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以“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的形式,概括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及作者借绿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教师查找作者及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同济中学的校标,请同学们讲解其中的含义。
注:教师适当引导,选择绿色的用意。
教师总结:绿色是自然之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束橄榄枝,我们就会想到它象征着和平与安宁;望见一棵青松,我们又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种绿,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烟四起,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请快速浏览课文,并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
__绿—__绿—囚绿—__绿—__绿
参考:遇绿—赞绿(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怀绿(念绿、恋绿)教师过渡语: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三、解析课文
(一)、捕捉“绿”之美
1、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圈划文中具体语句,然后补写下面的句子。(出示幻灯片)
句子:
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
2、教师出示范例: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是自然的颜色。
参考示例: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自然无声的语言。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无声的歌唱。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葱茏的爱与幸福。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猗郁的年华。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爱和幸福。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青苍的颜色。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沙漠里的绿洲。
作者钦佩绿,因为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有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二)、寻觅“绿”之情
教师过渡语:
1、师: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3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
分析参考:
“囚绿”的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
“囚绿”的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囚绿”的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师:“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
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
分析参考:
“放绿”原因之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放绿”原因之二:“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
师: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三)、触摸“绿”之魂
1、师: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
成《困绿记》?(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讨论后回答)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回答。
2、作者相关资料简介
注:由教师介绍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分析参考: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3、师: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又想借它表达什么?
分析参考:
“绿”象征着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所以作者借这一株被囚的常春藤,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对困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扬,更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教师总结全文并板书: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绿生命之歌,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六)情感体验:
教师过渡语: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以作者的口吻这位绿友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