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与精神价值
视觉文化

1.视觉文化的概念1913年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提出,以电影为代表。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样式,成为视觉文化崛起的表征。
较之于口传文化与印刷文化,电影主要是一种以影像来传递信息的视觉文化。
电影并不直接等同于视觉文化,电影史视觉文化的诸多表征之一。
视觉文化的概念(名解)其一,视觉文化概念是指一个文化领域或研究对象,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其中视觉性占据主因或显赫地位,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性现象,它与后现代和消费社会密切相关。
其二,视觉文化也可以用来标示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研究。
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2.解析视觉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①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
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图像压倒文字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
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图像淩越文字,表明了视觉文化不同的特性。
③对外观的极度关注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视觉文化资料

视觉文化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官之一,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深刻影响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视觉文化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感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认知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视觉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早期的岩画、壁画到当代的电影、电视等,视觉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视觉文化通过视觉艺术、视觉传媒、视觉符号等方式,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人们,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视觉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剂。
通过视觉文化,人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感知世界,从而拓宽思维,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视觉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对人生、世界的认知和表达。
在视觉文化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促进文明的融合和互动。
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全球化,视觉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突显。
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媒体等方式,视觉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处理好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文化,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视觉文化的发展。
通过加强对视觉文化的研究
和宣传,可以增进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只有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发展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特色的视觉文化,才能实现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
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
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了人类生存的可能。
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
视觉艺术与文学——探索视觉艺术和文学之间的联系

在当代艺术中,视觉艺术与文学的界 限逐渐模糊,许多作品将视觉元素与 文学元素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 审美体验。例如,在插画、漫画等艺 术形式中,图像和文字共同构建故事 情节和人物形象,使观众在欣赏过程 中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审美感受。
CHAPTER 05
视觉艺术与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的相 互影响
视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文学性体现
人物形象
视觉艺术通过塑造人物形 象,展现人类的各种情感 、性格和经历。
抽象表现
视觉艺术还常常运用抽象 的表现手法,通过形状、 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来表达 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文学的主题
爱情与人际关系
文学作品中经常探讨爱情、友情、家庭关系等人际关系主 题,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纠葛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
艺术与文学的跨界合作
艺术家和作家进行跨界合作,共同创 作融合视觉艺术和文学元素的作品。
艺术评论与文学批评
艺术评论和文学批评关注视觉艺术和 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探讨两者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CHAPTER 03
视觉艺术与文学的主题探讨
视觉艺术的主题
自然景观
视觉艺术经常以自然景观 为主题,通过绘画、摄影 等方式表现大自然的美丽 和力量。
CHAPTER 06
视觉艺术与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视觉艺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和包容性
视觉艺术将更加注重多元文化和跨界合作,包容不同背景、风格 和媒介的艺术作品。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艺术将更多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 进技术,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艺术作品。
环保与可持续性
视觉艺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倡导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 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1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是人类价值观和文化教育的集合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种艺术,文学不仅可以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内心,把握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把社会的文明、美凝练地展现出来。
2文学塑造人的思维方式
文学的意义在于可以塑造人的思维方式,把心智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现和把握人性的深层原理,探索人的身心之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文学作品来显露出正义的光芒和人间的真情实感,从而促进社会民族的和谐发展。
3文学传承未来
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文学作品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将自然视觉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赋予了人们新的思想感受,从而带给当代年轻一代文明思想、道德价值观以及道德水准的教育熏陶,使其能够发扬当今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精神,使之传递到未来的几代中去。
总之,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把握当下的社会精神,更在于赋予人类智慧的引导,具有远超仅有视觉思维的更多含义。
文学所馈赠社会和个体的,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力量,是赋予当时未见与未知之能量,以备未来文明地发展。
论视觉文化环境下的文学影视改编

、
文学 与 影 视 的 联 姻
自电影 和电视 诞生 以来 , 影 视艺术 就 随着传播 媒介 的发 展迅速 崛起 , 不 仅 占据 了人们 大部 分 的业 余文 化 生活空 间 , 而 且改 变 了整 个艺术 世界 的格局 。在 电影诞 生初 期 , 俄 国大作 家托尔斯 泰就 表达 了对于 电影那 种 爱 恨交 织 的复杂 的心态 , 他 曾明确指 出电影 给“ 作 家 的生活 带来一场 革命 。这是对 旧 的文艺方 法 的直 接攻击
一
斑 。而现实 也 正是如 此 , 当今 社会 , 影视 已经 成为 整个文 化 的 中心 , 影 响着大 众 的一 言一 行 , 文 学原 本 的 中
心地 位被 取代 , 文 学创 作丧 失 了超越性 , 文 学受 众流 失严重 。面对此 情此 景 , 文 学不得 不 向影视靠 拢 , 走上 了 与影 视联 姻 的道路 , 大 量文 学作 品经 改编后 被拍 摄成 影视 剧 , 形成 了文学 与 影视 的互 动 , 一方 面影 视 借 助 文 学提 高 了 自身的艺 术性 与思 想性 , 另一 方 面文学 作 品和作 家 因为影视 剧 的热播 而得 到 了广 泛的关 注与影 响 。
抽象思维, 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 从而使读者沉浸在由文字所营造的回味无穷的意境 中, 这种直接
叩击人们 灵魂 深处 的心理 感受 , 有效 的塑造 了人们 深层 次的抽 象的逻 辑思维 , 提高 了人 的思 想水 平和 审美能 力 。而 图像则 以感性 的直 观体验 著称 , 它 强调 当下 的 即时 性 , 注 重一 刹那 之 间对 于观 看 者 所造 成 的 视觉 冲
论视觉文化环境下的文学影视改编
纪 洁 明
( 陕西学前师范学 院党政办公室 ,陕西西安 摘 7 1 0 1 0 0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变革中逐渐失去了它本有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仍在当代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设计语言,更能够赋予设计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设计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了古代文学、传统绘画、建筑艺术、民间工艺、传统服饰等众多方面,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深刻的历史积淀。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的集中体现。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可以丰富设计的内涵,赋予设计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元素蕴含的丰富意义也为设计作品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和情感,使得作品更具厚重感和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多样,可以以图案、符号、色彩等方式呈现。
在标志设计中,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元素,比如龙、凤、狮子、麒麟等,来赋予设计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在包装设计中,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搭配,如红色、金色、绿色等,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和审美情趣。
在海报设计中,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和意象,比如中国结、书法、山水画等,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这些应用形式不仅能够增加设计作品的视觉吸引力,更能够突出设计的文化属性和传达设计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作品的文化属性,更是为了传达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深刻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包括了道德规范、审美追求、生活智慧等多方面,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可以传递这些内在价值,引导人们对生活、自然、社会的深层认识和理解,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
2021年中考考点:与”视觉文化“相关的考题(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考点:与”视觉文化“相关的考题考点:1.文本材料——李曼《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2.论述文阅读: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考点研究】文本材料——李曼《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作者:整理/李曼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和“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学者们的关注,后现代话语也风靡了全球,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扩散。
作为后现代理论思潮之一的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有西方美术教育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概念。
一、理论基石: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批判否定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
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文艺现象,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更是一种新的方法论、新的世界观,是一种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又反过来对抗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20世纪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开始冲击教育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仿佛是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文化批评家们的关注目光,从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转向物象之间,以及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制度之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运动。
后现代的含义在不同领域表现是不同的。
为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后现代主义大旗下的学者们,也因对该思潮的不同心态而区分成不同的理论群落。
因此,我们仅可以粗略地勾勒出该思潮在不同领域的含义:在社会经济方面,是指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在文化思想方而,指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考;在艺术方而,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其特征是强调平民化和生活化,反对创作的正统性和经典性,追求艺术语言的异质性和矛盾性。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内容提要】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正在成为文学存在的常态,文学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处于被排斥和放逐的处境之中。
另一方面是文学主动走向图像化,即成为电视剧,电影等的脚本。
但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在于文学中的形象是要靠二度转换的,它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和想象力。
它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内视化的世界,有助于人的精神内省和深度审美,有助于人摆脱感性的沉沦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时代文学图像化审美特性无可置疑,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图像文化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已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似乎只有靠图像的呈现与传播才能正常运行,比如电影、电视、广告、因特网、卡通、电子游戏等等,它们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现代传媒艺术的大众草根性、虚拟民主性和对时间空间的超越导致图像文化狂欢时代到来,文学在现代传媒艺术巨大的身影后日益形只影单。
文学进入现代传媒的领地是不容易的,在纸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组成的泛媒介场之中,现代传媒成为主媒值,而纸媒介反而沦为副媒值。
文学的外延被重新审定,文学传媒化意味着纸媒介文学逐渐进入历史的栅栏。
曾经独享千年荣耀的文学在新世纪初叶面临巨大的困境,现代传媒艺术则雄视阔步走进当下中国艺术的核心领域。
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必须诉诸一定的文字符号,其接受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文学阅读的目的。
而且,文学作为文本传播方式,是最不适宜大众接受的。
更何况在高度紧张忙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奔波劳顿,每天面对的是大量最便捷、最直接、最普及、最即时性的图像信息的袭击,已无暇去品味唐诗宋词的审美境界,感悟名著的文化底蕴,来陶冶性情。
所以,文学的创作与阅读在图像文化时代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
相反,图像性内容使观看者超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以可视性、表演性、游戏性直接使观看者参与其中,为现代都市人拓展新的文化空间,比如在众多的图像传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会使观众与影视故事共时性存在产生如临其境的幻觉感受,已成为后现代社会中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论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doc

论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作者:刘云兰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2期[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视觉文化势不可挡,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传统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文章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视觉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从情境式教学、组织观影、提高人文素养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四个方面利用视觉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关键词]视觉文化大学生教育[作者简介]刘云兰(1970- ),女,江西新干人,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江西吉安343009)[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3-0186-02一、前言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视觉文化取代传统的印刷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反观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电影、电视剧、广告、卡通画、MTV、网络游戏等已构成真实的文化景观;广告、摄影、多媒体、动漫、网络游戏、家装设计等视觉媒体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图像的霸权地位势不可挡,人们每天接受的信息也大部分来源于图像,尤其是年轻学生,看电影电视、使用计算机与上网的时间几乎已超过在教室上课的时间。
人们花费在视觉图像中的时间不断增加,人们对图像信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视觉文化的影响愈加凸显。
二、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应用的优劣因为视觉文化在社会中地位的与日俱增,以及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力的增大,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大学生教育之中,但视觉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主要表现如下:1.视觉文化教育的优势。
科学研究证明,人们接受信息,通过视觉获得的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触觉1%。
试论视觉文化境遇中的文学发展

但是 这 些绣 像 书 和插 图书都 是 以手绘 图 面, 没有 看到 视觉 文 化 给文 学带 来 的积极 影 响 以及 书不 断发 展 , O年 代之 后 , 随着 电子媒 介 技术 以及 数码 技术 文学 与视觉 文 化 的相 辅 相 成 。如 何 正 确 认 识 文 学 与 为 主。9
1 .文学 文本 的图像化 包装
学叙事图像化的发展格局 , 使传统文学面临着生存的
在 快节 奏 、 娱 乐 化 的现 代 消 费 型 社 会 中 , 视 觉 文
浅 白、 快捷 、 刺 激 的特 点赢 得 了其 忠实 的 困境 与危机 。针 对 这种 变 化 , 众多学者提 出“ 读 图 时 化 以其 直 观 、 文 化 代” 、 “ 图像 社会 ” 和“ 图像 霸权 ” 的概 念 , 并 认 为 文 学 粉丝 。为 了适应 现代 文 化大 众 的这 种 消 费 心理 ,
当下 的文 学 生 产 发 生 了 变 化 , 对 文 学 文 本 进 行 图 书、 摄影、 影视 、 l e d广告 等 , 为 人 们 提供 了一 种 新 型 的 说 , 视觉文化传播系统 , 以文字为媒介 的传统文学受到了 像 化包 装 和影视 化转换 是 当下文学 生产 的主 打路径 。 以图像 为媒 介 的新 型文 学 的 空前 冲 击 , 逐渐 出现 了文
宋 元 明 清各 朝 代都 有 经 再 。这些观 点都 是侧 重 于 媒介 视 角 , 且夸 大 媒 介 的影 能见 到 的最早 的印刷 品插 图 , 晚清 到上 世 纪 9 0年 代 , 插 图 响 因素 , 从 而 导 致 过 度 的价 值 判 断 , 只看 到 了 消 极 的 典 的绣像 小说戏 曲作 品 ,
一
书, 真正激活了中国的图文书市场 , 随着《 老照片》 的 一 系列 “ 老” 字 号丛 书跟 随潮 流 , 接踵 而 至 , 如介 当下 是一个 以视 觉 文 化 为主 导 性 文化 的时 代 , 在 热 销 ,
文学欣赏的意义\特征\境界

文学欣赏的意义\特征\境界摘要:文学欣赏是一种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因此,本文对文学欣赏的意义、特征及其文学欣赏的境界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文学欣赏特征境界文学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文学作品的好坏,有待欣赏者来检验, 这是文学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只有通过欣赏才能完成。
离开欣赏没有欣赏,再好的文学作品也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一、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欣赏是一个由感情到理智,由形象到逻辑交织进行的复杂过程,最后达到对生活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文学作品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这是文学艺术的特殊功能。
文学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同时又是有广泛群众参加的社会性活动。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文学欣赏将日益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学艺术是通过群众自愿的欣赏活动去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目的的。
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是潜移默化的,又是不可抗拒的。
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具备美的特征,在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欣赏者向往和追求美的事物,美的情操,美的理想和愿望。
深刻理解文学欣赏的意义,无论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深入研究欣赏的一般规律,欣赏的特点以及欣赏与创作、欣赏与批评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发掘人的潜在创造力,发展繁荣文学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欣赏的特征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被作品中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所感染,以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面貌,并进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反应。
所以说形象所唤起的欣赏者的情感反映,是审美享受的重要标志,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六章 视觉文化 《文化研究导论》

主要特征
女性处在被动的、被人观看和被展示的位置上, 而男性则是主动的、看的载体。
电影选择以视觉快感为轴心的方式来安排,叙 事的要求或逻辑被边缘化为外在的、可有可无 的因素。
2.奇观电影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奇观可称之为动作奇观,如《卧虎藏 龙》。
第二种奇观可概括为身体奇观, 如《阿凡 达》。
第三种奇观可谓之速度奇观,如《007》系列。 第四种奇观可名之为场面奇观,如《星球大
视觉消费成为消费社会中重要层面
原因:看与被看的行为都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 由于观看物品已经成为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路 径,所以,商品外观、品牌、及其复杂附加意 义,便成为认同和发现自我身份的活动。 。
典型例证:约翰·费斯克关于牛仔裤的分析。 在消费社会中,牛仔裤含有复杂的文化意义和 身份建构功能。
传统文化:身体标准受制于特定时间和空间,具有 明显的地方文化局限性。
视觉文化:通过各种传媒把关于身体的标准推演成 为跨文化的全球普遍范式。
传统社会的身体标准及塑造技术是通过强制性的措 施实施的,当代视觉文化则把暴力强制内化为人们 的主动选择。
传统社会的身体视觉范式是在封闭的、数量有限的 结构中存在的。而当代视觉文化则生产出数量惊人 的各种形体样板。
第三,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人们的消费行为明显受 制于商品形象的控制,这就出现了所谓“视觉导向 的消费者行为”。
居依·德波从另一个角度 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象 霸权。
在德波的理论中,景象 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十 分复杂,它不是形象的 聚合,而是人们社会关 系,以及经由形象所中 介的社会关系。
2.视觉消费的文化意涵
对于视觉文化研究来说,重要是人们视线后面 所隐含的复杂的视觉观念。
不同的眼光塑造了人们不同的视觉经验,而不 同的视觉经验又决定了特定的视觉文化及其对 它的理解。
什么是视觉文化

何谓视觉文化?*[美]尼古拉·米尔佐夫王有亮译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
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
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
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
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
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
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
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
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
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
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
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者用来观看或者用来提高肉眼的视力,从油画到电视再到因特网等,不一而足。
这种评论解释了图像制作的重要性,解释了某一给定图像形式上的组成部分,以及通过其文化接受而使作品最终实现。
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经常被定义为现代主义的危机,即广泛复杂的种种表征观念和模式的危机,从业已形成的关于进步的信念,到抽象绘画和现代小说的兴起。
现在,由于没有出现其他变化,这些表征手段似乎不再令人信服了。
结果,后现代的主导风格就是反讽:一种刻意的混杂,它被当做新发明的手段而受到品评。
视觉文化与文学的跨媒体生存

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而在消费社会中 , 由于物质匮乏的消除, 使社会“ 存在着一种不断
增 长 的物 、 服务 和物质 财 富所构 成 的惊 人 的消 费 和丰 盛 现象 ” 。 因而在 笔 者 看来 , 费社 会 消 事实 上是一个 因物质 与商 品的丰 富而形 成 的 以消费 为 中心 的社会 。2 0世纪 下 半 叶 以来 , 由于 生产 力 的大幅度 提高 , 物质 和服 务 的丰富 成为 现实 , 由此导 致人 们 消费观 念 、 消费行 为 的改变 , 甚至 导致人 们生 活方 式和 生存 态度 的根本 变化 。在 这 个 物 与商 品过剩 的社 会 中 , 们 对 物 和 人
不吸纳现代表现 方式。
关键词 : 视觉文化 ; 影像传播 ; 文学 ; 跨媒体
中图分类号 :2 G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16 (0 9 0 00 — 7 10 5 9 20 6— 1 1 0 J
一
、
视觉之成 为一种文化
如今 , 视觉( 图像 ) 文化在我们的 E常生活以及审美活动 中 占据 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t 这种作用事实上已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许多 以文 字符号 传播 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成果 , 不断被 转化成 图像和影像 。现代影像复制技术 日新月异 的进步 , 使得这种 图像转化变得轻而易举 , 曾
《 东南学术} 0 9年第 6期 20
视 觉 文 化 与 文学 的跨 媒 体 生存
管 宁
摘要: 消费社会 中, 视觉文化不仅 占据 了越来越 重要 的地位 , 而且其 特征 也发 生 了重要 变化。在 新的视觉文化 背景 下, 学的生存 方式呈现 出新 的特 点: 文 在跨 媒体传 播 , 尤其是 影像传 播 中, 学更 多 文 地被作为 一种 元素组合到影像作 品之 中。文 学的跨媒 体 生存 , 既不 能完全抛 弃传统表 现手 法 , 也不 能
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与精神价值

卢 衍鹏
视 觉 文化 最早 用 于指称 荷 兰 的绘 画 , 阿 尔珀 斯 在 二十 世 纪 七 十 年代倡导“ 新 艺 术 史研 究” 时提 出 , 并于 1 9 8 3年提 出“ 荷 兰视 觉 艺
质世界制廖 } 生 世界 观念世界等不同层 次加以考量 , 这种图像与思想
也就缺乏建设性理论互文的关系特征这就从文学观念的逻辑起点肯定了视觉文化对文和原创性理论文学研究只能在一种杂揉和无序的状态下面对视觉学的意义和价值视觉文化主要是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重申和强调文化所谓冲击也是模糊的西方论者对视觉文化的界定也有诸多分了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文字和图像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达的主要方式歧海伍德桑迪韦尔等认为视觉文化无需证明巴纳德等从广义和狭具有各自的性质特点的一面也有相互渗透联系的一面两者本身就义的角度区分视觉文化鲍尔德温等从文本和生活方式的文化角度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还随着审美习惯文艺生产科技水平的发展而理解视觉文化米尔佐夫等从整体性综合性和广泛性角度认识视觉改变视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语境图像表达具有文化面对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不同论点中国学者很容易将其忽自己的规则和语法这种规则具有很大的隐喻性对文字规则和语法略或者片面地加以理解和运用没法细微地体虑到其具体语境这产生了很大冲击相关联的作家创作作品传播读者阅读评论家阐述就很容易产生错觉将视觉文化大而化之地看成现代社会后现代社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消费社会的到来无疑加快了视觉文化的蔓延会的整体性特征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世界成为图像人成为主体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产品它们所体现的是梦想欲望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视觉文化在文与离奇幻想它暗示的是
或保守的立场各 大文学期刊报纸的研 究专栏及文章 , 围绕“ 视 觉文 化 ” 的论 述 , 本 雅 明所谓 机 械 复制 时代 , 海 德格 尔所 谓世 界 图像 的 时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
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
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
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
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
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
我们现在所见的视觉论著,更多的是持一种社会学或文化学的立场,而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进行探讨还显得非常欠缺。
在我看来,文艺学和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展,恰恰应该以视觉问题作为一个突破点和生长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与精神价值视觉文化最早用于指称荷兰的绘画,阿尔珀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倡导“新艺术史研究”时提出,并于1983年提出“荷兰视觉艺术”,九十年代之后被广泛运用。
对中国文学研究来说,视觉文化具体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文学的视角和方法,扩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成为不能忽视的学术增长点。
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为例,很早就关注视觉文化、传媒文化等对文学、文学研究的影响,从2010年开始开设“文学与视觉文化”“文学与媒介文化”“媒介文化与文学边界”“媒介文化与文学创作”等相对固定的研究专栏。
在这些栏目设置的名称和内容上看,“文学与媒介文化”的使用频率最高,除去其涵盖性较广之外,其实隐含了一种更为稳妥或保守的立场。
各大文学期刊、报纸的研究专栏及文章,围绕“视觉文化”的集中讨论也不少,学科领域涉及哲学、艺术学、文学等多个学科,文学方面更多的是结合“视觉文化”对文学现象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立场、观点和视角上差异很大,并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对话平台。
与其纠结于视觉文化本身,不如从视觉文化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找出视觉文化引发的文学基本问题,梳理出视觉文化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理论维度。
中国论文网/5/view-4458702.htm一、重构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1.“语—图”关系与文学观念的重构视觉文化将“语言—图像”关系提升到“语言—文学”关系对等的高度,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传统定义进行了修正或补充,试图从根本上颠覆和重构文学观念。
视觉文化的提出,揭示了“语—图”关系的“一体”“分体”与“合体”的历史形态,以及相应的“以图言说”“语图互仿”与“语图互文”的关系特征①,这就从文学观念的逻辑起点肯定了视觉文化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视觉文化主要是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重申和强调了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文字和图像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达的主要方式,具有各自的性质特点的一面,也有相互渗透联系的一面,两者本身就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还随着审美习惯、文艺生产、科技水平的发展而改变。
视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语境,图像表达具有自己的规则和语法,这种规则具有很大的隐喻性,对文字规则和语法产生了很大冲击,相关联的作家创作、作品传播、读者阅读、评论家阐述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消费社会的到来,无疑加快了视觉文化的蔓延,“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产品,它们所体现的是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
它暗示的是: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非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无不是那种浪漫的纯真感情的实现”②。
消费文化充分利用了视觉文化的隐喻特点,让消费更多地成为一种心理、符号和隐形消费。
视觉文化凸显了图像的本体地位,图像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认可和接受,增强了文学研究中的图像观念和视觉意识。
视觉文化是以图像为主因建构事物的文化形态,人们通过图像进行理解、表达和解释,通过图像可以反向研究人们的认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照片、图画和影像时,能够产生相应的意识体验,这种意识体验是一种意向性行为。
图像意识促进了人文科学内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图像成为思想研究、艺术研究、历史研究和宗教学研究等多领域的基本素材,例如艺术开始重视潜藏于视觉语言中的思想意义,各个学科在视角、方法和观念上对视觉文化的重视增加。
其实,近代学者早就关注图像对于历史、艺术和文学等学术研究的意义,傅斯年、王国维、梁启超等均对图像材料十分重视,并且落实在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中国现代学科建构实践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艺术研究、文学研究吸收了欧美学界关于视觉文化的思想,以跨学科的方式逐渐成为各学科对话、交流的平台,视觉艺术被置于日常物质世界、制度性世界、观念世界等不同层次加以考量③,这种图像与思想、观念的互动交联影响和加深了文学艺术研究。
2. 视觉文化与文学现实的重构文学研究要正视文学现实的不断变化,视觉文化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引发关于“视觉转向”“图像转向”的讨论,并被视为文学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中,文学被看成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表征,文化转向被看成文学研究的重要趋势,视觉文化被纳入文学研究的范围,成为文学研究拓展的重要内容。
视觉文化成为文学现实的新元素,在思想资源上主要来自巴拉兹、本雅明、海德格尔、麦克卢汉、波德里亚、贝尔等关于“非印刷文化”的论述,本雅明所谓“机械复制时代”,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的时代”,麦克卢汉所谓“图像人”,德波所谓“景观社会”,波德里亚所谓“消费社会”,贝尔所谓“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等等。
西方理论家对视觉文化的预言和批判,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很多中国学者眼里,俨然成为文学现实之一种。
但是,回顾二十多年的视觉文化研究,绝大多数学者一方面都接受西方学者对于视觉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立场,另一方面又对视觉文化的到来坚信不疑,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创新和现实判断上的无力,前者是跟风,后者是肤浅。
视觉文化在西方尤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科技基础,其概念和意义在中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西方视觉文化理论有其内在的矛盾性,视觉文化对文学研究也有独特的影响,这些应该成为文学研究者深入调研和探讨的问题。
视觉文化研究尚未形成基本的理论共识,也就缺乏建设性理论和原创性理论,文学研究只能在一种杂揉和无序的状态下面对视觉文化,所谓“冲击”也是模糊的。
西方论者对视觉文化的界定也有诸多分歧,海伍德、桑迪韦尔等认为视觉文化无需证明,巴纳德等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区分视觉文化,鲍尔德温等从文本和生活方式的文化角度理解视觉文化,米尔佐夫等从整体性、综合性和广泛性角度认识视觉文化。
面对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不同论点,中国学者很容易将其忽略,或者片面地加以理解和运用,没法细微地体虑到其具体语境。
这就很容易产生错觉,将视觉文化大而化之地看成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特征。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世界成为图像,人成为主体,“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④,视觉文化在文学研究领域被视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还被看成区分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国当代兴起一股文化产业潮流,文化产业被视为未来产业、朝阳产业和希望产业,全国各地都将包括广播传媒、电视电影、出版印刷等在内的产业领域划归文化产业,当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和产业性两大基本属性,文化产业主要是体现了文化的产业性特征,这种文化的“产业性”或大众的一面,从其出现至今已渗透整个世界,在音乐和其他媒介的辅助下,文化产业已日益变成了视觉文化产业⑤。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性,又具有产业性,具体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和西方文化产业具有根本性的区别,中西视觉文化自然也有很大差异。
二、范式转型与审美嬗变:视觉文化的精神价值视觉文化加速了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发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边界和视域,语言艺术与图像艺术之间相互渗透和模仿的趋势进一步增强,这都促使文学批评走出书斋,走向更为广阔的视觉文化世界,扮演了文化阐释、消费引导和批判反思的重要角色,显示出视觉文化的批评价值。
视觉文化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思路,文学研究相应作出了回应,这种回应也是对自身策略的调整。
第一种调整是“旧瓶装新酒”,以传统文学研究为标准,将视觉文化视为与阅读文化或印刷文化不同的研究对象,从语图二元对立的角度理解视觉文化,用传统研究方法探究视觉文化的内部结构。
第二种调整是“文化转向”,以西方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的方法研究视觉文化,将视觉文化视为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视觉文化的政治分析。
第三种调整是“多元综合”,以符合学、社会学、叙事学等多种角度和方法,研究视觉文化背后的文化制度、表意实践和叙事策略,强调视觉文化研究的综合性和多元化。
这些调整无疑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打破了文学研究的某些边界,引入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提出了之前被忽视或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
视觉文化引发了文学研究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视觉文化相对的印刷文化、视觉艺术、文化研究、视觉分析、图像人、视觉性、视觉化、图像转向、视觉转向、景观社会等成为新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对原有学科产生深远影响。
与高涨的热情相比,目前视觉文化多的是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浅层理论的贩卖,缺乏深入的结构分析和丰富的文化实践。
对于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目前的阐释多是抽象、空洞的理论分析,缺乏理论产生和应用的语境,更没有考虑与中国实际的对接。
其实,西方视觉文化理论固然抽象,但都有其产生的现实渊源和理论传承,都是针对具体社会问题和文化矛盾的思考和对策,都具有本土视野和问题意识,而这恰是中国视觉文化研究所缺乏的。
视觉文化要求文学研究作出选择,文学研究必须处理好与视觉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兴文化的关系,才能对现实发言,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竞争角度来说,视觉文化并非第一个对文学研究提出挑战的新事物,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挑战者。
从宏观来看,文学研究是基于语言分析,视觉文化是基于图像分析,两者的互仿和交叉也是基于两者在对象、方法、范围上的差异而实现的,不能是对立或取代的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下两者都有自己的优势或劣势,要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范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从已经取得较大实绩来看,文学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结合较好的方式有两种,并且已经达成一定共识,促进了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提升。
第一种方式较为普遍,即将视觉文化看成文学研究的整体性文化背景,考察文学艺术在视觉化、图像化和景观化的社会背景下的新变化,包括内容、形式和审美取向等多方面的调整,这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学等学科都有明显体现,相关成果形式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学术会议等。
第二种方式较为集中,特别聚焦影视文化等视觉文化的结构、语言、审美等核心要素,以专题研讨的方式专门探究语言在视觉文化中的性质、功能和价值。
视觉文化代表了新的审美风尚,相关研究也呈强劲态势,大批文学研究者放弃传统研究范式、转而以文化研究、媒体研究为重心,视觉艺术、传媒影视的传统研究也深受文学研究这种变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消费社会和全球化等外在语境的变化冲击了文学阅读为代表的印刷文化,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关照方式,诸如“文学死了”的论调纷嚣其上,这都要求文学研究革新研究范式,吸收新的时代精神。
就文学而言,文学与传媒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大众传媒让文学更加多样、直接地与其他艺术门类加强了沟通和融合。
视觉文化改变了文艺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文化生产领域发生了变革,传统形式让位于各种综合的媒体实验,摄影、电影和电视开始渗透和移入视觉文艺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正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高技术的综合物”⑥,文学生产方式自然也会受到相应改变,包括内容、形式和技术等都体现出被当代传媒建构的特点,为打破原有文学生产格局、等级关系、媒体组织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