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罪己诏讲解

合集下载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朝乾隆帝在其69年的统治中,认为到了该退位的时候。

于是于1795年2月2日发布了退位诏书,向全国宣布他将禅位于他的儿子,
即嘉庆皇帝。

这份诏书,实际上是乾隆帝从彼岸看待自己的统治和生
命的自我反思,以及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和关心。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大致如下:
邦国之事在我,而我之身系于天。

四十九年以来,时运多舛,身
力日衰,托同类之情,屡思宣慰。

今岁已八旬有五,乃原相识之人,
或朝或夕,或又勉之以常清身,常念忠孝,勿忘国家艰危,切勿忘朝
廷金石之言。

本朕已对寝帐,睿思寻佳木食以复元气,乃得情遂思。

详谛古往今来贤圣,朝廷之贵,必於天人合一一大善心,恭与庶事同
其务省。

盖自吾祖有程朱之教,延及子孙,并百官百姓士民,是以与
吾民共治天下,尽心协力,其厥功倍。

齿谏之言,是则为难,而披荆
斩棘之心,是真节也。

今欲乘此机会,示以诚意,辞去繁言,庶事委
于你,于我一介艮人,常甘白首之心,不以忝天下之言,愿诸公为主,请勿以深爱之心,相劝之。

其事闻奉。

乾命二年壬寅孟春,於是嘉庆皇帝继位。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
一、背景介绍
二、清帝退位的原因
2.1 内外因素的影响
2.2 清帝个人原因
三、清帝退位的过程
3.1 宫廷内部的反应
3.2 地方官员的态度
3.3 清帝的决定
四、清帝退位后的影响
4.1 清帝的后事安排
4.2 继任者的选择
4.3 社会的反应
五、清帝退位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5.1 中国封建政权的终结
5.2 政治制度的转型
5.3 清帝退位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六、结论
根据对清帝退位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退位是清帝自觉无力执政而主动选择退位,而不是被迫退位。

2.清帝退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结束了封建政权,也标志着中
国社会的变革。

3.清帝退位后的政治制度转型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清帝退位对民族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清帝退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及政治变迁的学者来说,深入探讨清帝退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政权的终结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

罪己诏

罪己诏

罪己诏略议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摘要〕《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

论其起源, 当从禹、汤开始。

此后, 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 都曾经颁发过罪己诏。

罪己诏大多是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家处在危难之时颁发的, 目的是消除民怨, 笼络民心,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但是, 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帝王对自身过错和失败的反省忏悔。

因此, 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关键词〕诏罪己诏罪己凡是良知者, 有过自责, 也算极其平常的事。

但是, 作为“君权神授”的古代帝王, 能对自己的过错反省悔悟, 就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倘若再写成文告———《罪己诏》, 颁示天下, 就更加惊世骇俗了。

帝王罪己, 勿论其动机、目的及背景, 仅就自我批评而言, 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从文书角度而言, 帝王的《罪己诏》当属稀有文种。

论其起源, 古人几乎众口一词: 从“禹、汤罪己”开始。

①史载: 大禹登上帝位后, 有一次看见犯罪之人, 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左右问其故, 禹曰: 尧舜之时, 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 而予为君, 百姓各以其心为心, 是以痛之”。

②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禹见民心涣散, 深感内疚, 认为自己没有当好这个首领, 于是自责。

商灭夏后, 汤布告天下, 安抚民心, 史称《汤诰》。

汤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曰: “罪当朕躬, 弗敢自赦, 惟简在上帝之心, 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③此后, 适逢商连年大旱, 五谷不收, 负责宗教祭祀的大臣说, 要用人为牺牲, 向上帝祈祷求雨。

于是, 汤“剪发断爪”, 身为牺牲, 祷于桑林, “以六事自责”, 曰: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敬, 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于是, 民大悦, 雨亦大至。

④禹、汤罪己,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又经过后世的不断附会神化, 遂成为封建皇帝效法的榜样, 《罪己诏》也就成为他们笼络人心, 拯救危难的一种手段。

下诏罪已的意思

下诏罪已的意思

下诏罪已的意思
【最新版】
目录
1.下诏罪已的含义
2.下诏罪已的历史背景
3.下诏罪已的实施过程
4.下诏罪已的社会影响
正文
下诏罪已是中国古代皇帝在面临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时,通过下诏书自责并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政治手段。

这一做法旨在强调皇帝对国家的责任,并通过自我反省和改进来挽回国家的颓势。

下诏罪已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皇帝被视为国家的核心,他的德行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繁荣与衰败。

当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帝往往会通过下诏书表达自己的内疚和悔过,以此来求得民心,促进国家的稳定。

下诏罪已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皇帝会在诏书中列举自己犯下的过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评和反省;其次,皇帝会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表示愿意为国家的繁荣付出努力;最后,皇帝会将诏书颁布于天下,让百姓了解自己的决心和态度。

下诏罪已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正面来看,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护皇帝的形象,强化皇帝对国家的责任感,激发皇帝自我改进的动力。

同时,下诏罪已也有助于凝聚民心,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然而,从负面来看,下诏罪已也可能导致皇帝过分依赖这种手段,忽略实际问题的解决,甚至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

总之,下诏罪已是中国古代皇帝在面对国家危机时采取的一种政治手
段。

通过对自己的批评和悔过,皇帝表达了对国家的责任和关爱,同时也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罪己诏: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省与表演

罪己诏: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省与表演

罪己诏: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省与表演作者:杨兴培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08期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时代帝王们特有的一种自省表演文化。

每当天灾频发人祸迭出之季、王朝政权朝不保夕风雨飘摇之时,帝王们穷途末路无计可施之际,便掣出罪己诏这一绝招糊弄天下,希冀能够消除民怨,招摇过市,成为他们笼络人心,拯救危难的一种手段,以期维持旧有政权不倒,因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当然这里也不能绝然排除一些已有自知之明的帝王在反思之后对自身过错与失败的反省忏悔和自我检讨以及对古典传统正道治统的重新认可。

中国古代最早的罪己诏滥觞于殷商时代,在古代的典籍里能够找到的最早罪己诏版本当属《尚书》,《上述·汤诰》记载了商代开国君王成汤的一段讲话。

这一讲话被史学界认为是罪己诏的开山之作和到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罪己诏”模本。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颁布“罪己诏”的是汉文帝。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年间,这是汉文帝承继大统后的第二年。

当时有人建议他要早立太子,他说“朕既不德……”意思是说如果我现在立太子,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不道德。

所以像“朕既不德”这样的话在日后的帝王嘴里也成了一个常用名词。

历史上被人认为分量较重的罪己诏是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及保存完整的罪己诏。

《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在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所下的一道诏书,其内容是公开向人民反省其已有之罪过。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曾向长期在北边犯事的匈奴发出了“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警告,为汉民族争得了安宁和尊严。

但到了汉武帝晚年,“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

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继续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

古代皇帝罪己诏——君王一场自导自演的作秀

古代皇帝罪己诏——君王一场自导自演的作秀

古代皇帝罪己诏——君王一场自导自演的作秀字数:2941字,阅读时间:约9 分钟早在禹汤时期,君王便开始主动罪己,进行自我批评,这便是最早的罪己诏。

自此之后,历代帝王以之为楷模,朝朝效仿。

这种罪己诏的政治传统被传承下来,其当然不只是无意义的表面工作,君王之所以主动批评自我,向全国下达罪己诏,其目的实为维护政治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一、为何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尊的社会中,统治者会主动进行自我批评?罪己诏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归纳一下,便有两种。

一是天灾,二是人祸,或是两者同时出现。

此时,社会大乱,怨声载道,罪己诏的作用便体现出来。

汉朝时董仲舒宣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便是一个典型。

这也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手段,皇帝为天子,将皇帝与天结合在一起,将皇权蒙上神秘的色彩,皇权即神权,集大成度上提升了皇帝在人们心中的高度。

但这同时也是约束皇帝的一种方式,将天灾人祸与皇帝行为关联,使皇帝不至于滥用权利,荒废朝政,更多的让皇帝关注名声疾苦。

当水灾旱灾发生时,百姓的农业生活受到极大威胁,人心涣散,社会动荡这时统治者便会昭告天下,发布罪己诏,大致说自己最近犯了什么错,有负先帝重托,故天降灾害来惩罚他,所以在此自我批评,希望上天得知他的反省,结束灾害的下降。

雷灾,火灾,水灾等等,因为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人将其看成上天的发怒与惩罚,而皇帝是天子,故以罪己诏'收人心''安民愤'。

不仅天灾异象皇帝要主动不吝责己,当人祸发生时,皇帝同样要颁布罪己诏,包括农民起义,对外战争失利,朝政内乱等。

罪己诏可以说是帝王的一种自省表演,每当天灾降临,人祸致使国家混乱,统治者便以一张罪己诏笼络人心,以求维护统治,成为他们维持旧政权的手段,不可否认,这种手段具有一定欺骗性,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延续了统治。

罪己诏作为古代君主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检讨,存在着它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表达他们诚心治理国家,积极的去做一个明君;二是可以笼络人心,努力创造一个团结的政治局面,为自己的统治巩固基础,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君主或是对于人民,罪己诏都有着它独特的作用。

历代罪己诏

历代罪己诏

历代罪己诏“罪己诏”中的“诏”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告也,从言从召。

东汉的鸿儒郑玄为“诏”作注,谓之:“诏,告也”。

告,告诉,对人说。

这个人有上,也有下.<管子>一书中记载:齐桓公一次探望卧病的管仲时,征求管仲对日后政事的良谋:“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

”“仲父”(管仲)是臣,“寡人”(齐桓公)是君,意思是要臣“诏”(告诉)君。

齐桓公并没有以“君”为是,而是把“诏”字放在上下君臣平等的位置。

但是,自秦始皇宣告“命为‘制’,令为‘诏’”之后,“诏”的语权就变成皇帝的专利了。

“罪己”,就是帝王责怪、自省自己的“口谕”,与“诏”字并用,就成了诏告天下的一种文书。

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冬十月,日有食之。

诏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

群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

”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

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

人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而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永览前戒,悚然兢惧。

”二、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

壬辰,公卿诣阙谢。

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

永怀悼叹,若附渊水。

咎在朕助不逮。

”三、元和七年(公元828年),唐宪宗轻信了庙堂官员御史关于淮浙水旱灾的不实汇报,对地方官的真实报灾表示怀疑。

此事一经宰相李绛指出,他当即认错:“国以人为本,闻有灾当亟救之,岂可尚复疑之邪!朕适者不思,失言耳。

”四、宋理宗于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春正月庚辰下“罪己诏”曰:“朕德不类,不能上全三光之明,下遂群生之和,变异频仍,咎证彰灼,夙夜祗惧,不遑宁康。

乃正月辛未,有流星见于营室,太史占厥名曰彗,灾孰大焉。

天道不远,谴告匪虚,万姓有过,在予一人。

今朕痛自刻责,岂声利未远而谗谀乘间欤?举措未公而贤否杂进欤?赏罚失当而真伪无别欤?抑牧守非良而狱犴多兴欤?封人弛备而暴客肆志欤?道殣相望而流离无归欤?四方多警而朕不悟,郡黎有苦而朕不知,谪见上帝,象甚著明。

康熙十八年罪己诏

康熙十八年罪己诏

康熙十八年罪己诏
时戍子年五月十二日,川中大震,天下皆惊,朕闻之亦吐哺束发,心伤累重,恨不能以身替之,然不得也,唯涕泗滂沱而已矣,上不能合天心,下不能体黎民,吾之罪也,故为罪己以诏之.
前世祖皇帝诏十四状以己罪,是时“水旱累见 ,地震屡闻” , “冬雷春雪 , 陨石雨土”,世祖皆归于己,天下俱称乃明,孤当效法父皇,下诏罪己, 时今日也,四方罔极,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实孤之罪也,此为其一.
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然是时也,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是为其二.
另即有司奏曰:丑时之震,迄今五日,死伤累以万计,尤以童子为巨,横于荒野数人,或为彼时之栋梁,或为社稷之根本,或为年高德劭者,吾之子民,因朕所累,每提及此,朕皆抚卷长叹,寝食难安.
当十二日起,四方闻动,我邦高义,集钱物越六十亿,虽此大灾,实向当世彰我国风,我国威浩浩,翻花挥手间大江来去,义士豪杰蜂拥而至,我泱泱大国,慷慨悲歌之士甚众也,然川上路况甚是艰难,时有兵勇豪杰捐躯亦不得入,我朝国家法度俱明,入川赈灾之事宜朝廷皆有调度,望心系川民诸人莫以己身涉险,以至搜救不得反累之.
诸皆慷慨,朕更欲大罪己身,或明或暗者也,发乎情也为之,为乎心也为之,为乎利也为之,俱是善行,此上合天心下襄黎民之举,愿彰者即彰也,愿隐者即隐也,言不亦多.
此为罪己之言,亦为彰众之言,更为伤震之言,朕心惶恐,于此立言.。

《清帝逊位诏书》名词解释

《清帝逊位诏书》名词解释

《清帝逊位诏书》名词解释
《清帝逊位诏书》是指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1912年2月
12日发表的一份文书,宣布自己逊位的声明。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
对《清帝逊位诏书》进行解释。

1. 清帝,指的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他是清朝末代皇帝,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帝王。

2. 逊位,逊位是指皇帝自愿放弃皇位、退位让位给他人的行为。

在《清帝逊位诏书》中,溥仪宣布自己逊位,意味着清朝结束了。

3. 诏书,诏书是皇帝发布的一种官方文书,用于宣布重要决策、政策或声明。

《清帝逊位诏书》是溥仪发表的一份诏书,它是他宣
布逊位的正式声明。

4.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是对特定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以便读
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在这里,名词解释是对《清帝逊位诏书》这
一特定名词进行解释。

《清帝逊位诏书》是溥仪为了响应辛亥革命的潮流和顺应民意
而发表的一份重要文书。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共和时代。

这份诏书被视为清朝灭亡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之一。

在《清帝逊位诏书》中,溥仪表达了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同和支持,承认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并表示自己愿意自愿退位,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主进步让路。

这份诏书也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清帝逊位诏书》是溥仪发表的一份重要文书,宣布了他自愿逊位的决定,标志着清朝的灭亡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这份诏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罪己诏”

“罪己诏”

那年去景山,在崇祯上吊的那棵小树旁,伫立良久,倒不.是缅怀一个亡国之君、封建皇帝,而实在是觉得朱由检与数千年封建史上的约350余位君王不一样。

他在自己王朝统治的最后岁月,不到一个月内竟然两次下“罪已诏”,向群臣与百姓袒露自己的过错、“罪行”,不论他的初衷如何,这不也难得吗?就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咬破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写道:“……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

”可不可以算得上心里记挂百姓的皇帝呢?那年是崇祯17年3月19日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只有33岁。

还好,崇祯也不孤单,黄泉路上还有一个叫王承恩的宦官伴随。

那棵小树太小了,它让人怀疑,它怎么能承受得起一个坐过江山之人的躯体呢?难怪几百年过去了,它依然长得不高不大,它已经被沉重的历史压住了。

在崇祯前面,朱家天下从太祖朱元璋(洪武)算起已统治了200多年,历经16位皇帝,到了崇祯手里,实在是时乖命舛,关外有满清虎狼之兵,中原有李自成势如烈火的义军,内忧外患,愈演愈烈;200多年的官场腐败与浊气笼罩朝廷上下,实在说,明王朝“内里已经尽上来了”。

据《明季北略》卷十三载,甲申年的二月中旬,崇祯颁下了第一道“罪己诏”,并要求“传谕天下”,在分析了自己“缺功少德,身心笨拙,罪过深重”之后,把贪官腐败的丑德恶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鞭挞。

国家存亡之际,他想到了是趄廷腐败所致,祸起于萧墙之内。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

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

催钱粮先比火耗(回扣),完正额又欲羡余。

甚至已经豁免,悖旨私征;才议缮修,乘机自润……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

……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屈承。

……”崇祯在反思自己17年的统治,不,他在反思200多年的朱家统治。

在中国历史上,从反贪污腐败的角度讲,明王朝是打击最激烈、杀罚最重的时期。

还是在洪武的时候,朱元璋连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也杀了 (朱丈正官拜大都督,镇守江南,贪声色,荒淫骄侈),附马欧阳伦也杀了 (欧阳伦是安庆公主的丈夫,安庆公主为马皇后所生,欧阳伦仗恃自己是皇亲国戚,收受贿赂,偷运私茶到边境贩卖,纵使下属侮辱地方官吏,朱元璋把他杀了)。

光绪罪己诏译文

光绪罪己诏译文

光绪罪己诏译文
以下是一份光绪罪己诏的译文:
朕奉慈驾西巡,社稷宗庙震惊,天下臣民骇痛。

朕与皇太后懿旨,严拿首要,解散胁从。

乃据该全权大臣奏称,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并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此朕不得已之苦衷,不得不为天下臣民明谕之。

此次义和团之变,皆因朕与皇太后未能随时睿断,过信王大臣之言所致。

朕一人受咎,而京师人民,于骚扰之余,复遭屠杀,朕闻之痛心疾首。

当此之时,京城人心惶惶,官兵四面警备,行路艰难,外使进京之路,尚未商定妥当。

朕昼夜彷徨,寝食不安。

念及天下臣民,遭此不幸,故不得不以一人之身,明向天下臣民宣示之。

自今以后,一切用兵之事,均非所宜。

诸王大臣人等皆当深明大义,共济时艰。

并着各省将军督抚,晓谕大小官员士庶人等,安分守己,各保身家。

京师地面,尤宜先行安静。

仍着各省将军督抚,将所属各处,一律严禁。

无论内外城门,均着严行把守。

倘有故行滋事者,立即将该犯照例惩办。

倘官吏来而不知好歹,亦必问明缘由,酌量办理。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翻译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翻译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翻译原文: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译文: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面因为民军起事,各省响应,国内沸腾,生灵涂炭,特命令袁世凯派人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商量召开国会,公决政治体制。

原文: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

商辍于涂,士露于野。

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译文:但是两月以来,还没有议出妥当的办法,南北隔开,彼此互相指谪,经商的中断在路途,士民寄宿于荒野,只是因为国家体制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原文: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译文: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部中部各省倡议共和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共和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我也如何忍心因为我们皇帝一姓之尊荣,违背天下人民民心。

原文: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译文:今天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

近安慰海内讨厌乱希望治之心,远合古圣人天下为公之义。

原文: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译文:袁世凯以前经过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在这个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的方法,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原文: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译文:总的来说,是期待人民安居,海宇平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我与皇帝也好退处安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大治之告成,这正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安定局面!钦此。

历史趣谈揭秘清帝退位细节 是谁草拟的《逊位诏书》?

历史趣谈揭秘清帝退位细节 是谁草拟的《逊位诏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清帝退位细节是谁草拟的《逊位诏书》?
导语:最后一次上朝,隆裕生怕耽搁生变,对众臣说:“我们先办了这事” 长大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用一个孩童的眼光回忆了这样一
最后一次上朝,隆裕生怕耽搁生变,对众臣说:“我们先办了这事……”
长大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用一个孩童的眼光回忆了这样一幕:
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

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

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

安静得很。

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

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

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

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让小皇帝印象深刻的这一天是1912年1月16日。

此时,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袁世凯只要劝退清朝的孤儿寡母,就可以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华盛顿”了。

事实上,袁世凯无需多费口舌,他只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袁世凯大功告成,不想却又横生枝节,险些要了他一命。

他从紫禁城出来,行至东华门时,险些被埋伏在此的两组刺客炸死。

刺客掷出了用炼乳罐头做的炸弹,威力强大,杀伤卫士、行人二十余人,袁世
生活常识分享。

大清皇帝遗诏汇总,看看皇帝最后的诏书里都有何内容。

大清皇帝遗诏汇总,看看皇帝最后的诏书里都有何内容。

大清皇帝遗诏汇总,看看皇帝最后的诏书里都有何内容。

顺治帝遗诏《清世祖遗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

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

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恨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厪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室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以示展亲。

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既疏,恩惠复鲜,以致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

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而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

朕于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不即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国用浩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会议,诸王大臣,未能别有奇策,祇议裁减俸禄,以赡军饷,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

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求为前代后人之所不及,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

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逾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清帝退位诏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袁世凯聪明

清帝退位诏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袁世凯聪明

清帝退位诏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袁世凯聪明本文导读:
清帝退位诏书的起草人是张骞,但是诏书的内容是经袁世凯把关的,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别小看这句话,如果在诏书上没有这句,那独立份子就会拿清帝退位大做文章,比如后来外蒙古策划独立时,外蒙古王公就说:我们与汉人同时被满人压迫三百年,如今汉人反抗成功了,那我们也要反抗。

看看,真是强词夺理呀。


以,清帝退位诏书中的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领土的接续者,从法理上彻底断绝了分裂分子拿清帝退位作文章。

正是因为诏书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后来北洋政府出兵外蒙古就有了最基本的法理依据,后来清朝的遗老遗少也无法拿清帝退位诏书来挑事,试想,如果诏书写的糊里糊涂、云里雾里,那后果很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除此之外,1912年4月22日,袁世凯又发布了大总统令,明确宣告蒙、藏、回疆各地方的一切政治俱属内政。

为什么要发布这么个命令,不就是因为清帝退位后人心浮动,不法分子开始蠢蠢欲动吗?可以说袁世凯的这个命令是与清帝退位诏书一脉相承的。

袁世凯虽然在晚年犯了错误,但是在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

北洋政府的各届总统,也还是非常有气节的。

罪己诏—搜狗百科

罪己诏—搜狗百科

罪己诏—搜狗百科中国历史上帝王们的“罪己诏”,不论是当时还是后来,都有两种评价:一种是推崇的,一种是批判的;而推崇的似乎比较多,但批判的却也十分致命。

推崇推崇的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罪己诏”是帝王们的“魅力型统治”。

钱穆先生在他的《黄帝》和《国史新论》中提到“罪己诏”时认为,中国古代帝王发布“罪己诏”的做法,是与君权对举的。

西方学者韦伯在《儒教和道教》中把中国帝王的“罪己诏”,跟西方的charisma(魅力)理论相比较后认为,如果一个皇帝不能对自己的政过进行反省的话,他的charisma就会流失掉。

二、“罪己诏”是帝王们的“自我批评”。

有个叫李雪晴的,在他《寻找那棵树――甲申三百六十年祭》一文中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天自省,合于古训;有过自责,也算常人修身应有之义。

但是,帝王决非常人,而是“圣天子”,不惟“圣”,且高居天人之际,近乎“神”,“君权神授”嘛。

“如此神圣的古代帝王,能自省其过,已殊非易事,若进而写成文告——《罪己诏》,颁示天下,就更加轰动舆情了。

”三、“罪己诏”是一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具体操作。

汉朝王符在他的《潜夫论·明闇》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

”唐朝的魏徵把这句话归纳成八个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对“罪己诏”的肯定,也表现在下面两点上:一、唐德宗颁发《罪己大赦诏》后,据史书记载,“四方人心大悦”,“士卒皆感泣”,民心军心为之大振,不久,动乱即告平息;二、诗人李白写的那首“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君以明为圣”的颂扬诗。

正是因对“罪己诏”的这样肯定,有人也就对崇祯皇帝临死前的“罪己诏”,不乏赞美之词,说朱由检“毕竟还有爱民之心,宁愿以一人碎尸来保护百姓。

”史家还认为,朱由检“十七年里励精图治,企图中兴振作,但终是无力回天。

”因为,“从他登基第一天起,国家大厦将倾、分崩离析的事儿就接连不断”的发生,最后“崇祯只能手忙脚乱而又徒劳无功地一遍遍涂写‘罪己诏’”,说他这是“在为万历和天启两代皇帝充当亡国之君的替罪羊。

甲午战争教学材料

甲午战争教学材料

甲午战争教学材料安徽省定远三中张德树收集材料一、清帝在和约批准后所下罪己诏片段:“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

”材料二、战前中国一些士大夫以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挡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战后李鸿章也说:“方倭事初起,中外论者皆轻视东洋小国,以为不是深忧。

”材料三、1890年12月6日日本总理大臣山朋有县在国会演说片段“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本有二途:第一曰守护主权线,第二曰保卫利益线。

其中所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也;所谓利益线,曰与主权线之安危密切有关之区域也。

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切实之保护。

”材料四、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材料五、1894年l0月6日,英国照会美、俄、法、德,建议由各国共同调停甲午战争,但美国并无意参加列国调停。

“不能如所请与各国共同调停。

”……美国对清政府屡次提出的调停请求,也明确表示“(已)令驻东京美使通于日本”,“告倭政府,劝早退兵,勿干韩政”,“除此以外爱莫能助”。

美国看到在战争中“日本正迅速跻身于东亚的领导地位”,“持有开启东方的钥匙”……。

美国需要日本这样的国家担当美国在远东侵略的“清道夫”。

……值得指出的是, 美国对日本提出的战争爆发后由美国代为保护在华日本人的请求慨然应允。

这只能说明美国政府其实已知战争不可避免, 并乐于看到中日交战。

美国又力图出面单独调停, 操纵和谈。

美国之所以不参与英国、俄国等西方国家的联合调停,就是为了争取中日甲午战争单独调停的权力……美国一再声称:“美国不能参与其他国家的联合调停,美国只能是唯一的调停者。

”需要指出的是, 美国决定出面单独调停中日战争, 表面是响应清政府的请求, 但实际上更大程度是为日本减轻来自俄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外交压力。

多媒体展示习题1、曹润堂《有感》:“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约误师期;不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

罪己诏的政治作用与意义研究

罪己诏的政治作用与意义研究

罪己诏的政治作用与意义研究
叶周霖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下》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罪己诏是中国古代皇帝下达的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政治文书,其历史几乎贯穿整个封建时代。

对于掌握基本不受约束的封建专制权力的君主来说,能够下诏罪己,对天下布告自身的过失,是封建政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文章首先考察了罪己诏的概念与内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分析其政治作用及意义,对封建帝王下诏罪己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略作梳理和探析。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叶周霖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5
【相关文献】
1.“罪己”并非悔过——由汉代诏令看“罪己诏”的界定
2.《轮台罪己诏》中古代朴素公共关系的探究
3.《轮台罪己诏》中古代朴素公共关系的探究
4.企业家“罪己诏”
5.刘彻的罪己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罪己诏”与嘉庆帝政务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罪己诏”与嘉庆帝政务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罪己诏”与嘉庆帝政务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嘉庆帝是清代的一位重要皇帝,在位时期实行了多项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罪己诏”是嘉庆帝在位期间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罪己诏”和嘉庆帝在政务认知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嘉庆时期的政治思想、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内涵,探索清代政治演化的一部分历史。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罪己诏”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探究嘉庆帝颁布“罪己诏”的原因、目的和历史背景,以及对自身地位、社会治理、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2. 嘉庆帝的政治思想和思想方法。

分析嘉庆帝在政治思想和思想方法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探讨其政治决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3. 嘉庆帝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研究嘉庆帝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的方法、理念和具体措施,分析其政治决策的效果和影响。

4. 嘉庆帝的国家治理思路和实践路径。

探讨嘉庆帝在国家治理思路和实践路径方面的特点和历程,以及对清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和资料,对“罪己诏”和嘉庆帝政务认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背景,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内涵,揭示清代政治思想和政策制定的历史演化。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文的预期成果包括:1. 对嘉庆帝时期政治思想、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历史内涵和演化。

2. 对清代政治思想和政策制定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清代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3. 通过深入研究“罪己诏”和嘉庆帝的政务认知,对于今天的政治治理和国家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历史学研究领域,更为现代政治治理和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帝罪己诏
读清史,常见皇帝下诏“罪己”。

开例的是庙号世祖的顺治帝。

他于二十四岁那年患天花濒死,命人草成“遗诏”,对自己亲政十年,背离满洲旧制,“渐习汉俗”,表示忏悔,历数己“罪”多达十四条。

无论这道诏书是否经过满洲顾命四大臣修改,却因顺治帝被奉为清入关后第一祖,而垂训后世。

所谓罪己诏,相传始于夏禹、商汤。

它在中世纪的经典模式,所谓“万方多难,罪在朕躬”之类,在汉武帝晚年发布《轮台罪己诏》以后,已成列朝某些君主被迫检讨自己胡作非为而殃民祸国的套语。

北宋苏轼在论陆贽劝唐德宗下诏罪己时说出这类做法的奥妙:“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


不过顺治帝虽有临终示范,他的子孙未必乐于效法。

其子康熙帝偶而做点自我批评。

其孙雍正帝已特好斥骂满汉异己以彰显其英明。

其曾孙乾隆帝非但破了权力独裁的历史纪录,而且创了纵容权力腐败的最新纪录。

谁知皇天不佑,就在他自封太上皇的第二年(1797),乾清宫大火,藏在交泰殿的“天子御宝”,全遭回禄之灾。

八十七岁的老皇帝慌了,这才破例“下诏自省”。

比较起来,嘉庆帝似乎很会学其高祖。

他亲政伊始,便将和珅捉拿治罪,岂非如《易》经所示“干父之蛊”,替太上皇晚年昏德遮丑?他服丧期满,便恢复“经筵”,与满汉大臣讲经论史,且每年率八旗亲贵赴木兰围场狩猎习武,岂非恪守祖制?可惜神灵似乎对他并不垂青。

他将和珅抄家处死,立即学顺治元年大赦,宣布“咸与维新”,却招来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上书批评,说他没有改革诚意。

他顿时忘记才“下诏求直言”,将洪亮吉充军伊犂。

不想没几个月,京师就大旱。

他一再亲自祈雨,旱情反而更烈,哀鸿遍野。

他唯恐天灾再度诱发民众造反,被迫下罪己诏,说大旱是上天不满他“以言罪人”的惩罚,于是下旨释放洪亮吉回原籍常州,交地方官管制;同时将洪亮吉谏书公布,“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可与言之君;诸臣幸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大失致君之道,负朕求治之苦心矣。

”我曾说,这道谕旨既是嘉庆帝在天象示儆后被迫下达的罪己诏,也是这位天子向上天求恕的陈情表。

据帝国官方记载,嘉庆帝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当天中午由皇帝硃笔亲书的谕旨颁发中外,午后便彤云密布,甘霖普降。

(详见拙文《洪亮吉案》,前揭《音调未定的传统》,页
159-172。


显然,学习顺治帝下罪己诏,使嘉庆帝感到这一招,的确可以“收人心”,可以“应天道”。

他在做皇子时,就很留心中唐历史。

据说他抓捕和珅,便是唐太宗在唐肃宗死后暗杀权阉李辅国得到的启发。

他在吞没和珅大部分财产以后,怒斥一名满洲副都统关于追查和珅隐匿财产的建议,是将他比作将贪官财产转入皇帝私人内库的唐德宗,可知他也十分熟悉陆贽要唐德宗下诏罪己以掩饰世人耳目的真实意向。

因此,这位大清仁宗,在处理洪亮吉一案“欺天”获得成功之后,遇危难便下诏罪己,由嘉庆朝史料可见的,至少还有两回。

一回是在嘉庆八年(1803)闰二月,嘉庆帝外出回宫,有个男子突然持刀行刺,旋被御前侍卫擒拿。

此人叫陈德,曾为内务府旗人家奴,自供因失业才铤而走险。

皇帝安然无恙,事后却惊怒交加,命九卿科道会同严审无结果之后,匆匆下旨将其凌迟处死。

同时又下诏罪己,说是君临天下八年,从来视“举朝臣工皆同朕之兄弟侄、至亲骨肉”,不懂何以出此凶犯?“朕所惭惧者,风化不行,必有失德,始有此警予之事;当谨身修德,勤政爱民,自省己咎。

”当然更要紧的是加强宫廷和皇帝驻跸各处的禁卫。

哪知时至嘉庆十八年(1813),皇帝又颁布罪己诏,这回刺激皇帝罪己的因素,已非个人,而是一个“邪教”,其名曰天理教。

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它与嘉庆九年(1803)被清廷荡平的川楚七省白莲教造反的相关度,学界尚有异议。

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作为民间秘密宗教,二者的集众活动方式很相似。

但二者的活动空间有不同,天理教集众主要在豫北、冀中、鲁西诸地区,较诸白莲教更接近满清京畿。

尤其是坎卦首领林清,以畿辅的大兴作为传教基地,并吸收了一批宫廷太监和驻防汉军旗人入教,更成为清廷的心腹隐患。

因而,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决定趁皇帝“木兰秋狝”而都城空虚的机会,全面起事,攻取皇宫。

由于河南滑县震卦教主李文成所统主力被清军击溃,林清失去后援仍冒险一搏,虽有太监内应而攻破隆宗门,终因寡不敌众,被皇次子旻宁亲执鸟枪率众歼灭——这个旻宁因此被嘉庆帝内定为储君,即后来的道光帝。

正在返京途中的嘉庆帝当然吓得不轻,没等回宫就急忙再下“遇变罪己诏”,说是即位十八年来,一贯兢兢业业,从没做过“害民之虐事”,“突遭此变,实不可解”。

然而他还是“解”了,笔锋一转,就由“罪己”而“罪人”:“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皇帝显然吓糊涂了,忘记最近的“史鉴”,就有李自成攻破明朝大内而迫使崇祯自缢煤山之事。

既然变生肘腋,归根结底还是其父乾隆帝说惯的“君明臣不良”,那么从朝廷到封疆的中外大臣怎不人人要挨板子?“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
或许受刺激太深,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七这道罪己诏颁布以后,类似的话,皇帝回宫还说了又说,无疑还伴随着严禁“邪教”、惩办涉嫌官员乃至禁毁“稗官小说”等等措置。

那些文献都很有趣,可参看《清实录》、《东华续录》所载同年九月至十二月的上谕。

难道朝野士绅都甘心忍受嘉庆帝总是借“罪己”而辩护自己既专制又无能的行径么?不然。

休说林清事件过后,中外诸臣无人“自甘卑鄙”而申请提前退休,那班颟顸高官照旧“尸禄保位”。

就说时称“癸酉之变”发生不过两年,有位二十四岁的青年学者,便禁不住作文疾呼,帝国危机非但没有过去,而且正在由全面的“衰世”走向“乱世”。

这个人就是龚自珍。

他写于嘉庆二十年乙亥、二十一年丙子(1815-1816)的组文《乙丙之际箸议》(参看周予同主编、朱维铮修订的《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所选二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初版,页270-276),假如从回应清仁宗屡下罪己诏的角度重读,或许更有接近历史实相的索解吧。

2008年4月20夜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