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 上达,与天相知——孔子的“天命观”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密不可分。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通过道德实践,人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1. 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

他告诫学生:“君子先行其言,而后言之。

”也就是说,要先行实践,然后再将实践的成果转化为言语传授给别人。

2. 天命观的基础孔子的天命观是基于他对人生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在于追求道德。

只有追求道德,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3. 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也就是说,缺乏信仰,人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4. 道德实践的威力在孔子看来,道德实践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将自己的行为也变得正义和道德,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5. 对天命的考虑在孔子的教诲中,对天命的考虑一直贯穿着。

他认为,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说,追求正义的同时,也要推广正义。

综上所述,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和道德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道德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我们在今天也可以看到,在现代的社会中,只要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积极地投身道德实践,就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一段杰出的角色。

浅论孔子的“天命观”

浅论孔子的“天命观”

浅论孔子的“天命观”作者:余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孔子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大地两千余年并将持续地被国人辩证地继承发展。

但孔子生活的时代距我们之久远,浩浩历史长河中,是否孔子的某些思想为世人所曲解?孔子得知学生颜渊的死讯时,痛哭道:“天丧予!天丧予!”再加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句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使得芸芸众生认为孔子是一位毋庸置疑的宿命论者,这让身处困境而意志薄弱的人心安理得地放弃努力。

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尊天敬天畏天命,却绝不是宿命论者。

孔子遵从“尽人事,听天命”,先尽人事,再顺天命,而非完全依赖宿命。

所以,别再把宿命论当作消极沉沦的借口,要正确处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尊重客观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

关键词:孔子;宿命论;天命;人事;敬畏作者简介:余璐(1996-),女,四川眉山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2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第一畏便是天命,意即敬畏上天的意志。

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过:“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似乎孔子十分相信命定之说,即后来西方所说的宿命论。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番。

一、孔子的“天”与“命”宿命论认为人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等神秘力量在冥冥之中对世事进行预先安排,是人为无法转移改变的。

“宿”有过去之意,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决定好了整个人生历程,且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宿命,是否想要抗争,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都是“命中注定”。

可以看出,宿命论的观点是无比消极的,它一味强调命定之词,完全否定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那么孔子敬畏的到底是什么呢?“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孔子说尧将天作为榜样,恩德广阔无边。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在孔子眼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将天与时结合起来,天以时行。

孟子更是将天与时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

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时尺度的人。

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时命。

古人将天与理同用,性与命相对,中间以时为纽带。

每个人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要领会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由此,上应时代,下安个体。

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人就认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孔子是秉承中华文明精微的人,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并不是只有伟大人物才有的。

使命有大小,主体有不同。

每个个体都要参究自己的天命。

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

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进一步参悟到事物的背后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违逆天命。

同时要从自身的禀赋出发,在自己身上体会到生命到五十岁时的优劣与时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观揭示了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使命,让我们不要去叹息时代不好,而要与时同命,领略时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范围内的事,以印鉴人生的时命与光彩。

所以,天命所在,时命所显,时代与天命的内涵要与主体生命相印证。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天,命,天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 知我者,其天乎!(14.35)(端木赐, !(14.35)(端木赐 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端木赐, 字子贡) 字子贡)
莫我知也夫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 遂行. 15.1) 遂行. (15.1)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微生亩谓孔子曰: 何为是栖栖者与? 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 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 14.32) 也. (14.3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子在,回何敢死! 11.21) 子在,回何敢死! (11.21)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 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然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 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儒家的“天命观”

儒家的“天命观”

卷首语“民心即天心”是朱熹私淑弟子真德秀向宋理宗进谏的一句名言,出自真德秀所著的《大学衍义》,原句为:“始以天与民并言,而终独归之民者,民心即天心,能保小民则能保天命矣。

”(《大学衍义》卷二七,第28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儒家自尧舜开宗以来,强调心的重要性,他们提出天命观要以心为本,用心体察天命,著名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他们提出的十六字心法。

人心必须符合道心。

为此,他们还提出“天命”的概念,要求为政者要按照自然规律治理天下。

“天命”是主谓结构词语,也是拟人化的词语:“天”是主语,是天子帝王;“命”是命令,即天子发出的命令。

(《朱子语类》卷五八)在原始儒家看来,天之所命不偏不倚、至公至善。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孔子《易大传》),即使是石缝里的小草也会萌芽,在一年四季中成始成终。

“天命”于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天地生人,一世百年,生而长,长而衰,衰而终,是人百年的过程。

天子治理天下,必须奉天之所命致治。

为此,儒家不仅提出百姓要修身,而且帝王也不能例外,因为“人君是天所子”(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二八,第302页),是天下之表彰。

理学家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天命观,强调物我同体、天人合一。

他们以理代道,提出“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朱子语类》卷五)的主张。

同时,他们认为天地之心必须发挥人的主观作用,但这个主观不是任意作为,而是必须符合天之所命,天之命就是天之心。

他们认为,“天”是最高的准则,也是最普遍的准则,百姓的愿望就是天的愿望,天的愿望代表百姓的愿望,违反百姓的愿望就是违反天的愿望。

《尚书》之所以成为儒家的“大经大法”,就在于其历述数千年来的祖宗故事,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凡顺承天命者,国家安宁、天下和谐;违反天命者,国家消亡、百姓失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天下国家归于人之身,人之身归于人之心。

反过来说,心是身之本,身是家之本,家是国之本,国是天下之本。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有进步意义。

自西周时期始,天命论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天是人格化了的神。

到了孔子时代,虽然他也讲天命,但并没把天人格化,甚至在不少地方还表现出对天、对命的怀疑,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就是引导人们从对天国的崇尚转向求助于人的主观精神。

孔子也讲“命”,但这种“命”是一种超然的神秘力量,它就存在于人世间,体现于国家兴亡、人事变革之中。

这其实是用神秘的字眼去形容那种当时无法认识的客观规律。

在当时天命论盛行的情况下,仁学对人的肯定,对理性的强调,无疑是对传统天命论作出了大胆挑战,也作了某些否定。

尽管这种挑战是不自觉的,但仍有积极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没有脱离宗教有神论的藩篱,把好人不得好报归之于天命,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归之于天命。

另一方面孔子天命观中有新因素,认为天意是通过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反映出来。

孔子对天进行非人格化的改造,使其有可能超越殷周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天命观中,天命主要不是指天主宰人类的生命寿夭、凶吉祸福、贫富贵贱,而是指天赋予人以某种东西。

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然,这也说明孔子尚未逃出天命的窠臼。

1/ 1。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原文及解释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原文及解释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原文及解释名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摘自:《论语·宪问篇》解释: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

赏析:“不怨天,不尤人”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理想人格宽厚的一面,一个人要有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态度,使人性得到全面发展。

宪问篇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都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意的支配,而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以遵循天道。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真实存在,是超越人类能力的神秘力量。

天命涵盖了万物的命运,包括人类社会的兴衰和每个人的命运。

他认为,天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力量,即使一个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社会,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和治理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遵循天命,尊重天的意志,那么它将会繁荣昌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遵循天命,那么这个国家将会衰落。

对于个人,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境遇。

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职业和身份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顺应天命,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天下作贡献。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以达到和谐、平衡和发展。

《论语》中的天命观

《论语》中的天命观

《论语》中的天命观内容提要:"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贯注"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源头;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儒家经典文献〈〈论语〉〉中的天命观,目的在于阐明在孔子那儿"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将天命在人心中牢牢的矗立起来;第三部分论述了人之为人对天命应有的三个态度:体认、敬畏、持守,人应该在道德的行为中确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近代以来,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场地震,中国的"天"在下降,"天命"在陨落,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一夜之间坍塌了大半。

灾难之后,如何在原有的废墟之上,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之家,这不仅是精神建筑师的重担,也是故土之子的责任。

我写这篇文章并非出于"整理国故"的目的,而是想找回一些我们已经失落的"家"的感觉。

一."天命"梳理"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

《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

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1]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

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

<<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

"[2] 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

以为凡高之称。

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

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

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

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17年1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Soc.Sci.Edit. )Vol.37 No.1Jan.2017•哲学研究. D01:10.3969/j.i n.l003-0964.2017.01.007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赵婧(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 “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相 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

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 “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 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

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

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

可以说 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关键词:孔子;《论语》;天命观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964 (2017) 01-0030-04“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 一,也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作为儒学的 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 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

据统计, 《论语》言“仁”04次,言“礼”4次,言“天”9次,言 “命”1次。

可以说,仁义”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而“天命观”思想则是他儒学理论的基点。

因此,关注 并探讨孔子的“天命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事实上,学界对于孔子“天命观”的探讨分歧很 大,并且一直未曾停歇。

许多学者专注于孔子“天命 观”性质的探讨:有的认为是唯物,有的认为是唯心,还有认为唯心中包含唯物的成分,或者唯心中包含唯 物的成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①。

浅谈孔子天命观

浅谈孔子天命观

浅谈孔子天命观内容摘要:天命观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由于史料匮乏,社会环境复杂等等原因历来饱受争议。

是否信奉鬼神之说,天命与人事的主宰支配关系等问题即都源于对孔子天命观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将从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源头、本质和现世意义等方面,结合大家之说,浅谈笔者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

关键字:孔子;天命观;儒家思想一、孔子天命观的思想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对祭祀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汉字的产生顺应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

殷商时代,祭祀卜筮之风达到一个高峰。

据已经出土的文物,我们不难得出“殷人万事求卜”,“卜"即叩问天神之命。

在科技尚未萌芽之时,对天命鬼神的这些祭祀活动并非是现代人看来的一种仪式,而是整个民族的命脉与精神支柱.这种超越感知能力的力量在解决未解的现实问题时,往往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此的推崇可想而知。

最明显的便是周对殷商的氏族宗教制度的因袭继承,即所谓“周因于殷礼”.周朝对天命的重视程度不减反盛。

在《周书·康诰》中有:“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此中提及的天帝关系,即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

引用郭沫若先生对周人天命观的总结:“宇宙之上有至上神主宰,曰天,曰皇天,曰皇天王……上帝能命,有赐人以福佑,有威可畏,祸乱自天而降。

帝之所在曰帝所,亦曰上,亦曰天。

人受命于天曰命.死后其灵不灭曰严,亦谓之鬼,能降子孙以福佑.1"而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宗教祭祀氛围浓烈的东周时期,其思想的诞生基础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由此,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来源决定了孔子不会如一些学者认为的不信天命,甚至唯物思想。

相反,孔子之天命观最基本的便是对鬼神天命的认同,推崇“敬天事鬼神"之礼。

又以《论语》为例,据统计其中记录孔子“论天”12次,“论命”5次,可见对于天命鬼神一说,孔子并非完全摒弃不谈,还是颇有见地的。

二、孔子天命观的本质内容和特点孔子的天命观虽然源于周的祭祀宗族礼仪,但并非完全认同和吸收.相比周人对鬼神的盲目迷信和绝对服从,孔子对待天和鬼神是敬而不耽,信而不淫.首先,在对“天命”的定义上,孔子并不将天归为一种喜怒无常,无德无仁的主宰,并非是需要过分谄媚才能满足的对象。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10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天命观。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之路是被天命所决定,相信天命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首先,孔子的天命观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爱、礼义、忠诚、孝道等等。

这些思想并不是孔子所独创,而是儒家学派几位先贤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等其他思想的影响和融合。

其次,孔子的天命观注重人与天的关系,强调天命的正义和不可抗拒性。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与天道相符,否则就会遭到天道的惩罚。

天命就像一个无形的法则,它可以调整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纠正人类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大道的和谐。

再次,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人类的责任,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孔子认为,在天命的引导下,人类有责任成为道德之人,影响周围的人并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通过成为道德之人,人类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准确地辨明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最后,孔子的天命观表明了一种文化价值观。

孔子的天命观深化了中国尊重先祖和自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这种文化价值观穿透了中国古代社会,影响了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还为现今人类社会所崇尚和借鉴。

孔子的天命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宝贵的智慧,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

孔子的天命观对中国宗教历程的影响

孔子的天命观对中国宗教历程的影响

孔子的天命观对中国宗教历程的影响作者:师胜祺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4期师胜祺论语·述而》篇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很多人就据此说孔子是没有宗教思想或者是反宗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孔子究竟对鬼神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种观点对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有什么影响,这首先要从孔子的“天命”观谈起。

孔子对天显然是很重视的,只不过他把对天的重视和崇拜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也就是说孔子看重的不是“天道”这种纯粹的哲学命题,而是“天命”这种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在人生中面临无能为力的结果或需要藉以自我鼓励与安慰时,都会求助于天命。

如《雍也》篇中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也有一般人的感情,情绪激动起来,也常常把不幸的结果归结于天命而平息心中的不平与悲伤。

这种思想,当今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无论说话者知识水平有多高或者他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在面临人生的不幸际遇或命运而无能为力时,往往都会无可奈何地感叹到:“这都是命啊!”可见孔子的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多么深刻与长远。

古人讲天命,是上天给予的命运,对孔子来说,这不意味着就要安于天命而无所作为,天命只是意味着开端或者结局的原因,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人生的过程还要靠自己去奋斗,去努力。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围于匡、蒲;过宋,遇司马桓伐木;适楚,厄于陈、蔡,三次蒙难,三次脱险,在他看来,都是靠老天保佑。

这说明,“天”的思想对孔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并不被轻视。

天固然被重视,但与人相比,孔子的言论中更加重人,这是他的特点,也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观念。

他关心的不是天本身,而是天降祸福,对人有什么影响。

也就是说,孔子所建立的关于超脱于现实的“神”的概念和观点都是为现实中的人的生活和社会服务的。

刘向雄:孔子的“天命观”浅论

刘向雄:孔子的“天命观”浅论

孔子的“天命观”刘向雄天之高远寥廓,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代社会,很容易对这遥不可及的天产生种种幻想,自万物有灵观念的普遍性出发,中国古代将天上的云彩、雨雪、蓝天、闪电雷鸣等自然现象赋予人格性的存在,并对之产生敬畏之情,而天自身,由于其至高至宽,无限扩展,模糊不清而恍惚,无法赋予天一个具体的人格形态而顶礼膜拜。

古希腊在这方面显然想象力更丰富,虽同样承继万物有灵的观念,却与中国的承继方式不同,古希腊人眼中,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情感被赋予了神性,天上的诸神有司,却不重视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诸神各司其职,还有一个君王般的宙斯并不严格地掌握着至高的权力又惧内的至高神,诸神的优点和缺点一览无遗,很人性化的神,想来这是古希腊特有的幽默。

基督教中,创世者上帝本身也没有形体的描述,其子圣子耶稣则有着人的形体,后来的基督教思想家论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从而使上帝也存有着人的形体,可以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至于其他宗教,人格神及其形象的存在是其主要特征(或神、或最高宗教领袖崇拜)。

回到中国文化论及的天,这“天”,没有形体,没有性格,只有权力和运行的道,而这权力也不是可以一二三四地数清楚的,总体都是模糊不清,因而人们对天心存敬畏却难以膜拜,或者说,因为其无所不在,无所不可膜拜,也就降低了其至高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对天的态度,可以心存感激,也可以张口咒骂,而不必担心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孔子所思,显然没有超出他所处的时代,但他对于人事的重视,对人的能动性的重视,相对于在夏商周以来时兴由占卜决定行动,以祭祀来作为生活的主要方面来说,有着很大的进步,至少,他回避着天、天命的规定性和对日常生活的约束,把个人的精力放在伦理政治和教育上,放在学生的成人和自我实现上,单此一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在孔子的论述中,仍有论及天及天命的观点,这些话语对于僵化的哲学史的编撰者来说,无异于寻找到一块“基石”,他们认为任何哲学家、思想家都首先要论述其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多么荒谬的决定论!是否一定要首先成为一个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划分之后,才能有其思想和哲学?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冷冰而漠视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很可能对人更有启示,一个蹩脚的唯心论者,比一个精细的唯物论者更高明。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曾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

关于孔子的天命观你还知道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子的天命观,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争议较多的部分。

究其原因,除社会环境影响外,主要是史料缺乏,导致论据不足。

争论是好事,一种声音无异于止水一潭,看见问题之所在已是问题解决的一半,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笔者认为:随着历史研究诸多方面的深入发展,研究者自我认识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不断科学,虽史料无增,也可以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慎重取舍,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来。

笔者不敏,愿就有关孔子天命观的问题,求教于各方学者。

孔子生活在“周礼尽在鲁”的社会环境中,少年时就对“礼”发生兴趣,《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

”这更说明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宗教气氛。

“礼”是什么?“礼”就是宗教仪式,后《说文解字》此作为“礼”字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孔子生活在东周时代那样一个宗教气氛很浓的社会里,如果认同“天帝”、“鬼神”的思想,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甚至于无需多少正面的论证,甚至于只需提不出有说服力的反证。

况且,这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氛围,也符合孔子的思想体系。

并且从孔子的言行中也可得到证实。

如孔子对“周礼”十分推崇。

而“周礼”的基础就是“敬天事鬼神”的宗教仪式。

“礼”与宗教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而宗教又和政治连在一起,后人只愿意津津于孔子的政论和道德论,其实岂只是这些,哪怕是科学,在古代社会都是与先人的宗教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抛开宗教思想与宗教活动,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将是一片空白。

这只是一个常识。

那么,还有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是:孔子是否将“天”视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呢?严格地说这是不可能准确回答的。

不能准确回答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问的对象,而在于问题本身。

孔子自然观

孔子自然观

孔子自然观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他对天命、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思想中。

以下是孔子的一些关键自然观点:
1. 天命观:孔子认为人事的成败和命运的起伏都受到天命的支配。

他主张顺应天命,即顺应自然法则,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孔子看来,天命并非宿命,而是一种合乎道德的命运观。

2. 道德观:孔子强调人的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以维护社会和谐。

这种强调道德行为的自然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追求善行的本能。

3. 礼制观:孔子提倡礼制,认为人类社会需要一套规范行为的制度来维持秩序。

这种礼制观念表达了对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相互关联的信念,即通过社会礼仪来实现天道的体现。

4. 教育观:孔子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品德的塑造和社会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天命,培养正直和仁爱的品质。

5. 仁爱观:仁是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对人的关爱、仁慈、宽容的品质。

孔子认为,仁爱是与天命相一致的,是人类天然的道德本能。

总体而言,孔子的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正直、仁爱的行为,顺应天命,维护社会秩序,以实现人类个体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这些观点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知命与立命——浅析孔子的“天命”思想

知命与立命——浅析孔子的“天命”思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而何谓命?关于命的注解古往今来不外乎三种解释, 其思想更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天 命”思想是其对天地与人生、外在与内在、物质与意 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凝练总结,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倾 向。本文主要从“知命”“立命”两个角度,分析孔 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力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 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实践的成功。总 的来说,就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坚 决承认存在的第一性,承认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另一方面,也承认客观规律是能够被人所认识 和利用的。孔子“知命”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恰恰就 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两个角度有 异曲同工之妙:既要“知命”,又要“立命”。 “ 道 之 将 行 也 与? 命 也。 道 之 将 废 也 与? 命 除了最为常见的寿命一意以外,还具有两层含义。其 一为“命运”,朱熹有云:“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 己者。”康有为说:“命者,人受于天也。人生富贵 贫贱,寿夭穷达,皆有定命,非人力所能为。”意思 就是人的命运皆有天定,不可强求,且非一人之力可 以改变,所以应当顺受安之,可谓天道。其二为“使 命”,所谓“天命不可违”,命者,虽受之于天,然 立于己。儒家认为,人就是天之使命的接收者,虽受 之于天,但掌控权仍然在个人,可谓人道。因此,可 以说,孔子所说的知命,即知天道,知人道。 (一)天道 孔子云:“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 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孔子在这里所说 到的“天”,就是自然的天。囿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 技水平的限制,孔子不可能知道天的变化是有一定规 律可循的,因此他主张要敬畏上天。敬畏之外,孔子 也相信,天具有某种意志,笃信天道,就可以靠着对

论语《夫子自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夫子自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夫子自道-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夫子自道-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二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黄侃对这段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知天命.我即学人事,人事是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付.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但这样区区6个字容易做到吗?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的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时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

这多么难啊?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流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份尊重,就会少一份抱怨。

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

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浮躁和不安充斥在生活中。

夜深人静之时仔细品味“不怨天,不尤人”这六个字,不知有何感想?
五十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 之存 在合 理 性 予 以 否认 的 理 论 进 路 具 有 鲜 明的差异 。
中国科教 创新导刊 C i d c t n In v t n H r l h a E u a i n o a i e ad n o o
1 2
之 深 沉 自觉 , 而 谨 慎 敬 畏 地 承 担 起 一 切 从 外 在 的偶 然 , 不 怨 天 不尤 人 ” 在经 历各 种 “ ,
后 , 进 而 可 能 “ 达 天 德 ” 知 天 。 果 才 上 以 如 说 , 仁 智双 彰 ” “ ” “ 乃 圣 的境 界 , 么 通过 自 那 可 以说 是 到 了“ 而 化 之 ” 过 的境 界 。
另一 方 面 , 孔子 也 相 信 , 也 必 然 与 他 天 为 人 所 了解 的 时 候 , 想 到 了 天 , 曾经 感 他 他 叹地说 :不怨人 , 尤 人 , 学而上达 , “ 不 下 知
望 , 独 曾 点 的 志 向令 孔 子 体 会 到 了一 种 选 择 了 虚 无 与 混 沌 。 唯
在西方 天人 对立 的“ 个世界 ” , 两 中 人 微 的奴 仆 , 西 方 人 心 中 天 或 上 帝 至 高 无 在 上 , 载 人的命运 。 世之中人的软弱 、 主 俗 无
了 “ 仁 ” 自觉 , 行 的 同时 也具 备 了智 慧 上 的
“ 惑 ”, 不 即达 到 了 “ 智 双 彰 ” 圣 者 境 界 仁 的
己的 主体 性 。 果 我 们 承接 天命 , 是 选择 如 就 创化 与生 生 不 已 , 果 我 们拒 斥 它 , 们就 如 我 我认 为不论 对个体 还是 对社会来 说 , 以 预 测 的 偶 然性 。 我 们 而 言 , 对 上帝 的 缺 失 让 我 们 回 归 自身 , 说 假 设 一 个 “ ” 存 或 天 的
命, 他把 “ 天 命 ” 在 自我 修 养 历 程 的 一 脱 与 丽 落 。 天 , 子 让 子 路 , 哲( 、 知 放 一 孔 曾 点) 公
个 重 要 位 置 上 , 有 在 志 于学 以后 , 只 不仅 有
西 华 之 四 位 弟 子 各 言 其 志 , 中 子 路 不 免 入 新 生 活 的场 域 , 我 们 必 须 努 力 建 构 自 其 但 谦 虚 , 让 的 态 度 让 孔 子 不 满 , 求 志 向之 礼 冉 局 促 与 公西 华 之 过 于 卑 谦 也 令 孔子 深 感 失 “ 者 与 万 物 一 体 ” 情 怀 , 点 说 : 暮 春 仁 的 曾 “ 乎 沂 , 乎 舞 雩 , 而 归 】 风 咏
匡 , 生 们 都 很 为孔 子 的安 全 担 心 , 学 孔子 却 世 界 充 满 敬 畏 之 情 , 终 消 融 掉 自 己的 主 以 此 有 限来 抗 阻 , 最 来承 担 , 建 立 , 知 命者 来 “ 坦 然 地 说 : 文 王 既 没 , 不在 兹乎 ? 之 将 体 性 , 全 把 自 己的 生 命 置 于 超 越 世 界 的 不 立 乎 岩 墙 之 下 , 其 道 而 死 者 , 命 也 ” “ 文 天 完 尽 正
己 的 内 在 自觉达 到 对 “ 德 ” 领 悟 , 就 者 , 服 既成 , 者 六 七 人 、 天 的 那 春 冠 童子 六 七 人 , 浴 都 没 有 被 “ ” 定 好 了的 “ 运 ” 只 有 难 天 规 命 ,
自己 的 德 慧 生 命 深 深 相 知 , 孔 子 感 到 不 把 自己 完 全 托 付给 了上 帝 , 成 了上 帝 卑 在 , 实 正 是 人 们 对 自 己存 在 及其 有 限 性 在 变 其
我 者 其 天 乎 ! 【在 他 极 端 困 难 的 时 候 , ”l 他 力 、 无助 和 超越 世界 ( 天或 上 帝 ) 有 无限 力 具 也 到 天 那 里 求 得 信 心 。 一 次 , 子 困 于 有 孔
艰 难 险 阻 的 生 活 行 程 中 , 立 起 自 己不 失 建
量 相 对 立 , 结 果 往 往 是 由于 人 对 于 超 越 其 主 宰 的必 然 , 既 认 同一 已的 有 限 性 , 其 亦 却
子 也 是 求 助于 天 。 一 次 , 国 卫 灵 公 夫 人 有 卫 见 了这 位 行 为 不 端 的 女 人 。 路 为 此 不悦 , 子
然 性 的 存 在 , 认 为 这 才 是 真 正 的 儒 学 精 我 神 , 示 了一 种 苍 凉 , 或 是 悲 壮 , 或 许 显 亦 又
没 有 操 纵 存 是 二 者 兼 而 有 之 ! 因
由于 以 上 两 方 面 , 而 孔 子 的 自 我 生 因
命 与 “ ” 间 建 立 了 一种 十 分 紧密 的 和 谐 “ 火 有 气 而 无 生 , 木 有 生 而 无 知 。 兽 【】 语 - 货 第 十 七 . 天 之 水 草 禽 4 论 阳 关系 , 有时 孔 子 竞 以 天 自比 。 一 次 , 子 有 知 而 无 义 , 有 气 , 生 , 知 且 有义 , 有 孔 人 有 有 故
极 的 价 值 与 意 义 的 源 泉 , 的 生 命 之 存 在 命 ” 既 强 调 人 的 主 观 努 力 , 时 也 尊 重 偶 人 , 同 只 能 笼 罩 在 上 帝 的 “ 光 ” 中。 灵 之
在 儒 家这 里 超 越 世 界 对 于 现 实 世 界 并
然 我 已 经 掌 握 了 周 文 乃 是 出 于 天 意 , 人 匡 自然 不 能把 我 怎 么样 了 。 遭 到 误 解 时 , 在 孔
的 内在 贯 通 与 和 谐 。 开 了 现 实 世 界 中 芸 离
南子 执 意 邀 请 孔子 , 予 出 于 无 奈 , 得 会 在 人格 神 , 个 世 界 之 间 只 是 一 种 德 性 上 孔 只 两
参 考 文 献
孔 子 只好 指 天 发 誓 说 : 予 所 否 者 , 厌 之 ! “ 天
在 我 看 来 , 子 不 仅 仅 只 是 一 个 实 际 孔 的 世 间 智 者 , 一 定 意 义 上 可 以 说 是 超 世 在
间 的 , 为 他 恰 恰 是 在 庸 常 的 俗 世 之 中 开 因

孔 子 的 自我 生 命 与 宇 宙 的 生 命 具 有 了
孔 子 认 为 : 承 担 与 人 承 担 是 成 正 比 天 的。 来是开放的, 未 这意 味 着 人 类 可 以毁 灭
丧 斯 文 也 , 死者 不 得与 于 斯 文 也 ; 之 未 后 天 丧斯文也 , 匡人 其 如 予何 ? 言 下 之 意 , ” 既 控 制 之 下 , 越 世 界 成 为 人 之 生 命 的 最 终 超 这便是 “ 知天 命 ” “ 命 ” 非 “ 命 ” “ 、立 而 顺 、 听
天 厌 之 ! ”
芸 众 生 的 自觉 努 力 , 越 世 界 就 不 存 在 , 超 也 [】论 语 ・ 问 第 十 四 . 1 宪 根 本 无 法 实 现 , 是 在这 个意 义上 , 子 强 []论 语 ・ 罕 九 . 正 孔 2 子 调 “ 能 弘 道 , 道 弘 人 ” 苟子 曾 经 指 出 : 人 非 , 【J论 语 ・ 也 第 六 . 3 雍
[】论语 ・ 而 第 七 . 5 述
对 子 贡 说 :予 欲 无 言 ” [并 说 “ 何 言 哉 , “ , 4 J 天
四 时 行焉 , 物 生 焉 , 百 天何 言 哉 ? I 当说 , " 应 这 里 的 “ 子 自道 ” 代 表 了孔 子 对 于 人 之 夫 是 德性 生 命 与 天 遥 契 之 后 所达 到 的 和 谐 一 体 境 界 的 深 刻 自觉 与 高 度 自信 。
科 教 论 坛
n o H a — v i l na e d o tn r
下学 上达 , 天相 知 与
— —
孔子的 “ 天命观 ’ ’
赵 红 霞
( 宁学院音 乐系 山东济 宁 2 0 0 济 70)
摘 要 : 子这位 即世 间又超世 间的“ 孔 圣之时 者” 在庸常 的俗世 之 中开 拓 出内在的超越世 界 , 得个人 的内在精神 生命 与天地 宇宙之 纯 , 使 亦不 已的 生命之 间达 到一种 内在 的和谐 与贯 通 , 即所谓 的“ 知天 命 ” 与此 同时 , , 我认 为“ 知天命 ” 又是 认 同一 已的有限 性 , 以此 有限 却 来抗 阻, 来承 担 , 建立 , 来 尽人 事 以听 天命 , 现 了一 种苍凉 而悲壮 的情 怀 。 体 关键词 : 契 偶然 和谐 遥 中 图分类 号 : 4 G6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9 9 ( 0 ) 2 a一0 1 1 1 7 5 2 1 0 () 1 —0 63 2 2

息 的 流 淌 ; 所 谓 “吾 与 点 也 ”的叹 美 则 可 而 以 说 是 在 另一 层 面 上 表 现 了 孔 子 生 命 的 洒
方 面 孔 子 强 调 “ 学 上 达 ” 知 天 下 而
命 中蕴 含 着 各 种 机 会 , 因为 天 命 开 放 了 人
的 各 种 可 能性 , 我 们 可 以 追 寻 天 命 而 进 故
最 为 天下 贵 也 。 [ 家 对 于 人 之主 动 性 、 ”1 8 儒 积 【] 语 ・ 进 第 十 一 . 6 论 先 极性的大 力宏扬 , 与基 督 教 抬 高 神 性 贬 抑 [ 7 】苟子 王 制 . 人性 , 终 将 人 压 迫 为神 的 奴 仆 , 现 实 世 【】孟 子 ・ 心 上 . 最 将 8 尽
自身 , 可 以避 免这 个 命 运 , 类 面临 的 危 也 人
种 内 外 的沟 通 与 和 谐 , 因此 孔 子 的 活 泼
泼 的 生 命 在 生 活 中 随 处 飞 扬 , 饭 疏 食 饮 他
拓 出 内 在 的 超 越 世 界 , 得 个 人 的 内在 精 水 , 肱 而 枕 之 , 依 然 乐 在 其 中 , 见 他 机 是 实 实 在 在 的 , 希 望 寄 托 在 一 个 全 知 使 曲 而 可 把 神 生 命 与 天地 宇 宙之 纯 亦 不 已 的生 命之 间 生命 的昂扬 ; 栖栖 惶惶 , 孜 于救世 , 他 孜 虽 全 能 的 虚 构 上 帝 , 不 负责 任 的 表现 , 是 我们 相 信 天 命 , 这并 不意 味 着 : 论我 们 做 什 但 无 么 , 切都 将 设 计 得 很 好 , 一 而是 相 信 天 与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