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研究组
织及其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探讨调动其行为积极性的原理和方法,以便提高对其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改善和提高组织有效性的科学。
2、群体:是由两个人或两人以上互动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与共同的目
标、彼此意识到同属一群的集体。
3 、知觉:即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并借助以往的经验所形成的整体
映象
4、社会知觉:人对人,也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5、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
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6、群体规范:是一个群体未说出的准则,对群体行为有很大影响。
7、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收
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8组织设计: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8、组织结构: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9、组织: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10组织变革:是组织用系统思想加以指导后发生的一些变化。
11、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12、群体冲突:在群体之间公开表露出来的敌意和相互对对方活动的干涉。
从一个方
面看,冲突将妨碍现有组织与人员的运转,但是群体冲突并不总是有害无益的。
如果能保持在合理的程度和有限的重要事件上的话,那么冲突实际上能使组织更有效地运行。
13、领导:是个体运用非强迫手段影响其他人自愿努力去完成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
14、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
15、能力:反映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
的质量是能力的重要标志。
16、霍桑试验:
17、行为: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18、归因理论:指人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其结果,如何予以解释的理论。
19、激励 :激发、保持和强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动机,诱导组织成员的行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20、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是将特殊的身体或心理需求或二者强加于一个人身上的行为或情形的一个结果,或是此人对该结果的一般反应。
21、权力:指一个人(A)用以影响另一个人(B)的能力。
这种影响使B的行为举止符合A的希望。
22、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用系统思想加以指导后发生的一些变化。
23、组织发展:是指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根据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效性的战略、结构和过程上
24、学习型组织:它像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无论前所未有的复杂、混沌、变化扑面而来,它总能灵活伸展,轮转向前。
在这个团体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不为眼前近利所诱,以远大的共同愿景,以整体搭配的双策与利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超乎寻常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并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体会工作的真意,追求内心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世界产生一体感。
简答题:
学习组织行为的意义:
一、提高管理者管理技能
二、帮助管理者开发人际技能
三、帮助管理者用系统方案代替直觉
组织行为学产生的主要理论来源有哪些:
第一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时期
•主要的学派-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学派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
•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背景
•梅奥(G. E. Mayo)——人际关系学说
•马斯洛(A. H. Maslou)——人类需求层次说
•赫兹伯格(F. Herzberg)——双因子理论
•麦克利兰(D. C. Macleland)——成就需要理论
•麦格雷戈(D. M. McGregor)—— X理论Y理论
•波特(L. M. Porter)和劳勒(E. E. Lawler)—期望模式理论
•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时期
(1)社会系统理论(Social System Theory)
(2)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
(3)经验主义理论(Empirical Theory)
(4)系统管理理论(System Management Theory)
(5)权变理论学派(Contingency Theory)
(6)管理科学学派(Management Science Theory)
•(7)管理过程学派(Management Process Theory)
在管理中如何应用个性理论
员工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是独特的。
“人事相宜”是企业最佳的人力资源分布状态。
做到“人事相宜”就是让每个员工的独特性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员工感到工作是愉快的。
个性有哪些特点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特点:
1、个性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即表明着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2、个性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带有一贯的、持久的特点。
3、个性代表了人的活动的倾向性
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情境
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
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
简述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内容
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年)提出他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发现,动物在行为上似乎有尽力发挥其潜在特征,以展现其个性的倾向。
人是万物之灵,其成长过程就是身心
各方面的潜力得以充分展现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人的天然本性。
于是,他提出自我实现是人性本质的理念。
简述知觉的基本过程
简述知觉过程的特性
.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把个别属性综合为整体的能力。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5、知觉的组织性
简述知觉的影响因素
知觉者因素: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个性。
知觉对象因素: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临近。
简述常见的知觉错误类型
1、知觉防卫人倾向于保护自己,反抗可能威胁我们的想法和形势,不去注意那些在感觉上具有威胁性的事物和情况
2、首因效应是指在第一次与对方接触时,根据对方的身体相貌及言谈举止得到的最初的综合性评判。
这种最初印象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不易改变,影响着以后对相关人物的知觉。
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有两个:相貌因素、性格因素
3、近因效应感知熟人时,却往往是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也就是——近因效应对后来的知觉影响最为强烈,对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起着主要的作用。
4、成见(定型效应、刻板印象)依据我们已经认定的某一特征来看待某人。
试分析管理者的知觉对管理方式的影响
管理上如何应用双因素理论
简述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怎样运用期望理论对职工实施有效的激励?
简述动机的形成
人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呢?个人通过为组织作贡献,有利于他个人需要的满足。
组织如何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只有通过衡量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的工作行为所取得的绩效,对其贡献作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回报。
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工作行为,需要并不能直接地得到满足,必须经由绩效这个环节。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
诱因是动机的外部条件。
动机可以理解为: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维持行为
态度及组成部分
态度:就是某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议与行为倾向。
一般来说,态度有三种因素构成:
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
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认知规定评价了态度对象,并使人表现为相
的行为,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激励主体的行为表现;
意向:人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这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群体凝聚力、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常见的工作设计方法
1、工作轮换(job rotation):使员工从一种工作转做另外一种工作,以增加其从事不同工作任务的机会就叫做工作轮换。
2、工作再造(job reengineering)
3、工作扩大化(job enlargement):增加员工的工作量——横向扩展工作。
4、工作丰富化(job enrichment)是指对工作内容的纵向扩展
5、社会技术体系
简述事业发展的组织对策
简述压力的反应过程
压力首先是由坎农(Cannon)在1925年提出来的,通过观察个体表现——“对抗—逃避反应”(fight-flight reaction)研究个体压力。
杰出的生理学家谢尔耶,率先系统地研究了压力过程,指出压力是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于有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反应。
所谓非特异反应是指各种因素(如冷热、缺氧、情绪冲突、水及电解质失去平衡等)可以引起同一反应。
简述压力感受的影响因素
认识、社会经验、个人认知、社会支持
压力的来源包括几个方面
1、生活压力源
2、工作压力源
3、角色冲突与模糊
4、人际关系
5、组织变革
6、攻击行为
7、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群体压力的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抑制、社会惰化
简述群体规范的形成及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是无形的约定俗成的,它是每个成员行为的准则。
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是由于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这是由于群体成员相互模仿,受到暗示在顺从的基础上形成规范。
功能:(1)群体支柱的功能(2)评价准则的功能
简述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强弱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群体对其凝聚力的大小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一,群体自身对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其二,成员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否遵循了互惠性原则,保持一致;其三,群体的关系结构是否具备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成员能否在群体中寻找到与自身志向、爱好、观念、信仰等相一致的伙伴,或别的成员能否与该成员在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
另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还有环境因素,表现在群体外部冲突所形成的压力。
当一个内部凝聚力较弱的群体,遇到来自外部激烈冲突的巨大压力时,凝聚力会大大增强。
有效群体内在特征有哪些
简述组织内沟通的结构及特点
链式:逐级垂直,不能横向沟通。
特点是准确度最高,其它指标适中;
轮式:以管理者为中心,员工之间没有沟通。
特点是士气最低,而其它指标都最好;
环式:与邻近人员沟通。
特点是士气最高,而其它指标都最差;
全通道式:无中心人物,所以成员平等。
速度快,士气高,而准确度适中;
Y链式:两个主管或者两个下属。
同链状结构。
布菜克和莫顿在管理方格中列出了哪几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菲德勒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理论(1951年)。
他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换句话说,领导和领导者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
菲德勒认为决定领导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
(1)职位权力(2)任务结构(3)上下级关系
“途径—目标”理论主要观点
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激励下级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其工作中使下级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
领导者影响着介于行为与目标之间的途径
群体与团队的区别
任何聚集在一起的群体,都可以称为团体,旅游团、观看球赛的人群、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一群人,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学员,在同一个医院上班的医疗人员,但是要成为“团队”必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标
2.和谐、相互依赖的关系
3.具有共同的规范与方法
组织设计的概念及作用是什么?
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
组织设计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之一
作用: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引起冲突原因及解决冲突的常规方法有哪些?
两个对立的团体或个人,其兴趣、利益或目标彼此不兼容,而且资源受到限制,导致一个人或团体设法阻挠对手达到目标时,冲突便产生了。
1. 强制型:我赢你输
情况危机紧急,必须马上做出决断时;与自身利益关系重大时;在手法上有压服和说服之分。
2.回避型:双输:既不满足自己也不满足对方
小事一桩,或者有更重要的事情亟待解决,顾不上的时候;当认识到自己无法获胜获益时;当付出的代价得不偿失时。
3. 妥协型:不输不赢
双方为了在现有条件下获益最大,都做出一定让步。
时机对自己不利,避免问题复杂化;需要打破僵局时。
4. 克制型:你赢我输
当发现自己错了时;当和平相处更重要时;当问题对于自己不存在实质性利害关系,而对于他人是很重要的问题时;需要借机树立良好声誉时。
5. 合作型:双赢策略
当冲突的问题与双方都有重大利害关系时;当双方的实力地位平等时;当双方的利益取得需要依赖对方时;当通过双方积极沟通,相互理解,集思广益,有助于找到双方都满意的方案时;出于感情关系的考虑时。
简述组织结构的类型。
(一)直线制(U型组织结构)、(二)职能制、三)事业部制(M型组织结构)、(四)矩阵制(五)、虚拟企业组织结构(六)扁平化组织
压力与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如何?
组织变革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组织变革的模式有哪些
学习型组织的实现途径
组织变革的阻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