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简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传统“乡愁”(生态)
让乡愁妥善安放——新 型城镇化保护传统“乡 愁”
改城市生态环境

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实践 意义
建设理念为城市老旧
二 城区改造建设提供了 新思路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 四 资源短缺的问题

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国内发展情况
20世纪 80年代
城市雨水控 制技术起步 于 20 世 纪 80 年代初期主 要集中在雨 水利用
2014
2014年住房和
城 乡 建 设 部 发 2015
布《海绵城市 建设技术指 南—— 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试行)》
2015年财政部财 办建[2015]4号 “关于组织申报 2015年海绵城市 建设试点城市的 通知”
2030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 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 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 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 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 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 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国外相关先进理念
以城市水循环为核心,建 立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WSUD)体系
澳大 利亚
英国
新西兰
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 统”(SUDS),以通过科学 途径管理降雨径流,实现 良性的城市水循环
在LID和WSUD的理念背景下,整合 、发展、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 开发”(LIUDD)体系
主要观点
构建多样化微地形改变微气候条件、创造微生境,让自然做功,实现 场地自然演替和再生,开启自然过程,恢复生态系统服务。
对植被的尊重
野草 之美
乡土 生境
无作为 选择
尊重植 被
通过一定的生态工程 措施,以水为媒介开 启自然的系统自我修 复过程,让自然做功。
Company Logo
THANK YOU
季风性气候使得旱涝灾害同时频发; 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水资源时空 分布不均;
城市水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理念下科学,系 统的对待水的问题是改善 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的好方 法。
美丽中国建设(生态)
海绵国土建设理论; 流域海绵化理论; 区域海绵化理论。
理论 意义
寻找雨水出路的必由之路 建设海绵城市也是生态文 明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 现,是解决水资源永续利 用、寻找雨水出路的必由 之路。
谢谢观看

尊重
表土
自然
地形 地势
植被
海绵城市的中国性
水问题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
快速的城镇化; 粗放的工业化; 粗暴的城市化灰色基础设施;
复杂的水问题
水资源短缺; 洪涝灾害频发; 水污染形势严峻; 水文化服务功能丧失;
传统解决途径的困境
过度迷恋单一的技 术和工程措施; 快排式排洪系统; 化妆式园林。
水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
2013
2013(国发
[2013]36号)
《国务院关于
加强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 的
意见》
2014
2014年财政部 发出财建 (2014)838号 “ 关wk.baidu.com于 开 展 中2015 央财政支 持海绵城市建 设试点的通知”
2015年10月16 日国务院发出 国办[2015]75 号“国务院办 公厅关于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 的指导意见”
主要 观点
A 用“弹性”生态景观理论,把生态景观 与雨洪资源化利用管理理论相结合。
B 引入生产型景观理念,将土地的自然 覆被与生产型传统农业景观和城市硬 质板块透水化三者有机结合。
C “开放”景观边缘地带,提高边缘 生产力、增加生物多样性。
雨洪是资源
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建立 城市“绿色海绵”系统,利 用绿地滞留和净化雨水,回 补地下水,形成海绵系统。
海绵城市
水资源短缺
洪涝灾害频发
Company Lo城go 市内涝频发
Company Logo
水环境破坏生物栖息大面积消失
Company Logo
水生态恶化
湖泊干旱、污染,水文化功能丧失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就是利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
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 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舒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
雨水 利用
恢复河漫滩 建立雨洪公园 降低公园绿地标高 沿路设计生态沟 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
生产意义的土地
生产 功能
涵养 水源
回归 土地
能量 交换
生产型景观(绿色海绵系统)进城
生产意义的土地
生产型景观
生产型景观(净化雨水、涵养水源)循环闭合,回归生产
对地势的尊重
传统城市开发
海绵城市开发
依据地形营造连续的自然水岸,在易侵蚀地区建立高植被覆 盖的自然防线,疏通自然排水肌理,连通城市水系,增加水面面 积,提高城市容水能力,提高地下水补给量。构建“生态沟渠— 滞留湿地—河湖”的连通系统,完善地表水系空间格局,实现能 量交换,美化城市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