rh或ABO溶血病、宫内感染 生理性黄疸 感染、胎粪排出延迟
24小时内 2~3天 4~5天
生理黄疸期已过,黄疸持续加深
母乳性黄疸、感染性疾病、球 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体栺检查
观察黄疸的分布情况,估计黄疸的程度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 •
Rh溶血病确诊依据:母子Rh血型不合,母Rh(-)、子 Rh(+) ; 患儿红细胞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 患儿血清抗体及类型: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
特性:轻重不一、重者胎儿水肿。
① ② ③ ④ 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展快,程度重 贫血:轻重不一,Rh溶血病出现早、重 肝脾肿大 胆红素脑病:胆红素≥342μmol/L,分警告、痉挛、恢复、后遗症四期。
临床表现
•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 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 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 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 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 黄里透红。 •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 不发生核黄疸。 •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 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治疗
病因治疗、退黄、对症处理 (2000年 前)

早期干预、病因治疗、对症处理、神经 行为随访和干预(目前)
护理
• 一般护理 密切注意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 大便颜色,注意黄疸的变化,以及早发现及时处 理。 • 早开奶,做好母乳喂养 婴儿出生后半小时开始哺 乳,以促进肠蠕动,促使胎便及早排出,以减少 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少胆红素总量。在做好母 乳喂养的同时,多喂水,增加尿量,促进胆红素 的排出,如果一星期后黄疸减少不明显,可配用 小剂量中药“茵陈退黄合剂”或“鲁米钠”,以 帮助肝脏清除黄疸,大多数2周内消失,如果2周 内不退,应医院就诊,查找原因。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

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

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µ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µ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

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在正常范围内,已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的症状
皮肤、黏膜黄疸
新生儿黄疸最为常见的症状为 皮肤、黏膜发黄,首先出现于 面部,随后可蔓延至躯干、四
肢等部位。
巩膜黄染
部分新生儿可表现为巩膜黄染 ,这也是黄疸的典型表现之一 。
尿液颜色改变
黄疸患儿的尿液颜色可能加深 ,呈现淡黄色或深黄色。
粪便颜色改变
新生儿黄疸时,粪便可能呈现 淡黄色或白陶土样。
及时就诊
如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 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04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母乳喂养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注意孕期营养 ,避免营养不良、贫血和感染等,以降低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
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可以降低新 生儿黄疸的发生率。但是,如果母亲有疾 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可能需要人工喂养。
健康讲座
组织健康讲座,向孕妇和家长介绍新生儿黄疸及其他育儿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 地照顾新生儿。
05
新生儿黄疸病例分享
病例一:早产儿黄疸
总结词
早产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通 常在出生后不久出现,表现为皮肤、黏 膜和巩膜黄染。
VS
详细描述
早产儿黄疸是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尚未完 全发育,无法有效代谢胆红素而导致的。 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黄疸通常会逐渐减 轻。治疗方法包括光疗和药物治疗。
02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较高,是新 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指单纯因胆红素 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随着时间推移可自行消退;病 理性黄疸指由于病理因素如感染、缺氧、酸中毒等引起胆红 素代谢障碍而导致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类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分类及护理

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为: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

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

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

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

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家庭护理1、婴儿出生后,即应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黄疸退后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早考虑病理性黄疸的诊断。

2、注意观察荒诞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剔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

以便及早发现重症婴儿,及早治疗。

3、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肚脐部及臀部的清洁,防止破损感染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新生儿黄疸护理业务学习PPT

新生儿黄疸护理业务学习PPT
新生儿黄疸护 理业务学习 PPT
目录 1.介绍 2.黄疸的分类 3.护理措施 4.医疗干预
1.介绍
1.介绍
黄疸的定义和症状:黄疸是一种常 见的新生儿疾病,表现为皮肤和眼 白处变黄。 黄疸的原因: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 素在体内积累过多造成的。
2.黄疸的种黄疸,多出现在出生后 2-3天内,并在一周内自行消退 。
谢谢您 的观赏
聆听
饮食:如果黄疸是由母乳喂养 引起的,可以考虑暂时停止母 乳喂养并转为人工喂养。
4.医疗干 预
4.医疗干预
光疗治疗:对于较严重的黄疸,医 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光疗治疗,使用 特殊的蓝光照射宝宝的皮肤,以帮 助排除胆红素。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 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来处理黄疸 ,但这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建议 。
病理性黄疸:这种黄疸通常表 示有其他疾病的存在,如血液 病或代谢疾病。
3.护理措 施
3.护理措施
观察:护士应仔细观察新生儿 的黄疸情况,包括黄疸的颜色 、范围和出现的时间。 保持温度:新生儿黄疸时,宝 宝的皮肤可能比较薄弱,需要 保持适当的温度,避免感染。
3.护理措施
提供足够的水分:宝宝的黄疸 时,需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以帮助排出胆红素。

带教 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课件

带教 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课件

带教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课件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之一,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为了提高护理水平,保证新生儿能够健康成长,我们编制了以下课件,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并掌握相关知识。

一、黄疸的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血清总胆红素的60%以上,使皮肤和黏膜呈现明显黄色的一种现象。

二、黄疸的病因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肝内酶活性低下,结合胆红素能力差等原因引起。

2.病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继发于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疾病、先天性胆道畸形、肝功能异常等引起。

三、黄疸的分类1.轻度黄疸:血清胆红素不超过血清总胆红素的8mg/dL。

四、黄疸的临床表现1.皮肤和黏膜呈现黄色。

2.新生儿哭声低弱,嗓子哑。

3.进食欲降低。

4.黄疸较重时,可引起胆汁淤积性脑病。

五、黄疸的诊断1.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2.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

3.可能需要骨髓穿刺、肝功能和肝脾CT等检查。

六、黄疸的处理1.生理性黄疸(1)光疗:通过照射特定波长的光线,将水溶性胆红素转化成可排泄的物质,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

(2)多次喂奶:增加母乳或人工奶的摄入量,增加排泄,也可增加对胆固醇的需求,通过将血液中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1)检查疾病的原因。

(2)禁食或喂充分量的特殊营养制剂,以降低血浆胆红素的水平。

(3)输血:在溶血性疾病时,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七、新生儿黄疸的护理1.及时发现黄疸的出现,及时报告医师。

2.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黄疸加重。

3.注意饮食和水分,保证营养充足,促进黄疸的代谢和排泄。

4.光疗期间,注意保暖和眼睛的防护,随时监测新生儿的情况。

八、注意事项1.对于早产儿和体重较轻的婴儿,会出现相对性黄疸,需要及时关注。

2.医生会监测黄疸的严重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3.在家庭中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观察和处理黄疸,定期检查。

生儿病理性黄疸

生儿病理性黄疸

蓝光干预治疗
光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12~24 h测定1次,对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接近换血指征者,应每4~6 h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红细胞压积。
光源:蓝光最好(主峰波长为425~475nm),也可选 择白光(波长550—600nm)或绿光(波长510~530nm)。
时间:分连续和间歇照射。前者为24 h连续照射;后者是照1O一12 h,间歇12~14 h。视病情而定。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黄素代谢特点
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病理性黄疸
主要介绍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特点
PART 1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时间
生后2~3天
生后24小时内 >102μmol/L(6mg/dl)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85μmol/L(5mg/dl/d)
>85μmol/L(5mg/dl/d)
方法:单面光疗法、双面光疗法、毯式光纤黄疸治疗法。
光疗的副作用:目前认为光疗相当安全,基本无明显并发症。有一些相对较轻和一过性的并发症。常见表现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及低血钙等。
光疗注意事项:由于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因此光疗时液体入量需增加15%一20% [以ml/( Kg.d)计]。
血清胆 红素程度
足月儿<220.5μmol/L 早产儿<256.5μmol/L
足月儿>220.5μmol/L 早产儿> 256.5μmol/L
持续时间
足月儿≤2周 早产儿≤3~4周
足月儿>2周 早产儿>4周
结合胆红素
<26μmol/L(1.5mg/dl)

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

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

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不畅所引起的。

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开始出现,随后逐渐加重,最后在出生后的第三至第七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黄疸是无害的,但仍然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和正确的健康教育。

1. 黄疸的症状和特征黄疸的主要表现是新生儿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通常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向下蔓延至全身。

家长应该留意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特别是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观察。

除了黄疸外,新生儿可能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嗜睡、排便减少等症状。

2. 黄疸的原因黄疸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完善,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

此外,新生儿的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也会导致胆红素的积累。

其他引起黄疸的原因还包括母体疾病、母婴血型不合、感染等。

3. 黄疸的分类黄疸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完善而引起的,通常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出现,并在出生后的第三至第七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其他疾病或病理因素引起的,如血型不合、感染、胆道梗阻等。

4. 黄疸的处理与护理对于生理性黄疸,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和护理:- 频繁喂养:经常喂养有助于促进新生儿的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 多晒太阳:适当的阳光照射可以帮助新生儿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 观察排便:黄疸新生儿的排便通常会变得黄色,家长应该密切观察排便情况。

- 避免过度包裹:新生儿应该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以保持身体的适当散热。

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5. 黄疸的预防为了预防黄疸的发生,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应该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心情和作息,以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 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酶,有助于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与康复效果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与康复效果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与康复效果一、引言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

它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引起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

据统计,我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约为60%,其中约有10%的患儿可能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胆红素的生成、转运、代谢和排泄过程有关。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破坏产生的,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胆红素生成速度较快。

同时,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较低,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

此外,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不能将胆红素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进一步加重了黄疸的程度。

三、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和黄疸出现的时间,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血清胆红素浓度较低,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在出生后1-2周内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需及时治疗。

四、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降低新生儿黄疸并发症风险的关键。

对于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喂养、光照和抚触等非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喂养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胆红素排泄;光照疗法可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对于病理性黄疸,则需采取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生素、肝酶诱导剂等,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五、新生儿黄疸的康复效果新生儿黄疸的康复效果与早期干预密切相关。

通过早期干预,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浓度逐渐恢复正常。

在康复过程中,患儿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复查血清胆红素浓度,以确保黄疸无复发。

此外,合理喂养、保持充足睡眠和适当户外活动等,也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4、新生儿黄疸

4、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儿科教研室 王晓红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l 特点: 胆红素增高并在体内积聚
生理性黄疸(正常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l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l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肠肝循环: 初生儿肠道内菌少不能将胆红素 还原成粪胆原 肠道内B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可 水解结合胆红素再变为未结合胆红 素被吸收入肝
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1-2%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l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黄疸加重的诱因: 饥饿
缺氧
胎粪排出延迟 脱水 酸中毒 头颅血肿
出血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l
新生儿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多: 缺氧致胎儿RBC生成多—生后破坏亦多 新生儿RBC寿命短—胆红素生成周期短 髓内无效造血 组织血红素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l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转运能力差:
光照疗法
药物治疗
换血疗法
其他治疗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l
新生儿黄疸治疗:
光照疗法: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及护理

辅助检查
血清胆红素浓度 总胆红素 足月儿>205.2µmol/L 早产儿>257µmol/L 血常规
血型测定
【护理评估】
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
保护肝脏
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找出病因,治疗基础疾病
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减少肠肝循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 生后2-3d 生后<1d 早
消退时间 生后< 2-4w 生后>2-4w长
【护理评估】
1.黄疸表现特点
①黄疸出现早 ②黄疸程度重 ③黄疸进展快 ④不退或退而复现 ⑤血清胆红素过高
(二)身体状况
【护理评估】
胆红素脑病
(二)身体状况
2.严重表现
当患儿血清胆红素>342µmol/L时,游离的间接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损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主要介绍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Hale Waihona Puke 01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 一般情况良好 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02
生理性黄疸
02
04
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向患儿家长讲解本病的常见原因、如何观察黄疸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介绍黄疸的预防知识。并发胆红素脑病留有后遗症的患儿,及时给予正确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黄疸分类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

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

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

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

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孩子食欲不振、不安躁动,体温可能也会有所上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具体又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那么,怎么区分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胆红素为参考指标的,只要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即为正常。

另外,生理性黄疸的孩子除了皮肤黄染外,在食欲和精神方面都没有多大影响,而且一般在一个月内症状就会自动消除。

病理性黄疸的孩子不但有皮肤变化,通常还又哭又闹又拒奶,这种情况下家长必须尽快带孩子到医院接受治疗,否则可能会引发核黄疸,后果非常严重[1]。

编辑本段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

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编辑本段临床症状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人们常常简单地把黄疸病看作就是皮肤发黄,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皮肤发黄只是外表现象。

正常人体血液里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质,叫做胆红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皮肤、眼白等处就会发黄。

那些原因可引起体内胆红素升高呢?《新生儿黄疸》第一,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

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

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

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就属于这一类,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而且进展很快,皮肤呈现金黄色。

当血里的胆红素超过20毫克%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脑细胞,干扰脑细胞的正常活动和功能,引起核黄疸,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目前对严重黄疸虽已有了较好的治疗方法,但要取得理想的疗效,还必须在发生核黄疸前及时抢救。

家长在观察黄疸程度时,应注意选择天然光线充足的地方,并反复多次察看有否加重。

对黄疸进展迅速的新生儿要及时就医。

第二,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

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胆红素,如患新生儿肝炎或败血症等。

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产生生理性黄疸,就是因肝脏酶活力低下这个原因。

有的婴儿吃了母乳也会引起这种类型的黄疸,因为母乳内含有一种具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

婴儿哺乳后,这种脂肪成分很快被脂肪酶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但婴儿是健康的。

以上情况都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第三,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

我们称它为阻塞性黄疸,如新生儿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等。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新生儿黄疸应做的检查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

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

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脐血~24h ~28h 3~7d足月儿 <42.8(2.5) <102.6(6) <128.3(7.5) <205.2(12)早产儿 <42.8(2.5) <136.8(8) <205.2(12) <265.5(15)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应该如何治疗西医药治疗1 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 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剂量:5——6mg/kg/日光照治疗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疗。

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

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

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编辑本段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方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新生儿黄疸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新生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新生儿黄疸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

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熏蒸,症状表现为厌食油腥,脘腹不适,大便色白,皮肤发黄。

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

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

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食少恶心,舌质微红,苔薄白,上腭乳黄,脉弦数。

【新生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活血【新生儿黄疸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

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

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湿邪内蕴,肝脾失和【新生儿黄疸症状】皮肤、巩膜发黄,色泽晦暗,尿黄染尿布,大便色浅黄,稀粘不成形,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微腻。

【新生儿黄疸治法】健脾化湿,利胆退黄【新生儿黄疸方药】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一剂,早晚三次分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