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仰教育增效路径探析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信仰建设的重要性及途径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信仰建设的重要性及途径高职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教育信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信仰是教育之魂。
必须从教育价值、理想境界、精神动力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信仰建设。
只有真正把教育当成了信仰,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标签:教育信仰;高职院校;重要性;途径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
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人们重在职业技能培养的认知下,要真正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把高职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教师就必须把教育当作信仰。
本文拟从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仰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途径,谈谈个人的粗略看法。
1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建设的重要性1.1 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极度信服、无限尊崇和执着忠诚,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导。
教育信仰主要体现的是教育思想、精神状态、潜在动力和理想境界。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早在80年前就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
”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也认为“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1]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对高职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科学,完整、准确地把握高职培养目标的内涵,是完成高职教育任务,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确保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
必须把高职教育作为职教人的一种信仰,执着地为着这个目标而奋斗。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作者:齐宁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8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全党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这也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当前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对马克思理论兴趣不高的现象,实效性的提高是任重道远的。
针对这些问题从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自身、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法,要把主义信仰的教育变为一种有效教信仰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对的三观。
一、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理论的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例如馬克思主义的辩论赛,作文赛等等,这些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高校进行马克思信仰教育的“主战场”依然是课堂。
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存了许多的问题,要提高实效性必然要改变这些问题,把“两课”中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变成大众化、生动化、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师是这个转化的主要实施者,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时政、身边的例子融入课堂,深入浅出地解读“两课”,教师用真情投入,用心的备课,大学生也会更有积极性去学习和理解课堂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应该在备课的同时通过交流懂得学生的关注点,紧跟时代的步伐,用简单的语言解读马克思理论中的复杂问题;只有这样,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可信度、说服力,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真的爱上马克思理论,并能以此为方向终生受益。
其次,在网络化环境中,建设合理的网络教育系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针对于人展开,对人的需求理解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支撑点。
法国启蒙家爱尔维修认为,为了对人进行教育和改造,使他们具有更好的思想品质,就必须改变他的生活条件,改变他的环境。
所以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要使主流意识地位不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来讲是个挑战。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究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大学生信仰来自育的路径探究王丽伟,王乃军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摘 要: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群体中存 在的信仰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应大学生特点的信仰教育模式,提出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具体对 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信仰教育
39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信仰危机
信仰 ,《 哲学大辞典 》 中解释为 :“ 信仰是对某种理 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 的指南。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信仰之分。”信仰作为一种特 殊的精神力量,是个人、国家、民族前进的动力。但是从目 前的状况来看,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多元化 当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信仰已经由单一 转向多元:大学生的信仰不仅仅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当成衡量人生价值标准 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各种科学与非科学信仰相互交织造成 了信仰多元化的局面,加大了大学生信仰选择的难度。 (二)信仰不坚定 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渐趋成熟,对于新鲜事物能很快 地学习并接受,但在叛逆心理、物质诱惑等因素的影响下, 他们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尤其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典 型的事物带有主观臆想。此外,受社会经济、文化多元等外 在因素的干扰,大学生的信仰受到冲击,在各种信仰之中摇 摆不定,具有明显的不坚定性。 (三)信仰具有功利性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自我信仰 。 他们认为只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 自己去做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这种状况造成了部分 学生过多地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 的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不以为然。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意识和目前研究现状。
在提出了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教育、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
在总结了经验和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途径、理论学习、实践教育、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未来展望、建议。
1. 引言1.1 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团队伍的思想基石。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信仰,不断强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心灵的成长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义重大,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2 问题意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其深刻理解和把握,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学习。
一些教育机构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缺乏实效性,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效果不佳。
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和方法,影响教学效果。
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解决。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素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和教育内容的简单性,导致青年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并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当前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深入细致分享课程分享课程是一种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方式,集中时间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分享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者以个人学习心得、自己的体验与认知、个人体验等方式来进行分享。
教练通过深度思考、精简课件及插入完整的视频、演示和练习等手段,加强联想、记忆等技能的培养,配合音乐、影像等多媒体手段,使得学习者不仅在语言、交流及协作方面得到提高,而且也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注重思想引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思想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必须注重思想引导。
在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读和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相关著作,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切实增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素质,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信仰。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活动中,要注重启发大学生思想,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政治素质,通过讲座、座谈、学术研讨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
四、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实践,提高了解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精髓,强化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要根据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思想素质的培养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反思,不断调整、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引导工作的路径探析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引导工作的路径探析作者:孟维晓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11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高校宗教工作意义重大,做好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导工作首先需要坚持“法”和“导”两个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等五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导,深入探索了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正确的宗教观;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特别是2016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时隔15年再次召开全国宗教会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宗教事务条例》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修订,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引导教育意义重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教育引导,首先需要明确对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教育引导的基本原则。
一、明确对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教育引导的基本原则1.坚持“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那么如何正确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宗教信仰自由,是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宗教信仰自由信仰这一种宗教还是另一种宗教的自由;三是宗教信仰自由是过去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是现在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是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四是宗教信仰自由是参加宗教仪式或者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五是宗教信仰自由是这个教派或者信那个教派的自由。
可见,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其内涵非常丰富,不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只有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的理解,进行科学的界定,才能正确的认识我国的宗教工作管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宗教工作的中国化方向。
信仰宗教是公民的自主选择。
在我国,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歧视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在教育中的作用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例
2022年2月第8期Feb. 2022No.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在教育中的作用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例杨项宇(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摘 要]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基于此,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东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语’课程思政示范项目”(JG2020020)[作者简介] 杨项宇(1994—),男,河南驻马店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040-04 [收稿日期] 2021-06-23一、信仰力量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类的发展史,特别是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而创立的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
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放眼世界皆准的客观真理。
在某种程度上,它为人类寻找到一条最终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共产主义。
人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后将成为自身的主人。
由此可见,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上的美好而崇高的愿景,鼓舞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奋斗。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研究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研究导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必须研究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路径。
一、建立理论基础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因此,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非常重要。
首先,大学生应当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其次,通过教育和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并主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不再停留在知识层面,而能够贯彻到日常学习和实践中。
二、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为此,我们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例如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将亲身经历社会问题和矛盾,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并将其应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
三、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大学生组织是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渠道。
通过学生组织,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在学生组织中,可以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定期组织讨论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倡导实践思维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
四、培养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需要大学生具备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不仅意味着理性思考,更包括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分析和批评能力。
为了培养批判精神,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如学术论坛和辩论赛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将通过交流和思辨去深入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同时提高他们的批判和分析能力。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找到途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和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应该改革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课程一直是大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实效性,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采用互动式授课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平台,提高教育实效性。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一个便捷的学习平台成为了可能。
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通过这样的学习平台,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教材、教学视频、学术论文等,使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进行学习和研究。
还可以设立在线讨论和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分享学习心得,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信仰。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信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信仰教育问题探讨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信仰教育问题探讨高校信仰教育问题关乎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目前加强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中的信仰教育成为思政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文章对目前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可以找出加强信仰教育的教学举措。
一、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思政教学信仰教育目的认识模糊思政课程希望通过教学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每位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就现实状况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思政课堂上这个教学主要目的往往会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完成教学工作,而学生只要将教师讲解的知识完全吸收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所以在这种不正确认知下思政课程的考试成为评判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和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丧失对思政课程学习的热情。
信仰教育应当是思政学习的核心问题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问题,作为思政教师应当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某种程度上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
2、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开展的不够充分高校思政教师采用实践教学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阻碍并未获得理想的成绩。
就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而言目前并没有对教学计划、目标以及内容做准确的安排,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整洁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随意,没有安排固定的教学时间在备课教学中忽略教学计划的拟定,大多选择将信仰教育穿插在思政教学中。
在具体教学中所需的教师资源是有限的,并且高校对信仰教学拨款的经费也有限,很多问题的限制导致教师在信仰教育过程中遇到阻碍。
在实践教学中思政教师并未能够设定出符合要求的考评制度,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中的信仰教育问题望而却步。
3、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课程教授时通常是大班讲课,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
在大班讲课中教师通常是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却无法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吸收情况。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信仰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其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师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首要任务。
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要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和激励,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视和热情。
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还可以通过开展小班教学、讨论课、辩论赛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三、注重实践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必须通过实践去验证。
注重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方式来让学生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教育,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再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之中,从而提高其实效性。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信仰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之一。
高校思政教育中关于信仰教育的问题探讨
高校思政教育中关于信仰教育的问题探讨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信仰教育,加强信仰教育的前提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将学生与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让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信仰教育的现状我国近年来,由于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的思政教育也逐渐开始融入的新的内容,而信仰教育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的教学内容。
然而,由于信仰教育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仍处于初期起步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1.理论知识与信仰之间脱节信仰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思政教育更深层次的剖析,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思政教学方面,总会将信仰教育和理论知识之间画上等号,使得信仰教育一直停留于教材的表面,而不能对学生的深度思维产生有利影响。
同时这种错误的理念也使得高校的思政教学由于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在实践方面的教育,因此,对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养成以及对学生在问题辩证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一定的桎梏。
2.缺少对高校学生内在信仰的激发信仰是基于精神层面个体对自身内在的价值需求,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已然不仅仅是社会这一群体性的信仰需求,也是个体的价值需求的信仰。
但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往往仅重视在社会层面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层面的需求,在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大多以社会层面的需求为导向,而忽视了学生内在信仰的激发,从而导致了个体与社会之间脱节。
3.陈旧的思政教学模式由于时间、人数、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仅能沿用传统的打大班授课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的弊端。
首先,班级学生过多的学生数量使得教师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完成,知识点单向传递的教育方式也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其次,大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往往会给学生造成课程不重要的错觉,而过多些学生数量也使得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都有所顾及,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思政课的课堂。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思想观念。
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还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念。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马克思主义是有用的,也是必须学习的。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
此外,我们还需要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育中。
二、注重实践教育三、加强学科建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加强学科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材建设,推广先进的教育技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
四、丰富教育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不同的教育阶段,我们需要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深入到具体的理论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内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让学生逐渐适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
此外,我们需要注重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了解到时代的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有很多,需要全面考虑。
只有我们积极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注重实践教育,加强学科建设,丰富教育内容,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对策,包括强化课堂教育、拓展实践活动和建立导师制度。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
总结反思部分回顾了文章中提及的问题和对策,展望未来则呼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持续改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重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对策、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导师制度、总结、反思、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为我们解读社会现象、认识社会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和理解程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信仰缺失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时代青年,促进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研究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措施,可以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其思想信仰逐步走向成熟和坚定。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不一,存在一定的波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那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强调理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是理论学习。
通过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全球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扩大教育场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从学校课堂,向社会空间扩大,推动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大学校园内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辩论、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还要将教育场地扩展到社会空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全球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现代问题,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思考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学术价值。
三、培育阅读兴趣阅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阅读,培育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明辨能力。
鼓励大学生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主题的精品著作,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滋补。
同时,注重推广凝练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读物和新经典,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创新教育方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自由、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用方法。
避免教条式教学,推崇启发式教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取以小组讨论、辩论、读书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路径思考
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路径思考摘要: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出现了道德信仰模糊等问题,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对如何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倡导大学生青年一代通过构建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提高自身素质,享受有意义的人生,共同担当社会任务。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道德信仰;路径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92-02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肩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
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出现了道德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由此引发的道德信仰缺失就不可避免。
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到激情杀人案件,留学生激情刺母事件等一系列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案件,使国人的眼光一次次聚焦在大学生身上,不由的质疑: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的道德信仰教育出问题了吗?在这种质疑声中,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任务尤为紧迫。
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能够通过周密的计划、丰富的内容和强有力措施集中对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在整个的道德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高校的任务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且要综合考虑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多方面影响,通过科学的规划与方式加强横向联系,保证信息的沟通,使各个环节都能协调起来形成道德教育的合理。
所以,高校是其他各方面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关键力量。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抓好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化的多层次性以及西方思想的进入,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一些与传统道德价值相冲突的观念开始盛行,甚至被大学生群体热捧,谓之“非主流文化”。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析作者:朱玉福谭玉兰来源:《知与行》2017年第03期[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在大学生信仰教育语境下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信仰与宗教混淆,信仰与理想信念重叠,马克思主义信仰抽象空洞等。
所以,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澄清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信仰与宗教绝非同等,两者具有不同的特质,信仰不是宗教,宗教代替不了信仰。
二是把握信仰与理想信念的辩证关系。
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但其各自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同。
信仰是一种理想信念,但又不是一般的理想信念,是理想信念中最集中、最专一和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
相较于理想信念,信仰是最为恒定的,具有终极性和排他性的。
三是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要旨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是包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信仰两个方面,是合规律的“真”信仰,是解放发展人的“善”信仰,是实现人的价值的“美”信仰,是最科学、最崇高的信仰。
四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性质上同质、价值上同旨和内容上同构关系。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和主要内容,帮助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习和实践中砥砺前行,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3-0107-05信仰即由“信”而“仰”,由信奉而生敬仰之意,由笃信而付诸不懈践行之努力。
信仰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科学认知和终极价值关怀,一种实践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一种恒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种强大的精神和实践动力源泉。
人,总要有信仰,时代呼唤信仰,信仰是心灵的抚慰剂。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施路径研究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交织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深刻的社会转型使得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与此同时青年一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阐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探索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施路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坚定高校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仰与信仰教育信仰属于人的精神范畴。
《中国汉语大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信仰就是对某种知识、主义、或宗教的相信和敬仰。
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而且,信仰的偏差也会造成人生的根本性错误。
因此说,信仰对人具有首要意义,信仰构成人的精神支柱。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的构建、思想的开展都是以信仰为中心,在信仰的统摄之下。
“信仰的存在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
”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有信仰的人才能产生不懈追求的信念,信仰是信念的基础。
科学的信念、信仰则是强大精神动力的源泉。
邓小平同志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信仰教育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
社会成员在不同信仰教育的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感受到不同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在社会主义中国,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高校是知识生产传播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学校在吸收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青年教师信仰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信仰教育增效路径探析
摘要:高校信仰教育应正确处理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主动与被动,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高校信仰教育的增效路径,一是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二是提高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兴趣;三是尊重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体验,引导其建立信仰;四是抓好两项工作,解决模范缺少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教育;增效路径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高校开展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的信仰教育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追求的就是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生通过信仰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2.有利于增强转型时期社会凝聚力
一个没有信仰和追求的民族,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这是人类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之相伴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等,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更多将由大学生承担;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意识形态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信仰的归属感,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认可和拥护,也将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3.有利于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毛泽东同志曾殷切地寄希望于青年大学生:“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知识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更是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因此,党的教育事业与现代化建设能否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成功与否。
二、高校信仰教育应正确处理的问题
信仰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进行信仰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心灵塑造工程”,由于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受教育者原有的“信仰”形成的内在排斥性,都给信仰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育者在开展信仰教育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如下关系。
1.个体需要与社会要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也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们有权利要求满足个人的正当需要,这里的需要我们姑且划分为生理需要与心理(精神)需要。
很明显,前者属于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后者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个体的生存而言,前者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后者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且,人们对后者的追求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
信仰教育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性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所要求、倡导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等,这属于人的精神需要的层次。
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这两种需要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性要求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把这两种需要简单地割裂开来,武断地认为只有在充分的满足个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精神生活追求的引导;要知道,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才是人的社会性即人的本质的表现。
2.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长期性。
信仰教育主要是针对人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教育活动。
人的精神、思想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一旦某种思想固定成型,其改变是相对缓慢的,这就是我们进行信仰教育较为困难之处。
信仰教育者应体现主导地位,变被动为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吸引力,教育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教育者自身的魅力、受教育者自身的理论素养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信仰教育在时间上的突变性与有效性的体现。
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其时效性问题,不仅仅认识到信仰教育的长期性,而且也应该看到其突变性的一面。
这样,教育者就能始终占据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以更好地引领信仰教育活动。
3.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理论与现实的衔接程度可以说是检验信仰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信仰教育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在这里所说的“现实”除了内在的包含了实践之外,还包括理论是否与我国的国情、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及社会整体的思想氛围相一致。
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切实领会理论与现实的
关系,真正能够引导大学生运用理论去认识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停留在理论上。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增效路径
信仰教育应构建一个以教育理念为统摄、以受教育者内心思想转化为主体、以外部环境的优化为支撑的立体结构的教育体系。
1.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因为从对教育实践观察,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者人格对大学生的影响。
学生们的受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前面提到的理论的魅力;一种是教育者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积极阳光的教育心态等。
这后面一种可以归结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它可以通过自己外在的行为所体现的内在素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接受其所传授的理念,并潜意识地以教师的形象或气质作为“模板”而学习,此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就很容易被学生模仿产生“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