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然而,审视当前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以下现象: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运用匪夷所思的活动材料,追求新奇震憾的活动效果。但学生在经历了五光十色的课堂旅程后,真正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是综合课程,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相对于那些有明确知识点的学科来说,其有效性的追求更是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

那么,如何加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呢?我简单谈谈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几点:

一、精选资源,提高投入与产出比。

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对效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投入与产出比。如何在活动中实现时间、资源配置上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就要精选课程资源。有人说:课改前,课程就是整个世界;课改后,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这句话形象地刻划了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观念嬗变。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源、精选、善用无疑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有的老师选择了一段毛线上了一节《集体力量大》,孩子们尝试了毛线的几十种用途,一节课上毛线被反复使用,深刻地诠释了教学目标。还有用切苹果来体会淡水的稀缺,小组捏橡皮泥来领悟“竞争与合作”的真谛等等。以上这些活动资源看似十分常见,但却运用得恰到好处、别出心裁,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匠心独具。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能够充分用透、用好这些材料,在一堂课中不断反复、探究、拓展这些资源的深层次利用。恰似西方的回旋曲,主旋律在不同时段反复出现,却能呈现别样风情,逐渐升华主题。

二、主线简明,细节饱满。

有效的课堂有8字诀:“主线简单,细节饱满”。一节课如果安排5~6个活动,那绝对只能走马观花,一般只能安排3~4个环节。但如果只有粗线条的课堂设计,那么课堂肯定是肤浅、平庸的。温馨、感动将与之无缘。人说:滴水可藏海。的确,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巧妙的细节处理,绝对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例如有位教师上《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她的细节处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课堂上,老师问:你长大后想干什么?一个孩子说:我要当歌星。老师又问:为什么要当歌星啊?孩子说:当歌星会有很多钱。这是去年时是浙江省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中的一个镜头。当时所有听课老师都拭目以待,且看这位教师如何处理。那位老师却不慌不忙,摸摸孩子的头说:孩子,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孩子说:一部分自己用,大部分捐给希望工程。哎呀,面对孩子的精彩回答,听课老师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但上课的老师仍穷追不舍说:你大概是今天有那么多老师在听课才这么说的吧!孩子急忙分辩:不是,不是,我真的是这样想的。于是,我们的掌声更热烈了,为了孩子的纯真,为了老师的底蕴,这样的课堂有效性怎会不强呢?

品德与社会课是最有魅力的课程,如此有魅力的课程又怎样可做到有效教学,使其焕发更为夺目的光彩,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围绕“有效教学”的探讨,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也有助于每一个教师更好的发展。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呼唤教师决战课堂。现在,我想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1.怎样反思几年来的品德与社会课改实践,既认真总结经验,又正视和克服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设计和方法选择的形式主义以及教师主导性缺失的非理性做法?

2.怎样缩小品德与社会课改的理想追求目标同我国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现状之间的差距。

深入的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有效教学的内涵又向前丰富了一大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