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刘克清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
2014-06方法交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学中己越显其重要。
尤其在当今中小学生品德普遍下降的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所肩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
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产生实效,这已是摆在广大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改革、开放、搞活、三股洪流冲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冲击着旧的审美观、价值观、时间观、效益观、人才观……引起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更。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啊,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
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
1.选择生活榜样,激发学生兴趣榜样是一个有对比度的强行刺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
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榜样易于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新课改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3.开展生活实践,内化学生行为英国学者麦克非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在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
首先,在品德教育方面,我们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讲述各种典型的人物故事和道德模范的事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道德和美德。
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角色扮演、讨论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如社会体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
同时,我们也组织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政府机关、慈善机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关爱他人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分工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措施,学生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他们不仅学到了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还培养了积极
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谈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细节处理
谈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细节处理《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真正体现品德教学的学科价值?我们可以考虑从教学细节入手。
高效是品德课育人目的的关键,注重细节则是达到高效的保证。
我们若能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节之处见精神,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将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思想品质,让品德与社会课更高效。
教学细节,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可以是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也可以是学生的一个行为、一句言语、一个错误,也可以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教学细节体现着教学过程的变化、生成和创造。
一、教学细节在千锤百炼打造中来教学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1. 根据学生实际预设生成中打造教学细节教学预设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仅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还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心理反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发生的事件。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你是好样的》一课。
通过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基础上,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从而使学生明白正是每一个不同的人,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设计了其中一项教学活动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来表现自己的不同。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自己在朗诵、书写、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在回答、展示中体验到了自己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成功的微笑。
此时,一名胖胖的男生上台展示:“我在学校鼓号队里吹小号,我已经会吹《出旗曲》了。
”说完胖男生就拿起小号吹起来,可是声音断断续续的,有几个高音还吹不上去,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吹得太难听了。
”“你是吹牛,吹什么号啊”……听了这些话,这位胖男生停止了吹奏,脸涨得红红的,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这些哄笑的孩子,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喝止,对胖男生的伤害仍然没法有效补救。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
〇思想理论研究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程小龙(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甘肃兰州730060)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作为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学生探究合作、角色扮演、做游戏、加强课堂训练、做学生的表率等方面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就是《品德与社会》,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 观的重要阶段。
对于学生而言,其进入学校是以学习知识及接受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要教授其知识,同时应当利用课本对其实施思想教育。
因此,作为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研究 教学方法,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在笔者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尽可能将丰富、充实活动提供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其能够充分表现自己,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促使 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使其自主进行交流、探究以及判断与评价,使所学习道德知识能够较快内化,最终使其能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及品德。
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尝试和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 通过各种途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情况。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主动积极进行思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 该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和学生平等身份。
比如,在对《我爱 我的家》及《父母的疼爱》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回忆父母对自身关心爱护的相关生活细节,与学生共同进行交流,这种方式不断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并且可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及主动意识,可使学生对家庭温暖及父母关爱更好体会,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可深刻感受,从而 可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能够使生活中对长辈真正最终,形成良好品质.二、突出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通常情况下相比于学习及记忆知识结论,在科学结果获取方法进行探讨,并且将其掌握更加重要,具有更高价值。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作者:水国翔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7期【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的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高效;教学法一、巧用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教材要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推开那扇门”,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一旁的小兔贝贝说: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
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中小学教育研究90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闫恪庆(宁阳县泗店镇大孟中心小学山东宁阳 271400)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能够将生活、社会中的知识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单分析了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引言小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特殊时期,心智尚不成熟,小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智力的开发,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引导。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知识性、实践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教育中往往将重点放在了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中,而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在素质教育要求下,学校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将品德和社会课程纳入教学重点内容,教师要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因素(一)教学观念落后ꢀ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分析,一些小学的教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难以真正发挥教学效果。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针对教材,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缺乏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甚至一些学校为了提升教学成绩,将品德与社会的课时安排给其他重点课程,学生也产生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不重要的想法,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教学方法落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往往并非相关专业毕业,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甚至学校安排其他专业教师来代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真正的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按照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虽然会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但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往往也敷衍了事,难以真正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活动教学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活动教学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刘海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1期【摘要】活动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存在着问题,因此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教学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90-02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德理论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活动教学,通过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1.注重言语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上,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言语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言语教学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来传授知识,但是如果在活动课堂上教师依然是以言语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就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我们日常所吃的蔬菜、水果是如何来的,如“我们平常所吃的青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教师如果只用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来对学生开展粮食来得真不容易的教学,将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粮食来源的认识。
2.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认识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选择一些比较有趣的活动来进行教学,例如唱歌类,但是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中,尽管大部分教师都会开展有趣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缺乏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学,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母爱,然后在活动课堂上就让学生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是在学唱歌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歌词进行解剖教学,没有对母爱进行更加深刻的教学,无法提高学生对于母爱的深刻认识,因此这也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述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陈茂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擦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急需了解社会,发展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让他们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去观察、实践和发现,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呢?下面浅谈自己实践中的粗浅认识:一、把握课程目标,灵活运用教材小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力较差,爱在玩中学,动中学,体验中学。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正适应了这一特点,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据,从儿童的现实需要出发,安排了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
它为教师提供了若大的想象创造空间,并允许我们根据实情和儿童的兴趣,以及生活的需要,适当地选择活动内容。
这样,不仅有利于活动准备得更充分。
也有利活动开展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近年来,我在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根据教材特点,通过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例,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深入街道、社区调查研究,开拓视野。
还特意安排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上搜补素材,拓展学习主题,研讨学习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十分高涨。
为了获得满意的效果,有的学生请求家长配合,配合恰是课程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例如教学《56个民族,56朵花》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学生在听音乐和看课本图片的过程中,感觉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服饰、居住环境不同,但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文化。
由此构成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尊重友谊,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的良好品德。
三、创设条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多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实现高效教学
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探索中旬刊06/2019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实现高效教学◆包春芳(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及乐于探究热爱生的优良品质。
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灌输式教育严重,思想品德课往往成了简单的说教。
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功能,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任课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对人生对社会正确的认知。
高效的课堂,能迅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且在知识和情感方面都会得到有效提高。
教师如果不能抓住课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简单灌输的话,势必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反感。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学生生活,架起生活与所学内容的桥梁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他们都要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对于学习的东西,他们会进行主动建构。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学习的东西能建立联系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也认为,教师讲授的知识都是被动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才会形成自己的认知。
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个人体验,努力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思想品德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事、做人,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传统的教学注重的灌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思维僵化,学习的兴趣也被扼杀。
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有很多老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思想品德课就成了简单的说教课,课堂效率低下。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刘丽梅(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中心小学)【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所以教师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有效教学一、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高效率课堂是有着合理的教学规划和充分的教学设计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设计教学时,尤其要突出认知、体验、实践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只有这三者得到充分地结合和发展,才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成为整个教学的有机环节,才能构筑高效率的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启发和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整堂课的效率。
例如,在进行《宝贵的一分钟》这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播放一段视频。
起床的时间到了,小明不愿意起床。
他赖在床上一分钟,结果当他下床想去学校的时候却错过的公交车,只能走着去上学,却没想到走着去晚了30分钟。
为什么小明只是晚起了一分钟,却迟到了30分钟呢?学生们经过充分的讨论就会明白,每一分钟都是无价的。
尽管只是短短的一分钟也不应在生活中浪费,要学会珍惜时间。
所以,有效地设计和利用课堂环节,才是提高整个课堂效率的关键。
二、寓教育与生活之中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
它既有社会基础知识,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并且两者是融为一体的。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生活就是一本没有字的教科书。
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其实都源自于自身对于整个社会的认识和学习,只有真正的使小学生通过自身的角度和眼光去打量这个社会,才能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社会性成长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够使教育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之中。
例如,在《交通规则我知道》这一堂课中,教师若是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下。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99学法教法研究德育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因为它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有血有肉,更具有教育的导向。
但是当前就《品德与社会》作为小科来说往往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往往不被学校和教师所重视,由单纯的教学理念和为了简单的应付考试,造成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单纯记忆力工作,这失去了独有学科的特点和教育的意义。
特别是在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上,更是没有突出学科的有效价值。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值得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教育中的一个学术难题,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来说,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角色互换引发学生共鸣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往往课文内容具有故事情节完整、思想丰富生动、对学生往往是充满教育课堂的最佳时机,我大胆鼓励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来完成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表演,把文本内容变成了生动的小品、话剧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中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鼓舞。
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角色意识,唤起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教学《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时,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百货商店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一演一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道德认识便得到了提高。
二、情景创设激活课堂有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学习最好的动机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在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情感、思想信息交流的主要过程。
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能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多种兴趣,实现师生多种信息交流传递,充分提高学生对品社知识的收获程度,并促进基本知识情感向道德的转换。
以《孝敬父母》为例,在教学中我有意安排学生们听一段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作者:刘彩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10期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较枯燥无味。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突破这些教学难点,用趣味教学法、多媒体辅导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游戏;多媒体辅导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好的方法能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帮助人们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面对一群活泼懵懂的小学生,想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教育内涵,教师需要创新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一、趣味教学法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天性爱动爱闹,维持课堂纪律就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想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顺着孩子们的思维天性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教学法,用一些小故事、小游戏的方式,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到《学会友好相处》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拯救友谊之树”的游戏活动:事先让学生自愿分组,坐在一起,教师用纸剪成的大树贴在黑板正中间,请学生总结和小伙伴在一起闹别扭的事情,将不诚实、争抢玩具、不遵守秩序等行为写在剪成黄树叶、虫子和坏苹果形状的卡片上,将其贴到大树上,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样才可以拯救友谊之树?学生回答快乐、幸福、谦让、团结等拯救方法,教师再将这些内容写在“绿树叶”“红苹果”上,引导学生用形象有趣的方法拯救生命之树,体验到友情的美好。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友谊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在学生游戏过程中穿插对知识点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寓教于乐。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模版(2篇)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模版【引言】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重点课程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孩子们能够了解和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
本文将对____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总结,以探讨其教学效果和改进方向。
【一、教学内容概述】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学习团队合作和集体观念,培养团结互助的意识。
2. 学习诚实守信的基本素养:认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3. 学习友善待人的基本规范:了解礼仪规范,培养友善待人的道德观念。
4. 学习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意识:培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5. 学习生态环保的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效果评价】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以下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1. 培养了良好的品德素养: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在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上得到了提升,意识到了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关心他人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和互动,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礼貌待人等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在社会中与人相处的能力。
3. 激发了社会责任感:品德与社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4. 增强了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生态环保的知识,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方法,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三、教学亮点与改进方向】1. 教学亮点(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强调情感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学习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素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茨营乡团结小学陶国云关键字:小学品德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最有魅力的课程,如此有魅力的课程又怎样可做到有效教学,使其焕发更为夺目的光彩,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围绕“有效教学”的探讨,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也有助于每一个教师更好的发展。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呼唤教师决战课堂。
1.以人为本,以知导行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
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公众的焦点,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
2.加强实践,知行合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
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认识的距离。
活动后,学生们纷纷就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了汇报,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同学分享,也让大家互相学习。
3.立足实际,以行促知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个实践活动过程。
浅谈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教学
150神州教育浅谈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教学彭启银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办事处实验小学摘要: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为学生开展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便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教学。
本文就通过都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来试图为大家揭示出一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路径,希望以此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研究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意识与社会经验较少,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强化品德意识、增长社会经验,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助力。
在当前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们普遍缺乏学习兴趣,造成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低效化。
我们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还通过互动讨论与实践活动的方法,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们真正获得了道德品质的提升与社会经验的增长。
一、利用播放教学短片的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中,教学的方法停留在教师的口传心授之上,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导致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播放教学短片的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短片图文并茂、生情互补,学生在观看教学短片的过程中,注意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自然就会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我们在进行教学短片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趣味化与生活化原则,根据课文教学内容,为学生搜集、整理、制作相关的教学短片,使学生能够在享受快乐学习过程的同时,获得品德知识的增长。
例如我们在《我爱祖国》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素材,制作了《我爱你祖国》的教学短片。
短片中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背景音乐,为学生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历史文明、文化艺术、国土资源以及五十六个民族人民,让学生在观看过后,产生了由衷的爱国感情。
浅析结合生活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96神州教育浅析结合生活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武红英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伙牌镇伙牌小学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范围的逐渐扩大,小学品德与社会也作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改革。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时代进步明显,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非常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理念中明确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科目应该注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认识。
我们当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质量和效率并不理想,课堂内容过于理论化,忽略实践应用。
小学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于理论知识往往要配合一些理论实践来帮助理解,这样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会提高,并且也能得到把理论知识成功应用到实践中的知识技能。
本文主要是针对 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分析,希望能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者有良好的启发和帮助作用,同时能对其他学科教学者有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结合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展开策略受学科教师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等等因素的影响,小学品德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不高,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课堂的机械化,僵硬化,片面化,理论化,都是必须要去纠正的。
学科教师要认识到,品德于社会的价值必须要在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所以,结合生活展开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在结合生活展开教学实践时,会慢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知识,将知识内化在自己的生活中。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适应社会,提高其核心素养。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我对如何结合生活展开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进行了策略探究。
接下来我将浅析几点策略,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在课堂中引进社会实际,帮助学生走近社会儿童还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时期,对于生活的体会也是通过实践来获取。
因此,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可以让学生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升理解程度。
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师要扩展课堂宽度,利用社会事例来进行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社会大背景中。
谈谈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谈谈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朱劲松(湖南省汝城县土桥中心小学湖南·郴州424100)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各式各样。
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效率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1《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要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我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
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
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
2《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从实际出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2.1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
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该节课的教学。
如在教学《领略建筑风采》一节时,教师提出“欧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与我国建筑的风格相同与不同之处”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有的上网查询,有的询问家长,有的在书中找答案。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刘克清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刘克清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五点:一、联系生活中“小事”的品德课是最有效的。
我们常说,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在现实中,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过做,言行不一致。
原因何在?其实我们教育者只追求结果,对学生期望很高,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的,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
而事实却相反,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注意环保,可还有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品德课上我们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
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没有吐在石灰盒里。
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在品德课上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了,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
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张刚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
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地捡到了?第二节课,张刚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
其他几个,见张刚“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
这件事刨根究底,应怪我上一课时单纯地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遗症”。
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写下一则通知:“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一介寒士,不懂经营,没有副业,不卖早餐。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发表时间:2020-03-31T08:42:31.0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2期作者:刘克清[导读] 我们常说,凡事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高望山小学266713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联系生活中“小事”的道德与法治课是最有效的我们常说,凡事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在现实中,我发现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说道理时,算得上口口是道,但在课后行动上却打大折扣,说归说、做归做,言行不一致。
原因何在?其实我们教育者只注重了课堂上学生对道理的学习,对学生估计过高,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得,日常的行为能与道理相符,不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而事实却相反,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注意环保,可还有一些学生仍然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我们还应该抓住教材中涉及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的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仅能懂“理”,还能实“行”。
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随意吐在了教室的地面上,没有吐在纸上扔进垃圾桶里。
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而是用眼神告诉他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
恰巧,第二天《道德与法治》课学到《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当进行到“我们的卫生约定”环节时,我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当我把目光环视到那位同学时,发现他早已面红耳赤了,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抓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究、实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刘克清
发表时间:2016-12-22T17:04:25.6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2月总第213期作者:刘克清
[导读] 我们常说,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高望山小学266713
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联系生活中“小事”的品德课是最有效的。
我们常说,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在现实中,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过做,言行不一致。
原因何在?其实我们教育者只追求结果,对学生期望很高,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的,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
而事实却相反,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注意环保,可还有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品德课上我们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
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没有吐在石灰盒里。
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在品德课上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了,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
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张刚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
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地捡到了?第二节课,张刚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
其他几个,见张刚“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
这件事刨根究底,应怪我上一课时单纯地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遗症”。
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写下一则通知:“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一介寒士,不懂经营,没有副业,不卖早餐。
今天例外,临时客串,请三位同学下课后到二楼办公室解决吃饭问题。
请记住,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要。
”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
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品社教师要深入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结合教材资源,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
五、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
毕竟认知和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而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
只有在笑中才能学会笑,在哭中才能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还是在有关“非典”的讨论后,学生办了“抗非”板报,注意自己的健康,因为他们懂得了,自己的健康就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就是对“抗非”无言的支持。
“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儿童的活动来发挥影响,学一定要成为儿童通过活动的主动构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载体即是活动,教师要设计、安排、组织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而后有所感悟。
如表演、操作、小品、游戏、实践、调查等活动形式,让儿童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悟出做人之道理。
活动时,一要贴近儿童,二要突出目的性,三要注意活动有序性,四要注意活动参与性,五要注意在活动中的探究性与交流性。
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让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让学生记好收入和付出。
授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生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了合理开支,树立了节约意识,增进了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入而出,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