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浅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浅析
教学园 ■ 地
小 学 “ 德 与社 会 ’ 程 的教 学 策 略 浅 析 品 ’ 课
陈 汉 云
( 江 市教 育局 教研 室 江 苏 ・ 州 24 0 ) 靖 泰 150
中图分类 号 : 2 G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8 4 2 0 2 — 7 0 1 2 7 9 ( 0 9)7 1 — 1 6 2
2 选择适 当的合作学 习时机
教 学 的组 织形式 有三 种 , 括集 体 的、 包 个人 的及小组 合作 的。 合作学 习是综 合课程教学 的一 种重要 方式 , 但不是唯一 的方式 。教 师应该 根据不 同的教学 目标 和教学 内容 ,采取 不同 的教学组织形 式 。同时要根据 教学 内容 、 生实际 和教学环境 条件等 , 学 选择有 价
1按照主题 单元统整教学 目标
相对之前 的《 思想 品德》 课程 ,品德与社会》 《 课程更 加注重培养
学生认识社会 、 参与社会 、 适应 社会的能力 。 因此 , 从这个 意义上 说 , 与传统 的学科 课程相 比, 社会课程弱 化了知识 的传授 , 而将教学重
和学习的动机 , 也才 能真正体现合作学 习对 于发 挥学生 主体性的作 用, 进而使学生 的探究 能力和合作能力得 到真正 的提高。另外还应
3发展 非高密度、 快节奏 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包含 学习活动 。 在其 中, 教师教学计 划得以展开 , 学生 自主活动得 以进行 , 教师、 学生 的思维 和教学 内容不断碰撞 , 不断产 生新的问题 。 这既不是 完全 由教师预先设定 , 也不是 学生 自由取舍 , 而是教师在 已有 的教学 经验 、 对教材 的深入研读 和对学生的准确分


Hale Waihona Puke 在小学 阶段开设《 品德 与社会 》 , 代之前 的《 课 取 思想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使 学 生 主 动地 以实 际 行 动 来 尊 敬 老 师 , 而 提 高学 生 热 爱 老师 从
的思 想 品德 。
要从思想上重视 , 加强品德与礼会的教学工作 , 品德与社会触 让 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 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 , 品德与 在
社会 教 学 过程 中我 注重 了以 下几 点 :
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 、 不爱劳动的学生 , 他们的学习成 绩普遍很好 , 他们 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 , 走出农门 , 离开家乡
得到 的可 能会 更 多 。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进行角色 , 使学生 向牛活 “ 取样” 从 中引 出 , 相应 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大部分 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
模式 , 往往 在 课后 还 自发地 围在 一起 继 续扮 演 角 色 , 生 的学 习 学
兴趣很浓 , 收到的效益较好 。
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 从农村 实际生活 中对学生进行 品德与社会教 育
我们 国家农村人 口占绝 大多数 , 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 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 , 紧密结合农村实际 , 突出农村特色。

是 要 利用 品 德 与社 会 课 加 强 爱 农 村 、 劳 动 的教 育 。现 爱
做 , 们 会有 什 么评 价 ? 从 而 在 生 活 中真 正 树 立 正 确 的是 非 观 人 ”
念、 善恶观念 , 建立 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
应 该 向生 活 开放 , 学 生 到 生 活 中去 体 验 、 践 , 让 实 知行 统 一 才 能
( 接上页 ) 大多数学生都会在 问题没有 出现前就开 始担心, 如担
心找 不 到 满意 工 作 , 心 出 国不 成 , 心 马上 又要 换 个 新 环 境 , 担 担 要 面对 领 导和 年 长 的 同 事 等 。针 对 大 四学 生 的这 些 问题 , 校 学 可以开 设 学 习心 理辅 导 讲 座 , 开设 专题 讲 座 的 形 式 对 学 生进 用 行 团体 学 习心 理 辅导 , 助 学 生 提 高 心 理 素 质 , 全 人 格 , 强 帮 健 增 承受 挫折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 境 的 能力 , 造 良好 的 年 级心 理 氛 围 。 适 营 参 考 文献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行为的重要课程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授关于友谊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友谊的甜蜜,从而更好地理解友谊的含义。

这种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品德与社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一些团体活动,如小组合作、互助服务等,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情感管理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实践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个体和团体的共同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需要较为丰富和多样的实践资源和条件。

而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有限,难以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和条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生活化教学需要较高的师资和教材支撑。

老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也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策划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

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思想的种子——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

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思想的种子——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


( 二 )成 人对 幼儿态度 和评价 的随意性
老师 、家长对 幼儿 的态 度和评 价对 幼儿 自信心 发展 有直接 影 响作用 , 幼儿在 与 成人 交往 中,成 人成 为幼 儿生 活 中的一 面镜 子 ,幼儿 从这 些镜 子 中看 到 自己,继 而判 断他 们 的所见 所 闻。而 不少 成人 不注 意 自己的评 价对 孩 子 发展 的影 响, 经常 随意批 评 、否 定孩子 ,甚 至指 责 、训斥孩 子 。 由于 受不 正确 的儿童 观和 教育 观 的影 响,有 的家 长 以为只要 把 孩子 的缺 点说 出 来 就 能使孩 子获 得 帮助和 改变 ,孩 子在 家 中习惯 了被 否定 、被 挑剔 ,接受 了家长 的这 种消 极 暗示 ,那 么 孩子 从家 长那里 获得 的最 大 教诲就 是 时时发 现 和克 服 自己 的弱 点, 以一种 否定 的态度 对待 自己不 能看 到 自己的价 值和 能力 ,体验 不到 他人 的重 视和 信任 。如 果反 映的 内容 良好 ,幼儿 则会 作 出 积 极的 自我评价 , 反之 则会推 断 自己毫无价值 , 不 仅破坏 了物质环 境的美 丽, 而 且不利 于幼儿 自信心形成 和发展 。 二 、如何培 养幼儿 的 自信 心 ( 一 )运用 奖赏和鼓 励 的方 法 ,让 幼儿体验 成功 ,增强 自 信 心 心 理学研 究表 明 ,人 在激 励 的条件下 ,可 以激发 自身 潜力 的发挥 ,教 育 艺术 的本 质不 在于 传授 ,而 在于 唤醒 与激励 。所 以 ,幼师应 采 取少批 评 多 鼓励 的方 法,对 于 幼儿 的任何 进步 都要 给予 热烈 的赞 扬 ,肯定 他们 身上
二紧密围绕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社会中去体会我在教学发展中的家乡一课时先让学生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家乡的变化来之不易呀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变化活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有效性 。

生走近生活 , 去感受周围的人或 者事物 , 并且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
节 目、 文化活动来 引导学生参 与到品德与社会课 中来 。 除此 之外 ,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 要求教师做课堂 的引导者 , 发挥学生 的 教师还可 以采取合作学 习的形式 , 提高学生 的集体 意识 , 引导学生
2 0 1 4 - 0 1
方 法 交 流
浅谈小学品德与茬会课 的有 效教 学
文, 彭 昌选

要: 目前, 在小学教学中, 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 , 其可以培养 学生乐于探讨 、 热爱生活的优 良品德。 因此 。 就 小
学 品德与社会课 的有效教学进行 了相应 的探讨。 关键词 : 小学 ; 品德 与社会课; 有效教学
( 0 6 ) .
四、 联 系学生生活 。 充实教学 内容 在品德与社会课 的开展过程 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 生学 习和生

( 作 者单 位
・编辑
重庆 市铜 梁县 石鱼镇 小学 )
张珍珍
4 -・ {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寺 ・ 夺 ・ 夺 ・ 夺 ・ 夺 ・ 寺・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幸 ・ 夺 ・ 孛 ・ 夺 ・ 夺 ・ 夺 ・ 争 ・ 寺 ・ 夺 ・ ・ 夺 ・ { ・ 争 ・ { ・ 夺 ・ 幸 ・ 夺 ・ {, ・ 争 ・ 夺 ・ ÷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争 ・ 夺 ・ 争 ・ 幸 ・
2 . 充分组织课中教学 学生成为教学进程 的推动者 , 挖掘他们 潜力 , 使 他们在 自主决定 、
自主选择 、 自主组织的过程中享受体育带来 的乐趣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特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对帮助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否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认识,光靠考试是看不出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说、如何做。

作为一名小学思品教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充分把握这门课的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做人的道理,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公民奠定基础。

本文将与大家探讨如何进行小学思品课的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兼具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

教师要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极为广泛,包罗万象,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

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它犹如一个生活万花筒,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健康、快乐地有意义地生活。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和亲身体验为主,以传授学法为重点,立足于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

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

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

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

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

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新课改中,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共同发展;如何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如何成就学生情感的体验;如何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成熟的价值观?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笔者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望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问题情景能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而我们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使“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维系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纽带。

如在学习“我们的母亲河”前,笔者先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释疑:为什么把长江和黄河称为母亲河?课堂上设置问题:问题一: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选择在黄河、长江流域安家?问题二:长江和黄河现在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再通过媒体情景展示:长江和黄河的对话:“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问题三:我们知道黄河水是黄的,为什么长江说它也是黄河?问题四:如何使长江、黄河水变清?一环接一环,激起学生思维冲突,使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活动中来。

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新奇质疑问题时,定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2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要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法,为学生充分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平等、安全,心理上没有任何的顾虑和压力。

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须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要语言生动、幽默风趣、激情四射;要有童心、童雅、童趣;要善于激发、赏识、鼓励;要置身于学生中间,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成为他们的“大朋友”和“小老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感悟《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养成良好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采取下列策略:1.开展对话式教学1.1努力培养对话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对话意识的培养在于平时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渗透,也许它就在平时师生交流过程中,就在每一次匠心独运的作业布置中,就在充满肯定情感的激励性评价中,就在我们充满智慧的点拨引领中,对话意识的培养要注意对话双方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共鸣。

在运作过程中,从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入手,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占有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再现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对话。

另外,要真正实现对话,教师就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易懂的说理法让学生明白对话的重要性,用有趣的举例法让学生享受对话主体的愉悦。

有了这种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不会被动接受,才会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类型的对话,产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1.2积极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同时老师本人要学会倾听,要付出真诚。

在课堂上,学生的生活故事、生活体会、生活经验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靠教师的认真倾听和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来实现。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与交谈的过程。

教师用心倾听,才能在学生的交流中适时给予点拨,教师如果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许多关于品德、社会交往、公民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生活化教学可以发挥出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这些知识,因为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这些知识的应用。

在学习公民责任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区志愿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做好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民责任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能够感觉到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性。

在学习社会交往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相互尊重、互助合作等品德素养,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需要亲身实践,积极参与,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生活化教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他们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法。

生活化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设计课程,去搜集生活中的案例和故事,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生活化教学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课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或者无法理解这些知识在自己的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就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的课程,在小学教学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措施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概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课程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对青少年开展素质与品德的教养和教育,因此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作为基础为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和品德的课程。

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不断地扩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扩展学生的社会阅历,能够满足学生对品德及社会了解与认识的需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青少年的社会以及品德培养为主的,通过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历史文化等相关进行综合,使得他们能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发挥综合效用,满足教育和育人的需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该课程能够对青少年自身的素质以及社会习惯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影响;其次,该课程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素质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1.要将国内外的名人轶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切实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名人轶事通常来说都是具有很好的进取意义的,这对于学生高尚道德以及情操的培养和爱国热情的树立有着积极的、重大的意义,并且通过名人轶事的讲解更能起到实际的引导作用,要远比抽象的讲解效果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名人轶事都是活生生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学生产生的感触也会更深刻和直观。

2.恰当地引入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的各个年级几乎都有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可以通过将音乐引入教学而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用通俗易懂的歌曲来引发本次教学,这样会很快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中,从而使得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3.切实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运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会更加具有良好的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模式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模式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模式探讨一、趣味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寓教于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趣味性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得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

而且,趣味性教学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故事讲解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通过故事讲解法,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 游戏体验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教授公民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庭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陪审团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司法活动,增强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

3. 实地考察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所学知识。

在学习关于环保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工程,让学生亲眼见到环保工作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对环保知识的了解。

4. 艺术创作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学习。

在学习社会风俗习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表现当地的民俗风情,通过艺术创作来体验、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社会风俗的了解。

1.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找到快乐和满足。

2. 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应注重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是非常关键的。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正值成长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教师应传递给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价值观。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责任感。

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对错,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这样,学生才能明辨是非,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懂得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养成良好的品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感受国家的强大和繁荣,使他们感到有幸生在这块土地上,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促进学生的不良情感消除。

在小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良情感也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比如焦虑、抑郁等。

品格与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良情感,让学生合理发泄压力,调整心态,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以上几点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时应重点注意的一些方面。

二、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的途径小学生是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道德情感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阶段,这就要求教育者有一套合理的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的途径。

1. 课堂教育。

在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课堂教育是最直接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马 民慧 ( 河北省馆 陶县 实验小学 )
小 学教 学 中品德 与社 会课 是 学校德 育 工作 的重 要途 径之 一 。新 《 课程 标 准》指 出 : “ 小 学 品德与社 会课 是 以儿童 社会 生活 为基 础 ,促进 学 生 良好 品德形 成与 发展 的一 门课程 ,学 习做人是 该课 程 的核 心理念 。 ” 本课 程 旨在 促 进学 生 良好 的品德 形 成 ,使学 生具 有 良好 的行 为习惯 和个 性 品质 。我 担 任 小学 品德 与社 会课 教 师十年 来 ,对 品德 课 的教学 也有 少许 经验 积 累 ,在 道德 认识 、道 德情 感 、道德 行 为方面 作 了一些 探索 ,取 得 了一些 成效 。 品德 与 社会 是一 门活 动性 极 强的课 。它的 这种 性质 ,决 定 了它是 不受 时 间 、地 点、形 式、内容 所约 束的 ,提 高教 学 质量 的方法 也应 该 百花齐 放 。 教 师也 应该 在 活动 中培养 学 生 良好 的道德 品质 、乐 于探 究 的科 学态度 、热 爱 生活 的价 值观 。我 们应 该从 儿 童的 实 际生活 中捕 捉有 意义 的 内容 ,因地 制 宜 ,因校 制 宜地选 择各 种 不 同的教 学活 动类 型 ,不断 提 高品德 教 育的针 对性 、 实效性 、 生动性 ,为 学 生的 品德形 成奠 定基 础 。 贴近 生活 、注 重体 验 学 生 品德 的形成 源 于他们 对 生活 的体 验 、认识 和感 悟 。只有 源 于学 生
中你 想 知道什 么 ?质疑 时 则明确 学 习本课 要解 决“ 这 位 中 国 孩 子 是 谁 ?” “ 发 出了什 么呼 声 ?” “ 为 什么 发 出呼声 ” 等几 个 问题 。 设 疑释 疑 时学 生的合 作交 流 ,是 学生 个性 的展 示 的好机 会 。教师 充分 发挥 学 生 的主体 作用 ,通 过 同桌 交流 、前 后交 流 、小组 交流 、全 班 交流 , 让他 们 展开 充分 的讨 论 ,给 学生 充足 的合 作交 流空 间 ,使信 息渠 道 畅通 , 合 作学 习全 面展 开 ,合 作激 智 ,把教 学过 程创 设成 为促 进学 生个 性发 展 、 合作 交流 的过 程 。 合 作是 一种 参 与 ,一处 交流 ,一种 激 励 ,更是 一种 创新 。让 学 生根据 教 师 的引 导、 启发或 与 其它 学生 共 同地形 成他 们 自己的研 究讨论 学 习方 式 和 活动 计划 ,这 也 是当 今研 究性 学习 在课 堂教 学 中的应 用 。合作 教 学改变 了过去 由教 师 带着学 生走 向教材 或 由教师 带着 教材 走 向学 生的状 况 ,使语 文 教学 转变 成 为学生 带着 教材 走 向教师 的新型 教学 合 作过 程 中的 争论和 共 鸣 ,学有 主见 、思有 创意 的亮 点 ,使学 生在 合作 中受 到求 知的欢 愉 。 二 、优 化活 动过 程 ,提 供 合作载 体 当前 的教育 越来 越 重视 学生 探索 的过 程 ,语文 课堂 教 学也应 引 导学 生 “ 在实 际情 境 中进 行探 索” 受 学生 年龄 和认 知 的局 限 ,许 多探索 过程 需 要 通 过合 作才 能完 成 ,可 以说 ,语 文课 堂教 学 的过程 实质 就是 师 生教 学的合 作 过程 。充 分挖 掘教 材 中的 活动 因素 ,优 化活 动流 程 的设计 , 为学 生提供 合作 的载 体 ,能有 效提 高课 堂教 学效 益 。 在 教学 中注 意根 据小 学生 的心理 特 点 , 充 分利用 竞 争策 略的激 励作 用 , 使 竞争 与合 作相 结 合 ,在提 倡个 人竞 争 的同 时, 强调合 作 竞争 ,增 强学 生 的整体 意识 和协 作精 神 ,使 学生 自始 自终 参与 教学 的全 过程 , 由接 受型静 态 学 习提 高 到参 与型 的动态 探知 ,对 提 高语文 课堂 教学 效益 极有 成效 。 学 生在 合作 过程 中共 同探 究 ,不 同认 知信 息 的碰撞 、融 合 、互补 和源 化 ,有 助于 学 生行为 的养 成 ,促进 学 生创 新意 识和 能力 的萌 生和 激发 ,进 而 使语 文课 堂 教学 结果 崭露 出新 的形 态和 征兆 ,合 作 带来 了师 生之 间 ,学 生 之 间的交 流 ,能动 的融合 ,优 势 的互补 。学 生之 间 的相 互合 作使 他们 易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讨摘要: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活力,易产生厌学心理。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也要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自主探究教学方法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在思想品德课上,若教学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则可让学生自己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就可以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行动并外显出来。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

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倡导品社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社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社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四年级的《我们学会了合作》一课时:用激励式的语言导入,同学们想愉快度过这一节品社课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想”。

很好,在这关键的时刻,我引出教学主题,那么我们就得好好进行合作了。

“合作”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探究的主题,启发学社回忆生活中是不是一起合作完成了哪些事,并讲讲有关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说起与同学们一起跳舞的经过,打篮球、做机器人等,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合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一步结合自身的经历,比如:拔河、广播操比赛等,为什么胜利与失败的道理,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悠然升起对“合作“成功的探究,进入学习的主题中心,观看学生熟悉的”唱双簧“,领悟配合得滴水不漏的原因,如果不告诉大家后面有个人,大家以为是前面的人自己唱的,观后感觉到他们高度合作,心有灵犀一点通。

是因为他们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结合学生的具体经历明理,寻找到自己在合作中为什么成功与失败的缘由。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教学中,使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生活化教学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生活化教学正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生活化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生活化教学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和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

现实中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不足,这就制约了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

生活化教学需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教学中,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持实践活动的开展。

目前学校的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这就制约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教师和学校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支持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素养。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素养,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特点;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教材从内容到方法上已不同于由原来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

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可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

把思想品德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的现象还是有之。

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1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教师要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1.1明确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目标。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我们在品德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立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

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在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上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追求课程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明确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把握基本理念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注重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品德养成,更涉及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中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一、存在的优势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学习,愿意主动探索。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更加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4. 辅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存在的不足1. 生活化教学难度大生活化教学往往难度较大。

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加以运用。

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能够将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2. 生活化教学资源有限生活化教学资源相对有限。

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够找到与之相关的生活化资源,有时候只能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实例上,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3. 生活化教学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生活化教学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摘要: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无论是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堂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以人为本,以知导行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

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公众的焦
点,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

如教学《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主题中《伟大的先人》时,活动前,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1)问周边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马迁,对他们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五个人,并做好记录。

(2)汇报统计调查的情况(知道孔子、司马迁的百分比),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

由此,思考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那么久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朽伟绩;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留下保贵的遗产――《史记》。

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司马迁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坚忍不拔的努力着,奋斗着,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光辉的形象。

二、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
结、归纳并相互交流”。

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我在教学《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三、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

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 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

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
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

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

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2.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 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

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
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

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

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