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 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 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结合首尾段 及中间段落的重点句子概括得出。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注 意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理解,有的选项涉及课 内知识,考生可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来解答。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 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 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 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
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
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
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 语。
3、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结尾句 中心句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高中语文2024新高考阅读理解真题练习(论述类文本+小说+古文+古诗+语用)(附参考答案)
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论述类文本)【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
❖ 本论内部结构方式:
1.总分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 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 证),最后总说(总结)。
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 的论证并列。
4.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此外, 还要注意先驳论(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 论的结构。
❖ 答题格式: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 证明了……观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4 、引用论证。 ❖ 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 作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 ❖ 作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答题格式:引用论证。引用……证明……观点,使
钩玄提要,循路识真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 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但它是富有变化的: ❖ 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 ❖ 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 ❖ 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
立论的结构)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读懂内容理清层次是关键
梳理文本思路
❖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 2、捕捉关键句。
❖ 3、特帮助。
❖ 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 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 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 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 此”“所以”“总而言之”。
论证更具权威性(趣味性)。 ❖ 5、类比论证 ❖ 作用:突出强调。 ❖ 答题格式:类比论证。通过……和……的类比,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及课后练习复习目标:1. 强化文本意识,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思路。
2.准确的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强化筛选信息,比对分析,推断理解的训练。
第一课时让学生明白高考论述文考什么,怎么考,对论述文阅读进行方法指导,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思路。
一让学生明白高考论述文考什么,怎么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
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教考衔接课件
一、论证类阅读的思维
3.关于逻辑的常识
202X全国乙卷第3题第3选项:“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 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 能。”(错误)这个表达,贯穿一个简单的对照思维,合成一句话就是: “笔记小说因为短小精悍而比长篇作品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 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从逻辑方面进行推断,很自然 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先不用顾及中间出现的诸多陌生名词,是不是“因 为短小精悍”就“更容易实现多重叙事功能”?盯住关键词“短小精悍”与 “多重叙事”稍一思索,哪怕不能立刻确定它存在问题,在回归文本时也 会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做题,能够轻易地捕捉到隐含于文字背后的暗 示,是一种工夫。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文本特 征题)
5.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 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评价 文本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03 论述类阅读习题
三、论述类阅读习题
①现代技术正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发展,不断创造出令人瞠目的奇迹。人们 奔走相告:数字化生存来了,克隆来了……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东西来了?尽管难 以预怪兽,人们兴奋而又不安,欢呼声和谴责声此起彼伏,而它对这一切 置若罔闻,依然迈着它的目空一切的有力步伐。按照通常的看法,技术无非是人 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改变事物的手段,手段本身无所谓好坏,它之造福还是为祸, 取决于人出于什么目的来发明和运用它。乐观论者相信,人有能力用道德束缚自 己的目的,控制技术的后果,使之造福人类,悲观论者则对人的道德能力不抱信 心。好像全部问题在于人性的善恶,由此而导致技术服务于善的目的还是恶的目 的。(段1:人们面对现代技术的三种态度)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十七期上,有篇王力先生作的《逻辑和语言》文章,在末尾有一段涉及胡子历史及古人对胡子的美学观问题,和我们搞文物全部常识不尽符合。
那段文章主要计三点:一、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身为男子必需留胡子。
二、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
三、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
如今试从文物方面来介绍些有关材料,或许可以说明下述几事:一、古代男子并不确定必需留胡子。
二、美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可并不确定算美男子,有较长时期且恰恰相反。
挑担子的绝不是每人都留胡子。
三、晋唐以来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并不确定留胡子。
这风气始终接着到晚清。
首先可从商代遗留下的一些文物加以分析。
故宫有几件雕玉人头,湖南新出土一个铜鼎上有几个人头,另外传世还有几件铜刀、铜戈、铜钺上均有人的头形反映,殷商时期关于胡子状况,似乎还无什么确定必需规则。
而且胡子和个人身份地位关系还不大,因为安阳出土一个白石雕刻着花衣戴花帽的贵族,和另外一个手戴桎梏的陶制奴隶,同样下巴都是光光的。
春秋战国形象材料新出土更多了些。
山西侯马发觉两个人形泥范,是有确定身份的男子,还并不见留胡子的痕迹。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个彩绘漆瑟,上面绘有些乐舞、狩猎场景和贵族人物形象,也不见有胡须模样。
近二十年湖南长沙大量出土战国楚墓彩绘木俑,男性中不论文武装扮,却多数都留有一点儿胡须。
但其中也有好些年纪大但并不留胡子的。
关于古代由商到汉,胡子去留实大有伸缩余地,并不受法律或确定社会习惯限制。
至于汉魏之际时代风气,则有更丰富的石刻、壁画、漆画、泥塑及小铜铸像可供参考。
特别具体地反映出很多劳动人民形象,极少见有留胡子的。
很难说当时每个挑担子的却人人必留胡子!其实魏晋以来有很长一段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姿态竟为一美的标准。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然而北齐时(550-577)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03 论述类文本高频考点题型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题型精准突破内容索引:突破一 破解论证分析难题突破二 信息的整合与比较突破三 文本观点的迁移运用突破一 破解论证分析难题一行文脉络、论证思路题答题必备知识论证思路术语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特点行文脉络是主干,重点梳理主要观点•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从整个文本结构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方法。
•“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论述类文本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分析部分,其结构层次有“层递式”“并列式”“对照式”和“综合式”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归谬法本质主要答写的内容——从作者的角度,把文章推进的思路讲清楚主要答如何论证——观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什么步骤去论证观点解题思路重点抓取中心论点/材料论述对象,再以论点/对象为中心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概括内容,分点作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出发作答如何论证,说清楚全文的观点、论据、结构、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呈现的[注意] 1.论证思路、论证结构和行文脉络的区别①论证思路包括论点的提出方式、本论部分展开论证的角度和层次、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得出怎样的结论。
②论证结构包括整体结构和本论部分的局部结构两个方面。
③行文脉络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
2.论证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概括得出。
例如:题干:[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①引用了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③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第二遍:精读--分析题目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仔细阅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 带着题目返回原文,标画选文。 1、标注敏感点:选项中可能作为设误点出现的词语,表条件、 因果、转折、顺承关系的词语,文本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等,都 可以作为敏感点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语句,筛选信 息类题目要注意选项是否改变原文意思,理解分析类题目的选 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落实设误点:根据内容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内容错误的选项 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需要理解分析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 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 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
第二段先提出观点,然后以孔子的话作为佐证,接着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阐 述“孝”的重大意义。
①提出观点。 ②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③指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 ④“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肯定了“孝”的普遍意义,也指出了这种伦理规范 的制约性。 [提示] 信息①③有助于第1题B项的判断。信息④有助于第2题D项和第3题C项 的判断。
将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语句(圈出来的)带入文章中,由 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之论述思路
论述类文本之论述思路【学习目标】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理清思路的题型。
2、把握理清文段、全文思路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理清段落之间相互联系和文段内部结构层次,并能简明扼要的表述。
【自主预学】一、考点解读:1.考纲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考点解析: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让问深学】(1)(2017・江苏)《从脸谱说起》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2)(2016•江苏)《成人不自在》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同伴互学】(一)论读书林语堂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
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
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
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
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1.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二)两种真诚王正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先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
他在后半生本应写出超越原有水平的作品,登上新的高峰,然而竟没有。
平心而论,当时领导曹禺先生的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
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
这个要求一点不错。
曹禺先生也真诚地接受并玩命地付诸实践。
但这两种真诚结的果子却有些苦涩:在《王昭君》民族团结的伟大形象中,少了点具体的人生悲剧,一般扭曲了个别,就很难像《雷雨》《日出》那样让人们感动。
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
而如何去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事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阅读+课件
原文: 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
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 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 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 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 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
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 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 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 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 味。
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四)侧重点不同类
提问方式: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6分) 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 角的目的何在?请简要概括。(6分) 两则材料对“文化全球化”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抓住每则材料论述的重心:一看题目,二看中心观点, 三看内容比重。
治病的最佳策略。 材料三侧重阐明天道、人道、医道相结合的整体中医观,目的在于为疫
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文体特征:
1、新闻的文体特征:迅速及时(时效性)、内容真实(真实性)、客观平实 (客观性)、信息准确(准确性)。
2、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材料真实;对象典型;叙议结合;针对性强。 3、传记的文体特征:真实性;文学性(选材典型;详略得当;重视细节;叙 议结合;巧用手法;引用传主的话、书信等,使传记更真实感人。) 4、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科学;文笔生动;内容通俗。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论述类阅读作为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可能像是当头棒喝,冗长的篇幅、晦涩的语言、复杂的逻辑,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
不少人9分只能得6分甚至3分,开局失利。
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体系化的技巧。
(一)解题用时建议:9~15分钟,一般不应该超过15分钟,否则会严重打乱全卷节奏;
(二)解题方法:
1. 通读→“直觉”→复位验证→错误检索
这个方法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只是强调了解题的思维顺序,最好是首先通读全文,领略全文的逻辑和脉络之后,再行解题。
对于每一道题中的四个选项,应首先凭借理解和经验排除错误/正确的,再把剩余选项带回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复位比较,敲定答案。
有时即便通过了这一步还会剩下两个选项不能确定,那就需要按照以下将要阐述的错误类型进行检索,做出最终判断。
在这类题目中,对于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千万不可在选项间反复犹豫,这个时候如果比对没有结果、检索错误类型也没有答案,就继续回到直觉判断,往往就是正确的结果。
2. 进路分析法
进路分析是我要着重提倡的方法,适用于那些通过简单的复原验证依然无法判断正误的选项。
要点在于,找到原句的位置,从原句的上一句或上两句开始阅读,关注文中的逻辑关系、发展过程、时空顺序(分为明线:相应的词语;暗线:暗含的意思),并把原句换成选项,一直读到原句的后一句话为止,并假设自己现在正在创作这篇文章,判断这样来写是否符合你对文字逻辑的认识,如果符合,即为正确选项。
如果没有准确的词句位置,可以通过对文段大意的理解,重构进路,寻找答案。
(三)八种错误类型的典型特征及其检索:
1. 以偏概全
出题人通过修改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关键词,扩大或者缩小语义范围,制造错位,形成错误选项。
表现形式为以下三种:以部分代整体、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以普遍代特殊。
应对策略:①注意修饰性的、限定性的副词;②注意原句中的核心对象
举例
原文:在普通法的发展历程中,衡平法从具有独立地位到整合进入其中,很多判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约束力。
错误:衡平法被普通法所吸收后,判例仍然都具有约束力。
2. 因果混乱
出题人通过对原文的因果关系进行微调,制造错位或者颠倒,设计选项中的谬误。
其中又可分成两种情况:
(1)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等;
(2)强加因果,指把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应对策略:在复位验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比较因果关联词,尤其是隐性的因果关系,包括令、使得、导致、而、为此、就此等可能暗含因果关系的词语。
一字之差,就可能在逻辑上强加上因果关系。
举例
原文:国内媒体报道这场国际会议一片火热,而相关议题却进展缓慢。
错误:国内媒体报道这场国际会议一片火热,使得相关议题的进展十分缓慢。
3. 时态和模态混淆
其中,“时态混淆”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相反);“模态混淆”即把“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或者相反)。
应对策略:重点关注下列词语: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似乎,可能,或将,必然等表示时间、可能性的状语
举例
原文:食品安全监管不仅要依靠行政手段,还亟待建成有效的行业自律体系。
错误:目前,食品安全制度正是建立在行政监管与有效的行业自律体系之上的。
4.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看似简单,不过是命题者在选项中加入了原文没有的内容。
但是,许多情况下,虽然原文中没有提到并不意味着发生了“无中生有”,因为选项中的结论可能正是从原文变换说法、直接推导得到的,这一类不能称之为“无中生有”。
因此,这部分运用“进路分析”的方法可能会效果更好。
举例
原文: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错误: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在短期内有不可逆性。
长期看来则不然。
5.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原文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应对策略:并非所有近义词替换都不改变原意,并非所有有形式差异的替换都改变原意。
只有当选项中与原文中不同的词语“指代相同,范围相同,词义相近”时,才能认定该替换是合理的。
举例
原文:“蓝瘦香菇”、“喜大普奔”等网络用语的发展,体现了文化传承中旧有文化概念在竞争中的失格。
人们抛弃“旧成语”,转向“网络习语”,不得不说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悲哀。
错误:网络用语的发展意味着旧文化概念在竞争中资格的丧失。
(注意,日语中“失格”才是“失去资格”,在中文传统中,“失格”只能指“失去尊严”)
6.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如将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
应对策略:找到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信息所牵扯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举例
原文:在手机制造中,寻找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品牌都打起了ODM(原始设计商)的主意。
错误:在手机制造中,厂家不仅寻找ODM,还准备找OEM进行生产。
7. 混淆是非
混淆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是非本身不局限于对与错,肯定与否定,还可能包括作者是否支持,是否看好其前景,是否承认某种观点等等。
应对策略:破解这类题目的首选方法就是辨明作者的态度,如果实在不能概括出作者的态度,那就对是非关键词进行确认。
举例
原文: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但是目前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这类形式显然还没有满足真正“智能”的要求。
错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是“伪智能”,未来可能会有好的前景,也可能会寻找别的发展路径。
8. 主次颠倒
主次颠倒,是指命题者把原文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换位或者拉平。
尤其较难判断的是把具有主次关系的事物在选项中放在平行的并列关系中列举。
应对策略:理清主次关系,最好能在阅读时就辨明作者的主次倾向。
同时,涉及主次颠倒的题目,往往具有两个方面,还可能直接使用主要、大多、优先、关键、重要等等词语,要提高警惕。
举例
原文:对“网红”的制造而言,炒作是最重要的手段,炒话题、炒绯闻等等,都成为了“造星神术”,同时,一些专业的公司也可能会帮助“候选人”提升一下声音或者外形素质。
错误:包装公司主要通过炒作和提升“候选人”的声、形素质来打造“网红”。
(资料整理于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